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張居正》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居正》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居正》的讀後感1

  我對張居正的第一次瞭解,是在看《明朝那些事》時。由於《明朝那些事》沒有深入地介紹張居正,使我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想去了解他。《風雨張居正》正好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張居正。張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號太嶽,諡號“文忠”。明代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先後與嚴嵩、徐階、高拱等權相同朝為臣,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但是也學習到了很多的為官之道。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萬曆初年成為內閣首輔,當時萬曆皇帝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他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提升;用名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等練兵,抵禦倭寇,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透過一系列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萬曆十年卒。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及守舊官僚所攻訐,被抄家,並削盡其官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家屬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一代能相之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這與他作為一名老師,對萬曆皇帝教育失誤有極大地關係,但瑕不掩瑜,對於拯救行將就木的明王朝他功不可沒。在本書中,張居正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他經過爾虞我詐的官場爭鬥,腥風血雨的政治風暴,明爭暗鬥的權利角逐,像鳳凰涅槃一樣走到權利的峰巔,卻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理想——拯救這個岌岌可危的國家。

  張居正排除萬難,堅決的推行改革,最終改變了一個王朝的命運,使明朝國力轉衰為強,日漸昌盛。即使是他父親去世,他仍然頂著重重壓力將他的改革事業進行到底。面對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議論和當時的輿論壓力,他硬是頂了下來,因此在精神上他是孤獨的,但是他的改革事業取得了世人皆知的成果。他的理想實現了。

  由此我就想我們從小就有理想,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理想在我們心中變成一個遙遠而虛幻的夢,誰能在這個世上堅持自己的理想併為之而努力,誰的人生就值得回味。而要去真正實現自己的理想這需要勇氣還有異乎尋常的毅力和智慧,張居正就是這樣一個實現自己理想的人。他的理想來自於他的信仰。

  掩卷沉思總會感慨萬千,從這一片片書頁中我們遙望守候這位千古名臣,遠去的歷史金戈鐵馬,需要我們傳承的正是張居正那種歷經磨難卻從不放棄理想的精神,是從這片神州大地中生長的一種精神。

  《張居正》的讀後感2

  近日讀了熊召政先生的《張居正》,小說文筆流暢,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熊先生對明代的歷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識的描述引用顯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

  《張居正》共4本,讀起來並不覺得十分吃力,在春節期間是我難得的好讀物。通讀下來,對作為改革家的張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瞭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開創了萬曆新氣象,大有一掃明朝頹廢景象之勢。在任期間,他大膽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稅制、整頓講學,並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馮保的支援下達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荊州埋葬父親時,沿途官員的巴結奉承、隨行隊伍的氣派,都大有蓋過帝王之情形。至此,張居正達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頂點。

  繁華過後總是難免寂寞。張居正任首輔十年,所積累的權勢和人脈看似深厚不可動搖,卻沒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隨之而去。

  當然,在熊先生的筆下,張居正還是作為正面出現的,對張居正憂國憂民的情懷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透過查閱資料,讀者可以發現張居正在其去後所遭遇的情形決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著一些失敗,正是這些失敗導致了其身後的不幸:

  1、張居正與小皇帝的關係處理得並不好,對小皇帝的教育並沒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剛剛親政,就把火燒到了自己的師相身上,這是為什麼?單單是因為張居正拒絕從國庫拿銀子補貼內廷?非也。或許是張居正的權勢大得已經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當年高拱就是因為輕視小皇帝才被罷相,因此萬曆卻不是一個簡單的聽張居正教導的小孩子。事實上,有記載表明萬曆在少年時即顯示出較高的天分。

  2、張居正失去了廣大官員和士林的支援。雖然推行改革勢必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招致他們的反對,但張居正的問題決不僅僅在於此。根據《明史》記載,到了最後世人對張居正"日惡之".從後來查抄張府看,張居正雖不算大貪,但也決非潔身自好,一個一向反對貪腐之人,竟背地裡如此作為,難怪萬曆要動搖對老師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輔期間,其父親在荊州收取了地方官員奉送的數千畝的良田,恐怕張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與馮保的聯盟導致了內在的不穩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內外官員是不能結交的。張居正與馮保的聯盟既使張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援,同時也使自己陷入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境地。

  熊先生還提及李太后對張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並引得萬曆的反感,進一步導致了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我個人感覺這可能是文學上的春秋筆法,但不影響張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畢竟要打翻既有格局,總要各方博弈,並藉助各方力量,直至達到最終的平衡為止。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類似張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國的歷史上又出現了一些,只是世間已再無那個張居正了!

