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精選6篇)

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精選6篇)

  如果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最後基於取得的調查材料匯成調查報告。那麼什麼樣的調查報告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1

  一、裡雍鎮概況:

  裡雍鎮地處柳江縣城東部,與鹿寨、象州縣相鄰。全鎮總面積243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共分為立衝、廣實、紅花、長沙、裡雍、基田、龍團、龍江、富龍、紅賴10個村委會,105個自然屯,有壯、漢、仫佬、侗、瑤、水等民族。農民人均年收入約2500元,在柳江縣屬於比較貧困的鄉鎮。

  裡雍鎮現有初級中學兩所,初中生共1003人,全鎮小學一至六年級共有學生1219人。

  二、我鎮教育資源均衡的現狀及問題

  1、生源分佈及班額:我鎮共有1219名小學生,其中女生589人。一年級185人,二年級172人,三年級196人,四年級223人,五年級224人,六年級219人。所有學生分別在一所中心校及11所村級完孝1所有一至六年級的教學點,共有77個教學班,全鎮平均班額為15.8人。

  現在11所村級小學裡,僅有龍江、立衝、基田、紅賴四所小學學生人數超過100人,近三年級內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學校有西河、紅花、長沙,龍團、河表,據統計,三年級後學生人數超過100人的僅有龍江、紅賴兩所村級小學。目前學生最少的紅花小學六個年級一共僅有33人。但是,也需要配備8個教師。學生生源收縮較突出的是龍江、紅賴、廣實、龍團等,每年減少的人數在50人左右。

  2、師資力量及教師編比:全鎮具備合格學歷及有教師資格證的在崗教師共126人,除去中心校行政機構的6名非教學人員、借調到其他學校的、長病在家不上課的等,還有122人。這122人共承擔全鎮77個教學班的教學任務,教師的班比不到1.6人。有的學校還開設有學前班,教學任務更重。有的學校為了辦好學前教育,為九義教育打好基礎,但是苦於沒有教師上課,只好不開設學前班。這樣的狀況,非常不利於教育教學的發展,難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3、學校硬體設施:由於學生數減少,班數減少,各校的教室基本夠用。教師有辦公室,各校還專門設立有一間遠端教育資源室,但是,各校的功能室,如體育室、儀器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則配備不全,原因是校舍有限,相關的裝置也有限,學校無力購買,上級下拔的也非常有限。另外,學校的運動場地也非常有限,主要是受限於校園的面積,有的學校面積比較大,但是缺少資金進行建設,校內需要配備的體育設施等方面都還沒有配齊,制約了體育課的正常教學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另外,學校的教師宿舍也非常有限。有的學校根本沒有教師宿舍如河表小學、西河小學。現在不少的教師都不是本地的,有的家是外鄉鎮的,也有的是外村委的,而學校沒有足夠的條件讓教師們住宿,即使有住宿條件也是在邊遠地區,離集市很遠,生活很不方便,教師的工作難以安心。

  4、教育經費方面:現在我鎮教育經費唯一的來源是上級下拔的雜費,每年每生240元,這些經費下拔的金額的多少是按學生數的多少而定,我鎮學校規模小,所得的經費就相當少,加上學校分散,資金也就分散,資金分散後錢就不見錢了。錢少了,也就難以辦成大事。現在全鎮共有七所學校人數不足100人,如果按100人計算,每年的經費也只有24000元。按照普通學校的開支,請人守校、報刊、差旅三項開支已佔一半,餘下的錢用來應付日常的開支,已是相當緊張。而有長沙、西河、紅花三所小學人數只在50人左右,所得到的經費更是少得可憐。受到教育經費的制約,很多學校本身該做的、想做的事都無法完成,學校的發展根本無從談起。

  5、校際間存在較大差距。在裡雍鎮各小學中,存在著許多的差距。在硬體方面,紅花、立衝、廣實、西河、基田五所村校至今沒有教學樓,教室都還是瓦房,外面下大雨,教室裡下小雨,加上年久失修,存在著不少的安全隱患。在教學質量上,中心校與各校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每次期末檢測,一分三率都與中心校有較大的差距。

  在教學裝置方面,村校與中心校也存在著較大差距。中心校按照“普九”要求,配備有電教室、電腦室、圖書室、體育室、儀器室等,而各村校是沒有這些設施的,即使有一個室,如圖書室,其中的藏書量也相當有限。

  6、在學校管理方面。由於學校分散,地域較廣,中心校對各校的管理也難以均衡,各校間的管理質量也很不一致。現在裡雍鎮各小學的校長和教導主任都承擔著近20節課時的教學任務,有的還擔任班主任,因此很有可能疏於對學校的管理,同時對學校管理方面的思考也不足,因此,學校管理存在較大的漏洞,對教學、財經、教師、學生等方面的管理也很不完善,有的學校一學期也未能對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的情況進行一次檢查,學校對各班、各科教學的具體情況沒能做到深入瞭解。另外,由於教師少,每到上課時各個教師都有教學任務,根本無法抽出時間互相聽課,教學氛圍不濃,課改意識不強,教學質量低下。裡雍鎮在最近十年的時間裡,全鎮村級小學的平均分一直排在全縣各鄉鎮的下游。教學質量的低下,讓裡雍鎮的人民享受不到義務教育的公平。

  三、實現我鎮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對策及措施

  1、逐步推進寄宿制學校的建設。

  全鎮小學實行寄宿制集中辦學是大勢所趨,然而,現在我鎮的條件還沒有成熟。但是,充分利用中心校及兩所中學現有的資源,便可以逐步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裡雍鎮如果在XX年不實行部分學校的寄宿制,許多村小將陷入沒有教師上課的尷尬境地。因為目前有六個年級的一所村校的配備也只有8—9名教師,而到XX年將有25位教師達到提前退休年齡,相當於失去了三所村校的教師,如果平均分配各校教師,各校將只能有6—7個教師來上6個班,教師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雖然大規模地辦寄宿制學校的條件還沒有成熟,但我們可以將部分學校的部分年級的學生撤併到中心校進行寄宿制教學。如付龍、龍團兩所學校最偏遠,生活相當不便,難以調入教師,便可以將五、六年級撤到中心校;另外,西河、紅花、基田、長沙、紅賴小學古路教學點等規模較小的學校也將五、六年級撤併到寄宿制學校。以上學校五年級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19人,共82人,可以開設兩個教學班;六年級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24人,共87人,也可以開設兩個教學班。以上共撤掉10個規模較小的教學班,集中以後,部分插入中心校現有的班級,實際上只增加了兩個班額較大的教學班。以上學校撤掉了2個班,每所學校可以抽調1名教師共約6人協助寄宿制學校的教學及學生生活的管理,其中部分管理生活的老師可以利用至今未獲得教師資格證的政府分流人員來擔任。

  2、同時整合部分村校資源,改造村級薄弱學校。

  有的村校學生較多,可以暫時不撤併,如紅賴小學、龍江小學;有的兩所學校卻同屬一個村委,這些學校要進行整合。如我鎮的西河小學、基田小學,立衝小學、河表小學也可以撤併部分高年級,讓學生繼續走讀。如果有少部分學生走讀不方便的,可以透過家長申請,轉入到寄宿制學校就讀。資源整合以後,學校建設的投入將傾向於今後規模較大的學校,如中心校和紅賴小學、龍江小學、立衝小學共四所學校。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合理調配教師資源。

  進行佈局調整整合後,具有專業特長的教師則可以作為專職教師發揮他們的特長,搞好藝術、體育等學科的教學。一線任課教師要從全鎮教師中擇優錄用,對於這些一線教師在教學業績上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而負責生活的教師則要明確責任,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力量。集中辦學後,教師更集中,更利用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可以形成更濃厚的教學氛圍,可以形成各科的備課組,教師間有了更多同年級同學科的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競爭意識,有利於提高辦學效益。

