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1

  讀《魚王》的時候經常讓我想起小李子主演的《荒野獵人》,一樣的關於原始與野性的故事。

  故事背景彷彿是一個與現代社會疏遠的世界,不是隔離而是疏遠。在這裡我都可以看到現代文明的痕跡,但是人們固執的守著原來的習慣,按著獵人或漁夫所世代傳承下來的信仰行事,不迎合當代的道德標準,他們自有一套自己的方式與習慣,較之現代有文書可循的規則,他們的規則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偶爾能感受到作者對於過去的追憶以及對工業文明的拒絕。

  在書裡,有各種原始森林場景的描寫,作者不吝惜筆墨,把原始森林的粗礦野性以及野性以外的柔情描繪的十分動人,尤其是那一朵百合花實在令人驚豔。

  感受最深的篇章是《白色群山的夢》,阿基姆和艾莉亞像是固守傳統與現代的兩個縮影,在原始森林裡,艾莉亞在被阿基姆救下之後一段時間裡似乎被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和阿基姆達成了一致,他們在困境之中成為彼此的依靠。然而一回到現代社會,他們的差異就顯現出來,艾莉亞適應了人與現代建設的村莊,而阿基姆確固執的拒絕現代醫學的方式,而選擇以前傳統的做法。到了最後,兩個人終於分道揚鑣。彷彿原始只是一個基礎,在困窘的條件下,人們都可以妥協,而固守傳統只是一個選擇,在有更多豐富條件的狀況下,只有少數人才會如此。

  書的最後,作者用了一系列相反的詞彙來形容這個時代(現在看來其實也是過去了,但其實依然有其現實意義),如果籠統一點說,就是矛盾。時代有著各種兩面性,不管喜歡與否,這些兩面性都不會僅存其一。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2

  如果《青銅葵花》帶給你的是文靜與憂傷,那麼《尋找魚王》帶給我的卻是神奇與驚訝;如果《草房子》帶給你的是正義與歡樂,那麼《尋找魚王》帶給我的卻是莊重與嚴肅。一本好書總能帶給新鮮的體驗。

  “魚王”是一個邊遠山區的傳說,那裡的村民們為了成為“魚王”,住上青瓦磚舍而不停抓魚。就因為如此,山裡出了一位雄心勃勃的少年,背上祖先們的夢想,翻過層層山嶺,先後找到了兩位神奇的老人,他們一個是“旱手”,一個是“水手”,但是少年不知他們誰是真正的“魚王”。少年在往後的生活中得到了比獵魚更加寶貴的東西……

  這本神奇的書使我聯想到了我幼年時所看過的電視劇《人民的正義》中的一個情節,所貪的錢堆成了一張“錢床”,甚至把衣櫃都塞滿了,連上面存著一大堆錢的銀行卡都藏在了吊燈後面,最後引來了數也數不清的罪名,甚至引來了殺身之禍。他們就像《尋找魚王》裡的村民,那些村民看見水裡閃閃發光的魚就嘴裡流口水,一跳進河裡,可誰知,很多村民被魚給在水裡絞殺了,他們都是因為貪心而引來了殺身之禍。

  做人要做一個不貪心的人,因為貪心極有可能使其背上數不清的罪名,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3

  假期裡,我有幸閱讀了《尋找魚王》這本好書。書中主要講述的是在乾旱貧瘠的邊遠山區,有一位胸懷大志,雄心勃勃的少年,為了實現幾代人的夢想,憑藉其沉著冷靜的堅定信念,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魚王”。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書中少年臨危不懼,遇事冷靜,勇敢堅強的毅力而感動不已。聯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深有感觸和體會。

  記得那是去年暑假裡的一天,媽媽帶著我去爬石竹山。來到山腳下,我抬頭望去,眼前是數不清的石階,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讓人目瞪口呆。驚歎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急不可待地搶先一步開始了登山之旅,把媽媽遠遠地甩在後邊。我三步並作兩步快速地向上衝,不一會兒功夫,就漸漸地感到全身乏力,氣喘,雙腿像灌了鉛似的沉重,想想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登山道還有好長,淚水充盈著我的雙眼,頓時有了一種想放棄的念頭。

  這時,媽媽也趕上來了。當她看到氣餒的我時,笑了笑說:“你看看你,‘不聽老媽言,吃虧在眼前’。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媽媽希望你能發揚鍥而不捨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退縮。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寶貝加油!”

