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精選6篇)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精選6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

  最近有幸閱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這本書如同一股清泉,從心頭流過。此書不僅僅在教老師們怎麼教書育人,更多的在於引導老師們如何調節心理、精神上的狀態。將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完美融合,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來啟迪老師們,鼓勵老師們成為一群開朗樂觀、積極向上、勇敢堅毅、幸福滿滿的人。

  此書一共分為八個篇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奮鬥感、專業感、親和感和智慧感的老師。其實不僅僅是做老師,各行各業上,都需要這些優秀的品格。教育,從選定一把椅子開始,明確我們的努力方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很多時候的我們,尤其是在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會有一些迷茫,會忍不住思考:我真的適合做老師嗎?曾經剛入職的我,也同樣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階段,摸著石頭過河,心中免不了擔憂。後來在同伴們的鼓勵下,我漸漸適應了教師的節奏,也愛上並習慣了“老師”這個稱呼。

  既來之,則安之,其實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地與磨難做鬥爭,才能持續地歷練與成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當我們把自身素質與能力提高之後,便會悄然發現,原來教育並沒有這麼難,孩子們也沒想象中那麼淘氣,彷彿一切都像童話一般美好。感謝學校,讓我重溫純真的讀書時代;感謝孩子們,讓我變得更有耐心、更細膩。

  不管什麼工作,機械性的作業永遠做不出業績來,機械的結果只能是使工作越發無聊,人生越發混沌。不管什麼工作,要想做出滋味來,請用上我們的大腦;不管什麼工作,要想做出成就來,請用上我們的智慧。確實如此,教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我們要不斷汲取能量,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營養。當我們潛心投入工作時,才會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與樂趣,享受教育事業中孩子們帶給我們的朝氣與活力。

  優秀的教師身上一定是具有心靈的力量、情意的關懷、人格的薰染、文化的氣質、實踐的智慧。我們要眼裡有光,心中有愛,用超然的關懷對待學生,與孩子們同呼吸共命運,學生才會視我們為最親密的夥伴,把我們看作是生命中情感與心靈的呼喚者、引領者。

  雖然我不是班主任,平時和學生面對面單獨溝通的時間並不多,但我很希望走近學生,走進學生內心。每天中午趁著給孩子們盛飯的間隙,我都會忍不住和孩子們嘮叨兩句:“今天的作業是不是又忘帶啦?明天記得帶來哦!”“最近學習狀態有些欠缺,要加油哦!”這樣的直接交流,更能強化一些正能量,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和鼓勵。

  還記得有一次運動會入場式,有一個班級是足球主題,班主任也穿著班服(足球服),和孩子們一起在方陣隊伍當中喊口令,激情澎湃地加油吶喊。當老師真正融入班集體的時候,孩子們更能感受到老師和我們同在,我們不僅僅是朝夕相處,更是榮辱與共。

  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們要用智慧引領孩子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不平淡的每一天,不僅教給他們書本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在他們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期待他們學著用愛與身邊的人相處。心懷感恩,感謝擁有的一切,銘記所有暖心的瞬間。

  與孩子們同行,走好腳下每一步。肩上扛著一份責任,用精神力量感化孩子們,共同為美好的明天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2

  我常在班中對學生說;”一個人的學習態度決定他的學習成績,”但看完《不做教書匠—一位年輕校長對青年教師的7條真誠建議》這篇文章後,讓我想起了“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這句話,對於一個教師而言,只要有了積極的教育態度,才能有正確的職業觀。

  在《一位年輕校長對青年教師的7條真誠建議》這篇文章中,他把目前的教師做教育大致分為三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將學校佈置的工作視為包袱,視為學校不讓我過安寧日子,總想著早點卸了這包袱才好,才自在。第二種狀態,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他們對於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或許有牢騷,最終都會認認真真地去做了,儘可能的去做了,“盡”了“可能”就不管了。對教育工作,他們大都抱著吃良心飯的觀念,這類教師就像埋頭苦幹的老黃牛,乾得很賣力,饒來轉去,卻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兒。第三種狀態,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他們明確地把自己的人生價值鎖定教育,於是一切有價值的活動都圍繞著教育展開,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義的活動就是教育的活動,就是有教育的意義了。看過這三種狀態之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自己到底是屬於這三種狀態中的哪一類狀態呢?

