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精選5篇)

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1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著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裡,萬物皆空。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於空暝之中,生於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唸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並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不過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著閒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燻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現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裡,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愛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愛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並沒有經歷什麼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愛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裡,在他們的心裡。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裡,在那小舟上方昇華。

  再看現在,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可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汙吏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著和諧。政府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於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敬重和寬容。

  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2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裡,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裡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讚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讚揚。

  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3

  浸染於世俗,被瑣事纏繞,為現實所傷,突然讀到汪曾祺的小說《受戒》,一種似曾相識、久違的感動始終縈繞在心頭,難以釋懷,是啊,我們美好的童年已經逝去太久,我們平靜的村莊已經變得喧鬧,我們原本寧靜、被夢想充盈的心也因為成長而變得世故。幽靜的鄉村,淳樸的風俗,不諳世事的年紀,飄著蘆葦香的沼地,讀汪曾祺的小說彷彿故地重遊,而那心中沉睡已久的夢想也似乎被悄悄喚醒。

  《受戒》恣意渲染著民情風俗,醉心於那獨到的風光和那群不被世俗束縛的人。在英子把船划進了蘆花蕩時,小說接著寫到:"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檫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恍若夢境的田園風光,雖常見於鄉下故土,然從作者筆下流淌出來,卻令人神往。

  小說雖名為《受戒》,卻張揚著自由。無拘無束的和尚,和善的村民,充滿趣味的儀式,還有一段朦朧的愛情,在濃郁的鄉土風情裡,作者歡喜那自由的人性和樸實的寧靜,歡喜那真性情的人和若有若無的感覺。整篇文章清淡委婉、渾樸自然,讀後卻讓人慾罷不能,久久回味於那夢裡桃源。

  汪曾祺學貫古今,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哲學,其敘事娓娓道來,漫不經心、卻不乏生花之妙筆,《受戒》是一篇散文化詩意化的小說,平淡卻直逼人的內心,以人之共性引人共鳴,如春雨潤物悄悄地觸動人內心的軟處,平淡,卻絢麗,動人心絃卻不著痕跡。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也集中體現了汪曾祺的創作理念,他力求淡然,努力構建起自己的藝術世界,讀汪曾祺的小說,你不要奢求會驚心動魄,但就是那種平淡把所有的震撼都比了下去。驚濤駭浪都只是瞬時,汪曾祺的小說卻像炊煙或是淡香一樣雋永悠長。汪曾祺說,我要對小說這個概念進行一次沖決: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說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說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中國的小說從誕生到汪曾祺為止,都只是在半邊的天地裡轟轟烈烈,汪曾祺給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可以毫不吝嗇地說,汪曾祺是劃時代的,因為他,我們的小說世界才完整。

  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4

  整篇文章讀完後,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佈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對比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溫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說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註定要出家,出家成為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並不是出於對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孃磕個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輕鬆自然的感覺,之後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看起來主要描寫了兩點——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著家眷一起管理荸薺庵,打牌、抽菸、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麼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悠閒自在,更談何壓力、鬱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於人世,可是他們活著只是為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麼想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著“往生咒”殺豬,帶著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澱著。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為小明子參謀畫什麼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麼樣子,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聖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著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起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麼願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佈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閱一些資料,才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麼是人性。如果說是和尚們對自己的心靈、慾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苟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麼還缺少最重要的美。於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己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才是人性最巔峰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溫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知道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著他們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尋求愛。於是他們便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麼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籲誰重拾天性,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記住我自己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嚮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幹著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汪曾祺的受戒讀後感5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一本小說,名叫《受戒》。讀完之後,我感慨萬千。其中,作者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剛開始我並沒有理解,但當我細細品讀過後,我才瞭解這句話的含義,瞭解了作者的思想。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過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沒有什麼世俗的紛擾。可是這樣的生活真的很難得。

  這本小說主要講述了小英子和明海的愛情故事。明海在十三歲的是時候來到了庵趙莊的“荸薺庵”要當一個和尚。然後在這裡認識了鄰居家的小英子,兩個人經常待在一起玩,感情漸漸的變深了。但是在這個時候,明海提出要去當和尚,小英子還是送他去了廟堂受戒。在明海受戒的時候,小英子和他的感情也越來越好,最後兩人在蘆花蕩裡,小英子問明海:“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海一開始驚訝了一下,隨後大聲的說:“要!”,就這樣,兩人在蘆花蕩裡許下了一生的承諾。

  汪曾祺在這本小說中描寫了一個樸素的村莊。當中各型各色的人和事,他都能描寫細緻,即使一筆帶過,也給人感覺恰到好處。“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作者透過對腳印細緻的觀察和描寫,突出了明海對小英子深深的愛戀,細膩的心理描寫,寫出了初戀心跳般的感覺。有時候還能在他的描寫中產生共鳴。那種小英子和明海之間純真的感情也著實讓人羨慕。初戀的純潔和美好,在汪曾祺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一點都不做作。

  讀一本好的小說,就猶如與智者交談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筆下的故事,把我帶進情節中,讓我回味無窮,也讓我知道了,原來文字可以這麼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