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精選35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精選3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

  我們的生活過得太躁。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著一個主題,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我看來卻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顯示著這位美學大師的學識淵博,相比之下,我們太過渺小。渺小的我們可能一生本就達不到那種高度,卻仍不肯踏實下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先生在開端便推薦的那些書目,坦白講,看過的聊聊無幾。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有時連午休的時間都被佔用。志願者活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大賽、學生會工作,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沒時間上課、沒時間做作業、更沒時間看書。每天熄燈後,靜靜躺在床上,好累,卻想不出來我們都做了些什麼,對被消費的時間又充滿愧疚,無能為力的進入夢鄉。一個月後,又發現我們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成。我們真的很忙嗎?答案,不忙,浮躁且急於求成。

  每天抽出點時間讀點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們都在忙,不過應該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看看書,並不一定要獲得黃金屋,至少可以修身養性,增加修養。俞敏洪大學四年讀了800本書,現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書,這還是要算上放假的時間。我們四年下來,能看上80本書的人,應該都算不少了吧。我們缺少的不是看書的時間,而是一顆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罷了。

  十二封信如碗聖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著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著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鬥的經歷述說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是啊,我們多麼渴望成功,能夠有一番作為,太著急了。一顆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個踏實前進的自己。劉同像哥哥一樣勸誡著眾多的弟弟妹妹“現在大學生很多說話會經常傷害到他人,用詞不準確,需要多讀書。”

  誠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的我們,是時候需要靜一靜了。“終南捷徑”隱居是入仕的捷徑,同樣靜心是我們成功最大的捷徑。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奔波於各個講座,希望能從中獲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們卻錯過了最簡便的一種。

  十二碗聖水喝下,明一詞:靜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

  全書是朱光潛先生以朋友名義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話題寬泛隨意,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一、談讀書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養成讀書的習慣,才能永生受用。因為讀書“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用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個好處,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指向,可以在興趣這條路上或跋涉或飛奔,慨然向前。

  二、談動

  “煩惱究竟是一種暮氣,是一種病態,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就這樣頹唐沮喪,我實在替你擔憂。”“我只覺得憂來無方,不擔人莫之知,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裡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動。”

  當然,愁源多種多樣,像現在許多同齡人那種沒愁楞喊愁,事事都稱愁的態度,純屬扯淡了。像屈原那種愁,雖不能說是應該鼓勵的,卻只叫人憐憫,繼而產生愛國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談靜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樣,用一雙無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人、物和事,也會生出無窮樂趣,縱然這種樂趣在成年人嚴重極其無聊,然而獨慰己心不已足夠了嗎!昨晚,一同學誤把閃盤認作打火機,另一同學說:“你把閃盤插到電腦上,盤後面就會冒火,成打火機了。”我就說:“然後,電腦就轟地飛到天上了,‘神七’就發射了。”後來,想到一首歌《星星點燈》,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掛著一個噴火的電腦,成所謂的“星星點燈”了。自己想,自己笑,心裡覺得很有趣。

  “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世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四、談十字街頭

  在這個社會,你是一個20來歲的青年,你的同學有30來歲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兩歲的比較年輕的同學,然而現實卻是這樣:“圍著你的全是膚淺頑劣虛偽酷毒,你只有兩種應付辦法:你只有和它衝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時這種狀況之下,衝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果都是悲劇。”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煩惱的事的煩惱的人最終都能衝突出煩惱,而那些無愁生非的卑賤小人都絕跡就好!

  五、談升學與選課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

  學習到底是傾向於興趣還是囿於現在的專業,死死摳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東西?

  六、談情與理

  對於自殺,朱先生說:“前幾天聽見一位國學家投河的訊息,和朋友們談,大家都覺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間有許多事項得有幾分傻氣的人才能去做。純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計算,有許多不利於己的事他絕不肯去做的。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蹟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我是贊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並存,但是情感會深入人心,使人終為真正的人,使生活終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談擺脫

  “舞臺上的悲劇生於衝突之得解決,而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得解決。”文章之術在知遺漏,生活也要知所遺漏。正如“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勝,汝才有偏向,姑發展其所長,不必廣心搏騖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相容幷包,在泛的基礎上鑽研專業成為小專家。像我,在雜看文學書的基礎上,著重看中國近代作家沈從文的作品,成為廣博塔的塔尖——沈從文研究專家,我的遠大理想。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3

  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裡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現在終於知道我為什麼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著網路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變為自己的饒有興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佔滿了,那麼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來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那麼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迴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並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於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後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麼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於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裡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群裡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4

  十二月的陽光依舊燦爛,難得抽時間沐浴其中,我輕輕地攤開一本書,滿書芳香隨之沁入心間。《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拉我追憶往事流年,又給了踽踽獨行的我們以安寧、啟迪和力量。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貼近生活,也更加觸動人心,使我受益頗深。它不僅僅適合青年人讀,中年人也應該拿來讀一讀,用以勉勵、反思自己。你我皆風華正茂,年輕不只是年齡,而是一種心理狀態,願每個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結合書中智慧指南,筆者藉以致職場青年如下成長箴言。

  第一、堅持讀書,終身學習。

  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讀書,在人生的黃金年代,透過閱讀學習,充實內在、正德修身,更讓生活多一種可能。在寶貴的青春年華學習提升,成為了當代青年人的榜樣。所以,我們職場青年更要堅持讀書,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學成文、武、藝,以實力成就自己、報效國家。

  第二、珍惜當下,不留遺憾。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訴我們青年人應該做的,就是在寶貴的時間做正確、有意義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絕不辜負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彌足珍貴,只有努力抓住當下,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慢慢追尋想要的結果,願你我此生不留遺憾。就如我們高速公路工作人員,在青銀高速的優秀組織裡,要把握好集體給創造的良好環境、學習資源與成長平臺,以不斷提升自我。

  第三、規劃人生,成就未來。

  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規劃就恰似是基本航線,只有具備正確的航線,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離目標,才能更加順利、高速地駛向成功。所以我們必須規劃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裡有所成就。首先要正確樹立人生夢想,併為之付諸努力,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同時,要做好每個抉擇,學會思考,善於分析,理性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第四、勞逸結合,享受生活。

  我們這個階段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日復一日的不斷奔走,年復一年的機械工作,還包括閒暇、充電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種享受的心態,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開啟自己的心胸,樂趣自在其中。職場青年不意味總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奮鬥,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學會經營自己的人生。

  我想,還有很多青年人,同你我一樣,也曾在黑夜裡彷徨,但希望現在即便是獨行荊棘之路,也能步履堅定而從容。願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5

  初聞美學,我以為它代表著無比高深的玄學,亦或僅僅是創造美術作品的技藝。讀完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我發現美學是一門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學問,趣味盎然,又耐人尋味。

  讀朱光潛這部書,不妨先看最後一封信:《談人生與我》。其中,作者談了兩種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或把自己擺在後臺,袖手看旁人在那裝腔作勢。在前臺,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樣,並且和鳥獸蟲魚諸物也一樣,因為作者認為當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則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準確目的,而是把生活當作生活的目的。這樣活著,活得灑脫,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愛在後臺,欣賞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劇,就像是看圖畫,看小說,可以體味生活的趣味。也許朱光潛正是用後一種視角,寫出其餘十一封信,透過現象看本質,讓美學“活”起來。

