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精選27篇)

關於《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精選27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

  沐浴陽光,讀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書香氤氳,感悟頗深。

  這是一片淳樸的世界。

  自然而淳樸的筆觸,描繪出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縫、經營一家雜貨店、河邊洗衣服的時光,門口的土路……儘管文字中會飽含生活的艱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永遠樂觀地面對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愛,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

  我欣賞的,還有那種真實的氣息。簡單、不造作得語言,記錄了哈薩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飯》這篇可謂"經典"。好玩的老頑童外婆充滿了童趣和愛心,淳樸自然的語言中又不失幽默,讀者閱讀時有時也能樂一樂,那會心一笑,真是一點也不乏味。

  讀這本書,還能領悟到獨特的新疆風情,新疆的牧民們,在荒涼的草原上趕著瘦弱的羊群。也許,他們的一生中只有這麼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許,多少年後他們又在某地相遇,或下著暴風雪,即使天寒地凍又算得了什麼?素昧平生的人們圍在一團,溫暖彼此的心。讀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間最美好的溫情所感動。面對困難,大家都能團結起來,共同面對,不管人們是否相識,險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難也就不難了。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學校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我們班能歌善舞的同學較多。比賽前大家都以為準能拿第一名,誰知道結果卻相反。合唱節目演砸了,全班一片譁然,同學責怪班長組織得不好,負責領唱又搶了節拍……這個簡單的故事也同樣說明了簡單的道理。誰不知道團結起來力量大?只是落實到行動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們做到了,這與文化程度無關,從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小細節,否則也將會釀成大禍。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一本名叫《我的阿勒泰》的書,它帶給了我一個新的、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樸實而不失幽默,有時看著看著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現出生動的畫面,從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遠門,要是也出了點事油不夠了怎麼辦?最後,為了表示感謝,我想給他點錢,於是……他們兩個站在風中,看著我追著那張紙幣越跑越遠。像是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書閱讀中,這本書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當然,僅僅是文字的功底還不足以使我如此喜愛。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後總彷彿蘊含著點什麼,一些平常我們不甚注意,卻在這裡被提及的細節。如《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時候,我媽對我說:‘以後再也別買這些東西了,你能回來,我們就很高興了。’我外婆對我說:‘以後再也別買這些東西回來了,死了可憐得很……你回來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記得在夏牧場上,下午的陽光濃稠沉重。兩隻沒尾巴的小耗子在草叢裡試探著拱一株草莖,世界那麼大。外婆拄杖站在旁邊,笑眯眯地看著。她那暫時的歡樂,因為這‘暫時’而顯得那樣悲傷。”雖然只是對一些話語,一些場景的回憶,卻透露出了家人對她的思念與深切的親情,有時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禮物,而是你回來。

  有時候,《我的阿勒泰》中還透露著些許悲傷。她會懷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頭的樣子、會想起從未見過的老家、會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傷。而此時,我也會沉浸入作者的思緒中去,感受著那新鮮的、從未遇見過的生活。我彷彿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漢族和哈薩克族的孩子、鄉村舞會和彈唱會;我彷彿聽到了滴水泉的傳奇故事、人們生活的嬉笑怒罵聲、荒野上呼呼的風聲;我彷彿聞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濃厚的生命氣息……

  這是一片廣袤遼闊的土地,日常的、當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發生。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3

  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著。有人說,生活是為了生存而活著;有人說,生活是在世上舒舒服服地活著。我認為生活不僅是為了生存,為了物質生活而活著,更是要有意義、有價值的活著。雖然人生苦短,但是這樣也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了。

  熱愛生活的事例倒不少,只是我們缺少了一雙心靈的眼睛。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多時因患病而失聰、失明。她並沒有被困難打倒,在老師的幫助和教導下,她克服種種困難學會了識字,學會了說話,並逐步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她利用自己所學,寫了《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一系列名著,到世界各地演講做報告。她建立了慈善機構,幫助和她一樣的殘疾人士。她的愛心行動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和贊同,當時的美國《時代週刊》評選她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她還獲得了“總統自由勳章”等獎項。海倫凱勒從小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沒有享受到一個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她這一生從來沒有想過如何舒服安逸的生活,雖然身殘,但志不殘,她一心想著如何幫助更多的人,如何為貧窮的人做更多的貢獻,這樣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活著。

  李娟寫的《我的阿勒泰》一文,是作者熱愛故土的真實寫照,是用她在新疆一點一滴的生活故事編寫了這本書。李娟從小在新疆長大,那時候的新疆非常落後,人煙稀少,沒有什麼公路,出去乘車不方便,用的電話也只有衛星電話,這種電話不但貴,而且語音效果差,一到陰雨刮風天就卡殼。新疆的氣候變化無常,不下雨時鬧旱災,雨下得多時就鬧洪災。夏天有冰雹,冬天天冷時鬧雪災,還時常鬧蝗災。可儘管這樣,李娟仍然選擇生活在這兒,主要是她熱愛這裡的土地,熱愛這裡的生活吧!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塞涅卡曾說:“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活,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時間來衡量生活”。

  生活如水,淡然樸實,淡名利,淡世繪,淡榮辱,淡誘惑,內心寧靜,清澈透明;人生如茶,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一顆靜心,看清涼世界。你既想真正熱愛生活,就得參悟出這生活的滋味。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4

  這個星期我接的書是:《我的阿勒泰》,這本書一共有三輯,其中我最喜歡的時第一輯中的《屬於我的馬》,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個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錢,但這個人卻死了,只能由此人的親人來替他還錢,但他的家人實在在拿不出錢來償還,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來見作者的媽媽,要求抵債。

  然後作者的媽媽打電話給作者告訴了作者這件事,這讓作者想起了兩年前自己家裡還想買一匹馬,因為那時候作者的家裡還沒有挖井,用水得要去兩公里外的烏倫古河邊挑回家。夏天還好,到了冬天,河面凍成了厚厚的堅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擔,還得扛斧頭。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頭一天破開的冰窟窿一夜之間重新凍得結結實實。作者的媽媽想,如果沒有馬,有一隻小毛驢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讚了不少乾草,打碎後裝了好幾麻袋。可是馬最終卻沒有養成。我們便在院子裡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蓋房子,並圈起一個大大的院落。還得在院子四周開墾出一大片土地,種上深濃茂密的草料。還得嫁一個也願意養馬的人,最好他已經有許多養馬的經驗了。將來的孩子也得喜歡馬。這樣,我就得為了馬永遠留下來,永遠地。……也就是說,除非我真正地愛上阿勒泰,決心永遠生活在阿勒泰,否則我就永遠不能擁有一匹馬。

  讀了這一片文章之後我又很多感想:我覺得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因為作者家裡想買一匹馬都那麼難,而我們現在呢,要車買車,要房子買房子,我們還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馬之前還會計劃好有了馬之後要幹嘛幹嘛,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一下作者的這種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計劃的習慣。

  我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本書。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5

  讀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思來想去,決定寫一寫自己的感想,算是對這兩本書的一個感悟吧。

  其實我在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是挺擔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後她還是能接受的,因為我太可憐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生存經驗和謀生法則裡,活在被世俗的枷鎖套牢,身不由己、無法掙脫的世界裡。