  4、推進學校管理制度化建設。

  由於辦學更集中,管理的人員得到落實,分管的職責更明確,管理工作也會更為規範化和科學化。保留下來的部分村校,可以在管理上尋求統一的模式,由中心校直接監控。管理的辦法、措施可以由中心校集中各校領導統一擬定,並在執行的過程中嚴加要求。中心校直接管理的寄宿制學校,則要有另一套管理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生活更為最佳化。總之,對學校的管理要形成制度,學校少了,要增加檢查和幫扶的力度,使學校的管理過程更為有序,更有效益。

  5、統一財經管理,對重點學校進行重點投入。

  集中辦學後,財經得以集中,這就能夠發揮它更大的作用。對重點學校,要加大投入,所有的投入要結合學校發展的願景,有意向地進行投資。在硬體上、在軟體方面、在教學設施、裝置、在資訊化裝置等方面要加大投入,讓學校的辦學條件更好,更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四、均衡教育資源,辦寄宿制學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進行寄宿制學校管理,主要問題是家長、學生對寄宿學習的瞭解還不夠,家長擔心學生年齡小生活無法自理,擔心學生往返的交通安全等。在硬體方面則是教室、學生宿舍、教師宿舍還沒有辦法解決。

  對於家長的擔憂,我們可以透過優質的服務,打消家長的顧慮。可以透過考評考核,將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擇優放到教學第一線,而部分教學質量低下的教師則作為學生的生活教師。我們可以透過對教師的教育,提高學習、服務的質量,讓學生學得更好,食宿更為便利,讓家長放心。在放月假時,教師將學生送到車站、碼頭,或要求各村屯的學生家長輪值日派代表來接學生回家,保證學生的安全。為便於處理學生日常的小病痛,我們還可以設立校醫,讓學生隨時能看上病,吃上藥,免去家長的後顧之憂。

  為使學生在校住得更安心,我們可以在每天組織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如看電視、體育、文藝等方面,把學校辦成學生的樂園。

  在硬體方面,學校要充分用好每一分錢,同時爭取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將學校建設成為與城鎮學校沒有差別或差別較小的學校。

  經充分的調研,我鎮在近年內逐步推進實現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是可行的,透過集中辦學、集中管理、集中投入,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是完全可能的,辦好讓裡雍鎮人民滿意的教育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2

  20xx年6月21日——7月4日,我隨北京大學團委“西部講師團”暨北大愛心社愛心萬里行甘肅路一行16人組成調查組,到甘肅省T縣H鄉進行社會調查和支教工作。期間受到了當地黨政領導,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以及廣大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調查組透過走訪農戶,同黨政領導座談,開小會等形式,就該鄉的農民生計狀況,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教育發展情況等問題進行了調查。這次調查中我們先後走訪了T縣H鄉40餘戶農戶,現將調查的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地社會狀況概述

  (一)生活環境

  H鄉位於T縣東南部,良恭河穿境而過。全鄉轄14個行政村,137個自然村,93個合作社,2331戶農戶,11479人。全鄉總面積為128.6平方公里(xx畝),有耕地18990畝(其中川地700畝,山地18185畝),有草場29497畝,林地58640畝;年平均降雨量640mm,無霜期190天,年日照時間2093小時,年平均氣溫8.1°C,海拔1499m——2400m,鄉政府所在地海拔為1760m。

  (二)宏觀社會狀況

  T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屬於國家級貧困縣。H鄉去年全鄉經濟總收入為129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30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285萬元,第二產業10萬元,第三產業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5元。鄉鎮財政總收入62萬元,財政供養60人,鄉財政支農週轉金14萬元。

  在農業生產方面:全鄉農作物播種總面積18885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4475畝,糧食總產量715.2萬斤,油料產量4萬斤,肉類總產量48.2萬斤(其中豬肉產量43.6萬斤),水果產量4.6萬斤,蔬菜產量150萬斤,人均佔有糧608萬斤。該鄉還興修水平梯田3000畝,並興修了兩條灌溉渠7500米,灌溉面積1500畝。建成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300畝。同時正在對小河子,牛頭寺、米家溝等地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該鄉的工業基礎薄弱,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全鄉共有鄉鎮企業85個(包括磚瓦廠、銅礦採選廠、礦泉水廠、蜂窩煤廠、麵粉加工、百貨銷售、餐飲等)其中鄉辦企業3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40人,收入總額123萬元,淨利潤總額10萬元,上繳稅金5萬元。

  教科文衛方面:全鄉有學校17所,在小學生1429人,教師61人,衛生院1所,醫生6人,病床4張;已經完成了“普初”、“義教工程”、“衛生Ⅷ”等專案的實施,全面開展貧困醫療救助。全鄉多民辦教師,待遇低,福利差,所以教師的積極性有待一步提高。絕大多數農民也都意識到了教育問題的重要性,開始會支援孩子上學。但是當孩子(尤其是初中生)產生厭學或者退學的念頭時,相當一部分農民還會因“生計”原因而採取順水推舟的做法。在醫療方面,我們瞭解到大部分農民小病就在家裡熬,大病就去縣裡看,很少去鄉上衛生所,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家境貧困對於相對較高的醫療費用農民只能望而卻步,另一方面由於衛生所條件較差,農民也不太放心。另外,在該鄉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已經開始開展,但是政府的整體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亟待加強。

  由於地處山區,冰雹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受自然條件限制該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也急需完善。全鄉14個行政村實現了通電、通郵、通公路;已有韓院和李家院兩村通了電話;沈家壩、菜地灣、江林、韓院、離家遠、大莊6村通自來水;固定電話裝機量60部,行動電話155部,雖然如此,但是在如果碰上自然災害往往會導致與外界一切聯絡的全部中斷,從而造成較大的損失加大受災的嚴重性。同時該鄉還在上級政府的支援和指導下初步建成了牛頭寺旅遊森林公園,但是也是因為交通條件的限制,使當地的旅遊資源無法得到很好的開發。

  二、經濟狀況

  (一)經濟結構和農民收入狀況

  在我們所調查的7個自然村中,農業產業結構基本相同,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洋芋,穀子等,大部分農民都種植了黨參等藥材以增加收入,但是由於近年來中藥材市場不景氣,加上農民地少主要種植糧食以自給只有很少土地種植藥材,所以藥材的收入也極為有限。許多農戶家裡都種植有核桃、杏兒等果樹,但是一般也就只有一兩棵,對家裡的收入也無法又太大的幫助。大部分農民都養有牛羊豬。在禁牧的同時,政府倡導設施養羊,現在都採用圈養的辦法。養豬是為了自家殺來吃,在經濟緊張的時候還可以拿來買,牛是用來耕地和運輸的。一般農戶家還養有雞,大多也只有幾隻,也有養雞大戶,但非常少。

  這兩年,由於旱情較為嚴重,因此農作物基本沒有什麼收入。加上種子,化肥等價格不斷攀升,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農戶土地減少,農戶能做到一年的收支平衡,不虧本已經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生產出來的糧食很少拿出來賣,大部分是自給。有部分農民由於買不起化肥而僅僅使用農家肥。因此對於當地農民來說,糧食生產僅僅是為填飽肚子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種植藥材可以說是農民在農業方面唯一的進項。黨參收入多則千餘元少則幾百元。因此,如果某個農戶土地較多,藥材種植的面積較大,那這個農戶在村裡的生活就會相對較好。農閒的時候有些較為活躍的農民還會尋找一些零工做。