  《張居正》的讀後感3

  張居正是一個改革家,政治家。我最近就讀了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張居正》。張居正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是一個個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冊的傳奇人物,他登上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整頓吏治,重新整理頹風,整治教育,延攬濟世之才;他改革稅賦,梳理財政。從某一個角度上說他為大明王朝續命了幾十年。正是因為他的作為,讓萬曆時代成為大明最富庶的時代。

  在風雲際會之中,張居正思想深邃,剛毅深沉,聲勢顯赫。然而,當他一朝大權在握,卻又獨斷專行,偏信阿諛奉承,引得附勢者趨之如騖。權力讓他的人生步入高峰,然而也成為他的禍患。當他病死以後,他的名聲迅速變差,結果家產被抄,爵封皆奪,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

  作為一名政治家,張居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可是作為一個人,他卻是一個失敗者。“生前榮耀,死後悲涼”,是對他一生好的概括。張居正為人歷史上有很多的爭議,有人說他廉潔奉公,也有人說他中飽私囊;有人說他賞罰分明,公正無私。也有人說他偏袒親友,敵我分明。就連同一件事都是兩個角度。

  例如萬曆十二年,張居正依照慣例請求解甲歸田。萬曆不統一,並決定對彈劾者廷仗一百。而張居正為其求情,改體罰為流放。後來這個官員在流放中死去。有人說張居正寬容有雅量,不計前嫌為政敵求情;也有人說不需要張親自出馬,流放途中自有人落井下石幹掉政敵。

  《張居正》真本書對張居正有一個客觀的評價了,作者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張居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透過張居正我學到做人要腳踏實地,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張居正》的讀後感4

  張居正這套書一共4冊,我花一週時間把它認真讀完,這是我自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以後讀的第二套歷史類小說,讀完後我不禁掩卷而思。

  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偉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動下,本被貪官花掉所有錢的戶部(財政部)收入了幾百萬銀子(約要等於幾十億人民幣),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一個身無分文的人在五年內拿到了幾十億元!我終於知道,奇蹟是創造出來的,而這個奇蹟,是張居正創造出來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人有很多,他們聯合了起來,極力反對張居正改革,還好皇帝對他非常信任,讓他繼續改革。本來很快就是滅亡的明朝在張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煥發了生機,開創了繼永樂盛世以後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麼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讀書人,在張居正父親張文明死後,不顧改革正在進行中,強烈要求張居正回家守制。張居正當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這樣,如果一回家,這些事誰來管呢?但是那些讀書人一再要求,還上書批評張居正不孝,其中還有他的學生。學生罵老師,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啊!最後,這些讀死書的人在被打了幾十大板後罷官。

  當改革接近尾聲的時候,張居正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貴族們趁機破壞改革成果。此後,明朝進入無可救藥的深谷中。

  張居正的一生是悲劇的,他一心為民推動改革,敢於與天下富豪為敵。只為創立太平盛世,延長這個朝代的“生命”。

  張居正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嶽向身上四個字來概括:精忠報國。

  《張居正》的讀後感5

  掩卷時分,心竟不願從書裡出來。不知不覺讀完《張居正》全卷,沉浸在作者的講述中,為張居正的生前光耀而心生嚮往,也為其死後淒涼而心情沉重,也為繁華落幕而惆悵。熊召政先生在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中講述了張居正由次輔升至首輔,直到死去的人生經歷,情節跌宕起伏,節奏緊湊。雖是歷史小說,但完全沒有講述歷史的晦澀凝滯,文筆靈動,描寫細膩。書中如此生動貼切又不失文采飛揚的句子比比皆是,引人入勝。

  第一部:《木蘭歌》

  主要是講次輔張居正和首輔高拱兩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圍繞這個主線穿插交代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宮廷內外各種勢力的此消彼長。隆慶皇帝駕崩,小皇帝繼位,最終在內監總管馮保的幫助下,張居正贏得了這場角力的勝利,高拱離職還鄉。