  在《談多元宇宙》中,作者對美術(美學)闡釋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標準價值,而美術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為美術而言美術”為信條,美術不能用道德來衡量。定義中,美學如此的空虛,好似擺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秘文物,朱光潛就此在《談十字街頭》中進行議論:從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與世絕緣,但難免空疏虛偽,於是近代哲學與文藝力求與現實接觸,將它們流佈人間,以便雅俗共賞,這是走向十字街頭的含義,有極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爾斯泰、愛迪生都有藝術民眾化等類似見解。但今人常忘記十字街頭流為俗化的一面:易學經過流俗化後,結果乃為街頭擺攤賣卜的江湖客。同樣類比於美學,作者因而提出建議: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

  在講完美學的定義及學習美學的注意事項後,作者開始具體寫施助於人們心靈的美學。在《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中,朱先生根據當時“讀書講道德無用,一切青年必須加入戰線去革命”與“整頓學風,學生不應參加運動鬧事”兩派意見,分析出中國人過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導“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凡事應記住“君子求諸己”,而這兩句金玉良言何嘗不是種處事之美!在《談作文》中,透過寫福樓拜三個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爾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覆增刪,多次把謄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瘡百孔,朱先生告訴我們要讓文章上升為美,天資和人力都不可廢,需要不計成敗,艱苦卓絕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擁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麗心靈。《談升學與選課》一文,離我們學生很近。當時社會上和現在類似,有留學熱,有文憑方面“資格迷”,更有學業方面只談專門、談專業研究的人。作者鄙視那些徒有虛名的冒牌大學,更不願意和開口閉口只談專門的書呆子交談。作者認為學問要能博大而後能精深,“博學守約”更是至理名言。對於文憑熱,我認為不妨讀作者《談擺脫》與《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學會擺脫無用的累贅,學會取捨,方便為理想奮鬥;過程中人們不應一味追求“超效率”,更應靜下心,有像古人“匠氣”那樣可貴的執著,有“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般的付出。我相信這種精神也在美學範疇中。

  朱先生曾強調“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而藝術中就有美學的影子。讀過朱先生《給青年十二封信》,我發現要讓人心靈變得充實與高貴,只需將“美”融進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為我們精神活動的風格。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6

  最近拜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獲益匪淺。先生在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應該關心的問題,如讀書、修身、社會運動、哲理,凡此種種,自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猶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又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

  關於讀書

  雖說先生在談讀書時是多以中學生為物件的,但是裡面有很多內容對我們成年人也依然適用。比如:“每天抽出半點鐘來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這恐怕會讓很多人感到很慚愧。如今的社會充斥著太多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許多人爭先恐後,唯利是圖,這也就導致了當今人們普通存在的一個問題:人文思想不足,文學涵養缺乏。

  先生還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並且還將讀書的習慣與抵制社會惡習的引誘聯絡起來,說明了養成讀書習慣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對那些貪官汙吏咬牙切齒,殊不知,這些官吏或許年輕時也是一個滿懷正義的“憤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的人,能夠用豐富的人文知識、科學思想來武裝自己、豐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習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對於讀書的方法,先生也給出了兩條建議:“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的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這兩條建議無疑是非常適用的。

  關於動與靜

  先生談“動”的時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喜歡談玄”,也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和深度來說,更非以長者的口吻說教一些“應該不應該”的大道理。他認為人生有煩惱是與生俱來的,而且認為“愁生於鬱,解愁的辦法在於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辦法在於動”,“儘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這幾句話說得太對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豈能事事順心?每當不開心或是煩惱的時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散散步、澆澆花,不順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還提出了兩種排遣煩惱的方法:“把自己看得偉大的人,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總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其實生活中也沒有那麼多的困境,只是有時遇上我們不好的心境,就將它擴大了而已,而且許多時候人們都是在自尋煩惱,所謂“庸人自擾”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給自己一個微笑,那麼你的這一天都將變得無限美好!

  世上有動便有靜,而且人生的樂趣一半是來自於活動,還有一半是來自於感受即靜的。所以先生在談完“動”之後,又談了對“靜”的看法。先生認為:“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的我的感官和心靈。”如“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每個人的人生閱歷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僅如此,人們往往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好比看見一顆古樹,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屬種類;畫家看到的是它的虯枝密葉;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風骨。先生還提到“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且認為“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靜是指心界的空靈”。隨後,又從中國古典詩歌中舉例說明“靜趣”,既有“採菊東籬下”,也有“目送飄鴻,手揮五絃”。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快節奏社會,我們多的是動,缺乏的是靜。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輕浮、煩躁,這時我們就需要多在動中領略些靜趣,在忙裡偶然偷閒,來提高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僅需要有積極參與社會的“動”,也要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靜”,真正達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將深奧的道理蘊於簡單明白的敘事之中,讓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很輕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觀點並能真切的體悟到它的正確性,感覺就像是和朋友談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7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用自己的方式,專門寫給青年人的,表達了他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

  十二封書信,十二個不同的話題。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目光溫和,縱然滿頭銀髮,身形消瘦,卻飽含了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談讀書。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朱光潛先生給了青年讀者一個滿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讀完後細細深思,信裡所寫的,不正是“碎片化閱讀時代”下許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於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潛先生還點出:“讀書是一種樂趣,就像是探險,從書海中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必須經過萬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與何人說。”談讀書,不僅僅是鼓勵我們讀書,我想更深層次的讓我們在書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書信雖然已經歷大半個世紀,青年人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過去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煩惱同樣困擾著當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諄諄勸導,為迷茫的年輕人帶來了繼續前行的力量。感謝在迷茫的歲月,遇到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8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端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於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並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聖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並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啟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性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洩。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待著,什麼都不做。但之後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著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洩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著“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峰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9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裡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峰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麼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裡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群裡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0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對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注的物件,他們的發展,關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後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於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裡,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鬥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於生活中琳琅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並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餘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利和優勢。“擺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鬆,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能解決。”人生的煩惱和失敗多是因為事業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於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常。看待挫折也尤為重要。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接納這些人生的轉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1

  你是否曾期待擁有這樣一盞明燈:它在你失去方向時為你大開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懶時提醒你青春以奮鬥為歌……這是一盞溫柔的明燈,語氣親切隨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陽般的氣息。

  如果你曾期待過,品味朱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位真摯又極具智慧的導師,這位質樸無華的朋友,和藹可親地和我談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為人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書開篇寫《談讀書》中,以勸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願我們從當下做起,培養閱讀興趣,時不我待,他說:“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忙裡偷閒,這不難做到,在本文後半部分,談及我們應該讀什麼書,我想,當代青年應全面發展,而不該隨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為我印證了這個觀點,“時間是最好的導師”,這位導師為我們篩選出的書籍,是上等的優品,這是最紮實的閱讀書籍。我們有部分父母,認為這些舊書、名著是唯一適合青年閱讀的,我覺得不然,不應沉浸在這老套、陳舊的書籍中,這樣無法跟進社會進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創造潛能,因此我認為青年應放眼長遠,選擇性閱讀部分當代火熱的文學書籍,古今結合,才能深入心靈,找到這世界最好的解藥。

  現實世界中,作文可謂青年人最頭疼的事,對於我來說也是。讀了《談讀書》,不妨讀《談作文》,相信你頭頂的明燈必更添一絲光明。由於內容繁多,願你自己品味。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人生即隨這時光流逝到處奔波,有迷惘的時刻,也有清醒的時刻。何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驗,經得住風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還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說:“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沒理由做不到。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棄。”

