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讀後感(通用14篇)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通用1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1

  "我是一個大人,身上穿著長袍,心裡存著體面,怕招人笑,天生的靈活換來矜持的存心……"。

  "沒有話說而勉強說話便是謊……"。

  以上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灘上種花》裡讀到的,在這些如"煙花三月下揚州"般美麗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靈無不讓人動容。在文學的造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絲毫不遜色於,他將哲理詩化,將情感音樂化,那種獨特的韻味在中國詩壇獨樹一幟。

  這兩天趁著綿綿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後品讀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灘上種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後虹》等作品,在這秋風蕭瑟的日子裡,在行雲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濃郁的香茶,暖和心靈,感受到一個讓人一讀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有一個文友給我說——不能天天讀這些(老舊)了,應該多讀讀現代人寫的詩歌。這樣的教導也好,勸說也罷,說實話,我是很不贊同的。

  這幾天讀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堅定了我的認識和想法,我想現在的人或許也不能學出他那樣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當我讀到文章開頭的那句話的時候,我就想——沒有話說而勉強說話便是謊,那麼現在好多人沒有情感的衝擊和"逼迫"而勉強為詩為文,那他的詩文又算啥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像志摩先生在《雨後虹》中寫道的那樣:

  我生平最純粹可貴的教育是得之於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課室;雲彩的變幻,晚霞的絢爛,星月的隱現,田野的麥浪是我的功課;瀑吼,松濤,鳥語,雷聲是我的老師,我的官覺是應建仁們忠謹的學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學生,來豐富我們的感情,來飽滿我們的情思,而不單單是做到電腦前面"憋"文字,那樣會很蒼白,無論詩歌,還是散文。

  說實話,除了我們從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詩歌《再別康橋》和《沙揚娜拉》之外,我倒覺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這大概跟自己的文學素養有關,畢竟詩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達。

  詩歌的文字彷彿就是一群跳躍在紙上的靈魂,它們用自己的生命點燃了詩人心中不滅的燈。詩人正是用這些靈動的方塊拼出了自己在歲月的笛聲中飄揚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閃爍著自己的光芒。詩歌是記憶深處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漣漪,是夢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記著一瞬間的感受,承載了千古歲月的絕唱。

  話又說回來,放眼望去,我們身邊寫詩的人很多,但詩人卻很少;寫散文的很多,但寫出感情的很少。寫詩的人和詩人的區別在於寫詩的人用詩歌訴說了自己的感受,而詩人卻是用詩歌描繪著自己生命。(這句話不是我說的,只是我覺得人家說的很對,藉以表達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這樣一位用詩句傾訴著生命的詩人和散文家,讀他的詩,看他的散文,我在字裡行間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著的"美,與愛,與自由"。

  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著紙筆,痴望著月彩,想從她明潔的輝光裡,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希冀她們在我心裡,凝成高潔情緒的菁華。

  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裡邊的一段話,很美,在這秋的夜裡。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2

  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徐志摩散文經典》,對他的印象才從最初的浪漫詩人轉變為一個有思想、有個性,而又熱情高漲的、率真誠實的文學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點便是濃郁,人們總以為將紛繁的世界寫簡單是本事,殊不知將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個平平常常的場景寫得繁採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種能把別人無話可說之事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灑灑,花雨繽紛,但更難得的是這些奇豔瑰麗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個"真字。正如梁實秋所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什麼,永遠都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沒有教訓和演講的氣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談話,毫不矜持地掏出內心的真話。

  這本書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飛》,讀後讓我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著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在這裡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裡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

  讀裡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說: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峰並峙“的局面。其實,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篇,如《醜西湖》,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了。

  徐志摩散文選本眾多,這本散文經典是最新的一種,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讀後確實讓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會、照亮了中國文學。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3

  從志摩先生談起,心中不由得為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響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對生活熱愛的人。1921年開始長期的詩歌創作,後來讀到的詩歌一部分來自這個時期,受英國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認為藝術至上。曾經寫過不少優秀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選的散文著作,帶給我的當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讀一章都會深陷其中,過後便養成了閒餘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歐洲漫錄”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語言剛柔並工的表達。讓讀者深陷其中,體會其中的情感。

  對於托爾斯泰的書與人的看法及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對於莎士比亞的回信,更讓讀者瞭解他為人禮貌,性情溫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終究會發生,因從南京乘機去北平路途中,飛機失事遇難,他告別了自己光輝的一生。雖死猶榮,用在這樣一位詩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對文學歷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處風華正茂的年齡,還沒有結束的人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與泰戈爾的對話,相當的好,能與這樣一位印度詩人如此聯絡,並與他環遊亞洲,也不失為一種成就。並影響著徐志摩對於印度洋的恩情。

