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圍城讀後感(精選8篇)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精選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錢鍾書圍城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1

  《圍城》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一群知識分子的故事。小說以從歐洲留學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為中心,以調侃、幽默和極富諷刺意味的筆觸,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戀愛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糾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的猥瑣靈魂和灰色人生,表現了作者對舊中國西式知識分子的無情嘲弄,以及對中國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審視。

  小說中方鴻漸這一西式知識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於封建世家,其父親是前清舉人,他靠著其死去的未婚妻(包辦婚姻)的父親(點金銀行的周經理)的資助赴歐洲留學,由於他“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懶散”,四年中換了幾所大學,但卻一無所獲,沒有學到任何專長,眼看著回國在即,最後他不得不從一愛爾蘭人手中花40美元騙得一張“克萊登大學”(子虛烏有的大學)的博士文憑。還有,由於他受西方生活的影響,生活放蕩,在回國的船上,他擋不住誘惑,與輕佻的鮑小姐,幹那苟且之事。雖然方鴻漸的性格中有不求上進、遊戲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熱情的一面。他拒絕大官僚的千金蘇文紈的自作多情的許愛,多次揭穿對方的庸俗、勢利和虛偽;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看不慣那裡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還有,當他從職的華美新聞社被敵偽收買後,他沒有顧及自己的生存問題和親友的反對,毅然離開了報館。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一定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卻處處碰壁,處處受到冷遇。方鴻漸的悲劇,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那些比較正值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這一“圍城”中的悲劇命運。

  小說除了著力塑造方鴻漸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還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識分子的形象。如滿口仁義道德,但卻滿腹封建半舊遺老李梅亭;虛偽庸俗的,以在情場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閨秀蘇文紈;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詩人”曹元朗;外形木訥,內心齷齪卑瑣的假洋博士韓學愈;道貌岸然卻老奸巨滑的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溜鬚拍馬、淺薄猥瑣的勢利小人顧爾謙等。這些活躍在新“新儒林”裡的各色人物,真實地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空虛和精神上的病態。

  這本書寫得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2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我同情方鴻漸的遺憾人生,我難過孫柔嘉的工於心計,我思考蘇文紈的執著追求,我欣賞唐曉芙的直爽聰慧,我感嘆書中無止境的鬥爭,我感嘆人生的變幻無常。正像蘇文紈說:“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方鴻漸的優柔寡斷,玩世不恭以及蘇文紈的矜持自負使他們錯過了彼此。思想陳腐守舊的董斜川,“新古典主義”詩人曹元朗,方鴻漸好友趙辛楣,以及聰穎美麗的唐曉芙,在小說的一開始就上演了一出知識分子百無聊賴的宴飲大戲,這足以見到他們各自內心的“圍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在這樣庸俗無聊充斥著虛假笑臉的社會中,他們用這樣的一座城保護自己。

  方鴻漸,趙辛楣和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和青年助教孫柔嘉在起航南下的過程中組成了“小社會”,各種矛盾和各種調侃,各種嬉戲及醜態,將人性的思想弱點描繪的淋漓緊緻。接著是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的經歷。大學裡,上自校長,下至學生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誣陷,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映象逐鹿的舞臺。一些學者粉末登場,他們中有李梅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的半舊遺老,有韓學愈那樣外形木訥,內心齷齪的假洋博士,也有高松年那樣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偽君子,有汪處厚那樣依附官僚謀取職位的阿木林,有陸子瀟,顧爾謙那樣一心攀龍附鳳的勢利小人。這座大學,也是一座“圍城”,在這一座城裡,表面光鮮燦爛,而暗地裡各有各的無奈虛偽。