  阿勒泰沒啥,李娟羅羅唆唆地叨咕她那裡的那些破事,但我看著看著就樂,把樂都樂沒了,心理有哭不出來的痠痛。在哪個很容易讓人絕望的生存環境裡,她的筆繞開大苦大悲式的苦難控訴文學,直追戈壁灘上的歡聲、夏牧場上的笑語。

  那片土地賦予了她天才般的靈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膚在泛著瑩瑩藍光的滋養下,大眾速騰迸發出一個天才般的信筆為之的書寫者,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而且無人認領的一個清新、快樂的世界。

  而我們失敗就失敗在“當我們被群體性的過度索求的慾望和慣性糾結纏繞得疲憊不堪時,我們為了配合心理那念無止境的貪婪成性而無暇審視和欣賞本該屬於我們的美,無法收穫那本該屬於我們的世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們在拿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的同時,也遺棄了另一個美好、溫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難、絕望、沮喪、寂寞、孤獨、的那強硬的陰暗層面的阻力,言語出了另一個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風、戈壁上的雲、河岸邊的氈房、峽谷裡的牛羊,冷得過分的寒冬、另人絕望的山野,該咋樣還咋樣,該不咋樣還不咋樣,沒人把她們咋樣,她們也沒把誰咋樣,大不了吐一吐舌頭,還不就是無所為嗎。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6

  《我的阿勒泰》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段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一個以哈薩克為主要人口的小縣城裡度過的一段童年。

  作者李娟是一個普通的從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漢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樸實、真切而不乏動人之處,於浮躁的生活是一縷清新的風。

  我是第一次接觸作者的文字,一讀就有一種迴歸到小時候的感覺。因為她的描述就是小時候的感覺,對周圍的每一個細節都這麼觸感強烈。

  這本書裡沒有變味的心靈雞湯,也沒有如何賺錢的竅門,這裡有的是真實。看似平淡無奇,卻是真正的淳樸的一種味道。

  我很少有時間能靜下心來安安靜靜的看一本書,這本書讓我很驚訝。真想不到現在這樣充滿PM2.5的社會里還有人在寫、能寫那麼清澈、純淨的文字。如果讓我編教科書,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選入語文教材,從小學到高中都適用。心靈雞湯太假了,佛經聖經太飄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種自由自在、悠悠盪盪、返璞歸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下來,太舒服了。

  我喜歡文字簡簡單單、實實在在,有一說一的書,對故弄玄虛、賣弄技巧、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書敬而遠之。

  看李娟的書,看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時候,會讓你感覺長舒一口氣。像是懵懵懂懂從一個遙遠的故事,一個遙遠的另一個自己中醒來。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7

  每到年底,我都會被工作和生活壓得呼吸困難。這時候讀一本淡淡的書再合適不過了。只需一個下午,安安靜靜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頭再看自己的日子,便從容了許多,呼吸也順暢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筆調記錄日常點滴趣事,向讀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區淳樸自然的風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達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圖,在喀吾圖開了一家裁縫店,之後又轉行開雜貨鋪。因為做生意的緣故,李娟一家跟隨牧民在夏牧場和冬牧場之間輾轉遷徙,流動的生活讓她走遍阿勒泰的各個角落,見識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式各樣的人和事。

  經歷了多次銀行貸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圖奇怪的銀行》一文時簡直驚掉了下巴。喀吾圖的銀行一年到頭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農業貸款發放那兩天卻熱鬧非凡。幾百公里以外的老鄉也趕來了,當地人對“貸款”這一概念的認知模糊到居然以為那就是國家發給大家隨便用的錢。“難道不想還了嗎?”當地人回答:“為什麼不還?什麼時候有了什麼時候還嘛。”而李娟家也貸了三千元,之後行長調走,從沒人找上門來提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過了很久都沒還。最後那個銀行的一個工作人員到夏牧場走親戚,在深山老林裡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終於還上了。

  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語化。葉爾保拉提一家、河邊洗衣服的時光、外婆的早飯、補鞋子的人,這些都是她平日裡見到的人,寫他們的故事時也就直接把現實對白寫進來。在《爾沙和他的冬窩子》中,描寫“爾沙講起漢話來,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起碼隔著三個逗號的停頓”,李娟就真的用了三個逗號,爾沙說話時憨厚的樣子立刻出現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裡,世界很靜很靜,時間很長很長,而人很小很小。她一個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這片土地,本是厚重、貧瘠、蒼涼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卻過得溫暖、豐盈與喜悅。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李娟就是那顆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卻絲毫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感受生活,自豪地盛開著。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8

  李娟的文字總是那麼平易近人,又透露著俏皮的幽默。讀者跟隨李娟的文字能進入迷人的阿勒泰,遇到不同的人,體會阿勒泰的自然風光。李娟一家也渴望有固定居所,荒涼的紅土地差點成為她們的家。我對作者的好奇勝過對書中所描述的阿勒泰,作者也去過外面城市打工,流水線的枯燥無聊、機械化,讓作者又回到了阿勒泰。

  初到阿勒泰,李娟和媽媽開了裁縫店,招收學徒。阿勒泰的遊牧民族和農民對衣服的需求簡單實用,穿壞了才會買新衣服。裁縫是個體力活,加上游牧民族週期性遷移,常常需要趕工,夜裡縫縫補補。有不少人來店裡問有沒有酒等商品,李娟她們一家就開了一個雜貨鋪;李娟叔叔的帶來加上了鞋匠這一項。

  阿勒泰的人淳樸善良,不會賴賬,時隔很久的賬還是會還;在阿勒泰,8歲小孩當做一個成年勞動力使用;小孩子們為小賣鋪帶來了各種各樣大自然特產。“生長在其中的孩子們,讓我感覺到他們的堅強,純潔,溫柔,安靜,還有易於滿足。”孩子們的玩具是土,廢棄的瓶子等;書中寫到有個來買玩具的女孩,最後只能賣灑水壺給她,孩子們用簡易的玩具玩的不亦樂乎。紅土地是接近被廢棄的村莊,曾經的紅土地有電影院、學校、澡堂;現在的紅土地只有幾戶人家。李娟一家在紅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後來政府要集體搬遷,她們又過回了跟隨遊牧民族的生活。

  李娟在書中感嘆“夜晚真好,為什麼夜裡無論再冷,再漫長卻總是顯得舒適的靜呢?可能是因為夜裡再也不用幹活了,不用四處奔波了吧。”夜晚讓人想到即使休息也是理所應當的,白天總在催促你幹事情,不能無所事事。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夜晚的來臨讓人滿足。阿勒泰人言稀少,更多的是廣袤的森林。“我活在一個奇妙無比的世界上,這裡大、靜、近,真的真實,又那麼直接。”李娟在書中透露的生活哲學是知足常樂,“世界就在手邊,躺倒就是睡眠,嘴裡吃的食物,身上裹的衣服。在這裡,我不知道還會有什麼遺憾。”

  誠然阿勒泰的生活不僅僅有美好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還有生活上的不便。其實由於環境限制,人的需求會變少,人不需要外在太過豐富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9

