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23篇)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2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

  假期讀了馮恩洪先生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感悟很深,對我觸動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關於教師自我提高,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我們不但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主要的補充方式就是讀書,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個方面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同時讀書使自己累計更多的經驗,用最好的方式來教育學生。

  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複合型的教師,就會成功。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為教學是一個可以改進可以更好的事情。一個會讀書、會反思的老師,才是一個能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

  對照馮先生的告誡,反思自己在這兩方面的作為,感覺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讀書學習方面,感覺自己做的很不夠。在讀書方面來說,自己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較少,很多不同學生的最好處理方法,很多課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書中都有一定的提及,並找到了一些不錯的解決方法,而我卻有很多還沒有學到。

  現在讀了馮校長的書後,覺得從現在開始應該嚴格地要求自己,過去教師們常講:要給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會落後,就會被淘汰。只有改變觀念,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長時間地照亮別人,發展自己。

  馮先生還告訴我們要積累經驗,學會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學會反思並經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更好的處理方式方法,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習慣和技能。勤反思,勤總結,總結成功的部分,反思失敗的教訓,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較高素質的教師,更好的為學生、學校服務。

  對於做教育,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

  除了讀書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還需要我們學會合作。這裡說的合作除了教師間的合作還包括師生合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在於教師要研究學生。我已經打好了十足的精神來迎接一切挑戰,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識,有能力,帶給學生溫暖的老師!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2

  假期,閱讀了教育大師馮恩洪的書《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風之感。全書語言生動幽默,見解獨到,充滿智慧。馮校長將深刻的教育理論寓於明白如話的故事中,娓娓道來的話語裡有著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話題。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反覆地閱讀。

  馮校長認為,教師要為有差異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面對個性差異的學生,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給有差異的人提供有差異的、適合他們的教育,合適的比標準的更重要。面對差異,教師應該正視、包容個性、善待差異。學生要在“差異中發展”。他特別講了《老虎當校長》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當膩了“百獸之王”後,突然想當校長了,於是辦了一所學校自封校長,要鴨子練長跑,兔子練游泳,老鷹學爬樹————鬧了一番笑話後,學校關門,最後老虎感嘆“校長不是人當的”——寓言雖說是馮校長自己編的,但是卻不無辛辣地諷刺了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現狀,那就是用統一的標準來評估學生,嚴重扼殺了學生自我和個性的成長。怎樣改變這一現狀?

  教育怎樣由課本知識中心向以兒童發展為中心轉變呢?馮恩洪結合“建平經驗”,最後引出結論:應該讓“鴨子練游泳,兔子練長跑,老鷹學高飛”,把個性發揮到極致。其實這些想法和說法,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過“因材施教”,今天是什麼讓我們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以後,“因材施教”才會被賦予真正意義。在閱讀中,在體會故事的幽默時,我想到我們班的那些所謂的後進生,他們身上難道沒有優點?

  難道沒有適合他們發展的路?答案毫無疑問是否定的。作為老師,有義務去發現每一位孩子的優點,讓他們在最適合的發展區域中發展。我們面對的是許多個有差異的學生,為什麼還要用無差異的教學方法去教育他們呢?馮校長的一句話說得特別好,“當我們站上講臺的那一刻,我們終生都在面對差異”。在教育中我們就要哪壺先開提哪壺!

  他在書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為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馮老師的書和我的工作實際談談我的感悟:

  首先先來談談“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為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建立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所以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明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對當下的課堂教育進行了反思:回顧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也在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但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像我們這樣的班額大,人數多,一個班級六十八人,一個教案,統一練習,完全沒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但每個班級學生確定,教材單一,課時緊,教師每天都在趕進度,在練習,有時完全忘卻了學生的需求,只是想著讓學生將課程內容學完就好,於是,講授知識就佔去大量的課堂時間,學生聽了課,做了練習,但就是課堂知識鞏固率極低。

  而那些為了展現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課堂,讓後進生舉手發言的所謂關注差異的課堂,都不是高效的課堂。當前,由於課堂變革沒有適應時代,課程建設較滯後,導致我們的課堂大多在約束學生的潛能,萎縮學生的潛能,而非釋放學生的潛能,因此,學習的不快樂成了不少學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當下及將來亟需完成的任務。我們要建立符合學生個性、適應學生髮展的動態、綜合的課程體系;我們要讓合作課堂,讓差異發展成就學生的美麗人生。

  另外一點,對於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我們每天為了學生考高分,在想方設法為學生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讓學生在作業堆裡拼命,經常性地忘卻學生潛能的發展,只是固執地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學習網內掙扎,這樣的教育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嗎?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感動嗎,能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嗎?

  可見,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教育者必須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探尋教育的真諦,創造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追求和諧發展的教育。

  “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關懷。“適合教育”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追求人文關懷,引導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強調教育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適合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民主、科學的教育教學服務;強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要讓每一名學生都有發展。強調教育要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強調教育必須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自主性、選擇性、傾向性還給學生。總之,適合教育就是要吸納古今中外一切科學合理的教育思想精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並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特徵,繼續發揚創新,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讀著這些內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馮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就是一個珍惜講臺,做最好的自我的優秀班主任、校長;他就是一個享受讀書,積極反思的複合型的教育專家。作為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為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準備,做出貢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3

  近期我認真讀了馮恩洪教授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讀後感悟頗深,對自己的教育觸動很大。該書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讀馮教授的書,不僅是感受書中鮮活生動的教育案例,更能領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別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關注學生差異,尊重學生情感,釋放學生潛能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發展學習能力,培養適應能力,鍛鍊實踐能力,提升交際能力。美國美術課《畫馬》,山東教師的“8分數學生舉手”和馮老的釣魚故事,都說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諦是:實現在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的和諧發展。教育就是發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獲得發展的信心。

  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們從事教學的課堂擔負著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任務,課堂由“誰來教”是校長做主,那麼“教什麼”和“怎樣教”就是我們一線教師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了。

  自己過去的課堂,講授偏多,學生的合作和獨立思考偏少,雖然我的教學學生感覺還算輕鬆的,但讀了馮教授的這本書,更堅定了我要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數學的決心,盡力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課堂上找到如沐春風的感覺。特別是課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課堂落實好差異教育,讓學生享受自己的課堂,變講授的課堂為合作的課堂,力爭讓每個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的生命也因為三尺講臺而精彩。

  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精彩,學生是享受,如果老師走上講臺的感覺還是“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那麼課堂註定是無法精彩,學生也是無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帶來的是難受,讓學生有如坐針氈的`感覺。

  而教師要發展自己,就兩條路:一是教學經驗的積累,二是知識的不斷更新和補充。尤其是後者,更顯得必要,教師的工作物件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個性和差異的人,教育的每個物件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複。這就需要老師有滿腹的才思來應對各種學生的教育需求。

  馮教授的身上讓我看到了一名教師的成長秘訣,他一生勤於讀書,作報告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他始終堅持無論自己多忙,每天堅持讀一個小時的書。這一點對於我就慚愧有加了,自己雖然愛看書,但沒有像他那樣堅持天天讀書,把讀書當成和吃飯睡覺等每天生活必須的事了。