  遊歷學習的志摩先生,寫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對於環境,事物的描寫,也有對於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描寫。

  在我看來,他所寫的是人所觸的正常感受,只不過是他會用最準確,扣人心絃的語言描繪罷了,體會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後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你給爸媽炒的菜真好,有機會讓老師一飽口福嗎?我該會是怎樣的欣喜發狂啊………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4

  夏宜讀史。可是我一直在讀小說。不過我讀的是五四以後二三十年間的作品,這就有了一種讀史的感覺了吧。最初讀魯迅,到喜歡上沈從文、周作人,再到迷張愛玲,我少年讀書以來喜歡過的作家,這一時期佔了多數。我也迷戀著那個時代,對那個時代的一切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這些文人的過往。

  他們的故事很多,他們的性格也總那麼獨特,那麼容易就讓我們為之動容,覺得差異,驚喜。前些年,也許就是帶著這一份有些八卦的心理,看了很多回憶之類的書和文章,到如今,不知自己首先是為何才喜歡,是作品呢,還是拿背後的人和事。

  徐志摩當然是這其中傳奇而又獨樹一幟的人物。他的詩歌,他的情感生活,他的異國情懷,他的對於獨立人格的追求,都讓一輩輩人著迷著。讀過他的詩,但並不能足夠理解,今次看這一本散文集,又是一樣的朦朧,也許是太年輕,但徐志摩正是年輕時創作的這一切,那我該如何解釋自己的愚蠢和混沌呢?我不知道,只有繼續努力下去一途了。

  徐志摩生前只出版過三本散文集,分別是《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其內容散而雜,有抒情,有哲理,有議論(畢竟他在劍橋學的是政治經濟學),有回憶,有文藝評論。拿這一冊《巴黎的鱗爪》來說,《巴黎的鱗爪》和《我所知道的康橋》顯然是帶有抒情和回憶性質的文章,而像《拜倫》,《羅曼羅蘭》,《濟慈的<夜鶯歌>》等又是明顯的詩歌文藝批評,《吸菸和文化》是議論的文章,《天目山中筆記》則又帶有很強哲理的思考了。

  但不論徐志摩寫的是何種題材的散文,都可以從中看出他那作為詩人的華美筆觸,以及他那飽滿的情感,和他深邃的思索。每篇文章的寫作,幾乎都能同時體現這些特質,因為他的散文也是獨一無二的了,正像他的詩歌,他的做人一般。

  遺憾我的讀後感也就止於此了,那就說一點體外的話。書前附有徐志摩的一段話,那是寫給他正熱戀的陸小曼的。他把陸小曼比作貓,這我們也都知道理由;當然他也誇獎這“貓”的出色的批評能力,為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議。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5

  這篇散文,誠如題目所示,只寫了“巴黎的麟爪。”“巴黎”,本身就是一個迷人的字眼。它說不完,道不盡,它是一座堪稱近代人類藝術褓姆的城市。一代代的藝術巨匠在巴黎弘闊的舞臺上勿勿走過;把無數動人的事蹟,永恆的美,凝固在羅浮宮的每一塊磚瓦里,投映在賽因河的柔波中。沒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樣把生活與藝術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活即是藝術,藝術即是生活;沒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樣,把此岸和彼岸拉扯得那麼近,現實即是理想,理想即是現實。作為藝術家的徐志摩來到他朝思幕想的藝術之都,如同遊子尋見慈母,可以想見他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文章一開始,作者就以他特有的富於激情的筆調,直接表達了感受“咳,巴黎!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嘗過巴黎的,老實說,連地獄都不想去了。整個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鴨絨的墊褥,襯得你通體舒泰,硬骨頭都給燻酥了的。”