  願你能在這樣一盞明燈中尋找正確的心靈,謹以此文,與君共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2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

  我喝下十二杯酒,暢說人生。我頗為喜歡這種濫話題——人生與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味承受無盡的知識而不加思索,以無涯隨有涯,終將殆矣。

  我總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晝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過這樣一句話,“我閉上眼時,是黑的,那我睜開眼時,一定會看到光明嗎?”但,無論如何,我都喜歡這個世界,愛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訴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歡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這是我的生活,僅屬於我,我沒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著它。我不願沉浮在深淵中,我想嘗試所有,無論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過,但也勇敢過。朱光潛有言:“學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便不會有學。”對未知的好奇與興趣便是思考及疑問,學起於問,因有問而求索,從而實現學的目的。

  宋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百里外,因問求答,對不解提出質疑,對興趣之處虔心求索,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苦學便是問而後學的過程。學貴有疑,引領學者上下求索,從而獲得真知。李時珍生於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十分痴迷,發掘醫理藥性,求根問底,不斷探索,加之醫學上的天賦與慧根,著成《本草綱目》,造福天下蒼生。學當有疑,以推成出新,尋回重重迷霧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於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念,兩個鐵球同時落下,用事實否定千年定律,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因有疑問,問而後究,終獲箴言;因有質疑,從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斷完善現代理論體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起疑基於思考,基於批判性的思維。即使是天之木鐸孔子,亦曾櫛風沐雨向老子求學。

  學貴有疑,疑而後問,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覽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塵,不過天地蜉蝣、滄海一粟,當以謙卑的態度,不斷求索質疑,汲取新知,彌補自身的瑕疵。不思則罔,不疑則殆。行成於思,學貴有疑,秉求索之心,懷疑而究之,方成學問之道。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3

  青年應該如何讀書?讀什麼書?

  這些天,我讀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一章“誤讀書”,並且深有感觸。

  信中寫到讀書的重要性,而讀書在現代似乎更偏向於上學時,人們剪貼出,用來上課的教科書的內容。但現代的青年的生活充滿著無形和有形的各種誘惑,如:手機、電腦、電視、小說、漫畫、網路遊戲……現在,網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青年沉迷到網路之中,如果他們能夠靜下心來,抽點時間,讀一讀自己感興趣的好書,對自己的修養也會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讀什麼書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現代,讀書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只要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可以閱讀。但現在網路上充斥著的是各種“沒營養”的垃圾書籍,嚼之有勁,而食之無味,更無法下嚥,純屬浪費時間。所以,正如書中所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所以你須要慎重選擇,如朱光潛所說“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另外,書中也有教讀書的方法: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需兩遍。第一遍應快讀,著眼在解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要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應用筆記錄綱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的思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有用的書,是一本青年不應該錯過的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4

  在現代高速度發展的社會,人們的交流,工作,學習越來越快速。雖然說這樣的“高效率”帶來了更加豐富的物產,使我們的社會經濟不斷髮展,讓中國離實現“偉大復興夢”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是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心浮氣躁了。正如朱光潛先生在“談在露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這一封信中所說的“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是一樣的。

  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個人都想自己投入與別人相同的時間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成年人希望賺到更多的錢,學生們希望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因為“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若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導致了“在這個現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裡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哪裡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

  沉靜的苦心和長久的熱情,原是藝術創造、成就事業的關鍵所在,但是在如今卻成了極為稀有的品質。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5

  十二封信,每封信里人生導師朱光潛先生就年輕人所面對的某一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就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在於有沒有決心”,在書的選擇和讀書的方法上也要有所注意。就戀愛,先生認為“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衝動而發生婚姻關係,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慾。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為縱慾辯護;我願青年應該懂得戀愛神聖,我卻不願青年在血氣未定的時候,去盲目地假戀愛之名尋求洩慾。”

  雖然這些信是將近一百年前所寫,但其中的哲理和技巧放在今天來看也毫不過時。“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先生關於百年前的年輕人存在的毛病的概括,放在今天也依舊一針見血。或許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和迷茫,年輕人有的毛病,從古至今都相差無幾。

  讀完這十二封信後收穫和感觸頗多,雖然這些道理並不新奇,甚至有些像心靈雞湯,但由先生之口說出來卻極具信服力和感染力。有句話叫“懂所有的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但我相信這些道理一定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自己,鞭策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走去。也遺憾沒有在更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些信。

  “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著什麼?我說,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麼苦惱呵!我說,人們並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並不算奇怪。”為朱光潛先生的豁達灑脫人生態度所感服。

  也為自己在某些生活態度上與先生達成一致的看法而感到喜悅。如我也認可在人生中生活始終排在第一位,而生活又在於體驗和感受。如先生所說“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當然,對於生活中美的感受、樂趣的發現我遠不及先生。

  “每讀到一種好作品,看見自己所久想說出而說不出的話,被他人輕輕易易地說出來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獲我心’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懷慚怍。”讀這十二封信,常有先生所說的這種感覺。為彌補這種慚怍,就要向先生學習,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6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裡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著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談我的感受。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閒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後。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鍊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藉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後。我們在大學正是吸收各種養分的時候,應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效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擁有的態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7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讓我受益匪淺。

  在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時,我感覺身臨其境,就好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的旁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講話,誠懇親切,真實自然,裡面的內容讓我讀懂了不少道理。信中的字雖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在第一封信裡談的是讀書,在信裡說道,“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經常說自己沒時間。現在看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時間,就不會沒有時間。有很多人說沒時間看書,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一天至少也可以讀很多頁,一個月加起來就可以讀一整本書,一年就可以讀好幾本啦。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在第九封信裡,是談情與理。“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智的道德。”這句話我認為是對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邊的人越少。

  看完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時間,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點情感,這些讓我終生受益。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8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並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是讀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如談寫作時所說的:“文章像其他藝術一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響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談讀書》;我是一個十分懶惰的人,特別不愛看課外書,每次看書都是被迫無奈。但是閱讀完這封信後,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書籍好比鑰匙,它能幫助我們開啟知識的大門;書籍好比帆船,它能幫助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書籍好比陽光,它能幫助我們掃除內心的黑暗。我們可以在書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是啊!真得沒有時間嗎?真就那麼忙嗎?每次同學圍成一團,分享自己的閱讀之路時,我卻是滿頭霧水,同坐在一個教室,同樣的環境,那為什麼別人有時間,而自己卻沒有呢?