  最近讀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歡,她用淳樸、清新、自然的文字記錄了她生活中的點滴生活,在她的文字裡艱苦的生活、惡劣的環境都是一種享受、一種美,她享受著貧窮和艱苦。

  李娟陪著母親遷徙於新疆阿勒泰偏僻而遼闊的遊牧地區,和媽媽、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開雜貨店和裁縫為生活,在阿勒泰長達半年的冬季牧場裡,一家人的生活雖然艱苦卻充滿溫馨,好玩的老頑童外婆,充滿了童趣和愛心;幽默、能幹、聰明,對生活充滿信心,永不服輸的媽媽;老實能幹的叔叔;樸實、憨厚的妹妹;一個個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樣,歷歷在目。

  李娟的文章裡地記錄了牧區普通人,牧民們的淳樸善良、孩子們的單純與寂寞的童年。李娟不僅對牧區的牧民有著深深的熱愛,更是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寧靜、它的河灘、河邊的林子、各種的小動物、甚至一望無垠的荒灘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艱苦不但沒有讓她失去信心,反而讓人對她那種閒散、安靜的生活充滿了嚮往。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0

  遇見《阿勒泰的角落》,並非偶然。C君常薦書給我,如《額爾古納河右岸》、《遙遠的救世主》……那天,他發訊息給我:快看李娟的作品,你肯定喜歡。李娟?這個普通的名字沒有吸引我,便不理會。又一天,C君又發訊息給我:你可以先看一下李娟的部落格,她被稱為“新疆的三毛”……和三毛有關的一切,我都願意去了解,於是走進李娟的部落格,於是走進“噹噹”,選擇了《阿勒泰的角落》。

  等書的那段日子,竟像等待久別的戀人,煎熬著,甜蜜著。終於見面,迫不及待一口氣讀完。李娟的文字,應該是教不出來的吧?她的文字,如漫天風沙裡緩緩流經阿勒泰戈壁沙漠的清流,流過我的心。被洗滌之後的我,那樣安靜,那樣喜悅。李娟所寫,都是她自己的生活,亦是我們很多人曾經擁有或者渴望擁有的生活,不同的是,我們曾擁有李娟一樣的生活時,並沒有像她一樣,將一段艱苦遊離的生活形態,淺笑成一份悠閒風趣的生活手記。這份“手記”引領著我,在腦海裡一次次地去洗衣,去點豆,去懷念親人……

  實在是喜歡極了李娟絲毫不加渲染的文字,單純而絕妙,忍不住推薦給你:“洗衣服實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首先,能有機會出去玩玩,不然的話就得待在店裡拎著又沉又燙的烙鐵沒完沒了地熨一堆褲子,熨完後還得花更長的時間去一條一條釘上釦子,繰好褲腳邊。其次,去河邊洗衣服的時候,還可以趴在河邊的石頭上舒舒服服地呼呼大睡。不過有一次我正睡著呢,有一條珠光寶氣的毛毛蟲爬到了我的臉上,從那以後就再也不敢睡了。總之,到河邊洗衣服的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愛怎麼想就怎麼想。至於洗衣服就是次要的事了,愛洗不洗,往水裡一扔,壓塊石頭不讓水沖走。等玩夠了回來,從水裡一撈,它自己就乾淨了嘛。”(《河邊洗衣服的時光》)。讀完這裡,搞得我見誰都問:“去不去阿勒泰的河裡洗衣服?有珠光寶氣的毛毛蟲呢。”對方總是驚訝地說“瘋了吧?”

  還有,“在阿克哈拉戀愛多好啊!尤其是秋天,一年的事情差不多已經忙完,漫長而悠閒的冬天無比誘惑地緩緩前來了……於是追求的追求,期待的期待……勞動的四肢如此年輕健康,這樣的身子與身子靠在一起,靠在藍天下,藍天高處的風和雲迅速奔走。身外大地遼闊寂靜。大地上的樹一棵遠離一棵,遙遙相望。夕陽橫掃過來,每一棵樹都迎身而立,說出一切。說完後樹上的烏鴉全部乍起,滿天都是……在遙遠的阿克哈拉,烏倫古河只經過半個小時就走了,人活過幾十年就死了,一切似乎那麼無望,再沒有其他任何可能性了。世界寂靜的喘息,深深封閉著眼睛和心靈……但是隻要種子還在大地裡就必定會發芽,只要人進入青春期就必定會孤獨,必定會有慾望。什麼原因也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我妹妹就那樣戀愛了。趁又年輕又空空如也的時候,找個人趕緊和他(她)在一起——哎,真是幸福!”(《妹妹的戀愛》)。我也一樣感嘆:哎,那時候,真是幸福啊!

  還有,“我和我媽仍在那裡寂靜地幹著,動作嫻熟和諧,四下空曠。點豆子,這應該是夫妻倆做的事情才對呀,最能培養感情了……如果只有兩個人,站在荒野裡點豆子,那副情景遠遠望去,會不會使看的人落下淚來呢?會不會使人流著淚反覆猜測:他們倆到底種下了什麼?使這片大地,長滿了荒涼。”(《點豆子》)。我是農民的女兒,我深深地愛著那片養育我的土地。而今,那片土地充斥著黃沙和農藥,荒涼離我們還有多遠呢?

  還有,“就這樣,從一塊布到一件衣服,耗的不是人的氣力而是精力。就那樣一針一線地耗,一分一秒地耗。從早晨到深夜,從月初到月底,從今年到明年……”(《我們的裁縫店》)。我的親人,曾經也在縫紉機前一分一秒地耗,現在想起,那些無數個“一針一線”的夜裡,她是孤單的,還是快樂的呢?

  ……

  不一一列舉,太多歡喜,太多感動,太多寧靜。一顆複雜的塵心,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唯有“阿勒泰”這純色的天地,才能浸潤和滋養這樣晶瑩剔透的女子吧。

  我喜歡三毛,李娟的文風也確實像極了三毛,她們都那麼真實,那麼善良,那麼快樂。希望我們也有本能的笑淚愛痛,我們也能展現出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我們也能艱苦並欣欣向榮地生活著……

  與《阿勒泰的角落》的相遇,確實是一次美好的遇見。讀書於我最大的樂趣,就是從別人的眼睛來觀望這個我們已經生活已久的世界吧。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1

  早就想看李娟的書了,阿勒泰,一個原始有充滿靈性的地方,在李娟的筆下,是那麼的生動、可愛卻又孤寂、淒涼。我覺得李娟的文章有一個特點,就是結尾往往都特別精彩,耐人尋味。這本書裡的人物大多是少數民族以及作者的家庭和家裡的各種動物們,都在李娟的`筆下,描寫的生動真實,一點都不刻意,這也是我覺得溫暖打動我的一個地方,不刻意,這樣的文字所蘊含的情感不是濃烈的,而是靜水深流,慢慢的流淌,慢慢的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個拉麵的男人,而李娟當時拉麵又不太成功,而那個男人只是那樣看著,看著笑,李娟當時就想把這個麵糰扔那個男的臉上去,可愛極了,也孤獨極了。在這本書裡,阿勒泰的各個角落的人似乎都是孤獨的,有在李娟家的雜貨鋪裡看幾個小時卻也什麼都不買的,有在荒涼無盡的橋頭安了一個體面的家的,有喝酒度日的男人們,還有她的在自然裡孜孜不倦的探尋的媽媽,以及那些她們一家養的動物們,似乎都是孤獨的。真孤獨啊,她在文章裡也寫到過。