  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了,他進入了另一座“圍城”,孫小姐“千方百計”地嫁給方鴻漸後,她的挑剔,她的心機,她的虛榮,她的勢利,漸漸都映在方鴻漸眼裡。最後那擲梳子的一幕,大概是讓方鴻漸最傷心的吧。畢竟他倆從確定戀愛到結婚,實在是太迅速。婚後的吵吵鬧鬧也許是很多青年男女婚後的故事,他倆像是一家人,又不像是一家人,兩人的個性都太強,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姑媽,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叔叔,誰也不肯讓誰。但也許是因為責任心,方鴻漸還是希望維持這種夫妻關係,而又因為心太軟的人一出手就太恨了點,方鴻漸還是將她打走了。在這一座“圍城”中,方鴻漸試圖逃出來。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總覺得方鴻漸屬於第一種人。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有著這樣的一座城,我們努力著努力著走進它,當回過頭時,我們發現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此時的我們就只剩下回憶……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3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這就是《圍城》。《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小說裡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4

  不知道是自己最近忙得失去自我了,還是其它緣由,讀《圍城》,對於方鴻漸的經歷,潛意識裡總覺得不真實,總覺得是假的,讀到小說的最後了,還是覺得故事在鋪墊,沒有進入正文。也可能和我最近(不是最近,是一直)的生活狀態有關係,我總覺得這個生活不是我的,我總在期待另外一種生活,期待另外一個我,另外一個他。

  倒是最後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女士的附言更覺真實,不過也確實是寫實。

  方鴻漸之與四個女人鮑蘇唐孫(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其中主要的是唐和孫,雖然和唐小姐沒有結婚,和孫結了婚,但是倒不能說她更愛誰。只是覺得男女之間的種種誤會太可怕了,因為誤會,因為面子,本來相愛的兩個人竟然各奔東西。

  偶然想到《婚姻保衛戰》裡面,最後的總結也是,夫妻之間不要死要面子,要互相體諒,該說的軟話就要說,心裡要時刻為多方著想。

  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但是從很多幸福的人夫妻,前輩,朋友的眼裡,我相信還是要結婚的,婚姻的幸福是值得追求的。看了楊絳寫錢鍾書,就覺得很是羨慕。我就特希望我的先生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但是又總怕自己沒有能力去欣賞他的才華,不像楊絳女士那樣有才氣。在她的眼中,錢鍾書的很多在常人看來的缺點,她都愛稱為“痴”氣,這其中凝聚著多少愛,多少包容啊,夫妻能做到這樣,也就心滿意足了。萬萬不能像方鴻漸和孫柔嘉那樣,本來心裡還是想著對方的,但是在一起的時候,就互相傷害,什麼硬話都能出口。

  夫妻間,不能什麼話都說的,傷感情的話尤其不能說。

  引用一篇別人的書評,要比我的深刻得多,我這只是看到了表面的荒謬,沒有體會到內裡的深刻。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5

  錢鍾書的《圍城》這本書給了我良多的感慨和取之不盡的人生智慧。

  曾經,那本厚厚的有著灰色封皮的《圍城》,莊嚴地立在我家書架的最高層,我曾試著讀它,卻被它的平淡與難懂擊敗。

  最近一次捧起《圍城》,是饒有興趣地把它讀完的。放下書本,我確切地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曾經晦澀的書,如今已經可以欣賞,曾經疑惑的情節,如今已經可以理解。現在我看《圍城》,少了之前的畏懼,多了對其內容之深邃的讚歎。我在為自己能讀完《圍城》歡欣鼓舞的同時,又察覺到,自己讀懂的,只是一點點皮毛。書中人物深層的性格,書裡真正的精髓,我還沒有領略到。此書精彩的內容,值得我細細重溫幾遍。這又使我不得不欽佩作者錢鍾書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能體察得如此之透,而道出時卻又如此娓娓動人又不乏幽默。正因為如此,《圍城》不僅能給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還可以作為我的社會啟蒙書,讓我開始瞭解人情世故,試著分辨社會中的善惡。

  書中的主角方鴻漸,留學歐洲後返回上海,遠赴三閭大學任教,後去香港遊歷……對於他,我總有一種感覺,不論他去往哪裡,都彷彿身處一座圍城當中,給人以壓抑之感。仔細分析,我覺得是他氣量狹小、見識短淺所致。他對於自己喜歡的蘇文紈膽小扭捏,在鉤心鬥角的三閭大學也無所作為,講課的時候又自以為是,這些性格的短板,最終造成了他事業與愛情的悲劇。