  作者是直抒胸臆的,然而,於不經意之中,更在營造著氛圍。這種氛圍讓你無法剋制自己要與作者一起神遊巴黎,聆聽作者漫談對巴黎的觀感。作品描繪的天堂般的,充滿誘惑的巴黎,並不僅是光明、微笑、歡暢的,同時也交織著黯淡、惆悵和悲愴。然而,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在於,作者以他敏銳的觀察力,道出了巴黎人的獨特之處:雖失意仍不失對人生的希冀;雖厭惡卻不掩摯切的友情,貧困潦倒並不礙對藝術的痴迷;真誠而不勢利,灑脫而不猥瑣,這正是巴黎不和諧中的和諧,雜色中的同一,巴黎的誘惑在於斯,美亦在於斯。作者印象式地漫談了巴黎以後,便象攝影機一樣,緩緩地推近,講述了兩個巴黎人的故事。一個美麗又聰慧的女郎,十七歲時由父親安排嫁給了一個英國紳士,可兩人之間並無真正的愛情,婚後生活毫無幸福可言,四年後,女郎離婚回到了巴黎,不久,她瘋狂地愛上了一個來巴黎求學的菲律賓少年,並拋棄了一切跟著這男人來到東方,誰知男子的家庭堅不容她,男子不久也丟了她,她只好以做褓姆維生。不久,一封老父病危的電報又將她拉回了巴黎。

  回到巴黎後,父親已病逝,重重打擊在女郎的心靈上留下深重的創傷,女郎這樣表述她此時的心境“從此我在人間還有什麼意趣?我只是個實體的鬼影,活動的屍體;我的心也早就死了,再也不起波瀾。”然而,死去的只是過去的痛苦,不是女郎的心靈,女郎“每晚還是不自主的到這飯店裡來小坐,正如死去的鬼魂忘不了他的老家。”她無法忘卻她與情人在這飯店裡度過的短暫卻刻骨銘心的時光,在這裡,她曾傾注滿懷的柔情,瘋狂地愛戀一個不是貴族,也不是富人的東方人,“秘談”、“歡舞”、“夢魂繚繞”、“太深,太真”的愛……

  享受愛情是幸福,是美,追憶往昔的愛情何嘗不是幸福,不是美?能夠在屢受挫折後,仍能玩味那本屬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僅是美,而且是崇高了。在女郎表示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下面,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鮮活、熱烈、充滿柔情的心靈。這正是巴黎人的真誠,巴黎人的灑脫。饒有趣味的是,在這個女郎的身上,讀者能看到作者自己濃重的投影。女郎如泣如訴的訴說道出的是徐志摩的心曲:“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甘願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戀愛,歡欣、自由。”徐志摩是把愛看作生命一樣重的,“丟了這可厭的人生,實現這死在愛裡,這愛中心的死,不強如五百次的投生?”所不同的是,女郎的愛情是一場悲劇,而作者最後獲得了愛情。第二則講述了一個巴黎畫家的生活故事。畫家住在一個狹小、昏暗的小閣樓裡,屋裡更是一個“垃圾窩”,作者象開清單一樣列出了屋裡的陳設“精窄的床坐起會扎腦袋,書桌上更是應有盡有:爛襪子、髒手絹,壓癟了的熱水瓶子,斷頭的筆桿,斷齒的梳子,可疑的小紙盒兒,權當梳妝檯兼書架的破木板箱,爛蘋果,破香蕉……這一切作者之所以不厭其詳地一一介紹主要為下文作鋪墊,襯托出人體美會把這垃圾窩變成金壁輝煌的藝術宮殿,隨著畫家的自數家珍——一件件稀世藝術珍品,作者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壁上的疙瘩,壁蟢窠,黴塊,釘疤,全化成了哥羅畫幀中‘飄颻欲化煙’的最美麗樹林與輕快的流澗;桌上的破領帶及手絹爛香蕉臭襪子等等也全變形成戴大闊邊稻草帽的牧童們,偎著樹打盹的,牽著牛在澗裡喝水的,手反襯著腦袋放平在青草地上瞪眼看天的,斜眼溜著那邊走進來的娘們手按著音腔吹橫笛的——可不是那邊來了一群娘們,全是年歲青青的,露著胸膛,散著頭髮,還有光著白腿的在青草地上跳著來了。”由於有了美的閃光,狹小昏暗的破閣樓竟成了田園牧歌式的風景勝地。

  由畫談到了模特,由模特引出了畫家的細述人體美。“人體美也是這樣的,有的美在胸部,有的腰部,有的下部,有的頭髮,有的手,有的腳踝,那不可理解的骨胳,筋肉,肌理的會合,形成各各不同的線條,色調的變化,皮面的濃度,毛管的分配,天然的姿態,不可制止的表情。”畫家的津津樂道使讀者和作者一樣,不能不對這閣樓裡的一切如此不和諧而感到驚愕。簡陋的畫室與模特美好的形體,生活的困窘與畫家心靈的高蹈,這彷彿是“荒唐、豔麗、甜蜜的夢,”然而,它確實就是眼前的實在。在現實中尋求理想,在人生中追尋夢境,這是一種人生境界,這就是美,就是藝術。從這裡,我們看到的同樣是巴黎人的真誠和灑脫。