  除此之外,這裡的青壯年男勞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遠的出省,近的就在縣城。就我們的調查而言,大部分都是在省外打工,主要是去新疆、內蒙古等地。外出打工的一年能夠掙幾千塊錢,高的能有五六千塊。但是幹了活卻拿不到錢的人也不在少數。

  那些沒有勞動力外出打工的農戶主要靠家裡的農業收入,但這和那些外出打工農戶的收入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村子裡,家境較好的一般是吃國家財政飯的公辦教師、“國家幹部”(其實只是鄉鎮幹部)以及家裡土地和勞動力較多、以及有其它副業收入的家庭。

  xx鄉現在主要的稅收來源是農業稅,但是當地稅費收繳的透明度不高,很少有農民知道自己交的到底是哪些專案的稅費,大部分都是隻知道總額卻不知道明細,農民的解釋是知道了也沒用,村裡說要交就是要交,就算是國家政策不允許的你也沒有辦法。農業稅全部採取現金的方式收繳,稅收分春秋兩季進行。

  當地的勞動力的流出和流入組織形式主要是靠這些打工人員自己的社會交往形成的,沒有正式的組織形式,通常都是有活的時候相互通知,靠自己的關係,也靠自己能夠吃苦耐勞誠實信用。

  當地農民每戶年均收入800多元的資料應該是可信的,也代表了大多數的情況,但也有不少的農戶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解決,並且國家的救濟和社會保障也亟需完善和提高。

  農戶家境不好有一個很普遍的原因是家裡有長期患病的病人,醫療費往往是一個非常沉重的包袱,因此農村醫療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個非常現實和緊迫的問題;另外,家裡缺少勞動力,或者土地不多,只有山地卻無川地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該鄉的很多農戶裝有太陽能灶。經瞭解,向農戶發放太陽能灶是屬於縣裡扶貧的一個整體提升計劃的一部分。西北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因此這一舉動受到了農戶的普遍歡迎。但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村的太陽能灶是免費發放,有些村還會另外向農戶收取20多元錢的費用。還有些村子將太陽能灶的發放作為對農戶的一項獎懲措施,只有按時按量完成稅費,並主動配合村幹部各項工作,與村裡的關係較為協調的農戶才有發放,而那些經常“鬧事”,與村裡對著幹的農戶是不可能有的。

  (二)稅費改革情況

  稅費改革在當地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很多專案比如鄉統籌、村提留、教育附加費、屠宰稅等都已經取消了。但是並沒有減輕農民太多負擔,因為限於當地的經濟狀況,在稅費改革之前,當地並無太多的亂收費現象,因此,就調查的農戶而言,基本上都覺得現在比以前好,然而在實際上這個在他們的生產活動中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在1997年實行稅費改革之後,農民僅僅需要交納農業稅(並且今年的農業稅按照中央的政策和部署開始減少)和一事一議的防雹費(當地為了防止冰雹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用以籌措資金的一種費用)以及補給民辦教師和村幹部還有當地組織的護林隊隊員的口糧。大概每畝地20元左右(根據調查,各村的稅費情況有一定的差異)。

  (三)負債情況

  儘管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但是在當地我們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當地幾乎60%—70%的農戶都不同情況的存在著負債的現象。當我們問及為什麼負債時,他們告訴我們,他們買化肥需要錢,看病需要錢,孩子上學需要錢,有時候收成不好,家裡沒糧食也得去借錢買。信用社裡的錢只借給有錢送禮或者有關係有頭面的人,根本不借給窮人,一般普通人想借點款比登天還難。信用社不貸款給農民說是怕農民還不上,其實很多有錢人借了錢也還是還不上。

  因此大部分農民還是主要向親戚朋友借錢,如果家裡親戚朋友有學校的公辦教師,鄉鎮幹部或者在外面做點小生意家境寬裕點的,借起錢來還方便一些;如果沒有,那碰到急事想借錢也沒地方去借。村裡今年就出過沒錢買糧又借不到錢而餓死人的事情。

  (四)農民購買力和支出結構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把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開支列為他們消費開支中的最大的一塊(家裡有病人的除外)。一般中等的農戶年支出金額都在800——1000元,近幾年來,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尤其是化肥種子的價格還在不斷的上漲,給農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村裡已經有人因為買不起化肥而是僅僅施用農家肥了。由於地少,種子的用量並不大,但是鑑於當地的晝夜溫差大,覆蓋種子的地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農業生產資料的支出。

  家裡有唸書的小孩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費用就成為了家庭支出的第二塊,村裡小學的收費狀況一般為每學期收取費用50—60元,加上其它書本等雜費也就是60—70元。農民對小學生的花銷和學校收費狀況並無太大意見,但是認為中學的收費實在太高,一箇中學生每年得交近千元費用,高中就花銷更大,更是一般的農民所不敢企及的。

  家庭的第三大開銷就是水電費和農業稅,這一點在稅費改革情況一節中已有說明不再贅述。

  第四大支出是人情的花銷,這一項在各個家庭的支出數額差距很大,但是根據當地的習慣,一般親戚朋友結婚生子等喜事都要包幾十塊錢紅包,關係特別好的要到50—100多塊錢。

  第五大支出是日常用品。由於受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交通條件限制,村裡居民想要購買日常用品通常是在當墟時走幾十裡山路去相鄰的一個商業相對發達的N鎮購買。一年的日常用品花銷也大概在70—150元不等。

  (五)退耕換林政策的實施

  當地人多地少,並且以山地為主,自然條件惡劣加上多年乾旱,因此這裡農民的收入水平很低。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在此也成為了突出的問題。根據國家政策,農民每退耕還林一畝,國家補貼300斤糧,20元錢。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農民實際能拿到的只有90——200餘斤不等的糧食,現金沒有。農民對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較為支援,一是認為有利於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水土的保持(也有部分農民雖說不上原因但堅持認為中央政策的肯定是對的,肯定有它的道理不會坑害農民),第二,國家的補貼在當地來說也是很划算,甚至有時還是高於不退時的收益。但是由於農民實際到手的補貼很少,農民對此也非常憤恨,並且曾經鬧過上訪,這樣退耕還林問題就成為了當地幹群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

  另外,對於退耕還林土地的歸屬當地農民也不是太清楚。按照政策,退耕還林的土地仍歸農民所有,土地上的樹林最終也是農民的,因此農民還是必須繳納相應的稅費,許多農民因為不清楚政策所以對此都非常的憤憤不平。這也是造成農民對退耕還林頗有怨言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發展狀況

  如前所述,H鄉全鄉有學校17所,在小學生1429人,教師61人,無中學。當地考上中學的學生一般都在旁邊的N鎮的中學上學,成績和家庭條件允許的可以到縣上去年高中。當地義務教育的落實情況並不盡如人意,雖然當地居民對教育都普遍是很重視的,但是由於家庭條件限制,通常如果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學,就一般會有一個孩子在家裡幫著幹活,通常是女孩子。如果有一個孩子在上中學,那麼家裡其他孩子上學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此當地很多孩子能唸到中學就很不錯了。當地小學的輟學率也是居高不下。當地關於適齡兒童入學率由一個這樣的說法:春滿堂,夏一半,秋幾個,東不見。這樣的狀況使得入學率的考察價值大打折扣。

  根據T縣教育部門的有關領導介紹,本縣的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民辦教師撐起半邊天。鄉鎮幹部向我們說明了原因:主要是公辦教師不願以來,民辦教師雖然待遇不高但是在當地來說也是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工作因此有很多人爭取,但是往往民辦教師自身的素質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另外,由於民辦教師待遇太低(每月只有80塊錢,還不一定能落實,公辦教師高的能夠達到1000元),老師們都不安心教課,而是把教學工作當作減輕家裡負擔,擴充家裡經濟來源的一個渠道,因此老師們除了教課還必須承擔家裡很多的農活和其他的一些事情。真正能夠把教學當作自己本職工作的老師並不多。