  我以前讀書,純粹是把看書當成消遣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很少做批註和寫心得體會,看了馮教授的書後,我才感覺到作為教師看書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讀書當成教師職業的必需。唯有讀書,才能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素養,去構建適合學生的教育;也只有讀書,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學生,培養學生愛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讓閱讀伴隨一生。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4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讀完此書,心頭的諸多困惑迎刃而解。

  教育是一項需要愛心的事業。這個愛心首先表現為強烈的事業心,捨得投入和付出。我們常說,師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只有發自內心的愛學生,並允許學生淘氣、調皮、犯錯誤。凡是把教育當成一項事業的人民教師,就必須具備高尚而偉大的師愛,用我們的愛去滋潤幼苗,用我們的愛伴隨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的。教師想把教育事業做好,想成為一個有些作為的人,那就必須奉獻出愛心。

  一些學生學習品質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是更需要我們的教師用更多的關愛去感化和幫助的。輕視、嫌惡,只會使他們。把一個智商優秀、學習品質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人,這也許並不困難;而要把一個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學習品質差的學生培養成一個樂觀的、文明的、好學上進、學業優秀的合格的畢業生,就很不容易。也真因為不容易,才更顯示出我們工作的難能可貴。

  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學生髮展的不平衡,接受教育的能力不同,使他們有很大的差異。而教育的關鍵是適合每個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是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因此“因材施教”,讓我們的教育去適合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我們的學生不管程度如何,都能夠在我們的教育指揮下,一點一點朝前走,取得一點一點的進步,真正獲得發展個性和特長的空間。魏書生老師曾說過,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程度,不要難為孩子,讓孩子生活在愉快的學習環境裡,我們要喚醒孩子積極、向善、熱愛生活的那根神經。

  此外,我們不僅要在學習上關愛學生,還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比如我們學校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我們給學生提供鍛鍊能力的各種活動等,無疑都在從各個方面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讓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裡,或者走向社會,或者升入高一級學校以後,能夠安全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負責任地生活、有尊嚴地生活、快快樂樂的生活、有愛心地生活和有創意地生活,這應該是我們教育的重要目標。我們還要使我們的學生學會關注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和敬畏生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讓我們的教育適合每一個學生。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5

  最近我拜讀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本書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這本著作,深深地吸引了我。讀完此書,心頭的諸多困惑迎刃而解。於是結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許多的思考與感悟。

  感悟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

  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雖然我是教數學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悟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

  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

  感悟之三:要學會欣賞,不遮擋陽光

  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當你走在學校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有時會聽到這樣的對話,我們老師只喜歡班上某某,而對我們從來都視而不見,真是偏心。這些被忽視的學生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有時就會用一種不好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你為此很生氣,師生關係鬧得很僵。相反,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下,紀律就不再是什麼問題。學生相信你非常關心他,他就會盡可能地使你高興: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課、按時完成作業、虛心向你請教……因為每個人都希望體驗成功的感覺,希望被尊重,被欣賞。所以,不要擋住學生的陽光,讓我們多做手指運動,當你豎起你的大拇指,可能造就一大批自信的人。

  感悟之四:要善待"問題"學生,呵護其自尊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英國有個科學家叫麥克勞德,小時候殺死了校長家的狗,校長僅以讓其畫出狗的血液迴圈圖和骨骼結構圖作為懲罰。校長的寬容和善心的懲罰使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如果當時這個校長給予他的是嚴厲地呵斥、指責甚至言語的侮辱,他可能不會有如此的成就。

  經常聽到老師在談論班上的問題學生,但其實有問題的`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可能出於好奇或者其他心理原因使其做了錯事而不是品質問題,老師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橫加指責,要多方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對症下藥、耐心引導。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要育人,要善待問題學生。很多老師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很不捨地送走了一屆畢業生以後,過幾年,甚至十幾、幾十年,仍然記得你這位老師的,就是當年的問題學生,因為你在他身上花得心血最多,這是你應得的回報。我們的學生尚未成年,還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還沒有成熟,出現一些毛病和錯誤,這是在所難免的。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

  感悟之五:要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作為人民教師,首先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發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要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要積累經驗,學會反思;要學會合作,實現雙贏;要做複合型的教師,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直以來,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但回過頭來看自己做得並不是很好。尊重學生的情感關鍵是在課堂上,如臨春風的課堂是學生喜歡的課堂。只要學生喜歡還愁紀律學習上不去,的確我們不能埋怨學生的差異,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師要為有差異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為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準備,做出貢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6

  最近閱讀完了馮恩洪教授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後,感悟頗多。給我感受最大的是:馮教授的例舉的一個"老虎辦學校"的寓言故事:

  老虎年過半百,吃了百雞宴。慶祝完50大壽後,他回顧前半生,真實也喜也憂。喜的是前半生混得還可以,好歹也成了百獸之王。憂的是社會上越來越重視教育,喊響了科教興國,又叫亮了尊師重教。校長這一職業越來越成為最讓人羨慕的角色。這個職業,老虎沒幹過,有點遺憾。於是他痛下決心,五十知天命,後半生什麼也不做,就一門心思當校長。

  老虎去學校自薦上崗,很遺憾,沒有一個單位敢聘請一個人人都怕的角色來做第一把手。正好這個時候《中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出臺了。老虎一想,我的前半生小有積蓄,我就拿出我的全部積蓄來毀家興學,圓我的校長夢。就這樣,森林動物學校開張了。

  森林動物學校招生諮詢日時,家長問老虎:把娃娃交給你跟把娃娃交給其他校長有什麼不一樣呢?老虎不假思索的回答:你把娃娃交給其他學校能學會一種或兩種本領,你把娃娃交給森林動物學校,保證你樣樣本領都能學會。森林裡和人世間一樣,望子成龍啊!一個樣樣都能學會的承諾,讓剛出臺的森林動物學校第一年招生就盛況空前。很抱歉,好景不長,一個月以後,森林動物學校出現轉學風了。第一個轉學的是鴨子,老虎很驚訝,問鴨子為什麼要轉學。鴨子告訴校長,我們鴨子家族的遺傳基因決定了我們在水裡行,在地上不行,因為我們腿細,腿短啊。你要求我們水陸兩棲,每天水裡還可以,要我在地上長跑五千裡,我實在受不了。

  鴨子媽媽看到小鴨子一天一天地瘦下去,心疼不已,就告訴小鴨子:你爺爺水裡行地上不行,你爹爹水裡行地上不行,恐怕你也走不出這個誤區,樣樣都會,不適合我們鴨子家族發展,咱們轉學吧。緊接著,第二個轉學的是兔子。那一天教過河,講完了過河要領,兔子犯難了,它對老虎校長說:"老虎校長,我的腳底板一沾水,我的腿從大腿根部抽筋啊!樣樣都會,有命會的越多人家越羨慕,我現在到不了河當中就得沉下去,命都保不住了,會多會少一個樣!"兔子接受不了樣樣都會的教育,也轉學了。第三個轉學的是老鷹。那一天教上樹,老虎講完了上樹要領,老鷹想:展示我的強勢和智慧的機會來了。

