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精選8篇)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精選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1

  暑假期間,我讀了《明朝那些事》的第一步,它主要講的是明朝開國皇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只是一個小小的貧農,後因為元朝的腐敗而造反。過程中,狄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祝他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和元的軍隊,從而建立了一個新朝代,他給她定名為“明”。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無論你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不起眼,只要心懷一個夢而且盡全力施行,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像朱元璋,他原先只是一個小貧民,並且還因為走投無路當了和尚,單他有夢,他把這顆種子深深地埋藏在心,並用刻苦、勤奮與堅持來澆灌它,使得那顆種子越長越大,最後實現了朱元璋的夢想,當了洪武大帝。

  如果我們也像他那樣時時刻刻將夢想銘記於心,刻苦學習,相信等你長大後,那個夢想便會成為現實。不要認為這不可能,連一個小農民努力後都能名垂青史,那我們又何嘗不能呢?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2

  《明朝那些事》,作者明月,他介紹了近三百年的明朝歷史,用一個別出心裁的角度。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明君賢相數不勝數的時代。這是一個昏君權奸輩出的時代;這是一個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這是一個人民水深火熱的時代;這是一個戰鬥力強悍的時代,這是一個軍備廢弛的時代。

  這是一個明君賢相數不勝數的時代。朱元璋白手起家,打遍天下無敵手;朱棣北擊蒙古,得勝歸國;朱瞻基,朱高熾重視農業生產,休養生息。三楊內閣兢兢業業,處理國事;徐階制衡“三權”,打倒嚴嵩;張居正改而不革,是為改革。這是一個昏君權奸輩出的時代。朱厚照以玩為己任,天啟皇帝以木工為己任。劉瑾,魏忠賢獨攬大權,危害朝綱。

  這是一個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徐階為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他的努力下,大明蒸蒸日上,財政消除了赤字。後來張居正改革,為百姓造福,萬曆年間,明代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這是一個人民水深火熱的時代。上級壓下級,下級壓百姓,貪汙的方法數不勝數,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壓榨的黑暗之中。

  這是一個戰鬥力強悍的時代。戚家軍善用鴛鴦陣,把倭寇打得丟盔棄甲;抗日援朝,李如松用幾萬軍隊把日軍的大部隊擊潰;即使到了最後的農民起義,明軍的戰鬥力依然強悍。這是一個軍備廢弛的時代。武將地位開國後急轉直下,軍容懶散,貪汙軍餉的現象十分常見。甚至有“打仗帶頭跑”的“光榮”傳統,實是不忍直視。

  明月以優秀的文采,幽默風趣的筆調,刻畫了明朝的形象,既有對傑出人才的讚賞,也有對鉅奸大惡的批判。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3

  書名《明朝那些事》(七)。內容梗概:本書說的是明朝末年到清朝開始,蒙古人變得強大,明朝變弱,後來讓蒙古人打敗明朝的故事。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使我明白了自己強大了,不要停止自己進步的腳步,不然的話,總有一天會有人比自己更強大。

  證明自己的觀點:以前中國十分強,至少在亞州是最強的。可是後來中國都在打內戰,沒有進步自己的武器,到了清朝因為大臣無能,被變強的日本進攻了,雖然後來中國抵擋了日本,卻寫下了一份份不平等條約,讓別的國家拿自己國家的寶貴文物、讓別的國家拿自己國家的土地……清朝卻一點也不抵擋。

  這本書帶給我的想法:我明白了這一段歷史故事後,我有一個想法,中國自己如果不內戰的話會變得強大嗎?中國如果不寫下那一份份不平等條約會變得更強大嗎?如果中國這些都沒有發生會變得十分強大嗎?

  表明心態:我想把這些書帶入我們學習的課堂,讓我們明白明朝的出現和明朝的消失,讓我們明白歷史。如果中國努力發展就不只是今天這樣了。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4

  書讀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兒》是讀過的史書中比較另類的一本。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真可謂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書中沒有引經據典,也未註明出處,是否完全符合史實,咱也就沒法考證了。好在它說的事兒,跟我這些年東鱗西爪地積攢起來的明史都對得上,我也就認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透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這大概就是當今社會對腐敗官員大開放生之門的歷史依據。

  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靠著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朱元璋為了保證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繼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許多的安排,奪兵權、殺異己,卻無法保證天下從他的.繼承者手中被奪走。

  看來,無論你多麼強大、多麼精明,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卻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而歷史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書寫的,因此應該是生動活潑的,而我們以前面對的事枯燥的敘述和總結,根本無法引起我們的閱讀慾望。下面是我認為的一些有哲理的話。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5

  一天晚上,媽媽拿著一本厚厚的書,邊看邊傻笑,我好奇地瞥一眼書名。“當年明月”四個字映入我眼簾,媽媽說這是作者。還有人姓“當年”?帶著強烈的好奇感,我走進了這本書。

