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的讀後感(精選6篇)

《匠人精神》的讀後感(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匠人精神》的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匠人精神》的讀後感1

  《匠人精神》篇章簡短,文字樸實,秋山先生將其畢生的工作、育才經驗總結為“匠人須知30條”編纂成冊,初讀的感受是成為匠人的過程不只是一種職業培訓,更像一種存天理,滅人慾的修行:“每個人都必須剃光頭,大聲打招呼,跑步、打掃、記錄下每日心得”讓整個秋山木工的工作、傳習的過程充滿了宗教般的儀式感。“吃飯速度必須快,缺少睡眠的熬夜工作,每年只放兩次假共十天,不準玩手機電腦等現代化裝置,不準談戀愛”,等等,這些不近人情甚至有些反人性的規定讓秋山老先生嚴厲固執的形象躍然紙上,讀到的第一反應竟是喚起了少時吃飯、坐姿、衣著被父親大聲呵斥的回憶畫面,之後便忍不住想:吃飯快有損腸胃健康,長期熬夜苦幹很多科學研究證明會降低大腦機能影響工作效率……我就像被秋山先生在書中批評的那些下不了笨功夫的大學生一樣不服氣憤憤然。

  再次翻閱後精讀,又在網上查找了一些秋山先生和秋山木工的背景介紹,對《匠人精神》開始有了新的理解。嚴厲的秋山先生所提出的“匠人須知30條”不在於單獨拿出來每一條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而是將工作、育才總結成條條可以落地執行的體系,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秋山先生本人能夠數十年如一日親自堅持參與做到,這首先是一套知行合一,成己達人的方法論。其次,《匠人精神》傳達出來一種相信“相信的力量”,這種價值觀在秋山木工中透過日日修習形成了一種共同的信仰。

  《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的作者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之所以在生物競爭中得以脫穎而出是因為我們可以進行規模龐大的合作,而在合作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我們是唯一能夠創造並且相信虛構的動物,這種虛擬的敘事無論是宗教信仰抑或追求家國、民族、企業、組織的某種願景、價值觀,都是我們能夠與陌生人合作的原因。

  自石器時代至今,各種自我加強的迷思一直起到了團結人類的作用。當所有人都相信同一個敘事,便會共同遵循其中的規則從而形成秩序,而這種聚合和聯結最終會發生裂變式反應,達成看似無法完成的事,這是隻屬於人類的能力——個人認為這是對佛法所說的願力最好的解讀,“道力之限,以願力突破”,因心之所向,所以“甘願受,歡喜做”,所以風雨兼程,不問前途。知識教育所培養出的人不乏思辨、質疑的聰明,唯缺信念。匠人精神,所培養出的正是全心熱愛與投入職業生命的一種信念,當然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業信念,不必苛求行行業業都去照搬照做“匠人須知30條”,關鍵的是在於去領會這種沉得下心,受得了苦,等得住時光,精益求精止於至善的匠人信念。

  《考工》雲:“匠人建國,匠人營國,匠人為溝洫,國無良匠不足以強”。身處於已追求跨越式的規模增長了40年的國度,這裡從不缺聰明取巧,但從現在到未來,肯下笨功夫貴在極致的匠心拙成或許會將在已經拉開序幕的有質量增長的時代裡更加珍貴。

  《匠人精神》的讀後感2

  書中寫的雖然是秋山木工工坊的帶學徒的方法,但是裡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也是值得所有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學習的。每一件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值得用很多年去強調。比如和人打招呼、比如吃飯、比如和人說話該怎麼回答,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恰恰是這些習以為常的事情確實最應該注意的。

  以前讀過胡雪巖,知道了他也是從一個小學徒幹起,學徒期間要為師父師孃倒夜壺,要沒有怨言的去做好師父交代給他的每一件事。其實這樣的帶徒方法不止是秋山木工有,中國也有。只不過這些傳統的行業在逐漸被機器大工業生產取代了,一個匠人在自己的專業技能上投入的時間、感情、精力在逐漸減少。很大一部分需要由手和心共同完成的事情逐步被機器取代了。現在到博物館看一些展品也會經常感嘆,獨具匠心、能工巧匠、匠心獨運等,可是機器生產出來的東西我們充其量也就感嘆一下:窩草,這技術這麼牛逼,等這技術普及了以後再也沒人提起這牛逼的技術了。