  短短的一句話,成為了點金之筆。我不能在繼續荒廢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動,改正缺點,閱讀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認為我能做到堅持閱讀,這件事就不再平凡。堅持閱讀需要足夠的耐心,正如人生的歷練,在一次次的歷練中成長。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學生,同時這也成為了我的一大煩惱,一個眼神會讓我幻想出很多事情,無論是對同學,家長還是老師。因此我媽媽天天說我感情太豐富。

  談到感情同時就會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強的人,如果我說錯了一些事情,她就會與我講起道理,但有時我並非那個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間真的有間隔嗎?過度的理性可能會使感情產生裂縫,感情同時也會讓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感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們的行為,就如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這也讓我產生了許多疑惑。

  閱讀過朱光潛先生的《談情與理》中,他認為:“仁”勝於“義”,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同時情感也更加豐富,肩負的責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選擇題,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成長。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對的事情千千萬萬,誰也預測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人生聚散無常,起落不定,但走過去了,一切便以從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轉換而成的財富。我認為這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學習,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學,起碼要16年,那換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換今後幾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會是殘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們能好好讀書。

  在尾篇《談人生與我》中,作者將自己當作一條草木蟲魚,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活著,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風順將變得無趣單調,別再抱怨生活的苦,順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變中成長!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19

  四十年代那個艱困的時代,朱先生是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教授英國詩歌,卻擅長用中文的經書詩詞去解釋英詩的意象。而這本書是他二三十年代留歐8年中,為《中學生》刊物寫的數篇稿件輯結而成。

  先生28歲留學愛丁堡大學修英國文學,也修哲學心理學歐洲古代史和藝術史,又到法國巴黎大學修文藝心理學,後又在德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修德文。先生是譯過柏拉圖,黑格爾的名滿天下的學者,但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得如此平實誠懇,從讀書作文升學社會責任以至於戀愛問作文題都以朋友的方式娓娓道來他的感受,不知不覺撼動你的心靈,激發你去思考。

  我曾想,那樣今日不知明日的戰爭年代,政府為什麼還要公費送學生去研究文學哲學,又為什麼還有先生那樣不浮躁的學者在可以沉下心去做學問。大抵是堅信詩歌文學對改變人生改變社會的力量吧。

  薄薄一本,多次再版,應該只因為這是一本經過時代淘汰卻巍然獨存的書。40年代,《十二封信》被奉為青年的開竅之書,大半個世紀之後,對於現在的青年,甚至中年,依然是一本有價值的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0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時間在四季的變換中悄然逝去。

  無知無覺間,我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青年。這個詞彙與我而言似乎陌生卻又熟稔,彷彿是本就紮根於內心,時機到了,他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青年或是對無憂童年說的一聲再見,亦或是對成長與責任的呼喚。

  對此,我有迷茫,有疑惑。我不知成為青年的我將如何自處,更不知道成為青年要面臨的是什麼。我也未曾細想,直到我看到了這一本令我心中一震的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歡他簡約的封面,給人幹練安心的感覺。

  習慣於先看目錄,入眼第一章節就是讀書。沒錯,讀書確為重中之重。

  翻開書就極為喜歡他的文風,親切可感,無說教與高高在上之意。

  身為一箇中學生,我基本不花時間在課外閱讀之上,因為滿心覺得如此厚重的教科書與教輔已足以滿足我的內心世界。也常以中學課業繁重為理由逃避課外的閱讀,朱光潛先生一針見血的戳破了我這自欺欺人的想法。的確,時間是擠出來的,有心怎樣都能讀。各類教科書鞏固基礎知識,教給我們學識上的知識,而課外書則能教會我們做人。在校園的象牙塔內,我們無法感知社會,學會相處之道,談論之宜。在課外書的世界裡,或許是另一番世界,感受你所從未感受的,以他人之經歷充實個人之生活,豈不妙哉!

  動與靜,情與理,講求的也不過是中庸之道罷了。

  煩惱從何而來,無人能道清,只知靜時平添煩惱,許是庸人自擾罷了。閒愁,閒愁,閒而愁,動時愁或消。朱光潛先生的“盡興”二字也是刻進了心裡,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皆在此二字裡。靜,是一種修養,在浮世中略靜,在鬧中覓靜。不必大動,無需過靜,做一個有趣味的人,感知自然,感知身邊的人,做一個遭人喜愛的人。論靜,論動,不過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

  情與理之間總有一個平衡。身為青年的我也不能苛刻的要求自己過於理性,畢竟人是一種擁有情感喜怒的生物。過於理性未免太過於不近人情,理性的生活是片面的生活,以理智支配情感,無疑是一種最差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斷,加之感性的調劑才是值得的生活。理勝於情,情過於理,倒是印證了孔夫子的過猶不及。中庸實為最佳!

  很慶幸,在茫茫書海中我能選擇它,給我的將不只是迷途中有了方向,黑暗中有了閃光,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

  西天漫漫,人海茫茫,做最好的自己……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1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裡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為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

  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像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2

  讀書甚少,偶爾得知朱光潛先生,遂購來幾本其作品。近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此為作者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雖過去近百年,但今讀來仍為之共鳴。作者用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對青少年正遇見的、很關心的話題,讀書、作文、升學等等,抒其意見,用淺析的語言娓娓道來。

  勸青年多讀書,每天那怕讀三五頁,幾年讀下來,收穫也非常可觀,所謂積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讀課外書,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世間許多成大業者,其學問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讀書的興致,就有可能在紛擾的誘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讀書,則應讀有價值的書。讀無價值的書,或許無害,但浪費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勸青年在好動的天性之中,要培養能靜的能力。靜的修養,能讓人領略趣味,對於求學處事都有大幫助。常言說,冷靜處事,於靜中才能思考出妥當的辦法。

  勸青年無論是選課,還是擇業,要考慮自己的興趣。與興趣資稟相近,可以發揮個人的才告,效用於社會。無論是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不是頂頂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頹廢,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做學問為事業,而忘卻了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意義。不應當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而應當親近自己的興趣。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及自身興趣的人,對於生活的真諦並沒有很好地領悟到,對於生活的樂趣也就並沒有很好地體會得到。實際上,對於事業和學問,興趣能幫其很好地助推其昇華。

  勸青年在基礎求學階段,於讀書時要廣開寬度,不必一味求專。沒有足夠的寬度,就形成不了專而深的精度。學知識,須知學問是有機的系統,學科之間常息息相通,牽此而動彼。譬如,文學中史學、生物、哲學等知識,如果只想通一竅,而置其它於不顧,那隻能走向一竅不通的結果。

  上次看見六六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個在國內讀完初二而後隨父母赴英讀書的孩子,談到了中英教育差異。記得這孩子談了三點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學基礎學知識求寬度,不求深度,哲學,心理學等等都要學,還有諸如裁縫等選修課。二是注重求學能力培養。這女孩說,不要認為國外讀書很輕鬆,實際上比國內更累,因為老師追得很緊,留下的作業,得查閱大量的書籍和資料才能完成,學習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鬱悶,每完成一個專案,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養。這女孩在國內讀書時成績不撥尖,而不大受老師待見。後初到英國,語言能力弱,一度認為興許長大後只能從事粗糙的體力勞動,但老師和同學們,誇她,幫她,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來英國三年時間內得到的誇獎比前十幾年加起來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問她今後的大學目標時,她微笑而又堅定地說,考牛津,當然是牛津,因為她優秀啊。

  在其中一篇《談在盧浮宮的一個感想》中,作者結尾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這番話,過去近百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應該說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扭轉和改變。甚至可以說,更為嚴重。

  昨天去聽課,講者頭銜為北大客座教授,講解《弟子規》。聽了一天課,感覺猶如街頭攤販在吆喝得起勁,卻又實在又無貨可售,其動作神情堪比傳銷者,信口開河。今再聽某大學歷史系教授講國學,感覺實在很有收穫,肚裡有貨,出口自然有據有觀點,是兜售學問者不可比者,可見在其學科領域,還是費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認真做事,隨著時間過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懷孕一樣,終究會顯現出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這十二封信,告誡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長遠點,務一求短期效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學會生活,忽隨了世俗圖近利。雖當初為寫給青年所用,但今讀來仍受益。讀後,推薦杜同學可一讀,不知有興趣否。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3

