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

《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1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對於還沒有為人父的我來說,感覺到比較陌生。但當我真正開啟這本書去細細閱讀裡面的故事的時候,卻是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廣州十大傑出父母親的家教故事,每一個故事都給了我不一般的啟發和共鳴。

  家庭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之所以說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是因為家庭教育中有許多規律性的東西,需要每一位家長遵循。你違背了,就要吃苦果。家庭教育之所以是一門藝術,就是作為家長,要依據家庭教育的基本科學,根據自己家的情況,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家長實施家庭教育是一種勞動,需要我們發揮智慧,發揮才能,要動點腦筋。

  書中講述的十八個教育故事,各有各的特色,但都反映了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親對孩子正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目標的確定。

  傅海峰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從小父親傅銘英就幫他確定了明確的目標。當孩子確定目標以後,父母首先要督導孩子守住陣地。鞭策、鼓勵、堅持三者缺一不可。傅銘英沒有因孩子經歷苦境和困境而放棄,更沒有在教育過程中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的模式去教育和改造,而是更加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習慣,這才是愛的更高境界和標準。加上傅海峰自己堅強的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最終成功。從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父母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愛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每位家長天生具備的,而是家長心懷溫存的愛和責任,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歲月中、在不斷的學習中慢慢培養出來的。做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從工作至今我接觸過很多父母,他們有的是想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苦於沒有方法;有的是放任不管,到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卻又不知道如何收拾殘局;也有的是離異後孩子跟著對方,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更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進入小學後,孩子就歸學校管,一切教育問題都是學校的問題。在《三字經》裡有這麼一句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育首先還是在於家庭,其次是學校,再到社會。張力的故事就充分反應了這一點。張力的父親張仲慶,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張仲慶對張力的教育從幼兒時期就沒有怠慢過,在張力整個成長過程中,他小心翼翼的引導“規劃”兒子的每一步,從幼兒期就開始注重兒子的啟智教育,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啟發孩子的智力。少二時期,每天睡前都給兒子講一個小故事,雖然時間不長,但意味深長,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如同一盞盞明燈,都在悄無聲息的啟迪著孩子的心靈智慧。而送給孩子的各個時期的禮物也和其他家長不同,用自己的智慧在啟發孩子,引導孩子向更高層次奮鬥,最終成就了兒子的優秀。

  另外,自己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曾妻便哄兒子說:“你回去等著我回來殺豬讓你吃肉。”她剛從街上回來,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殺豬,她急忙阻攔道:“我只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哄他的。”曾子說:“同小孩子是不能開玩笑的。孩子年幼沒有知識,處處會模仿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你欺騙他,就是教他學你的樣子騙人。做母親的欺騙自已的孩子,那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已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啊!”於是,曾子殺了那頭豬,煮了肉給孩子吃。

  個故事告訴父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欺騙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孩子都要跟著學。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行為要特別慎重。在這裡,說明曾子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言傳身教的特點,家長的以身作則是教育子女成功的保證。

  其實透過這本書,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鑑,最終我總結出:孩子是好玩的、好模仿的、好奇的,更是喜歡被稱讚和喜歡成功的。這就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首相要充分的瞭解了孩子,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針對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經典的案例,對於有孩子的父母而言,這些到現在還都是有著很強的借鑑意義,因為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確的教育理論,而這些理論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幫助的。

  這是一本實踐與理論完美融合的家教全書。在書中幾乎每一條理論框架背後都會有一個具體而生動的例項,實踐與理論相互佐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這是一本我們可以信賴的好書,讀書的真正樂趣就在於你能夠與作者發生共鳴,把自己融入書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尤其是已經為人父母的家長,定會覺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禮。