  回想自己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起到現在,轉眼間也有近七年的時間了,在這近七年的時間中,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是在滿足於年復一年照本宣科、炒炒冷飯,還是舊曲新唱、舊課新上呢?是滿足於讓孩子們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還是要幫助他們掌握真正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技能呢?是滿足於傳授知識,還是融入對他們進行獨立性、創造性、主動性的素質培養呢? 我有些茫然,但茫然的同時,我忽然又覺得自己好像屬於第二類狀態教師中的一員,就像埋頭苦幹的老黃牛一樣,每天干得很賣力,忙忙碌碌的,但最後饒來轉去,卻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兒。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永遠地迷失,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不斷地消耗。所以不管將來如何變遷,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與其在抱怨,煩惱中度過,還不如去用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抱著不願虛度此生的想法去享受這份工作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中央電視臺的一則廣告語中曾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境界有多大,他的眼界就有多寬,讓我們回首看看那些特級教師的成才經歷,他們無一不是從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做起,透過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努力發展自我,從而成為一代名師。相反的,如果一味地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徘徊,那永遠只是個教書匠,而且是最無能的教書匠。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卻可以使自己高尚,生命可以沒有燦爛,但不能失去執著。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時間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腳下,成功就在明天。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3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們微笑的價值,將超越經濟的總和。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授人魚,不如授之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並把它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

  可見重視學生的後天學習、後天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比較機械的傳授學生以知識。正的成了管老師所說的教書匠了。閱讀完這本書後,瞬間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之前我閱讀的都是關於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而這一本書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各個畫面都似曾相識,喚醒了我們課堂中的每個細節,精緻深刻的語言,娓娓道來的'理念,和細微獨到的心理描寫讓大多數老師反省,也給我們指名了方向,同時也深感管校長的語言魅力,讀他的書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提高。閱讀了《不做教書匠》,教師不僅僅是教書,自我充實,自我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4

  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是我近2年來常常拿在手中反覆閱讀的書,公交車上、校園裡、床上、辦公桌前,隨時帶著,想起的時候就拿出來翻閱。每次閱讀,總是能夠找到當老師的理想和信念。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有教育理想的老師。記錄下管老師的精彩語言,總能激勵自己奮發努力。

  朱永新先生說得好:"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學校也不可能走得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教師,更加不可能走得多遠。“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可能在忙忙碌碌之中變得庸碌平凡,在平凡之中迷失自己,把工作當成一項謀生的手段,而產生職業倦怠。此時,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問過自己,為何當初會選擇這個職業,當踏入教師這個隊伍時,曾經給自己設定過什麼樣的理想?

  管老師說:”教育,什麼時候起步都不晚,可怕的是不想起步,只想在安逸中走向安樂死。“我們經常會認為自己過了某個年齡段就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奮鬥了,認為那些都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應該做的事,可是問問自己,你奮鬥過了麼?你為自己的理想打拼過嗎?而是因為懼怕困難,害怕失敗一直都安於現狀?即使我們的起步有些晚,但是有一個晚的開始比不開始要強上無數倍。因此,我覺得自己應該讓自己的教育生命一直如同青春一樣熱血沸騰,輕舞飛揚。一個善待教育的教師才是一個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師。

  說實話,我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從教8年了,平凡無奇,但是這就意味著我不用努力,不用追求進步了嗎?我想不是的,就當做一切從頭開始吧,就當成我比別人晚幾年起步吧,我從現在開始也應該好好努力。我不善於課堂教學,可以學習、借鑑、模仿,改進自己的教學。我喜愛閱讀,就多多讀書修煉內功,修煉出屬於自己的,從自己心靈深處產生的並與自己渾然一體的理念,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成為別人羨慕得想模仿和借鑑的方式。透過讀書,加上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一個教師要想生活得充實和幸福,就必須有自己的思想;一個教師要想擁有自己的思想,就必須肯讀書、善讀書,並投入地工作,認真地反思。當讀書和教育實踐相結合時,相信會聆聽到心靈之花盛開的聲音。我想,在讀的基礎上,我還能做到勤動筆,多讀多寫,讀寫結合,日積月累,也可以寫出一些具有自己個人特色的東西,假以時日,說不定還能發表論文,彙編成冊。滴水穿石,只要有恆心和毅力,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的。

  管老師說得很好:一個教師要做到非常傑出,或許是需要天分,需要後天環境等因素,但是要成為一名骨幹教師,成為在一定範圍、一定領域裡有所成就的人,則人人可以透過自身努力達到。因此,重要的不是看你是否年輕,是否優秀,而是看你是否努力了。或許你是冬天盛開的梅,不必去羨慕春花的爛漫,只要不斷地吸取養料,積蓄力量,到了冬天,你也能綻放傲雪的丰姿。送給我自己,不必羨慕他人,不必妄自菲薄,做好自己,不斷努力,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就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5

  走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至今已有十六個年頭了,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感觸特別多。也許“紅燭”“春蠶”“園丁”等對教師的美譽已經不若早年那麼讓人動容,但十六年與學生共度的時光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仍然稱得上是這個社會上最光輝又偉大的職業,這是一份“走心”的良心活,需要我們用“心”去做。

