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愛玲《天才夢》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選擇做夢的人,是勇敢;能夠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更是一種幸福。 ——題記 張愛玲說自己是做著一個名為“天才”的夢,但是我認為張就是一個天才,二十三歲就紅遍上海。她的心思是細膩的,所以她的文字才會有一種獨有的靈氣與味道,她的文字就像絲質的精美旗袍,外表華美,觸手冰涼而柔滑細膩。

  張愛玲習慣了在文字王國裡做一個女王,所以她對現實生活陌生得像個孩子。“三歲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八歲時寫了《快樂村》”,這樣的張在藝術上無疑是一個天才,她有資本在藝術王國裡描繪屬於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在現實的社會里,她“等於一個廢物”,不會做連孩子都會做的事,孤僻且冷漠地蜷縮在自己畫的牢籠中。或許正是這樣,張愛玲才說自己是在做“天才夢”,她認為這樣與現實世界相沖突的人怎麼能稱為天才呢。

  張愛玲的母親的一句話令我很震驚,她說:“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或許在母親眼裡,一個連生活或者說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是忍受著某種痛苦的。當她脫離文字的世界,卸下龐大的面具時,生命將變得怎樣?但張仍是勇敢的,做著別人不敢做的夢,追逐著她理想中的生活。

  其實再讀《天才夢》的時候,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容若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後來,沒有初遇,於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為生命中永恆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總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此刻的張是平凡的,無奈的,也是勇敢的,她將自己的夢和她真實的世界展示在我們眼前,這些自知讓她成了一株執著的藤蔓,忽略別人的'眼光,孤僻、清高地盤旋著蜿蜒向上。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每個人的生命外都有一層華麗的包裝,生命中悲喜苦樂錯綜交織,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著最悲哀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蝨子”只自知。我們都用盡了全部力氣將最好的自己綻放在別人的注目下,或絢麗或凋零,但無論如何,生命都是華麗的,因為我們都懷揣著夢想,都在勇敢地追求著。

  張愛玲無疑是敏銳的,她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低谷,但沒有結束。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所以她是勇敢的做夢者。同時,她的天才夢激勵了很多逐夢的人,讓更多的人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尋夢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