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讀後感1

  我回到家,捧起再別康橋這首詩,看起來。我眼角皺起,讀著讀著,我的眼裡流出兩掛細細的清泉,順著臉頰滴在了地上,不由得想起了現在,心裡很捨不得母校—銘新街小學。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我們在這個學校同老師同學們一起玩耍的時間沒有多長了,小學的時光正從我的手上悄悄的溜走了。沒有多少天,我們就要各自奔向自己的中學。可是我卻沒有為這個學校做出十分偉大的貢獻出來。望著周老師眼中的惆悵,我也不禁悲傷起來。從四年級轉過來,周老師就讓我多看點書,我先是很不認真的讀。但是,在偶然中我發現了這首詩,我有些感觸,但不是十分重視,可是在我的手中只有微小的一些時間和大家共處了,心裡好些捨不得。

  “那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作者眼中,康橋是那麼的美,那麼令人嚮往。在我眼中,銘小是我見過最美的地方。操場上的那棵粗壯挺拔的梧桐樹,在樹的旁邊,是主席臺,莊重又有氣勢。在主席臺旁還有花兒,十分美麗,在花壇的芬芳裡,我願做一株小花。在校園的一角,有一排樹,在樹蔭下,我們像小樹一樣茁壯的成長。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還剩三天,我們馬上要離開了,想起那樹蔭下,想起那花兒,想起那朗朗的讀書聲,我怎麼捨得離開它呢?可是,我必須了離開,在將來的時光中我要為母校爭光。以後在領獎臺上我會自豪地說一聲:“我是銘新街小學的!”

  再別康橋讀後感2

  時間踽踽而行,歲月靜好藏在斑斑駁駁的光影,以寧靜的姿態綻放在窗臺上一隻寶藍色玻璃長頸瓶中。

  抽出倚在書架最邊上的書,鵝黃色的封面上落了許些塵埃,一拂,細小塵埃紛揚,成為晶瑩的光芒中的細小的美麗。上頭用燙金寫著《再別康橋》,心悸動著,無聲的翻開,怕驚擾了那個星夜滿載星光的夢。

  陽光透過我的指尖在紙上投影出暗影。一場似康水般的情愫在那片凹凸不平的雲彩下構成河畔金柳的美。踏響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毫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化成西邊的雲彩。搖一小舟在康橋尋找細碎的夢。

  而她則是多情的金柳是你心中的新娘,溫柔可人。你願化作水綠草沉醉之康河的柔波里。

  在青草更青處,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未就。連夏蟲也與你沉靜在這水汽氤氳的暖夜裡,醉心的沉默。最終,離別而去。

  志摩一生有三字:愛,自由,美。他對微因的一片痴情成為一段流著令人流淚的美。他的徘徊正是追尋的縮影。他對母校的留戀是他情感細膩的一部分。

  志摩清新雋永的詩如音樂,節奏輕柔委婉,伴著情感起伏跳躍。他用他含羞草般的觸覺去感知感情。這浪漫隨不能成為現實,但卻能如康橋般靜靜流淌。

  漫漫長久飄進久違康橋,雙膝跪地膜拜夕陽最終的輝煌。再別康橋,別了,這個浪漫的人釋放浪漫,給我沁人心脾的期望與溫柔。

  心悸動著,觸及陽光,寶藍色的瓶裡清澈的水在桌上印出波光粼粼。或許此刻談起愛,為時過早。但時間康水潺潺而過。在青春,有些錯誤反而美麗。那是個雪花飛揚的冬季,有了一段美麗的,鏡水花月般的情。是一個如風的少年,青春這個荒唐年紀,每次為了看他打籃球常常在操場上,吹冷風並是半個小時,修長的身影在夕陽下旋轉,陪我度過了一整個冬季。成績所以下滑,教師家長的壓力,讓那半小時似流水,甚至,那是唯一的動人的安慰。二月拂柳,在夜晚,開啟久違的qq,發現一個陌生人在那個冬季在另一頭說了你好,頭像像是令我沉醉的自拍,心一點點沉下去,我向他發出“嗨”。但故事就像斷了油的圓珠筆停在那個冬季。以後,再也沒有為了那半個小時而放縱自我的青春。

  我卻從未惋惜過,那時一段似康水般的過去,就像玻璃瓶裡的一顆玫瑰種子,從未發芽,卻含著當初我翹首盼望她開出美花。一樣的美麗,那是我一整個青春裡最美的風景。如果得了微因的愛,志摩的名字也許會埋沒在黑暗裡,即使沒有得到,但康橋之情依舊是那個滿載星光的夢。