  有感而發吧,我看了這本書後,總想寫點什麼。

  好像正如作者所說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樣渾渾噩噩的生活著,粗陋膚淺高談闊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幹些什麼;或許我有目標,但又因為某些因素而未能實現。我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奮鬥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差了很多,還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學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眾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都應該讀一讀這12封信。

  現在科技是進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賦,三年不窺園”的人都不見了,現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與激情,少了之前人們不計失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努力的勇氣和決心,少了遇事冷靜從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動力……

  而現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礎,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

  也許我們是該想想,不腳踏實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懶散了這麼些天,這麼多年,早就應該覺悟,可是依舊這樣過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樣迷迷糊糊過了一輩子嗎!好在現在還不算晚,不算晚……

  我應該打好基礎,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樂。

  我“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讚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氣和想象,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夠好好看看這本書,看看我的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4

  某日大雪家中閒置,無事可做,偶讀朱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遂今日下筆,與大夥分享。

  一 談讀書

  此篇所述的問題也正是我們在大學所面臨的問題,在高中我們面臨嚴峻的升學壓力,所讀之書也僅限於課本,可即便如此我也依舊會在忙中偷閒,每天偷偷看上一會,一年下來竟然也可以看完2,3本有益之書,本想升入大學,可擁有更多時間閱讀,可偏偏到啦大學,我的閱讀量卻開始不斷的下降,每天甚至連一兩頁書的閱讀都沒有,正如朱老先生所說:讀書的興趣若不現在培養,將來培養則難如登天。這正是在警示著我,要儘早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由此推廣,不只是讀書,每個興趣都要趁早培養,否則等著時間過去,一切都晚啦。那時我們的人生也會因此缺少樂趣而變得黯然失色。

  二 談動 談靜

  這兩者我想一起談談,“動”是為啦我們有事可做能夠去寄託我們內心的愁,一味地靜易使我們的內心產生煩悶,這個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撞見,比如說整日待在宿舍,內心難免會產生寂寞,從而心情低落抑鬱,但如果出去走一走回來,我們內心的不悅可能會因此而派遣發洩出去。所以大學生活中不可過於文靜懶惰,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有利於我們的心境的。而靜也並不是完全於動相對立,“靜”是我們內心的一份恬靜,這種靜不會因外界的喧鬧而改變,在喧鬧的環境中,保持著一顆寧靜的心靈,去發現生活中的趣事,去體驗生活的樂趣,忙裡偷閒,鬧中得靜,方可使我們大學生活更加的愉悅,而不是一味的忙碌,疲於奔命,忘卻自我。

  三 幾篇雜談

  這幾篇我也不是很懂,但依舊感受到啦朱老先生的先進思想觀念。到民間去,到民間去這是多麼真切的'吶喊,學生應該放下學生的架子,不因你比別人多讀幾本書,就要分個高低貴賤,讀書人若無法融入社會,自以為高人一等,那以後投入國家的建設中,也是會讓人人望而卻步,十字路口則是激勵著當代青年人,能在原本的環境中,不過於沉溺,使生活成為一潭死水,要擁有自我的思想,打破偶像,伸張自我,而多元宇宙我就無法理解更多啦。

  四 談升學和選課

  這與我們的生活極為貼近,誠如此信所言,一所良好的大學固然有其價值,但是我們求學的道路上最為難求的卻是那誠懇的良師和和愛的益友。在這種氛圍之下,無論是在何種大學,我們都能夠把身心放在學習上,在求學的道路上有啦明燈和陪伴,我們求學之路就不再迷茫和寂寞,那我們又何懼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如果我們不是想求得真才實學,那在我們的求學道路又何必尋找名校,不如早入社會,四處逢迎,反而更為迅捷。至於選課,我們大可不必擔心社會需求,一心要熱門職業,以便日後尋找出路,但是社會情況瞬息萬變,誰又能料到未來社會的變化呢,且每個人的天賦能力又大不相同,若是一味的迎合社會,而忽略啦自己的興趣,那麼我們自己也是無法全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只要選擇啦自己的興趣,我們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一番事業。當然單一的學習一門科目是不可取的,我們還要把自己的學問做大,做到博學守約,同時我們要清楚如今選課並不是我們高談闊論之時,我們還是要打好基礎,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五 談擺脫

  人生在世必然和許多事物有所關聯,萬事必然存在著無數的矛盾。面對這樣的種種,我們必須要有取捨,我們如果不能恰當的處理,這些矛盾之物,必將造成悲劇。所以我們要學會擺脫,擺脫掉那些干擾因素,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而奮鬥。俗話說有舍方有得,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但是人又是生活的玩物,我們無法事事都稱心如意,有些事物我們想舍卻又無能為力,因為如果舍,就意味著一個更加令人悲劇的結局,所以這也就是造就啦我們人生的不完美,但也許有殘缺,這樣的人生才是最為美好。顧在擺脫與否中,我們面臨著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矛盾和困難,但也正是在這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我們的人生才是獨一無二的,精彩萬分的。

  最後的最後,談談人生與我,人生是多麼宏觀的話題,似乎無論怎麼談論也談論不完。我的人生態度也亦如朱老先生一般做一個後臺看人生的人,時間的一草一物都蘊含著屬於他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故事,每個生物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他人無法取代,我們無法以自己淺薄的觀點去否定任何事物,他這麼做必然有其目的,哪怕所做之事是我們口中的惡事,那肯定也有其意義所在,而所謂的惡事造就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悲哀,但是這些悲哀也使我們的悲哀熠熠生輝,一個人的人生如果一帆風順,那他的人生雖然順利,卻缺乏啦本該屬於他的光彩,人生只有存在遺憾,才能突顯出我們人生的多彩,才能品嚐到最後成功的美好。人生中只有存在挫折和不順,才能突顯出在逆境中,人們尋找光明的人性光輝,所以對於人生中的種種,我們需要心懷感激,只有他們的存在,我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在忙碌的假期中,朱老先生的十二封信飽滿著真情,為我們闡述著人生的經驗和道理,給我們啟迪,讓我們在大學的生活中擁有一個新的目標,給我們成長的道理指明啦方向,讓我們不再迷惘。所以我認為同學們都可以一同學習,在假期讀讀此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5

  在序中,朱光潛明確地指出,青年為國家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是近視,貪膚淺的近利,一位襲蹈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於“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國家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可說?

  朱光潛的言辭犀利,但卻說明了青年人對於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青年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但為什麼朱光潛會提出“一蟹不如一蟹”和“一蟹仍如一蟹”的說法呢?難道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嗎?

  在如此快節奏的社會中,青年人需牢記自己的使命,勤學苦練,用長遠的目光看未來,不能夠只顧眼前的小利益,不能像愚公移山裡的智叟一樣沒有長遠眼光。如果連青年人也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那不正印證了朱光潛的話了嗎?

