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精選15篇)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精選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1

  在理想國裡一直有個叫色拉敘的人是對不正義推崇的。可能我為了簡述結論,所以寫的只有那麼簡要。關於色這個的想法,bella當時的說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說色這個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色拉敘提出的是不正義的人總是會獲得較多的利益。蘇格拉底反駁,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著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麼其實不會是真正的獲得利益,同理統治者亦是。然後色拉敘提出,比如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遵守約定的正義之人所得到的利益並不如不遵守約定的利益正義者。

  這段其實也是我很喜歡的,正義的人獲得利益總是從不正義之人尋求,而不正義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尋求利益。可以說,正義之人需勝過異類,而不正義之人需要勝過世界。因此,不正義之人需要的聰明和好,卻比正義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聰明又好得人,並不是總是渴求著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醫生並不會要求自己在廚藝超過廚師,如果能和醫生。而只有蠢人,才會想超越聰明人和蠢人,因為不自知。那麼這樣的結論就是,正義反而是有益的。

  雖然不正義的城邦會一開始靠不正義來征服,但是最後卻需要的是正義來維穩。同理盜賊團雖然會不正義的方式搶奪,但是他們在分配財務的時候卻是最正義的,否則也無法維穩。因此不正義,與個人會使人結下仇怨,與團體,會彼此為敵。

  蘇格拉底是真心誠意的認為正義是比不正義本身要好的,然而一個格勞的人想反駁蘇格拉底,色拉敘已經失敗。他問蘇格拉底是否承認,有一種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後果。比如快樂本身,我們要的就是快樂的歡愉。而第二種善,是為了本身和後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種善,那就是賺錢之類。雖然賺錢中會獲得痛苦,比如有勞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們並不是為了賺錢本身,而是為了報酬帶來的利益。

  於是格認為,正義是沒有人想要的,他們想要的是追求正義中獲得的名和利,可是並不是想要獲得正義本身,是儘量迴避的。格對合同契約其實有其他的看法,他認為自古以來人們會遇到不正義之事後想要規避,遇到正義的甜頭後想要繼續,因此人們才想要簽訂合約,才需要守法。正義並不是最好,當然不是最壞,正義是折中的,。因為它本身不為善,而只是防止做惡,但其實這個條約本身是對不作惡的人的束縛,因為真正會作惡的人不會和任何人簽訂條約。做正義的事情的人只是因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罷了。如果沒有條約,任何人都會做不正義之事,為了從正義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後格一直不斷重複不正義的必要,最後蘇格拉底覺得沒有必要爭執個人的正義,轉而爭執城邦的正義,想以大見小。我每次讀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從正義可以瞭解到最初的三權分治思想。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2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關於正義的討論——柏拉圖《理想國》。柏拉圖的最高理想是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書呆,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

  《理想國》一書是從關於“正義”的討論開始的,而且全書也貫穿著這個討論。那什麼是正義呢?詩人西蒙尼得說“正義是欠債還債”,那麼他所說的“還債”是什麼呢?“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一恰如其分的報答”,這就是西蒙尼得所說的“還債”。但正義能單理解成欠債還債嗎?顯然不能的。如果正義如西蒙尼得所說,那麼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乍一看這似乎是對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時候是醫生把善給予朋友(病人),把惡給予敵人(病魔)。當人們不生病的時候醫生是沒用的,當船不遇到風浪的時候舵手也是沒用的。這麼說所有的事物統統都是這樣嗎?——它們有用正義就無用,它們無用正義就有用了?這也就說當保管盾和琴的時候,正義是有用的,因為保管需要責任心,但是利用它們時,軍人和琴師的技術就更有用了。如果正義僅僅對於無用的東西是有用的話,那麼正義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無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麼爭議也不能實現其價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幫助朋友、傷害敵人是正義的”,蘇格拉底對這個問題問道“那麼傷害不正義的人,幫助正義的人能不能算正義?”,對於那些不識好歹的人來說,傷害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的敵人反而是正義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的若干朋友是壞的,不正義的,若干敵人是好的,正義的。那麼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腳了。蘇格拉底又交給了我們辨別朋友和敵人的方法,這對我們很有借鑑意義:我們應該說朋友不僅看起來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來好,並不真正好的人只能當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對於敵人,理亦如此。