  第二部:《水龍吟》

  張居正登上首輔位置後,躊躇滿志但陳年積弊卻使得他施展不開手腳。國庫空虛,只好用胡椒蘇木折俸,此舉引起京城官員極大的不滿,高拱餘黨更是借題發揮,沸反盈天。張居正藉助後宮和馮保的力量實行京察,整頓吏治,開啟了萬曆新政的門扉。

  第三部:《金縷曲》

  張居正的每項改革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這讓他深切體會到改革之艱難,但這也讓他冷峻嚴厲獨斷專行的作風有了用武之地,頂住各種壓力,堅持改革,真正為人民幹了幾件大好事,最終贏得了民心,但卻因為損害了貴族階級的利益而失了官心。正當萬曆新政剛有點起色,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一番多情又鬧得沸沸揚揚。

  第四部:《火鳳凰》

  張居正奪情後,迫於輿論壓力,還是回鄉守孝兩個月。回到首輔任上後,張居正的身體終於因為常年勞累一天天垮下去,最以五十八歲死於首府任上。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不念師恩舊情,裁撤張生前舊臣,逐馮保,對於張生前厲行措施一概停止,萬曆新政結束。

  張居正作為首輔和帝師,他的所作所為雖也有過於獨斷之嫌,但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需要的正是這種果敢和魄力。然而那些不為國家著想,只貪圖個人享受的官員不懂,小皇帝也不懂。作為首輔,他的不留情面,冷麵無私,最重要的是損害官員的利益都為他死後的淒涼埋下伏筆;作為帝師,他的嚴厲,他的進諫(即使是正確的),也直接導致萬曆對他的清查。

  張居正榮登首輔之位後,馬上變成了另一個人。與高拱同治時,他是百般遷就容忍高拱,謹慎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好像一個很隨和很不爭的人;然而,登上首輔位後,他一改這種作風,變得雷厲風行,果敢冷峻,甚至可以說是獨斷專行。起初我很疑惑這種轉變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但看到後邊,張居正每次改革都受到那麼多的阻力,在對首輔面對的壓力的辛勞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慢慢明白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張居正草根出身,深知人民疾苦,在其位謀其政,有為民造福的決心和勇氣,他知道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按照自己心目中構築的國富民強前進。

  《張居正》的讀後感6

  我今天要介紹的書是熊召政的長篇小說《張居正》。首先,我們大家一起來簡單的瞭解一下張居正,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後,張居正與太監馮保合謀,逐去高拱,自任首輔,掌握明廷大權,開始進行改革。改革中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頓官僚機構;同時注意任用支援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中央集權。實施清通欠、省驛遞、懲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項改革措施。改革賦役制度。為清查隱漏土地和推行一條鞭法,又在福建開始清丈田畝;實行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優免的丁田,不許官僚假冒優免逃避賦役。

  張居正還採取厚商措施,整頓錢法,嚴禁私鑄,同時許銀錢兼用,許商稅納錢;批准實施戶部“速通關以甦商困”和“減稅契,寬鋪行,恤商人”之請,並任用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減輕了黃、淮下游的水患,漕運暢通。對周邊民族,“外示羈縻,內修戰守”,整飭邊防,改善了民族關係。他以戚繼光等主持薊州防務,以李成梁鎮守遼東,邊防敗壞局面得到扭轉。

  《張居正》這部書,以明朝張居正為原型的一部小說。這本書共分為《木蘭歌》《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四卷,129章。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緊緊圍繞著張居正展開,第一卷《木蘭歌》是變法的'前奏,主要敘述著在隆慶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權變更的特定情況下,高拱、張居正、馮保之間的爭鬥和權力三角的逐步成型。

  第二卷《水龍吟》明寫京城裡“胡椒蘇木折俸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紛爭,暗寫張居正借“京察”整飭史治的機會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這一階段中,李太后、張居正和馮保三人的權力關係中逐漸趨向穩定。

  第三卷《金鏤曲》是在權力三角關係穩定後,敘述了張居正變法最艱難的攻堅階段。小說第四卷《火鳳凰》描寫的就是隨著小皇帝長大而逐步收回皇權,權力“鐵三角”隨之瓦解進而導致變法迅速失敗,保守勢力全面復辟。