  媽媽語重心長的一番鼓勵,讓我徹底打消了畏難的情緒。我咬緊牙根,繼續奮力前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我們終於順利地登上了石竹山的頂峰。極目遠眺,山下的壯闊美景令我陶醉,連綿起伏的山巒,樹木茂盛,一片鬱鬱蔥蔥。一陣清風拂面,讓人神清氣爽。“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陽光總在風雨後……

  手裡捧著這本書,我思緒萬千。眼前彷彿浮現出勵志少年執著的身影,他為了實現夢想而不懈努力,最終成功登上自己生命之初的奇幻旅程,找到傳說中的“魚王”。

  書中少年在踏上尋找魚王艱辛之路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卻不輕易放棄。主人公那種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4

  在乾旱缺水的大山深處,“魚”成為了一種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魚與吃魚則同時象徵著不同尋常的本事與身份。正是懷著與魚有關的`夢想,書的主人公“我”立志當一個捉大魚的人,並由此踏上了尋找魚王的路途。

  在《尋找魚王》這本書中,有許多主人公,比如:從前的“旱手”和“水手”、兩個魚王的後代。這兩位師傅,一男一女,這時都已經80歲了,他們本是天作之合,卻成了終身的仇人,他們相互之間有難消的恨,也有刻骨至死的愛。他們的關係,與父輩太想做魚王有關,也與老族長的存在有關。他們的故事,引發人們思考。比較而言,那位旱手師傅,可以說是一個哲人,他話不多,但一出口,皆非尋常,他身世悲苦,一生都在反省,都在思考。“長輩牽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輩子十里。”“人的一輩子都在學,最後也不能說學成了。”他說的每句話都是人生的啟迪。這位旱手師傅死後,文中的“我”又找到了女“魚王”,她為那位始終視她為仇人,幾次忍辱找上門來求和,終身未嫁。

  小說最後,“我”跟著那位女“魚王”,在水底深處看到了無比巨大的魚。她告訴他自己最終的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魚王”。有它在,這山裡才有水、有魚,一旦沒有它了,今後也不會有水了,也不會有魚了,這裡的人們也吃不上魚了。

  我想:真正的魚王象徵著那些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正像我讀過的一篇文章:有一個人,不喜歡說話,總是一個人的,結果有一天,他老了,但總愛幫助別人,於是,他幹起了全村人都不願乾的活——天天撐船接送人們來往,不求任何回報,有時別人的東西掉到水裡了,還幫助別人將東西撿回來,送給主人。最後一個小女孩掉到了水裡,他想要救上來這個小女孩,不料女孩救上來了,他卻離開了人世。

  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這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擁有的魚王精神。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5

  暑假裡,我讀了很多書,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要數《尋找魚王》這本書了,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呢,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

  故事主要講了在一座大山裡有一個村子,那個村子很窮,住著一個小男孩和他爸爸,媽媽。小男孩家裡有一隻貓,這是他5歲的時候來的,可喜歡它啦!他爸爸年輕時就想當一個漁夫,可是要當漁夫必須要找到魚王才是會抓魚的人,可是魚王並不好找,魚王分兩種,一種是旱手,一種是水手。小男孩也想捉到大魚,他的爸爸很支援他,帶他去見旱手魚王和水手魚王,在與他們生活中知道了水也是有生命的,最後男孩知道了真正的魚王不是人,而是保護著水源的一條大魚,而老太太正是守護者真正魚王的人,要是魚王死了,那地球上的水就會枯萎了。最後,他和老太太一直守護著它。