  因為關注了一個很久的讀書主播BoBo推薦的李娟的作品,而認識了李娟。因為…終於看了這本書,看她的文字,內心裡的孤獨,竟覺得很美好。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2

  去書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發覺不錯。購買一本,25元,時逢西博會期間,曰:85折,格算。

  回家後,翻看,斷斷續續的翻看。這,又是一本不用記頁碼的書,也是一本不用一氣看光的書。閒暇時開啟來,讀幾節。讀著,便會將心緒平靜下來,便會想,那些遙遠地方的風景和生活裡的情趣。這一切,來源於作者的文字,乾淨、明亮、可愛、溫暖。與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夠好的。

  如她是這樣描寫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櫃檯下的角落裡至今還堆著一些無法處理的寶貝,包括五件皮夾克、幾頂皮帽子、幾根馬鞭、一副皮手套、兩三個手電筒,還有一個摩托車頭盔、一大堆匕首、一疊身份證、一個戶口簿、數不清的手錶(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還有一雙皮鞋……全是賒帳的酒鬼隨手抵在這裡的,估計酒醒後就忘掉了。

  更可氣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毅力,冰天雪地裡能連續敲幾個小時的門。他們越是這樣,我們越是不給開;我們越是不給開,他們越是要堅持到底,不煩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覺去了,一覺睡到晚上,吃飽了飯,再來接著敲。

  經常是幹活幹到半夜,一出門,就給門口堵著的東西絆一跤。低頭一看,又是一個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裡倒了多久了,於是趕緊把他拖進房子,扔到火爐邊擱著,讓他自己醒過來好回家。可氣的是,這種人醒了以後,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為自己剛剛儉回一條命來而稍有害怕。

  奇怪,為什麼要喝酒呢?酒到有什麼好喝,那麼辣,而且還得花錢。

  一個做裁縫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動著,做著裁縫,所以對錢自有一點單純的意識,寫來也可愛。

  來這裡做衣服裙子的女人們,一個比一個可愛,可愛的簡直都不忍心收他們錢了。哪怕是五六十歲的老婦人,撒起嬌來,也跟小姑娘一樣動人。她們會像唸詩一樣哀嘆自己的青春,滿臉難過,眼睛卻狡猾地笑。

  年齡小的就更難對付了,她乾脆緊緊摟住我媽的脖子,拼命親她,讓她氣都透不過來,再口口聲聲地喊她“媽媽”、“親愛的媽媽”。

  到了後來,我們的價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個檔次——實在是沒有辦法呀……

  價格一降,我們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經常是深夜過去天亮了的時候才開始休息。

  愛情會在任何地方發生,她寫妹妹的戀愛亦是可愛的。

  十七歲、十八歲,雖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別太大了。去年還是一個倔強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開竅了似的。雖然這件事上我們都瞞得很緊,但她自己肯定感覺出了什麼,並且還有所回應呢!第二天,趕在盧家小夥子過來接她之前,我們看到她把各破三個洞的球鞋脫了,換成壓箱底的新皮鞋,還欲蓋彌彰地解釋:“噢,昨天汗出多了……那雙打溼了,……溼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濛濛的運動服換成了天藍色的新外套——幹活去穿什麼新衣服啊?但我閉了嘴什麼也沒說。她自己都捨得我還多什麼嘴。

  一拍篷土的頭髮也細細地洗淨了,從此做飯和倒煤灰時,頭上會小心地包著頭巾,下地幹活也不忘包著。

  不寫了。

  附言:

  建議大家去買這本《阿勒泰的角落》讀讀。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裡面看到她的部落格地址,這段時間沒事就會過去看一看,讀讀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覺那蒼茫的群山、荒涼的戈壁、寒冷而寂靜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寫的,在阿爾泰山和天山山脈附近的阿勒泰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還有長頸鹿,甚至還有貝殼。真是滄海桑田啊!從地圖上看幾乎就是亞歐版塊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當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現在大洋深處,當年曾經確實一片陸地,還能找到當年的城郭和村落。

  億萬年過去後,世界在顛倒性的變遷著,我們也只是匆匆的過客,幾十年或許只是白馬過隙,轉眼都會四散雲銷,或許誰都不再會記得。只有我們自己,記得身邊經過的、愛過的人,也算我們曾經來過。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3

  對於這本書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給我的感覺就是優美、清新,有迴歸自然的感覺,李娟用樸實的文字將我們帶進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給人的感覺是千頭萬緒的,而在李娟的世界裡,是一種清淨、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風景在李娟的筆下讓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喧囂的世界裡,到處是人流與汽車的轟鳴,每天有縷不盡的煩惱,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見到,似乎她的生活永遠那麼美好。

  看完了這本書,發現李娟寫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覺了。庫委是個好地方,到處是一望無際的草場,加上李娟平時也不用太管小賣部的事,所以總喜歡一個人來到山野裡,往草場上一躺整個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種閒適是每個生活在喧囂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終歸太過孤單,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想李娟或許是已經適應了那種生活,如果讓我們去到一個語言不通,沒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場所,我們能過靜下來,在草地上睡上幾天嗎?她那些優美的文字或許就是在睡覺的時候蹦出來,跳到了她的日記本上。

  哈薩克人的友善與質樸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可愛迷人的江阿古麗、漂亮溫和的麥西拉、天真活潑的努爾楠。生活對於他們來說那麼平靜,玩的時候,高高興興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彈起優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熱烈的哈族舞蹈,幹活的時候,換上舊衣服就會夯起土坯或是騎上大馬牧羊。

  哈薩克人的生活很簡單,簡單給人的感覺是美與幸福,沒有那麼多的煩勞,沒有那麼多生活中的瑣事,不用擔心下崗,不用擔心失業,不用擔心什麼時候會漲工資。當一年工作完成的時候,族裡的人們可以聚起來辦一場盛大的拖依,讓歡快的舞蹈與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勞。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有所感,三個女人,包括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新疆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為生活拼搏確實很不容易,但是三個人卻從沒有被任何困難打倒。雖然小賣部賺的錢並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卻很快樂。書中寫道當她們一家人隨牧民轉場來到沙依橫布拉克,剛到的時候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天還下著連綿不絕的雨,帳篷剛搭起來就被掀翻,夜晚雨水會灌進被子,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她們一家人還是堅持下來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快樂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還會繼續讀,感受她平靜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4

  從作者的筆下,我驚喜的看到一片還沒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擾的極荒僻壤。那裡的人有本能的笑淚愛痛,完全展現出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正如她所說,在那樣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這應當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是宇宙間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態。那裡的自然狂野直率,沒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長在這樣的天地間,或許她理所當然就被浸潤出一副與天地渾然一體的性靈和情懷吧。他們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麼,但是他們對美和對美的表達卻有著先天的自覺,而且這種自然而發的美比之經過文明浸染和藝術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沒有與他們共通的語言,也能產生文化的共鳴,而心生感動。