  這是對當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個莫大諷刺,他們扭曲了正義,為酒肉朋友兩肋插刀是糊塗的行為。一個正義的人能傷害別人嗎?顯而易見,他能傷害那壞的敵人。可怎麼判斷好壞呢?人受了傷害就變壞了(不是指品德),因為好人是受幫助的,惡人是被人傷害的。那麼正義的人能用他的正義使人變得不正義嗎?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變壞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傷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義者的朋友,正義是“助友害敵”也不能成立了,因為傷害任何人都是不正義的。透過讀這一部分文字,我認識到交友時要慎重,自己心中樹立一把正與邪的標尺,不能被外表矇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趨利避害,統籌規劃,不做傷害他人的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3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或者讓政治家去學習哲學。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而這種賢人統治下的賢人政體就是最好的政體。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國王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存在於天上的模範國家。

  在他看來,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國家最高理念的認識,即對“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見”而已。治國作為一門知識,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於國家理念的認識,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4

  我大概是把《理想國》當故事看,然後發現這是一個舞臺劇。故事裡有大量的對話,神情和動作倒都不多。但是研究這本書的學者們,竟然可以根據各種細節推測到,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季的傍晚,蘇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這個女神是專管陰間事物的女神,並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群僑民,他們攔住蘇格拉底不給他離開,要求展開辯論,《理想國》的內容也由此展開。

  辯論的內容跨度很大,從何為正義到善,到哲人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論”。一群人生活在洞穴中,他們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洞穴後的人,看見真實的世界後,返回洞穴,應該如何做?直到現在,還有無數的人爭論這個比喻的含義,每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不一樣。

  西方哲學界把柏拉圖這樣的哲學理論歸為“樸素哲學”,就是世俗的,物質的,缺乏反思的哲學論述。所以,如果看過現代哲學書的人,如康德的,應該是很容易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由於興趣,看了一段時間康德的書,然後發現,現代的哲學語言要求非常高,如同數學公式,要求精確,減少歧義。因此,若是把《理想國》當成普通小說看,其可讀性可以說是非常高。

  《理想國》開篇就來一個什麼是正義,充滿各種詭辯,看得我有點累。但是,看到討論慾望與節制的篇章,卻覺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為我也很喜歡節制的生活方式,不過度受物質的牽絆。柏拉圖的理想國,隱藏了很多斯巴達的影子。公民是國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讓國家更完善。他認為,只有一個好的國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為一種優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貧窮與富有,都過著樸素的生活。

  我認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正像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所說的,各種制度都有其優勢與缺點,國家應根據國情進行選擇,所謂“好制度”,也是相對更加適合而已。越讀哲學,對於許多現象更是越不肯定。我們的觀念、行動、認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們不是單純的物自體。

  現代哲學出現了一個語言哲學分支,討論意義的本質、語言用法、語言認知及語言與現實的關係。對歐陸哲學家來說,語言哲學是邏輯、歷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對於語言對思想的影響,我非常有興趣,學過其他語言的人都能明白,每種語言的主謂賓很不一樣,而這種差異,也會導致我們的思維不一樣。

  這本書距離現在2000多年,讀後我發現在我的成長教育中,學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團結友愛”。但從不討論何為正義,何為善,何為慾望。從來不思考,很多事情就變得理所當然。

  只看表象多好,為什麼要去思考本質,這太難了,但世之奇偉詭怪常在險遠,也正是事物本質的難以知曉,讓人類難以放棄對本質的追求。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5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裡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6

  這本書的好處,從拿到手裡的那一刻就能夠體會到,一個字——輕。雖然全書370餘頁,看上去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裡卻不見重量,這主要是得益於制書的紙張。很適合把它放在書包裡隨身攜帶,有空的時候就拿出來翻翻,頗為隨意。

  本書是英漢對照。背頁上有這樣一段話“《理想國》這本著作對西方世界的影響之廣大,久遠,僅次於《聖經》……它的資料涵蓋了柏拉圖理想中的國家所應當研究的一切,它對於西方人的影響,可與孔孟之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擬”,如果憑此句仍不足以吸引你的視線,彆著急,還有。本書由英國學者理查茲英將原著翻譯成為“基本英語譯本”,有註釋稱“基本英語是英國學者C·K·奧格登與I·A·理查茲英等人於1930年推出的,以850個英語基本詞彙為基礎的一種英文用法”。再翻開《代序》,更有哲學家AN懷德海一句評論“兩千年來的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此刻來看,850個詞彙的基本英語、英漢對照、僅次於《聖經》、等同於孔孟、偉大的哲學鼻祖……這樣多的特徵集於一身,對於喜歡英語,熱愛哲學的人來說,難道這些仍不能構成你閱讀此書的理由嗎當然,我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而借閱此書。

