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沉淪》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郁達夫《沉淪》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當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郁達夫《沉淪》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郁達夫《沉淪》讀後感 篇1

  本對郁達夫的東西沒什麼瞭解。無意中,看到一句這樣的評價:在當時的中國,需要魯迅這樣鐵骨錚錚的為人民疾苦疾呼的鬥士,需要郭沫若這樣謳歌自然,謳歌生命的人……郁達夫卻是另外的一種方式,他的《沉淪》一出,給當時的中國文壇無異於一個晴天霹靂……(大致意思就是這樣)。郁達夫是誰,《沉淪》又是講什麼的?我好奇了。我去找了來看。

  這越讀越是熟悉,小時候應該有看過它改編的電影——當時的感覺應該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國,你為什麼不強大起來,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見人的外形以及對白。

  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看完了。覺得如果撇開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重新來看這部小說,都是很有韻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個留學日本的,無所事事,自卑,怨憤,又自戀,猥瑣的墮落渣男,一個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的一段經歷和心理活動。

  早晨被窩裡的罪惡,陷入自己對自己的指責,怨恨,然後又怨恨他人——復仇——復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後幾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後幾天就完全的放縱了自己,跟自己說從下個月重新開始或者下週重新開始,下個初一重新開始,甚至有個形式的去剃了個頭,洗了個澡——但實際上就是一切該怎樣來的還是怎樣來,都沒有改變。

  撇開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不說,撇開心理的問題不談。這樣的行徑不也無時無刻的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某些人的身上嗎?

  《沉淪》裡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們的四周圍的。

  郁達夫《沉淪》讀後感 篇2

  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

  大多數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強調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後,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意義上的愛國並無太大關係,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藉口。

  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於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於“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並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侃的句子出現。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生了齟齬,並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蠍一樣”,然後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

  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我以為,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

  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後評論者力圖迴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迴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迴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藉著小說中幾次出現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麼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於作者對“性慾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郁達夫《沉淪》讀後感 篇3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叫《花季少年沉淪路》的文章。文章講述了一個叫昆鵬的少年,原本是一個好孩子,因為家庭和社會的原因,最終不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昆鵬原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CEO,年薪上百萬;他的母親在一家服裝廠工作,擔任中層領導。小時候,昆鵬是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昆鵬乖巧好學,伶俐可愛,爸爸媽媽一有空就陪他,還時不時帶他出去旅遊。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而快樂。

  後來,爸爸媽媽的工作越來越忙,陪昆鵬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唯一能給昆鵬的,就是給他很多的零花錢。零花錢多了,陪伴少了,昆鵬開始用錢去給自己“找樂子”,曠課,逃學,去舞廳,逛酒吧……。

  天有不測風雲,昆鵬爸爸上班的`公司垮了,媽媽也下崗了。沒過多久,“閒不住”的爸爸媽媽受不了天天的“戰爭”,離婚了。昆鵬判給了爸爸。離婚後,爸爸性格越來越暴躁,對昆鵬不是打就是罵,昆鵬再也受不了,只好“逃”到姥姥家。

  姥姥家太清貧,無法給昆鵬很多零花錢。昆鵬再次離家“混社會”:打架、偷盜,混跡於各種不良場所……。直到有一天,一個販毒頭目看上了昆鵬,昆鵬的人生再次改變。

  尖利的警笛聲,冰涼的手銬,還有昆鵬悔恨的淚水……。後面的故事我不說你也應該猜得出來!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們少年兒童要學好,不要做那些不應該做的事情。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平時做個遵規守紀的好孩子,不要被社會上的人帶壞了。我還覺得,有一個團結溫暖的家,有愛你的爸爸媽媽比什麼都重要!

  希望故事中的悲劇在現實中不再重演!

  郁達夫《沉淪》讀後感 篇4

  大家一直都說《沉淪》這篇文章好,懷著崇敬、好奇的心理,我一口氣讀完了它。可讀完之後,留給我的卻是幾分憂傷,幾分氣憤,還有幾分迷惘......

  文章的主人公是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詩人。按當時的情況來說,他的條件是很不錯的,不僅能吃飽穿暖,還能去學習,甚至可以去留學。但誰想到,這些令大多數中國青年眼紅的條件卻讓他一步步沉淪。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人,是一個懦夫!作為一個男子漢,卻不能說到做到,做為一個炎黃子孫,卻不能為祖國爭光。明明在心裡痛罵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卻同樣不能抵制住她們的誘惑或者不如說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羨慕別人的交際廣,人緣好,而自己卻不學著去做,還在背地裡把人家當成是仇敵,認為別人故意這樣對他,甚至把這件事歸咎於祖國......最後終於跳海自殺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他是個極不爭氣的人。我覺得他最不爭氣的一點就是把什麼事都歸咎於國家,一遇到挫折、困難就說:"祖國啊,你什麼時候富強起來啊?你快強大起來啊......""祖國,這是你害我的!"說真的,他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一個國家、民族不能富強,他的子民同樣不能夠抬起頭來做人!可是,我們也應該想一想,國家的強大就是需要全體國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負責,那國家怎麼才能強大呢?有付出才能有獲得,如果大家都來拿國家的,那國家往哪拿?這個簡單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況一個留學生。可是既然懂得這一個道理,他就應該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為什麼,他還是一再沉淪......