  人,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應當努力打破生活中的圍城,積極地融入世界,以坦誠的胸懷迎接未來,以熱情的態度待人接物。擺脫生活中的羈絆與束縛,胸中開闊,眼前自然有萬里江山。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6

  婚姻是一座圍城,在外面的人想進去,在裡面的人想出來。方鴻漸本是一位嚮往自由,玩世不恭留洋國外又略有才華的人,在郵船上的翩翩風度贏盡美人心,在朋友圈裡言辭犀利盡獲人嫉妒。但小說越看到後來越發現,原先的方鴻漸逐漸褪去,特別是與孫小姐結婚後,他變得脾氣暴躁,內心狹隘,只會挖苦諷刺的人。像是吃水蜜桃,外表光鮮誘人,吃到最後發現裡面是醜陋的核。那方鴻漸竟是怎樣從一個光鮮的水蜜桃被層層剝開而只剩下一個核的呢?

  方鴻漸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矛盾,留洋國外使他意識到自己作為個體的價值和追求自身個性發展的要求,他具有新時代青年追求自由的通性,但他本身又出身於封建大家庭,父親是前清孝廉公,對封建制度下的規章習俗刻板地遵守,以父親的威嚴和身份軟硬兼施,無形之下給方鴻漸自由而個性的發展劃下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就像方鴻漸第一次到北平唸書,看人家一對對談情說愛,好不眼紅,於是就寫信給老父親請求他解除高中時候家裡為他訂下的婚約,方鴻漸寫這信也不是圖一時快意,而是“這樣怨命,怨父親,發了幾天呆”突然醒悟後寫下的。方鴻漸以為這信措詞悽婉,打得動鐵石心腸,誰料老父親也不是一般人物,造就料到他“託詞悲秋,實則懷春”要挾他說如果他仍“執迷不悟,吾將停止寄款,命汝休學回家,明年與汝弟同時結婚”,一紙書信嚇得方鴻漸急忙寫信討饒。可見方鴻漸身處在這個社會環境,這樣的家庭的悲哀。於是造成了他既認真又玩世,既正直又脆弱的性格。

  他放浪不羈,玩世不恭。在回國的郵船上遇到已有未婚夫的鮑小姐,經不起人家的誘惑,“大庭廣眾之下借菸捲來接吻”,他心理上雖怪鮑小姐行為不檢點,但也覺得興奮,於是乎與鮑小姐甚是親密,甚至發生了關係,但這時他對自己的感情還是很看重的,“方鴻漸把愛看的太尊貴和嚴重,不肯隨便應用在女人身上;他只覺得自己要鮑小姐,並不愛她,所以這樣支支吾吾。”方鴻漸對自己的已故的未婚妻不說愛,因為那是家裡包辦的,對鮑小姐也吝嗇說愛,因為他實則只受她肉體的誘惑而全不是喜歡,可見方鴻漸是不輕易出賣自己感情的。

  就算是面對才貌雙全主動親近的蘇小姐,方鴻漸到最後也是斷然拒絕。他自認為“蘇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態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閨秀,和她同上飯館戲院並不失自己的面子。”但情人和女朋友是不同的,女朋友或是以婚嫁為目的的伴侶,而情人則更多是因兩個人感情的契合,方鴻漸當然屬於後者,因而無論是蘇小姐怎樣的種種殷勤,都沒讓方鴻漸放她在心上。說到蘇小姐這樣一位人物,既是劉楊博士,相貌端正,家裡背景也不一般的人怎麼方鴻漸卻看不上眼倒覺得有些恐懼成為她的另一半呢?