  明朝經歷了16個皇帝,近300年曆史。這裡面有叔侄兄弟皇位之爭、有忠臣奸佞之鬥、有首輔輪換、有文化更替,而使我無數次落淚的只有兩個人:于謙、楊漣。

  當也先帶領大軍打來時,城內只有區區九千禁軍。滿朝官員都建議南遷,小小的兵部侍郎于謙卻極力反對。包括也先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明軍必敗時,于謙整頓軍務,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鼓勵全城人奮起抗敵。結果,也先大軍敗落,撤回蒙古。也先不明白,怎麼10萬大軍會輸給9千禁軍?這一篇章我看了多次,每看一次都是心潮澎湃,也先不明白,我明白。這就是信念和堅持,是忠臣對民族大義的信念和堅持。

  同樣感動我的人還有楊漣。明知道木頭皇帝朱由校不會治罪魏忠賢,可是為了國家社稷,他依舊冒死彈劾。一次、兩次、三次……直至被關進監獄,被鞭子抽打、被大石壓身,被釘子釘進自己的頭顱,他拒不認罪,仍然在彈劾魏忠賢。于謙有一句話,最適用於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每次看到這一章節,我都會熱淚盈眶。我知道這也是信念和堅持。是士大夫對正義的信念和堅持。

  前幾天,我看了電視劇《抗美援朝》,保持戰鬥姿勢凍死在冰天雪地裡計程車兵、身體被大火燒著渾然不動的狙擊手、幾天沒有飯吃依舊勇猛作戰的戰士,讓我流淚的同時,又讓我想起了于謙和楊漣,讓我想起了信念和堅持。生活中,有的人有信念和堅持,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好;而有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毫無成功的信念和堅持,結果一事無成。信念像一盞燈,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像一星火,點亮人生旅途。讓我們都做有信念的人,讓人生過的更豐富。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6

  在暑假裡,我讀了不少書,最令我影響深刻、收穫最大的就是《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既讓我知道了許多道理,又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

  《明朝那些事》講述了一個深刻的故事:朱元璋是個很窮的人,他為了能活下去當了和尚,因此,和尚們經常欺負他,在和尚們喝酒玩樂的時候,朱元璋只能在旁邊擦地板。而且和尚們逼迫他去要飯,要回的飯卻一點都不給他。後來,因為他乾的很努力,所以,老和尚就讓他當敲鐘和尚,生活才好了一點。

  過了不久,朱元璋的一個朋友前來找他,騙他參軍反抗,於是他就跟著去了。因為他很會打仗,得到了不少強兵強將。但好日子沒到頭,脾氣暴躁的將軍開始厭惡他了,因為他不想讓別人比他強,於是就把他趕了出去。

  朱元璋被趕出來以後,卻又遇到了兩個敵手,他正在為難,不過他非常的幸運,懂天文的劉基來了,朱元璋和他一起,透過聰明才智連打了許多勝仗,得到了許多人才。由於他善於學習,心胸寬廣,所以被選當了皇帝。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想:“只有意識堅定,善於學習的人才能幹大事”。我們學習也一樣,只有努力,勤勤懇懇,善於學習才能學好。像那些偷雞摸狗、整天想偷懶的人只會被別人嘲笑、看不起的!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7

  我本身是個不怎麼喜歡歷史的人,我不喜歡那些零碎的年代,難記的名字和影響,但當我翻來《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對歷史產生了新的認識。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第二部,主要講了“靖難之役”後的事情。靖難之役後,朱棣做了皇帝開始了他輝煌的一聲,使大明變成了一個富強的帝國,一個佇立在世界民族之巔的龐然大物。裡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讓我真切的感受到這不只是書中描寫的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現。有朱棣的殘忍毒辣有朱高熾的忠厚老實。

  既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又有南下討平安南的偉烈。明朝經歷了朱棣的造反,社會的穩定,“仁宣之治”後的動盪。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

  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朱祁鎮,他在土木堡被敵軍也先活捉,後被喜寧陷害。經歷了蒙古大漠的風沙,險死屠刀之下,被喜寧的詭計算計,他被當做傀儡,用來向大明要贖金,前前後後經歷了九死一生,卻還是堅強的活著。後來雖然被救回來,卻被他的弟弟朱祁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讓他回來了以後就處於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卻很滿足,他帶著急促的步伐向南宮走去,當他開啟大門的時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來人,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哭瞎了自己的眼睛,當一切浮華散盡的時候,她還會在這兒等著他,此情可流轉,千載永不渝。

  朱祁鎮這一生,從御駕親征的威風到被俘,被親人拋棄的落魄,再到復位時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沒有發生一樣,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體會的?由於父親朱瞻基的早亡,年僅九歲的他便登上這個寶座。說起朱祁鎮,也許有點人會對他恨之入骨,但我認為他雖不是一個明君,卻是一個好人。

  另一個真正讓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謙,在“京城保衛戰”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當他保衛京城的時候,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我彷彿看到了他挺驕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視死如歸的決心。這一幕幕的畫面在我眼前回放。

  歷史不是殘臺斷瓦,不是古廟荒冢,也不是發黃的書卷,而是掛在人心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透歷史長河,吸取教訓。歷史不是你想的那麼枯燥,歷史原來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經典小說讀後感8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於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

  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瞭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後,我都會迫切地期待著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要不然,我這個區區六年級的學生怎能看懂?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闆”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想唐伯虎當年由於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後當著大家的面說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說得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後,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寫完了。我知道僅憑這篇文章,是不能表達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還是要寫,因為,這是對我的一種滿足,僅此而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