  《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2

  本週閱讀《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一書,感觸非常深。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可以說孩子的智力和品質基礎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與品質是在家庭塑造下成型的。所以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成人,成才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密切聯絡的。學校只是從家庭接過這塊毛坯進行深加工,但很多家長現在是把過多的孩子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的老師,或是運用像老一代的思想去教育現在的孩子,是一種傳統的強制的改造式的方式,總想按自已對於孩子的標準去改造讓他們成為我們父母所期待的。但我們很多父母都忘了,我們的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個體,並不是我們改造的一個物體。所以孩子是不喜歡被教育被改造,他們更喜歡被引導,被培養。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我們需不斷的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否科學,是否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今天,《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這本書帶給我們更多關於孩子的教育的深刻啟示。尤其是在教育第一線工作的我們也是收益匪淺。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做好榜樣的作用是無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堅強,堅持,吃苦耐勞,懂得感恩的品質以及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孩子。廣東十傑父母羅鳳揚,一個平凡父親,造就了四名天子驕子,世人都覺得驚歎。在孩子的教育中羅鳳揚一直以自已為榜樣去教育自已的孩子,上進,奉獻。自已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以身督導孩子們:人不能只顧自已一畝三分地,人不能一心只讀聖賢書,要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父母重危時,他依然把自已20年苦心經營的店轉讓了,回老家照顧父母。他在例行他為人子女的義務時也同時教育兒女們要知恩圖報,懂得感恩。父母的榜樣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教材,一個平凡的家庭能出四名天子驕子,是因為父母薰陶,給了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和上進精神。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行動比你的千言萬語的理論更有教育意義和影響意義。

  第二: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馴獸師。每次與孩子的交流盡量做到民主,做到互相尊重,才達到溝通的目的。現在多數父母跟孩子的溝通時看似一種尊重的互相交流,實則都是一種自上由下的命令,廣東十傑父母陳巧玉每週都要召開家庭會議,由最初的討論孩子學習問題到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等。家庭會議成了家庭民主協商的重要渠道,這不愧是一個民主的創新交流方式。不但尊重了孩子的表達權,而且也尊重孩子的批評權,允許孩子對家長的不當做法做出批評和提出建議,讓他們表達自已的意願。如果說跟孩子溝通,我們多以類似的富有民主的平等的方式進行,孩子與父母就不會存在代溝與衝突,每一個家庭也都和諧,充滿笑聲,也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三:我們要做孩子的啦啦隊,對孩子多點鼓勵與認可。要發現和挖掘孩子的天賦。孩子剛生下來是沒有才華的,但他一定具有某項潛能。如果你不放棄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之才。遺憾的是很多孩子的天賦和潛能,沒被我們去挖掘,甚至被我們磨滅了,使他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聰明的家長是善於發現孩子的潛能,並支援鼓勵孩子發揮。十傑父母肖曉山在孩子高考前想學吉他,並沒有強制他放棄,而是鼓勵他做他感興趣的愛好,孩子也沒有去影響他的高考,吉他也學的很不錯,大學時還開始作詞,在音樂方面有所成績。放手去愛,引導比強迫更具智慧。所以家長的鼓勵與支援,孩子會更懂事,更積極努力。讓孩子多一些空間,讓自由成長的空間。

  第四:對於孩子的教育,信念和責任是成功的關鍵。多於孩子青春期出現的諸多問題,父母覺得很無奈,甚至是產生了放棄的念頭,由著孩子繼續惡化。但十傑父母李偉慶對於患有孤獨症的兩個兒子,在傷心,彷徨,沮喪後並沒有選擇放棄。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他依然選擇在家全職去學習相關的知識,與孩子一起戰勝病魔,功夫不負有心人,孩子在他的不離不棄的愛護下,終於可以上學了。這可喜的變化,讓我們堅信,只要有愛,一切都皆有可能。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的犯錯,或誤入歧途,人無完人,在孩子的成長中免不了犯錯,我們做父母的',做老師的應該多些寬容,多些理解,多些耐心,多給孩子機會,包容孩子,用愛把孩子感化。用愛與堅持把他們引導回來。

  第五:孩子教育應該是賞識教育:傳統的中國教育觀念都是挫折教育,經常打擊孩子,拿別人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及其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應該是孩子最忠實的fans。要及時有效的讚賞孩子每一次進步,甚至是微小的進步都應及時鼓勵。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幫助。一個自信的孩子,才是一個快樂的孩子,快樂的孩子成長才能是健康的。十傑父母劉雲把羞澀,膽小的女兒培養成敢表演的自信女孩..。

  在孩子的教育中,要做到嚴寬有度,注重從小事引導。堅信,有愛,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讀後感3

  讀過這本書後我感觸良多,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活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個孩子將來究竟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當今為人父母和為人師長十分關注的話題。那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稱讚孩子