  這本書並不是足本,“篇幅比其他英文譯本縮短了將近一半,而完全保留了原作的主要論點”,想來相對而言更易於理解,很適合哲學的初學者。但即使這樣,如果不懂腦筋,一味地機械閱讀仍然會有晦澀之感。

  本書為對話體,體現著辯論的精神。在理性光環的照耀下,似乎一切看起來都變得善良。因為我們不看中權勢,不看中地位,不看中金錢,我們以理性以智慧在解決問題,所以至少看起來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突然想到,印象裡似乎很多對話語錄的著作,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比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比如《論語》、比如《毛主席語錄》……貌似西方人喜歡從來言去語中得出真理,而中國人則更喜歡從先賢那裡繼承。但實際上,柏拉圖的《理想國》雖為對話體,但主要的4個人物,兩個聰明過人卻愛極了聽先賢陳述真理從旁隨聲附和,像極了狂熱粉絲,最終有一個跳出來擲地有聲地反駁,結果還是個瘋瘋癲癲容易衝動的詭辯家,最終一個就不用介紹了,真理代言人偉大的蘇格拉底。所以,雖為辯論,卻可是癮。

  書中的論點涉及正義、國家、教育、哲學、哲學與詩歌之爭等諸多的話題,其中有很多我都以往想到過,卻不曾得出結論的,所以看書中人物的詳細剖析,仔細想來,多數入情入理,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仍有一些需保留意見,不敢苟同。還有一些由於本人資質愚頓,不得領會。

  總之,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7

  2021年的暑假期間,我讀了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本書是柏拉圖的遺世著作,不僅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們接觸哲學必不可少的營養之作。書中內容豐富,涉及政治、哲學、倫理學等多領域問題,很多學者比喻說這是一部一輩子都可以研讀的書。書中每個章節都充斥著柏拉圖的哲學智慧,同時表達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國。每個人讀《理想國》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初讀本書,對文中正義、城邦建設及政治體制等概念和論述印象深刻。

  《理想國》開篇以正義爭辯入題,藉助其他人的悖論引出柏拉圖自己的看法。何謂“正義”?每個人對正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堅持各自的分工,堅守崗位是正義;也有說智慧勇敢是正義;有說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義。而柏拉圖一一予以反駁,不斷地疑問,引出了相悖的論點。其實這也暗藏了辯證法和歸謬論。這種爐火純青的辯論手法在整個理想國中貫穿。

  究竟什麼是正義?柏拉圖並沒有直接告訴大家,而是層層深入之後找到自己的論據,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在《理想國》中,正義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是一個城邦的問題。城邦跟個人的靈魂是相互聯絡的。一個正義的城邦是理性的,個人分工明確,婦女兒童共產,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哲學王。哲學王以哲學治城邦,讓整個城邦能在哲學探究中成就正義。

  而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婦女兒童的問題,不可不說,柏拉圖儘管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學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臘還是有其侷限性的。而這本書的侷限性就在於其對待婦女兒童的問題上。柏拉圖式非常看重兒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婦女兒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資源。眾所周知,柏拉圖式一個落魄貴族。

  而最能體現其對貴族生活的嚮往的,就在於他提出的哲學王的理論。其實,一個擁有哲學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治理這個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國》被譽為西方第一部政治學著作,柏拉圖詳細論述了正義,城邦,政體等主要政治主題,並描繪了一張理想的政治國王畫像,帶有烏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階級國家的味道,對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響。

  我透過研讀該著作,初步瞭解了柏拉圖思想,日後將繼續研讀柏拉圖相關著作,深入學習西方政治思想。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著光芒,為現代政治指點迷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美好國度。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8