  20xx年,《張居正》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這本書吸引讀者的地方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書中對景物的空間位置描寫非常的細緻。比如這是慶遠府最西北端的一個縣,三面與貴州接壤。境內萬山重疊,處處奇峰插天,道路窄如羊腸。僮、瑤、苗、僚等土蠻雜居於此。經過兩個多月的圍剿,韋銀豹、黃朝猛率數萬叛匪退縮到荔波縣的水山中。殷正茂層層堵截步步進逼,統率十萬大軍對叛匪形成合圍之勢。荔波縣歸南丹州管轄,屬於那種“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地方。縣城在縹碧的荔溪邊上,縈水枕山,風景如畫。只是地方過於促狹,縣城常住人口不過三千人左右。把毛廁茶亭統算在內,也不夠一千間房屋。可是此番前來的人馬,先不說糧食輜重堆積如山的大軍,單是廣西布政使、慶遠府巡撫、南丹州知州、府治鎮撫司以及駐軍千戶等等隨軍而來現場辦公的各級官員,連同僚屬一塊大大小小也有上千人,縱是把縣城居民全都趕走,房屋也不夠。殷正茂也不管許多,只是命令這些地方官員悉數住進縣城,而把自己的總督行轅安置在城外三里地的關帝廟中。

  關帝廟在一處山坡上,底下是清清淺淺的荔溪,溪對岸又是連綿的崗巒,再往裡走,便是進入水嵃山的官道。這天上午剛過辰時,殷正茂正在關帝廟內與幾位參將商議軍事,忽有親兵來報:“啟稟督帥,所請客人已到山下。

  第二、對歷史事件的發生和解決寫的非常生動。比如胡椒蘇木折俸一事,從頭到尾做了詳細的介紹,從中也可以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第三、此書讓讀者對張居正的人格魅力和治國方略折服,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張居正從入閣到首府的歷程,中間夾雜著高拱的權謀暗算、大明皇室的無奈渴望。在張居正出任首府後,將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實行京查、取消皇親國戚的部分特權,使大明的江山再一次固如金湯。

  《張居正》的讀後感7

  讀《張居正》猶如爬山,抵達山腳之前漫長的緩坡,再途經危石旁僅容一人而過的羊腸山路和退一步就會墜入深淵的絕壁,,一路險阻疲憊,換得駐足頂峰遠眺崇山峻嶺那種“一覽眾山小”的片刻怡然,隨之而來的卻是身不由己地倉惶下山,黯然神傷地潦草離山。仕途權貴好比自然節令,豔陽當頭之日斷然想不到冰凍三尺之寒;仕途權貴也好比登山,在巔峰之刻的怡然是斷然無法預見山下淒涼際遇之痛。

  卷一《木蘭歌》描述了綿裡藏針的張居正,如何在隆慶皇帝大行和十歲的萬曆皇帝登基這個改元的關鍵時期、依託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禮監掌印馮保,一舉挫敗當時的首輔高拱,榮登萬曆第一任首輔的寶座。身世淒涼的玉娘是一位才貌雙全、能吟會唱的才女,曾是邵大俠送給高拱的禮物。她和張居正相逢在前首輔高拱致仕的京南驛裡。玉娘一曲《木蘭歌》道出了“皇城中爾虞我詐,衙門內鐵馬金戈”的殘酷,也嘆出了政局“榮辱興衰轉瞬間”的無常。如果把政治權力比作登山的話,登山前的緩坡是漫長枯燥的、是需要忍辱負重的。張居正成為首輔後處理政務的胸有成竹和得心應手,其實完全取決於他“登山”前的隱忍與後退中積蓄的力量。