  老師剛剛講完,它第一個站起來:"我能行,我先上。"它張開翅膀呼啦呼啦地飛到樹上。老虎臉色嚴肅,告訴它:"動作不規範,退回原地重來。"老虎規定,上樹要沿著樹幹爬上去,不準張開翅膀飛上去,老鷹受不了這樣的教育,轉學了。就這樣,三個月後,最後一個動物也轉學了,森林動物學校黯然關門。這時候,一個不識相的小報記者找老虎校長作名人專訪,問它:當了三個月的校長有什麼感受。老虎臉色嚴肅,從牙縫裡就擠出一句話:校長這個活兒不是人乾的,我再也不當校長了。

  森林動物學校以美好的願望開始,以失敗的結局告終,這個故事給我帶來了這樣的啟示:每個孩子他來自不同的家族,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同,他後天的教育培養不同,他的興趣點不同,他的閱讀量差別也是很大的。那麼作為教師,我們平時的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中,不僅研究教育教法,而且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因為時代在進步作為教師就應該不斷地學習與時代一去進步,因為我們的孩子他們在不斷地進步,他們對時代是不排斥的,他們的步伐是與時代同步的。

  所以作為教師,我不僅要不斷地學習,還要不斷地去研究學生,每天孩子在成長,每個孩子們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很多的新情況不斷湧現,我想這都是正常,說明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以前學生出現過的經典問題,但更多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的一些新情況。當我發現這些新情況時,我喜歡擠時間把這些新情況及時地記錄下來,當我在慢慢地的過程中,我也會逐步明白了學生為什麼會這樣,我也會慢慢明白了我作為教師該如何處理學生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尋找可行的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式方法。比如前不久寫的一篇我的教育故事《眼圈紅了》。

  我想我們的成年人在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時是否可以冷靜地察看前因,和孩子分析多種後果。讓孩子逐步認識到自己在這件事上的做法上的不可取之處,我想建議家長不要打孩子,咱們管孩子以理服人。

  我在處理學生未交作業的情況我不同的學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這個學生我就是單獨找他談,瞭解學生未交作業的原因,然後分析問題,把我解決問題的方式寫出來,和家長朋友們商量,討論。

  透過這樣的處理問題的方法,我覺得這個孩子很願意聽我的話,知道江老師是在為他好,當天他及時補完了昨天的作業,那幾天的作業他也是做得格外的認真!我作為教師也沒有因為學生的一次不交作業而氣得頭痛。

  我想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種性格的學生也要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不是發現孩子一點的錯誤就不放,而是聲嘶力竭地勞心勞肺地苦苦掙扎,這樣老師傷身體,學生也傷心。

  做一名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將是我在教育事業是不懈追求的主題。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7

  利用假期時間,我有幸拜讀了馮恩洪校長的一本教育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書中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一直在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卻沒有關注我們的教育是否適合學生。馮恩洪校長不僅是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早年,他就對德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及思考。我們傳統課堂往往經常要求學生樣樣都行,但馮恩洪校長說,全才、全面發展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觀點,要為有差異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才是我們教師的任務。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但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時候是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堂灌”成了我們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讓學生“難受”,如何讓學生從“難受”過渡到“享受”,我從馮恩洪校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認為“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想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稱之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不能稱之為教育。教師把不同的愛獻給不同的學生,種進不同學生的心裡,就能結出不同喜人的碩果。

  二、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孔子早在千年教育史中就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教育理念。孔子門下的成功學生頗多,其實跟孔子教學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孔子常常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師面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人們常把教師比作是辛勤的園丁。然而,我覺得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園丁的工作是把花園裡的參差不齊的草本修剪得規規整整,千篇一律。難道教師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個性的學生給調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殺學生的天性,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教師的眼裡既要有牛頓,愛迪生,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潔工人,因為社會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在某個階段落後,經過努力趕上。允許學生某個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許個別“超常”學生脫穎而出,這一切的參差不齊,才是教育的正常現象,因為教師並不是克隆專家。

  如今,課堂教學要提效,就要退出講授,提倡合作,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裡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讓每個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們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說尊重差異的調整與嘗試,全面最佳化課堂,提高效率等!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8

  只有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師的歷史使命。教育不是按設定的同一個模子對所有人進行塑造,不是把一些知識灌進孩子稚嫩的頭腦。教育是透過某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感悟到真理,而不是把所謂的真理強加給他們。我們就應該讓他們受到真正的教育,而不應僅僅是對他們進行說教。教育過程是一個培養人、開發人的過程。“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並不是對學生作無原則的遷就和迎合,它是由教育自身的規律和時代發展到今天的需要所決定的。就教育自身的規律來說,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適合學生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不能讓學生的自我價值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開掘和充分的體現,那麼,學生在學校裡學習,就會成為一樁差事,成為一種負擔,厭棄學習,厭棄老師。

  我們不能埋怨教育的差異,應該研究差異。學生存在差異是必然的,學生是有情感的,有心理需求,有尊重的需要,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工作中一直以來,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情感關鍵是在課堂上,如臨春風的課堂是學生喜歡的課堂。只要學生喜歡還愁紀律學習上不去,的確我們不能埋怨學生的差異,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師要為有差異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從理論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類:第一類是講授課堂,用教師的一講到底來完成知識傳授。第二類為合作課堂,即學生能講的讓學生講,經過啟發以後,學生仍然存疑的,這個時候才讓教師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三類課堂,對於相同年齡的人,因為他們智力上的差異不是給他一模一樣的教育,而是給他合適的教育,這種提高質量的教學方法叫做差異教學或者說差異課堂。

  結合自身合作課堂教學的實踐,我在小組活動中,雖然採取了小組成員課堂發言積分單並規定組長最多隻能發言兩次。這樣一來小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員的參與,調動了全組積極性。但個別學生由於本身水平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積極參與活動的各環節。因此還需要教師更細緻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加強小組建設,充分發揮團隊力量,師生形成合力,共同進步提高。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9

  在馮恩洪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提到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以人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麼教師怎樣做到以生為本呢?有的教師從早到晚的泡在學校甚至教室裡,一發現問題就提醒學生,他認為這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結果學生並不認同。我們提倡終身學習,但是長久的壓抑狀態的學習會造成許多仇視學習的現象。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學生呢?馮恩洪提到讓學生感動,讓學生從自身起見,不好意思不這樣做。這樣的動力來源於自身。有位教育家說,有時寬恕所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要強烈得多。它有助於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促使他自身逐漸增長克服缺點的內在力量,激起他們進行自我譴責,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譴責、自我教育比別人的譴責教育更為有力。

  如果教師一味的“嚴格”和“高壓”,過分誇大學生的錯誤,動不動責罵學生甚至不允許學生犯錯,要求學生“必須如何”、“禁止怎樣”。勢必會抹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學生就會遷怒於教師,拒絕改正自己的錯誤,進而產生對抗情緒,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針對不同學生針對不同的違紀行為,應體現“人性化”。例如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後,我們切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評多用鼓勵。

  學生可以犯錯,老師也可以犯錯嗎?我認為可以,有時候故意的犯錯不僅讓學生對老師的這個錯誤印象深刻,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並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進師生的距離,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的確,壓制中的執行只是一時的成效,而鼓勵中的約束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自覺行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著你的,還需要死命的不許這、不許那嗎?

