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精選6篇)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精選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

  最近兩天看了一些周國平寫的《人生哲思錄》,是他關於人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曾經以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類似,但是讀了之後,發覺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現實,也許是他所處的環境和心態與現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觸到不同,所以他對於物質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的低。或者他現在所處的環境的物質已經能夠達到他所謂的“小康”,而他對物質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對於精神層面的要求,他是強調又強調的。

  貧困是可憐和可恥的,但是很多人在所處的環境中擺脫貧困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會有層層的阻隔和障礙,老老實實的幹活的人,可能擺脫貧困的機率會更小。怎樣擺脫貧困,達到小康,不僅是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的,而是社會環境首先要給予的,環境的優或者差,使得個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經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沒有結果,很怕儘管自己努力了,但是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時會有所保留,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點,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現。

  表現真實的自己是自己嚮往的和需要的,但是表現真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或者實現的,自己需要在清楚確認自己的需要和目標的時候,以表現真實的自己去做事情,去交朋友,以完全真實的心去感受周圍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2

  澄澈的月色,從高大的洋槐樹濃密的枝條間流瀉而下,潑灑在大地無垠的遼闊裡。那些隱秘草葉深處的蟲鳴,於幽靜裡說著六月的情話。風邁著細碎的腳步,像一個隱藏身份的夜行人,在視窗的不遠處,走來走去。

  此刻,惟有遠山,在靜謐中,突顯著健壯的骨骼,和著寺院遼遠的鐘聲,諦聽蒼茫天宇裡星子明滅有致的對話。

  而我,就深陷在臨窗的藤椅裡,藉著這天宇點亮的星燈,讀一本書——讀暗藏在一個人內心深處躍動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間的奇蹟,它的來源神秘莫測。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上帝的創造?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蹟。於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裡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

  多麼令人感動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流淌在這滌淨浮華的暗夜,流進你我安靜的內心。真的,擁有生命多麼美好!不管這生命起源於何,終歸於何,而現世的擁有,就讓我們足以自我安慰於這茫茫天宇之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心懷善意,看眾鳥翻飛,閱春秋冬夏,聆聽季節吟唱,感念時序更替,從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感知萬物靈動,生命崇高……

  因此,心懷善念,是我們在塵世最好的詮釋。沒有人能夠遠離生老病死,但我們一定能夠遠離暴力與邪惡,珍愛自我,用心中無垠的愛溫暖塵世的每一個黎明,用呵護春天的手呵護每一朵花葉,用熱愛陽光的心情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歉疚的時候學會理解,在失意的時候學會寬容,在放縱的時候學會內斂,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時候,學會牽念,畢竟在有限的年月裡,活著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舊如水地流淌。聽,低語的蟲鳴依舊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寧。曠野安詳。一顆劃過天際的星辰,向著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靜美的弧線,童話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記!

  這夜,月色澹澹,書香淡淡……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3

  不是我們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哲人都說,要為正義而活,要為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能夠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活,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顯得格外晦澀。周國平說,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義,成功基本上屬於稀缺物種。一個人顯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簡單,但要真正出於公平和正義,那就不簡單了。人人都想活出個樣來,周國平卻認為人應該活出個味來。古人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味都有,是否是清靜之味,歡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內心情感,敬畏規則,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淪落為原始狀態。自然之美,美在自然。萬事萬物皆有靈性,於天地間存在。

  佛說,人生的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可見,見自己是最為艱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真正的自己。既然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如像李誕一樣,做一個淺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時代,都能專注於自我,專注於靈魂,對於他們來說,乏味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每個人都熱愛生命,但怎樣才算珍惜生命?碌碌無為,得過且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意義不在於外表,而在於我們的心,心往哪兒走,便決定了生命的意義。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4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為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著"購於20xx.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著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著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裡。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著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裡面。開啟目錄,上面寫著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著,自我發現等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裡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

  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為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裡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5

  我敬佩這樣的人,但我並不看好這樣的愛情。太沉重過分,難以承受。

  三個主角:達摩石神,湯川偵探,花崗靖子。達摩石神,數學怪咖,包括愛情都一廂情願的將其設計成符合邏輯的樣子;湯川偵探,理科建築與前者不相上下,也就是社會學和文學方面比石神略多的一籌,讓他做了回上帝;花崗靖子,再普通不過的遇人不淑的普通人。

