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1

  假期裡,讀了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師問題。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是我們每天工作的寫照。讀過這本書後,我最大的體會和收穫就是,教師除了要有“愛的能力”之外,還要有學習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呼籲我們教育群體要愛學生。尤其是體罰和變相體罰的現象一出現,對學生造成傷害以後,媒體的報道更是讓社會質疑教育者的愛心。我們每一位做教師的,捫心自問,沒有誰會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我們都是真心真意地愛著我們的學生。但是為什麼還會對教育者有質疑的聲音呢?在讀了這本書之後,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們的教育中並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愛的方法”。所以,我們愛的很累。總覺得對學生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什麼回報,卻不見學生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我們的愛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細細反思我們的教育,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瞭解了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已經掌握了很好的教學方法,對教材把握的也比較準確,能較好地組織課堂教學,還能全心全意地愛學生,以為這樣就能做一名好老師了。其實不然。怎樣才能讓智慧與愛並存,讓我們的教育生動而有意義呢?我想,我們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因為我們面對的兒童,他們每天都在身體上、心理上和思想上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我們只靠自己積累的那些“經驗”,現在看來,已經遠遠不夠了。

  那麼,我們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自己學會智慧的愛。那麼教育智慧來自於哪裡呢?我想這種智慧應該來自於淵博的學識,來自於對教育和課程的理解,來自於嫻熟的教學技能,來自於對學生的瞭解程度等等多個方面。當下的教育,所謂的“經驗”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要從多方面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是最為重要的。那樣我們才能成長為一名名符其實,高素質的優秀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2

  最近在讀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裡來》。看到書裡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憤懣就少了許多,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覆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王老師寓嚴謹於輕鬆幽默的文風。王老師治學的嚴謹周密,在教育線上是公認的,但他寫出來的文字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淺出,從容不迫,透徹明白,同時又幽默風趣,讀來彷彿與王老師面對面交談,有如坐春風之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經常讓人感到頭痛,但王老師卻一直強調要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而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則是不斷地研究教育現象,不斷地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只有抱著研究的眼光,才能夠從傷人傷己的情緒化的反應中解脫出來,氣定神閒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師特別強調班主任要學會做減法,要考慮在班務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慮的哪些工作要去做。僅僅是思維方式的這麼一個轉變,就可以讓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從永無止息的勞役中解放出來,大大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科學含量,從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讀著這本書,沉浸在老師的喜與憂,老師的愛心和關心中,發現裡面有許多案例和我們平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麼困難時,應該多想想這本書所給我的啟發,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的!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3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鬆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 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4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震撼更是驚喜,一個個教育例項呈現在我們眼前,好像這些事例我們都遇見過,但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上我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智慧。我感嘆一個有智慧的教師是多麼的幸福,孩子們的未來更是令人充滿期待。

  王曉春老師在處理孩子問題上是多麼的從容淡定更是巧妙令人信服,作為一名教師每一天都在處理孩子們的問題,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個過程都需要發揮教師的智慧,從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素質。而不是在教師的粗暴、謾罵而進行干預和強制。教師面對學習障礙學生去談論如何學習?學習有多麼的重要,這樣只會讓他們更加厭煩和無助。有智慧的教師是追溯根源找出其原因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見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看了這本書我心裡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智慧與愛並存,讓我們的教育生動而有意義呢?”那麼教育智慧來自於哪裡呢?我想這種智慧應該來自於淵博的學識,來自於對教育和課程的理解,來自於嫻熟的教學技能,來自於對學生的瞭解程度等等多個方面。當下的教育,所謂的“經驗”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要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我想,我要從最根本的做起踏踏實實地去學習和研究。因為我面對的兒童,他們每天都在身體上、心理上和思想上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我要勤於學習腳踏實地的工作,能從多方面思考和反思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5

  近期拜讀了王曉春先生的《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書中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個教育案例和問題。這些問題既細小,又普通,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現,如學生不做作業、上學遲到、調皮搗蛋、破環公物等等;卻又是我們為師者不能繞過的一道道坎。生動的教育故事,具體的教育細節,真實的教育主體……細細品讀,一問一答間,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嚴謹的邏輯判斷,使人在輕鬆的閱讀引發思考與共鳴,一股強烈的教育智慧躍然紙上。