  對方鴻漸而言,蘇小姐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他自覺自己無論是學識上還是家庭背景上都不與蘇小姐般配,蘇小姐即使再溫柔萬分都是一個強勢的存在,他對唐小姐說“你表姐是個又有頭腦又有才學的女人,可是—我怎麼說呢?有頭腦有才學的女人是天生了教愚笨的男人向她傾倒的,因為他自己沒有才學,他才把才學看的神秘,了不得,五體投地的愛慕,好比沒有錢的窮小子對富翁的崇拜——”“女人有女人特別的聰明,輕盈活潑得跟她的舉動一樣。比了這種聰明,才學不過是沉澱渣滓。說女人有才學,就彷彿讚美一朵花,說它在天平上稱起來有白菜番薯的斤兩。”這雖然可能是方鴻漸為安慰自己心愛的唐小姐而故意說得話,但都多少可以顯現出方鴻漸的思想,他不熱衷於蘇小姐最大的原因不是相對於蘇小姐的才學自己顯得自卑,而是他更看重才學之外的東西,譬如純真,就如唐小姐。這再次說明方鴻漸對待感情的認真,跟隨自己的心意。

  當然蘇小姐也並非等閒之輩,不是隻識詩書不食人間煙火,她不僅是全書中學歷最高的,且是全書中最精明的女人。她為了獲得自己的幸福誣陷自己的表妹唐小姐有一大幫子男朋友;又為了報復方鴻漸辜負了她的感情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他和唐小姐。在遭遇方鴻漸的拒絕後或是為了挽回顏面迅即與一個自己並不深知的曹元朗結婚,而曹元朗在學歷與地位上都勝方鴻漸一籌,她似乎要用盡一切方法讓方鴻漸明白失去自己是他的錯,她不能得到的愛,方鴻漸也別想得到,僅是小女人心思。戰後她的丈夫調任為物資管理員,她自己就託關係從上海到重慶運送私貨,辛楣還告訴方鴻漸:“她剛才就勸我母親快買外匯,我看女人全工於心計。”方鴻漸驚訝地說:“他不是女詩人麼?白話詩還做不做?”儼然蘇小姐婚後已不是那個痴迷於詩書的才氣女子,濃妝豔抹的打扮更沾染上一股俗媚氣。

  在才學上,她要做最出色的;在錢財上,她也要做上流的;面對感情,她也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態度,前面就有描述道“蘇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豔若桃李,冷若冰霜,讓方鴻漸卑遜地仰慕而後伏膝地求愛”。面對愛戀自己已久的趙辛楣,在結婚後想當然地認為他會因為自己而終身不娶,還說要把辛楣給她的情信當著辛楣的面一封封的挑,挑她現在不能接受的還給辛楣,真是自戀至極,可笑不已。其實從蘇小姐的人生經歷來講,她很容易會產生自戀的情結,家庭背景過於優越,自身才學又非常人能比,因而她會想當然地覺得人們會愛她,就像鴻漸對她並沒有表示過多的親密,可她卻一直以為鴻漸是愛自己的,結果越陷越深。她面對鴻漸的拒絕受到的不僅是感情上的傷痛,更多的是自尊的打擊和對自身神聖的侵犯,她不能忍受自己屈尊愛上的人竟然不愛自己而喜歡各方面都能不如自己的表妹,殊不知人的感情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各取所愛的自由,特別是面對像方鴻漸這樣忠於自己情感的人。

  真正的感情不是因為那個人身上的標籤,而是由她自身的品性所散發出的迷人氣息,這些品性可以是由她的背景,她的經歷內化塑造而來,但絕不僅僅是那些標籤本身。如果方鴻漸因為蘇小姐是里昂大學博士而喜歡她,那他喜歡的不是蘇小姐而只是里昂大學的博士學位;如果鴻漸因為蘇小姐是政務院參事蘇鴻業的女兒而喜歡蘇小姐,那他喜歡的也不是蘇小姐而只是她的家庭背景,就像方鴻漸說的“為什麼可愛的女孩子全有父親呢?她孤獨的一個人可以藏匿在心裡溫存,拖泥帶水地牽上父親,叔父,兄弟之類,這女孩子就不伶俐灑脫,心裡不便窩藏她了,她的可愛裡也就攙和渣滓了。”於是,方鴻漸愛上了唐小姐唐曉芙。

