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的讀後感範文

課堂觀察的讀後感範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堂觀察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堂觀察的讀後感1

  作為即將跨入教師行列、在工作中需要不斷研究教學的我,在入門之時閱讀了阿瑟裡德和韋爾娜貝格曼所著的《課堂觀察、參與和反思》,感到受益匪淺。這本書彷彿是我前進路上忽然亮起的一盞燈,讓我眼前原本模糊不清的道路變得明亮起來。

  裡德和貝格曼都是美國北卡羅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教授教學經驗豐富,教齡加起來超過了40年,她們在課堂教學和教師的培養方面有許多的心得和研究成果,其中《課堂觀察、參與和反思》便是對新教師如何進行課堂觀察、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指導手冊。

  該書的內容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解實習,透過觀察來學習知識、進行反思非常重要。因此,作者在該書的第一部分呈現了自己在小學、中學和大學課堂中得出的經驗,以證實早期一線實習工作的重要性。其中提出教師要對學生和他們的學習負責,要熟悉自己的學科,並知道怎樣教授自己的學科等都對新教師的崗前實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了生動具體地告訴新教師應該如何觀察學校、課堂,作者在第二部分提供了教師、課堂和學生的秩事性、結構性及反思性觀察的例子和方法,書中的觀察技巧可以幫助同我一樣的新教師成為一名嚴格、客觀的觀察者。書的第三部分提供了指導新教師發展成為一名合格老師的反思方法,同時也包括成功教師運用的許多工具和技巧,這一部分解釋了在教師培訓中課堂參與的重要性。第四部分討論的是檔案袋的性質、重要性及其整理和建立。書的第五部分呈現了所有學校觀察、課堂觀察等的表格和工具,教師和教育研究者可借鑑其中的工具對課堂進行客觀的觀察。

  在閱讀完該本以後,我最大的收穫和感受就是作為一名教師,在進行課堂觀察時,要做一嚴格的客觀的觀察者,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系統的觀察,這樣的觀察才會是有效的。

  我對於做一名“客觀”的課堂觀察者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立場客觀。我們都知道“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句,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很簡單。我們看到的結果通常是以我們的經驗、價值觀以及信仰為基礎的。書中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兩個師範學生去觀察同一位教師的同一節閱讀課,結果兩位學生觀察和得出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一名師範生看到了課堂的井然有序,桌椅整齊的擺放,教師提醒學生不要說話,進行了有效的課堂管理;而另一位師範生看到的卻是老師的冷漠和課堂氛圍的壓抑,他將教師提醒一位學生不許畫畫看作是對這位學生天賦壓制的表現。可見,兩位觀察者的看法相去甚遠,究竟誰的看法是對的,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原因在於兩名觀察者都沒有詳細客觀地記錄課堂中發生的事件,準確記錄其中的細節,就急於憑著自己的主觀認識對課堂進行判斷了,這是很無效的做法。

  要做到立場客觀,一是需要新教師客觀準確地記錄課堂裡發生了什麼,正在發生什麼,教師和學生做了什麼,他們的原話、表情等都做原始客觀的記錄,而不要急於做於價值的判斷。二是觀察需要有特定的目標和程式。課堂觀察應該是精心計劃的、目標和問題導向的。新老師應該在事先就確定了他們要觀察什麼以及怎樣進行觀察。作者指出,“若是沒有預設的結構性,觀察對新教師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將沒有太大的幫助”。一節課裡,發生在課堂裡大大小小的事件可謂林林種種,你可以想象教師在忙著講課,而這時有的學生在舉手,有的學生在和周圍同學講話,也有的在思考問題,如果沒有目標和計劃性,新教師觀察都忙不過來。因此,只有確定了你本次觀察的目標和重點,有選擇性和針對性,才會有所收穫。三是觀察需要是系統的,“系統的觀察是長期的觀察,需要觀察很多次,而且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系統觀察的目標是在一個時間段裡儘可能多地獲取對教室、教師、學生以及課程的觀察資料。上面例子中,兩位師範生對同一位教師的課堂觀察結論迥然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二人都只是對這位教師的這一節課進行觀察,是很隨機性的觀察,沒有對這位教師的課堂進行長期的觀察,因此,對這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個人素養等都不瞭解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也是武斷的不準確的。

  其次,對教師和課堂要進行客觀的評判。在進行評課時,現實中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聽課的人用一節隨機抽到的課來類推該教師其餘的課,或用一節精心打造的課來類推該教師其餘的課,都不是客觀地認識這位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表現。由於未對一位教師的課進行有系統有針對性地觀察,最後對教師的指導和點評也往往是漫談式、即席發揮式的話語,或是過於客套,說一些不痛不癢的場面話。裡德和貝格曼指出,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要基於所觀察的資料,在資料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作客觀的評價。

  我想起我在過去的教育實習中,也常常犯以上案例中所犯的錯誤,對課堂的觀察走馬觀花,重點不突出;有時能看出課堂中任課教師的長處和缺點,但也是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並未進行系統的詳細的課堂觀察記錄。很感謝里德和貝格曼教授的指導,我在將來的聽課、課堂觀察研究中作一名嚴格的、客觀的觀察者,更多地收集事實,用事實說話。

