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通用7篇)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通用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1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剛開始面對新的工作時充滿著期待,看著孩子們崇敬的眼神時感覺無比神聖,聽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感覺無比幸福。然而,現實總是讓我們卻步。面對那些淘氣頑皮,還不太懂事的孩子,面對各種各樣的檢查和各級各類的比賽,整天唉聲嘆氣忙碌著的我們幸福嗎?然而這些疑問,我在《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中找到了答案。陶老師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從容淡定,平易親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啟示。

  在這本書中他講了三個話題:一是讀書與教師成長的關係;二是幸福人生的打點;三是品讀孔子的精神境界。讀後有淨化人的心靈的作用,令人不由自主的自信起來,快樂起來,靈魂站立起來。書中的每一個事例都讓我心潮澎湃,每一個人物的故事都給了我深刻的啟迪。我感悟到:幸福是一種心態,是自我的一種體驗,幸福是需要用心去營造的。那麼,作為一個教師,如何去感受職業的幸福呢?

  首先,熱愛教育,做幸福教師。所謂幹一行,愛一行,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感到幸福。享受教育的過程,將自己融入其中,和學生一起痛苦、一起歡樂,你就會少了許多教學的焦慮和煩惱。我們要懂得享受學生,因為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任何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在忙碌的工作中,學生的感恩總能讓我們忘卻煩惱,會心一笑。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必須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而要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用你的權威來管理學生,也許你就會離幸福更遠。

  其次,以一顆寬容的心擁抱幸福。一個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才能夠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要學會賞識學生。這給剛開始教學沒多久卻開始抱怨學生不好的我,敲響了警鐘。學生為什麼不改變,為什麼不願學習,這得從自身找原因。試問自己,你真的以最寬容的愛給予他們耐心,給予他們幫助了嗎?不,我們時常遺忘了自己那顆愛學生的心,這必須是顆平易近人的心。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居高臨下,而是發自肺腑的對學生的愛,在評價學生時,多一些鼓勵,使學生時刻感到自信;當學生犯錯時,多給學生一些寬容;當學生取得成績時,別忘了給學生送上掌聲;當學生有疑難時,做學生最好的心理醫生和真誠的朋友;當學生大膽表現自己時,做學生最好的欣賞者。一顆寬容、包容的心,才能在教學中找到幸福。

  最後,用真誠無私的愛築造幸福。首先,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那些快樂和痛苦,而我們卻時常忽略這些。我們應當融入學生,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更會把我們當成無話不談的朋友。特別是對後進生,更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愛。多角度地觀察他們,尋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他們表揚,而不是一味地批評他們,漠視他們。對於他們的小小進步,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會激起他們的上進心,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其次,愛學生,教師要做到公平、公正,平等地對到每一位學生。然而這卻並不容易。教師常常會將學生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給他們區別對待,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學生的心裡十分的敏感,很容易察覺出老師對他們的不同態度,從而打擊他們的心裡,這極其不利於他們的成長。一個人只要心中有“愛”,無論人生的路多艱難、多痛苦,臉上帶著微笑,心裡就是寧靜平和的,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除此工作上之外,陶老師還說:“文化一旦在心靈安頓之後,就成為了一生幸福的儲蓄。”他告訴人們,透過“文化存款”才能獲得持久的幸福。而他所指的“文化存款”就是閱讀經典!讀書吧!做一個讀書人,做一個學習型的人,做一個擁有書香人生的人!

  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從容淡定,少一些自怨自艾,與經典為伴,與學生為友,多一些享受,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賞識,少一些責備;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求,讓我們用我們的執著,用我們的智慧,用愛與寬容,在成就孩子們的同時,成就我們自己一生的幸福!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2

  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樂和陽光的,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畢生所求所願,無可非議。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對幸福缺乏認識、感悟和理解,還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中就有對幸福的闡述,它非常生動而具體地告訴人們: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後的朝陽;是雪中送炭;是為他人忘了自己;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可從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幸福在哪裡?

  假期中,有幸拜讀了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這本書,感覺自己對幸福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樂和陽光的,我們的課本中就有對幸福的闡述,它非常生動而具體地告訴人們:幸福要靠勞動,幸福是幫助人們做有意義的事情。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的工作是平凡的,瑣碎的,有時甚至覺得是枯燥的,在這樣年復一年的平淡中,有時會覺得幸福與我們總是擦肩而過。如果我們在工作的同時就能感覺到快樂和幸福,那樣的人生會是多麼有意義的啊!