  唐曉芙沒有蘇小姐的.才學但也不失聰明,沒有蘇小姐的心計卻也很是率真,書裡描繪她說是摩登文明社會里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她不施粉黛,不燙髮不畫眉卻獨有她天生的清新韻味,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已是許多現代人所不敢做的了。不修飾自身說明她自然率性,坦白而不隱藏,她說“爸爸媽媽對我們姐妹們絕對信任,從不干涉,不鑑定我們的朋友”,正是在這樣的環境在長大才造就了唐小姐不拘小節天真直白的性格。如果說蘇小姐是自戀型人物,那麼唐小姐是完美主義者了,當蘇小姐知道方鴻漸的一切事後面對前來求愛的方鴻漸她說“方先生的過去太豐富了!我愛的人,我要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其實此時唐小姐也已經是愛上了方鴻漸的了,蘇小姐當初愛鴻漸時即使是知道他與鮑小姐的一段情,也不揭穿,可是唐小姐不同,即使是愛,她也容不得自己愛的人有一點瑕疵,甚至不聽鴻漸的解釋將他趕出了家門。是直率呢,還是過於追求完美了。

  其實每一個愛你的人都不會一生一世屬於你,同樣你愛的人也不會一輩子就是你的,要產生一段愛情既要兩個人同時萌生出愛的情愫又要不失時機的表達,實則不容易,既然知道彼此此刻相愛為什麼還要受前事的牽絆呢,我們不能苛責太多,或許這次失去的是一生中可靠的伴侶,他走出你的生命你卻帶著傷痕。

  小說中最令我想不懂的是方鴻漸與孫小姐的婚事,方鴻漸真的喜歡孫小姐嗎?不過就是幾個一閃而過的為她嫉妒的念頭,不過就是幾個讓他想要為她挺身而出的瞬間,這難道就是愛了?為什麼方鴻漸甘願這樣不明不白草率的,幾乎是慪氣的結婚而之前卻苦苦糾結於自己的真愛?這或許就是戀愛與婚姻的不同了。且不論孫小姐婚後是否與方鴻漸脾性相符,依婚前來看還是挺合適的,這就是最愛的未必是合適的,合適的未必是最愛的?而結婚所要找的就是合適的。

  趙辛楣對鴻漸說過,孫小姐可是心深的人,既是有心計的人。結婚前孫小姐在鴻漸面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者,遇上什麼困難都跑去請鴻漸幫忙打點,就是碰上感情事也一樣詢問一下鴻漸,但就像小說說的“訂婚後,他漸漸發現她不但很有主見,而且主見很牢固。”於是婚後的方鴻漸處處與孫柔嘉爭執,兩人意見不合經常互相挖苦嘲諷,更因為當初結婚時鴻漸不加思考的態度讓婚姻充滿懷疑。方鴻漸出於同情和保護弱小得心態而“愛上”孫柔嘉,但卻因孫柔嘉蠻橫霸道的性格使自己婚後處處受到禁錮。方鴻漸經過這麼多的折磨,他已經不是那個玩世不恭,風流倜儻的男子了,而變得滿腹牢騷,為了生計為了感情而如行屍走肉一般,更不用談什麼詩賦文學了。之所以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這讓我想到前不久看的一篇文章,裡面說的是一個富二代女生愛上一個普通的男孩,當所有人都反對的時候只有她爸爸對她說:“你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如果一致,對方又是一個善良的男孩,就可以託付終身。”最後因為爸爸的成全成就了她們的愛情,婚後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孩子,夫妻倆感情濃郁,丈夫上班,妻子收集古布的書,開了一家咖啡館,基本不靠家裡。我想這才是理想的婚姻吧。常言道:道不同不同為謀,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互相促進,一起成長的過程,婚姻也是一樣的,只有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婚後才會減少矛盾,幸福美滿。書中的孫小姐雖然“千方百計”地嫁給了方鴻漸,但她始終是算漏了一點,鴻漸是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子,自尊心強又正直不阿,與她的現實主義,卑躬屈就,唯恐得罪哪個人是不一樣的,加上對於雙方家庭的不瞭解,以致難以融入,婚後自然就爭吵不斷了。

  小說中的方鴻漸一步一步越陷越深,越走越走不出困境,終究是什麼禁錮了他呢?他又是為什麼被禁錮了呢?

