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精選5篇)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1

  “寫作是一種告別自我的方式,過去的感受與思考凝聚在文字裡,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風霜,帶著不變的理想,準備著迎接明天,於是又再一次出發,只有目標,沒有終點。”靜靜地讀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最後一段詩一樣的語言,輕輕的將書合上,凝視著那淡雅素潔的封面,我仍然愛不釋手。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麼”、“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完美的教學”、“教育的期待”、“有所執著”、“真誠的言說”,那一個個直抵內心的話題、論述,令我讀後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鮮活、靈動,洋溢著濃濃的人間情懷的教育學的世界,原來教育竟然可以這樣的富有詩意!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話說:這本書是作者“基於個人經驗,用心血、用生命、用道義和良知寫成的,是十多年來集腋成裘的產物。”的確, 透過那親切自然、熱情中肯且又散發理性和詩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對於教育、人生與社會獨到而細膩的洞察與體會。

  首先,閱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與我校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書中寫道:《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由於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

  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作者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並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

  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以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找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其次,我體味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

  因此我認識到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

  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學會了許多許多,傾聽教育大師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視界逐漸敞亮,內心走向澄明,我將懷著永恆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2

  相見恨晚。若說感觸,這應該是最深的了。文字優美,字字璣珠,用感性的文字表達出了理性的思考。理想,信念,情懷,執著而熱情,細膩而深刻。誠如作者所言“力圖創造出一種融哲學的理趣、散文的韻致和宗教的情懷於一體的表述風格,我更願意用心來寫一點文字,讓讀者讀出啟迪之外的一點激動,一點推動,一點感動,讀出一種情懷,一種心境,一種胸襟,一種器局,讀出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來。”

  一、與經典為友

  古老的智慧存在於經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跟接近真實。因為它經過了歲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會歷史實踐的檢驗。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該優先於“成材”,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等。即使社會發展到今天,教育也在不斷變革,但是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些教育智慧並沒有因時過境遷而失去意義。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那麼,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守經答變,返本開新”。堅守、守護那些永恆的真理,並以此對時代的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給予回應。

  二、審視教育目標

  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等等。都有其歷史內涵,也有其確定性。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地,嚴肅認真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標。“現時代的人什麼素質最重要”?《學會生存》中提出“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人,作為一個家庭成員和社會成員,作為一個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現代社會需要富有教養、有獨立性、有自信心、敢於冒險、具有創造力、足智多謀、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決策和講求效率的人。他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裡、創新的能力、開拓新生活的能力、選擇和合作的能力。

  三、品味教育的靈魂

  教育意味著價值引導,它以培養“可貴品質”為職責。而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卻與社會文明發展的趨勢不協調,是一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肖川教授認為,主體性道德人格應該是現時代的理想人格,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應該是當今中國教育的靈魂。主體性道德人格作為個體生命最為獨立、理想、自覺、自為、自由的存在方式,使個體的道德行為植根於明敏的心靈、無畏的勇氣、堅強的毅力和熱誠的信念成為可能。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表達的是一種價值理想和在應然的意義上對道德教育所做的價值追求。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在於透過對以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反思與批判,實現向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轉向,使道德教育,進而使整個教育獲得與時代發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與意蘊。

  四、感受教育的力量

  “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與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馬丁·路德)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間的大寫的人。良好的教育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澄明,給殘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

  靈動清新,耐人尋味。隨和,隨意,隨緣,感受文字之魅力,體味思想之深刻。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3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全力宣傳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對教育世界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

  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的應付、機械的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就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難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夠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對比周圍的學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讀書生涯及之後做了教師的教學工作,學生大多處於被動的,應付的狀態,個別甚至真的是“折騰”中學習的,只有極少數是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應該成為每個教師追求的一個目標。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把一個智商優秀,學習品質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的,和諧發展的人,這也許並不困難;而要把一個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學習品質差的學生培養成一個樂觀的,文明的,好學上進,學業優秀的合格畢業生,就很不容易。也正因為不容易,才更顯示出我們呢的工作的難能可貴。

  教育是一個人文的世界,書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範與責罰。”我認為兩者直接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前者的教育目標更長遠,看中的是學生今後成長的道路;後者也許只看到眼前利益,只為了學生的成績好一點,這樣只求眼前分數的教學是永遠也不會是最有效的教學,學的的教育學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諦在於愛,教育的目標在於人的發展。

  真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這麼難精煉又雅緻的文字讓我領略了教育的內涵,讓人品味,遐思。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4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課程與教學、道德教育、師生關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等等。它對教育中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從而收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以孔窺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給人以教育智慧啟迪。