  羅蘭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要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的師德就應如同這陽光,教育是心靈的事業,更應是幸福的行業,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心殘身弱”,哪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尋找不到人生的幸福,那麼學生的幸福又在何處?做個幸福的教師,既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也是教育事業的必需。那麼,作為教師到底如何為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

  做一名幸福的教師,一定是有所追求、熱愛生活的教師。陶繼新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教師的工作是塑造人的靈魂和人格的事業,作為老師,大量地誦讀經典,大量地讀書充實自己,就會使自己的心靈平靜,陶老師說:“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識,那你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看到一粒沙子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擁有智慧,就可以從一塊石頭裡發現一道風景,從一粒沙子中感悟靈魂的律動。”文化一旦在心靈裡安頓,就成為人一生的幸福的儲備。每一個人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你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你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生命的質量。特別是讀一些經典書籍,來提高我們的思想文化品位,有了高質量的思想文化品位,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才會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透過閱讀,向大師們汲取智慧與思想,甚至與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久而久之,便會向大師靠近,那種真善美的東西就會走進你的心靈。

  在陶先生的書裡,他倡導一種“取法乎上”的讀書走向。他用“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一些人看書雖多,但由於理。陶先生說,“要學會取捨,捨得捨得——有舍有得嘛!我們捨棄的是那些低層次的文化,取來的是思想與語言俱佳的作品。”,今後我必須要對自己的閱讀有個認真的思考和謹慎的選擇了。開卷未必有益,一定要有選擇地閱讀。

  做一名不讀經典之作,在時間一久,便將低階的藝術當成了藝術的最高標準,將自己的思維搞得很平庸,讀來讀去也讀不出一個名堂來。仔細想想,確實有道幸福的教師,必定肩負著無限責任,充滿著堅定的信念。有了強烈的責任感與事業心,教師才會樂業、敬業。唯有這樣的堅定信念,才能為我們的內心帶來滿足與幸福。尼采曾說過一句話:“假如上帝不給我歡樂,我就為自己創造歡樂。”他的這樣的執著的追求快樂與幸福的精神卻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相信,縱使平凡的我們也能憑著這樣的信念和追求抵達幸福的彼岸。

  我想,教師的職業幸福就是來源於平凡、忙碌而又充實的每一天。這也許正是所謂天長地久的幸福吧!那麼,我也會說————我愛教師這個職業,我也會為教師———這個光榮的職業貢獻畢生的精力!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3

  社會上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對於什麼是幸福,怎樣實現幸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透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麼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捨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塗著蜂蜜的《聖經》,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這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不垮,處身包圍而不敗,與熱愛讀書至關重要。是經典滋養了愛因斯坦,馬克思這些猶太偉人,成就了以色列這個特殊的國度。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在俄羅斯的車站碼頭機場,俄羅斯人捧著名著等車候機的場景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恐怕俄羅斯的崛起於此不無關係吧?我們也偶爾看見國人候車(機)時手拿書刊,可全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作。據統計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這就是現狀。如果教師還不喜歡讀書,或讀下乘之作,則何益之有?我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經典不會過時,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永恆的,他們的思想可以穿越時空,慰藉不同時代的天下蒼生"。當我們每天都用經典來滋養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那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燦爛。

  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知道怎樣讀書。有的人會說讀書誰不會?我也曾這樣想,但現在看來,我們的讀書還真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否則你也讀了不少的書,怎麼效果並不明顯呢?並沒有從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質量呢?恐怕與讀書方法和原則把握不準不無關係吧。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字與教參文字,"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

  最後,我想說:力圖要做到的只是我的想法和目標。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福。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4

  最近我有幸閱讀了《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感慨頗多。

  幸福是我們所有人都向往、追求的,對於一名教師來說,幸福是什麼?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幸福,就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主體生存狀態。教師的幸福也就是教育幸福。教師對自己生存狀態的意義的體味就構成教師的幸福感。

  教師特有的幸福感,來自於教師職業的特有價值,如果一位教師能夠得到教師職業的特有價值感,那麼所產生的幸福是無以比較的。這種幸福感不會因為某一時代或某一時期人們對教師職業價值觀上的“俗見”而改變,不會因為教師的收入、勞動工作量與其他社會職業的比較而改變。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這個職業的幸福感只有教師本人才能感受到。我們作為教師的不必要在意別人是怎麼評論的,只要我們自己感到幸福即可。這種幸福也與其他的幸福一樣,也只有經歷過這種生涯的人才能有同感,至於別人——沒有這種生涯或雖然有這種生涯而沒有實際感悟的人,他即使不理解,又有何妨?畢竟幸福是自己的事,是與自己有相同感受的人的事。