  不說他了,就拿我們現在來說,學了那麼久的知識,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按理說我們應該運遠強大於歐美、日本等"小輩"啊,可是為什麼,在那些"小輩"面前,我們還得忍氣吞聲?為什麼對人家的經濟還是望塵莫及?中華民族是個聰明的民族,腦力方面並不比別人差!我們之所以不能富強,就是因為中國有太多隻懂拿國家的人啊!難道這個道理大家真的不明白?

  郁達夫《沉淪》讀後感 篇5

  在很久以前就聽說《沉淪》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對這"沉淪"二字充滿了迷惑和不解,也許是好奇吧,想知道這部書到底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讀了《沉淪》和對郁達夫個人生平的瞭解,我知道了這裡面有很大的個人經歷自序的成分。感覺到裡面的語言風格是淒涼的、悲苦的、感傷的,而且隨處可見。我知道有很多人對郁達夫先生的評價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好的,低劣的。但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心中翻騰,這感覺卻是最起碼的深沉和嚴肅。我想說一個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寫作品時的心情相似的時候,才會引起共鳴。

  提到郁達夫就不能不說他的小說,而在他的小說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淪》,提到《沉淪》呢,又不能不說《沉淪》中表現出來的性苦悶,性壓抑,以及故事裡主人公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憂鬱證和精神衰弱症。還有這些給他們帶來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國向來是談性色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現象似乎稍有好轉。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劃到色情那一面去了,而這中間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嫻熟的把握。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塵莫及的。

  但因為鬱先生所處的時代便賦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內涵。畢竟那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時代中的一個時期。就《沉淪》中的"我"而言,性苦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處異國而同時遭受著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其次,是因為對真摯愛情的追求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滿足。由於文中的"我"是沒有朋友的,沒有親人的,沒有戀人的。所以就談不上什麼友情、親情、愛情了。所以"我"變得憂鬱、孤獨、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惡的時候,是無意識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卻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犯下的。而在這過程中"我"是無法自控的,可以說是無法自拔的。"我"之所以在文中仇視一切,覺得身邊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敵人,而自己雖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內心深處又有些瞧不起周圍的人,也就是說這種極度的自卑當中有一點點自戀的成分。

  文中多次提到"祖國啊,你何時才能富強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文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我不知道到底是由性苦悶導致的憂鬱和精神衰弱,還是因為自卑和憂鬱導致的性苦悶。或許這是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但我不得而知。

  文中的心理描寫可以說是非凡的,從中我們可以瞭解"我"的心理矛盾的鬥爭是多麼的激烈,一種向善的焦躁與貪惡的苦悶之間緊張的內心衝突,時而衝動但尚思剋制,但最後終究得到解脫達到更高的境界,使靈魂得到一次次的淨化和昇華。但文中的自我暴露和剖析是驚人的,是坦誠的。"我"在文中的行為是奇異的,是被大家所接受不了的,這其實是他對周圍人和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的畸形的反抗和深沉的的抗訴。

  郁達夫《沉淪》讀後感 篇6

  風雨交加,黑暗籠罩著天空,一個為了生活努力掙扎的人,拉著一輛黃包車在艱難地前行。他的目光由最初的希望到迷茫,再到絕望,他漸漸地慢了下來,最終跌倒在了無盡的黑暗中,再也沒有爬起……

  “二強子”倒下了,像“二強子”一樣的拉車人倒下了一個又一個,祥子終究也擺脫不了這最終的命運,像駱駝一般堅韌努力的祥子,在經歷了人生的諸多坎坷後,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最終沉淪墮落了。這是一個人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許多人的悲哀……

  生活本是充滿希望的。十八歲的祥子,帶著鄉間小夥的健壯、木訥、勤快與誠實,他懷揣著希望來到北平,為了新生活而努力奮鬥,他賣力地幹活攢錢,買到了一輛屬於自己的新車,他感到,生活充滿了希望。為了多掙一點錢,他拉客出城,車被沒收後,他竭盡全力逃出了兵營。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使祥子充滿動力。他奮鬥,為了生活,他可以舍下面子與下等車伕搶座,沒命地拉車,甚至連一口好茶也捨不得喝。在劉四爺的車廠裡,他十分踏實,若是一直這樣奮鬥著,祥子所憧憬的,甚至是幻想的,也許他都可以擁有。

  然而生活並不一帆風順,意外總是與願望背道而馳。積蓄被全部敲詐,買車計劃破產,虎妞與劉四鬧翻,勞累和疾病,使祥子失魂落魄。雖然他不愛虎妞,但畢竟是虎妞讓他有了一個完整的家,所以虎妞的死,給了他莫大的打擊,祥子的心由苦痛到掙扎,一點點變冷,一點點沉淪。再後來如果小福子沒有死,也許祥子的結局不會那樣悲慘,小福子自盡,讓祥子失去了精神支柱,毀滅了他最後的希望。他完全墮落了,社會的黑暗把他逼進了深淵,他學會了吃喝嫖賭,學會了混日子,甚至出賣朋友,祥子像一隻狗一樣栽倒在了街頭。

  是社會造成了祥子悲慘的一生,還是祥子自己造成的呢?這不言而喻。祥子在那混亂的社會中如同一匹被束縛的野馬,在煎熬與掙扎中失去了善良的本性,變得暴躁狂橫,一步一步墜落無底深淵,最終被社會的黑暗所吞沒。就像作者在書中所寫到的那樣:“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來,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中去。”我想,這是那個時代所賦予給艱辛勞動者的共同悲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