  這篇散文寫的是舉世聞名的巴黎的“麟爪”,作者沒有去寫絢麗的羅浮宮,壯觀的凱旋門,迷人的賽因河,而是把視角投向社會的底層,寫的是悲愴落漠的心靈,陰暗醜陋的畫室,作者彷彿有意要設制不和諧,然而精細的讀者卻能從這表面的不和諧中,悟出巴黎迷人的所在,不由得不敬佩作者精妙的構思、材料選擇,娓娓敘述又都是在不經意中。巴黎人真誠、灑脫,作者和他的這篇散文同樣如此。

  煙花之所以燦爛,不在於它有多次生命,而在於它在發出光焰的那一刻,已經留住了永恆。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6

  受專業敘事的“禁錮”久了,一經翻看徐志摩的散文,一股子性靈之氣便悄然滌灌人的身心,它攜著你的手,漸消你的煩雜,使得耳目更新,帶你轉換回一種新的境地。

  單單看那文字,那真真切切的實指和沁人心脾的巧妙,便抑不住你對它的喜愛,什麼“迂徐的婆娑裡”,什麼“最豔麗蓬勃的春光”、“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什麼“體面的襯托”和“俗念的粘滯”都那樣地充滿新意而不矯揉造作,那麼直指人的幻想又不虛與委蛇,那是直達心底的性靈之聲,它使周圍的空氣也變得旖旎,又何談什麼塵俗的煩擾?

  如果有人以為我的這番“誇耀”,不過是出於文藝青年對言辭之美的迷戀,那這人未免膚淺了自己的學識,也膚淺了徐志摩的文字。你看這段“忘卻曾經刳割我靈魂的利刃……忘卻我的深刻的怨與艾;忘卻我的冀與願;忘卻我的恩澤與惠感;忘卻我的過去與現在……”在不經意之間引起人無限的共鳴和無盡的思緒,是那麼地令人心疼,令人悵懷,足可以說明,徐志摩的才華不僅僅侷限於那些風流韻事,還在於他天賦的性靈之氣與後天睿智的沉思。

  徐志摩對於教育,對於藝術乃至人類文明的沉思,加深了他在世人心中的刻度,在獨具性靈之美的思索中給人以警醒。“如果教育的目的不僅叫你怎樣到社會上去混一碗飯吃,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在啟發我們內在的靈性的人格。”那麼就如徐志摩在散文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就得注意到人類共有的藝術,這是人類性靈生活的成績。”因為只有這樣,“一個民族的文化方才有向前進步的希望。”這是一個文學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懷與追尋,它不是虛無縹緲的惆悵,不是閒逸的抒情,它開始有了重量,有了發人深省的刻骨力量。那麼,在徐志摩眼裡,文明又是什麼呢?文明在給予人類保障的同時,又使得“活力之腐敗與人道之醜化”,這是多麼現實的矛盾,又是多麼鏗鏘的痛悟,怪道他會有“忘卻炮烙我靈魂的烈焰,摧毀我靈魂的狂飆與暴雨”之類的呼喚,這何嘗不是從性靈深處迸出的撞擊之聲。

  靜下心來吧,讀一篇徐志摩的散文,就像品一盞茶,一盞氤氳的茉莉花茶。他富麗與綿柔的文字,是那麼地動人情思,那麼不惹凡俗,只有來自性靈深處,才會有這般迷人的幻力吧?

  你看那康河的柔波,是撫慰他性靈的回想;那翡冷翠的山旅,是他獨身時自得的尋覓;那巴黎的鱗爪,是他夜裡寂寞追逐的悵惋……這一處處的留痕與印記,何嘗不是他對人世的觀照?徐志摩的才情,就在那自然與美的崇尚中緩緩暈盪開,我只好欣賞,不能模仿。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7

  《雪花的快樂》無疑是一首純詩(即瓦雷裡所提出的純詩)。在這裡,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裡瀟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著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著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麼堅定、歡快和輕鬆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硃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恆的幻像。對於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著很深的個人物件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

  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於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啟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於淡淡的憂傷的'光環裡。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重複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一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難道我們還要詩人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嗎?