  回神,低頭,見到樹上被紅筆劃出的一句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說的,大概也是我的心境吧。

  再別康橋讀後感3

  《再別康橋》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這不僅因為此詩具有卓越的藝術美,更因為它具有至真至純的詩情美,是一曲唱給生命極致美的戀歌。人們談到《再別康橋》的思想感情,有人說它具有當時社會的投影,有人說它只不過表達了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別緒。可我覺得《再別康橋》抒寫了人們一種普遍的生命意識和心理情緒,這就是對生命極致美的追求眷戀和失去它的悲哀與無奈。生命的極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規律的自由發展和充分釋放自身能量,並達到與自然宇宙和諧運轉、融合為一的完美境界。也只有達到了這樣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樣的激情,具有無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創造力,才能充滿包容一切的力量和愛,達到真善美的完美結合。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簡簡單單、樸實無華的句子,看似飄逸灑脫,卻是無奈、惆悵,卻是不捨,卻蘊含著淡淡的離別愁緒。讀到開頭的這幾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攝走了,就如有一雙輕靈的手在我心絃中撥動著,伴隨著詩人情感的起伏跳躍著,感懷著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以及那份空靈、輕快,如徐徐飄來的柳絮。

  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軟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無不是一幅色彩斑斕流動的畫面,宛若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

  那撐一支長篙與愛人林徽因共駛一葉輕舟於康河的柔波里,是夢!那對劍橋大學的愛,康橋所賦予的一切,是戀!如今重返故地,康橋還是原來的康橋,康河的水依舊緩緩地、一無聲息的流動著,康橋所有的一切依舊,往日的情杯依舊,但卻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獨自走近康橋,那份無奈的惆悵與傷感奔湧在心頭,對往昔的生活、理想、夢,對在劍橋大學讀書時的印象,卻是揮之不去,縈縈於心,此情此景也許就只有康河才能證明、才能詮釋,才能表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康橋的美,康橋的夢,以及康橋所賦予的一切,是永存在於此無法帶走,帶走的只有離愁,只有永存於心中的那份愛,那永不會變的情懷。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無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橋。那輕輕的招手、輕輕的揮一揮衣袖,那淡淡的離愁卻是濃濃的情,濃濃的不捨,濃濃的無奈!那個中的滋味怎能就一個“輕輕的”了得?!

  在文學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偉大的靈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達過對生命極致美的追求和眷戀。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冠長佩,只為了“苟餘情其信芳,昭質其猶未虧”。“仰頭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大詩人李白被權貴排擠出京,他把對生命自由壯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場夢遊天姥,地動山崩,日月同輝的仙人盛會。蘇東坡在黃州赤壁對人生極致的“多情”化作了驚濤拍案的滾滾長江,幻作了雄姿英發的一代英豪周郎。晚年的陸游仍深情回顧著“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英雄氣概。孫犁筆下著力刻畫的那“伴著春雨宿露啼叫,伴著朝霞彩虹飛翔”的黃鸝正是生命極致美的象徵。同樣的,徐志摩筆下康橋的夕陽,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夢,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夢想他的愛和美的精魂的景物,詩人愛他們就如同熱愛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作一條水草”,與自然融合為一,對生命極致的追求讚美和眷戀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唱給生命極致美的戀歌多麼動人心魂。

  然而,歲月的滄桑,社會的變遷,人生的變幻,無情的改變了許多人和許多事,尋求那彩虹似的舊夢的詩人已無法迴歸從前的自我,已無法體味曾經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多少悲傷,多少無奈,盡在不言之中。但他不願損傷那個曾經的好夢,他把它當作一個無法重得的珍寶完美的保護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說,“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無奈而又深情地餘音令人蕩氣迴腸。

  再別康橋讀後感4

  初學《再別康橋》時,詩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輕輕的招收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樣輕盈柔和的詩句,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讓人感受到平靜,但在當時並未有太多感覺,很多時候都不能很深刻的體會到詩人那種依依惜別之情。但當我深入學習這首《再別康橋》並且理解了裡面詩歌語句的意思之後感,才真正受到這首詩歌的所呈現出的魅力。