  這本書裡,我最不喜歡的是老村長了,因為村莊裡有什麼好吃的,還是有什麼好東西,大家都要送給他,要是有些人不給他,老村長髮起火來可嚇人,但是大家有困難的時候,他又不幫助大家,有我一種不勞而獲的感覺,我可不能像他這樣。

  這本書裡我被小男孩的精神所感動,只要不斷努力,永不放棄,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我也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向他學習,不放棄。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6

  不會因難題而放棄,不會因種種煩惱而氣餒,這種堅持的精神就是執著。

  《尋找魚王》講述一位身在乾旱貧瘠的山區孩子想當傳說中抓大魚的魚王的故事。這個孩子歷經坎坷,先後找到了兩位神奇的老人,兩位老人都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可日常卻平淡無奇,孩子分不清哪位是真正的魚王,但他從兩位老人的故事中發現了比獵魚絕技更寶貴的東西——執著的精神。

  書中的兩位老人難道沒有想過當偉大的魚王,不做普通人嗎?他們當然想過!想像以前那般生活。可正是這執著的精神不會令他們爭搶,也是這份執著讓他們不再提心吊膽地過日子,那位孩子難道沒想過放棄尋找魚王嗎?肯定想過的,但他想讓父母吃上好的,不想讓好不容易抓到的大魚送給老族長,也正有了這份執著才讓他堅持下去。

  執著的達·芬奇面對第一次繪畫,老師竟讓他每日畫雞蛋,他起初是不情願的,有一次他拒絕了畫雞蛋,繪畫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你每天畫雞蛋,真的有好好觀察過它嗎?雞蛋是圓的,不但每個面都不一樣,而且連陰影都不一樣!”達·芬奇吸取了教訓,用自己執著的精神面對畫雞蛋這件簡單的事,而且一直堅持了三年,終於成為了著名畫家。

  愛迪生也是一位執著的人,他從12歲開始愛上了科學。16歲時他在列車上做實驗,不幸的是實驗過程中一塊磷掉到了木板上,引起燃燒。列車員趕來滅了火,並狠狠地打了愛迪生一個耳光,導致他左耳受傷並失去了聽力。受到挫折的他並不灰心,反而迷上了電報。1868年他發明了自動電力記錄機,被世人稱為“魔術師”。之後他又陸續發明了留聲機、燈絲等電子產品,成為了偉大的發明家。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很執著,他們不畏懼五嶺山的高聳,只當細浪踏過,不害怕烏蒙山的顛簸,只看泥丸一般走過。歷經了千萬困難,失去了許多朝夕相處的同伴。哭了,笑了,執著向前走,成功戰勝困難走過了兩萬五千裡,也是這個執著的精神讓他們成功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執著,就沒有完不成的事。

  俄羅斯小說《尋找魚王》讀後感7

  暑假時,我讀了一本《尋找魚王》。我來給大家介紹介紹吧。

  《尋找魚王》這本書生動有趣,主要講了一個小男孩認識魚後,因為魚而退學。退學後,小男孩決定當一個抓大魚的人,父親也同意,可抓大魚要魚王的幫助。魚王有分旱手魚王和水手魚王。父親與小男孩便起身前往,尋找魚王。父子倆長途跋涉,終於在第五天夜裡找到了旱手魚王。經過父親長時間的請求,男孩被收留了。並得知也有水手魚王,但卻是他的仇人。每次抓魚都帶上小男孩。在旱手魚王快不行的時候,讓他去找她。老人去世了。男孩便起身前往。找到了老太太。在她的講述下知道水有根。知道了真正的魚王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守護著水根的大魚。小男孩知道了,便留下來和老太太這個水手魚王。一起守護魚王。

  讀了這篇寓言式的小說,有很多感慨較深的感受,一是小說隱晦反映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實現;二是自然資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人們應該合理有序利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