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合之眾》有感(通用5篇)

讀《烏合之眾》有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烏合之眾》有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烏合之眾》有感1

  《烏合之眾》正如其名,主要解釋與講述“群體”(烏合之眾)這一歷史產物。這裡所說的“群體”並不簡單指向聚集的某一團體。“一千個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人,沒有任何明確的目標,從心理學意義上說,根本不能算是一個群體。”簡單來說,“群體”是沒有理性與自我認識的野蠻人的聚集。

  由此,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框架起的“群體”其實是一種消極的,無意識的,思想簡單極端的,野蠻原始的存在,滲透給我們的是一種反集體主義思想。

  剛拿到《烏合之眾》時,第一感受就是薄且簡,但真正讀起來卻花費我大約兩個月時間,涉面廣泛且觀點眾多,理論遠多於例項論證且字裡行間存在一些暗示影射。書共分為三卷,勒龐選擇從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來剖析群體,探究社會心理學。我則選擇從以下幾點表達我的看法。

  首先第一點,於眾多生僻概念及觀點中我發現了一個我們都所熟知的實際現象——從眾心理。據勒龐在書中的定義,群體是無意識的,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在判斷上沒有自己的思考且容易受到外界及他人對個人思想的影響,易暗示,易輕信。同時另一方面由於群體本身特點的存在。每個孤立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慾望,情感,放入一個群體中,這樣的慾望,情感會被無限放大,包括力量,正如一個人是不易產生燒殺搶掠的犯罪思想,但群體數量上的優勢便給這一想法帶來實際可行性,所以面對格格不入的思想,龐大而又野蠻的群體很有可能產生“仇敵”反應。實際生活中的我們也是如此,不願被孤立,被多數人的力量龐大的群體拋棄甚至敵對而選擇從眾,獲取一時短暫的安逸。

  其次第二點,就群眾的思想與信念來談,群體是一個簡單生命體,思想自然也是簡單的,無意識不理性的,觀念更傾向於極端化,即一味地全盤否定或全盤否定,就像是倒退回原始社會時期一樣。一方面他們更願相信直觀的表象,更擅於誇張放大,例如成功的演講不在於邏輯清晰思維流暢的長篇大論而在於誇張形象的表達演講主題及自我看法。同時具有豐富想象力,熱衷於追求幻想。“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所以對於思想信念來說,群體更尊崇自己幻想的產物,這也是《烏合之眾》將其行為歸為宗教形式的原因。

  對於此處可以聯絡實際說明,最典型的即為網路輿論現象。成千上萬的網民就是一個個所謂的“群體”,輿論的不同導向不正是這一個個“群體”想象的產物,對於他們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幻想的“事實”。例如最近被爆出的蔣勁夫家暴案,調查前甚至於傷檢報告爆出後,還是存在對立的兩種觀點。此時,重要的不是案件事實,而是想象的事實。宗教迷信也是一個典型例項,最清醒的天才也不得不在群體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邪教不斷存在至今,即使覆滅又會有新的萌芽壯大,正是群體的信念提供其發展動力。

  另一方面即是思想的極端化,行為的衝動化,無意識不理性是極其恐怖的,這就表明群體所存在的一種潛在危險。於他們本身而言,有些錯誤做法甚至犯罪行為只是完成一種符合群體信念的任務。

  例如極端愛國主義,為表現自己的愛國,而選擇採用極端方式包括砸日本車,打傷日貨買主等衝動違法行為。

  最後第三點,對於勒龐所描述的群體的時代,他認為隨著傳統宗教,政治,信仰的毀滅與工業發展的鉅變,群體作為一種潛藏巨大力量的存在,將推動我們進入群體的時代。勒龐的預測在某些方面的確得到了驗證,比如上文的幾個事例。但在我看來一:隨時代變遷,背景日新月異,人類的思想發展變化是無法預估的,對理性看待也有不同的見解。二:面對現二十一世紀如此便捷且資訊儲備巨大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更易辨別問題事實,更便於去理性分析看待,群體中的個體也不全是不理智無思考的存在。