  《再別康橋》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作為一首透過寫景來表達內心情感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部分: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離開康橋,踏上歸國的船隻,面對這浩瀚的大海,徐志摩內心在想什麼呢?畢竟那是他曾學習生活過的地方,留下了他最美好的記憶。行走在湖邊,陽光撒在湖畔的柳樹上,宛如夕陽下的新娘。看著水中倒影,似乎在心頭盪漾。在這黃昏美景中,就連軟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搖的樣子都會使他頓生羨慕之情,竟甘心成為康河中的一條水草,渴望著如那水草一般永遠生活在康河中。榆蔭下的清泉也被夕陽點染,如同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之間,沉澱著他那對康橋情有獨鍾的夢。正是這個夢,讓他撐起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的夜裡,行著小舟,向著青草更青處漫溯。他想放歌,但卻無心放歌。連夏蟲都為了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無論是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還是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這些所有的一切都屬於康橋,以及那彩虹般的夢,他並不能帶走。再別康橋,告別的是給他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

  從一開始的不瞭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再到深入學習,查閱資料,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這一過程已能讓我感受到作者對康橋那份依依難捨之情和無盡的眷戀之意。而透過上述對詩歌內容的大體複述,更加讓我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對康橋的愛戀,詩人用最溫柔的語句表達對康橋生活的不捨,眷戀之情。但在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不只能感受到詩人所表達出來的不捨之情,我覺得在這句詩中也表達出了一種的豁達之情。

  所以在整篇詩歌裡,我最喜歡這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人的一生不斷經歷著相遇、離別,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到現在踏入大學的校門。離別高中那枯燥乏味的環境,與大學的新環境相遇。回首高中那段時光,我也會像作者對康橋那樣,有不捨之情、眷戀之意。懷念往事,對往事賦予強烈的內心情感固然是好,但更應該學習作者那一份灑脫和寬廣的境界,懷著憂愁,卻能表現出瀟灑與風度。揮手作別,那是不捨。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又是何等的灑脫呢。

  再別康橋讀後感5

  暑假,悠閒中重拾徐志摩詩集,真的是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一種靈魂的洗滌,特別是那首《再別康橋》。“康橋”的清新淡雅,“康橋”的美侖美奐,飽醮深情的志摩以無限的眷戀,描繪的是一個令人神馳心往的清幽家園。那片片西天的雲彩也是作者的摯愛。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樸實無華的句子,帶給人的是一種飄逸灑脫的感受。別具一格的用詞,使詩的意境更為精妙地體現,貼切而生動三個輕柔的動作加上“輕輕地,輕輕地,輕輕地”,詩中淡雅的憂傷像毛毛細雨,潤物細無聲地滲透人的心肺。

  再讀《別了康橋》,開頭的幾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攝了去。感懷著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詩人的才情,詩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飄來的楊絮,平素中夾著深蘊,渾然天成。在你隨心所欲中體味它的空靈、輕快。作者對劍橋大學的愛,對那讀書生活的印象,揮之不去,縈縈於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達?這就莫過於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康河周圍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發洩的寄託物。正因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連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還情願做水草。寫到這裡詩人心頭“盪漾”起了一陣陣不可抑制的柔情。“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詩人澎湃的感情,在此達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永留在他心愛的康河。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處的那一潭水,不再僅僅是一潭水,而是詩人美好情懷的溶合物。是斑斕多彩的,是有豐富內涵的。“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多麼美好的意象,多麼炙熱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現實與夢想,現在與過去,已如過眼煙雲,飄然而逝。“我”極力的追懷,“我”想擁有那爛漫、甜蜜的生活。然而,當年的快樂、歡欣如今卻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來了。早期熱烈的羅曼蒂克,如今已變成了輕煙籠罩般的傷感。不用送行,不用灑淚告別,甚至也“不帶走一片雲彩,”只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將永遠在詩人的心胸里長存,詩人的靈魂早已經和康橋融為一體了。

  第一節一連三個“輕輕的”使人浮躁的心頓時平靜下來,想“輕輕的”欣賞這首詩。心無雜塵,詩中的意境便更容易在心中展現。夕陽西下,餘暉灑落,給河畔的柳樹鍍上了一層金色,朦朧中,彷彿一位身姿嫋娜的新娘。豔麗的紅衣倒映在波光之中,詩人的心,也隨著水波起伏,盪漾起離別的惆悵。他輕輕的揮一揮衣袖,向那西天燦爛的'晚霞道別。詩中的美景一一在我的眼前呈現,詩人的心情也在我的心頭湧起。輝煌的景色襯托出離別的苦痛,詩人要離別這美麗的康橋,怎能不感到傷心。