  朱光潛對朋友寫下的十二封信中,都能看出作者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為友的人。在第五封信"談十字街頭"中,作者提出“習俗是守舊的,而社會則需實施翻新,才能增長滋大,所以習俗有時時打破的必要。"青年人需要創新來推進時代的發展,若墨守成規,那便止步不前。社會的發展需要驅動力,就如門鎖在生鏽時也需加一些潤滑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於科學的一大貢獻。”我認為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靜態的事物,那麼一切都將是可變的,可以富有創造的。如果永遠不願意跨出那第一步,那麼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在第七封“談升學與選課”的信中,“至少在大學頭一二年中,你須得盡力多選功課,所謂多選功課,自然也有一個限制,貪多而不務得,也是一種毛病。我是說,在您的精力時間可能範圍以內,你須極力求多方面的發展。” 選課這一個話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我認為大學生在選課時應該選自己感興趣的功課,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所長。每次在選課前,我都會十分謹慎和糾結。我考慮的是機會成本如何最大化。課程種類繁多,深思慎取才是上策。但具體的方法還得根據不同的人,我不敢胡亂指點。

  在第十二封“談人生與我”的信中引用了《無言之美》: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來,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鬥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鬥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認為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歡樂,呆板無趣的生活與機器人的麻木的工作又有什麼區別呢?反反覆覆的,同樣的工作只會讓我們覺得枯燥乏味,也會拉低工作效率。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每個人在岔路口的選擇也是不同的,雖沒有作者想的那麼深遠,卻只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它只是屬於你自己的。為了不留遺憾,我願用自己的努力奮鬥換取那快慰。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6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學創作和譯作,對我國的美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開明書店1929年出版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學生為讀者物件針對當時國內青年、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迷茫、彷徨、苦悶以書信方式撰寫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兩篇附錄、一篇代跋組成,文體舒緩,娓娓道來,對文學、人生、升學、審美以及情理等多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作品篇幅較小,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當時的暢銷書,朱光潛也成為了廣大青年的朋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說是朱光潛的奠基作。這本書不僅對當時青年有重要意義,對我們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親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讀者平等對話,信中以“你”為物件寫,讀時感覺像一位朋友正在與我輕鬆對話,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讓人備感親切與真誠。並且作者在闡明問題時不是站在高處談大道理而是走近讀者舉出自己的切身經歷和讀者談文藝談人生,這種方式是讀者最喜歡,也最容易被讀者接受。“談讀書”他告訴了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和怎樣讀書,他沒有告訴我們必須讀哪些書而是舉出自己愛看的書和讀書的經驗指導讀者自己選擇書籍。在第七封信“談升學與選課”時作者又結合自己在高等師範學校選國文課的經驗,說明選課要符合自己的興趣。“談擺脫”是說要懂得捨棄,但不僅是捨棄而是有取捨的捨棄。其中舉了“禾”、“禹”,他們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說作者完全把自己擺在和青年們平等的位置上將心比心的談這些事。“談人生與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觀,讓讀者觸控作者的心靈,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這種彷彿和作者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讓人很放鬆,不會因為他是大家就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溫度。

  其次就是這本書寫的是青年們感興趣的問題,並且寫得很有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讓人愛不釋手。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因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可以看出作者在寫這些信時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將深奧的理論問題融化在讀者熟悉感興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得既活潑又生動。像 “談靜”,“動”是要活動才能保持生機,提倡在活動中排解煩悶,“靜”是要保持心靈空明才能在靜中領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讓青年們懂得生命是動靜結合的。他舉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者耳熟能詳的例子來進行說明,後面還引了日本小林一茶、陶淵明、王摩詰的詩作來說明靜的趣味,讀者就在看這些可愛例子的時候知道了生活中是充滿情趣的要懂得領略生活的美。“談作文”他舉了幾個大文人作文章的趣事典故,“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以一群遊客看蒙娜麗莎的表現引起讀者興趣,信中有趣吸引人的地方還很多,對於浮躁的青年人抓住他們的興趣給他們講道理才能使他們聽進去,朱先生對這點很清楚,這整本書都緊扣當時青年人的心態和最關心的問題來寫,很多問題即使是80多年後的我們讀起來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是,它看似平凡卻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它教會讀者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作者毫不吝惜的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對待人生的方法,價值標準與讀者分享,這種過來人的經驗對於處在迷茫中的青年們猶如一盞明燈讓青年們找到正確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句話出現在附錄二,而他在《談美》裡也多次提到了這個觀點,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脫個人的慾念牽絆,執著人生為社會做出貢獻。作為祖國的未來,青年們都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書中談到的這麼多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勸導青年們要正確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長遠,要踏踏實實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隨大流只考慮功利的東西。今天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參加學生組織或做其他什麼事的時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這樣做會對自己升學找工作有幫助,卻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腳踏實地的做,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無言之美”可以說是這本書中最易看出美學知識的一篇了,我們不僅從中學到了詩畫音樂等含蓄留有餘地的美學原則,還可以領略到作者的生活態度,藝術的生活是超現實的生活,當在現實生活無能為力的時候暫時到理想的生活裡去,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一種調節,好更好的回到現實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樣才能做到藝術的生活呢那是美術家音樂家們擅長的,就是要有一顆審美的空明的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是這麼理解的。我想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會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啟發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本書,不僅是對當時的青年們對我們現在的青年朋友也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的,教我們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領我們到美學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賞的一本書,青年朋友們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7

  家裡書不少,沒統計過,也許不到萬冊。對於單身狗,大部分的積蓄是給了書店了,而且有個愛好,喜歡的書非要買了讀著才帶勁。曾在圖書館工作,卻沒借過一本書,因為我讀書必在書上做筆記標註,借的書好像和別人家男人說話似的,寒暄幾句就走開了。讀書離不了鉛筆,所以非買無法細讀。

  看到此徵文,一直落不下筆。房子各個角落摞得書。近期看的書也非一冊,有時一本書看到一半,突然心情改變,又換讀另外一本了。有的書甚至不捨得讀完收尾,就留著點好像那份思考就一直在延續。沒讀完可不可以落筆寫讀後感呢,只能是賴著覺得可以的。

  推薦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為什麼寫給青年,因為兒童少年以動覺身體發展,與人認知為主,讀書也重要,但是就不似青年那般重要。青年到了思維的高度成熟度,青年人的大腦高度運轉,伴隨著美麗青春激情,做凡事都很美好的時期,也是讀書最美的時期,所以作者給青年說。不是少年,中年其他。可惜我中年才認真讀到。

  第一封信關於讀書。作者說,書店圖書館數不清的書,可以選出來值得反覆讀的可能就十來本,而且不要聽信名人推薦書單,就像聽別人安排選食材吃飯一般,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身體和大腦,他在好奇什麼,想知道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要你自己探索。抄近路捷徑那不是路。讀完第一封信,我嘆息我自己家裡還存著很多不值得收藏的書,就是讀這封信讀晚了。

  第二封信談動。情緒煩擾是一種暮氣,年輕人應該精神昂揚活潑。那麼青年為什麼總是受情緒動心之苦,是修煉不夠,畢竟年少經事少,事情來了知道多少哲理名言都擋不住。閒愁最苦,要生活就要動,要發展,要創造,而不要不舒暢,不要抑鬱著。

  第三封信談靜。如果只是躁動,人就心浮氣躁。還要懂得靜,那麼這個靜不是躲避不是懶惰不是無所事事,是心境空靈,鬧中取靜,靜下來才更能感受生活中的情感和美感。

  第四封信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總想著激越的參與運動,不如走到民間,君子求諸己。一副自己思想更新,是未來高知的樣子,張口閉口改革和運動,端著知識架子,那還談何革命。