  柏拉圖,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出身雅典貴族家庭,年輕時師從蘇格拉底,後與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他試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頗豐,《理想國》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學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國家的衰落時期,混亂的局勢、人與人之間的廝殺、社會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間的戰爭等等。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傾向於維護雅典的貴族奴隸制社會,隨著蘇格拉底在民主政權的統治下被處於極刑,他親眼目睹了貴族政治墮落為寡頭政治的現實,深感到哲學走進政治與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國》便隨之誕生了。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的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相識為度。在他看來,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因此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國的領導者、防衛的武士和勞動者這三個等級,他們分別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慾望三種品性。領導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用忠誠和勇敢包圍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大家各司其職,安分守己。每個人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種聚集的集體,相互作為夥伴或助手,構成一個公共生活區,這就是城邦。柏拉圖認為,城邦的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不適合於人事國家政務的管理,與國家政治生活相應的活動都應該有適合的管理層人員來擔任。在我看來,他心目中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應該為治理國家和捍衛國家榮譽盡心盡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勞動成果來供養領導人,領導人再拿出錢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同時,柏拉圖還極力提倡鞏固國家的治安、國防,以及教育事業。

  在“理想國與理想政治”這一篇當中,就是以蘇格拉底與阿德曼託斯的辯論進行的、對於理想國家裡正義本質來敘述柏拉圖心目中理想國家的演化。開始,最簡單的國家就只需要四五個人分別負責生產、建築、織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於人的慾望和精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就會有人願意騰出一些空閒的時間來幹些他所感興趣的別的事情,比如做鐵匠、做羊毛牛皮、進出口經商、唱歌劇、製作香水、糕點······因此,一個國家由於勞動和生產的不斷擴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國家就要不斷擴充領地,就需要有更加專業的人員來各司其職管理好整個國家以保持正常運作。在柏拉圖的眼裡,理想的國家“天下為公”,老有所福,有國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婦女兒童各自有相應的公有制度,是無政府的正義世界,更加談及了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平等,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擾到他人。就像我國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脫於現實世界的高階存在。在古代希臘哲學家的眼裡,我們的世界並非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這樣,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陽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許在我們今天看來,柏拉圖眼裡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個真實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這樣的世界裡到處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實上,這本書寫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亂之際,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從的環境下,它確實為統治者設計了一個理想的治理國家的美好“藍圖”。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9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規劃。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裡接受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裡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己,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峰。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這種觀點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為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能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 另外,我認為《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他們的統治者首先要設計出抽籤的方法從而使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結合,他們為了保持治理者品種的純潔,對於優秀的者的孩子帶到託兒所進行撫養,竭力不讓母親認清自己的孩子,而對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秘密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說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裡還是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裡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直追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10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透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透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所以,透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以及階級的侷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展現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為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於透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柏拉圖認為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他希望監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裡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透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衛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薰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並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治的信念根植於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定的統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後世的教育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前面一樣,讀到這裡,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圖相左的見解。柏拉圖覺得:為加強思想統治,應該不惜控制所有藝人,阻止他們不論在繪畫或雕刻作品裡,還是建築或任何藝術作品裡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人不肯服從,就不讓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認為:世界上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因為有惡,人們才可以感受到善;因為有醜,人們才能體會到美;因為邪惡的存在,人們才追求正義。摒棄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極端只會適得其反。無論是藝術還是思想,都只有豐富、全面、博大精深時才是最有利於人才培養、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所以,或許不應該過分去追求社會思想的統一和單調,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長期永遠的被壓制的。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柏拉圖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書寫並流傳了豐富的哲學著作,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後世哲學影響尤甚。《理想國》幾乎是一部“哲學大全”,大部分由對話體寫成,文體之優美,思維縝密。柏拉圖認為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將具體事物與理念事物準確區分開,因為他們能真正認識到美。柏拉圖覺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聯絡的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人能主觀能動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認識會受立場、知識、世界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和柏拉圖的世界觀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對於善、對於美,我們都是心懷感恩並敏銳感受著的,對於它們的歌頌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

  看這本書,不僅能瞭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啟迪。讀這本書,我收穫良多。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11

  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曾說:“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為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裡(《理想國》)。”或許,愛默生的這句話多少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理想國》在我們人類歷史上的分量確實舉足輕重,正如一句話所說,“柏拉圖因《理想國》而名垂千古,《理想國》因其思想而震古爍今。”