  總之只有讓學生“愛其師”,學生才會“信其道”。而讓學生“愛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時時換位思考,處處為學生著想,學生就一定會“愛上你這個老師”,學習的興趣將大大提高,他們的潛力就會發揮出來。所以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管住,而是讓學生感動。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0

  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合適的德育,合適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

  作為一位教師,一名年輕的班主任,對於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深有體會。以下幾點做法值得推敲。

  一、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競爭,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它能給學生以直接現實的追求目標,賦予學生壓力和動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在競爭、比較中,客觀地評價自己,發現自己的侷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讓班集體更富有生氣,豐富學生的生活,增添學習和生活的樂趣。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現在社會,流行團隊合作。真實這一觀念也可以引入到班級管理中。透過我這幾年我試行情況來看,效果還是挺顯著的。其實真正自覺的學生不是很多的,真正讓他做到每天都能認認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好像不是很簡單。況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了一種“與世無爭”的現象,不求上進,只求一般,對於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很淡。怎麼樣採取措施改變這些現象呢?道理學生也懂,但是真正做起來好像不是那麼簡單。為改變這一現象,可以制定出一份詳細的評價表。從遵守紀律、完成作業情況、班幹部組長完成工作、勞動、衛生方面,分別說明各項的加減分情況。另外,透過抽籤形式,分成5人一組為一團隊,各個學生的表現加減分,不光和自己有關,也和自己所在的團隊有關。每月評選一次,分別給予團隊總分第一名,個人總分第一名獎勵。獎勵的錢是班上每月積攢下來的易拉罐和礦泉水瓶換來的錢。這樣一來,有些作業拖拉、不認真的學生,進步許多,因為他扣分,他所在的團隊會相應扣分,因此他的團隊成員就會批評他,督促他。其實學生還是要面子的,這一招比老師批評強。而且這樣做對於學生來說,也是公平的。因為你做得好,就會得到相應的加分,且為自己的團隊加分。避免一些學生以前的一些想法“這麼認真有什麼用,不也是一樣做作業嗎,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現在學生做任何事,都是想方設法做得更好,因為在他們心時時刻想到:做得好有加分,還能得到團隊成員的肯定和讚揚,做得不好就減分,還要拖團隊的後腿。團隊裡的各個成員會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爭取第一。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1

  本學期學校組織學習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的講座:《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收穫很多: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膽識。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離不開課堂變革和課程建設。

  一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很多人讚美老師的工作,把教師比作是辛勤的園丁。然而,我卻不喜歡這樣的比喻,也覺得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園丁的工作是把花園裡的參差不齊的草本修剪得規規整整,千篇一律。難道教師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個性的學生給調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殺天性,也是教育的失敗。教師的眼裡既要有牛頓,愛因斯坦,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潔工人,因為社會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在某個階段落後,經過努力趕上。允許學生某個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許個別“超常”學生脫穎而出,這一切的參差不齊,才是教育的正常現象,因為教師並不是克隆專家。

  二是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建立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認為“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所以,教師對每個孩子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更是如此。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還有一句話這樣說:“諷刺和謾罵可使天才變白痴,鼓勵和讚美可使白痴變天才。”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讚美評價。

  三是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教育的關鍵是適合每個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是中國社會發展需要。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輕特長。過分強調合格,過分看重學生的分數,讓分數說了算,而擁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是鳳毛麟角,令人遺憾。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2

  泰戈爾說過“播種一個信念,收穫一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穫一個命運。”一直以來自己非常信奉這句話,而馮恩洪老師的書《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使我更深刻體會了這句話。假期中雖然繼續教育很快考完了,但自己又把這本書從頭讀了一遍,靜心體會,有幾點尤其讓人深思。

  一、實實在在做教育

  與快樂同行,從教師到校長。想要讓學生尊敬你,就要走入學生的心中,把握每個學生的心理軌跡。對學生應該嚴而有愛、嚴而有序、嚴而有方、嚴而有格。因此幫助學生用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卓越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也不代表全面優秀。

  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比學會學問更重要,高等教育主要是學會做學問,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現代人,學會做社會主義人,學會做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這一切都要從小處做起,能夠反映人的品位的主要是細節。

  二、學生的發展

  一直以來,對於學生的發展我們都聽熟了“全面發展”這個詞兒,自己也一直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著,奮鬥著,但同時也迷茫著:讓每個孩子都全面發展,我們真的能做到嗎?看看眼前為學習而累的孩子們,有時真的覺得他們好可憐呀!但自己卻不敢有半點的疏忽,害怕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落後,為了“全面發展”這面旗幟,我們在痛苦地努力著。

  馮教授的一席話終於解開了我心頭的一塊沉重的石頭:國家提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一代人的全面發展加一個人的最近發展區強勢智慧發展。做教師的我們,是不是有了新的方向?讓我們一起去挖掘、去發現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強勢發展區吧!

  三、比分數更重要的

  差異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優秀的教育不是排斥差異的教育,而是適應差異的教育。我們必須清醒地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另外,學生是有激情的,他們是有感情需求的。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課,我們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上你這個語文老師。同時,學生是有有待釋放的潛在能量的,而他們也是渴望成功的,我們需要做的是讓70%的學生領到獎狀,讓他們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自己的肯定,從而更好地、更自信地發展自己。三尺講臺上有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孩子自信快樂地成長!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直木造梁,彎木造犁,讓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我想,這就是素質教育的真諦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那麼這樣的教育就是適合學生的教育。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3

  在讀馮恩洪校長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時,不禁又到網上搜索了一下他的其他事蹟及著作。認真讀來,每一個故事都發人深思,每一個案例都透露出他作為一名教育人的獨特見解。

  1、做一名高尚的職業人。

  這是馮校長在倫敦經歷的一個案例。

  有一次在英國酒店事先預定了計程車去機場。到了約定的時間出租車卻沒來,當他正不知怎麼辦時,酒店老闆告訴他,他約的計程車司機正在找他。當他見到那個人時,他吃了一驚。那人穿的西裝摺合人民幣約十二萬多的西裝,開著一輛豪華的房車。正當馮校長疑惑時,那人解釋說自己是計程車公司的副總裁,由於公司出租業務繁忙,所以只好用自己的私家車來接馮校長。並且非常謙恭地幫馮校長靈拎箱子。當馮校長表示感謝時,對方的回答是:倫敦的計程車司機都會這樣做。由此,馮校長感受到的是作為一名職業人應具備的素養。

  聽到這個案例時,我便反思自己,自己具備職業修養嗎?每天按時上下班,精心準備每一節課、認真輔導每一名學生,對學生實行分層評價……做到這些就具有了職業道德了嗎?如果按時上下班是因為學校的紀律要求;如果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是因為擔心領導的抽檢;認真輔導每一名學生是為了讓學生考一個好分數為自己爭臉……如果是出於這樣的目的,職業道德豈不是變成了法律條文?

