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讀後感(通用8篇)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通用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沁園春·長沙》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1

  獨自,佇立在寒冷的秋季,往湘江望去,一片山河,盡收眼底。

  是何等的豪邁,在蒼茫大地,一主沉浮;是何等的柔情,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又是何等的才華,造就了世人傳頌的經典——《沁園春·長沙》。

  自古有之,春,才是萬物新生的時節,是新的開始,是新的希望。而《沁園春·長沙》,在當時硝煙瀰漫的時代,在黑暗無盡的世界,在寂寥蕭條的季節,卻以如此豁達,充滿希望的豪邁胸襟,猶如一盞明燈,引領中國,引領中華民族,跨越黑暗,走向那光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豪邁情懷與《沁園春·長沙》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啊,許多人都認為,秋天,代表的是衰弱,是蕭條,是悲慨,而《沁園春·長沙》一詩,道出了秋也勝過春的豪氣,秋天,也可以是頑強,是茂盛,是希望。

  《沁園春·長沙》中的爽朗秋景,感染力是不容置疑的。“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由遠而近,由高到低,簡直能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相媲美。

  俯仰生姿,景色自然是醉人的美,但更讓人難以忘懷的,是熱血方剛的青年同學們。“恰同學少年時,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群英雄青年的颯爽英姿展現眼前,回憶往事,他們的凌雲壯志和戰鬥英姿,他們的滿腔熱血和愛國熱情,他們的義正辭嚴和嫉惡如仇,無不讓人感到欽佩,讓人感到自豪,催人奮進。

  直至詩詞末尾,依然讓人意猶未盡,沉醉在悠遠的遐思中。活在當下的現實,是否還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氣節,是否還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我們,不但需要“指點江山”,也更需要“激揚文字”,在科技進步的今天,讓我們的文化經典發揚光大。

  品讀《沁園春·長沙》,是讓人血液沸騰的,那種氣壯山河的氣勢,激昂而慷慨,雄壯而浩瀚,讓風華正茂的我們,也迸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去創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美好明天,讓我們青春無悔。

  經典的誦讀再一次縈繞在耳邊,“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2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絡起來,讚歎:“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風華正茂一段崢嶸歲月

  崇高美表現於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透過回憶引出的。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作者想起曾和當年的同學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帶散步,游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起那一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這首詞寫於1925年深秋。大約是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峙的一座又一座崢嶸的高峰。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在這崢嶸歲月裡,作者和他的同學如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3

  我深刻認識到第一單元所學的文章都是經典,它們的文學意境與精髓讓我不禁感慨。其中《沁園春長沙》讓我有許多感觸。

  這首詞上半闋著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裡。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豔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裡,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

  下半闋雖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4

  中國古典詩詞大都悲秋。翻閱毛主席詩詞,覺得對秋天似乎情有獨鍾,大約是因為秋天寥廓、蒼涼、大氣,與戰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氣概較為吻合。毛主席詩詞的開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讚歌,自由的讚歌,風華少年的讚歌。

  毛主席讚美的秋天,是一種“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鷹”“魚”這大自然中的“萬類”,均在這“霜天”中“競自由”,逍遙自在,得其所哉。“雖萬類之眾多,獨在人而最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他們卻沒有自由!於是詩人為之“悵寥廓”,在這“寥廓”的秋天,詩人的惆悵像秋天一樣“寥廓”,面對自由的“萬類”和不自由的人類,不禁像“天問”的屈原一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屈原“天問”時,等待“天”的回答。而詩人設問時,答案是瞭然於胸的,那就是:他們這些風華正茂的書生,將喚起民眾來主宰沉浮。由於當時革命形勢不甚明朗,所以詩人“悵寥廓”。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毛澤東詩詞的開卷之作怎麼沒提國家和人民?其實,那“問蒼茫大地”,不就是問我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嗎?詩人因不能“競自由”而為之“悵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嗎?詩人愛國、憂國、報國的情結,與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和歷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詩人是一脈相承的,並隨著時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風華正茂的書生吧,他們是詩人的好友,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們“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他們將為中華民族“競自由”,為蒼茫大地“主沉浮”!