  如果不是透過作者的文字,我無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間還有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艱苦卻欣欣向榮的生活著。我不能不讚美他們的隱忍、堅毅、樂觀。但他們自己不這樣認為,他們把上天降臨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應當,看作一切生命出現、存在、消忘過程中的常態,平靜而無怨的接受。當然,他們之中也不乏一些對生活充滿熱望而對現實無比絕望的的人。他對認識世界、改變人生是有主動意識的,對過上富足、文明、溫暖的生活是有願望的,但卻沒有改變這種貧窮的能力。於是就形成了獨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對這些人的描述總是奇妙而且詼諧,使他們的人性在固執、可愛中透出巨大的悲涼。我們笑過之後,實在不能不承認,他們除了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孤獨的靈魂,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與她打交道的貧窮的原住民、孤獨的遊牧者也都有著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生活方式,有時他們甚至會因為十分荒誕的思維、怪異的僻好而做出令她無法忍受的舉動。假設我們有一個或數個這樣的鄰居,肯定會天下大亂。

  而作者的眼晴卻能透過她寬容的人格,去看待這些人,而且走進這些人的內心世界去認識、體諒他們。因為她自己也是這樣寂寞無望。她把他們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愛可親,使你笑中帶淚,為他們如此真實的活著,又活得那樣寂寞、那樣苦辛而感嘆。

  作者用樂觀向上的姿態詮釋了世界,實在值得我們去感受她那獨特的見解。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5

  這幾天在讀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認,寫作這東西,確有“天賦”的存在。而天賦這東西,又未必人人都樂於或善於應用——有些人鍾情寫作,卻未必懂得去體悟和探索人生的壯美,寫出來的文字不免陷於空洞蒼白;有些人有著深刻的人生體驗,卻不屑或不擅長以文字去表達他們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卻同時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靈秀觸覺的女子。她寫的都是她身邊熟悉的環境,自己經歷的人和事,但她的視覺是如此的敏銳獨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過的世俗瑣碎裡探尋出那樣鮮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樣廣漠孤清的寂靜裡發現大自然如此驚心動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會長出麥子,長出苞谷和其他靈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從她身上“長”出來的那麼天然、那麼純粹,看不到修飾的痕跡。這種文字是教不出,學不來的。讀著這本書,你會感嘆,作者是有著一顆多麼貼近大地的心靈啊!追隨著她的眼光,你會發現深藏在這片大地肌膚裡的種種有趣的秘密。讀著那樣的文字,你甚至會覺得,任何試圖評價她文章的文字,都顯得有點蹩腳和尷尬。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6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書,就像餓漢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塊朵頤一翻才過癮,甚至是樂於犧牲睡眠時間的。但這次卻不同,看著《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氣看完,確切點應該是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覺得看了一點便少一點了。看書很少會有這種感覺的。作為書的上賓,請上床頭,每天睡前細細地品味其中的章節,如此下來,也看了兩個多月。看完後,想回憶一下書中的細節,竟是感覺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憶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發現,這真是一本無用之用的書。

  看完了正本書後,翻到最前邊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說寫這書只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體會著種種美感的過去的自己,在一點一滴地逐漸成長中記錄著一種真實的平衡感,尋找著一種踏實。我想,這也正是我看這本書所能體會到讀者最純真的用意,至於書中寫了什麼,李娟她的經歷,隨著一個個故事讀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裡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種真實的平衡感,卻佔據著心中的感覺,同時也喚醒了自身對這種感覺的更為強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時間,也是在睡前看的書,看過梭羅的《瓦爾登湖》,作者在他的書中也描繪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獨居在一個小島上,獨自建房子,在島上獨自生活了兩年時間,他用兩年來感受一種孤獨平淡的生活,同時也用嚴謹的文字與文明社會作了對比。

  這本書,對於哲理性來說,有很好的閱讀性,但作為單純的人生感悟,作者的舉動,總是過於刻意了。相比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隨著她的裁縫店,商店,也隨著阿勒泰深山牧民的遷徙而不斷搬遷,在當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質也缺乏,但在這種貧乏的生活狀態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懷著對俗世生活的無限興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發掘生活的樂趣,也體會著生活的煩惱,也絮叨了當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書後,很多描寫的細節雖是不記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樂趣,只感覺當時的涼水與陽光都是她獨有的;還有她眼睛對雪地的反應,這感覺即使是沒見過雪的人也能深深體會到一樣;還有晚上睡覺野貓的騷擾,抗爭,與妥協;以及牧民還錢的舉動,都純樸得讓人感動。這種純然的心態,或是梭羅所缺少的吧。故此,《瓦爾登湖》給人的是一種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為簡單的文字就能觸碰到人的心靈深處。

  當然,這在也無意於貶低梭羅,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覺,我想東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樣追求一種邏輯的嚴謹,東方文章的審美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種意淡而高遠的文風。這種把意境融進了文章裡面,也是東方所擅長的詩意的文風。試想《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蘆葦、霜、河流,人以及氣候等所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閱讀者的無限聯想。再更深一點的,有意境的同時,也最求著一種淡。在描寫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種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種用心地體會,從而文字勾勒出了豐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滿了詩意。原來,詩意的生活來源於一種對踏實生活的感悟。這也正應合了印度哲學家奧修所倡導的:真正的心靈到處,荒原即花園。

  心靈真正到達生活處處,可透過有為達成無為。這是《阿勒泰的角落》帶給我無用之用的感觸。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7

  人活著,就是要一種淳樸的感覺。不論一生有多貧窮,都要活得開心、快樂、滿足,不要抱怨、傷感。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短暫而又漫長的,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所以,不要有遺憾和不滿,在眼輕輕閉上的時候,腦中浮現的都是美好和希望。懂得欣賞生活的美好,停一下,放鬆自己,生活就會晴空萬里。

  生活中,快樂其實就在身邊。像書中的“蝗蟲來了”一篇小文章,就充分的寫出了窮人家的孩子的快樂。文章中的孩子,純真,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喜歡觀察蝗蟲,它們正好對稱的翅膀,靈活的腿,敏感的鬚子,這一切是多麼不可思議,而這,正是童真的美好。欣賞夕陽,感受大地的溫熱,太陽落下,一輪圓月當空照。拋掉煩惱,享受美好。人為何要有如此多的要求和願望,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願意與外界交流分享快樂,這樣做就只有一點,那就是永遠的不快樂和不滿足。人們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人人都知道,而誰真正可以做到呢?用淳樸的眼睛欣賞世界,世界也會變得美麗。但我們總是太過虛榮,為了那遠在天邊的理想而奮鬥一生。而其實,當你靜下心來,看看夕陽的餘暉,大海的波浪,鳥兒的飛翔,享受身邊的一切,你就會覺得,這一切有什麼值得你哭泣和悲傷?當你為了物質去追求的時候,停下來,享受生活,物質也變得沒有那麼重要。累了,就休息一下,受傷了,就等它癒合,停下奔波的腳步,品味近在咫尺的美好。而且,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要欣然接受,不要與它做無謂的抗爭。也許,仔細想想,它們也挺好。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可愛美好的小文章,有袖珍兔不“袖珍”,金絲熊“小耗子”,慈祥的奶奶,善良的母親,和他們之間微妙的愛。這些,都是貧窮但不低賤的好人,這些,都是幼稚但不缺乏美好的生活,我向往這種生活,但是,應該不會擁有。