  《道德經》談到,德行遵從於“道”,而“道可道,非常道”,於是德就是在尊重規律中一種自覺的行為表現。也就是說,德,沒有功利性的目的,它是自然中的一種自覺,是自覺地對自然規律的尊重。

  假如每天按時上下班,是因為自己對事業的敬重,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是因為對教學的敬畏,認真輔導每一名學生是因為尊重生命,那麼,這就是一名職業人所應有的高層位修養,是一種“秀外慧中”地對“道”的尊崇,對“德”的踐行。

  2、做一名高雅的讀書人。

  馮校長在談到讀書時有這樣的觀點“讀書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使自己變得更有智慧”。他說他對教育改革的認識過程來源於讀書。“當讀書使我對教育的認識由簡單走向龐雜,再從龐雜迴歸到簡單的時候,我發現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諦。”

  教書的不讀書,還有什麼人來讀書?教書的不被書香浸淫,書的魅力如何傳揚?馮校長儒雅的舉止、博學的言談,傳遞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的氣度,而這樣的氣度本該是教師都要擁有的。

  反思自己,算不上是一個很好的讀書人。也喜歡讀書,但讀書時激發出的靈感卻總不能被記錄下來,更不能有效地實施。

  “腦袋富裕比口袋富裕更重要”,我該如何讓自己的腦袋更富裕呢?這是我的目標。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4

  面對書櫃中的眾多教育讀物,我選擇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對教育有著正確的認識,探尋教育的真諦,其次,是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完善,作為教師,不能固守著一灘死水,這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同時吸引我的,還有這本書的教育事例和敘述口吻,是口語化下的一幕幕活潑生動有趣的場景,活靈活現,源於實際生活,卻從中折射出不一樣的深刻體會。

  這本書的作者是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他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馮恩洪先生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從心中有書走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要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以及尊重學生的情感,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是積極建設教育環境,改善課堂效率。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講授為主,講述教學有好處,他的知識有系統性,它的邏輯性組織的很嚴密,但是講授教教學有它的缺點。書中有一個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哲教授帶著他的學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萬初中生的取樣調查,其中一道題目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後取出的平均值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學生能看懂95%。透過這個實際例子,很明顯的是想告訴大家,初中語文需要老師講的僅僅只有5%。所以在今後的教育過程當中,要注重由講授走進合作。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在豐華學校,課堂上為什麼老師們講的少,學生們做的多了,初中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只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們就可以透過自己或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並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預適合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面對孩子們的德育工作,要尋求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重視談話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要意識到方法比結論更重要。這讓我想到,在豐華學校總會給學生們佈置德育作業,要求幫父母做一件事,是透過一次次的實踐,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孝順父母,體諒父母。

  想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師不僅僅是要對教育有著正確的認識,對課程的研究和對學生的研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享受講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自我完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責任。

  第一,要熱愛講臺,享受講臺。每一個老師都想上出自己最滿意的好課,上出這樣的課,其首要條件是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關鍵是端正我們的位置。如何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那就要珍惜講臺。珍惜講臺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斷的發展自我,改變自我,才能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精彩課堂。第二,要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方向考慮,老師三尺講臺上的事情頻繁,具體,瑣碎,但是具體頻繁瑣碎的日常事務卻關係著國家的強弱興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講臺,面對的是幾十個家庭的希望,是幾十個孩子的未來。作為老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學習和生活而負責。第三,要學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說到底就是知識的補充,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教師應該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在每一節課後,能夠積累經驗,學會反思,同時,不忘合作教學,實現共贏。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和經驗分享,雖說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認識和經驗累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諸多不足。要使這些經驗積累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方法中,我還需要不斷潛心研究和學習。最後,借用馮恩洪先生的話來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讓生命因三尺講臺而精彩!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5

  現在的教育的評價都以成績為標準,60分合格,85分以上是優秀。在一標準下,每次在期中和期末考試分析會上,學校領導部門就在此基礎上提出不同的要求,爭取優秀率越高越好,這樣以後進入四星級高中的比率就高,學校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就高。我們每位教師在這要求下,也拼命地抓成績,這樣才能體現我們老師的水平。在這一大形勢下,我們常常忽略了學生的特長,埋沒了很多學生的創造能力。讀了馮校長的這本書後,更讓我深有體會。

  我們班雖然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這樣說體育上、寫作、唱歌等方面應該是四個班級中最好的,這不是我瞎說的,我們班秋季運動會團體第一、張奕雯同學寫作獲江蘇省一等獎,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給我們班起的班名是——精英班。但很多老師都沒理解我的真正意思,以為精英班就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因此每次學生上課不好或考試差的時候,任課老師就這樣諷刺我班:在精英班上面應該加上雙引號,簡直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班級。我聽了只是一笑而過,從來不和他們辯解。有的學生本來在學習上天智就差,能夠合格已經就不錯了,根本不指望能考入好的高中,但除了學習以外,其它方面不一定很差,總歸有愛好的地方,這就是他的特長,因此我們老師要善於發現他們的特長,好好培養,成績上只要合格就行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代表學校的觀點。如:我們班有個體育特長生,體育很好,代表學校參加了多次市級的比賽,並獲得很好的成績,因此我多次向體育老師推薦他多訓練,爭取考入體校,但他學習成績真得不行,每次活動課都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訂正作業了,哪有時間訓練呢。還有班裡幾個學生足球踢得還可以,但哪有時間讓他們訓練呢?

  很多情況下為了學習成績能搞好,埋沒了學生的特長,毀滅了學生的創造才能。我個人很同意馮校長的觀點:合格+特長=優秀的學生。希望我們學校以後能以這方面突破一下。

  上面所說的內容,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其他老師的想法,更不代表學校的意思。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6

  假期讀了馮恩洪校長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感悟很深,對我觸動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關於教師自我提高,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

  在這部分中馮校長告訴我們:在三尺講臺上,我們同樣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創造一流業績。我們不但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複合型的教師,你就會成功。

  對照馮校長的告誡,反思自己在這兩方面的做為,感覺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讀書學習方面,感覺自己做的很不夠。一是讀書少,二是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更少。平時總感覺時間少,拿各種原因給自己找理由,現在想起來,如果把平時上網看新聞等的上網時間拿來讀書,也能通讀幾部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著作了。總覺得自己的知識教中學夠了,正是這種對自己滿足的心態,使自己變得懶惰。現在讀了馮校長的書後,覺得從現在開始應該嚴格地要求自己,過去教師們常講:要給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會落後,就會被淘汰。只有改變觀念,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長時間地照亮別人,發展自己。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打算制定一個讀書計劃,擠時間來讀幾本教育教學學理論名著,除了學校發的讀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在網上找一些適合自己的讀物來學習,還要做好筆記,以便能不斷地提醒自己,特別是要學習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並用來指導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爭取用不長的時間(一個學期),使自己的理論素質有所提高,同時學習一些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學校服務。

  馮校長還告訴我們要積累經驗,學會反思。一個優秀教師與一個普通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的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為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為科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課永遠是還沒有上,接下來要上的那一節課,是自己已經上過的課中永遠存在需要反思的餘地,需要有重新審視的環節。要提高自己就要學會反思並經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更好的處理方式方法,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習慣和技能。明確自己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其專業發展的現有水平、從而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動態的心態。對照這方面的要求,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一會不能經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是有問題出現的時候才去反思,如果每個教學行為後,都去反思一下,總結一下,就不是出現或少出現一些問題,所以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勤反思,勤總結,總結成功的部分,反思失敗的教訓,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較高素質的教師,更好的為學生、學校服務。

