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通用11篇)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通用11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通用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1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戶曉的“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閱讀了“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為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典。那麼,何為“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三大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個條目,闡明瞭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於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麼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

  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中《大學》這本書吧!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2

  老師說:“《大學》是我國的“四書”之一,它積澱華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典之一。”我急忙週六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之後,我去網上搜查資料,原來《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都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歷練內聖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奮鬥。

  在這個過程中時刻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理想。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3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大學》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言行謹慎啊!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故事。

  南北朝時期,齊國有一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的當鋪作抵押換錢,後來贖回苧麻時,發現在苧麻中包著五兩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後二話沒說,立即送還當鋪。當鋪的人非常吃驚,於是用一半金子作為酬謝,並讓甄彬把名字詳細的告訴他,兩人往復推辭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從此,甄彬還金的美名遠播。

  甄彬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把金子還給了當鋪,就做到了“慎獨”。《大學》中說,君子必慎其獨也,因為君子在人前人後表現如一。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透過學習《大學》,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當小人,自己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要做到“慎獨”。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歡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在商店裡如果看見了喜歡的文具,又沒有帶零花錢,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學習《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學到了許多其他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孩子。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4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告訴我們,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為根本。修身這個根本抓好了,長大以後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辦不到的。

  古代聖賢非常重視修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許衡是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許衡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南沁陽,當時非常口渴,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許衡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學》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言行。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對進退,到動靜、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與禮貌。當今,社會上有一些幹部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就沒有做到“修身”,他們與《大學》的要求相比,與古代聖賢相比,是多麼可恥,多麼渺小啊!

  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聖賢經典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比如:當有客人到家裡來做客,我會先給客人倒水。放學時,有同學摔倒了,我會主動去把她扶起來。到別人家裡串門,或者到學堂上課,沒有經過允許,不能動他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生。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5

  從小學四年級起,我開始接觸了四書五經裡的《大學》,在第一次接觸《大學》時,只能說自己是無知的,什麼也看不懂,什麼也聽不懂,只是在那裡死記硬背,雖然背下來了,但只是在腦子裡輕輕劃了一道淺淺的痕跡,《大學》讀後感。在經過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後,慢慢地我覺得《大學》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裡。

  《大學》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大學》一直在教給我們“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詳細地講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我不大瞭解那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誠意,這樣別人才會相信自己,我們還要修養自己的品性,不至於出去不講禮貌,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好習慣,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壞孩子,讓別人說自己的壞話,看不起自己,所以我們要講禮節,要修身,讀後感《《大學》讀後感》。古人說道:“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但字裡行間表達的意思卻是那麼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想要修養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大學》裡面講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和我們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養品性,其次才是學習和工作,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品性,小則影響自己的人生,長大對社會也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後做事也就簡單了。

  《大學》——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第一本接觸的四書五經裡的一本書,現在已經牢牢地裝在我的腦海中,永遠也抹不去。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6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讚頌先王並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後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麼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聖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聖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聖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於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複,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闢,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麼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7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的德行,在於使民眾日新又新,並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什麼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說,馬上買藥,然後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說:“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簷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為人子,止於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裡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衛生間倒一盆水,然後讓媽媽洗腳,媽媽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後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事。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8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啊!《大學》的宗旨就是讓人們顯示自己天賦的美德,革新人們的思想觀念。每次讀到《大學》時,這種體會都讓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

  你聽!“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段話是我最喜歡的,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後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會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心靜的人心態也會安穩,遠離浮躁,思慮周全,從而收穫最偉大的學問之道。

  記得四年級時,我雄心勃勃地報了許多數學競賽,可獲獎的次數卻寥寥無己,我一下子驚呆了!平日裡在奧數班裡的“雞頭”走出去卻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我變得煩躁不安起來,對奧數也起了排斥之心……在這關健時刻,全校要求背誦《大學》,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正是這段話讓我頓時豁然開朗,它讓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決心動搖了,思緒混亂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將會付諸東流,因為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難。我忍不住對著牆大喊:“王子陌,從容鎮定地面對所有的一切吧!”

  從此,我把奧數看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我下定心要擊垮它,要征服它,不知不覺中,我欣喜地發現,每一次的拼搏我都會收穫到不一樣的新知識,它讓我的頭腦更敏銳,思維更活躍,讓我的數學成績平走青雲……

  你看!《大學》就像是我的一個益友,將數不清的道理塞滿了我每一根血管,讓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讓我終身受用!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9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繫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說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透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

  這就是透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10

  用了幾天時間,把《大學》精讀了幾遍,真有一種相見恨晚、醍醐灌頂的感覺。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千百年來讀書人做學問必讀的第一部書,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來士子們做人做學問的標杆。程頤先生還說,大學是做學問第一部,《論語》《孟子》到在其次,學者做學問必須從這本書學起。

  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覺得這條可以作為所有大學的校訓,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的意義嗎?再看看當今的大學,彷彿離這三條基本的方向還相差的挺遠,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後這本書還說了實現這三條基本方向,實現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八條途徑又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意修身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關於做學問,《大學》裡引用了一句《詩經》中的話“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學問就像磨製一塊精美的玉器那樣,需要反覆的為之,精益求精。做學問如此,磨練德行也是如此。接著又提到了誠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說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更要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最後,《大學》裡提到幾條關於“治國”“平天下”,摘抄幾條經典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聽案子的最佳狀態就是沒有案子,有點像中醫裡的理論“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沒有糾紛了,自然和諧社會就成就了,非常高。還有“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那麼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簡單寫一個讀後感,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繼續努力。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11

  《大學》是我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啟發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華古代經典。讀了這本偉大的經典著作我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是《大學》令正值求學階段的我對未來少了一絲迷惘,多了一絲籌劃。

  《大學》為人生規劃出八大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達至善者堪稱完美。我們平常人對於達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謂是難於上青天,但我認為《大學》指引我們人人都應以至善為人生目標。這樣才能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與“王道”。所以我就將“至善”立為我的終極人生觀,並將按《大學》中的規劃去努力奮鬥。

  《大學》中倡導的人生第一階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們首先達到“知本”即認識自然事物的根本,對自然本質奧秘有挖掘的好奇心,從而增加認知的廣度與深度。為此我平日裡更加留意對一些平常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憑藉我日久天長的細心觀察認識,我對很多科學知識都有了本質上理解。從而堅定了我對科學的認可,認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無非都是自己欺騙自己,本質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實踐證明是堅定可靠的。

  有了這種認知我發現我已自然邁向人生的第二階段“誠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騙自己。有了第一階段對事物科學本質的認識做基礎,第二階段很自然的完成了過渡。然而《大學》為我們規劃出的人生八大階段,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幾個過程,是需要我們一生去奮鬥的。人生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尚且鳳毛麟角,有“明明德”達“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聖賢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需太過於追求人生的結果,體會《大學》中對人生提出的奮鬥過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學》伴隨了我五六年,從一個懵懂少年到現如今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判斷力的青年。《大學》對我思想上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功勞,我相信《大學》這部經典將會為我的人生繪出一幅精彩的畫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