  卷二《水龍吟》如水龍吟的詞牌,氣勢雄渾,抒發激奮的情懷。張居正接手朝廷時,政治、經濟和軍事皆處於千瘡百孔的狀態,百事待興。治亂需用重典,而重典必觸及巨室的利益。年僅十歲的朱翊鈞還無法獨政,於是李太后、張居正和馮保組成的朝廷“鐵三角”形成了實際的“君”。這種局面,成全了張居正這個“臣”,可以君臣合道,上下一心,把滿腹治國興邦的良策和襟抱,自上而下推進到萬曆新政之中。張居正上任之初,面臨著戶部連官員俸祿都發放不出來的窘迫局面,而官場三蠹——貪、散、懶——舉目可見。張居正沉著應對胡椒蘇木折俸引起的軒然大波以及推行京察廣泛任用循吏而不是清流的舉措,和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不謀而合——管好人、抓住財。這些循吏中除了武將戚繼光、殷正茂,也有王國光、金學曾這樣的文人。對京官的“選、育、用、查、升、降”為萬曆新政的上行下效培育出了“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沃土。張居正為“登山”創造了良好的開局。

  卷三《金縷曲》是張居正邁向權力巔峰的關鍵時段,他所倡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其中包括了裁汰冗官、整飭吏治推行“考成法”、整頓驛遞和子粒田徵稅。難上加難的是這一系列變革不是觸動“君心”就是撼動“官心”和“特權”,這些都是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利刃之舉。其中最令人始料不及的就是張居正自揭“家醜”事件。張居正把趙謙在官任江陵縣令期間,贈送一千畝官田給父親以換得舉薦機會的實情,親自稟告給李太后和小皇上。

  張居正這種把國放在家之上的氣魄,和振衰起隳的種種舉措,使得萬曆的新氣象不僅僅只是流落筆頭的文字,而是取得了很好的實效。然而,張居正所處的時代畢竟還是儒家思想統治的“忠孝仁義信”時期,張居正父親去世,原本應該遵從洪武帝立下的回鄉丁憂守制三年。為了萬曆新政不半途而廢,小皇上堅持奪情,張居正在《金縷曲》中表現出心中不被清流理解的無奈:“我為人子遭詆譭,忘江南,煙水茫茫,陡然泣血。”也同時表明了自己的無畏“只是明君難割捨,扶社稷,要創千秋業。功與過,且拋卻!”

  卷四《火鳳凰》中張居正權力登頂的標誌,就是他如同帝王般的南歸江陵厚葬父親以及“一條鞭”法賦稅改革的實施。這次南歸,張居正不但見了即是政敵又是摯友的前首輔高拱,而且也再遇陽明新學的傳人何心隱。何心隱曾在隆慶皇帝大行之時給了張居正“消朋黨、用循吏、清巨室”的治國方略。

  在吏治和財政穩定之後,張居正不得不把他的雷霆手段延伸到學術。而何心隱由於干涉朝政之事最終落得不得不死的結局。高拱雖身在鄉野,但對朝廷大事瞭如指掌,他對“遼東大捷”的疑竇,導致了張居正對“遼東大捷”真相的調查,以及對皇上已頒旨賞賜給各路官員爵祿的悉數追繳。

  如果說何心隱之死,傷了一派中立清流的心,那麼對於“遼東大捷”的追繳則徹底讓張居正改革計劃的追隨者寒心。而張居正的功高蓋主和嚴父般對幼年萬曆帝的高壓管束,都在他死後遭到了萬曆帝的殘酷清算。玉娘在張居正墳前殉情前的一曲《火鳳凰》道出了張居正已知其難,卻能不變其行;已知其身後淒涼,卻能不變其治國雄心。“不用說生前顯赫死後孤悽,不必嘆人妖不分世態炎涼,先生即是火鳳凰,又何必,在這塵囂濁世爭短長”。至此,張居正的萬曆新政徹底失敗,他的功名也轉瞬從峰頂陷入谷底。

  張居正,成也朱翊鈞,敗也朱翊鈞。因為朱翊鈞的年幼和師徒關係,張居正得以施展他的治國宏願,成就萬曆年間的太平盛世。也由於朱翊鈞,張居正生前就已落入亢龍有悔的境地,身後整個家族如棄子般被徹底清算。海瑞曾說過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而我更寧願相信張居正最喜愛的循吏之一金學曾的一句話“張先生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於一防;他對於自己身後的悲劇早已料到,他之所以要這樣做,乃是為了實現他擔當天下事的宏願。”忠誠信念,甘願燃燒自己的人不多,張居正當屬一個。世間縱有千萬官,人間再無張居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