  根據當地鄉黨委書記的介紹,H鄉從99年開始採取鄉上級要一點(立項投資),部門幫一點,鄉政府投一點,村上拿一點,群眾擠一點,拆下的舊木料磚瓦利用一點的辦法經過爭取立項投資新修了三所條件相對較好的小學;鄉政府投資,群眾投勞集資新修了10所小學,維修了四所小學,今年又爭取立項將對兩所學校進行新修,至此全鄉所有教學的的危房舊校將全部消除。鄉政府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縣教育先進鄉鎮。

  下面我們將透過介紹該鄉的H鄉小學瞭解該鄉的基礎教育發展狀況。H鄉小學始建於1942年,學校下轄16所存學以及教學點,共有教職工61人,其中公辦教師37人,代課教師24人,由學生1429人。1970年該校曾設初中班,1982年初中班被合併到相鄰的N鎮中學,由此H鄉小學被定為五年制小學,1989年省上撥專款修建了教學樓一幢,20xx年實施一期“義教工程”,新修校舍18間,315平方米。該校服務半徑內總人口1466人,適齡兒童總數149人,入學率100%,女童入學率和殘疾兒童入學率100%,但是輟學率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學校所在地教學點有教職工21人,公辦教師13人,代課教師7人,長期臨時工1人,大專學歷4人,中師學歷11人,高中學歷3人,初中學歷2人,小學高階教師5人,一級教師10人。1996年該校被評為“隴南地區先進學校”。由於T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所以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扶貧資金用於相應的教育扶貧專案,因此爭取專案立項投資是該鄉教育機構每年的例行工作。根據中心校的校長介紹,這兩年縣上對該鄉的教育投資一直都很支援,所以該校的發展也是令人歡欣的。

  在該鄉的教育情況中,有一個北京大學生資助的計劃很引人注目。這是由該縣的一個熱心拍攝和攝影的普通農民,與北京的各高校特別是北大的愛心社群的聯絡合作開展的一個首都大學生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資助計劃。這個活動的影響非常大,僅僅在該鄉就資助了中小學生121人,總金額達18000餘元。這個活動使當地很多人受益,在調查過程中,不止一次的有農民要求我們代他們向資助他們孩子上學的北京大學生表示感謝並希望能取得聯絡。而大學生們的資助和信件等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動力和鼓舞。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該計劃於20xx年停止,已被資助的孩子也有很多與資助人失去了聯絡,並有很大一部分重新陷入了輟學的境地。因此,在調查時也不斷有孩子要求我們幫他們尋找資助人,以幫助他們重新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四、困難與問題

  1.H鄉處於西部高原山區,森林覆蓋率低,植被破壞嚴重,耕地少,平地少,生態十分脆弱,並且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時常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並且當地海拔高,積溫低,生產期短,極不利於作物生長。

  2.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承載能力差。由於當地的自然條件惡劣,植被破壞嚴重,當地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而耕地資源匱乏,耕地承載能力差是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與此相對的是,人口的生產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為作為粗放型經營的農業,只有增加勞動力才能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保證糧食的生產。但是,近幾十年來人口數量的膨脹和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更使耕地承載能力有減無增。另外,由於當地地形崎嶇,開荒擴耕也非常容易呆滯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耕地承載能力差,耕地資源質量差,可開發難度大,效益低,可開發潛力小這是當地農業經濟不容忽視的特點。

  3.生產方式落後,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落後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所形成的薄收,單一經營,粗放管理,靠天吃飯是貧困的重要原因。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區位邊緣分佈,交通閉塞,觀念上封閉,經濟上貧困,使居民習慣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農業以低層次平面墾殖方式為主要特徵,以人口數量增加和體力勞動為主,生產結構單純追求糧食產量的單一種植業結構這都嚴重阻礙了當地社會基礎結構的進化。

  4.基礎設施薄弱。交通、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薄弱是當地發展面臨的基本困難之一。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不僅難以有效抗禦自然災害還給當地農民溫飽問題帶來了極大困難。交通通訊事業和社會基礎設施的落後嚴重製約了貧困鄉村的資源開發步伐,特別是當地的旅遊資源,而且阻隔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機制與外部社會的有機結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部社會先進的經濟文化浪潮對地方上的衝擊。同時強化了當地內部的封閉型和資源配置的單一性,形成了惡性迴圈。

  5.社會環境封閉,生活方式穩定。落後的思想文化,守舊心理,安貧心理,懼險心理與當地資訊時間觀念淡薄,效率觀念缺乏,文化素質差等問題與自我封閉,自主自立意識薄弱自卑自負心理問題結合形成了一種心理環境與現實社會形成了較大的差距。在調查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少人在村裡終日遊蕩,或呆坐在陽光下與人閒聊打發時光。

  6.教育發展落後,教育經費短缺。當地的輟學率高,絕大部分小學畢業後放棄升學,這就必然壯大了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結構隊伍,從而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限制作用。同時當地教師素質有待提高,教育質量也不盡如人意,而教育經費的短缺直接導致了當地辦學條件差,無法組織教師進修和請外地老師對本地教師進行培訓。由於教師待遇低,導致教師隊伍不穩聽,嚴重存在調不進,留不住的現象。教育事業的落後直接導致的是當地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低形成了“低素質屏障效應”是當地勞動力對其他職業的競爭力和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力極低。

  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3

  目前,我鄉已實現了“普六”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實現“兩基”面積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8.8%,但仍有1.2%的人口還未實現這一目標,其中難點主要體現在無法把適齡兒童漏洞補起和殘疾人的口過多和少數民族的思想素質低。這意味著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將成為謙邁鄉“兩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攻堅形勢嚴峻。

  一、全鄉基本概況

  謙邁鄉位於瀾滄縣城東南部,思瀾公路沿線,東與糯扎渡鄉、南與發展河鄉、西與東朗鄉、北與南嶺鄉毗鄰,鄉政府駐竜山村民委員會轄區內,地處謙邁河中游河畔北岸,海拔為920米處,離縣城有41公里。是一九八八年撤區建鄉政治體制改革時分別從雅口、酒井、發展河三鄉中劃出部分貧困山寨而組成的新鄉,全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63個自然寨,69個村民小組,3000戶,總人口12042人,其中,農業人口11739人。全鄉有全半勞動力6279人,有11種少數民族。是以、、為主的多民族雜居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75.3%。全鄉有國土地面積334平方公里,海拔最高達2360米,最低為850米,是山高谷深,寒暖分明的貧困山區鄉。全鄉有總耕地面積31636畝,其中水田面積9581畝,旱地面積22055畝,森林面積28餘萬畝。20xx年糧食總產量為6155639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98公斤,經濟總收入133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5元,全鄉財政年收入16.9萬元,支出292.5萬元,是一個財政收入連年入不敷出、主要靠國家財政補貼為主的貧困鄉。

  二、全鄉教育基本情況

  謙邁鄉的教育隨著各項事業的不斷髮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建鄉14年來,在縣教委、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有關單位及掛鉤扶貧單位的關心支援下,經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辦學效益日益顯著,已初具一定的辦學規模。全鄉現有學校24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成人技術學校1所,完全小學5所,初級小學4所,一師一校教學點13個;全鄉有63個教學班,其中中學6個班,234名在校生,住校生196名,成人技校1個班,47名在校生(全部是住校生),小學56個教學班,1127名在校生,住校生977名;全鄉有適齡兒童871名,適齡兒童中的在校生860名,入學率99%,鞏固率99%,普及率99.3%。完學率90%,女生完學率90%,少數民族完學率93%。