  細細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無處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肖川用謙和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啟發教師拓寬視野,促使我們去思考:怎樣把孩子培養為一個有理性精神、有教養且有獨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橫生、妙語連珠,巧妙地幫助教師啟用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充滿著人生的終極關懷,他的筆下才會從心裡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讓我們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多次提到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等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儘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這樣更宜於個性的自由的發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賞,而不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們中國的教育被人稱為“聽話的教育”,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很難找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孩子們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習慣於人云亦云了,隨波逐流成了一種大趨勢。這難道不是我們的悲哀嗎?正如書中序中寫到的“教育的任務首先不在於教會受教育者多少知識和本領,它最基本的任務是教他們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盡力去挖掘學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質。

  肖川推崇“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成為你自己,要長於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評急於希冀學習給他們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實惠,這就需要我們以寧靜、閒適的心緒來對待。閱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使我樹立了”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以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找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我想,在這本書中給予了我們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讓我們在工作之餘對自己的實踐作一點思考: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對待教育,我們必須懷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情懷,教孩子去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孩子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

  肖川博士勤于思考與探索,求真務實,常常以濃濃的情懷錶達新銳的思想。勞凱聲先生稱讚道:我覺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張清平讚美肖文很”酷“,激情洋溢,文采斐然,他用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堪稱教育學界美文。十年磨一劍。肖川苦心旨意,高屋建瓴,寫成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並全力宣傳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繹下,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顯得異彩紛呈,激發我們殫精竭慮地去實踐、完善和昇華。

  在市場經濟色彩充滿社會每個角落的今天,教育早已被抹上濃濃的功利色彩,人們往往把務實勤勉視為教師的良好品質,卻總是忽略了務虛狀態下所閃現的理性的光輝,卻總是壓抑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詩的情結。於是,教師們總是像春蠶、像紅燭、像園丁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迴圈往復,忙忙碌碌,埋頭苦幹,常常兀兀窮年於三尺講臺,卻難於體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沒有理想的教育是可怕的,願廣大一線教師讀一讀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在咀嚼中讓靈性復甦,讓詩意迸發,讓激情洋溢,讓理想放飛!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後感5

  其實很早就聽說過肖川,但初讀他的作品時,我卻不以為然。也許是受學科本位的影響,覺得他的文章雖然外表華麗,但內在明顯過於空洞。書中除了批判現實、宣揚理想,似乎在行動上究竟怎樣落實和解決並沒有明確的闡述。甚至很多方面脫離了一線教師的工作現實,給老師提出了過高的要求,明顯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嘛…… 這種僅限於烏托邦式的說教,對於像我這樣急需具體操作方法指導的職初教師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雖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歡,但為了讀後感,無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開了這本書。然而此次當我靜下心來,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細細品讀後,卻發現自己的想法一點點在改變。原本的牴觸情緒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將肖川的書作為推薦讀本了。他的書彷彿一罈美酒,只有細細品嚐,才能與其融為一體,辨出其中韻味。

  肖川的書,讓我明白了理想與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個走出校園,踏上教師崗位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當自己的角色發生轉換時,才會理解為什麼當年自己的老師總是怨聲載道,因為,確實,孩子們很難教。

  因此曾有一段時間,我認為所謂的“理想”、“信念”無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學生教會了,成績上去了,那麼我也就盡到職責了。

  然而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為什麼要高揚教育的信念與理想:因為它是與人生的理想相聯絡的。一個人如果只將腦袋埋在飯碗裡,又怎麼能看見遠方哪些飄逝的雲朵呢?正如藝術家矚目的是美,經濟學家矚目的是利潤,教育學家矚目的當是人的成長;他必須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進人的成長。

  肖川的書,讓我改變了學習的方式與心態。

  最近聽到很多老師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無法靜下心來學習。其實反思自己,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如要改變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從自己做起呢?

  就拿我自己來說,也許是受多年來應試教育的影響,我的閱讀習慣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麼,補什麼”,這種帶有功利性的閱讀方式雖然能給我帶來極大的效益,卻常常是囫圇吞棗,無法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然而肖川的書,卻猶如一貼心靈的淨化劑,能讓人在繁華的都市生活中,靜下心來學習和思考。

  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這段話:“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工作即將踏上第四個年頭,當初出茅廬的熱情退卻後,人不免產生一絲倦怠,因此需要尋找新的支點,來支撐自己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我想,這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內省與自察”。

  要想讓自己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要想讓自己可持續的發展,要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我想首先培養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從書中汲取養料,結合自己的工作現狀及時反思,這樣才能讓工作充滿動力,讓心靈得到滋潤,讓靈魂得到洗禮。

  也許以我還達不到“帶著鐐銬跳舞”的境界,但我會嘗試懷抱著理想與信念,沉靜下來,以古典的心境對待學習,提升自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