  馮校長還告訴我們,要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師要學會合作,實現雙贏。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自己要學習的長處,所以要虛心向同事學習,同時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與同事分享,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充滿合作的團結的集體,合作不僅僅是指教師間的合作,教師與學生之間也要合作,因為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向行為,如果沒有師生之間的合作,教學就不會成功。所以學會合作、樂於合作是一個優秀教師的素養。應該朝這方面繼續努力。

  馮校長最後指出每一名優秀教師都是複合型的教師,要釋放學生的潛能,除了關注他們所學的國家課程外,還要關注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因此,教師能不能上一門國家課程,開一門校本課程,帶一個學生社團也是評價一個優秀教師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師應該拓展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有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然後才能影響自己的學生。今後自己在這方面也要努力。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7

  一、教育要有針對性

  所謂的教育針對性就是針對學生的特長和差異,讓孩子選擇他們適合的教育,也就是應該讓“鴨子練游泳,兔子練長跑,老鷹學高飛”從而使教育把學生個性發揮到極致。因為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必須承認和尊重“差異”,每個學生在“特長”方面都分別得到發展。如何避短揚長,是我們教育者工作所面臨的挑戰。

  而作為學校,應該“發展學生的強勢智慧“,打破“課程”與“時間”僵化的組合,減少“圈養”學生的時間,增加“放養”學生的時間。學校教育應以“圈養”為主、“放養”為輔,因為“圈養”出規範,“放養”出個性。

  二、營造積極的育人環境

  建立積極的第三課堂,使我們對教育有了一個更好的認識。以前,我們面對第二課堂都做得不是很到位,我們只顧培養應試教育的機器了,而忘記了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感受體,忽略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我們教育的缺失和無知。第三課堂在育人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越來越引起教育同仁們的關注。

  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比學會學問更重要,小學生主要是學會做人,高等教育主要是學會做學問,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現代人,學會做社會主義人,學會做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這一切都要從小處做起,在和平年代裡,能夠反映人的品位的主要是細節。

  三、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是這些年我們教育者都常說的一句話,我們認真反思一下,這句話對嗎?全面嗎?學生的發展是透過教師的勞動作為中介來實現的,難道教師不應該得到發展嗎?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決定學生更好發展的關鍵,教師的成熟不僅是教學技術的成熟,人格的成熟,更應該有知識的更新和教育主動性的培養。一個教師,即使是已經成長為特級教師,如果失去了教育積極性,那麼,這個教師也再是一個優秀教師,因為沒有積極性,沒有愛的教師,如何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呢。所以,教師的積極性的保護,以及教師再學習再發展,是擺在當前教育的面前的一個主題。

  同時,教師間的合作也很重要,教師間要學會合作,做複合型教師。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8

  按照輝南縣進修學校幹訓部及我校黨支部的學習要求,我認真閱讀了馮恩洪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中的前兩個主題文章--- 《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撬起教育質量-課堂變革和課程建設》,這兩個主題主要講述了五個方面的觀點: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

  二、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釋放學生的潛能

  四、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

  五、課程建設釋放學生的潛能

  我校是中等職業學校,我校的學生主要來自初中畢業沒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學生。這些學生不僅在學科學習方面落後於整體水平,而且相當一部分處於一種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極其嚴重,持久地影響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目標動力。有些學生有著強烈的厭學情緒,自覺或不自覺地離開學習的主流。他們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不充分,學習精神不飽滿;敏感而自卑;自以為是卻不自信;表面自主內心卻缺乏獨立能力,僅有雄心和抱負,卻顯得懶惰。

  老師要了解學生情緒產生原因和表現。教師應該根據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洞察學生此時此刻情緒如何:是精神愉快還是愁眉苦臉;是精神貫注、思想集中還是思維遲鈍、聯想困難。根據學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狀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當學生心情舒暢,情緒穩定時,應珍惜這段最佳學習時機,加大學習量;也可以找同學談心,指出他這段時間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當學生心情煩躁、不安、冒失時,應少說缺點,多說閃光點,採取誘導的談話方法,促使學生轉變。反之,如果老師在學生情緒不好時,用過激的言行對學生進行壓制、馴服,如若學生不服,則很可能與老師發生頂撞、衝突,收不了場,達不到教育效果。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生們的獨一無二,來自於他們基於遺傳的,在環境影響下的自我實現。這裡說的環境影響,教育教學責無旁貸。基於人本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課堂教學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興趣、需要,創設適切的教學環境和條件,營造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互教互學,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許學生有不同的進步與發展。而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多運用示範、小組討論、做中學或實際演練、教別人或馬上應用進行學習,學生學習潛能會得到激發和釋放,學習效果會更好。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假如你的工作、學問和成績都非常出色,那麼你儘管放心,他們會站在你這一邊,決不會背棄你。相反地,無論你的話多麼動聽,但是你的工作總是一事無成,總是失敗,甚至處處都可以看出你不通業務,那麼除了蔑視以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麼。”這就說明,打造優秀的課堂,從根本上講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我們要對學生給與信任和期待,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期待值與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話語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正視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的本領,而且在於鼓勵、喚醒、鼓舞。學生會在教師的期待和鼓舞中獲得信心和力量,教師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質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專業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也是提高課堂教學管理質量裡的途徑之一。

  我們都知道,知道撬起教育質量的支點是變革課堂。透過改變傳統的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由講授走進合作,由講授走進差異發展,我們就能把教學質量撬起來。

  在馮恩洪著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中強調教育要釋放學生的潛能,在學科教學中我們如何能真正做到釋放學生的潛能?我認為:讓學生自覺地探索問題、拓展問題是釋放學生的潛能的有效做法。激勵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不僅可以落實在匯入新課階段,而且還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中可以放飛學生的想象,透過交流評價、互動質疑等方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促使學生不斷探索問題、拓展問題。

  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所以我們教師要有發展的眼光與真誠的愛心,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學習興趣,釋放他們無限的潛能。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19

  近日,在教師進修學校骨幹教師培訓中我有幸聽到了馮恩洪教育專家的報告,收穫頗豐。精彩絕倫的報告中透著他深厚淵博的學識、國際化的視野、獨特的教育思想以及儒雅大氣的人格魅力。聽著講座,我時常會被馮教授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讚歎,折服。回家之後,我又繼續觀看了講座影片,細細體會,慢慢品味,覺得馮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舉例生動,聽了他的報告有茅塞頓開的感覺。聽了馮教授的講座猶如陣陣清風吹進我的心裡,讓人感動,盪滌心靈。馮教授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漏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講座中的教育教學工作為我點燃了一盞燈,也為我能走出“教育”誤區,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樹立了信心。

  聽著馮教授的講座,給學生“適合學生的教育”,表明了一種更高的人生和事業的標杆。作為特殊教育的一名老師,我決心一定要做到給學生“適合學生的教育”並做到最好。雖然這個“最好”可能永遠達不到,但我堅信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會匯成我自己的“最好”。

  做最好的老師,給學生最“適合學生的教育”,在聽完馮教授的講座之後,我記住了這句話。“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這是多少次用來形容老師的句子,一想到老師就是兢兢業業、舍小家顧大家、自己的身體累垮了換來的是桃李滿天下。難道老師就應該是這樣的悲慘下場嗎?在馮教授看來,這是多麼悲哀得一件事,教師不僅要照亮別人,更要學會發展自己,讓自己成為大海,源源不斷的不斷的給別人提供養料,只有不斷吐故納新,給自己充電,才能為教育做更多的事。