  全鄉共有教職工149人(不包括離退休的3人)其中小學125人,中學24人,專任教師91人(其中中學教師22人),工勤人員10人(其中中學2人),代課教師45人(其中中學1人),臨時工4人,全部在小學。全鄉師生比為1:15。

  專任教師中,本科學歷1人,專科學歷27人,中專學歷58人,高中學歷5人,初中以下3人,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2%,代課教師中,具有專科學歷2人,中專學歷26人,高中學歷6人,初中學歷11人。

  專任教師職稱情況:小學教師中:高階14人,一級24人,二級26人,未評5人;中學教師中一級3人,二級10人,三級7人,未評1人。

  全鄉學校佔地總面積119.1畝(不包括生產基地)。生均佔地面積34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9698。3平方米(其中危房105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達34平方米。

  全鄉校點佈局合理,兼顧集中。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中心完小的帶頭作用,透過在中心完小開展教研、少先隊、興趣組、校園小廣播等活動,帶動和促進了全鄉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使我鄉的教育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三、“兩基”形勢不容樂觀

  實施謙邁鄉科技扶貧大開發戰略以來,謙邁鄉發展明顯加快,但總體上仍落後於瀾滄縣平均水平,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嚴重滯後,勞動者素質偏低,大大制約了謙邁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根據兩基辦的最新統計,在謙邁鄉已“普六”的地方當中,偏僻村社僅佔16%;而在謙邁鄉“普六”的村社當中,交通發達、通訊系統好的村社則佔到84%,達10800個人口。總體講,謙邁鄉尚有1.2%的人口未“普六”。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

  首先是貧困。

  目前全鄉6個村民委員會稅收不能自給自足,5個是扶貧工作重點村民委員會,貧困人口9800人,貧困中小學生約1230人。這樣大面積和深程度的貧困,給謙邁鄉全面“普六”帶來很大的困難。

  其次,喪失學習能力的人過多;有、痴呆、聾啞、手腳殘缺等。

  第三,少數民族教育是重點和難點,在基礎教育中佔有很大比重。

  謙邁鄉世居11個民族中,約有440少數民族人口不通漢語,在“普六”和掃盲中,2個少數民族用2種文字或拼音掃盲,2個少數民族的2種文字進入“兩基”教育,採用雙語教學。

  第四、特殊的辦學形式制約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謙邁鄉大多地處崇山峻嶺,地廣人稀,學校佈局分散。20xx年,雖經佈局調整,全鄉仍有小學24所,一師一校點多達13個。如此大量的校點,辦學條件甚差,師資水平偏低,導致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四、關鍵是教育投入問題

  在總體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令謙邁鄉6個行政村民委員會頭痛的莫過於教育投入問題,正如一句俗語:“沒有錢,任你有天大的本事,都沒有辦法做事。”

  首先是辦學設施不足,教育經費缺口大。

  許多村民委員會甚至還沒有完小,部分小學四年級生只能在附近村完小就讀;已有的完小辦學規模普遍較小,伴隨五、六年級學生人口高峰的到來,無法滿足“普六”需求。但是據謙邁鄉兩基辦的測算,黨的“十六大”以後,謙邁鄉要在20xx年基本實現“普九”,全鄉將新增150餘名初中生,需新建一幢教學樓,總投資需30萬元。這對於連教師工資都要靠國家扶持支付的謙邁鄉來說,教育投入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是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素質亟待提高,結構性矛盾和代課教師問題突出。

  在謙邁鄉普遍存在小學教師區域性不合理,初中教師不足;中心完小教師過剩,村民委員會小學教師嚴重短缺;師範院校畢業生難以就業,代課教師增多;學科結構不合理,外語、體育、藝術和計算機教師短缺等現象,還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水平亟待提高。

  第三,貧困面大、程度深,廣大農民難以承擔讀書費用。

  謙邁鄉未“普六”人口多屬貧困地區,農民年均收入不到200元,每年孩子就學所需的書本費、雜費和生活費,對農民是很大的負擔,中小學生輟學現象十分嚴重。看馬山村民委員會村完小,就有小學生輟學率超過3%,最高的村民委員會達5.8%。

  第四,“兩基”鞏固提高任務艱鉅,欠債問題不容迴避。

  謙邁鄉幾個“普六”達標村民委員會是舉債辦教育,欠賬搞“兩基”,鞏固提高的任務尚未解決,鉅額欠債又給下一步“普九”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教學儀器賒賬,、借款還賬。

  五、強化政府責任是根本

  舉辦義務教育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打好謙邁鄉“兩基”攻堅戰,必須強化政府的責任。中央有關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將農村義務教育從以鄉為主改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共同負責,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加大了政府主導和統籌的力度,為實現“兩基”提供了體制上的保證。

  中央根據稅費改革等新的情況,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責、權、利劃分,尤其要把實現“兩基”從單純的教育部門行為轉變為各級政府的行為;適應新的形勢,儘快修訂《義務教育法》,以便在操作時有法可依;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形成經常性機制,同時關注“兩基”教育經費缺口和歷史欠賬問題的解決;大力推進實施貧

  困地區的助學制度;加大發展遠端教育、西部對口支援的力度;對邊境線的義務教育採取特殊扶持政策。

  在去年全縣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後,謙邁鄉各村民委員會即對“兩基”攻堅進行了全面動員和部署。目前,謙邁鄉“兩基”攻堅戰的各項工作正穩步推進;正面對掃盲的驗收和下一步的“普九”實現。

  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4

  【內容摘要】

  正如經濟上城鄉差距很大一樣,鄉下的教育也是遠不及城市裡的。鄉下的教育硬體設施在變好,但是依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伴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經費的緊張,師資隊伍沒有注入足夠的新鮮血液,鄉下人的觀念,本身環境等等,都制約著鄉村教育的改善。發展鄉村教育,依然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

  【關鍵詞】

  鄉村教育,教育現狀,改善,制約因素

  一、調查背景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世界各個國家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不同歷史階段的共同話題之一,在現代文明社會和知識經濟的語境中,教育更成為了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因素。在中國,農村人口占了大部分,鄉村教育自然也是國家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調查目的

  我們組的人都是鄉下的孩子,都關心著自己家鄉教育的發展。藉著這次三下鄉的機會,暑假我們就鄉下教育情況展開了一次調查。希望更全面地瞭解家鄉的現在的教育狀況,為其出一點綿薄之力。

  三、調查方式

  透過走訪當地居民、訪問鄉下學校在教老師、實地拍攝的方式,對鄉下的學校設施、環境、教學質量,鄉下人的受教育程度進行了一次調查。以下是我們組的成員在自己家鄉透過調查得到的資訊。

  四、調查內容及分析

  (一)、如今鄉下學校教育實況

  鄉下的教育水平低。俗話說凡事要從基礎抓起,重基礎才能有更高的成就,而鄉下的孩子們基礎是不紮實的,成績不好,沒有學到教學任務規定的內容是普遍現象。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上,70%的學生是做不到認真聽講,甚者,吃零食,講笑話,嬉笑玩罵干擾其他同學上課的現象非常嚴重,較之往年竟然有增加的趨勢。

  2.作業:70%的同學獨立完成作業的質量是非常低的,也沒有勤學好問的習慣,因此抄作業的現象較為嚴重!

  3.課後,80%的同學沒有科學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後也不認真完成作業,更不用說自覺的鞏固和複習!