  第五封信談十字街頭。走到民間,可是十字街頭有很多腐敗劑,流俗江湖客,還需耐得寂寞,心靜如水。習俗總愛守舊,沉滯頑劣的。借用原文一句“我們要敢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第六封信談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甲宇宙不能去衡量乙宇宙,中國社會推重“道德宇宙”,可是真正聖人很少,多少人靠著道德要優越、回報和權力。而且“道德宇宙”不是人生唯一宇宙,比如還有“科學宇宙”,但絕對真理難得;還有“藝術宇宙”,完美作家寥寥;還有“戀愛宇宙”,當戀愛宇宙和道德宇宙發生衝突,社會會按道德宇宙標準,戀愛宇宙服從道德宇宙而變就不是純戀愛了,所以真戀愛非常少,很多隻是放縱任性。

  當然這篇讀後感遠不及作者的文章深度。朱光潛文章每一句話都是深意滿滿,每一句話都夠豐富過現在一整篇的網路短文。留待剩下六封信給讀者自己找到來讀,但是朱光潛,還有老舍的一些書我是用來治療自己的,每當心性煩亂,讀幾頁他們的書,整個呼吸都順暢了,不知道作家如何高尚到可以讓文字有如此神力,真的讓人敬仰。把這本書留作案頭書經常洗滌一下內心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8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話語雖平易近人,似多年摯友娓娓道來,卻處處給人驚喜,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眾多感觸不便一一道來,便選取一些印象頗深之處發表一點陋見吧。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我深以為是。網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我不思進取,卻又不甘墮落”。正好處於低潮期的我感觸良多。在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個大一後,原本光鮮的夢想變得模糊,清晰規劃好的前途開始渺茫,我漸漸墜入柔軟卻陰冷的泥淖,看得見光卻又攀不上枝條。“愁”字漫上心頭,揮之不去又不可視而不見。

  但朱先生這時又恰似知道我的煩惱之處一般,談到動靜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動。”朱先生如是說。其實這話說的略微有些晦澀了,頗有一點道家陰陽調和的味道在裡面,但先生貼心至此,作了淺顯的解釋:

  “如果把‘儘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過“儘性”二字,這一點我深以為然。但是,人生約束頗多,並不是時時可儘性而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這不得儘性之處。我如一卷洪流,卻偏偏鬱於一方淺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領,也只能在這窄室中橫衝直撞以洩心中怨氣,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對於這一點,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慾在身,四面八方的紛擾撲面而來,想要提煉出“不屑”這一情緒,非長期修煉不可得呀。而若不顧自己本來心緒強行選擇“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蠱。總而言之,這條解愁之道,我還需得邊行邊修煉。

  雖說先生的“動”我學習得頗為艱難,但對“靜”卻得心應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先生是這麼說的。或許與我本身的性格有關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緻地“消磨時光”。一壺清茶,一卷詩書,一架藤椅,一簾好景,加一年數百變幻的歲月與一日更替不絕的時光,所為神仙逍遙,我怡然自得。對我而言,“靜”比“動”更能紓解愁情,原是那嫋娜的青煙,是可以燃盡世間紛擾繁雜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裡就提到了讀書,可見讀書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如今,無論我們想要看什麼書幾乎都能透過各種渠道找到,就這一點,不知要羨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選擇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怎麼選了。誠如先生所說,讀了一本沒價值的書就等於喪失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正因為如此,對於選書,我們更是應該慎之又慎,就我看來,真正有價值的書應該是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而非只是看過就忘,消遣娛樂的工具。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略,去感悟。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裡偶然偷閒,閒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前頭曾提到,最近由於學習之事,我有些許煩惱,而我與朱先生也在文章會友中漸漸熟識,他便在《升學》一信中告誡:“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能我之前錯誤地定義了學習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認真完成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務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選擇取決於我的興趣,取決於我想過怎麼樣的生活,而不是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我需要對我的選擇負責,而我的選擇服務於我的生活,我將學習看作一種義務而將其與我的生活分割開來,那它必然成為我的負擔,那我便不可能將其傑出地完成了。

  論述至此,大都為鄙陋之言,觀點淺薄,不曾有條理。我才疏學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閱罷此書,我在前行路上便會多一位摯友了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29

  我國教育與西方教育不同的一點就是,只強調五講四美,不講怎麼去實現完整、獨立的自我。事實上義務教育背誦的關於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理論,恰好背道而馳了。 知乎上有個精彩的例子,講的是一個211大學生目前就讀金融,但有機會轉入材料學。在他的父母看來材料學有利於目前他的一個前景。

  真的非常喜感,要是人類有機會回到原始社會,材料學或許值得轉。

  不知道後來這個大學生轉了沒有,問題他明擺著喜歡金融,卻還在認真思考轉系。因為體制內的父母給了他太大影響,我主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但並不意味著天性不會被遏制——種瓜得瓜的前提是有水和陽光等。 再說一個觸動我幾年的例子,那就是我的摯友尚真。 尚真是我接觸淺顯的心理學之後,唯一發現的一個自我人格完整的現實個體。她在很多同學看來雖然是不諳世事的,但後來只有她拿到了500強offer。

  學生時代她沒有被壓抑天性,即使她講過關於雙親的一些微詞,在我看來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東西。沒有被幹涉學習或者太多感情、思考方式,造就了她完整的人格。

  她是唯一一個會就人生三觀問題與我探討的人,不同於其他人的茫然,她已經基於很大的價值觀在思考自己的對錯得失了。

  可以做出自己的決策,這是一個重要的人格里程碑。高考過後,天才少女尚真毅然選擇了天津財經大學,而沒有去那些聽起來很唬人的大學。這也是我最欣賞她的一點了,包括當年分文理,她理科實在是好,卻選了文。 就像前陣子的電影《無問西東》裡吳嶺瀾一樣,尚真思考生命的真實感。不同於浮躁的同齡人,她一直認真的去想我在講什麼,雖然蒙田的一生只有一個知己的理論並不是很可信,但高山流水確實是讓人愉悅的。

  人總說三觀不同沒法溝通,其實包容要基於彼此的思考,如果兩個人都在思考,那麼即使三觀不甚相同,也可以促膝長談。這就是我一個堅定的仇韓人士和韓星粉尚真和平相處的原因。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 基於朱光潛先生的論調,這篇淺顯的文章裡姑且把負面人格狀態分為“絕世”與“絕我”兩種狀態。深山裡的農民自然不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這就是“絕我”;梵高也不會去關心隔壁鄰居少女的感情,這就是“絕世”。去切斷某一條聯絡,即使人格一開始清澈,久了也會因為單一的境地而渾濁。那麼我們凡人不可能久居大山抑或把自己關在畫室,單一的聯絡不足以支撐人的社會職能。

  不絕世,不絕我,才是完整的人格。現在的社會一如1925年,“類我”思想還是根深蒂固,讀書的看不起經商的,經商的看不起讀書的,大概就是這意思。 所以溫和派退出歷史舞臺之後,90後這一代依舊被類我思想影響著,過度被幹涉、父母的類我思想作祟,認為下一代應該也按自己的想法去走。這和混亂的新文化運動年代是一樣悲哀的。

