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傳》讀後感範文

《李光耀傳》讀後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光耀傳》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李光耀傳》讀後感1

  李光耀生於新加坡,祖籍卻是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州。祖父李沐文年輕時從梅州到新加坡,並定居在此。從而使得李家立居於新加坡的第一代僑民。直到李光耀,則為第四代。

  李光耀孩童時期就表現得異於常人的天賦異稟,學習能力超強的他,總是讓爺爺和自己的爸爸驕傲不已,也同時令外面的人羨慕李家有這麼個天才。

  李光耀在12歲時,學習優異,考入了當時頂尖的新加波學校,萊佛士學院。這期間,得到了老師與同學的讚揚。在動亂時期,李光耀則會與學校的同學討論當今的時政問題。可見年少的李光耀可見不一般。

  在李光耀16歲時,則考進了夢寐以求的劍橋大學。不過可能是造化弄人,使得他的求學之路需要暫緩,而且差點無法享受後面的偉大人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人侵犯了新加坡,在抓危險分子時,把李光耀加入了危險名單中。從而被抓走到日本營中,最終慶幸自己的機靈,逃脫了日軍,救了自己的命。之後流蕩了好一段時間。直到被自己父親找到。之後躲到了一個安全地方,等待日軍投降。最終如他所願,在世界大戰中,日軍敗給了多國聯軍,促使日軍投降。

  每次回想這個時段,李光耀總是感慨自己的生命坎坷。

  日軍投降後,英國各界才慢慢恢復執行,英國的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重新開始招外國學子。而李光耀在家人的幫助下,先到倫敦大學讀書,但是由於學業上成績優秀,不到一年就取得去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專業。

  在校期間,自己對時政的見解,讓學校的老師和各界學生得到了很大的讚揚以及佩服他的眼光長遠獨到。

  在劍橋讀完後,李光耀與同樣劍橋法律的柯玉芝晚婚,兩人創立法律事務所,專門幫助普通老百姓打官司,維護他們的合法權利。李光耀他們的做法為了之後政治生涯打定了基礎。

  開事務所期間,李光耀聯合自己在劍橋讀書的新加坡同學一起探討如何做什事情才能讓新加坡崛起。有這樣的決心,李光耀他們總是以救國的態度想事情。經過商討後,決定成立人民行動黨,為的就是給新加坡有個美好的經濟未來。

  當然,有自己的黨派,當然有別的黨派做對立面,不過李光耀並不怕對立黨派,因為自己深信自己的理念能讓新加坡民眾相信未來一定能有美好的經濟發展()國家。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團隊都是是是為人民著想,促使人民行動黨擊敗其他黨派,順利成為了新加坡政府執政黨派,而李光耀受到大家的愛戴,順利成為了新加坡自立邦的總理,時任36歲。

  當了總理,李光耀野心更加大,希望當時殖民地英國放棄對新加坡的掌控,讓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在一次演講中,李光耀講了新加坡成為獨立國之後的益處,令英國人深深被李光耀的理論所折服,從而願意讓新加坡獨立成為自己自理的獨立國。

  新加坡幾乎所有人都很自豪能獨立之國,李光耀功不可沒,讓幾乎所有新加坡人深信李光耀能治理好這個國家。

  成立了獨立國,李光耀說新加坡的國情就是必須遵守法律,一概平等而論。意思是無論是最高法官還是普通百姓,只要犯法,同等對待。嚴厲的法律,讓新加坡成為最清廉的政府。有了好的政府,百姓才能更好的在這個國家生活。

  不單單從法律入手,李光耀的治國方針針對了教育,人才,文明素養,多種族共處,以及國際的友好建邦。

  對於教育方面,李光耀深信英語教育能成為新加坡的共同語言,並能促進新加坡經濟,人文情懷發展。而且有了更先進的教學,人才一定能得到培養,人文素養也能相對提高。教育好,事情就能環環相扣的發展好起來。

  李光耀也支援外國人才到新加坡發展,這樣的決策一定能促進經濟發展,更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

  在李光耀的執政裡,有點十分推崇的理念就是“家”。有家才有國,對家裡人孝順友愛,日子才會順意好過。相信不愛家人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人才,一定是不可取。

