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地學習讀後感

自由地學習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由地學習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自由地學習讀後感1

  《自由地學習》貫穿的信念是,孩子的早期學習是意義深遠的,這種早期體驗每一步的質量如同它的數量一樣重要。這本書告訴我們,學習知識時,方法和內容同樣重要,它將我們的未來之箭引入特定的軌道,也許更好,也許更糟。本書主要探討了如下問題:幼兒期怎樣使孩子健康發展?什麼是"以活動為基礎的學習"?孩子怎樣透過模仿和節律學習?為何創造性遊戲如此重要?為什麼滋養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孩子該在什麼時候上學?書中對華德福早期教育原則和方法做了獨特的介紹,透過各種故事、真知灼見、鮮活的觀察和描繪,凝聚了全球範圍內諸多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經驗。

  精彩分享:

  (一)心理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大衛·埃爾金德提出,孩子需要"橫向的豐富"遠勝於"縱向的加速"。

  (二)孩子需要活動,而怎樣引導這種活動使其成為自控性活動,正是當前最缺少了解和支援的一個兒童早期發展問題。代替從“內在”出發的自控的是,活潑的孩子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孩子的活動由電視、電腦、學校要求、成人需要(甚至藥物)所“凍結”。

  (三)沒有匆忙。孩子意識到在這裡有大量時間做好事情。沒有害怕。每個孩子都信賴特定的節奏。沒有失敗。因為孩子們能夠自由地遊戲,所以即使失敗了也能感到滿足。沒有命令。自我選擇和模仿的意願代替了命令。孩子們的心情是自然、沒有強迫感的。在每天這種無壓力的狀態下,他們不斷地增強自信心和發展自我控制力,他們被理解,接受有耐心地示範,明白怎樣在人類生活中佔自己的有一席之地。

  (四)利用孩子活潑的自然傾向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與之相反;為創造性的遊戲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和合適的器材。

  (五)“自由地學習”意味著什麼?萬物皆有時——讓一切都發生在其應該發生的時間。

  (六)教育的精髓:耐心。不是被動的等待,是主動的耐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讓孩子準備好上學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在三歲做三歲應該做的事,在四歲做四歲應該做的事。匆匆忙忙地讓孩子去適應政策所引導的童年會給孩子帶來不切實際的壓力,同時也會壓迫著家長和老師。

  讀後感想

  為什麼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童年的時間卻在縮短?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被送去學習各種知識的年齡越來越小。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開始得越早越好”。於是孩子們童年玩耍的時間被剝奪,他們被迫接受盡可能多的資訊,從而導致孩子們原本“愛玩愛動”的天性得不到滿足。

  “自由地學習”是什麼意思?我想“讓一切都按照它們自己的時間發生的觀念”是必須理解的重點之一。它體現了教育中“耐心”這個本質。讓我想起了一個詞——“靜等花開”。它指的是積極的耐心,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孩子需要就滿足他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成為”自己。

  "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比賽。"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思考、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和諧發展,為孩子未來的智力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童年階段,孩子是透過"做"來學習,給予孩子充分的玩耍時間,給予他們藝術體驗的機會,給予他們參與生活的空間,他們會成為健康、開朗、自信的人,成為富有愛心和創造力的人。個人覺得這本書很好地闡釋了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不犯方向性錯誤,少走彎路。畢竟,逝去的光陰,孩子的成長,都無法重來。

  自由地學習讀後感2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的《自由地學習》,本書是心理學範疇的一本專著,讀來有些生澀,說在的也並沒有完全讀懂書中的邏輯結構,只知作者是從師生關係、教師角色、教育資源和教育改革等方面,運用詳實的案例、專業的理論,論述了實施自由學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向我們分享了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物件、不同領域的教育工作者的一些故事。整本書全面闡述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和研究成果。就像它在序言或者是在行文過程中一直強調的,它只是對一些問題提供建設性的方案,並不是要試圖去完全解決這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千百年來教育在不斷髮展,我們也不斷在探求何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可能是像詩人泰戈爾說的:好的教育讓我們“踏進生活之河,毫無懼色”,也有可能如前任北大校長蔣夢麟說的那樣:教育是要培育出一個個活潑的人。我想無論怎麼樣的一種界定,真正的教育都應該是給學生以自由學習的環境,一定是通向自由的,是讓人有動力、有權利、有能力去自由地探索未知的。

