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溝讀後感(通用5篇)

龍鬚溝讀後感(通用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龍鬚溝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龍鬚溝讀後感1

  解放前,北京城裡有一條溝叫龍鬚溝,是遠近聞名的臭水溝。在龍鬚溝邊,跳蚤成群、蚊子、蒼蠅黑壓壓滿天飛舞。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這條溝臭氣熏天。尤其一到雨季,臭溝裡的髒水不斷地往外流淌,常常淌到百姓家的房子裡,把傢什都給淹了。

  《龍鬚溝》透過一個小雜院四戶人家辛酸與苦難的生活歷程以及新舊社會的對比,描寫了北京龍鬚溝一帶勞動人民生活和命運的巨大變化。

  劇本成功地塑造了居住在這個小雜院裡的北京平民群像,特別是透過對程瘋子、王大媽、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從充滿艱辛的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們對新社會的無限熱愛和喜悅之情。

  舊社會,惡臭的龍鬚溝給生活在這裡的百姓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環境的汙染嚴重地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然而,貧窮和落後使他們永遠也擺脫不掉這條臭溝的威脅,他們祖祖輩輩都將在這裡生活。統治階級根本不管勞動人民的死活,他們非但不採取措施治理龍鬚溝,反而利用各種名目,更加殘酷地剝削勞動人民,搜刮苛捐雜稅。自然的災難和剝削階級的壓榨彷彿兩座沉重的大山欺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把他們一步一步逼到生活的盡頭。忠厚、老實的貧苦人只能順從、忍耐。 解放後,毛主席、共產黨體察人民的苦衷,人民政府實地考察,傾聽人民的疾苦和意見,讓人民直接參與,制定了一系列治理龍鬚溝的措施,帶領人民從根本上治理了龍鬚溝。生活在附近的男女老少紛紛參加造福人民、造福後代的建設。龍鬚溝舊貌換新顏,臭水變成了新水。人們再也看不到昔日臭烘烘的爛水溝了,再也不用為下雨天房漏而發愁了。人民當家做主,真正過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為這條臭水溝發愁了。

  龍鬚溝新舊新會的變化,表現了建國初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府對老百性疾苦的關心,充分體現了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

  龍鬚溝讀後感2

  二嘎子的妹妹小妞從小沒有玩藝兒,小妞子從過了年就爭吵著要小金魚,所以二嘎子就給她帶回來了。丁四嫂問二嘎子說:“從哪來的金魚?”二嘎子一直不說,過了一會二嘎子說:“賣金魚的徐六讓我看挑子,我就拿了這個小缸,為妹妹拿的,她沒有一個玩藝兒。”瘋子要用大褂給妞子換金魚還徐六錢,二春說:“兩條兩條小金魚也沒這麼貴呀!”二春給了嘎子兩張票子付了金魚錢。

  妞子說:“我出去給小金魚弄點草來,紅紅的金魚,綠色的草多漂亮啊!”

  丁四嫂說:“你一個人不能去,看掉到溝裡去!”等四嫂追出大門的時候,已經不見小妞的影子了。

  過了一會,巡長喊:“了不得啦!妞子掉進溝裡了!”

  妞子的媽媽一邊跑著一邊喊著:“妞子!”

  可愛善良的妞子,還沒有玩半天小金魚就掉進溝裡了,她好可憐啊!讀到這裡我不想再讀了,很傷心,可是媽媽一定要我堅持讀完。

  龍鬚溝讀後感3

  我喜歡《龍鬚溝》裡的人物,對他們我都似曾相識。我小時候住的南長街老爺廟的那些街坊、鄰居們,何況還有那些本家、親戚呢!而且他們還要“發酵”。隨著年齡長大,好像更懂他們了,偶爾想起故人,我的認識就會更深些、豐富些。這一點使我更容易與老舍先生的作品接近。

  我喜歡《龍鬚溝》的語言。老舍曾說過,寫話劇的臺詞,要像寫詩一樣的地推敲。他的手稿總是寫得乾乾淨淨的,不輕易下筆。他的臺詞多用動作性語言,儘量少寫敘述句子。他總用北京話寫作,但他的北京話文明、不俗、幽默、有力。他的語言藝術是爐火純青的。我狹隘地不喜歡高貴的、情節太多的作品,喜歡以性格為主的作品,覺得後者更真實些,不喜歡浪漫主義而喜歡現實主義。以此,在戲劇上,喜歡《龍鬚溝》、《茶館》。不是不想更開闊些,始終未能突破。大約與身世有關。或者可以說:從《龍鬚溝》到《茶館》塑造了我。

  龍鬚溝讀後感4

  人藝的劇院門口永遠有著讓人心馳神往的燈光。那五十年代的老式建築發黃的外牆毛時代的字型組成的“首都劇場”四個字招牌,由於燈光的襯托顯得格外熠熠生輝。夜幕降臨了,周圍的建築,車流,行人,都沒有它的光輝。王府井教堂在遠處若明若暗。這是一個做夢的去處。走進大門,《龍鬚溝》的節目單整齊地碼放在簡陋木頭桌子上,一人一份,免費自取。人藝是現在為數不多的節目單還能免費的劇場之一。二樓的皮沙發寬大得有點空曠,在沙發圍成的天井中,老式的水晶頂燈光直射下來;劇場裡面也是一樣。