  步入“假如”建築的世界,人們往往不僅受到美的沐浴,還要萌發美的守護。

  簡單地理解純詩,“象牙塔”這個詞仍不過時,只是我們需有寬容的氣度。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8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再別志摩。熟悉的筆調還是難以讓人忘懷。

  《徐志摩詩歌全集》收錄了徐志摩生前發表的《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雲遊》四部詩集,並整理了他的其它詩篇,合併為《醒!醒!》。詩人雖然輕輕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卻會永存於讀者心中。

  徐志摩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儘管他自己說:“在二十四歲以前,詩,不論新舊,與我是完全沒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筆來,佳作便猶如山洪爆發一般湧現出來。作為新月派詩人的代表,徐志摩的詩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同時具有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他的詩就是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駁雜的思想也在這個世界中一一體現。他的詩歌寫愛情、寫生活、寫景色、寫人間疾苦。

  這裡引用徐志摩的詩:“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愛落葉的癖好。他們初下來時顏色有很鮮豔的,但時候久了,顏色也變,除非你儲存得好。所以我的話,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與落葉一樣的無用,至多有時有幾痕生命的顏色就是了。”有著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維不見得完美,有時只是一種多餘。看似華麗,卻經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卻不能傳給後世,也是一種無奈吧!對自己的無奈!

  “人類最偉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飛!理想的極度,想象的止境,從人到神!詩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盤旋的。飛:超脫一切,籠蓋一切,掃蕩一切,吞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詩的偉大,哲學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筆驚醒人們,別總關注物質,心靈的美也很重要。詩歌,它可以給你帶來心靈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現在,詩歌已經越來越少,看詩的的人也更少了。的確,詩不能給人們帶來財富,也許你認為它只是在浪費時間。但你,沒有明白詩的意義。那種對心靈,對靈魂正真的描寫,在詩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聲,也許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發現的你的那份情懷。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遲早有那一天;你願意記著我,就記著我,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時空著惱,只當是一個夢,一個幻想;“也許你沒有志摩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著你的感受。被讓世俗矇蔽你的眼睛,睜開眼,看看詩的世界。詩歌不是一種任務,詩人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對自身的覺醒,一中參透。詩歌沒有什麼,只要有那顆嚮往的心,讓我們細細品讀《徐志摩詩歌全集》,發就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懷。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9

  初次瞭解到徐志摩,是源於一首《再別康橋》,猶記得那瀟灑的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次更深的認識到徐志摩,使自己偶然從同學那裡得到一本《徐志摩散文》,我本來打算:在閒暇之時,讀它消磨時間;在晚上失眠之時,讀它催眠;找不到枕頭時,拿來墊頭……可誰想到,就在我每天漫不經心的讀一些散文時,我漸漸的走進徐志摩,漸漸的開始崇拜他,讀他的文章感覺就像久旱的田地初逢甘霖;行走在沙漠裡,飢渴的旅行者發現綠洲;五歲的孩童在海灘上撿到貝殼……那份欣喜,那份快樂,讓我如痴如醉的徜徉於書裡,自由的翱翔,盡情的品味墨香追尋徐志摩的痕跡,領略一代才子的風采。

  他讓我看到自己。“昨天我是個孩子,今天已是壯年:昨天腮邊還帶著圓潤的笑容。今天頭上已見星星的白髮;光陰帶走的往跡,再也不容追贖,留下在我們心頭的只是些揶揄的鬼影,我們在這道上停步回想的時候,只能投一個虛圈的‘假使當初’,解嘲已往的一切,但已往的一切,即使有,也不能給我們利益。因為前途還是不減啟程時的渺茫,我們還是不能選擇自由的途徑 ———到那天我們無形的解差喝住的時候,我們唯一的權利,我猜想,也只是再丟一個更大的‘假使’。圓滿這全程的寂寞。那就是止境了。”我不也有此感覺嗎?總自己失敗,撞到南牆後,獨自哀嘆“假使當初自己能……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

  一聲聲的悔言猶在耳際,我的心無法釋懷那份酸楚,我不斷的告訴自己:不到最後,鹿死誰手還不一定!懷揣著這樣的信念,我整理起那疲憊的行囊,踏上征程,我不知前方等待我的將是什麼,也許只是另一個“假使當初”的伏筆,但我沒有選擇,我只能義無反顧的向前衝!