  課堂觀察的讀後感2

  本學期拜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目的是學習借鑑他人的經驗和方法來改善我校教師聽評課的方式,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益。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它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專案“基於理論與實踐對話的教學創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成果之一。該書共有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高階中學與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聯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喜悅,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第三部分“正規化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

  讀完這本書,我對“課堂觀察”這種嶄新的課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瞭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是一線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

  如何讓聽課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聽課方式就是坐在教室裡看任課教師的表現。我們常常被執教教師淵博的學識,動人的語言,精巧的設計所打動,很少觀察學生的表現怎麼樣,也很少去關心這節課目標的達成度怎麼樣。聽完課評課的時候,大多是說些套話、空話,主要講優點常常是老師們的做法,提出意見的也是哪個環節設計得不好,哪些語言不夠貼切,對一節課的評價通常就是“這節課講得太好了”,“這節課某個環節是否這樣設計更合理”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我們聽課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教師單方的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足夠的關注,評課形式化,有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話語過多等。

  而新的聽課評課是聽課之前要進行課前會議,聽課人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上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什麼?重點、難點在哪裡?準備如何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說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課堂上有目的的觀察,從思想上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資料來說話,重理性分析,有助於授課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評課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進步的過程。

  “聽課要有觀察點,透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穫。以前的聽評課總以為課前準備只是授課者一個人的事情,聽課時間一到只要拿著一支筆和一本“聽課筆記”,提著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聽就行了,課堂上只是關注老師的“表演”,而在整個聽課過程中,我更像一個記錄員,在蒐集老師的講課內容。聽課後對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只能對老師的課堂設計作出大概的評價。而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我們聽課觀察的載體雖然是“課”,但關注點卻是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困惑,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專業能力的問題。評課應是基於對課堂“教”和“學”行為的細緻觀察,然後對課堂中出現的真實問題作出多角度的解釋。

  “聽課就是為了蒐集證據,評課就是基於證據的推斷”,我明白了我們聽課所蒐集的證據不是為了給講課的老師品頭論足,更不是一場表演,而是用資料說話,用事實說話,令授課者信服。它打破了傳統的憑印象評課方式,重證據,用證據支撐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給講課教師基於事實的依據、基於數字統計,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議。聽課的老師在用心的品味與鑑別他人課堂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拿出來自我對比,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想學無止盡,教同樣如此。“教育”始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透過閱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我又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我期待課堂觀察能真正地幫助我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定位,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經驗的同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課堂觀察的讀後感3

  用了十天的時間,讀完了林高明老師的《課堂觀察——頓悟的藝術》。一共近200頁的書用了這麼久,在我來說是很罕見的。一是平時事情很多,看書的時間比較少而且基本都是在夜裡完成的;二是一邊讀一邊記一邊想,花了不少時間。

  如果說這叫讀書的話,我覺得叫“品書”更合適些。讀到這本書,我的心情總是無法平靜下來。雖然林老師主要觀察的是語文課堂,但是教育理念都是相通的;學生遇到的困惑與教師存在的問題都是相近的。於是,林老師筆下的課堂顯得是那樣的熟悉、親切。林老師的語言是清新的、優美的,以至於在品讀本書的時候,始終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我不停地拿起筆記錄,記錄經典之言。我不停地用腦思考,因為林老師的筆觸總是能令我聯想到自己的課堂,我不像是在讀一本書,一本關於教育理念的書,更像是在與一位名師對話,與一位專家交流。

  它讓我把讀到的字字句句演變成了一個個教學場景,它讓我的心隨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向更深層次探尋,它讓我的思想與目光向更高更遠的地方求索。讀完了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於己的收穫是兩個多,於林老師是一個想不到。一多,寫得多。我一邊看書,一邊作讀書筆記。一本書,我的摘抄達到30多頁。同時,我也在電腦中寫了很多的讀後感,反思等文章。二多,想得多。每看一段文字,我都會不自覺地聯絡到我的課堂中。這些文字彷彿幻化成一個個教學場景,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財富。同時,值得借鑑的地方或是做得不夠到位的地方,引起了我的思考,重新調整教育教學方式與方法,不斷地改進以求有所提高。比如叫出學生的名字,重視課堂評價語言,注意課堂語言,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生命等等。

  我一直不太喜歡讀理論性很強的書籍或文章,因為在讀的時候總覺得那些沒有感情的文字與我是那麼地格格不入。想不到:林老師可以用一種散文式的筆法把我引進教育教學的新境界,學習教育理論可以這樣輕鬆。與肖川老師的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肖川老師立足於理念,而林老師立足於教育教學最前沿——課堂。感嘆於林老師閱讀過大量的關於教育教學的文章書籍,書中援引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觀點與理論。他一定是利用了大量的課餘時間閱讀了這方面的書籍,而這正是我最欠缺的。

  從他的字裡行間,彷彿看到了在燈紅酒綠的奢華世界中的一隅,一位熱愛教育,熱愛孩子的教育工作者秉燭夜讀,奮筆疾書,把滿腔的熱情全部投入到一生的偉大事業之中去!我肅然起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