  我喜歡這本書,就是因為它的淳樸和淡淡的一抹鄉情。再濃的咖啡,也不如清香的茉莉花茶… …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8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高中時看的電影《死亡詩社》裡那個教英國文學的老師念出來的句子,來自《瓦爾登湖》。年少的心多麼容易被感動,覺得將來就是要這樣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為伍,不辜負每一天。青春的美好在於它美麗的夢幻,現在我只感動於這句話的詩意,但是真的覺得難以做到。

  在紛亂的日子裡又要想起阿勒泰的李娟,摘抄在我的本子上的一段話“整個村子安安靜靜,被風雪重重封堵。挖掘機剛把公路挖開,沒幾天又給堵死了。沒有新鮮食物,沒有訪客,沒有外界的絲毫音訊。看書、織毛衣、染衣服、剷雪、做飯、餵雞餵鴨喂兔子喂貓餵狗、生爐子、砸煤、睡覺,寫字,一共十項內容,填充了那個冬天的全部生活。五個月啊····”是不是很寂寞?但是也很奢侈吧。

  還有她寫的蓋在牧場上的漏雨的簡陋的家,支在沼澤裡的帳篷,石頭壘起的爐灶。你怎麼看待這種生活呢。人可以需要的極其簡單,在廣袤的土地上的一個地窩子,遮蓋一點陽光和風雨就足夠。食物也可以很簡單,迴歸最原始的本質。森林、草原,無所事事迴歸本質的生活是不是讓每一個困在都市的人羨慕呢。

  可是李娟也想逃離啊,“那陣子我瘋了一樣地想走,想離開,水缸一見底就滿心的絕望。我想我可能會在喀吾圖挑一輩子水,每當我踉踉蹌蹌地走在路上,水波一蕩一蕩地灑出去,便想到還有什麼同時也在白白的流逝,很快滲進大地,覆水難收···”

  什麼是白白的流逝,什麼是空勞無獲,現代人的時間都是一格一格的,分秒必爭。

  最近和一個同學聊了很多,他說覺得自己的同學回到老家四川綿陽過的生活並不比他那種表面高薪實際每天熬夜的生活差,所以他也準備回來,他說快樂是最重要的。

  我想到自己,從前那麼堅定的不願意去往城市,可是,在故鄉卻也無法安定下來。不只是我,我知道在家鄉工作的很多孩子也會有出逃的衝動。生活在別處。寂寞是相同的。如果是單純的寂寞那也還是美的。可是生活卻是一地雞毛,總是紛雜喧囂。

  什麼樣的才叫作倖福。有幾個孩子說,你寫的東西有種清淡的感覺。什麼是清淡,不憧憬奢侈的物質生活,不憧憬高的社會地位,不憧憬得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是時刻關注著內心的感覺,關注著生活本身的美感。可是那大概也是另一種逃避,逃避一個成年人該面對的壓力,逃避未來。可是它總要到來的。

  古典詩詞真是美,那種情緒是現代人無法擁有的。像王維“少負盛名,壯登廊廟,晚年又得宋之問的藍田別墅,悠遊林下”,才可以做到那種徹底的“靜”吧,“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閒適計程車大夫生活誰不羨慕,但是沒有整個社會制度的支撐,誰能做到呢。

  本子上無緣無故抄了一句“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大概是被那第一句所感動了,現代人即使不為工作也為各種消遣晚睡熬夜,又怎會在夢裡夢見落花。

  今天,有個女孩告訴我:“你可以既保持以前的知足常樂,瀟灑的好心態;另一方面分出點精力打理物質雜事,其實可以不衝突的。”我覺得說得太好。如果我非要從某種狀態突然變成另一種狀態,可能自己首先做不到,而且也失去了自己的節奏。

  還有我的同學,一方面告訴我提前謀劃,一邊也說快樂最重要。可能這就是要找到一種平衡吧。工作與愛好的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是啊,快樂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要回家去過兩天暑假,去找我的好友,去和父母好好吃飯聊天,去看爺爺奶奶,去開開玩笑,去繼續讀我的書。我抓緊時間做的一切至少該是我所需要的,我認為有價值的。

  文字控抄下來的話,來自《九篇雪》---

  “久了,久了,很多事情都過去了。是意義則消失了,是願望則泯滅了。我掩身草野。風吹過,我的每一次乍現都是一次疼痛···”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19

  若無意指認那在傷感中徘徊、慾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們本來的生命,那麼,總還有別樣乾淨明亮的生命,等著人去認領。

  我從沒有讀過這樣的書,書裡沒有什麼邏輯,平平淡淡的敘事,卻在我的眼前為我展開了一幅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個美麗的地方的生動、自然的畫卷。沒有什麼悲憫的話語,卻總能帶給我感動。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書荒的季節,圖書館看到阿勒泰直接拿著去借了。後來翻開的時候,讀了兩頁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寫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畫面感。風裡來雨裡去的邊疆牧人、隨家庭不斷遷徙的動盪生涯、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風沙肆掠的荒漠裡餵養的金魚……無論是可愛的孩子,還是來來往往的陌生人,都顯得那麼純淨。在那種厚重,貧瘠的生活中。透過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個純淨、乾淨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陽光,青草和牧林,優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別樣的溫暖、豐盈和喜悅。

  正是因為很久沒有讀到這麼優秀的書籍,所以才會激動。看書的好處就是在作者的敘事中結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腦海中那獨一無二的那個膠片集。讀了幾遍,每次都能帶給我新的感動。每當我想寫下一些感想時,總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從書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現在寫是不是還是太早了些。最終,我寫出來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讀這本書的一些小小感受,對於這本書,任何的評價可能都是多餘的。不敢寫,也寫不來。只能讀書的人自己去體會。

  我已經很久沒有去享受過寫作這件事,因為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不管是我的心還是我的語句都處於一種束縛當中。這種束縛來自於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讀的書、我的見聞閱歷、我所處的環境……我無法越過它們。而我想說的,想表達的都似曾相識。好像這世界的所有的見解、情感都已被人抒發到極致。而我的那些像風一樣的細微感受,總是難以捉摸。

  最後,節選一些段落,我希望未來自己無論是處於人間的角落還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樣遊牧在廣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夠去享受那清輝月光落在身上的美麗,能夠抓住那些難以捉摸的細微感受。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0

  好久沒有讀到過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說她是當代的蕭紅。我覺得還是有區別的,蕭紅的文字在純真的視角背後總是藏著一股濃濃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給人更多的是治癒,是溫暖,是希望。