  為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誇具體”、“誇努力”,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瞭解。有的時候可以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比如孩子寫完作文之後,你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這樣,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費的辛苦一一說了出來,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不過如果沒有親眼見到孩子的努力也沒關係,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努力的過程,這中間不失時機地加以適當的點評,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有益的讚美。

  二,學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一)家長對學習要表現出興趣來。如果孩子讓家長讀一個故事,家長表現出對書完全沒興趣的態度,甚至說:“我才沒工夫看這些沒用的東西呢!”這對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種打擊。愛看書、愛問為什麼的家長,往往也能帶動孩子去學習。有人覺得成年之後便不用學習了,其實,正是成年之後我們才知道自己需要學什麼。家長要身體力行地帶動孩子學習。

  (二)帶孩子到大自然、社會中去,開闊眼界,提高學習興趣。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夏天帶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帶他們去觀察樹葉的變化;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看雪花紛飛的景象。孩子透過參加各種活動,可以開闊眼界,豐富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三,學會培養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人格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未來,他就像一張無字無畫的紙,交在父母手中,為父為母的責任就是要在這張白紙上添色加彩,使之鮮活,充滿生命,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那麼,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呢?

  (一)以身作則家長要作孩子的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物件,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在生活和學習上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別人,所以爸爸媽媽在家裡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講禮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比如家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不僅家長自己給予熱情地招待,而且都把客人介紹給孩子,要求他向客人問候,並遞茶給客人喝,他總是十分樂意,感覺到自己是家裡的一員,受到了大人的重視,同時也培養了他的禮貌行為,學會了怎樣招待客人;又如在家長自己接受了別人的幫助以後,及時地對別人說聲謝謝;在收到禮物的時候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寫感謝卡等。有了我們大人的的示範,再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著我們的做法。

  (二)嚴愛有度愛孩子應該愛得適度。

  愛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只要孩子高興,自己做什麼都可以,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和遷就,要什麼給什麼,有的孩子甚至以打大人或毀壞東西為樂,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懂得尊重他人,久而久之,孩子長大後,一旦對越來越高的物質享受得不到滿足而又缺乏用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能力時,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因此我們家長對幼兒正確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應該給予支援和鼓勵,對不正確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滿足其要求,而且應耐心進行說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三)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吃苦中得到磨練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全家的寵兒和期望。家長們真是“放在一邊怕涼著,摟在懷裡怕熱著”,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委屈、受挫折。一位家長曾這樣對我說:“我們小的時候條件不好,現在條件好了,孩子需要什麼我們都滿足他。”這樣會導致孩子自尊心太強而內心太脆弱,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在艱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愛惜勞動成果、任性、自私、爭強好勝等不良品格,阻礙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其實作為家長應該明白堅強的意志力,坦然地面對失敗的抗挫折能力,體諒和寬容他人的博大胸襟,往往都是在失意的經歷中產生的。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挫折,作父母的不可能保護他一輩子,我們只有讓他受到應有的“抗挫折”教育,他才能在苦難中得到磨練。因此,我們不僅沒有必要總是擔心孩子受苦、受委屈,而且還應設法創造一些讓孩子體驗痛苦的機會。

  (四)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但又具有敏感的自尊心。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熱愛孩子、尊重孩子,耐心當好孩子的聽眾。在傾聽到孩子的心聲後,家長再隨機應變採取適當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活潑地成長。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應像朋友一樣,鼓勵孩子去克服困難;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能一味指責,也像朋友一樣教育孩子面對錯誤,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有的家長對孩子在生活上十分關愛,說得上是銜在嘴裡怕燙著,吐出來怕凍著。可真正將孩子作為有人格尊嚴的人看待的父母並不多。孩子學習和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在向父母訴說時,稍不如意,就打斷孩子的話,不讓孩子把話說完,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對此,孩子只能將話咽回去。

  其實,如果父母沒有耐心聽孩子把要說的話說完,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強加給孩子,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孩子說話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裡,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的放矢,無所適從。二是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以至雙方相互不信任,溝通困難。三是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一方面不利於孩子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孩子對著父母訴說內心的感受,是提高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的極好機會,將孩子的這一機會剝奪,孩子的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會交往中就會表現出表達困難,進而產生自卑情緒。而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很難說是一個健康的人,更難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