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讀後感三篇

觀滄海讀後感三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滄海讀後感三篇,歡迎大家分享。

觀滄海讀後感三篇1

  《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濤洶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詩人不禁嘆道:“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詩人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逢的滄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島嶼,想到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是何等激奮!這是詩人眼前的島嶼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掠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

  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英雄本色;波濤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於是詩人嘆道:“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觀滄海讀後感三篇2

  一首寥寥幾句的詩歌,卻表達了作者的宏偉壯志。而對於我一個剛剛學過這首詩不久的初中生,對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曹操,字孟德。當曹操登上碣石山上時,心中的志向一一湧現出來。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一路以來萬千景象,油感而發,寫下了豪言壯志的《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在曹操是筆下,在曹操的心裡,對自然界的萬千景象有了新的詮釋。曹操登上碣石山上的時候,看見那寬闊的大海,在高山的映襯之下如此的美輪美奐,美不勝收。看到碣石山上的樹木如此豐茂,不禁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站在碣石山上時,秋天的晚風在悄悄然的刮過,也許曹操這時不禁會有一絲絲涼意,但是看到在秋風刮過的同時,海面上也有了波濤,看到這樣的場景。曹操不禁想起了自己遠大的抱負,於是又接著寫下了千古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句詩表達了作者自己的遠大抱負,從日、月、星、辰,銀河等方面寫出來了作者的宏偉壯志。在日月星辰之間卻顯得如此渺小。詩人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氣概。這就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觀滄海》——展現了一個雄心勃勃、大有作為、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物,真是見詩如見人。

觀滄海讀後感三篇3

  《觀滄海》是我國詩歌寶庫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筆。它最大的成功是透過對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觀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發展程序的深刻思考和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這是此詩永恆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於東漢末年世宦之家,年輕時也想做一名能臣報效朝廷,但現實卻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黃巾起義,閹黨之爭,繼而董卓之亂,漢王朝危若覆卵。為維護漢王朝的統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黃巾,刺殺董卓,不可謂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漢王朝的毀滅已是不可挽回。於是他獨樹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希望完成統一大業。這首詩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所寫。面對經過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他不會忘乎所以,更不會失意消沉,在他看來,困難與奮發都是人生歷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動盪與安定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關鍵是要有一個正視困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詩言志,字裡行間,我們不是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思想和態度嗎?

  《觀滄海》是一首宣揚個人進取精神並且蘊含豐富哲理的詩作。作者用雄健的詩筆寫出了他的自然觀、歷史觀和人生觀: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運動、不斷地充實,自強不息,才能創造出雄偉奇麗的自然景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和張揚個性、富有巨大魅力的偉大人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