  這裡是地球上最偏遠的地方,也是離海洋最遙遠的腹地,在如此物質貧瘠、自然條件惡略的環境下,生活著不止一個人。他們努力著,而又孤獨著,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與他們無關~不止一次的有這種疑惑,既然這裡的冬天那麼冷,生活的那麼苦,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苦苦的堅持,長久的生活……。苦嗎,從來不都是這樣嗎。北京有啥好,離我們這裡那麼遠。

  原來,我們始終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去定義著評判著他人的生活。

  見過冬日的戈壁嗎,見過夏日的牧場嗎,見過烏倫古河邊那破舊的村莊嗎,雖然沒有,但我卻深深地喜愛上了那片未曾親眼見過的土地。

  這蔚藍的天,這廣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蔥蘢,夜晚無人知曉的月色,被世界遺忘的孤獨寂寞,以及無論怎樣對這生活的熱愛,只有在這裡,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1

  實際上,我讀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經決定選這本書,但我其實說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無非是用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平淡無奇的生活,平實的語言,沒有獵奇,沒有懸念。

  因為所涉及的題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時的生活,身處都市的人們容易從中尋得久違的純真、樸素與平靜。這也許是有的人喜歡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並不覺得遙遠的村落,沒有工業汙染的無人區就比喧鬧的都市純淨,汙濁的心靈,就算到無塵實驗室也不會獲得淨化。

  李娟文字裡的純淨、純真與對生活的熱愛,是她創作那些文字時內心的狀態,而非刻意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馮遠征一樣。《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萬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麼貧窮,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麼的不便,這是文字裡告訴我的(也就是說作者不是對這一切的艱苦渾然不覺)。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樣的輕鬆與樂觀,而且顯然是發自內心的樂觀,這讓我覺得矛盾。

  這樣的文字必定會耗費作者很多的能量,讀起來讓我如坐針氈,因為我的輕鬆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當然,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只是隱約感覺不自然,直到我讀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李娟在再版序裡說: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認為我的兩本「阿勒泰」系列閱讀起來很輕鬆,而這本書則非常沉重。可實際創作時,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寫得非常艱難,寫這本書時則輕鬆許多。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是李娟與《阿勒泰的角落》創作時間相近的部落格合集,這本書情感緻密,毫不節制,看得我喘不過氣來—她將阿勒泰系列背後的沉重寫在了其他地方。原來那不自然的感覺,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內心扭曲,不願相信存在那樣純粹的樂觀。

  不管怎麼說,《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讀起來很容易讓人放鬆的書。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2

  《阿勒泰的角落》這本書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寫的。李娟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經營一家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詳細描寫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見所感。

  李娟的語言富有特色,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只是用簡樸的語言細膩地描繪自己身邊的細節,也頗有幽默感。在《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這一章節中,作者李娟描寫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薩克語言與顧客做生意時遇到的障礙麻煩,形容“賣出去一樣東西真是難於爬蜀道”,隨後又連續寫了好幾個“是這個嗎?”來顯示尋找顧客要的東西十分煩瑣。作者李娟最後還風趣地點評“折騰到最後,對方要買的也許只是一毛錢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於觀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細節。作者李娟寫有關葉爾保拉提一家的事時,細緻描寫了葉爾保拉提媽媽的力大無窮,透過揉麵和劈柴火兩件事來表現。兩件事都先由作者的無能與笨拙引入,作者李娟“雙手捏成拳頭使足了勁擂下去,也只能在麵糰上陷兩個三公分深的拳頭印子”。讀後感·而葉爾保拉提媽媽就“一擰,輕輕巧巧地揉開了,一揉到底,極利索暢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麵糰在她手中馴服得不可思議”。

  劈柴火時,作者李娟“高高地掄起斧頭,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結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兒……”而葉爾保拉提媽媽磕完瓜子,輕輕拎著斧頭,身輕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幾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區,物質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寫下,邊疆的生活充滿了快樂與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3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間陸續完成並在《文匯報》、《南方週末》等發表的多篇關於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結而成,被譽為現代版的《呼蘭河傳》。花地文學榜頒獎詞中這樣評價李娟的文字“透過私人的感觸呈現了新疆的歷史脈動,在那自然素淨的文字背後,是新疆廣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寂寥,時間很綿長,而人變得很小很小。”“文學就這樣一百年一百年地,與真實背道而馳。只有像李娟這樣的女孩,懷著對生存本能的感激與新奇,她筆下的貧窮、死亡、疾病、災難,呈現出一種文字的高貴。”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的劉亮程在給李娟的推薦語中這樣寫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書中,作者以天然而純真的筆調描述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日常生活點滴趣事,風裡來雨裡去的邊疆牧人、隨家庭不斷遷徙的動盪、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風沙肆虐的荒漠裡餵養的金魚……本應厚重、貧瘠、蒼涼的生活,在李娟獨樹一幟、靈光閃閃的筆觸下,卻煥發出別樣的溫暖、豐盈與喜悅。

  大雁南飛時的情景她看得動彈不得,仰著脖子想要流淚:“一行大雁從北向南整齊地橫過天空,是這大風中唯一無動於衷的事物。看著它們如此寂靜地飛翔,像是透過天空的螢幕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黃土背朝天忙著點花芸豆時,乾燥的大地、堅硬的種子、簡單的勞作,讓她不禁感慨:“勞動的力量真是巨大啊,還有大地的力量,種子的力量。種子像是這個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蹟中最最不可思議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礫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嬌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變成很多很多。”

  “當地的孩子們小的時候都很白,很精緻,目光和小嗓門水汪汪的,頭髮細柔明亮。可是稍微長大一些後,就很快粗糙了,輪廓模糊,眉眼黯淡。”透過喀吾圖當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變化,折射出當地生活的艱辛,正如她所說“惡劣的氣候和沉重的生活過濾了柔軟的,留下了堅硬的。”

  “在紅土地,生活已經堅固了許多。但壞天氣仍然動搖著我們的心。春天裡,風沙中的紅土地,從天到地全是極不耐煩的咆哮,遠處田野邊的樹木被劇烈地來回撼動。風一陣,雨一陣,冰雹一陣。天空昏暗,雖然是正午時分,但房間裡暗得不得不點起了蠟燭。我們早早地做飯、吃飯,然後上床躺著。由我們的房屋替我們承受整個世界。”

  雖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可她的筆下分明藏著許多柔軟和希望。可愛的兔子、熱鬧的酢漿草、美麗的金魚……

  “當兔子滿院子跑著撒歡,兩隻前爪抱著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樣又啃又拽——它好像什麼都不記得了!它總是比我們更輕易地拋棄掉不好的記憶,所以總是比我們更多地感受著生命的喜悅。”

  “我們還種了好幾盆花。我媽只喜歡好養活的,一年四季花開不斷的,而且花還要開得又多又熱鬧的那些,比如酢漿草。分明就是草嘛,怎麼養都養不死,亂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鬧鬧擠了一窗臺。”

  “魚缸裡水面平靜,這水面如同皮膚一樣敏銳地感知著疼痛,並且不可觸動。魚在透明中靜止,是透明中靜止的一團色彩,似乎快要滲開了去,卻一直沒有。魚又緩緩遊動,透明中全是寂靜的歌聲……金魚清潔純粹的、燦爛鮮豔的身子,在那束光線中平穩地來去,如同這混沌世界中一顆靜穆明澈的寶石。面對那樣的寶石,即使是一顆已經開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蹟來。”