  勒龐其人可以說是天才,是直覺性論述者,他從自己的觀察中直覺地將大腦思考產物全部寫入《烏合之眾》一書中,他的時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充斥著革新,起義,極端,變亂,當時的歷史為其社會心理學探究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這樣的背景下,《烏合之眾》問世,流傳百世。也許有些言論放到如今已經被否認摒棄且存在某些極端見解,但不可否認,它為後世心理學研究打下地基。閱讀此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群體的認識,更深刻的在於它對於個體的社會價值。理性,應是我們時時刻刻帶在身邊的必需品。

  讀《烏合之眾》有感2

  看了董事長推薦的《烏合之眾》一書,感慨良多,作者居斯塔夫·勒龐總結的大眾心理其實並不陌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一百多年前如此係統細緻的研究,更加讓人敬佩發人深省。群體的野蠻衝動本能、偏執易怒特質很容易讓個體失去理性、迷失自我從而成為烏合之眾,如何保持頭腦清醒守初心、不從眾甚至推動所在群體充滿正能量而不斷前行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命題。

  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說明了個人在群體中的微不足道,但也恰恰說明了無沙不成塔的道理,群體的力量雖然強大,但每個成員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守住本心抵住誘惑成為群體向上的力量,如果放任自己隨波逐流一旦加入消極不負責任的群體則很可能越走越遠甚而一去不返。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俗話說:法不責眾,因為群體的數量龐大,群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究責任,以致群體成員對於責任的約束感完全消失。這樣的心理讓我不免聯想到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網路暴力和圍觀不救人的情況,疫情蔓延之下因別有用心的流言引發的`紛爭、詆譭和謾罵;路上有人摔倒或需要幫助也會因個別人的一句“會不會訛人啊?還是少惹麻煩吧”而選擇袖手旁觀,這都是不自覺加入了消極負面的群體產生的社會現象。相反,如果網路上經常出現真善美的文字,路遇他人有困難主動伸出你的手,情況就會截然相反,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擦亮雙眼做正確的選擇。

  習從眾心理,繪出眾人生。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加入許許多多的群體,家人、朋友、工作平臺,我們在其中的角色一定要準確恰當。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一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群體—南昌水業集團,這個群體始終堅持服務民生和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圍繞“三個一流”、“五零式”工作法等舉措,嚴格履行社會服務承諾,大力開展扶貧助教、慈善捐助、無償獻血等社會公益活動,贏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和廣泛的社會認可。

  團隊不斷踐行科學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新路子,朝著邁進“全國環境產業集團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揚帆奮進,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的目標不是“眾中之眾”而是要成為“眾中之重”。可能只是眾多員工之中最普通的那一個,你依然可以懷抱夢想、堅守本職,築牆之磚,為磚比石堅,攻盾之矛,為矛比箭鋒。在看似毫不起眼的基層工作當中不斷磨礪拼搏,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一定會遠離“烏合之眾”,繪製“出眾”人生。

  讀《烏合之眾》有感3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個人總是受著群體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個人如何實現超越,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人屬於社會動物,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務必先認同一個群體,在群體中發展自己,同時自己也會受到群體的限制,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於群體的言論和釋出的訊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群體中的個人如何超越群體低智慧。我們學習群體理論,目的在於明白群體特徵,從而掌握群體動向,自己則能順利地超越群體。但群體中的個體,要想超越群體,是很難的。首先,個體既然成為群體的一員,就意味著個體有著與群體共同的意識,要想超越,就要先否定自己原來的意識。而人性中的以我為主,又註定了人不會輕易否定自己,因此,群體中的個體要超越群體的低智慧,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個體要想超越群體低智慧,首先就務必認識自己,然後否定自己,將自己從群體的圈子裡拔出來。然後再來研究群體的特徵,並由此思考超越之法。但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正因群體中沒有人會支援,你還務必假裝與他們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考驗面前,人們往往會放下自己脫離群體的發奮。比如說,股市中的投資家,與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資的人都有共同的意識,要想賺錢。也正正因如此,他與其他股民一道,都是一個群體中的人,智慧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經常與大眾思想不一致,像漲得好的時候賣出,跌得慘時買進,橫盤時還要忍受。他需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卻又時常要遭受市場的懲罰以至於不得不懷疑自己是錯的。要想從中脫離出來,其實很難,很難。