  接著詩人發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願望。讀至此處,一股感動油然而生。在康橋,河流都是溫潤的柔波,即使做一條水草,詩人也心甘情願。可見詩人真是戀極了康橋,愛極了康橋。

  轉眼就要離別,自然要觸發詩人對往昔美好的回憶。晚霞倒映在潭水中,彷彿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康橋寄託著詩人年輕的夢,榆陰下的潭水,水中的青荇、浮藻,無不喚起詩人對過去追尋夢想的回憶。

  詩人撐著長篙,駕一葉小舟,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這象徵著詩人昔日在康橋,縱情的誰尋自己的夢想,向青草更青出,夢想更深處漫溯,探尋。心中充滿了年輕的豪情。讀到這裡,離別的傷感似乎悄然隱去,只留下夢的美好。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詩人又把自己拖回了現實。夢境幻滅,令人感到有些失落。心凝重了,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此刻彷彿在用心與康橋對話,向她傾訴離愁。

  再別康橋讀後感6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在1925年(1928)故地重遊的歸國途中,在輪渡上所寫。

  意境與靈感往往在一瞬間生成、氾濫,繼而產生的激情總一發不可收;而被這種激情煎熬的、激勵的、托起之後,也許就是千古的經典!《再別康橋》如何在那種環境中出爐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和波光裡的豔影是不是勾起他對當年的舊夢,遠去的纏綿或盡在咫尺的柔懷、感慨合二為一呢......潺潺水流之聲,躍躍之蕩之情懷,怎不叫人觸景生情,思緒萬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過,雖景依舊,卻人事全非。重尋舊途、舊歡,已是枉然。於是不能放歌,諸緒隱隱,暫且沉默。然,春風已起何懼秋波!那觀不住的激昂只能換一種角度或方式,一吐為快!此時的沉默也絕非今夜的康橋,也就是今夜的康橋,絕非是詩人他自己也就是詩人他自己。此時此刻詩人近乎全陷入對往昔之種種之中。當詩人俯首醒來,恍然自己是在告別,進而使得詩的尾巴上塗上了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

  詩的開篇便灑脫、輕靈、舒展。巧妙地連請出了三個輕輕的來配合走、來、招手、作別等動作,以肢體語言將一個飄逸、灑脫的詩人形象活脫脫地推到了讀者的面前。這裡,輕輕二字蘊含著訴之不盡的依戀之情,道不盡的惜別之意,用輕盈的、溫馨的筆觸渲染了夕陽映照中康橋的寧靜之美,更有此間人去春又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繼而,詩人抓住了康橋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這幾個意象作為寄情,把對康橋的依戀、惜別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豔絕倫,蕩起詩人心海的漣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詩人賦予了鮮活的生命......你無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詩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渴望;此間的靜與動,微動與被情動,活靈活現,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襯托出既朦朧又清晰的畫卷。

  注重文字的取捨、含蓄,注重藝術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慣用的伎倆。他往往很會利用一種夢幻般的情調,巧妙地將氣氛、氛圍、感情和意象融為一體;更能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與其互換,使得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限於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意念、藝術形式上,皆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戀而不貪,足能給人留下美麗的回憶,這大概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

  輕輕地來悄悄地去,不帶走一片雲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蕩,落落大方,何樂而不為啊!

  再別康橋讀後感7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語言柔美,含蓄,感情飽滿。而蘊藏在這首情意綿綿的詩後的情感更值得人品味。詩的開始便塑造了詩人溫柔,翩翩的風度。“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詩人的身影是悄悄地,是翩然的,是滿懷了一種還未知的神情的。“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詩人作別的不是別的,卻是雲彩。這便是一種十分感性的行為。

  詩的二、三兩節開始描述康橋上看到的美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夕陽將柳樹染成了金色,比作新娘,柳樹似乎是有了新娘的羞澀,那樣動人。波光的影子,層層蕩蕩,直印在詩人的心裡。“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描述青荇水草的自由和悠閒,那樣的怡然自得的情形讓他心生嫉羨。這一切,都激起了詩人浪漫的回憶和感情。從第一層來看,是寫景渲染,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揭示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另一個藏在深處的感情世界。即寫景抒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完美過去的回憶和緬懷。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聯絡到上頭提到的夕陽的景象,那一潭原本青綠的潭水,的確像虹一般豔麗多彩。而那夢,應是指昔日的夢,卻“揉碎在浮藻間”,說明昔日的夢已永遠停留在過往,往者不可追了。它雖已在時間中揉碎,但還沒有消失。它沉澱了下來。並且猶如彩虹般美麗。在詩人看來,他當年在劍橋的生活是值得留戀的。而他此次來劍橋便是來找尋昔日的夢的。

