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通用5篇)

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1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裡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裡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群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階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著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裡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群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裡,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群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2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群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後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3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後來讀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裡,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勳章。是勒龐創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代資訊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4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後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群體行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群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群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群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群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群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群體意志。

  2、群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於群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後,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群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佔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群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群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群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群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烏合之眾初中的讀後感5

  在這本不厚的小冊子裡,作者講述了很多現象,發表了很多的看法,然而,我從中只看到了三個字:非理性。而且,處在群體中的人,這個群體越龐大,越表現出一種非理性。而這,與歐美的政治制度的前提“群體是理性的”,恰恰相反。

  經濟學中,很多問題的分析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然而事實上,人只能做到部分理性。因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這個選項,就意味著,其他的選項導致的結果不會為我們所知,無法做出比較。那麼,永遠只能根據部分資訊以及有限的理解力與判斷力來做出滿意的選擇,而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

  雖然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但是許多人認為,當人聚集起來時,人們可以互相彌補掉其他人的缺陷,最終達到利益的一致性與選擇的理性,正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並不以為然。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運了一頭牛到鬧市中,然後讓圍觀的人估計牛的重量,寫在紙上,最後對將得到的結果計算,取平均數,發現得到的平均數竟基本符合牛的真實重量。一群人僅僅憑藉肉眼觀測,就能得出正確的牛的重量,彷彿正好是“群體理性”的一個有利論證。

  然而,這個實驗的前提是,人們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沒有過多的受他人的干擾而寫下自己的估計,以及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能夠對牛的重量有一個大致的估計。現實中,很多事情並不具備這兩個前提。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影片,一群研究人員進入電梯後,背對門站立,當電梯執行到另一層樓,電梯門開,一個人走了進去,發現他們都是背對著門,在猶豫了一下後,也轉為背對門。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進入,但也都無一例外的由面對門轉為了背對門。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自己碰到這種情況,是否也會和他們一樣,背對電梯門。

  如果群體中的人能夠互相交流,那麼,最後出現的情況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表明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頭腦風暴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評論其他人的想法,要的就是避免出現思想的一致性,也就是思想控制。在一群人裡面,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人表達能力更強,態度更為強硬,在這些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堅持自己的立場時,更多的人選擇的往往是跟隨他們而不是做出反駁,這正和電梯實驗相一致:如果電梯中的人並不能互相看到對方,那麼即使研究人員的朝向一致,對於後上者而言,也沒有影響,正因為後上者看到其他人的表現,即使與自己內心想法不同,也會選擇去遵從他們。

  為什麼大多數人會產生從眾心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對的,而其他人的想法與做法必定有其道理。因此,就像一群亂哄哄的綿陽需要一隻堅定的山羊來帶隊,群體中一旦出現了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那麼,大家往往會跟著那個人前進,以其馬首是瞻。

  就像輿論,人們總是追逐著一個個熱點,可能在今天人們還在討論這個話題,明天,大家就把這忘得一乾二淨,討論下一個話題了。身處網路時代,我想,大家對於“帶節奏”並不陌生,各種事件“反轉”套路層出不窮,人們就“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以至於許多人高呼“什麼才是真實的”。

  所以說,一個群體的聲音,往往並不是這個群體真正的利益所在,而是某一小部分人的想法,由他們主導發出的聲音。

  再一個,估測牛的體重,是因為估測者對於牛的重量是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的,如果讓一群連單位都不怎麼清楚的小孩子去估測,我想,要能得出正確的重量,幾乎是不可能的.。“術業有專攻”,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才能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最忌的就是“外行指導內行”。試問,讓一群演員去規劃國家大事,怕是這個國家會被當做一場戲給編排了。

  原我們就有著從眾心理,亦或是跟隨心態,而且是在超出自己本專業、行業的事情上,大多數人所能做的,往往就只能跟隨別人。

  西方國家所言的“群體理性”,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彌補、在各自利益上達到平衡、最終取最優解的想法雖然很好,但終究敵不過現實。

  人,終究是非理性的,在單獨一人的時候尚且能夠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進入群體,且這個群體越大,單個人的想法就越微不足道,最終呈現的軌跡可能就會越偏離自己的想法。有人說,一人一票選舉制最為公平。選民兩千萬,那麼,你的力量就是兩千萬分之一,選民兩億,那你的力量就是兩億分之一,這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並不取決於你的理論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因為,首先,你可能沒有絕對的把握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而不會一直堅持;再者,就算你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且始終堅持,別人不知道你是否正確,此時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否對於別人是否接受沒有必然的影響,最終,宣傳自己的思想並讓他人接受的,往往靠的是語言的魅力,說得難聽一點,叫蠱惑。

  任何一個創業成功的人,必然是有著巨大人格魅力的人。這個人格魅力體現在語言,能夠描繪出一個美好的願景,深入人心,打動人心,而且還能夠提出一種價值觀。高工資,能夠讓人心甘情願的幹活,而價值觀,則能夠讓人不要工資的死命幹活。可以說那些創業成功的人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跟著一起創業的人呢,雖然一起成功了,但不一定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價值觀的提出,是誰?是創始人,是老闆。接受價值觀的人是誰?是跟著一起創業的人。雖然他們接受了,但這很可能並不是其內心真正想要的,只是被灌輸了他人的思想而已。

  因此,我們真的不是理性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其實是身不由己的,是跟著別人亦步亦趨的。當然,正如身處市場中的我們,只能做滿意的選擇,而不是做理性的選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