  “糞土當年萬戶侯”,這一句是很有興味的。歷代青少年詩人,大多以“萬戶侯”為目標。愛國詩人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南宋傑出詞人劉克莊醉後仍感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詩人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與舊世界的徹底決裂。

  在毛主席的詩詞中,該詞是各方一致讚譽的,其藝術成就多有論述,下面講一點獨特感受。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5

  汪國真說過:“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於昨天。”那麼如今,我們站在歷史的彼岸,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回眸過去的崢嶸歲月和盛世年華,以史為鑑,時刻準備出發。

  “中國”,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中國”,一個堅挺有力的名詞。每當我寫到這兩個字的時候,都覺得筆畫橫有橫的鏗鏘,豎有豎的莊嚴。不論是中國還是中國人都如漢字一樣,一筆一劃都是書寫正氣,蒼勁而恢弘地續寫傳奇。江山是先人打下來的,在無數偉人中,我格外敬佩毛澤東主席。他的文才武略、壯志雄心點燃了我內心的火把。或許是因為看過《恰同學少年》,我無比熱衷於《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一群有志於報國的熱血青年萌動著,他們的影響力勢不可擋,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向著天空伸展,朝著最亮的星星伸展,他們試圖摘下它,他們要改變中國!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字字句句都張揚著不凡的生命力,讓我心潮澎湃,這也許是一種根植於心的民族情感亦或是中國人對於漢字心靈上的一種共通性。也難怪海外遊子日思夜想、魂牽夢縈的都是我們的祖國,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他們在異地,哪怕只是看到大街上招牌裡有些許漢字,也會感到十分暖心,十分親切。“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這兒便是吶喊,面對天地的吶喊,這種霸氣和膽魄註定:中國將被這樣一群人改變。

  我曾經很“衝動”地想過要打破平靜的生活,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年輕景緻,可毛澤東主席說:“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群青年考慮的是抨擊黑暗,宣揚真理,激濁揚清。我似乎有了些醒悟,原來我以前所謂的“創造一番景緻”只是追隨新潮,虛度青春。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鬥。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站在這端回首,我隱約有了一股壓力,又有了一股動力,我找到了生活的意義、讀書的價值,不禁自豪地會意一笑。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6

  整篇詞上闋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與同學們遊玩橘子洲,抒發了自己的抱負與感慨,表現了作者的豪邁之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傷感。毛詞與柳詞風格之軟硬、深淺立現。

  “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遊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7

  古往今來,凡志趣超群、報負高遠之士,常常覽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別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間時,長時間積蘊的關於生活的艱辛、社會的憂患、天地之鉅變等方面的感觸,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誦於口頭,或瀉於筆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陳子昂簦上幽州臺,萬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嘆時運之不濟、人生之短促。這類名篇佳作舉不勝舉。毛澤東創作的這首詞,與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為開闊,氣勢梗為恢宏,哲理梗為厚重,達到了美與力的最佳融合。詞的上段,勾勒出無比壯美、充滿生氣的秋天圖畫。首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我站在橘子洲頭,身軀被清寒凝重的氛圍所籠罩,腳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點明瞭時節、地點和環境,又為下文的描寫作了非常自然的墊鋪。

  後面的詞句由“看”字領起,連貫直下,一氣呵成。遠望:萬山紅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視:鷹擊長空;俯察:魚翔淺底。遠近高低,全收眼底。

  這是一幅充滿了強烈動感、強勁力度、濃烈色彩的立體的秋色圖。這是主客觀的統一,更是獨抒性靈的個性色彩的濃重鋪染!一“爭”一“擊”一“翔”,充盈著劇變之動、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視著頑強的生命動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紅是“紅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數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舸以百論;第三是情緒之烈:紅綠兩種顏色爭輝,船隻競相前進,鷹與鷹較量,甚至連水裡的魚也要與雄鷹比試。當然,這是詞人將自己的激情注入萬物,使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個性色彩。特別是“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化實為虛,兼類而及,將意境昇華為深邃莫測卻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閃射出哲理的光輝。文人對四季的變演極為敏感,但各人對同一自然現象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萬別,因此所發出的感慨也不一樣。歷代文人對秋的描寫大多是悲秋、傷秋的意蘊,唯獨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澤東這首詞更其壯美,更其闊大。他不僅狀寫了秋色秋韻,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偉人。縱觀全詞就足以看出毛澤東學古不泥古,繼承更超越的稟賦和情懷。走筆至此,詞人的筆陡一轉彎,化景物為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問題你想過嗎?他想過嗎?其他的偉人想過嗎?沒有。但毛澤東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之問,要知道,毛澤東當時僅32歲!