  4.農村孩子的知識面窄,攝取資訊的途徑少,電視是他們瞭解外界資訊的主要途徑,但是孩子們看電視看得是電視劇動畫片等趣味性節目,對一些科普類的拓寬知識素養的瞭解較少。

  (二)、近兩年來學校發生的一些可喜的變化

  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我們黨和政府也十分重視,而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黃金時期,因此打好小學教育的基礎,對今後中學、大學的學習將起到極大的作用。而農村的教育條件、教學水平等在總體上都低於城鎮小學,因此,農村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顯得很重要。而從幾年來的情況看,政府對義務教育較為重視,投入也是越來越多,農村小學的整體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硬體方面:現在不管是農村的小學還是初中,都在重建。有了新的教學樓,瞧,還正在建設當中的學校新的體育室學校還更新了電腦室,多媒體教室等現代裝置

  軟體方面:中心小學李老師說:”學校現在也是把: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作為重點來抓。為了使同學們的校園生活更加豐富,提高同學們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我們除了以往的每學期評“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之外,還組織我們的學生選舉“班級之星“,既對錶現好的同學給予嘉獎,也想提倡其他同學學習身邊的一些好的習慣和品質,課外活動比前幾年辦,

  得多了一些,什麼歌詠比賽啊,校園文化節啊等等,

  (三)、為了讓調查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我們也調查了鄰近的村子。以下是他們村子教育的一些具體情況。

  1.近年來在外務工人數增加,許多人半路輟學,並且城鄉經濟水平差距拉大,生活水平高低不平,於是人源大批往縣城遷出,大批的生源流失,使得宋巷小學生數量驟然減少,雖有從幼兒園到初二九個年級,但總人數卻只有342

  2.從我諮詢的曾任地理老師孫再紅老師口中的得知,教師總人數近年也在大量減少,九個年級的老師卻只有27人。其中幼兒園中的大中小三個班卻只有2個老師擔任識字,唱歌、跳舞、娛樂等所有教程;而小學生卻只有語數外體四個科目,他們的體育活動也就只有單雙槓,盪鞦韆,跑步、打籃球等專案;初一初二年級的政治、歷史、化學、生物課程兩個班的老師是同一個人,另外他們的化學生物實驗也絕大部分並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從以上情況可知鄉村老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生的接受學習任務單調,娛樂欠缺,進一步說明鄉村教育落後。另外由於鄉村經濟力量薄弱,老師工資低,許多老師前往省城以解決生計,剩下的現任老師都是年紀已過40歲的人許多老師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紀,但是現在又難得招到新的年輕的老師。這又使得鄉村教育水準更難得提高。

  3.以前的宋巷中學變為現在的中小學綜合性學校,而之前的小學已經成了破舊的君愛製衣廠了。而現今的小學雖然有了實驗樓、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綜合樓等建築(這些本來打算擴建中學的),然而其中的實驗樓卻大部分空置,裡面只有少量的實驗裝置,宿舍樓只有部分的初中生寄住,因此宿舍樓也是大部分空置,教學樓每個班的學生也就30人左右。貌似現在小學建築越來越好,但是生源質量較差,鄉村的孩子自制能力較差,玩心較重,取得的成績大多不盡人意。

  (四)、其實差異不僅存在於城鄉之間,村與村之間也有著細小的差異。

  1.不僅是教學設施等硬體方面還是學生和教師素質等軟體方面,就整體來說,鄉下城裡還是沒法比的,當然個別優秀的除外。

  圖(一)為縣城一所小學的照片,圖(二)為一農村小學的照片

  2.規模大,經濟狀況好一些的村子,他們就更加有能力和資本向城市靠攏。他們的學校也能更好的組織學生們展開課堂內外的活動。許多鄉下學校在重建,有些大一些的村子的學校教學樓辦公樓也還不錯。

  (五)、鄉下人的受教育程度

  1.70歲以上的老人基本上沒接收過什麼教育,只有20%的老人進過學堂。其中,男的比女的又要多些。50-70歲這一年齡段的情況稍好一些,60%的人上過學。其中,大部分只上過小學,少部分上到了初中,更少一部分有幸讀了高中甚至大學。30-50人群中,85%的人接受過學校的教育,而這85%中有20%的人上了大學,而且大部分是讀了師範,現在成了當地初中和縣城裡高中的教師。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30歲以下的人100%的上過學,只是分教育程度的高低而已。

  2.30歲以下的青年,學歷的高低,不僅跟家庭經濟狀況有關,跟個人自身也有很大的關係。家庭經濟狀況好一些的上初中高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偶爾也會出一兩個大學生。上學也成了農村家家戶戶能夠享受的,尤其是近些年“九年義務制教育”的實行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在農村上小學初中學早已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有少部分人並不是那麼愛學習,提前離開學校沒有上完初中。

  3.詢問了周邊的人,許多學生讀完初中便沒有選擇繼續學習,與我年齡相仿的同學許多已為人妻人夫,甚至還抱著小孩。在大學生遍地都是的今天,在農村,依然,考上大學不容易,大學生依然不常見。當然,隨著高校的大量擴招,農村學生上大學的也越來越多,只是在農村供一個大學生並不容易。

  儘管農村孩子的教育已經得到政府的重視,但是農村教育落後的問題還沒有決,農村教學規模逐漸縮小,教學質量跟不上,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1.教學設施不先進,教室雖然有了多媒體,但是老師不常用,仍然習慣於傳統的“一書一粉筆一黑板“教學模式,

  2.城鄉經濟差距大,農村經濟相對落後,留不住好的尤其是年輕老師,鄉下小學的老師很多是已經在校任教多年的年齡大的老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教學觀念落後,而且在這個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些老師本身也沒有汲取很多新的知識,也就不能傳授同學們什麼除書本以外的東西。且教學方式單一,很難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3.教學規模逐漸縮小。鄉下一些父母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他們願花更多的錢,想盡一切辦法的讓自己的孩子去城裡上學,接受比在農村更嚴格更先進的教育。而我們縣裡及市裡的一些好的中學,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也會到鄉下來招生,他們更會有對優秀學生的一些優惠政策來吸引各地尖子生。於是鄉下的學生尤其是成績好的學生越來越少,規模便越小,規模小便教學制度和活動便越不完善,越不完善則教學質量越不好。由此陷入一個惡性迴圈。

  4.某些家長也不注重正確引導孩子學習。在鄉下,80%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採取的是聽之任之的態度,孩子自己學的好就好,要學什麼就給他學,知道孩子的學習不好也不會過多的干涉,很少過問孩子們的學習。我們知道,小孩子意志薄弱,貪玩,在學校缺乏老師的嚴格要求,在家缺乏家長的科學引導,於是很多孩子從小就不愛學習,沒有好的學習習慣。

  5.當今大學生就業壓力非常大。現如今的大學生早已不是以往人們心目中的天之驕子。農村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實屬不易,而很多畢業了仍舊沒有一個好的出路。當問及“要不要上高中,想不想讀大學?”的時候,在我們調查的學生級家長中,10%的人表示不想,他們認為:現在讀大學也沒多大用,苦了父母苦了孩子到頭來也沒個好工作。30%的說想上,但是成績不好,也學習不進,考不上。20%的說考上了就上,考不上就不上。40%的表示接受多的教育還是好的,家長累點也沒關係,會支援孩子上學。

  五、實踐總結和感悟

  經過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更深入的瞭解了家鄉的教育狀況。儘管我們小組的人員有限,只是調查了南方四個省份的部分農村,但是它反映出來的問題卻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看到學校設施越來越好很是欣喜,同時也為家鄉的孩子呆在農村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而擔憂。影響一個地方的教育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是地理位置的限制,有些家庭的因素。但是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不管是為了解決基本的生計還是為了農村人口中所謂的:以後有出息,找份好的工作,或是提高自身素質。

  中國的農村人口占得分量很大,解決農村各個方面的問題尤為重要,對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國民的文化素養都有著重要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這足以證明國家對鄉下教育的.重視。這些年來,像“兩免一補”,“一村一大學生”等政策確實對鄉村教育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要真的提高農村教育質量還有很長遠的工作要做。包括提高鄉村經濟水平,引進人才等等。

