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讀後感(精選5篇)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的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1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並沒有生長著其他的樹,這是僅屬於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淨,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裡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裡面穿梭自如;池塘很乾淨,沒有什麼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著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著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著在那忙著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著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著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嚮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為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醜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裡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麼還能這麼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裡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嚮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裡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願在外婆家的桃花源裡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願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2

  你可曾去過這樣一個地方?

  那裡環境優雅,景色秀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主平等,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令人神往,在陶淵明筆下,我看到了那樣的地方。

  放下書,閉上眼,我來到了這個地方,隨漁人泛舟而行,覽周遭之景。

  清澈的溪水蜿蜒流動,水面時不時躍起幾隻魚兒,彷彿在熱情的向你問好,兩岸是茂密的桃花林,似紅雲,似晚霞,若是你在空中輕嗅一下,若你在空中輕嗅便可感受到空中花香。

  漁人泛舟,我覽湖光,看到青草的蔥綠,花朵的芬芳,伴著潺潺的流水,整體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愉悅,願長此久居。

  隨著漁人的步伐,來到一座山前,山前有一個小口,裡面有光亮,許是好奇心太過強大,我們竟從小口中進去了,隨著越走越深,小口逐漸變得開闊敞亮。令其震驚不已,原來這裡別有洞天。

  一條僻靜的石子小路,兩旁有一叢叢的翠竹隨風搖曳,一排排桑樹拼命伸展出綠油油的枝條,向行人熱情點頭招手,繼續向前走,看見了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裡面時不時還會有幾隻青蛙跳上岸,“呱呱”的.叫著。縱橫交錯的小徑一直蔓延到黛綠的山下,遠處白牆灰瓦的村落上空吹煙繚繞,小雞在地上歌唱,小狗在路上笑,人們在田間耕種,老人小孩兒都是高高興興的樣子。

  不知是漁人太引人注目還是怎樣?桃源人發現了漁人,問他從哪裡來?漁人告訴了他,桃源人邀請他到家裡做客,盛情款待,桃源村裡的人,也來打聽情況,說他們為何來這個地方,桃源人和漁人一番交流後,在各家待幾日,便離去,走之前,桃花源裡的人還特意告訴他:“不值得告訴外界的人。”漁人不以為然,出此地後,找到了他的船,便到處在路上做記號,告訴外人,有這樣一個地方,可是沒有一個人能找到,剎那間,我睜開了眼。

  回顧現實,我內心有異樣之感,不知是對陶淵明所處亂世的同情,還是對桃花源的嚮往亦或是其他說不出道不明的感情?

  我同情陶淵明所處的亂世,戰爭頻發,在短短21年間就發生了60場戰役,任誰看到桃花園這樣的世界,再看到陶淵明所處的亂世,都會對桃花源嚮往。我不禁想到了曹操的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句詩形容陶淵明所處的亂世再合適不過了。我想就是因為生活在戰亂的年代花源這樣的地方,令我向往,可能是因為現在社會的階級分化,爾虞我詐,亦或是其他的紛擾,讓我向往桃花源的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高下對比,怎能不向往?

  現實中不可能有桃花源那樣的世界,因為現實總會有殘酷的一面,而桃花源就成了歷代志士仁人的精神棲地。

  現實也不會像陶淵明所處的亂世戰爭頻發,因為有無數的英雄為我們的世界披荊斬棘。疫情期間,無數的英雄,為了我們,趕赴一線,同病魔進行鬥爭,他們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可仍然堅持著。

  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我們現在的世界不必為壓迫剝削而煩惱憂愁,那為何還有許多人沉迷玩樂?不珍惜這樣的生活呢?所以珍惜當下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爭取讓國家和世界更加美好吧。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3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彷彿我已經深入其中。小溪兩岸群山連綿,順著小溪走,一個神秘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到處生機勃勃。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著,它們像一群頑童,爭先恐後地讓人們來觀賞自己的豔麗丰姿。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豔的春裝;小鳥們從家裡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裡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裡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建立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髒的思想通通從靈魂裡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4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期望寄託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桃源裡的人都很勤勞、好客。裡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歡樂,這是我們此刻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撫養,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裡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此刻人做不到的一點,經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並且千百年來一向吸引著人們。

  經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的夢想社會,寄託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的:“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透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著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閒快樂。”

  每當讀到這一句時,我總是愛在腦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樣子,並想象自己身處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於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後,我忍不住想,為什麼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麼多人那麼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為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麼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xx》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鐵斧掉進了河裡,招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於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為貪心變得一無所有。這不正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貪得無厭,於是變得庸俗,小氣,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們,結果和太守一樣“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們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