  “如今中國弊端就在在學者不言學,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拋棄分內事而空談愛國。結果學廢工弛,而國也就不能救好,這是顯然的事實。惲先生從中國歷史證明讀書無用,也頗令人懷疑。法國革命單是丹東、羅伯斯比爾的功勞,而盧梭、伏爾泰沒有影響嗎?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實現。辛亥革命還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這是大家應該承認的。”(摘自《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論十字街頭) 有感於獨立人格的缺乏與治學的衰敗,我所見的這一代,大多數都渾渾噩噩,講起學問來,一問三不知。殊不知,人類能走到今天,哲學與文藝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莫說什麼百無一用,文藝復興時也有人這麼講。 若是這樣雲裡霧裡的一直追著唯物,遲早與野獸無異!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30

  朱光潛朱先生的文筆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筆拈來,字字珠璣,暢讀便深感其美,大約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張情於理先,道德先於法律,無情則無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說“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嚥,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人生亦如飲茶,“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尋得人生之“趣”與“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談到“學問”,亦有其主張。到底是“通”還是“精”自古爭辯無數,朱先生的主張是先博大而後精深,如沒有以“博”為基礎,則如空中樓宇,被人恥笑。“中國學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根基在各門手藝中都見其利害,如扎馬步之於武功,氣息之於歌聲,根基穩固樓宇才矗立不倒。

  談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針見血,“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而人如能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不計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們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沒有悲劇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壞事,腹痛不止,本無意功課,然捧書小品,心亦明朗開來。連文字亦優美起來。故見修養之影響。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31

  “編理由”就是一種自我挫敗和自我設限的行為。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戀愛是至上的,是神聖的,所以也是最難遭遇的。“道德的宇宙”裡真正的聖賢少,“科學的宇宙”裡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裡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裡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衝動而發生婚姻關係,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慾。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為縱慾辯護;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

  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32

  看這本書之前我特別好奇: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一位關心後生的前輩會對青年朋友們說一些什麼呢?看過後,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總結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學問做事業都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從自己本心出發,戒驕戒躁、不貪容易,不隨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這樣的人生態度何止當時的青年人要具備呢?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也不論是否是青年,凡是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理應如此。

  《作者自傳》中曾言:“這本書反映當時一般青年知識分子的心理現狀,所以我和廣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我在讀書後最有感觸的莫過於朱光潛先生所言的談動、談靜、談擺脫、談人生與我......恰好反映了我們在成長曆程中所面對的讀書學習、道德、個性、人生等多方面的問題。雖然不盡相同,卻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來,讀來讓人如沐春風。彷彿遙遠的一位長者在用謙遜又誠懇的語言關切著,既想指出一條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將自己的肺腑之言盡數道盡,期望小輩們能有所收穫。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歡的是談動和談靜。古詩中曾寫到:“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閒愁閒愁,多半是因為太閒了!當代青年人若談起閒愁,必定會被說過於矯情,當你讀了孟石先生的這篇談動,便會釋然。他承認了“朋友,閒愁最苦!”並提出瞭解決方法:“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於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於動”。無論你是怎樣的心情,世界還是按照既定的軌跡在運轉。若想排解心中的閒愁,就要以動制靜,享受生活中質樸的樂趣,去跑跑跳跳、談談笑笑一番,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如果說談“動”是跑跑跳跳,那麼談“靜”則是感受、是領略趣味。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生活節奏隨之加快,心性難免浮躁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詩“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讀到這裡才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悠然無慮的靜趣。小時候還覺得詩人是在湊字數,現在僅僅是讀一讀都覺得心靜下來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顆鎮靜的心是難能可貴的,願我們即便溺於週而復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巍峨江山的壯觀和尋常巷陌的溫暖。

  每當在一封信的最後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時,內心便充盈著感動。看完書後甚至心中一絲惋惜,為什麼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會一封一封的細細讀完,或許是為了在這喧囂的世界裡,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時空而來,猶如摯友,言真詞切,能感到先生真誠地期盼年輕的朋友們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簡,這些樸素的道理在如今時代依然適用,任時光流轉,難的始終是踐行。生活忙碌,偶爾忘記,好在有這樣的好書幫助我們回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33

  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們前進。這本書就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所寫的書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觀點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實的例子佐證,令人信服。信中語言和藹可親,令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一陣陣揮之不散的暖流。

  朱光潛先生對於“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贊同。在當今這個時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納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說的那種“義務”。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深沉的,他們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孝”也是一種愛,一種源自於知恩圖報的理所當然的愛,而不是你給我多少,我還你多少的酬勞。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所以當我們有能力報答他們的時候,請把孝敬當做義務而非報酬,盡心盡力地感恩,就像小時候他們耐心地教我們走路的樣子。

  這本書中令我最受益匪淺的是第十封信——“談擺脫”。朱光潛先生認為:如果你對一件事情不感興趣,那就擺脫它;如果“擺脫不開”,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劇。我仔細想了想,覺得的確如此。如果一個人迴圈往復地做一件不感興趣的事情,就應該立刻果斷放棄。因為做一件明知無聊的事情久了,心會累,熱情會喪失,又有何意義呢?在我看來,擺脫不是喜新厭舊,也不是終結,而是從毫無意義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是美好生活的重新開始,何樂而不為呢?

  第十二封信——“談人生與我”也讓我感觸頗深。朱光潛先生曾寫道:“我們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句話其實不是不通順,而是蘊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們的審美、生活都將單調無比;正是因為現實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會有成功和失敗;有富裕和貧窮,才會有不同的生活狀態;有生命的頑強和心靈的脆弱,才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們……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義的。我從來不贊同種族歧視、戰爭等令人髮指的事情,誰都不想這些壞事發生。但在這樣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總避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發生。儘管如此,還是有這麼一群人,不斷為消除世間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嗎?這個有喜有悲、充滿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們去奮鬥、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們給世界帶來了精彩,我們也應該用正確的態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涼風、三九天的陽光、新一年的春雨,撫平著、溫暖著、滋潤著讀者的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認識了人生,讓我更加信心滿滿地走向光明的未來!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34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關於讀書。正處於青年的人們,有大好的青春時光,可以去盡情的讀書。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當然,書是讀不盡的,知識也是永遠學不完的,但是要想成為終身學習的人,那就要不斷的去讀書。讀書也應該讀經典,從興趣出發。

  這十二封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朱光潛心中的青年應該有什麼樣的品質,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潛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這十二封信,後半部分就是關於朱光潛的美學。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觸美學,我曾經以為是深奧的,但是讀完朱光潛講的美學,覺得美學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可以從最簡單的身邊入手。由淺及深,不斷向美學深處邁進。

  朱光潛也算是遞進來講的,從美學到創造到遊戲到複製,帶你去一點一點了解這個深奧的學說,最後再回歸生活。

  我很喜歡最後談美學的一章。我們生存於極速的時代,但是從未想過慢下來。希望我們也能慢一點,停下來,看看周圍的時間,處處都是美。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35

  談讀書,談動。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記著這兩點,其他瑣細方法便用不著說。哪裡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我也些微領過哲學家的教訓:在心氣和平時,我景仰希臘廊下派哲學者,相信人生當阪依自然,不當存有慎喜貪戀;我景仰托爾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餚與愛;我景仰布朗寧,相信世間有醜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來,心波立湧,拿天大的哲學,也抵擋不住。這固然是由於缺乏修養,但是青年們有幾個修養到"不動心"的地步呢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節,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衝動有機會發洩。

  流行語中又有"閒愁"的字樣,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於發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本心,清閒易愁,保持運動,閒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