  照說留洋國外回國應該是稀罕的人才,特別是在40年代,但為什麼方鴻漸卻屢屢找不到工作呢?原是他沒有拿得出手的文憑,既不是某某大學的博士也名不見經傳。有一個人遭遇與鴻漸相似卻結果大為不同,就是同在三閭大學的韓學愈,他和鴻漸拿的都是假的文憑,所不同的是鴻漸只將它用來哄騙家裡人不讓他們失望,但“將來找事時,履歷上絕不開這個學位”,韓學愈倒是靠這個文憑哄騙了校長做上了系主任,說到底就是鴻漸為人正直,託關係可以,但絕不坑蒙拐騙。

  與趙辛楣相比,趙辛楣沒有留洋經歷,但每次鴻漸有什麼工作都是他帶攜的,總結無非就是趙辛楣家庭背景好,有用不完的關係,就像當初從三閭大學辭職,說走就走刻不容緩,人家到了重慶後照樣當上了不小的官。鴻漸出身於農村大鄉紳家庭,戰後受到掠奪和清理,財權皆無,加上自身留洋國外時間久,國內一個朋友也沒有,大學同學聚會也叫不上他,倒是趙辛楣讓孫小姐以家屬身份帶了過去。缺少文憑與人脈的鴻漸在中國社會寸步難行。

  《圍城》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作品,相信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悟。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7

  圍城,初讀圍城這兩個字還以為是寫武俠小說。後來讀完圍城之後,才知道是寫現實生活。

  在序章中。錢鍾書說,他寫的是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看完後知道是寫戰爭時期的一批到外國留學的年親人。講述他們的愛情問題,工作競爭,生活的壓力。主人公方鴻漸一開始對於感情、生活充滿了遐想、嚮往,當它成為了別人的丈夫時卻發現多麼的無趣,又嚮往以前的自由,也印證了書中的一句話“城裡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進城”。

  生活就是一座圍城。在圍城裡的人面對這各種壓力:學生面對著學業壓力,剛剛畢業的學生面對著新的壓力:畢業後怎麼生活,面對社會等等。在書中作者也描繪著一個剛畢業的人物——方鴻漸。方鴻漸是一個頗有知識的青年人。他不斷的想成為一名在社會中的名人,但是他經不起誘惑,總是被誘惑的惡魔勾走。就是他的性格才產生了他的種種決定。

  方鴻漸拿著假畢業文書,並不他想騙父母,而是被圍城迫著騙父母。他面對著假文書被識破的壓力,不斷的掩飾,爾虞我詐,在社會中明爭暗鬥。他不能在這股暗湧潮流中乘風破浪,只能屈服於這股大潮流,成為這座圍城下的扯線玩偶。

  身為一名高中生,看過《圍城》之後,我終於明白了——責任。婚姻生活中會不斷遇到讓人頭疼的問題,而解決這種問題的能力我們是還不具備。在婚姻生活中的責任就是能夠在這股暗湧潮流中乘風破浪,來去自如的,對家人和朋友負責的能力。

  從《圍城》中我明白學校為什麼禁止同學之間有男女關係,因為這種男女關係在我們這群高中生中像一群瘋牛,不由我們所控制,我們在這關係中往往需要依靠別人替我們去解決,我們也往往會在這種關係中闖下大禍,最後我們總會一走了之去逃避,剩下一堆爛攤子讓我們的父母,老師去解決。婚姻本來是對雙方美好的事,但這種美好需要我們有能力去維持,去保護。這就是我在《圍城》中的婚姻所理解的責任。