  他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有原則。他說“不能在我生命裡實現人之所以為人,我對不起自己;在為人的生活裡不能實現我之所以為我,我對不起生命。”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人說我很隨和,有人說我很圓滑。我時常自我反思:我到底有著怎樣的性格?我寫信問知心友人,友人說“想得太多,太在意別人的感受,總替別人著想,從而埋葬自己”聽到她的回答,自己想想還真有幾分道理。我承認自己是想多了,因為我害怕,害怕自己無意的一句話會傷害到別人。徐志摩說“一句話可以洩露你心靈的淺萍,一句話可以證明你自覺的努力,一句話可以表示你思想的糊塗,一句話可以留下永久的印象。”

  自從讀了徐志摩的《話》後,我想了很久:我就是我我要有自己的個性,我要有自己的原則———“任天堂沉淪,地獄開放,毀不了我內府的寶藏”我無可取代!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10

  不太喜歡徐志摩,因為他太過多情。男人多情總是不太好,不管是真情,還是實意,受傷的多為女人,而女人多情受傷的還是多為女人。因徐志摩的多情,苦了張幼儀,因徐志摩的多情,苦了陸小曼,可最終,他還是沒有贏得愛人的懷抱,他這一生,也在多情中完結了。

  我讀他的詩歌有限,讀他的散文就更少了,上一週讀了兩篇他的散文,只覺得這樣一個人,不論是詩歌創作,還是散文創作,都帶著志摩似的浪漫和多情。不愧是天才的詩人,新手捏來的東西也並不顯生硬和牽強,難怪文章後評中寫道:在別人的委託下,於十分緊迫的時間內寫出這樣的文章實在是難得!且他那篇作品是在泰戈爾來華時做的,本身委託者就有著要他寫出恭迎泰戈爾的意思,可他只輕輕在篇末點了一下,就出了無限深意,看似平淡,實則深情,需細細感受。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張愛玲的散文的。沒辦法,從她的小說到她的散文,無處不透著世俗的真實。而徐志摩太過飄渺了,我想一個男人這樣的性格終究不適合。像柳三變,像秦少游,是對柔情女人的折磨。我還記得他的一首詩《沙揚娜拉》,真是無處不留情,又讓人怪罪不得,因為他所體現的情那樣直接,那樣的不猥褻,又讓人怎麼生得起氣來呢?彷彿愛一個人真的是理直氣壯的事情,除了當事的兩個人,其他人都是旁觀者,而你又無法否認似的。

  多情總是苦

  蒼茫人生路

  到處都逶迤

  我去他不留。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11

  最近有緣在圖書館找到一本。扉頁上有一幀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裝筆挺,衣領雪白,頸下的領帶驕傲地突顯著,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樣。當我看到他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強烈的心靈震撼讓我感到世間竟會有如此巧合。在詩最後的一節中詩人是這樣寫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儘管他才華橫溢,當他在世上只待春秋的時候,意外孤獨地死在了天上,也許這才是他本來的歸宿。記得有位偉人曾經講過:?理想主義者就是讓自己過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熱烈而又執著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詩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頌理想和愛情的作品。尤其是愛情方面,古今中外執著不渝終身高頌愛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愛情放在複雜的現實中來不顧一切地追求,並不惜承受世俗的壓力。徐志摩為追求浪漫的愛情而離婚,為此和恩師梁啟超師生反目,為此父母和他一度斷絕關係。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在眾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執寫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他那種對理想的執著,對愛情的追求,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態度,那種浪漫的帶著唯美的色彩,由於脫離了客觀現實,猶如空中樓閣,每一次總是以詩人終於沒有找到他理想中的靈魂伴侶而告失敗。康橋美麗的初戀隨著林徽因出嫁而成永遠的心痛,後來的陸小曼不知珍惜鬧出的緋聞更讓詩人愁腸百結。在人間追尋理想屢遭挫折的詩人,最終沒有逃脫把自己融入五彩繽紛的雲彩的命運。

  由於受英國浪漫主義詩風的薰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純正而不輕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種歐化的貴族氣息使得他具有一種迷人的魅力。相比於西裝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歡電視劇片頭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覺。他在讀者中從來就不乏追隨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資?一族青睞的中國作家。儘管在他身上也渾身散發著濃厚的資產階級舊文人那種脫離現實超理想主義的氣息,但在客觀上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徐志摩是一個天才。

  可惜,天才的詩人只在人間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暫的一生像是一顆倏然劃過的流星,輕輕地來,又悄悄地走,但卻折射出奇異的光芒,叫人永遠懷念,永遠難忘。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12