  而對於我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來說,關心和支援家鄉教育事業是非常應該的。我現在經歷著一般村民體會不到的生活,儘管現在在全國來說大學生早已遍地,但是在我們的那個小鄉村來說可是說是罕見的。現在的大學生早已不是先年的天之驕子,可是依然應該承擔起建設家鄉的責任。

  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5

  一、調查原因

  準備放假的時候,就有同學問我:“胡雙,你們暑假社會實踐做什麼?”我會告訴他:“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小學教育這方面的,在我家鄉做。”很多時候,別人只關心你做了什麼,做出了什麼,而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很清楚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我的家鄉位於河南省潢川縣一個普通的村子。家鄉所在的鎮——雙柳樹鎮(又簡稱雙柳)——以農業為主,工業發展不多,但一個典型的特點是,整個信陽地區是河南省勞務輸出大軍的主力。表現在我們村就是,每年村裡大約95%以上的青壯年都會到江浙一帶打工,他們僅在春忙秋種、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回家看看。外出務工的大潮使得雙柳人漸漸富裕起來,條件變得好了,但是家鄉在很多方面的情況卻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更糟糕的是,有些甚至比以往更壞了,比如環境,比如村小學的教育問題。

  我們村的小學叫做彭畈小學。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有學生400人左右。每年秋季的開學典禮上,窄小的操場上總是擠滿了活潑可愛的孩子。那時,學校有不少年輕、富有激情與活力的老師,他們給我們講過《三國演義》,辦公室有過鋼琴聲;那個時候,村小的畢業生和鎮上中心小學的小學畢業生基本上沒有差距。而現在,彭畈小學20xx-20xx學年在校學生人數不到80人,只開班到三年級,今年秋季開學以後可能連三年級也開不下去了。學校有八個老教師,我上學的時候他們就在教,現在還是他們留在彭畈小學,年底之前還有兩個要退休了;學校校舍十多年來基本沒有太大變化,曾經狹窄的操場,現在反而種上了樹,樹下雜草叢生;無情的蜘蛛網默默查封著這所歷經滄桑的小學。無獨有偶,彭畈小學的變遷在雙柳並非個案,其他村的情況與之相似,也是也不容樂觀。總之,整個雙柳的基礎教育現狀令人痛心疾首!

  二、實踐出真知

  1927年3月5日,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是青年毛澤東歷時32天,遊歷湖南五縣之後得出的一份“社會實踐報告”。當年,尚處幼年的共產黨缺乏革命鬥爭經驗,不瞭解農民運動情況,黨內外對於農民革命鬥爭主要持責難態度。持相反意見的毛澤東遂決定親歷親為,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重點考察了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個縣的農民運動,寫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瞭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理論和政策。這份報告對於指導近代中國革命具有重要意義,可謂是實踐出真知的標杆之作。

  其實,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習期間,就非常注重讀“無字的書”。用今天的活來說,就是向社會學習,深入實際,調查研究。1920年夏天,毛澤東就曾與蕭子升一道,利用暑假時間,不攜分文,遊學湖南諸縣,接觸社會,瞭解百姓,體驗當地風土人情。一個多月的遊學,途經5個縣,行程近千里。回校以後,毛澤東寫了許多筆記和心得,第一師範的同學和老師們看了都讚譽毛澤東是“身無半文,心憂天下”。這樣的遊學,毛澤東有過多次,收穫很大;瞭解了社會,觀察了民情,對他以後進行革命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比如村小學生人數減少這一問題,我們之前能夠想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由於計劃生育,人口出生率降低,當地適齡兒童總人數減少;

  二、村小教育質量越來越差使得鄉下學生大量轉入雙柳鎮第一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完小)。

  但在走訪的過程中,除了自己能夠想到的原因,我們還獲知:

  一、雙柳外出務工現象很普遍,很多家長會將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在外地上學;

  二、近年雙柳樹鎮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城鎮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富裕起來的家鄉人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讓孩子往“高處走”。這些資訊更加接近實際,是在教室空想所不能得到的。遺憾的是,由於時間和技術限制,我們並不能準確獲知上述幾種原因影響村小學生人數減少的權重。

  社會實踐只進行了不到七天。但這七天,我們對家鄉農村小學的瞭解程度卻比過去十多年更多。我們走訪了潢川縣教育體育局、雙柳樹鎮中心校、雙柳樹鎮第一中心小學、雙柳樹鎮第二中心小學、彭畈小學、天橋小學、曙光小學,我們在中心校和完小的檔案室獲得了很多有效的統計資料,我們挨家挨戶做了200份左右的問卷,累計走訪人次近400人。我們確實發現了很多問題,找到了這些問題的根源。唯有實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三、調查收穫

  對於課題本身來說,我們對村小學生人數減少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造成農村小學教師結構嚴重不合理的因素做了多方面瞭解,我們還看到了農村小學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方面所面臨的困境。我們主要了解了雙柳五所小學的基本情況,並與這些學校的校長或者教師進行交談,走訪了小學周邊居民,瞭解他們對當地小學教育的認知情況。(具體結果見本次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告)社會實踐使得我們看到了現有教育體制下的弊端,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所應當肩負的責任。這裡面有很多複雜的情況,有些是我們能夠掌控和了解的,有些是我們能夠了解但無力改變的。透過這次社會實踐,我們對雙柳農村小學教育的看法更加實際而深入,但在如何解決這些已發現的問題方面,我們僅能依據調查結果給予建議,至於能否有效執行,主要還是在於政府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大概就是這樣了,這也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不足之一。

  在課題之外,更多的則是對於“豫東南”團隊成員的鍛鍊,譬如交流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分配分工等等。記得第一天我們在彭畈小學做問卷調查,第一個調查物件是個大嬸。她認字不多,問卷看不懂,這可難倒了我們。為了保證走訪和調查能夠進行下去,我只得親自出馬,一邊和她聊天,一邊把問卷內容融入家常話中,折騰了十多分鐘,總算開啟局面,完成了第一份問卷,真不容易。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立刻商討對策,決定變換問卷調查方式,在鄉村不單純做問卷,而是和老百姓們一邊聊天,一邊瞭解我們想要的資訊。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在鄉下的走訪和問卷調查才得以維持。

  在走訪的過程中,有位叔叔反問我們:“你們現在做的有什麼用呢?政府又不管你們事兒,說白了你們也就是自己瞭解瞭解情況,其實就是無用功。”這番話一直觸動著我,雖然直白難聽,但卻是事實。說實在的,即使在教育這個衝突不是很劇烈的領域,調查到最後,已經很明顯地涉及到了政府部門的作為和利益問題。對此,我們基本上無能為力,僅僅能夠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反饋過去,期望他們能夠有所改變。或許我們現在還無力改變現實,但我們至少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收穫了友誼,學到了許多在學校裡學不到的東西,這就是價值了!

  四、調查報告結語

  “豫東南”是一個團隊,胡長國、黃開東、付楊、彭曉燕,我們一起頂著炎炎烈日,穿街過巷,出謀劃策,共同努力。感謝所有人的付出與汗水。大家都曬黑了。在鄉下跑的那幾天,黃開東一家會在中午把我們叫去吃飯。清涼解渴的西瓜,豐盛的午餐總令我們感到特別不好意思。在聯絡完小檔案室和雙柳樹鎮中心校時,黃開東的媽媽彭仁玉老師為此勞心費力不少,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重量級幫助,感謝已經不足以表達了,好人一生平安吧。除此之外,在我們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知名的熱心群眾,沒有他們的關心和支援,我們不可能進行得如此順利!再次,一併道一聲謝謝和珍重了!

