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美》讀後感範文

《唐詩之美》讀後感範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唐詩之美》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之美》讀後感1

  《唐詩之美》作者蒙曼,之前只是聽過作者講武則天,偶爾發現此書,作者圍繞愛情、友情、鄉情、宦情、江山情五種人之常情,甄選最具代表性的唐詩進行解讀,品鑑。帶領讀著領悟過往熟知的唐詩中不一樣的意境、哲理。詩詞是中國漢字的精華,幾千熟悉的漢字擺在面前,詩人將它們重新的排列組合,組成了“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文字,這就是詩人偉大之處。詩詞其實就像調味劑,在現代生活中,詩詞貌似已無太大用處,但如果沒有詩詞的生活就像是壓縮餅乾,也可充飢,但幹扁無味,時間久了人是無法忍受的。

  此書中的詩詞,作者帶領著讀著品味出不一樣的境界,詩詞中涵蓋著大量的典故和古代嘗試,當你瞭解了詩人所處時代背景,所處境遇後,才可真實感受到那種“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到能感受詩人的偉大。當遇見愛情時會不緊會只知道陸游與唐婉的悽美,還有韓翃和柳氏的“章臺楊柳”,經過各種曲折,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話。

  面對友情,每個人都奢求那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境界,當朋友多年不見時,不再是一句“好久不見”,而是“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將人生的感慨上升到宇宙的境界,如同參商二星宿一樣。激動過後才細細端詳,“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短短几句,將久別重逢時的心裡和狀態描繪的淋漓盡致。

  對於還鄉,那個害死外甥劉希夷(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即是他的喪命詩),一心“追求”武則天的宋之問,在“神龍政變”後被貶嶺南,逃回洛陽途中,寫下這首千古名篇: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裡用的是“怯”,而非“切”,這也是此詩最妙之處,將宋之問的當時的心裡展現的如此真實。正所謂善惡終有報。一個偉大的.詩人卻一心從政,就像李煜一樣,一個偉大的詞人,偏偏做了帝王。

  再說官場,自古以來,中國的官場就是一場人性博弈,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偉大的詩人,如詩聖杜甫等也免不了俗,要對上級“阿諛奉承”一番。但是與之常人不同就在於誇得如此高妙。一句“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將賈至父子兩人都誇到家了,可謂“拍”到了極致。其實無論職場還是官場對於領導的誇獎是必須的,不能奮青一樣,誰都看不上,這也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禮。

  最後對於江山,中國地大物博,太多的美景數不勝數,太多的詩詞形容祖國的江山大河。而我覺得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更加的重要,就像王維在自己的輞川別業中為自己二十個景點所附的詩,展現出的那種幽靜之美,是一種每個人都追求嚮往的境界,那份亂世之中的寧靜、安逸。“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詩便會出現一幅畫面,詩人在充滿禪意的空明世界,與清風朗月在一起,真是“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詩之美》讀後感2

  在詩詞大會中,蒙曼老師作為評委被我第一次所熟知。她氣質古典,儀態優雅。談吐間如口吐蓮花一般清新自然。

  我被她的書香氣質深深吸引。不禁暗暗留意起這位偶像:蒙曼老師是北大的教授,擅長曆史,尤其是唐宋時期的歷史研究。所以也出版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其中《唐詩之美》是她在節目中偶爾提起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雖然寫的是唐詩,卻不是以教科書的手法生硬的講解,而是以作者獨特的視覺將枯燥的唐詩娓娓道來,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幅或清雅或濃稠或深情或淡意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愛不釋手。僅僅幾句話我就特別好奇這本書的不同之處,想一睹芳容。

  心心念唸的《唐詩之美》終於來到我的手中。我滿懷期待,鄭重地開啟細細品味起來。蒙曼老師在書中寫到:“友情是黃色的;鄉情是藍色的;江山情是綠色的;愛情是紅色的;宦情是紫色的。”以前,我們誦讀唐詩往往很機械地停留在表面。看一遍,讀一遍,查一下注釋,再理解一下意思,最後背一遍。

  這篇古詩就算會了。詩人寫詩的心情,當時的環境,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忽略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停留在似曾相識的層面上。細細想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時候背誦的《詠鵝》,之所以現在還記得是因為這首詩朗朗上口,意思通俗易懂,而且第一次背古詩就是這篇《詠鵝》,自然也是很認真很仔細的去對待,印象自然深刻。還有《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到中秋,元宵節,爺爺常常會念到這句詩。以前不明白為什麼,以為他只會念這一首,如今才能理解,他是北方人卻漂泊在南方的相思和無奈了。而這些幼時背誦過的詩詞,之所以現在依然沒有忘記就是因為能夠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真正的理解了。所以說古詩不在於誦讀了多少而是體會了多少。

  《唐詩之美》的魅力不僅限於此。

  蒙曼老師在寫作上還善於給我們丟擲懸念。從一個點開始,帶領我們進入唐詩,討論這篇唐詩的優點,然後從個人角度循序漸進的提到這首唐詩的缺憾,她很少用“雖然…但是…,可是…不過…”這類的轉折詞,自然更容易讓讀者接受,產生共鳴。等到最後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篇唐詩的意義之後或者說從各種角度剖析了這篇唐詩之後,這個懸念自然而然就被我們自己解開了。我覺得蒙曼老師的這個觀點很新奇,我想她想說的是,不管是文章還是詩詞,我們都應該帶著思考去讀,去理性地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因為蒙曼老師,因為《唐詩之美》。我現在越來越喜歡詩詞。體會詩詞給我帶來的愉悅。用心去體會詩歌的魅力,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每一天都會有驚喜被發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