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後感(通用8篇)

《桃花源記》讀後感(通用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後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讀後感1

  候鳥穿過地球,麥苗化作啤酒,我在春天的角度裡停留,想念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我想了許久,許久。想起了美好的事情。

  在戰火紛飛的晉朝,陶淵明想象出了這麼一個世外桃源。多好: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民風淳樸,寧靜安樂。在那個年代,是誰都會嚮往。

  世外桃源真美,我也有我的桃源。

  我的桃源就是如今家鄉小時候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池塘。那是我的樂園。小時候,一放學,三二成群的夥伴,就必須得到那去。池塘邊,楐樹隨風飄揚,荷花姐姐和荷葉妹妹也在跳舞。歡笑聲中,夥伴們玩起了水,你一腳我一腳濺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小魚兒也閒不住,搖擺著尾巴,水上水下的,似乎怎麼玩也玩不夠。

  但就在我十歲的時候,我離開了它,來到城市。

  親愛的柳樹,你還記得嗎?我常常坐在你的背上,和你親愛的小鳥,小蟲家人一起玩耍;荷葉荷花你們是我見過最美的小花小草,但我想對你們說對不起。我不應該破壞你們的美,我時常忍不住摘下你們放在家裡,因為你們真的是太美了;小魚兒們,你們還在嗎?我還想和你們一起比賽游泳呢;我親愛的夥伴們,你們還好嗎?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如果我們再見面。

  美麗的池塘,請你等著我。

  親愛的小夥伴,請你們想著我。

  美麗的桃源,我會回來的!

  《桃花源記》讀後感2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桃源裡的人都很勤勞、好客。裡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樂,這是我們現在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撫養,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裡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現在人做不到的一點,經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並且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

  透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讀後感3

  東漢末年,兵連禍結,社會黑,暗,民不聊生,而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里。,詩人陶淵明卻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作者當時已辭官回家多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與絕望,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桃花源記》,而在他寫這篇文章之時可曾想過:與其坐在深山之中做無用的發洩,卻還不如盡一番力來改變世界。

  話說當年,楚漢之爭,霸王項羽可謂有絕對優勢。但由於盲目自信,一意孤行,最終武夫輸給了智慧,無奈只能落了個自刎烏江。如果項羽懂得捲土重來,懂得忍辱負重,懂得回到起點從頭來過,也許歷史就得改寫。如此之痴,可笑哉!

  再回到陶淵明,因家境貧寒,29歲的他走上仕途,幾十年間,他歷任多職,最終因忍受不了官場的黑暗而罷官歸隱。但如果此時陶淵明並未罷官,而是以自己的清廉,自己的正直來告誡世人,教導世人,或許事情的結局就不會是這樣。

  雖有這些不懂拐彎的“痴”人,卻也不乏懂得從頭來過的“明”人。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了霸主地位展開激烈的爭鬥。一次激戰中,越國慘敗,越王勾踐無奈被俘。從一個萬人之上的國君到一個階下囚,勾踐的人生跌倒了谷底。但是,他並沒有絕望。十幾年的臥薪嚐膽,等待著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勾踐抓住機會,反敗為勝,再次稱霸諸侯。懂得從頭來過,勾踐終於成為了一代霸王。

  學會從頭來過把,朋友!消極避世,那是痴者的做法。回到起點,重新再來,你的人生會因此而更加絢麗!

  《桃花源記》讀後感4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擇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瞭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後感5

  與世無爭,其樂融融的桃花源,多麼令人嚮往啊!但現實中真的有桃花源嗎?如果有,那現實中的桃花源真的像這樣嗎?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多麼美好的一幅話畫。彷彿自己身臨其境,看著那一片桃花林,一陣清風吹過,漫天落花,帶著陣陣花香。我很羨慕那種地方,因為那美的得能讓人拋下所有心事,可以輕輕鬆鬆,無憂無慮。為什麼陶淵明會寫這樣的桃花源呢?

  當時,陶淵明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寫下了這篇文章。其實,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是截然相反的。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腐敗的,戰亂的,官員是自私的,人民是痛苦的。許多人家破人亡,流落街頭。十分悲慘。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那裡的地方很大,屋子建的十分整齊,有田地,河流,桑竹。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一片祥和,一切都很美好,幸福。“設酒殺雞作食……皆出酒食”,寫出村民的善良純樸,熱情好客。而貪心的漁人卻利用村民,在出去後將此事告知太守,妄想得到一大筆財富。當他再次來時,再也找不著了。其實,那種人不僅在當時很多,在現在其實也有許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因為有了那麼多這種自私自利的人,社會才會那麼亂。若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都再善良,寬容一點,那麼桃花源就不再是幻想了。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要好好學習,提高自身素養,努力建設起一個美好的社會,讓桃花源變成現實。

  《桃花源記》讀後感6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中漫遊,經歷了磨難,已經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盪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歷,生命已經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的是陶淵明當時的生活態度。

  這首詩悲涼沉鬱,但是最後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卻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並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麼,活著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對現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容發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桃花源記》讀後感7

  那個讓陶淵明魂牽夢縈的人間仙境,無稅無徵,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豐衣足食,與儒家的大同社會相似,在我們今天看來,小康社會都比桃花源更美好,但在當時黑暗的東晉末年,這樣的社會也只是筆下的虛妄。

  陶淵明其實是有“大寄於蒼生”之志的,但一人之力,終究難擋天下大勢,“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這樣評價他,消極避世,老莊思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也都是在記載他隱居後的生活,他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但筆下的文章清新自然,令人忘俗。

  桃花源中的世界再平常不過了,村中人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正式住即心之所向,我覺得這篇遊記最令感動的是,作者的渴望,桃源是飄渺的,可他仍在執著的尋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漁人“處處志之”,劉子驥“欣然歸往”表明了作者對安寧生活的嚮往,心之所向,讓他雖知桃花源本不存在,但仍不放棄立志尋找,身處黑暗的無間社會,心在美好的桃花瓊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飄屢空,晏如也”不知千年後的今日陶令是否在桃花源裡耕田,是否斟一壺美酒,酩酊大醉,下筆驚神?春風輕佛,仿若桃花簌簌而落,掩遮了那個叫做“桃花源”的仙境……

  《桃花源記》讀後感8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淵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魚為業。

  有一個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個心願叫做留下來。

  你是否還有時間,可以再一次不厭其煩地容我講述一遍《桃花源記》的故事?漁人來到這亦真亦假的世界,來到這如夢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中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這裡,他過上了一種在那戰亂紛飛的境地,永遠無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隨風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輕點舞步,沾溼了他的肩頭,也沾溼了他的心房,只不過,他卻沒有發現。

  只待離開,才開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勸,“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卻始終忍不住和其他人說,人們只當他發夢。在賦稅繁多,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人們早已失去了夢想,那樣美好的一個詞彙,只有被無情的點點啄碎。

  南陽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隨他苦苦找尋,最終卻抱憾而終,死前的疑問,對他們兩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傷?

  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走了。與其離開後無盡的悔恨,果斷的選擇留下來,在如此純美的地方,可以擁有一畝田地,一處宅院,捕魚為生。

  有些際遇,其實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