  工作七年,時常會聽到身邊有小夥伴在抱怨教育制度的的無法理解,有時候自己甚至也對繁瑣重複的勞動有諸多不滿,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麼出現了問題,在讀《自由地學習》的時候,似乎有了一些答案,我想最先出現問題的可能是我們自己!在讀到“我們能否在課堂上展示人性”這一片段時,我突然想起了抖音上一個略帶搞笑的影片,大致是講一位教師在面對同事鏡頭拍攝時笑得燦爛無比,可轉角一進教室又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戲劇的反差呢?因為她深信,如果自己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就會毀掉自己的學生面前神聖威嚴的形象,

  在某種程度上,做真實的自己,那麼她將不得不對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說“我不知道!“這些種種讓我們似乎不得不在學生面前帶上面具。但其實,真正的教育或許也可以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軟肋。

  記得五年前,自己有一位親人離世,得知訊息的那天我在教室裡,眼淚就這樣不自覺的如雨下,其實我是該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或者說我該為自己戴上面具,然而那天的我就這樣哭了起來,我的孩子們給我悄悄遞來餐巾紙,小聲安慰著我,那一週,我的孩子們就這樣呵護著我,那一刻我發現,其實在孩子們面前我需戴上面具,我可以做真實的自己,我可以是一個有軟肋的老師,我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那個真實的我而變得沒有規矩,相反我們之間建立起了更加深厚的信任,我們給彼此之間更多的自由。我想自由的最初應該是彼此之間的信任,心中想著學生,那麼她自然也會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尊重,自然而然也會愛上這個小小的學習空間吧!

  此外,在讀《自由地學習》的時候,我還想到了一個熱點——人工智慧,因為那隻叫“阿爾法” 的狗,我們每個人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注意到了人工智慧在現代社會的興起。在我看來,人工智慧對人類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幫助我們擴充套件自由的範圍,而不是縮小。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許多的教育技術的應用不過是把原來的.應試教育包裝地更有趣、更高效,而不是更自主、更靈活。

  現代化的未來教室為每一個孩子配置了ipad,這樣看似的高科技的課堂其實並沒有改變自由的程度,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真正自由的學習,他們只是根據老師的指令進行一步步的操作,這樣的教育其實不是教育,而是培訓,訓練出來的是聽話計程車兵和流水線上的工人,我們需要在教育手段上有所改變,但更重要的是將孩子的思維變得更自由,這樣才能有讓他們有動力、有能力地去探知未來。

  我們總是覺得在這個極端困難的時期,當個老師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確實,現在社會的發展讓更多的聲音可以來左右教育,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始終都要牢記——為了我們的學生,當你心中有戒尺時,那麼便可以真正擁有自由!

  自由地學習讀後感3

  六月,跟著敘事者的腳步讀了《自由地學習》這本書,這本書以眾多案例說明了作者所提倡的自由學習,老師做為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而非知識傳達者,學生做為真理求索者,而非知識接受者,讓人看到了教育的美好。

  當然,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不能像書中倡導那樣完全放開學生的手腳,但其中很多的做法是我值得效仿的。比如小組合作探討學習,校園實踐活動,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等,其實這些做法,已經為大多數人接受並實踐著。

  可以與西方相對自由的做法不同,我們可以從我們的實際實踐這種理念。教育不簡單的告訴學生是什麼,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認識事物時有問題意識,有積極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提倡終身學習的不斷變化的今天,學生學會思考,有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做為教師,個人保持自由學習的心和不斷成長的行動,我想這也是種自由學習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