  在《圍城》的剛剛開始中,方鴻漸面對著欺騙與誠實的抉擇,而他選擇了欺騙。對於欺騙的瞭解我們不能夠一概而論。在方鴻漸面對父母在假畢業證這件事中,確實是難以選擇。當初方鴻漸是這樣想的:如果不拿假畢業證回家,父母和自己在社會中會抬不起頭做人,就業難,婚姻難等等的問題會不斷的出現。但如果拿假畢業證回家,結果會不一樣。就業容易,婚姻也不難,父母也會自豪。但會面對被揭發的風險,被揭發以後面對的問題會比不納的嚴重很多。也許欺騙的結果會是好的,但也許是壞的如方鴻漸在後來被識破之後產生的種種棘手的問題。所以我們面對欺騙的態度在不同問題上應該持有不同的態度。這是我在《圍城》中理解到的。但我會選擇儘量不欺騙,因為相信著誠實總會有回報的。

  有很多人都指責方鴻漸這種拿假畢業證後來自食其果的做法。但當我們真正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創造比方鴻漸更好的做法。其實選擇往往有百分之五十都是錯的,但我們注重的應該是做錯後補救的方法、能力。這才是我們值得去討論的。

  圍城,圍城中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進來,走出去的人面對的又是一個圍城,走進來的人也面對的一樣,但人們總會在圍城中兜兜轉轉。因為有生活就有壓力,我們為什麼不能微笑著去面對壓力,試著衝向圍城的上方,可能圍城上是不一樣的天空。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8

  錢鍾書: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代表作品:《圍城》《管錐編》《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

  錢先生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鑑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說,也是一幅市井百態。它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近現代經典名著之一。當我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彷彿像品茗一樣,越品越有味道。作者透過回國、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諷刺批判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人物的靈魂展現在我們面前。這部著作,令過來人的低徊低嘆,令少不更事的人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訴說著人生百態的笑面悲劇。

  在我看這本書之前,我就在想:為什麼作者會給這本書命名為《圍城》?作者又想傳遞什麼樣的思想主題給讀者?圍城裡的人們又是以何種態度生活著。讀了這部作品後才知道,“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婚姻也好,事業也罷,每個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個“牢籠”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地重複並樂此不疲。

  愛情是讓我們每個人嚮往和追求的情感,併為我們留下一生無法抹去的記憶,它留給我們的或喜或悲,我們都無法逃脫。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在三閭大學就讀期間,他認為這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無不讓人感到壓抑。然而,小說如此,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隨著社會激烈的競爭,人們壓力越來越大,有些人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最讓人心痛的是,依靠關係走後門,讓原來有能力憑自己實力競爭的人落選。其實,社會只存在相對的公平,不存在絕對的公平,“現實很殘酷”想必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體驗。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中,讓本性善良卻懦弱的方鴻漸不堪忍受。

  當他離開學校回家時,面對的又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交織混雜在一起的大圍城中,這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著。本性懦弱的方鴻漸只能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們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進愛情陷阱,又逢事業低谷。整部作品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露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都只是他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小說中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一座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之前卻拼命地想進去。這讓我想到有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是啊,戀愛的時候,和對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甜的,愛情的味道就像一杯蜂蜜水,香甜可口,令人回味無窮,似乎有一種力量在拉著你慢慢向它靠近。然而,婚姻是不一樣的,它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它牽涉的太多太多,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註定把愛情葬送。我覺得這個觀點有一定的片面性,世間的婚姻有千萬種,要看兩人如何經營。《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時,他們就希望組建一個家庭,尋找安全感。愛情與婚姻是不一樣的,婚姻是一個家庭,像一棵樹似的,它需要用信任、寬容去澆灌它,方能健康成長。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那座圍城具體化,讓我們看到圍城之中的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那些描繪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身邊同樣有一座圍城。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明顯。其實,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個行為都處於一座圍城中,我們要學會在其中如何生存,並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裡的異彩,以至於爭取更好的結局。

  如果這個世界是一淌渾水,我們就要學會做一個泥鰍或鱔魚,如果這個世界是一淌清水,我們就要學會做一條高貴的金魚。生活在這世間,我們無法撕掉時代為我們貼上的標籤,也不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活著,就永遠處在一座圍城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