  上段寫的是“今日之遊”;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下段則是回憶“昔日之遊”,表述的是小“我”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係。一個人獨遊多少有點孤寂感,當年同朋友結伴來遊,生活是多麼充實多麼豐富。長沙,在詞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會生活的初始舞臺,又是革命鬥爭的壯麗舞臺。“崢嶸歲月稠”正是對昔日學習、戰鬥稽核的高度藝術概括。詞人的注意力不在遊戲山水,而在對歷史使命的指點,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判斷,對中國革命領導權的等問題的思考。在憶起往昔歲月時,感情之水頓時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來是以“恰”字引起的六個短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隨著詞句的展開,情感越來越激越,迸出了一句驚天動地、振聾發聵的強音:“糞土當年萬戶侯”!!讀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詞人的氣慨多麼的豪邁,氣勢多麼的磅礴。而詞的結尾則意味深長。“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一問句,呼應了上片的一問,也回答了上片的問題:正是這些“到中流擊水”的英豪,代表著“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詞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無窮。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篇8

  1925年的中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作為湖南農民-運動直接領導者的毛澤東,又將去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國家前途和個人前途是一樣的光明,因此雖然他已經32歲,過了青春時期,不再有虛幻的感情爆發,但他骨子裡依然流淌著詩人之血,當他在離開長沙去廣州之前,重遊橘子洲,我們不難想見他內心的喜悅和高昂的激情。穿過80年的漫漫時光,我們似乎依舊看到,這個瘦高個子的偉人在略有寒意的秋日午後,用濃重的湘音吟唱的樣子。

  他是一個人來的,我們從開頭的“獨立寒秋”就知道了。至於他為什麼是一個人來,這個問題雖然觸及了詩歌創作的某種背景;但對我們賞讀詩歌來說似乎不是很重要。而從詩人的創作過程來說,“獨”字起著關鍵的作用。

  我們習慣將這首詞分為“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重點分析本詞“景中顯情”的生動表達和“化悲秋為樂秋”的高邁境界。的確,這樣的文字分析解決了詞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手段,尤其是遠近仰附的視角變換和鮮明的色彩對比,很好地彰顯了詩人的開闊胸襟,拓展了秋詞的內容範疇。

  但是,當我們進入詩人的內心,就會發現“獨”字貫穿了全詞。我們可以將本詞中的幾個關鍵動詞拿出來,“立”“看”“問”“憶”;因為這幾個動詞串起了本詞的主要內容,所以有“領詞”之稱。“獨立”,他才強烈感覺到寒意,而這個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內心是高亢的;因為“獨”,他才“看”得細,慢慢瀏覽體會風景的細節,靜靜觀看遼闊江面的船隻和高曠青天的雄鷹,才可以看到水底的魚兒,看到秋天中亮麗的色彩;“獨問”,他才會攬景興懷,自言自語直抒胸臆,噴發內心的喜悅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後,是因為“獨”才“憶”的,正是一個人來的,他才會懷想故人往事,才會展望未來。可謂是抒盡襟懷一“獨”字埃

  我們設想一下當時是詩人和他的眾多朋友一起來的,那會怎麼樣呢?他應該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為他離別了,所以必須和朋友交流、對話、論辯、祝福,他就不會那樣專注地看風景、想往事、發幽思,那麼,他也許會記載下當時的場景,而我們也許就會讀到另外一種版本的《沁園春·長沙》了。

  是的,特定的寫作場景會影響寫作者的創作心理和創作風格,分析文章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寫作者的寫作姿勢、寫作習慣、寫作氛圍,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們也許可以從這裡窺見寫作的奧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