  對於新加坡與他國的關係,李光耀與各國元首會面交流,首先談的就是各國的利益在於非戰爭條件下,因為他看到了世界大戰讓世界處於恐怖之中。同時為中國宣傳中國是和平國,最不喜歡看到戰爭的則是中國。他相信中國地大物博,一定是個經濟能崛起的國家,只要能與中國合作,不僅僅新加坡,還有各國,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

  李光耀一生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把新加坡治理成一個經濟強國。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讓所有人讚歎。李光耀讓新加坡人民愛戴,讓自家人自豪,讓領國敬佩。他做到了,使得新加坡成為了最廉潔政府,最嚴厲法律,城市最乾淨,人文最有素養的國家。

  李光耀的一生,使得每個人敬佩。

  《李光耀傳》讀後感2

  九月,我翻開了凌翔著的《李光耀傳》,這本傳記詳細地記錄下李光耀這位“小國裡的大政治家”不平凡的一生。政治場上的鬥爭,經濟浪潮的搏擊,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過人的膽識、偉人的魄力,在文學化的敘述中一一呈現,頗耐細細品讀。他艱險經歷中的強大意志,使得領導下的新加坡不斷地創造奇蹟,令世界為之側目。

  新加坡的領土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是一個多宗教、多種族、多語言的移民國家,歷史短淺,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剛獨立時只是個貧困的小島,但它卻在一代人的時間內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金融中心、花園城市和亞洲四小龍之一,這其中固然有天時、地利的原因,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人”的因素。經過對幾個發達國家進行研究,並結合新加坡的具體情況,李光耀提出了三條結論性的看法:“新加坡經濟要想取得持續快速的發展,首先要有一個有效率的政府;

  其次需要新加坡的民眾能夠願意從工作上獲得他們之所需,而不是不勞而獲;

  最後需要新加坡人民具有進取的素質,具有推進力,具有預先採取經過思考而有計劃的.冒險能力”。在這三條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人的因素,他對新加坡發展前途的信心也是建立在人民的因素之上。他認為新加坡除了具有戰略性的位置之外,沒有任何天然資源。如果要說有什麼資源的話,唯一的資源就是人。新加坡人勤勞好學、刻苦耐勞、嚴守紀律、自我剋制,有犧牲眼前利益換取長遠利益的精神,加上新加坡政治穩定,社會安定,這些,都是新加坡有光輝前景的因素。

  執政後他不斷制訂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中國優秀人才移民到新加坡。他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發展新加坡經濟,加強外交政策,將新加坡發展為亞洲四小龍,使新加坡成為了一個人人嚮往的發達國家。

  李光耀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實用主義者。他說:“我未接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人的指導,我只對在現實中行得通的事情感興趣”。他關心的是解決人們實實在在的問題:工作掙錢、衣食住行、 生兒育女。他既看不上空頭理論家也不屑於取悅大眾,只是固執己見,堅持去做為自以為對的事情。他一直強調要保持現實、務實的頭腦,不要被理論束縛和限制住。甚至他會為了跟選民更好的溝通,拉到更多的選票而學說福建話。

  在發展經濟方面,李光耀主導下奉行實用主義的新加坡政府給出的答案是: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塊吸引國際投資者的樂土 。在謀求經濟發展之外,另外一個算盤就是透過吸引歐美投資者來間接獲得歐美強國對新加坡的保護。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他都明確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得到它。到治國的時候,他也非常明白新加坡需要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得到它。他一生鐵腕,理性務實,1990年辭去總理職務,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2603美元,馬來西亞只有2283美元,新加坡整整是馬來西亞的5.5倍3624。

  當然,李光耀的遺產不止這些,如中國媒體人列舉的那樣,新加坡“居安思危、與時俱進的國家精神,高度法治化和精英化的社會正規化,小國大舞臺的思維方式,以及及時察覺矛盾、解決矛盾、儘量不把矛盾留給後人的處事習慣。”等等,這些優秀的品質同樣是新加坡持續繁榮發展的保證。不管怎麼說,在新加坡的發展史上,李光耀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留下輝煌的法治遺產,歷久彌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