  馮恩洪校長給我們講了《老虎當校長》的故事,老虎當校長後,想讓他的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可是很快學生們一個個退學了,最後學校只能關門大吉。老虎百思不得其解,解開老虎謎團的還是鴨子,鴨子告訴老虎學習爬樹的時候,差點要了它的命了。老虎的問題就在於忽略了學生的差異。要尊重差異、關注差異、善待差異,優秀的校園更要包容差異。

  教師不教學生已會的東西,不教學生教了也不會的東西。馮教授說:“教育不是把學生管住,是要讓學生遠離忍受,告別難受,走進享受”。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品位的人格素質。

  “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最好的教育莫過於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然而,現在的教育現狀是接受教育,講授教學,必須改變教育理念以及課堂變革和建設,才能從根本改變現狀。

  課堂教學教什麼,適合比標準更重要,國家課程校本化很重要,進而,設計教學重難點時需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切不可胸中有書,目中無人。所以,我們不能再抱著課本,抱著教學參考只扣課本和大綱,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備學生。另外,老師不講學生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不懂的,要完全相信學生,釋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潛能,才會收穫期望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發展學生的強勢智慧。“教育的真諦在於實現人的社會化與人的個性化的和諧發展”,馮恩洪建議學校去“發展學生的強勢智慧”,打破“課程”與“時間”僵化的組合,減少“圈養”學生的時間,增加“放養”學生的時間。學校教育應以“圈養”為主、“放養”為輔,因為“圈養”出規範,“放養”出個性。不能“一切為了學生。”馮恩洪教授又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認為,學校裡的一切如果都是為了實現學生的發展,而不關心教師的發展,不研究教師的發展,那麼學生的發展就是“有限度的發展”。他倡導的教育“既要給學生創造幸福,也要給教師帶來幸福;既要追求明天的幸福,也要實現今天的幸福;既要謀求人類的幸福,也要獲得個人的幸福。”“教育追求不能取一個、舍一個,不能揚一個、抑一個。”

  “要做適合自己學生的老師,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讓每個學生的強勢智慧都得到充分發展”,“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哪壺先開了提哪壺”這些富含哲理的話對我今後的教學有了很大的幫助,真所謂不虛此行。

  老師可以年復一年地重複教學,但學生的學習生涯只有一次,“一個孩子的成長關係到一個家庭晚年的幸福”,如此任重而道遠的教育,我們能不做最好的老師嗎?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以馮教授為榜樣,從小做起,潛心鑽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幫助學生播種好的信念、行動、習慣和性格,幫助學生收穫幸福的人生,無愧於三尺講臺。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20

  假期初,我參加了縣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期間有幸拜讀了上海著名教育家馮恩洪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裡面的文字是那麼的新鮮、案例是那麼的鮮活,沒有那喋喋不休的“指導”,有的只是與你促膝般的交流。讀完這本書,感受良多。

  教育是一種發現。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談到姚明,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什麼?是姚明的總分是多少還是姚明的特長是什麼?同樣,談到劉翔這兩個字,我們聯想到的是什麼呢?是跨欄,是亞洲飛人,沒人會聯想到他的幾門主課的總分是多少。顯然易見,其實卓越,不是一種表現形式,我們教育必須承認和尊重“差異”,每個學生在智慧發展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要為有差異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真所謂:人皆有才,人無全才,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實現個個成才,這就要求我們探尋一條適合學生的教育,發現學生的強勢智慧,讓學生的強勢智慧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育是一種智慧。衡量一個教育者能力高低的標誌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發現或製造出教育的契機。機會其實是無時不有的,只是我們經常沒有注意。

  誇誇其談。一個小小的閃光點,被你發現了,本來很平常,但是你刻意地將其放大,謊言重複千遍,終於成為了事實。在《窗邊的小豆豆》中不斷地向我們傳遞出這樣的思想: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在大家實力差不多的情況下,誰受到的積極暗示多一點,態度就積極一點,最後的效果就好一點。我們要善於明察秋毫,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傾聽、朗讀、表達、想象、合作、坐姿等,讓他們感受到,課堂是屬於他們的,他有讓所有人引以為豪的東西,他就愛上了你的課。

  借力使力。衡量一個班主任業務能力高低的標誌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發現或製造出教育的契機。有時,教育的契機在糾結中閃現。釣魚時,如果一條大魚咬鉤,此時硬拉反而容易將弦崩斷,正確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覆地收線放線,一張一弛,時松時緊,在反覆地拉鋸中等待最後收穫的良機,教育學生也是一樣,一位非常喜歡欺負弱小的同學,經常把他人打得鼻青臉腫,只是強硬的批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老師靈機一動,透過表演課本劇《孤獨的小老虎》,讓他扮演小老虎,欺凌弱小動物,沒有人能近身,快樂沒人分享,傷心也無人安慰,孤獨的看著動物們在六一兒童節歡聚一堂載歌載舞。他演得很棒,但他再也不想當“小老虎”了。最佳機會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劍封喉。

  只有把教育的死水變成了活水,學生才能常飲不竭,我們才能常勝不敗。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21

  我有幸拜讀了馮恩洪校長的一本教育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他說,要重新認識我們的教育目的,使我很受震驚。說句實在話,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們的教育目的有問題。他說我們一直在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卻沒有關注我們的教育是否適合學生。從閱讀中,我再一次明確了“如何讓自然人變成社會人,是教育的任務。”他自編的老虎當校長的故事更是精彩,並且寓意深刻——告訴我們,沒有哪個學生會樣樣都會。我們平時也知道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可是總是還會用一個標準來要求學生。我們的課堂上經常要求學生樣樣都行。馮恩洪教授說,全才、全面發展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觀點,要為有差異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才是我們教師的任務。可是,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急功近利的行為還是存在的,仍然有忽視學生差異灌輸知識的現象。我們應該堅定我們當初當教師的選擇,應該有信心終生面對差異。課堂不應該讓學生“難受”,而應該遠離“忍受”,走出“接受”,走進“享受”。然而,現在的教育現狀是接受教育,講授教學,我們必須改變教育理念以及課堂變革和建設,才能從根本改變教育現狀。

  新課程改進行到今天,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的時代已經過去。事實上,學生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只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能展現他們才能的時間和空間,隱藏在學生頭腦中的潛力就會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噴湧而出。基於素質教育的真諦就是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和諧發展。讓學生沿著教師設計的“問題”通道到達知識的彼岸,就會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想做到最好。怎麼樣才能做到最好呢?我們平時都在自己努力奮鬥。我們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新課改的推行改變了我們的教學觀念,網路的資源也改變了我們的知識結構。多數情況下,我們忘記了合作。與同事合作,與領導合作,與學生合作,與網絡合作都是可以的。特別是網路,可以拉近了時空距離,也可以拉近師生距離。

  另外,課堂教學要提效,就要退出講授,提倡合作,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裡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所以,課堂變革在於關注差異,尊重情感,釋放潛能。

  讓每個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們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說尊重差異的調整與嘗試,全面最佳化課堂,提高效率等!