  ……

  若無意指認那在傷感中徘徊、慾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們本來的生命,那麼,總還有別樣乾淨明亮的生命,等著人去認領。作者將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筆端,貧瘠的土地裡也藏著生命的希望,瑣碎的生活因為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韌性而變得極富張力、妙不可言。她刻畫的不是一組有關新疆的異域風情,她刻畫的是我們內心的牧歌:白雪和陽光,青草和白樺林,優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這本書,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4

  今天我要分享的一本書名叫《阿勒泰的角落》。這是一本散文集,書中的內容全部來自作者一家人在新疆過著遊牧生活時的真實記錄。正如對此書的簡介裡所說,“這裡是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開啟這本書前,我也很少想過都市生活以外,會有怎樣不同的生活方式。

  本書寫成於零幾年,所以在偏遠的阿勒泰,幾乎隔絕的電子裝置,保留著最淳樸的民風,書中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遊牧過程中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家,短暫的相識相處,或許昨天還在談笑,今天就將隔著茫茫戈壁,與無邊的大草原天各一方,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歎於世界之大,多少不為人知的、難以想象的生活在同時進行。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奇妙又真實的感懷,為我們交織構造了一幅阿勒泰風景畫卷,以及作者的內心世界。閱讀這本書令我身心放鬆,似乎透過文字,我沉浸其中,就已跟隨作者遇見形形色色的人,遊覽了阿勒泰四時的光景。看完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世界充滿太多未知,無法預測的不一定是壞事,誰能想象未來的事,未來十年後的我一定要在哪裡過怎樣的生活呢?這世界有60億人就有60種生活方式,沒有人規定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只要盡己所能的去熱愛,享受眼下,便是真正的意義。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5

  看完這本書真的讓我想起了曾經看到過的一句話,我們常常看到的風景是:一個人總是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想想在渺無人煙的戈壁灘,惡劣的天氣環境,過著讓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難以想象艱苦,我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和作者李娟的生活相比,在城市中生活總是抱怨生存不易的人是不是應該稍感一絲慰籍,正如俗話所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娟一個新疆普普通通的姑娘將艱苦的生活描繪的如此生動風趣,過著同樣生活的人有很多但卻只有她用那發現美的眼睛把身邊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利用自己寫作的特長,讓自己過上了更好的生活,這也正如她所說的,可能這就是命運吧。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6

  李娟的作品語言質樸,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沒有很多專家所說的文采,但是卻飽含著人性之美,這是她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開篇的《一個普通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喀吾圖,一個淺淺寫在薄紙上的名字就能僅僅縛住一個人。

  《外婆的早飯》中寫道: 於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裡的火爐旁,總會圍過來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還有人在路上遠遠地朝這邊打招呼,急急忙忙往這邊趕。他們以爐灶為中心緊緊圍坐一圈,高興地說這說那,不時幫忙往爐子 裡添一塊柴。稀飯沸開了,就趕緊幫著揭一下鍋蓋。每到那時,外婆就會進帳篷捧出一摞碗出來,為他們一人勻出小半碗滾燙的米湯,他們連忙感激地接過,謝個不停。然後在熱氣騰騰的水蒸氣和炊煙裡,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飲。這時,遠處的天空越來越藍……突然,大地"轟"地一片金黃,太陽從群山間升起來了!

  似乎也在同一時刻,羊群的咩叫聲和牛哞聲突然密集起來,一聲聲長呼短應。整條山谷都熱鬧起來。聽著這聲音,我們倦意更濃,猶在夢中。只覺得枕邊一片透亮,被窩更加溫暖了。偶爾眨開條眼縫,從帳篷縫隙裡瞟到外面爐灶邊的人們正戀戀不捨地起身離開。遠一點的地方有他們的牛羊,在朝陽裡聳動著點點金黃。

  外婆早飯的火爐多親切啊,它砌進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時光啊…… 但是,正在最感動著的時候:"大懶蟲小懶蟲快起來! 太陽曬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還沒有睡夠?……"

  真是窩火!也不知是誰讓我們睡一晚上都沒法睡夠的……

  《三個瘸子》中母親責怪李娟:老人給的東西怎麼能拒絕?哪怕是五毛錢也應該收下。

  讀了李娟的文章,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人與人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怎麼樣的關係?是暖暖地關心麼?是美好的祝福麼?是真誠的相處麼?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27

  有幸拜讀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作者以輕鬆自在樸素的文字描寫了冰天雪地、戈壁灘沙漠、移動的羊群牧民和隨地紮下的氈房子……,這些在我有生以來都是沒有見過的。那些山峰、那些河流、那些森林、那些牛羊駱駝、那些人、那些事,在作者的筆下靈活生動,彷彿置身其中。

  文中作者一家在語音不精通,環境不瞭解的情況下,居然敢給人賒賬。幸好牧民都老實巴交的,又有信仰,所以在喀吾圖,一個淺淺寫在薄紙上的名字就能緊緊縛住一個人。你信任我,我也要對得起這種信任,大概也就這種意思了。

  想到了前年3月份,在跟人做生意,對這家公司資質瞭解的很清楚,對這個人也算是相處甚久。基於對朋友信任,沒有任何押金的情況出售了一臺機臺,當時說好是一個月後債款付清。

  可萬萬沒有想到的,你的信任在別人眼裡是一分也不值。在一個月後遲遲不到款。於是斷斷續續的催款,催款是很頭疼的事情。開始這個人於各種困難跟你說暫時資金不到位,說得真是聲情並茂,痛哭流淚的樣子,心一軟算了,再給他一點時間吧。時間久了,這家老闆繼續於各種理由搪塞。於是一臺一兩萬的機臺款就一拖再拖。

  都說欠錢的是大爺,這話一點兒也不差。畢竟都是辛苦錢,供應商的款是現結的,而賣出去的機臺卻分毫無收,那叫一個心急,急的時候真的是罵這人不守信的王八蛋。於是我帶著兩歲多的兒子,拿著催款單,手機開著錄音,到他公司要錢。繼續說沒錢,再問具體什麼時候付,承諾說年底前付5000千。我也不再信他的話,強烈要求他在催款單上簽名,催款單上有備註,如有如期付款,以千分之五的日息付違約金。

  在這種情況下,在年底前收了5千元過年,可是等到年後來,竟然的人去樓空,什麼也沒有了。於是只有走法律途徑,各種證據,在歷經八個月後終於結案。雖然勝訴,但對於一個失信的人來說,勝訴也一個說法而已,貨款照樣沒有。

  所以當看到流動的牧民中,很多人都是記不住,僅僅是一個簽名就是縛束,在羊群南下,膘肥體壯時,路過喀吾圖一帶時,還債的人千打聽萬打聽,打上門來結清倒債。親眼看著記賬的本子上用筆劃去自己的名字,才放心離去,一身輕鬆,這讓我特別的感動。雖不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你給我的信任,我定不辜負,這是一種最起碼的為人尊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