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筆記》讀後感(通用6篇)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海錯圖筆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篇1

  你知道張辰亮嗎?他是一位生物學家,也是微博知名的超級科普達人,我就是他500萬粉絲當中的小小一員。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他寫的一本超級精彩的科普書《海錯圖筆記》。

  說起海錯圖,作者聶璜是出生在咱們杭州的一名畫家,這本書是他在清朝中期,以生物愛好者身份畫的。海錯的錯,不是錯誤的意思,是種類繁多,錯綜複雜的意思。在清朝中期時,聶璜跑遍中國沿海地區,收集繪製了300多種生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以及不少濱海植物的形象。其中有鱉身人首的海和尚,有腹背相望的鱟,有英雄末路的石首魚,有身披火焰的鼉圖文並茂,簡直像一本海洋版的《山海經》!

  但是因為知識的侷限,書中也有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外形有大失真。例如人魚,圖裡畫得是一箇中年男子,後背長了紅鰭,手上長了駢指,長了短尾巴,看起來讓人瞠目結舌。所以,《海錯圖筆記》正是張辰亮運用現代科學博物學的知識,將海錯圖的內容與現實生物來做比照考證,除偽存真的書。書分四個章節,分別是介部、鱗部、虫部、禽部。既有作者的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每篇還有趣味‘小贊’一首,經常看得我哈哈大笑,讀著讀著,彷彿我正和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戲,海洋知識的大門向我徐徐開啟。

  但是當我沉醉其中時,又開始擔心這些可愛的海洋精靈們的命運了。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石首魚,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大黃魚的故事。從之前浙南地區產量達一年十萬噸,到現在一條的批發價就要4000元!環境汙染與過度捕撈使過去的百姓家成了堂前燕。儘管科學家們為了挽救這個種群,做了無數努力,也只是泥牛入海,全無聲息。

  家裡書架上林林總總的科普書幾乎都是外國人書寫的,曾經我以為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書籍的,但海錯圖這本系統揭秘海洋生物的奇書,讓我瞭解到老祖宗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努力。正是:聶璜繪奇書,滄海探驪珠。光怪陸離互出沒,莫知綱目科屬種。博物亮君考海錯,南北行遍萬里路。或問能怎好?但去看此書。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篇2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在本書中,我採用了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虫部、禽部”4類,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裡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軼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說白了,就是我讀《海錯圖》時做的30篇筆記。如果你看完後,覺得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義的書,那我就很高興了。

  在中國的古書中,到處可見“海和尚”的傳說。這種海中的神秘生物長什麼樣,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直接把它等同於人頭魚身的人魚。《廣東新語》雲:“人魚雄者為海和尚,雌者為海女。”

  有人說它像禿頭的猴子。《子不語》寫道,某漁民起網時,發現“(漁網中)六七小人趺坐,見人輒合掌作頂禮狀,遍身毛如獼猴,髡其頂而無發,語言不可曉。開網縱之,皆於海面行數十步而沒。土人云:此號‘海和尚’”。至於《海錯圖》,則採用了和《三才圖會》類似的說法:“海和尚,鱉身人首而足稍長。”還提供了一件目擊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寧州海上網得一大鱉,出其首,則人首也。觀者驚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說實話,很難給這種怪物找到一個現實中的原型,畢竟每個傳說都口徑不一。我們不妨縮小範圍,只看《海錯圖》的描述。

  首先,這個“鱉身”就很有意思。這意味著海和尚雖是龜形,但殼被皮膚包裹,像鱉一樣。海里沒有鱉,只有海龜。現存的海龜中,只有一種符合以上描述——稜皮龜。稜皮龜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龜,能長到3米,遠遠大於其他海龜。嚴格來說,稜皮龜不算海龜。因為其他海龜都屬於海龜科,唯獨它屬於稜皮龜科。稜皮龜科裡只有稜皮龜一個種。它的後背沒有角質的甲片,而是包了一層革質的皮膚,與其他海龜截然不同,不知道的人也許真的會以為是個大鱉。稜皮龜也是世界上移動速度最快的爬行動物之一。按身體比例來講,它的前肢是海龜中最長的。這麼長的前肢划起水來,可以達到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這也正好和海和尚“足稍長”的記載相符。

  至於“人首”嘛,就見仁見智了。稜皮龜腦袋光光,倒是符合和尚的特點。而它的五官,說像人也像,說不像也不像。有些傳說裡所說的,海和尚被抓住後會流淚、口唸經文,可能是稜皮龜從眼中的.鹽腺排出含鹽液體、發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的現象。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篇3