  走在上下班的路上,一聲聲“老師好”,帶給我愉悅的心情,一天的工作在快樂中開始,一天的工作在略帶疲勞卻又幸福路上回家,師生的問候,簡短卻有甜甜的感覺,我覺得挺幸福的。

  正走路的時候,突然一個人給我打招呼,我抬頭一看,只是覺得他有些面熟而實在又想不起他究竟是誰的時候,他說是我的學生,哪一屆哪一班,再拉上一會他還能說到在哪節課上我講到了某個問題,而他現在還記憶猶新,並且還對他的人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這個時候,我們都回味著時光,他的臉上洋溢著滿足,我的心裡則充溢著幸福。

  對於教師來說,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他的人生是否快樂,更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教師首先要在一個普通人的層面上善待自己,過好日子,成就自我,而後才有資格去做一名好教師。教師從事自己的職業活動“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教師有理由也應當理直氣壯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教師一生追求的幸福,就是你的人格魅力,你的處事風格,你的知識涵養,你的點點滴滴都被學生銘記在心。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用陽光的人性來啟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世界,給他們奠定陽光人生的基礎。我一直記得安南說的一句話“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光明”。我們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時,更應該釋放自我人性的力量。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舉起心燈照亮自己,走出傷感的自我,走向陽光的自我。今天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詛咒,而是建設。好比田裡的禾苗,不是罵雜草長得多麼茂盛,而是讓苗長起來。點燃我們的心燈,點燃我們人性的力量,我們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瑣碎與平庸中找到幸福。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懂得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學生是在不斷錯誤中成長的。張愛玲說: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在學生犯錯時,教師學會寬容的等等。從而拾撿到那份家有兒女般的幸福。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不是一個帶病上課,起早貪黑,不顧家人,一心工作的殉道者。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的平凡者。享受健康,享受業餘生活,享受家庭的美滿,享受孩子的歡樂,享受父母的嘮叨,享受節假日一家人其樂融融。

  生活著是美麗的,工作著是幸福的,願我們憑自己的努力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關注社會前進,關注人性冷暖,關注學生髮展。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會享受生活的人。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5

  假期中讀了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真的像品嚐了一次精神的大餐,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

  書中講到:讀書,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須,讓我知道為什麼教師要讀書,作為一名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當好這個工程師,就要求老師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而讀書當是最佳、最捷之徑。對此,我對閱讀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我要加強閱讀。只有把閱讀當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地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才能擁有一顆纖塵不染的心,才能在知識層面與精神層面都給學生以心靈的灌溉,從而與學生達到一種生命的飛躍。

  我想每一位教師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地留有書香味的,最起碼從教前的閱讀積累是少不了的,可惜的是走上教師崗位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感到時間是越來越少,精力、記憶力大不如從前了,因而閱讀的時間少了,閱讀量大大減少了。陶老師在書中反覆提到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下下”。這句話指明瞭讀書的方向,讀書要讀好書,尤以經典、名著、精品為首選。透過閱讀,向大師們汲取智慧與思想,甚至與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大師的作品裡都蘊涵著真善美,久而久之,便會向大師靠近,自己的思想境界也會越來越高,那種真善美的東西就會走進你的心靈。有了高質量的思想文化品位,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才能被學生認可,以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影響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因此,讀書不僅僅是教育教學問題,更是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的有效途徑。

  讀一天書容易,讀一本經典名著也不難,每天堅持讀就艱難了。也許有時我們會為自己找各種藉口說:我備課批改作業要花很多的時間,幾乎沒有時間看書,下班回去要做家務輔導孩子等,這不是你不讀書的理由。課備不好,課也就教不好,如此下去的結果,將是一種惡性迴圈!越是讀書少,備課所需的時間越多,而且課也就越教不好,因為沒有文化積澱!相反,看的有益書越多,積累的知識也就越多,備起課來就會得心應手,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會如汩汩的泉水,上課時就會妙語如珠,旁徵博引,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正如陶繼新老師所說“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這樣就形成了良性迴圈。