  劇場永遠是厚厚的紅色帷幕。在當時看來很龐大的劇場,現在甚至比不上一個大學的講堂。一層,二層,一層與二層之間的側座,還有二層最後幾排的學生票。但是,依然可以看見演員的臉龐,聽清演員抑揚頓挫的臺詞。《龍鬚溝》首演的日子,是在56年前。正如導演顧威所說的一樣,56年,半個多世紀了,那條溝早成了金魚池。小妞 子要是活著,今年也該是七十高齡的妞子奶奶了。光看這齣劇的名字,就讓人覺得眼眶發紅。帷幕拉開,仍然是這個50多年前的小雜院兒,才華橫溢的程瘋子唱著辛酸的單絃,三嫂還是那麼潑辣,趙大爺和現在北京街頭的任何一個老大爺一樣有範兒……50年前的話劇今年首演的日子,正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看到一二幕之間兩個黨 派軍隊交 接的過場戲,雪花洋洋灑灑地落下,突然覺得這些年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那些人,那條溝,重回眼前,一如當年。

  老舍的話劇經典之處在於生活化,可是現在的話劇連生活化都做不到。那些從網上扒了兩個段子就想把觀眾逗樂的話劇都應該來好好學學,真正的話劇應該怎麼寫。56年的時光輕飄飄地過去了;灰燼在我們眼前反射著它的光。

  龍鬚溝讀後感5

  這些天,歷史課正學著中國複雜而落寞的近代史,課餘在讀著老舍先生的《茶館》和《龍鬚溝》,夜裡偷空躲在被窩裡看易中天的《讀城記》。於是不知不覺中,這三者串聯起來,讓我看到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體會到了北京平民的善良、儒雅和悲苦,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文化內涵。

  相比曾經讀過的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以及曹禺的引人入勝的話劇《雷雨》,老舍先生的這兩部作品並沒有明顯的戲劇衝突和複雜糾結的人物關係,甚至並沒有一個像樣的主角。《茶館》中唯一貫穿全劇的,恐怕只有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和那一直沒有取消的“莫談國事”的標語。

  戊戌時期的'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和菜飯,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後,要到這裡歇歇腿、喝喝茶,並使鳥兒表演歌唱。老北京的生活是詩意的、藝術的。然而這時候,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已經簽訂,這詩意與藝術中亦存在著老人、鄉婦、康六這樣的貧農,生活窘困不說,還受著狠毒官僚的欺壓。

  軍閥統治時期的這裡,曾經的古意已經消失殆盡了,老北京曾經的那種逍遙也漸漸被警惕取而代之,經濟蕭條之於,更顯得惶惶不安。

  解放以前的這裡,越來越暗淡無光,甚至到最後,乾脆取消了茶館,再沒有了昔日老北京的情調,只剩下了越來越囂張的官僚和一派浮躁的烏煙瘴氣的歌舞廳。

  “這種大茶館現在已經不見了。”開篇平平淡淡的這句話在讀完全劇後再次映入眼簾,不免顯得有些觸目驚心。茶館不在了,老北京人平靜安詳、寬和禮讓、恬淡閒散、詼諧幽默,他們在茶館裡聽戲,在園子裡會鳥,在皇城根兒溜彎,在大槐樹下納涼,在四合院裡話家常,這樣一種不緊不慢的節奏,這樣一種詩意的生活是不是也不在了?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本國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我第一次體會到歷史課本上這些被我們用來應付考試的句子這樣的沉重,它們背後是中國老百姓所承受的長達一個世紀的苦難與辛酸,是康六賣女兒的無奈,是常四爺的反感和不甘,是松二爺的膽怯和懦弱,亦是龐太監的卑鄙、劉麻子的狗仗人勢……

  茶館中“莫談國事”的紙條越來越多,貼在越來越顯眼的位置。老舍先生一次次用這樣的佈景提醒我們他所描寫的老北京平民的特點——他們大都是順民,沒什麼大的野心,與其說不願關心國事,不如說是不敢關心國事怕惹火燒身,正如王利發自己所說:“我呢,作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我只盼著呀,孩子們有出息,凍不著,餓不著,沒災沒病”;他們固然也愛國,但誰都明白他們沒有能力扭轉這個國家的命運,只有聽之任之,只有逆來順受;他們心眼都不壞,卻不愛替人出頭,絕不會為了幫誰而讓自己吃虧,對他們而言人生最大的哲學就是敷衍和圓滑,老以為“按著父親遺留下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

  也許,這就是北京平民最致命的傷,正如易中天說的,他們要求的只是過得去就行,凡事秉承“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理念,殊不知一再的退讓終於導致的終結。

  《龍鬚溝》的時間,正巧是接著《茶館》來的,於是不難從《龍鬚溝》中發現茶館的結局——小劉麻子、沈處長被推翻了,人民翻身當了主人;然而,茶館卻消失了。沒有了老實、厚道的商人,沒有了提著鳥籠的松二爺,沒有了這樣淳樸的民風,縱然迎來了北京的現代化,我們卻也悵然,因為速度與新生的代價正是無法挽回的消逝,我們逐漸丟失了屬於我們的文化。

  終於懂得,這個故事的主角原來就是茶館,老舍先生寫茶館的興衰,與其說是想用王利發的死顛覆舊社會迎接新社會,不如說是在為老北京唱一曲輓歌,或許,這段黯然神聖的哭泣可以為老北京留下些許疼痛的記憶;或許,我們在努力向前走的時候也真該回頭看看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