  其實對一項工作、對一個人、對待自己,是需要投入時間的,要堅信大器晚成這一信念。做事之前要學會做人,學會投入熱情,學會擔起責任,學會為自己的成果自豪、負責。

  《匠人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教會了我怎樣做事,更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去做一個富有激情、負有責任的人。《匠人精神》通篇沒有講怎樣運用那些工具,也沒講做傢俱的具體細節,只是講在進入作業場、進入工作前要做的一些心理上和心情上以及思想上的準備工作,這些工作要做到實處,做到融入血液中還真需要投入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不斷的督促自己、要求自己。

  雖然投入到了現代化的公司從事工作,但是這種傳統的塑造人才的方法值得現代人去學習,去實踐。那麼從現在開始,用心和身邊的人打好一個招呼吧。

  《匠人精神》的讀後感3

  在過去的30年間,全球的金融、技術、媒體和商業等先進的經濟部門發生了變化。現代社會常被認為處在一個朝向未來不斷取得進步的程序中。當人們還在津津樂道新科技新發展帶來的種種好處時,在《新資本主義文化》一書中,作者桑內特敏銳的覺察出這種新的發展模式下帶來的種種弊端。

  在以往的企業中,一種類似軍事化,金字塔式的上下級管理模式存在於各種科層模式中。他們追求的是穩定,長期的發展。然而新資本主義下的發展,這種社會時間的軍事化正在四分五裂。股東的權利代替了管理人員的權利,大權在握的投資者想要的是短期的而非長期的結果,通訊業和製造業的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科層組織的鐵籠正在被拆除。終身僱傭制的終結,使得越來越少的人在單個社會機構中度完職業生涯。新電腦的出現,使得資訊傳達僅需要一兩週便可以達到以前5個月才能傳達到的效果,因此機構再也不需要龐大的底層。新的公司形式是柔性的、扁平化的,權力更加集中,領導層直接指揮基層,取消了中間部門。這樣的企業的特點是碎片化、短期化。企業再也無須審慎地思考它對員工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員工甚至也不知道真正幕後的大老闆是誰,所信仰的僅僅是眼前的頂頭上司。因此,信用的赤字逐年增加,金字塔的形式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類似MP3播放器的結構。MP3播放器可以只從其儲備的曲目中挑選幾首來播放,同樣,柔性組織液能夠在任何時候從其許多功能中只挑選少數幾項來加以發揮。在MP3中,歌曲可以以任何順序播放,在柔性組織裡,生產次序也可以隨意打亂。於是,新經濟下的三種社會赤字就變得特別明顯:機構的忠誠度、工人間非正式信任的銳減,一集機構知識的弱化。

  在金字塔式的企業裡,人會感到厭倦,厭倦是因為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在新經濟下人會焦慮,因為不確定將會發生什麼事情,“焦慮來自惡劣的環境,厭倦則來自無可避免的痛苦或倒黴。”接著,作者提出了無用的幽靈的概念,儘管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北美、歐洲和日本這些富裕的經濟實體中,大量的人想要工作卻找不到。導致無用的幽靈威脅到當代社會的因素有三種:全球的勞動力供應,自動化,以及老齡化的管理。由於生產的轉移,使得發達國家的大量職位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因而發達國家需求的要麼是需要高階技能和知識的職位,要麼就是像麥當勞那樣不需要太多知識和技能的職位,這樣很多人的知識和技能就顯得多餘。機械大生產以及電腦的出現,使得大量的工人被裁,生產力卻大幅度提高,因此,為了生活,原本那種想要地位文化的職場工作選擇心態已經被更加看重工資的想法所取代。桑內特發現,上一代群體想要的是長期的戰略回報;而當代群體想要的是立刻飛黃騰達。前輩群體能夠說出自己的目標,以及什麼樣的結果使自己滿意;而當代群體很難用語言來表述他們的願望,其慾望無可名狀,又幾乎是無限的。在這個時代,有才華的貧苦少年成為醫生或律師不過是稀鬆平常的理想,但新的一代人卻正在喪失一種重要的品質:即與這種時代性的浮躁格格不入的匠人精神。

  廣義的匠人精神是這樣的,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所有領域的匠人精神都需要約束和自我批評;標準最為重要,對質量的追求理想地變成其自身的目的。這樣的話,資本主義的柔性機構是容不下匠人精神的.。一個人越是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就會越重視這件事情,然而,基於短期交易和不停地更改任務的機構並不提倡員工這麼做。如果有人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刻苦鑽研,別人肯定覺得這人是在鑽牛角尖,而這種鑽牛角尖和全情投入的精神實際上是匠人所需要的。新工作的世界流動性太大,人們無法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因為那往往需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為人們適應流動工作提供培訓的的教育系統只注重一些表面的技能。匠人精神需要專注,專注需要封閉,放棄各種機會,因為只專注一件事情,專注的人也許會變得落伍。新興的文化給個體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要求他們不能落伍。這種文化提倡的不是封閉,而是放棄,要獲得自由,就要割斷各種關係,尤其是要割斷需要時間培養的關係。