  好的老師,上好每一堂課,用一生的努力來實現。尊重學生,關注差異,投入情感,釋放潛能,總分第一的學生也不可能沒有弱勢,什麼樣的老師是恩師,能發現孩子強勢的老師才是恩師。他的這本書激發了我對教育的追求,我並不追求能成為一名教育家,只希望能充實的在三尺講臺上站好每一節課,做一個能發現孩子優勢的好老師。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22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說“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讀後感 篇23

  最近閱讀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後,由衷地對該書作者馮恩洪老師產生了崇敬的情懷。之所以崇敬他,道不是他頭頂的那些“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全國中小學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客座教授”,以及曾先後擔任的“上海培光中學副校長、上海建平中學校長兼上海建平(集團)學校總校長”等等頭銜,而是由衷地崇敬他從1985年受命擔任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開始,到2019年主動、執意辭去上海建平中學校長為止的28年時間中,不斷創造性地進行了諸如合格+特長的課程改革、讓每一面牆都說話的“第三課堂”建設、符合ISO9001標準的20多萬字的學校管理檔案的編制等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生生地把一個貎不出眾、平平常常的重點中學,提升為學生特長得到很大發展、各種獲獎不計其數、高考上線率接近100%、一本率90%以上,在上海乃至全國享有很高聲譽的知名學校。在他的這一系列成功的背後,我覺得上海建平中學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一、為了真正地因材施教,大膽地將一本教材,分成三種進度進行教學,也就是建平中學倡導並實行的“差異課堂”教育改革

  建平中學使用行政班和教學班並存的管理方式,一本教材,三種進度,讓學生自主選擇,家長參與選擇,管理保證選擇。稍微具體點地講是這樣的:比如高一數學,分成適合學習較困難學生的A進度,適合中等程度的B進度;適合數學很好的C進度。根據全年級學生對數學這科教學進度類別的選擇的統計人數,再分為A1班、A2班……,B1班、B2班……,C1班、C2班。在同一時間裡,這三種進度的教學班同時上課。這樣使選擇不同教學進度的學生都能更好地聽懂、學好。在一定時間後,經過統一考試,允許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重新選擇。建平中學實行這樣的教學模式後,教學質量得較大的提高,學生高考一本上線率由1990年的40%上升到1991年的65%,穩定十年後,2000年的一本上線率更提升到90%!這個模式推薦到內蒙古包頭第二中學並實施一年後,該校的本科上線率實現了由50%到79.4%的跨越!

  二、切實有效地搞好“第二課堂”,在真正培養和發揮學生特長中,提升教育質量的提高

  這裡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道理:建平中學曾經花了10萬元人民幣購置了短波無線電臺,從此開展了短波無線電專案的第二課堂。此後不久,建平中學每年在由教育部、中宣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主辦,號稱“五部委軍事體育專案”的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拆裝機比賽中有斬獲,每年該比賽設定的金、銀、銅牌,70%被建平中學參賽學生獲得。高考雖然不考短波無線電收發報,但是,金牌高考加分50分,銀牌加分30分,銅牌加分20分。這樣,不是在培養和發揮學生特長中拉動教育質量的提升了嗎?

  三、為了使每個學生全面合格,從讓每一面牆都說話開始搞好“第三課堂”建設

  馮恩洪老師是這樣定義學校育人課堂的:使用國家教材,體現國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課堂,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課堂;允許學生選擇,釋放學生潛能的是學校育人的第二課堂;對學生的行為、情感施加影響的學校教育環境,稱之為育人的第三課堂。馮恩洪老師認為:為了使學校的每一面牆成為有意無意中對學生的行為、情感施加影響都能“說話”的“第三課堂”,教室的四壁不必那麼整潔,只要有教育意義的字畫都可以上牆,甚至再寬容些,誰的毛筆字寫得好,上牆;誰的美術畫畫得好,上牆;誰的作業做得好,上牆;誰的試卷做得又整潔質量又高,上牆。當然,建設能對學生的行為、情感施加影響的“第三課堂”,決不是僅僅是在教室的四面牆上做文章,還有更多的辦法和措施。比如給學生提供傾訴衷腸的環境“心理諮詢室”、“週末飲茶會”等等。

  四、為了使學校的發展更加平穩、高效,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全套學校管理制度

  馮恩洪老師認為:學校管理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學校管理是人治。在人治階段,學校的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躬親;第二個階段,學校的管理是進食到法治階段。在法治階段,不是誰的權力大誰說了算,而是符合這個流程,符合這個標準才是對的。學校管理的最高階段是牆上無制度,人人心中有規範,這個最高階段,我們叫做德治階段。為了使學校管理從人治階段向法治階段過渡,馮恩洪老師率領學校各處室部門的主管人員利用18個月的所有雙休日,編制了全校所有崗位的上崗標準、工作流程、獎懲條例等在內的,符合ISO9001標準的20多萬字的學校全員全程過程(所謂全員,指的是學校裡有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上崗標準,有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操作最最佳化流程,有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獎懲對策。所謂全程,是指一個學校從學生進校到學生畢業的全過程,每一天、每一類事都有一個操作的標準。而最最佳化就是在每一個環節上努力地實現誰來做都能出這樣的結果)管理最最佳化的管理檔案。

  當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出現的時候,第一把手已經不需要事必躬親了,因為常態下出現的問題都有標準管著,因此第一把手不是管今天的學校發展,是走出今天走到未來,思考兩年以後學校該怎麼辦,學校該怎麼發展。

  在推行了符合ISO9001標準的20多萬字的學校全員全程過程管理最最佳化的管理檔案之後,建平中學較快地由單一的一個學校發展成為由多個學校和分部構成的建平教育集團,初步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

  五、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更要求教師個人的發展與提高

  教師怎樣實現個人的發展與提高呢?馮恩洪老師提出了以下幾條途徑:

  1.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使人變得更有智慧的事實上,馮恩洪老師之所以能在1985年作為教育部特邀基層代表,破例在教育部香山會議上作不限時的發言並引起強烈反響,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被破格任命為建平中學校長。這都得益於馮恩洪老師長期堅持讀書、思考。

  2.積累經驗,學會反思。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老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為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為科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課永遠是還沒有上,接下來要上的那一節課,是自己已經上地的課中永遠存在需要反思的餘地這,需要重新審視的環節。一個會反思、會讀書的老師,是一個能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師,是一個能做最好的老師。

  3.學會合作,實現雙贏。除了讀書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還需要我們學會合作。

  這些合作既有老師之間的合作,還有師生之間的合作。

  4.做複合型的老師。教師能不能上一門國家課程,開一門校本課程,帶一個學生社團呢?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走出了60年來中國教師的單打一,走進了三合一,在學生髮展的同時,實現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由單科型的老師走向了複合型的老師。

  從馮恩洪老師的成功到建平中學的改革成功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讀書、思考、實踐”對於教師的成長很重要,對於一個校長或校長們更為重要。因為畢竟一個教師的作為影響的是一、兩個班的學生,而一個校長的作為則是影響到全校幾十個班上千學生的未來。所以加強學習、勤于思考,對於校長等領導們更為迫切、更為重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