  在這一個學期中,我讀了許多本書但是令我最深刻的,還是這本《海錯圖筆記》。

  這書名中“海錯”一詞在詞典中是指海洋生物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而這本《海錯圖筆記》是根據他的“祖師爺”——《海錯圖》編寫的。在《海錯圖》中描繪了三百多種海洋生物,而在這三百多種海洋生物中大多數都是沿海的一些小生物,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海中的植物。這本書的作者叫聶璜,他出身在明代末期的杭州,因為當時還沒有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籍,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畫一本圖鑑。他走遍了各個沿海城市,探索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他最後終於完成了!而這本便被他叫做《海錯圖》之後他便消失在歷史中,而《海錯圖》也不見了。到了公元1726年這本書被當時皇宮裡的太監蘇培盛帶入了宮內。雖然《海錯圖》是找到了,可是因為字跡潦草,而且句子不太好理解,所以沒有人能把它翻譯出來。百年之後,有一個人歷經千辛萬苦把它翻譯出來了,他就是著名的《博物》總編輯——“博物君”張晨亮。他把這本書命名為《海錯圖筆記》。我讀這本書時,彷彿正和書中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戲。在這本書中,海洋裡的生物應有盡有,如稀有的鱟、奇特的海腮、美味的馬鮫。它們像一個個小小的精靈一樣在我的眼前浮現出來。我徜徉在其中,好像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但是當我流連其間時,又開始擔心它們的未來的生活了。因為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時把汙水直接排放到海洋裡,致使許多的生物死的死、傷的傷,還有的生物完全被滅了“九族”。這還不算什麼,有好幾種生物竟然是被人類吃滅絕的,如海腮這個笨到不行的傢伙總是被人吃,結果被吃到了幾乎滅絕,當最後人們後悔莫及的時候,發現深海中還有少些海鰓。這時的人們不敢再捕捉海腮。以免它們再一次滅絕。所以,它們的未來還是生死未卜啊!

  我從這本《海錯圖筆記》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於是這扇海洋的大門從此永遠地向我敞開。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篇4

  就是一本海洋繪本啊,很適合休閒的時候看。每到週末的早上我都會咕嘟咕嘟煮起花果茶,翻開這本有趣的小書。“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的意思。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呼。

  作家真的是有幾分野趣的,叫做聶璜,明末清初出生在杭州。苦於自古以來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圖譜流傳,於是決定自己畫一本。康熙年間,他遊歷全國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種,就畫下來,並詢問當地漁民對照古籍考證。

  但神奇的是,也是他唯一傳世之作,之後,聶璜就從歷史中消失了,此書也沒了下落。據說乾隆也很喜歡這本小書,說我在馬上縱橫這麼多年,這本書滿足了我對大海的想象。

  真的有點好笑,聶璜因為寫書的時候好多東西也沒見過,憑著別人的描述畫出來的,比如鱷魚,在書里長這樣:也太慈眉善目了吧!還有人魚,我覺得可以被評為全書最醜!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篇5

  《海錯圖筆記》是對清朝的一本海洋生物圖譜——《海錯圖》的破譯和解讀。這本書讀起來很令人輕鬆,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對古代神秘圖譜的獵奇心理。“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典於《尚書·禹貢》:“厥貢鹽公式,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生物,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因為“海錯”這樣奇特的名字,於是當時在書店的我翻開了這本書。《海錯圖筆記》的外觀設計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很漂亮,略微翻看之後我發現這並不僅僅是一本觀賞性很強的書,實際上,這是一本帶有科普性的書。

  作者張辰亮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虫部、禽部“4類,共有30篇筆記,介紹了30種生物。《海錯圖》本身記錄的不止30種生物,《海錯圖筆記》只是其一小部分,但內容絕對值得一看。我最被受到吸引的,是書中的插圖。因為在《海錯圖》那個時代很難看到一些動物的真實樣子,所以很多動物的樣子被各種妖魔鬼怪化,令人忍俊不禁。不僅如此,本書還有一些古代人對這些生物的評價以及軼事,這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另一大樂趣,當然在故事的後面,作者都會奉上一些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簡要分析。在每一節筆記的最後,也有關於該生物的吃法,所以本書也被人稱為”海鮮食譜“。

  總的來說,《海錯圖筆記》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性書,值得一看。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篇6

  最近我被一本書深深吸引住了,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本讀書筆記更貼切,它記載作者看清代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從其文字記載和圖畫描繪,結合現代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透過搜尋大量資料,鑑定畫中生物真身,整理出的筆記。

  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讓我對聶璜也有較深的瞭解,我最喜歡的兩位前輩,因愛好生物走到一起,他們對海洋生物的形態、功能和用途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因為時代進步、科學發展,很多古代書籍對生物的解釋顯得很片面牽強,為走近真相,他們一直堅持探索、提出質疑、實地調研、檢驗真相。這正是我欣賞他們和喜歡這本書的原因,真相往往因為不甘現有答案、堅持尋查才越來越近。

  受這本書的啟發,我在閱讀一些科普雜誌時也會多思考“為什麼”嘗試找更多的資料驗證。記得有次看到了一篇關於動物皮毛顏色的介紹,分為保護色和警戒色,這個很容易理解,像枯葉蝶是保護色、色彩斑斕的毒蛙是警戒色。文章提到老虎一身金黃色還帶有黑斑紋的皮毛,作為百獸之王和眾多動物的天敵,屬於警戒色。對於這個觀點,我當時就充滿疑問:在綠色的森林環境去捕食,這樣不是更容易暴露?我瞭解的森林哺乳動物通常都是黑或棕紅色,大自然卻給老虎金黃色這麼醒目的皮毛,卻也未對它的捕食造成影響,又是為什麼呢?

  我也學著前輩們帶著問題去找答案,透過網上搜索和檢視書籍,答案出乎意料,原來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在老虎,而在它的捕獵物件。老虎的目標主要是鹿、羊這類動物,它們都是紅黃色盲,一般只能辨別出兩種色彩,所以它們看到的老虎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被去掉紅黃色的老虎就跟周邊的環境非常接近,通常不容易被發現,極具隱蔽性。這麼一來,警戒色就不成立啦,兩位前輩說得對,現有的不一定是對的,驗證過後才知道!

  在提出問題、查閱資料和得出結果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生物學習之中的樂趣——只有透過不斷的推翻原有、打破常規、質疑現在,才能夠掀開物種的神秘面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