  偶然讀到《不做教書匠》這本書,很有共鳴,推薦給大家。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作者管建剛老師高屋建瓴、旁徵博引,向我們闡述了怎樣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奮鬥感、有專業感、有親和感和有智慧感的老師,他用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引領著我們走向自己美麗的教育人生。讀後心得與諸位分享:

  一、教育:需要努力,拒絕藉口。

  “我有一個信念: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學校,也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遠。”翻開《不做教書匠》,這幾行字印入了我的眼簾。這是朱永新先生對教育的呼喚,更是多少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而得出的人生真諦。我感慨頗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為什麼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苦苦反思、追尋這幾年來我走過的路,結論是:我為自己尋找了太多的“藉口”,而教育,需要的是努力,教育,拒絕任何藉口!

  有這麼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羅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著大樹的殘軀,它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它漫長的生命裡,曾經被閃電擊中14次;400多年來,無數狂風暴雨侵襲過它,它都戰勝了它們。但是最後,一小隊甲蟲的攻擊了這棵樹,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蟲從裡往外咬,就只靠它們很小但持續不斷的攻擊,漸漸傷了它的元氣,使它終於倒了下來。而藉口,正像是這些小甲蟲的咬噬——即使你曾經是一棵身經百戰的大樹。

  二、握緊你手中的麥穗

  管建剛老師在書中談到這麼個故事:有位哲學家讓弟子們在麥田裡行走,並摘下一顆最大的麥穗,前提是隻許進不許退。結果,當哲學家說“時間到了”的時候,很多弟子兩手空空。因為他們總在比較中,總以為前面的機會還很多,沒有必要過早決定,於是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直到此時,弟子們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穗,就要把眼前的那個握在手中,才是最實實在在的。

  作為老師,當家長把自己的心肝寶貝交付到我手中時,同時也把全家的希望寄託在我身上,我就必須認真對待這項工作,責無旁貸。我不敢信誓旦旦地說要把自己現在從事的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來追求,但是我必須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我會傾其所能,努力做到問心無愧。”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該握緊手中這個麥穗,讓其粒粒飽滿,顆顆成熟。

  三、欣賞讓教育無限

  美國電影《師生情》中有這樣一段:一位優秀的白人老師在給一個長期受到種族歧視的黑人孩子上課時,耐心說:“孩子,老師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你不要緊張,仔細數數老師這隻手究竟有幾個手指?”那孩子緩緩地抬起頭,漲紅了臉,盯著老師的五個手指,數了半天,終於鼓起勇氣,開口說:“三個。”“太好了,你簡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數了兩個。”老師的鼓勵像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成功誘發動力,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積累小的成功才能化為大的勝利。管建剛老師用一個小小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要吝嗇給孩子成功的機會,不要吝嗇給孩子的鼓勵。

  讓教育在欣賞中微笑。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6

  看完管建剛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教師是什麼?”

  有人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燃燒的蠟燭,是鋪路的石子。教師這個職位,充滿汗水與血水,充滿辛勤與努力,充滿喜悅與悲傷。一根粉筆,傳授千萬學子知識,一個課堂,教育千萬學子道理。通俗的看法有多種,人梯與蠟燭是始終被推崇的。不過我覺得這都不是教師的真意。教師是幹什麼的?教師只是一種職業,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如木匠、瓦匠、篾匠一樣,最適當的稱謂就是“教書匠”。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不假思索地認為,教學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因此教師被戲謔性地冠以“教書匠”的綽號,否定或者壓根就沒有認識到教學是一種非常專業的工作。不僅非教師者如此看待教學,而且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教師亦是如此看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教書匠,是沒有活力的,沒有創新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重複再重複。在教書匠面前,學生是“一碗水”,教師就是“一桶水”。學生年年換,教師從不變,直到教師的那桶水變得混濁不堪,波瀾不現。試想,在麻木的教書匠面前,學生怎能鮮活?教育如何發展?

  書中的八個章節主要講述了“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上進感、奮鬥感、專業感、親和感、智慧感”。我想以上種種品質都是一名“有效教師”所必須具備的。這些特徵或品質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或品質,如個人外表、魅力、整潔、善良和親切、智力、機智、開放、熱情、幽默等;二是與教學工作相關的特徵或品質,如體諒學生、對學生有高要求、教學能力強、學科知識豐富、教學的適應性等等。我想身為教師,應該注意對自身的素質培養,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學習終生,認真對待學生,無論怎樣認真都不為過,這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責任!

  我相信,不管未來怎樣變遷,暫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這是無愧於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行動。而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機會和賞識也離你不遠了,人生的精彩也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道路,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並非是無病呻吟的讚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