  在喪失一種重要的品質:即與這種時代性的浮躁格格不入的匠人精神。

  但是實際情況是,只有在試圖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時候,人們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寄託。因此,如果我們僅僅侷限在職場,學校和政壇取得的勝利的話,是搖搖欲墜的,這是一種膚淺的文化。一個人只有信奉一套客觀的標準,一套與他或她的慾望無關,甚至與其他人提供的回報無關的標準,才能夠把事情做好,即使它並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唯有這種無私的專注才能改善人們的感受,否則的話,他們將會整天為了生存而疲於奔命。正如桑內特在結尾處寫到一樣,對這種使人變得無用的文化進行革命,也許將會為我們掀開歷史的另一張頁面。

  《匠人精神》的讀後感4

  “製造精神”“工匠精神”這些鮮活的字眼,頻繁出現在我們的報紙和微信上。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種精神又有何種強大的力量?帶著這一串串的疑問我如飢似渴的翻開了《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一書。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闡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把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本書從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術等方面,告訴我們“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告訴我們“打工的狀態並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讀到這,我陷入了一陣沉思。

  臘月28,回到老家,路過大伯堂屋前,我熱情的喊著大伯,走進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說“大伯,您直接去市場上買幾個塑膠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幹嘛還費這事,都過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幹了半輩子的木匠了,家裡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輩子了,多耐用,多結實”說完只見他拿著魯班刨一遍又一遍刨著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腳;拿著剛尺和碳筆在凳面上比劃著凳腳的開眼位置。

  “孩子,就說這魯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勻,速度要快,還要一推到頭,否則刨出來的面就不平。”在我看來,真的沒有必要費這麼大工夫去做幾個凳子。而對於做了半輩子木匠的伯伯來說,從他臉上流露出來的是他對手裡木工活的熱愛,還有對自己產品質量的胸有成竹的滿足。他笑起來眼角隆起的皺紋告訴我,他內心是踏實的,是執著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藝品—“木凳”。

  這一情景就像一束陽光,它照進了我的內心。記得,13年3——4月在底盤廠工作時,面臨著人員的大量變動,複雜的底盤和輕卡的混線生產,導致我班組裡的骨幹們連續近1個月加班至11點過後。那時感覺,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那段時間每天回家都是筋疲力盡,但是思想上一直很執著的相信:明天會更好,明天要好好幹。14年3月,我應聘進入了營銷公司,剛開始不適應這種寬鬆和自主,感覺再也沒領導為了拉動生產節拍而逼你開線催你生產,雖時常加班再也不用熬到晚上11點了……這一切,就像來到了天堂。

  慢慢的,被關在內心深處的的魔鬼“另一個自己”出現了。在空閒的時候我會去想“自己的工資和職位也沒什麼大展進,年復一年的這樣幹著,究竟為什麼啊?同學介紹的某某公司那崗位,月薪多吸引人?”在工作中,會去想“怎樣選擇捷徑去更快的成長啊?怎樣做事會又快又省,儘快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啊?這事做了,領導會滿意嗎?”整個人總是無意中想到了九霄雲外,又無意中被現實拉回了生活。前段時間部長讓我給總經理送個報告,我送完迅速回來答覆部長“領匯出差了,報告放他秘書那。”真想欣喜自己辦事真利索,可隨後部長又問“你問過領導什麼時候回來啊?報告大概什麼時候簽好?你打算什麼時候取?”就是送檔案這麼一件小事,都有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我不禁臉紅的發燙。

  這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我相信有那麼多年輕人在的路上有過和我一樣的幻想和惆悵。因為我們內心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我們喜歡去做一些投入一點就能立刻看到回報的事情。或者領著公司一年發的數萬元薪水不愁吃不愁穿的混著,對照書中描述的打工心態,這種心態太可怕了。

  都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閱讀完本書後,我對書中提及到的“打工的狀態並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這一觀念如飲醍醐。所以,我呼籲:

  1、年輕的小夥伴們,請戒除內心的功利心,浮躁心,腳踏實地的去做一件事;不要再大費力氣去尋找什麼成長捷徑了,立足崗位,把自己當下的做好了捷徑可能就來了;

  2、請那些像我這樣在混日子或打算混日子的小夥伴們,趕快清醒過來。不要覺得自己在給別人打工,如果你混十年就算公司損失百萬,那這點錢對公司來說又算什麼呢?而這十年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生命!