  書中,柏拉圖將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認為,理想國中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而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因而,“正義”這一概念便在整部書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正義一直以來在人類哲學史上也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紀美國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羅爾斯,便也撰寫過《正義論》一書,以闡述羅爾斯有關正義的相關思想精髓。因而,我選擇在論文中分析,《理想國》中有關“正義”的這一部分。

  書中從討論正義開始,先後辯駁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的和最壞的折衷”等意見,提出了“正義是心靈的德行”、“正義者是快樂的”等知識。但這些並未使眾人達到完全認同。之後,格勞孔等人央求蘇格拉底窮根究底,弄清楚正義和不正義二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麼。於是柏拉圖撇開單純地從個人身上尋找正義的方法,而期望能從國家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找到正義,從而“由大見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圖以辯論的形式引出貫穿全書的“正義“這一主題的這一部分。即,“正義之辯”。總的來講,這一部分柏拉圖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人的談話,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問題,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題“正義“。

  文首,蘇格拉底向我們引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義的?”這似乎看起來與全文沒什麼關係,但卻恰恰是柏拉圖的巧妙設計。他透過科法洛斯老人對人生的看法,引出人們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並非是讀者單純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觀念,而是在全文的一開篇,便引導著讀者自主思考,或者講是與作者共同思考。之後,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開始討論有關金錢的問題。他們最終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錢不一定幸福。這一道理,現今的我們也很清楚。常有人強調金錢與幸福感並不成正比。金錢並非萬能的,許多東西購買不來。但其實往往有時現實中的許多人慢慢的淡忘了這一真理。許多貪官汙吏,便是如此。

  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老人從老年生活談到人生,財富,似乎只是禮節性的談話,但卻包含許多深層含義。行文至此,蘇格拉底卻將話題轉移到了全文的主線;“正義”上。這種輕鬆而又委婉的轉移,恰恰顯出作者柏拉圖的高明之處。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顯在每一個細節之處的。初次閱讀《理想國》時,我對全書卓爾不群的對話體形式,感到驚詫。但現在我想,這種寫作格式,或許是柏拉圖的又一高明之處。不得不說,對話使我們有種親身經歷的感覺,對於理解作者的觀點,或許這種方式也更為生動簡便。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12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於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為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裡,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裡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於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裡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著光芒,為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雖然並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為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13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柏拉圖說:“我們建立這樣一個國家的目標,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幸福,而是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要建立這樣一個理想國,首先任務是先鑄造一個幸福國家的模型,但不是支離破碎地鑄造一個為了少數人幸福的國家,而是鑄造一個整體幸福的國家。

  正義,是遍佈柏拉圖《理想國》各個領域的主題。

  柏拉圖認為:構建一個理想國的主旨,必須是正義的、全體公民是節制的、護衛者(軍隊)是勇敢的、統治者是智慧的;構建一個理想國的方法,必須是先認定國家的統治者和護衛者;統治者在考慮城邦的規模或要擁有的疆土大小時,也似乎應該規定一個不能超過的最大限度,即國家大到還能保持統一為最佳;對於婦女和兒童的教育問題,一切公有;祭祀延續。構建一個理想國的基本意圖,必須正義。

  1、體現在認定統治者和護衛者時,方法是把年輕人放到貧困憂患中去,然後再把他們放到錦衣玉食的富裕環境中去,用“真金不怕火煉”的方式去考察他們,看他們受不受外界的引誘,是不是能泰然自若,無動於衷,守身如玉,做一個自己的好的護衛者,是不是能護衛已受的文化修養,維護那些心靈狀態在他身上的和諧與正真的節奏,如果從青年到成年經過了考驗,無懈可擊,必須把這種人定為國家的統治者和護衛者。當他們生時,給予榮譽,死了以後給他們舉行公葬和其他的紀念活動。但是他們在位時,除了絕對的必需品外,他們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有財產;其次,不該擁有大家所公有的房屋和倉庫。

  2、必須交給國家的護衛著一個使命:即盡一切辦法守衛者我們的城邦,讓它既不能太小,也不要僅僅看上去很大,而要讓是它夠大的又能統一的城邦。

  3、還有一個正義的使命:如果護衛者的後裔變低劣了,應把他降入其他階級;如果低等階級的子孫天賦優秀,應把他升為護衛者。這個用意在於昭示:全體公民無例外地,每個人適合做什麼,就應該派給他們什麼任務,以便大家各就各業。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於是整個城邦成為一個而不是分裂的多個。