  徐志摩,一個富有魔力的名字,他既有者知識分子對世界的淡然也有著對愛情像初出茅廬小夥般的熱情。一生的經歷讓他寫出了無數讓人心疼的句子。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散文集。難得有情,付之真情。大多數人覺得他的散文無非是一場風花雪月又或是幾番無病呻吟。但對我來說,這種模糊而又浪漫的態度卻能讓我從中找到共鳴的舒適感,就如同他的散文給我的印象:取是能力,舍是必然。

  在他的文章中我可以看到許多人生態度,也看到面對不同環境下我們的選擇。是不是就可以聯想到我們的生活?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我們。你可以是今天輝煌不已、妙語連珠的教師,就可以是昨日挑燈不眠、煩躁而又害怕的求知者。而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可能就是不忘心中的信念,我們為此努力、為此流淚、為此驕傲。就像前面說的,取是能力,攀巖到高峰必定要付出汗水,想看最美的風景必定要選擇遠方,有能力、有目標才能讓我們不懼前方是否風雨兼程;舍是必然,有收穫就一定會有遺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做不到兩全其美,只能調整自己的心態,心中信著徐志摩所說的:面對,不一定最難過。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所以,舍,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不要因為舍而後悔,不要因為後悔而更後悔。什麼意思?在人生的道路中,我們可以不明確自己的方向,但是卻不能沒有。有了自己的方向,即便這個方向搖擺不定,也能暫時為迷茫的我們指引一處安身之所。

  在這個方向失去效用之前,我流浪到這個地方,開啟一個寶箱,裡面有一本生存指南和一堆夢寐以求的奢侈品。我躊躇思考,奢侈品是多少女孩的願望啊,我可以帶回去向別人證明我過得很好甚至富足。生存指南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去思考但卻可以讓我以後生活無憂。兩種東西只能選擇一樣,我會選擇什麼,我又該選擇什麼?舍是必然,又該如何做到?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13

  我第一次認識詩人徐志摩是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裡,演員黃磊在電視劇裡著一襲青衫,用毛筆寫字,架金邊眼鏡,一副上世紀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瀟灑的書生本色和才子氣質,外加一些紳士風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志摩,近代詩人,他的詩嬌柔而不造作。純淨而不嫵媚。

  深夜,月光灑的一地的餘輝,把原本深黃的木板照得閃閃發光,獨自一人躺在在床上,隨手翻起那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濃得化不開》,那一句像一朵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至今還印象至深。夢中,跟隨者徐志摩的腳步,來到蓮花鋪滿的大池塘,四周散發真陣陣蓮香,忽然一名日本的妙齡少女出現在眼前,穿著古式的妙齡少女出現在眼前,穿著故事的日本和服,她那深邃的眼神,娃娃式的翹鼻樑,宛似童話裡的仙女一般,把徐志摩深深地迷住,但是,在徐志摩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不捨得神情,可能這是它們最後一次見面了,兩人並肩的走著,是那麼的熟悉。跟隨著他們前進,走著著仙境般世外桃源,清晨的薄霧飄散在溼潤的空氣之中,一朵朵蓮花在池中盪漾,此時我分明看見那妙齡少女就宛如那蓮花一般純淨,淡雅,那脫俗般的氣質再一次把徐志摩迷住,呢喃“像一朵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深邃的黑色使周圍看起來十分凝重,一座石橋橫架在水天之間,那一句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宛如歌聲一般在四周迴盪,那蒼老的石板橋,像一座尊神,月光倒映在水中,徐志摩站在橋上一一語不發,也許他想把這裡的景色永遠的刻在他的腦海之中,抬頭望向眺望天空,空中如打翻了得墨的幕布一般,使周圍的環境顯得十分壓抑,此時的志摩揮了一揮衣袖,頭也不回得便走了。

  初讀好書,如逢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清新脫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便是它,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集《濃得化不開》,我剛讀一半的時候,它就讓我有一種難以說得清的感覺,就算文章裡的文字再怎麼華美也沒有辦法表達它給人的那種美麗浪漫的感覺。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實秋說的: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的是什麼題目,永遠的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徐志摩的散文裡充滿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沒有教訓的氣味,沒有演講的氣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談話;也讓我看到。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著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其中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在這裡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裡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讀裡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梁實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峰並峙“的局面。簡言之,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制(如《一個詩人》)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徐志摩散文選本眾多,這部《濃得化不開》是最新的一種,裡面選錄了很多佳作,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現出了徐志摩的獨特風格。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篇14