  讀《烏合之眾》有感4

  勒龐的這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心理是社會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時代表徵的重要意義。他對群眾心理的研究在後世享有持久的影響,他在書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所處在的社會背景,至今已經演變成現代社會和人類政治生活最重要的現象。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從眾心理,例如各種共享單車,十一購物等等,用勒龐的話說,群眾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各種的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全面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者絕對繆論。

  作者在書中過多的強調了群眾負面印象,群體心理可以守財奴變成揮金如土,將懷疑者變成信徒,把正直善良的人變成罪犯,把膽小的人變成英雄,書中的群體犯罪的心理學特徵在我們檢察院辦案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本書包含著豐富的現實意義,其中有許多社會現象都隱藏在書中的字裡行間,強調了群體中人的行為理性或者非理性的特點。

  作為身處社會中的一員,我們必然身在群體之中,這是無可避免的。無論是否是烏合之眾,我們都會在生活中作出抉擇。到底該選擇隨波逐流而麻木但輕鬆的安逸,還是選擇打破砂鍋問到底但勞累的奮鬥與追求?隨著社會閱理的逐漸豐富,我慢慢的明白,不成為書中描述的烏合之眾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讀《烏合之眾》有感5

  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學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裡,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勳章。於是,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眾”,我們也會盲從。全球化資訊化的年代裡,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資訊爆炸使我們愈發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開始追求信仰的庇護和權威的支援,兩者共同的結果,就是解釋古典人生哲學的于丹教授的走紅。

  《地球是平的》一書預見了一個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未來。我以為,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眾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民主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眾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力,集中也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眾選出強力領袖,由他來行使巨大的權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苦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後必將迎來更加極權的專制。他的“烏合之眾”心理學認為:民眾為了追求幸福,會願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併為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民眾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為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在連續讀了佛洛伊德批判繼承勒龐思想的《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和當代學者寫的討論盲從行為的《影響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術的書籍後,我傾向於用“催眠”與“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論來解釋“烏合之眾”的盲從。

  “催眠”是指個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戰勝和控制。強大的群體意志戰勝和取代了個人意志,個人被群體催眠了。(前面我專門寫過一篇關於催眠的文章了,所以這裡就不細談了)

  無論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於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係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併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它彷彿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寫入自己DNA裡的基礎核心程式,是一種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對這一本能的總結。別人饋贈我,我就回贈他;別人攻擊我,我就回擊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裡那些免費品嚐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

  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我。

  PS,談點關於“同步”的題外話。

  在與人交談時,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姿勢、詞彙、節奏等,通常可以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所以,與父母溝通時要用家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的方式,一旦反串,結果就很糟糕。多數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不暢,就是因為彼此都堅持自己的方式,而不願意主動與對方“同步”。

  人不只與他人同步,還努力實現與自身的“同步”,即前後一致性。因此,先問兩個問題,讓對方做出“肯定”回答後,再提一個過分的要求時,對方會很難拒絕。

  “同步”也有副作用。如街頭有人需要救助時,由於過路人都不知情,因此,他們只會觀望他人行為,以期用“同步”來避免犯錯。如果其他人都無動於衷,則人們也會“同步”這種無動於衷,結果便是一種“社會人情淡漠”的假象。針對這種現象,求助者只需指定一個幫助者,道明原因,並指明要求幫助的內容,使對方開始行動,便會幫你贏得更多人的“同步”協助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