  這一切都是天意,也許他們本可以永遠相安無事的平行,可命運偏偏如此。這種戲劇化安排在小說會出來好作品,但攤到誰身上都是悲慘的人生。

  他對愛的處理方式,是他本人性格的外現:符合邏輯的即是正確的,哪怕踐踏法律和生命。在他完美的計劃裡,殺人、自首都是合乎邏輯的。我想如果不是命運使然,他也許一生都平靜的在此價值觀下緩緩度過。可是偏偏。

  “石神嘶吼著好像要嘔出靈魂來”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對小說的結尾印象最深。可是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如果換做是我們,我們也會做出和靖子一樣的選擇,哪怕是看著很豬隊友的行為。

  石神的一廂情願,太不平等,無以回報。

  愛無論性別。

  《斷背山》講述的是同性之愛。我好像非常偏向於這種情節緩慢平鋪的敘事,含蓄內斂的表達讓我十分享受,緩緩積蓄的力量直擊人心,回味無窮。

  兩位主角性格不同:一個是轟轟烈烈主動的,他的愛意時刻流露;一個是隱忍的壓抑的,他的愛在心口難開。

  遇到最愛的你已是不易,何必在乎性別。

  愛是不可掌控。

  如何看待《平凡的世界》潤葉和向前健全時鬧彆扭,最後殘疾了才好好在一起?早在一起不就完了。

  所以,我在想能不能獲得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免於這種遺憾。實際上,不能,你不能小窺這條件。

  有的時候外界條件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表觀遺傳學裡有很多案例。這學期學的,很有趣,大概是環境會影響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完全不同。

  薛定諤的貓:無論你以什麼方式開啟黑箱子,在你開啟的那一刻,就會隨機觸發一個讓貓死亡的機關。像愛情一樣,你不去管她,她就在那裡,但誰都不知道她未來是怎樣。你越是想去研究她,那麼研究結果就會受到你本身的影響。

  所以我本身的假設,是否潤葉在向前殘疾前就意識到兩人恩愛夫妻的可能性,就像那隻貓,是研究不得的。

  雖然聽起來很遺憾,可是就是這樣,沒有一種智慧可以讓自己避免所有的遺憾。必須接受有些事情是利害是權衡不出的,例如愛情。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6

  如果說有誰的文字能讓我感到像是在與其安靜地交流,那就是周國平筆下的一段段人生哲思。

  我們隨意地生活,也許很多人都不曾真正靜下來去思考關於精神、關於靈魂的問題。而這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就是藏於喧鬧生活之下的哲學。

  正如周國平所說的:“每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或說與哲學之關係密切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當我每每反覆問自己無止境的為什麼,在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偶然讀到了周國平的文章。

  因為產生了太過強烈的共鳴而使我更加安靜地沉浸在他的話語裡。品味著,思索著。

  他的文字像是清涼的薄荷葉,安撫隱於我心中,摩挲過久而日益焦灼的疑問,這讓我更加體會他所說的:“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

  從周國平的文字裡,不僅能讓我感到撫慰人心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他性格中的內斂,心底裡的喜靜。

  “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嚮往看到我的同類。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多麼平和的文字,安靜地滲入我的心,感覺就像闔著眼坐在作者一旁,聽他慢慢道來他的感受,浸潤著我太過相似的同感。他教會了我如何去真正體會自己的所感所受。他沒有平鋪直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他對自己心中所感的真實寫照,所以我總是能在他的文字裡尋得一份心底的寧靜。

  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周國平的文章裡讓我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安靜的心境,這種安靜包含了很多東西,也被容於很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孤獨、寂寞、獨處,那幾處最為強烈的地方。

  這些透著冷冽氣息的詞語興許會讓人退避三舍,會被認為是一種糟糕處境的象徵。其實不然,能夠真正體會到獨處背後的深義者,實則已達到了一種別緻的心境。有些特殊的感受不易於傳達,有些因為內容獨特而不能交流。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看到周國平寫下:“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這樣的語句時,會有如會舊友,如逢知己的思緒激盪的感慨。他的文筆隨意、簡單,卻連貫得像是面對面的交談。

  他的文章並不旨在給我們的哲學問題一個標準化的答案,而是讓我們隨他慢慢地走完這個發問和探究的過程,我們在此之中漸漸平靜,思緒更為清朗,同時始終處於對根本問題思考的活潑狀態。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是樸素的,他在給我們帶來安靜的思考的同時,也同樣告訴我們哲學並不是深不可測的東西。哲學永遠是單純的。正因如此,哲學才會被賦予終極與永恆的定義,才會成為對永恆之謎的永恆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唯有安靜地思考與體驗才能引導我們踏上各自中的朝聖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