  “尋夢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期望瀟灑地重溫康橋的舊夢。他是如此渴望重新找回原先的完美,在星輝下放歌的那種豪情。詩人的感情在此刻是飽滿的,充滿活力和期望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感情從高潮瞬時下跌,他發現了夢想和現實的差距,他在同樣的景色和地方做同樣的事,卻再也回不去了,找尋不到舊情,找不到他所謂的“夢”,詩人的感情由此壓抑深沉,這使我們感到,在讀第一節詩時的那種瀟灑飄逸感全無,取而代之的是苦澀、惆悵和難言的苦衷,透露出詩人更加內在的,難以擺脫的苦惱。

  詩人是深情的,浪漫的,他痴想找回舊歡。應對此情此景,他才相當真實地意識到自我難言的苦澀和苦衷、惆悵的情懷,景色依舊完美,只是物是人非,那些纏綿的“夙願”和“夢想”,可望而不可及。大致而言,是因為他對夢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一再受挫,而寫《再別康橋》的時候,也許他的苦惱接近於最深的時候,所以也是他幻想最厲害的時候,唯有幻想還能支援他,有勇氣,有活力來尋舊夢,也才有活力把這難言的心事形諸於詩,並且有一個飄逸、瀟灑的姿態。

  詩人最終離開了,他是悄悄地走的,不帶走一片雲彩。不帶走一片雲彩,能夠理解為詩人期望讓康橋這個魂牽夢縈的感情世界以最完美的幻想面貌儲存下來,表達了詩人對舊夢的珍惜。他離開了,而那個夢,也許會一向存在。

  再別康橋讀後感8

  幾回讀,總願追隨詩人,去往他以往的尋夢地,究竟是旁觀,還是親臨那樣悵然不捨、時空顛倒、夢境穿插,都因為,那即將的別離。——題記

  近了,眼中的景,草坪、樹蔭、康河、那最美的彩虹、還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橋……

  近了,眼中的我,衣衫、腳步、面容、思索、還有那近乎割斷臍帶的嬰兒般的不捨……

  輕輕地,又走上以往輕飄過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樣細心、比往常更細心。對不起,不忍打攪那熟睡的心靈,不忍打攪那可愛的夢境,更不忍打攪夢境中的自我。親愛的,你不捨的夢中真有不捨的我嗎?

  哦,還有你,可愛的青荇,我的小東西!在這熟睡的一刻、在這熟睡的季節裡,僅有你強忍睡意,不願別離而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輕輕的我,在你的愛意裡。因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們的愛河——康河裡,柔情蜜意!吻別,我最愛的你!

  來到那以往到來過的樹蔭下,傍著悠悠康河,驀然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心跳、臉紅,做了少婦的你更加豐腴美麗。深情地望著你,問你是否還記得那個婚禮當你挽著新郎夕陽而去,你那金色的豔麗、婀娜的豔麗,卻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記憶!康河為你而波光盪漾,我為康河眼中的你心頭盪漾!問你是否還記得那件送給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平鏡,記住了你新娘的美,記住了我彩虹般的夢。親愛的,嫁做人婦的你,如果還在意我們以往的傾心,那麼在我離別之際,請你再看看鏡中的記憶:我為你,在青草更青處撐一支長篙,漫溯;我為你,在滿載的一船星輝斑斕裡,放歌!那是我的夢啊!那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啊!我把夢獻給了你,把夢留在了那裡!

  激動,我快要哭出來,卻,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別離、悄悄的別離、幸福的別離,留在那裡!我,沉默了!夏蟲為我沉默了!康橋為這一切,沉默了……

  遠了,眼中的景,草坪、樹蔭、康河,還有那最美的彩虹,還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橋……

  遠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腳步、衣衫,還有那一步三回頭的背影……

  詩,能夠有尾音;而詩意,卻是那樣綿長不絕。沉醉其間是那樣讓人難以自拔,如登仙界,如歸故里。——後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