  回首自己的教學生涯,也已有十多餘載,至今為了準備一節優質課,還要遍查資料,提前準備好要說的每一句話,就怕課堂上出現突發狀況,自己難以招架。如果飽讀詩書,胸有丘壑,對知識能夠信手拈來,何懼之有?每天睡前半小時的閱讀時間雖然不多,但起碼保證你有閱讀,長期堅持下去,也會有收穫的。更何況,我們還可以擠出其它的時間呢!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別為自己的懶惰尋找藉口,行動起來,讀書吧!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6

  最近這段時間我總是在讀作者陶繼新老師寫的書名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該書有著他的三個講演錄。捧著此書,感覺很奇妙,初讀時,興奮無比,感覺到一種心靈的平靜與靈魂的提升,越往下讀心頭越有沉甸甸的感覺,而且揮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覺頭腦中一片綠地鋪展開去,綿延無盡。讀後不由思索,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幸福教師?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遠,若有若無,一驚之下,不知所向。

  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十九個年頭了,我一向以來在思考學生的健康發展靠什麼?成績,顯然不是全部,因為我們成人之後的生存靠的是綜合素質潛力;不是成績,顯然也不對,因為成績是敲門磚,沒有優異的成績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點。讀完《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大大提高了我對我本身工作,對學生教育成績的認識。對學生教育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結果,如此說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既要關注學生的成績也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潛力的提升。直奔成績弱化學生綜合素質潛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談成績說是素質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質教育的要義就是要關注生命健康、關注生命快樂、關注生命幸福、關注生命習慣、關注學生一生髮展的教育!

  陶繼新老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中關於教師和學生相處學習的環境,我認為在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能夠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務必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只明白權威,那也許你會離幸福更遠。在本書中提到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諧給予每個人的重要性,所以學生健康成長,老師、家長是引路人,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和誰一齊走,老師與家長對學生的成長來講期望方向永遠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就應和諧,只有和諧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師埋怨學生、家長埋怨孩子,老師埋怨家長、家長埋怨老師都是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當你學會讚美學生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家長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老師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孩子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學校的時候,所以讚美在本書中有著很深的見解,我們也就應去將我們的讚美去發揮去應用去實踐!

  陶繼新老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讓我真正體會和學習到了好多教師就應具備的很多知識和很多方法,讓我有著對教育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對做人的樂觀用心向上的工作態度,對我們身邊的孩子,關注孩子的心靈,尊重孩子的人格,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著太多的幫忙。所以我認為這本讓我們教師隊伍增加知識儲備增強我們的好學興趣都有著太大的幫忙。尊重孩子的學習環境已成為素質教育的主旋律,成為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只要老師懷著一顆愛心,處處留意,微觀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樹,那麼我們的學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們用全部的愛細心呵護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愛的陽光,只要有愛的雨露,總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會成為參天大樹。那時才是我們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最幸福的時候!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7

  從教三十幾年了,如今越來越感覺做一名老師肩負的重任和壓力,這份壓力來自於家長和社會對老師的期望值,很多老師和我一樣,工作著、累著。有時靜下來時我會想:我做了這麼多年教師我幸福嗎?有時看到其他教師為工作忙碌著、為一些孩子的不好行為教育孩子時的那份苦心時,我常想,他們做教師幸福嗎?做為一名教師,幸福感在哪裡?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在假期裡我拜讀了陶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值得一讀。

  在本書中提到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諧給予每個人的重要性,所以學生健康成長,老師、家長是引路人,“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和誰一起走”,老師與家長對學生的成長來講期望方向永遠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應該和諧,只有和諧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

  因此老師埋怨學生、家長埋怨孩子,老師埋怨家長、家長埋怨老師都是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當你學會讚美學生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家長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老師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孩子的時候、當你學會讚美學校的時候……,所以讚美在本書中有著很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去將我們的讚美去發揮去應用去實踐!

  書中關於教師和學生相處學習的環境,我認為在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必須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權威,那也許你會離幸福更遠。

  另外,我還體會到一個幸福的教師必須有深厚的文化資本,那樣他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一個幸福的教師還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那樣他的教學才不枯燥,他才能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及時傳達給學生,他的課堂才有吸引力;一個幸福的教師必須有著高度使命感,使命感讓他愈挫愈勇,讓他心懷高遠。

  總之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在於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終極價值。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有幸福的教育;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有幸福的學生。那就讓我們用智慧的雙眼去發現身邊的幸福,用美好的心靈去感悟身邊的幸福,用無私的愛與奉獻創造教育的幸福,堅守教育的崇高理想,享受教育的職業幸福,使學校成為學生幸福學習的樂園,成為老師幸福工作的精神樂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