  4、對於教育和培養: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就決定他以後往哪裡去----這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

  這是因為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為通達事理的人。這些事理通達的人在國家一旦很好地動起來就會像輪子轉動一般,已越來越快的速度前進。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培養造就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能產出比以前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於別的目的外,也有利於人中的進步,向其他的動物一樣。所以國家的領袖必須重視這一點。不讓體育和音樂翻新違反固有的秩序,即孩子必須參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當遊戲。如果孩子們從一開始做遊戲起就能借助音樂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又反過來反對不法的娛樂,那麼這種守法精神就會處處支配著孩子們的行為,使他們健康成長,一旦國家發生變革,他們就會群起而恢復固有的秩序。

  5、對於祭祀的神廟和儀式,以及對神、半神和英雄崇拜的形式,還有對死者的殯葬以及安魂退鬼所必須舉行的儀式,可以委諸祖傳的神祇。

  以上這就是城邦的基本構架。

  怎樣使城邦順利的運作,必須先描繪出理想國的主旨含義。怎麼解釋?

  柏拉圖認為,這個城邦應該是善的。一個善的國家應該有智慧的領導人、勇敢的軍隊、節制的公民、和最善的制度。

  智慧的領導人是顯而易見的,能描繪這樣一個國家的人,其實他已經體現了足夠的智慧。無疑,柏拉圖是在說哲學家。

  勇敢是一個國家因為一部分人的勇敢而被說成勇敢;

  節制是做自己的主人。一種好的秩序是對某些快樂與慾望的控制,人的靈魂裡面有一個較好的部分和一個較壞的部分,節制就是較好的部分影響較壞的部分,使較壞的部分不發揮作用;

  正義是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是一個人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不做別人的事。

  能使節制、勇敢、智慧在這個城邦產生,並在他們產生之後一直保持著它們的這個品質,就是正義的力量。

  柏拉圖理想國的具體制度(在我看來*公有*實在是不敢恭維)

  柏拉圖認為,一個國家最大的善,是同甘共苦。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14

  初讀這本書時,因為書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維著實讓人捉摸不透,便沒堅持下來。不過,在仔細讀了關於柏拉圖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便重讀。雖然有很多地方還是不求甚解, 但是仍舊被他的一些先進思想,還有他所向往的那個理想世界,深刻震撼著了。不得不承認柏拉圖確實是朵奇葩。

  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他的老師則是與他同樣舉世聞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在西方歷史上最早創立了完整的哲學體系。他的一生致力於鑽研哲學。他的最高理想便是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他更強調學以致用,將所學付諸實踐。後來,他更是創辦了“學園” 。在講學之餘,柏拉圖筆耕不輟,著書立說。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對話形式所作的《理想國》·《法律篇》等。 其代表作《理想國》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鉅作,對西方乃至全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以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談話開始,在某一方面他們倆達成了共識,他們都認為,痛苦的源泉不在於年紀,而是在於人的性格及內心。他們更認為,對於通情達理的人來說,萬貫家財的最大好處便是用不著存心作假而不得已騙人便可心安理得。接下來便提出了本書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即“什麼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恰如其分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 把惡給予敵人”,並且批駁和辯論了關於色拉敘馬霍斯的“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為了證明正義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在第二卷中他們繼續討論了關於正義的本質和起源的問題。並且開始討論怎樣的正義才是城邦的正義。認為城邦的正義與個人正義是一致的。他認為。城邦中要注重對守衛者的教育問題。所謂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並且討論了故事與兒童的早期教育問題。

  在第三卷中,他們著重討論了在兒童階段文藝教育的重要。其中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達到對美的愛,而體育鍛煉的目的是體質達到最好。

  在第四卷中,他認為一個理想的城邦都有管理者守衛者和勞動者。三個階層的人,應當合理分工,各司其職。當達到這種狀態時,這個城邦就是一個具有正義美德的城邦。而在這個城邦中,每個人靈魂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因素。與之相呼應的三種美德是智慧 勇敢和節制這三種美德。當這三種因素協調一致時,就是一個正義的人。

  第五卷中,柏拉圖著重談論了關於婦女兒童的問題。他認為婦女和兒童應公有。在兒童方面應重視其教育。在婦女的權力方面,他認為,女子和男子有同等的權利,不僅在教育方面,應該同男子一樣出征打仗,辛苦練兵。並且還討論了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家以及國王應該是哲學家。認為只有哲學家才具有治理國家的知識與天賦。