  談到教育的智慧,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課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學技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課堂上的隨機事件,這些突發的事件,也就是課堂上隨即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看似冰冷枯燥的數學變得溫柔豐滿。因為在課堂上,因為我們的教育智慧,會讓優異的孩子靈機閃現,會讓吃力的孩子在錯誤之後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節數學課上,當我問到植樹節是什麼時候時,大多數學生都啞口無言,我就抓住契機適時教育他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保護環境意識與生態意識。三尺講臺,40分鐘,孕育了無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機會,閃現教育智慧。

  有些時候,我們老師、父母確實是緣木求魚,我們忽視了最寶貴的做人教育。我們心甘情願地、一門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綁上了"分數"的應試車,儘管歷盡顛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車、拋錨,我們也樂此不疲,前赴後繼。孩子們也為了一個又一個高分絞盡腦汁,以至他們錯過了人生旅途中許多美麗的風景,錯過了生活中酸甜苦辣豐富多彩的滋味品嚐……所以在家庭,要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應格外重視孩子情商的培養,在學校,要以愛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們經常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啦?"事實上我們沒有反思過:"我們老師、父母究竟怎麼啦?"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老師要麼是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造就生活無能兒;要麼是在學習上讓學生俯首帖耳,造就了書呆子;要麼是在社會利慾的薰陶下,培養了俗人。

  對於孩子,我們必須呵護好心靈,這是教育的底線。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學習上,放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驗;為他們擦擦傷口,聽聽傾訴,為他們的行囊補充食糧,對孩子們說,繼續去闖,前面風光旖旎……我想,一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讓孩子時刻保持舒展的心靈這個境界,那麼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該是多麼幸福!

  想成為一個好教師,就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課堂成為智慧的課堂。我們不僅要向書本、向專家、向同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同時也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認真積累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問和回答;也重視收集學生們出現的共同錯誤;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好的為學生創設他們發展的平臺,同時促進自己的發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也許是我們容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與王先生晤談,卻能得到一點啟示:關注教育現象,揭示教育問題,為了我們光榮的育人職責,執著地思考,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6

  濰坊市實驗小學郝君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絡。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

  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

  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

  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7

  這本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點評和剖析,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為一個好的教師是多麼不易,

  讀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豐盈一個人的智慧,開闊一個人的眼界。 王老師做教育確實是有心人,正是由於他對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與激情,從而讓他對案例研究情有獨鍾,書中的一個個教學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來,而細細讀來,每一個案例是那麼真實、科學、經典而又富有典型性。

  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師一樣,認為一個好老師只要有愛心,有耐心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那些問題學生面前,即使一個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沒有對他們進行深入的研究,瞭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靠老師的愛心和耐心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開始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嘗試著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家庭,然後採取一些相應的辦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們班的隨班就讀生,王瓊瑤同學是班中一位女同學,這個孩子智商不足,有時候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身上總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經過她時,都要捂著鼻子走,還有人罵這個女孩子了,王老師常常見她低著頭坐到了教室最後面。

  經瞭解,這個孩子根本沒人管她,王老師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給她穿,現在這個女孩愛乾淨也變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樂樂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的100個案例,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實實在在的問題。王老師在對多篇的教學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體驗給我們做教師的一忠告:教師應形成研究與反思的習慣,要學會思考,學會理性思考。王老師注重於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診斷,想辦法把原因和結果分析得深入淺出,讓人心服口服,應該說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經得起質疑和推敲。我會好好的思索,細細的去品味感悟學習教育的智慧,把它應用的教學當中。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8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老師。

  他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細緻地點評。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老師研究瞭解學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與細心。教育是一門藝術,好比春風化雨,需要教育者們用教育的智慧為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這樣才能靜待花開。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於班上一些“異樣”的學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每個老師都會碰到個別特殊的學生,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其獨特性。

  對於此類學生我們老師應當先撇除“偏見”,以一顆正常心來接納教育他們。教育工作應當從研究學生做起,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雖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各不相同,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但無論是哪種型別的學生,他們內心深處都有其最柔軟的部位,也會為之所動。想要教育改變一位學生,教師應花心思細心地去觀察、瞭解學生,用最真誠公正的眼光對待每位學生,這樣你會發現每位孩子都有一顆稚嫩的心。對於班上的“特殊”學生,教師更要用養花人的耐心與細緻去呵護培育,帶刺的玫瑰也有一顆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愛去澆灌呵護。

  正如老舍先生《養花》文中寫道的:“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裡;有的喜幹,就別多澆水”。教育學生何嘗不是如此,每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屬性和喜好。老師好比辛勤勞動的養花人,應當根據每朵花的特點進行施肥培養。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綻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綻放花期會稍微漫長一點,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等待。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