  年輕的朋友,我們對美好前景要敢大膽的去憧憬,我們也要按捺住內心的焦躁、憂鬱、惶恐;我們要用一種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積極的面對工作,將工作中的任務當做工藝品去雕琢,相信工作、生活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充實和美麗。

  《匠人精神》的讀後感5

  原先就在網上看到介紹《匠人精神》這本書,想到日本傳承百年的企業與中國進行對比,以及對日本產品的質量認可,日本公司在很多方面可以做到世界領先,在國家目前提倡工匠精神,反思公司發展中需要什麼樣的精神,需要什麼樣的公司文化。本次公司組織學習《匠人精神》讀了幾遍後感受頗深。秋山先生的這本書所體現的匠人精神、以及秋山先生本人歷經四十幾年為日本培養輸送一流匠人的這種意志和民族情懷,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所謂“匠人精神”,其核心是: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在眾多的日本企業中,“匠人精神”在企業上與下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並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在的動力。

  秋山先生作為製作傳統傢俱木匠,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出不同的精神激勵,看過《匠人精神》這本書就會體會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

  如何做事:什麼可以定位為會好好做事?為社會,為他人工作,帶著關心他人去工作,帶著關心他人去處理人際關係,讓工作在愛中,讓愛在工作。這是我們應該靠攏的方向。減少自己偏見的心,利己的心,不公的心。增強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心懷感恩,以博愛之心心懷感恩,以博愛之心力量深入工作,深入人心。想他人之所需,念他人之恩惠,滿懷愛心,時時督促自己達成。事事力求完好,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終能修成正果。堅持不急功近利,不傲倨一時的成績,真正沉下心來歷練,揮灑汗水,處處嚴要求,時時高標準,把握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絲缺陷,探究每一個模稜兩可,追求的是一生的造就,那麼“好好做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真正的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不斷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這是一種對待工作的態度,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你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好,這是一種工作態度,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的人碌碌無為,而有的人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蹟。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們對自身工作的認知和對待工作的態度及處理方法不同。有人經常會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越是抱怨,人的心態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對工作不認真負責的狀況屢屢發生。而有的人將企業的事情當作企業給自己的發展的平臺來做,不滿足於普通的工作,努力做得最好、做到完美,為客戶著想,滿足客戶需求,不可避免的做到成功。

  作為普通的測試部一員,認真執行每一步檢測流程,工作不抱怨,工作中勇於承擔做。聯想到企業文化與價值理念,企業不斷追求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在任何艱難時期與困難境遇中堅持不懈,尋求突破,正是這種“匠人精神”的詮釋與體現;企業員工對工作抱有滿腔熱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奉獻自己,服務他人,也是“匠人精神”的解讀。

  《匠人精神》的讀後感6

  讀完《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以後,我感覺裡面的每一條法則對工作都是有很實際的指導意義的。這裡,我想重點談談自己對第10項法則“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愛管閒事」的人”的認識。“愛管閒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貶義的。但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去管任何“閒事”,這個社會將是多麼的冷漠。什麼是“愛管閒事的人”?我認為,一定是善良的人、博愛的人、敢於擔當負責的人。

  我畢業後一上班,就在辦公室工作,我的領導曾對我說過,在辦公室工作一定要“眼裡有活”。多年的辦公室工作,我對這句話的感受越來越深,其要求可以說是和《匠人精神》第10項法則異曲同工。眾所周知,辦公室細碎繁瑣,又是整個公司的核心部門,各種事情層出不窮,所有事情都得有人操心,才能及時落實。

  我認為“愛管閒事”一要敢說。愛管閒事有時候會受到誤解,但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是為了對方好,即使得罪人,該說的話也要說”,辦公室本身事多,來辦事的也是人多事雜,一個人不管多麼優秀,難免會有疏漏,如果作為看到卻不是指出,“愛管閒事”“多說一句”避免工作上的失誤,又何談友愛互助、搭臺補臺?

  二要敢做。按照文中所說,“但如果是出於為對方好,而且真的覺得有必要做的話,就不是多管閒事”,正如“眼裡有活”一樣,要能主動去發現工作疏漏,主動去承擔工作任務,不是自己負責範圍內的,要能主動提醒一句,別人忙不過來主動幫忙解決,大家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團結一致一定能圓滿完成各項工作。

  三要感恩。管別人的“閒事”,需要更多倍的勇氣和心力,所以別人看似“管閒事”對自己進行的提醒、幫助,也是認真思考後才做出的決定,一定要以感恩之心對待,不可讓別人為你出了力又傷心,在別人提醒或幫助你之後,要以感恩的心回報並儘快改正,才能獲得成長。

  《匠人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教會了我怎樣做事,更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去做一個富有激情、富有責任感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