  在第六卷中,用一小部分討論了關於哲學家所具備的天賦:敏於學習 強於記憶 勇敢 大度。並且在對哲學家的培養時,在相應階段應給以相應的訓練。並且必須確定哲學家是最完美的護衛者。以及讓那些人知道正義和美,怎樣才是善。

  在第七卷中,他用一些奇特的比喻來說明那些受過教育與沒受過教育人的本質不同。把洞穴囚室比喻為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為太陽的能力。而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實踐能使靈魂儘可能容易轉向的技巧。同時他們又說,計算能力和理性來努力研究靈魂傳來的資訊。他們又說算學這個學問看來是最有資格被用法律規定下來的,因為他能迫使靈魂使用純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幾何學則大概能把靈魂引向真理並且或許能使哲學家的靈魂轉向上面,況且對學習其他學科還有一定的好處。同時,還應注重天文學。他們還認為只有辯證法有能力讓人看到實在。 他還認為得用用法律規定他們要特別注意訓練培養自己能用最科學的方法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在關於孩子的學習方法上,他認為身體上的被迫勞累對身體無害,但是被迫進行學習卻是不能在心靈上生根的。因此,不要強迫孩子學習,要用做遊戲的方法。同時,要獲得永久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將各種課程內容加以綜合,研究他們相互間的聯絡以及他們和實物本質的聯絡。他始終認為只要讓真正的哲學家掌握這個國家的政權並用自己制定的習慣和法律培養城邦中的善良公民,那麼便能透過促進和推崇正義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軌道並給人民帶來最大福利的最便捷途徑。

  第八卷中,他談到在一個非常理想的國家裡必須實現婦女·兒童和全部教育的公有;他認為習慣促使制度的產生,而且習慣的傾向決定了它的一切方向;他還談到,用一些幾何數來決定在生育方面的優生,以便在合適的時節裡來挑選優秀者來管理國家;他還談到了四種政制,並且充分地描述了民主政治是如何向機主政治轉變的,以及ji主政治的本質是什麼。

  在第九卷中,他們主要談論了關於各種慾望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影響。並且,還討論了王者型、貪圖名譽者型、寡頭型、民主型、ji主型這五種人,那種人最幸福,並且幸福的次序也是美德的次序。

  在第十卷中,他們首先探討了模仿者的本質以及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模仿者。而作為悲劇詩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們自然地就和王者或真實隔著兩層。然後,他們還討論了什麼事物都有使用者的技術、製造者的技術三種技術。同時他們還認為計量活動室心靈理性部分的工作,而信賴度量與計算的那個部分應是心靈最善的部分,與此相反地那個部分應屬於我們心靈最低賤的部分。他們還談到,人們更傾向於在哪種場合剋制自己的悲痛,最終他們認為促使一個人剋制的是理性與法律,慫恿他們面對悲傷讓步的是純感情的本身。他還認為人們最善的部分是願意遵從理性的指導。他還認為一個正義的人不論遭到怎樣不幸,只要他願意並且熱切地追求正義,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實踐神一般的美德,這樣的人是神一定不會忽視的。而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所在就是那些能使靈魂本性更正義的生活名為較善的生活,因而能在較善的生活和較惡的生活之間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擇,並且要堅定不移的堅定自己的此種信念。在本書的最後,他給出世人忠告,他相信靈魂石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的善和惡,我們只有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和神的愛,只要是這樣,那麼無論生死,我們便可以諸事順利。

  不管對於我們自身,還是對於我們的國家,發展遠遠不夠成熟,對於《理想國》中的思想,我們要在自身原有的框架下,不斷探索和改善,對於西方的政治思想更是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己所用。

  柏拉圖思想的博大精深,當然不是這麼些話可以說的清楚的,關於對其思想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帶給我們每個人的啟示,它其中蘊含的關於教育的美好理念,關於“善”的理念,以及對正義的深刻理解 ,值得我們銘記 借鑑 和思考。願我們沿著前人思想理性的光輝,去不斷探索人生的真理,實現自己的理想。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篇15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我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裡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我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我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我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我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一樣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我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此刻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忙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此刻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能夠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能夠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裡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裡,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明白王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裡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後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