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讀後感範文

《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讀後感範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這本書,我受益非淺。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該書所倡導的教育教學觀念仍有其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那麼,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的關鍵是什麼呢?透過閱讀和反思,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的最最佳化

  要選擇最優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必須採取下列的行動,這些行動,綜合起來,就是教學內容最最佳化的程式。

  1、深入分析教材的內容,並判斷它是否能夠全面地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透過鑽研、通讀教材,如果發現必須充實教材內容,那麼,教師就必須藉助教學參考書和有關該學科的科普讀物予以解決。與此同時,還應使教材內容現實化:即以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生活發展的最新例子、事實等,來充實教材內容。在內容中考慮學生日常的生產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特點,這是教學內容現實化的一個方面。依靠學生周圍現實中所熟悉的事實、例子,探討和完成課上所學問題的作業,可以同時完成幾項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與生活相聯絡,促進學生的職業定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掌握知識,從而保證提高既定時間內的教學效果和質量,而這正符合最最佳化的目的。

  2、從完整選擇出來的內容中找出最主要的、基本的、最本質的內容。以便在講解教材內容時、在練在這些教學內容上。

  3、進行學科間協調是課堂教學內容最最佳化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學科之間教材不協調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現象:降低教學效率,花費過多的教學時間。還會有一些惡劣後果,一方面是教材過多重複,另一方面又很少考慮學生已經掌握相關學科的材料,依靠這些材料,本來是可以簡化教學,加速獲得所期望的成果。在解釋某些概念時,學科之間不能協調一致,有礙於學生掌握這些概念,使他們不能理解不同學科應用一些概念的特點。

  4、按照可能規定給該課時的教學時間來安排教學(一節課或幾節課)的內容,教師必須確定新授教學內容的每一部分所需時間,如果發現,講授參與性和例證性材料的時間不夠,那就從中選出最必要的內容進行講解,其餘的內容可以留給學生自學。

  二、教學方法的最最佳化

  選擇對一節課來說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是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但是,這種選擇卻有習時、甚至在下一課提問學生時,把注意力集中很大困難,許多教師往往按照“各種方法都用”、“平均使用”的辦法來使用教學方法,或者主要採用“流行”的方法,這都不利於方法的最優組合。

  要掌握選擇教學方法的方法,必須明確地認識到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能有效地運用其中的每種方法。

  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改進,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得我們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和精彩。作為一名教師,要善於選擇和適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配合運用各種方法。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能為學生認知能力的順利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當然,在多樣化方面應該適度,以免使教學成為不斷變換活動形式的萬花筒,從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切不可機械地搬用各種方法,而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選擇和使用。

  三、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

  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對教育來說,需要的並不是大量時間,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時間。他的這一明智想法,以及透過我們今天的實踐,都有令人信服的證明:堅決改進研究學生的實踐,是研究教學教育過程最最佳化的最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的最最佳化不僅取決於教學方法,而且取決於教學的組織形式。優秀的教師善於把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教學形式有機結合起來。

  教學的陣地不僅是在課堂,也可以是在戶外,可根據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到鄉村去郊遊、到農村去實踐,等等。

  教師真正的技巧是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所具有的稟賦和才幹。純樸的作風、機敏的手法、有分寸的情感等,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各位老師,讓我們把現代化和最最佳化結合起來,就能產生巨大的潛力,使教學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讓我們設計出最最佳化的壯麗大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