  雖然短暫,註定是銘記於心的經歷!

  鄉鎮教育現狀調查報告6

  應老師要求我們對某某鄉鎮“農村中小學教育問題”進行調查。本次調查以小學和初中的農村教師、學生、家長為主要物件,調查的四個部分分別是:教學問題、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家長問題。其中以教師問題和學生問題為重點。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的目的、意義以及調查方法

  為了更清楚家鄉的農村教育狀況,我為此在家鄉進行了“農村中小學教育問題”調查。本次調查以走訪調查及座談的形式為主,走訪了共三個中小學,調查了小學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師及校長19人。透過調查,瞭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其總體教育狀況,並對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教學問題

  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他們要求上高中、上大學。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大學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因為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為3.49%。看來,事實上相當多的學生和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是從調查情況看,農村中小學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公共教育經費短缺,導致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對素質教育不夠重視,教學設施簡陋,教師隊伍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實施。

  2、師資隊伍不穩定,總體素質不高。

  3、思想觀念落後,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調查中沒有一個孩子表示將來會回到自己的家鄉。

  4、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脫離農村實際,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二)教師問題

  調查發現,相當大數量的教師對生活表示不滿意(51.8%)和比較不滿意(7.8%),感到壓力很大。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不合理的農村教育編制導致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很大。

  2、儘管近些年來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實施更新壯大著新課程改革,但誰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認可的還是能真正改變孩子命運的考試分數,升學率也就關乎學校生存。面對動輒“下崗”“走人”的內部管理體制,老師們為了保住“飯碗”,感覺壓力很大。

  3、最近幾年教育部門出於維護學生權益考慮,對老師限制很多,比如不準打罵學生,不準開除學生等。然而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個性越來越強,紀律越來越差,暴力傾向突出,打架鬥毆時有發生,談戀愛的越來越多,教師對學生的組織與管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同時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諸如被敲詐、勒索、恐嚇等人身、精神方面被傷害的問題,這使得老師們經常“提心吊膽”“如履薄冰”。

  另外我發現,還有幾個關於教師較為集中的問題是:

  1、農村教師水平遠遠低於城區教師水平。雖說教師整體學歷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學歷是透過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規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回來的還是比較少。反而外調城鎮的幾乎全是骨幹教師,以致走訪的幾所中學幾乎都沒有高階教師。

  2、隨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深入,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已由原來的公辦、民辦、代課教師變成了全部是公辦教師,但是音樂、美術,微機等教師嚴重不足。

  (三)學生問題

  學生主自學習的現狀與思考

  在調查學生的學習態度或學習主動性方面,大部分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學生的學習目標大部分是家長、老師壓出來的,成績認可高,重視分數的達80%。在所學課程中,選擇英語最薄弱的學生比例最高,佔了47.67%。然而對於“你想如何提高”這一問,我原先設計了“自己複習鞏固”,“請家教”,“參加培訓班”和“其他”四個選項,結果有56.3%的同學選了其他,詢問後發現學生們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長指導,向同學、老師請教等等。調查表明,46.1%的農村學生在平時能努力學習,並持之以恆,但也有34.5%的農村學生平時學習沒有規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學習來應付考試。

  透過和學生們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學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中小學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學生們將學習效果不理想主要歸因於學習方法有待改進,但由於59.3%的農村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較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後等問題也嚴重製約著農村學生的學習。

  (四)家長問題

  在回答“你覺得所在地區教育狀況如何”的問題時,75.36%的家長選擇“一般”,5.8%的家長認為“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對當地教育狀況並不滿意。如欒卸村,擁有生產康必得的集團公司,當地農民收入較高,但由於很多家長不滿足於當地教育,就將孩子送往城裡上學。

  當問及“您對孩子在校表現情況瞭解程度”時,只有17.5%的家長表示很瞭解,而選擇“基本不知道”的佔20%。然而在回答“對孩子學習上關心程度”時,卻有58.75%的家長表示很關心。這其中似乎存在著矛盾,即對孩子在校表現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說對孩子學習很關心呢?對此我詢問了部分家長,原來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即是對孩子學習關心的全部表現。

  對家長問題的一些思考:

  1、家長沒有家教意識。絕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在學校讀書,學生有問題就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把自身置之於外。

  2、家長沒有教育能力。絕大部分家長最多隻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從事教育職業,就是他們重視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

  3、影響大於學校。家長們希望孩子們能考出去“將來出息會大一點”,“將來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許是條件、思想上的多種因素,調查卻發現沒有一個家長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五)基礎教育學校“空巢”狀況

  1.現狀:農村的小學和初中由於招收不到學生、生源的缺失,所以學校空巢嚴重、學校撤併!例子:校長老師的訪談或者真實的資料(師生流失);農村基礎設施與教育水平;家長的想法等!

  2.原因:

  1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新生人口劇減,提倡晚婚晚育,老齡化加劇,學齡兒童少不能滿足學校的需求

  2國家經過教育改革教育發展迅速,農村的基礎教育學校愈加多與日益減少減少學齡兒童不相適應!

  農村人口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少生、優生、優育觀念”影響大!

  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與完善,養兒防老觀念愈加淡薄,少了後顧之憂!

  由於農村基礎教育設施落後、教育水平低下、師資力量薄弱、學校分散、國家經費投資巨大且整合難度大,為了提高教育水平、便於整合師資力量、教育經費的投入有效性所以撤併學校!

  經濟的大發展農村程序務工熱潮帶走了一批學生、而且農村愈加對教育的非常重視想方設法給孩子一個好機會上好的學校以便改變命運、光中耀祖!

  由於農村條件差、工作壓力大老師不願去農村;託關係找人去好一點的地方教書!

  (六)農村留守兒童困境:

  1.現狀:父母進城務工,孩子留在農村上學無人照顧!

  例子:留守兒童的資料

  1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疏於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由於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物件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瞭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2學習問題。無人監管,逃學上課不學習沾惹社會惡習後輟學等!

  3生活問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不懂照顧自己致使生活混亂,容易受到社會習氣的影響!

  2.對社會的影響:不利於教育質量的提高;有礙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不利於新型農民培養,新型農村的形成!

  原因:由於留守兒童缺少監督缺少關愛與落後的教育水平使得留守兒童人身體、心理、學習、生活問題嚴重對於他們成長成才和對建設和諧社會影響巨大!

  三、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結合調查情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認為,要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應主要抓以下幾點:

  (一)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二)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初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初中進行初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是從調查情況看,在我們當地,學生家長及教師對此卻不以為然。原因還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不緊密,就業渠道不暢。調查中一位校長說到,他曾經去青島考察過,青島的職業教育培養培訓的都是緊缺人才,畢業後都能找到工作,職業教育很受歡迎。因此實行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符合農村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解構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支援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私立學校應該是一種補充、啟用農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們當地農村,私立學校幾乎沒有。最終使我們的教育成為獨家經營,始終處於“老大”地位,傳統、封閉、死守教條,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因此應大力支援和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以切實擴大高中的辦學規模,解決農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頸問題,緩解升學的巨大壓力。

  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含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然而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現狀並不理想,反而面臨著諸多問題與困難。在農村,雖然絕大多數家庭透過各種途徑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數孩子因家庭貧困,未圓上高中、考大學的夢想。現代社會倡導人們關注弱勢群體,這些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孩子們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助他們圓自己的讀書夢想!我呼籲各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應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的迫切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支援,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到農村中小學去,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結語:

  我們應時刻抓住時光帶來的機遇,盡力彌補農村基礎教育的短板,有計劃的發展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順著時代潮流,著重培養有思想的新型人才,然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經濟發展的支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