  徐志摩作為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為人所共知。在我的理念之中,徐志摩的詩比他的散文要生動的多,但在我看了《徐志摩散文集》以後,我的印象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徐志摩的詩師承英國浪漫主義,不像聞一多還有象徵主義以美為醜的追求。雖然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浪漫主義的激情在西方几近於陳詞濫調,但此時中國的文壇卻依然死氣沉沉。徐志摩正是在這個時期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為中國現代新詩做出了貢獻,使之從瑣碎的現實描摹、粗糙的感情直抒昇華為統一、集中、超越於日常生活現實抒情邏輯和單純的意象。

  在中國近代文壇,相比於魯迅、林語堂、豐子愷、郁達夫、李廣田、朱自清等散文大家,徐志摩也許算不了什麼,但這並不能磨滅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他的文風絢麗,濃烈,甜膩,因此常遭非議,但徐志摩也正是以這種文風在散文界獨樹一幟。

  讓我們先看看代表他思想轉變的《迎上前去》,他深入剖析,察省自己的思想靈魂,真切坦白自己的性格、思想、信仰,並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發出戰鬥的宣言。他先坦率的說“科學我是不懂的,我不曾受過正式的訓練,最簡單的物理化學我都不明白”,“我只是個極正常的人”。同時他又鮮明的弘揚了自己身上的優秀品質,那就是對理想的追求。“不能讓絕望的重量壓住我的呼吸,不能讓悲觀的慢性病侵蝕我的精神,更不能讓厭世的惡質染墨我的血”。接著又以哲學家尼采的話語做了論證。作家正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宣揚自己的人生觀與理想主義,他寫道“我不辭痛苦,因為我要認識你,上帝,我甘心,甘心在火焰裡存身,到最後時辰見到我的真,我定了主意,上帝,再不遲疑。”這種鮮明深入的剖析讓我們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情感在奔突,它像一團火在燃燒,也使別人在燃燒。它闡明瞭作者的戰鬥思想,也渲染了作家悲鬱憤激,求索理想的灼熱之情。

  語言流暢、簡潔、準確、生動,而又絕對的真實。我想這是徐志摩散文和詩歌的共性。而它的真實,真實的思想、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體驗。百味人生經散文家的妙筆,都能使人如嚼檳榔,孜孜品嚐。沒有哪種文字能像散文的寫作,敞開心扉,對著自己道來;加上多半是激情使之,理性的動力顯得有些蒼白,也正是這樣,散文方原汁原味,令人著魔不已。人類自步入文明以後,就開始掩飾自己的身軀與心靈,進步的同時也掘出了人類相互隔膜的鴻溝。從此,渴望理解和理解他人也就成為人類不息的慾念和理想。在這個意義上,遙望悠悠文學長河,盧梭的《懺悔錄》是震撼靈魂的,它以坦白靈魂的勇氣和真誠,在文學史上放著異彩,可見自剖者永恆的意義。而徐志摩的《自剖》同樣也沐浴著散文美學真實的光芒,帶著人類潛在的渴求溝通的慾望給人以無窮的啟迪與慰藉。

  在沒有英雄或英雄遭難的年代裡,我們最大的也是最卑微的渴望,只是做一個人。這種感情可在魏晉時期阮籍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謀”中體會到。在《遇見哈代的一個下午》裡,徐志摩完成了走近英雄的精神典儀。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災難與渴望並存的中華民族在渴求英雄,期待著那英雄帶來福音。因此,儘管那不是一個寬容的時代,一方面愚昧與暴政在無情的摧殘著英雄,另一方面,它卻哺育了大量的文化英雄。有著不同的政治、觀點的英雄們在專制的縫隙中昂然生長,而徐志摩無疑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在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哈代是作者心中的偉大聖哲,“他與法郎士一樣,分明是十九世紀末以來人類思想的重鎮……”

  在《徐志摩散文集》中,我們不難感覺出他文學性靈美與意象美。在整本書中,無處不體現出他對“愛、美、自由”的追求。為了他一生追求的至真至誠的情愛,他不顧家庭的反對、世俗的偏見甚至個人的社會責任、他人的幸福都可置之不理。在這點上,我們承認他是勇敢的、堅定的;而他的錯誤就在將自己的戀愛絕對的美化、絕對的神聖化。這作為一種情感是真摯的,但作為一種理想卻是空幻的。世界上不存在無條件的、絕對的、完全的愛,現實主義者對這一點有深刻的理解,乃至惡毒的嘲弄,而浪漫主義者卻往往沉溺於期間甚至自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