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1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我踏著小碎步,吟著“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那“桃花源”不覺已呈現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沐春臨風,和顏悅色,向人們展示著嬌美的身姿。

  一株桃樹,托起一團花瓣、像姑娘揚起的笑臉,粉紅粉紅,洋溢著青春的光彩。又彷彿一位位美若天仙,有點羞澀的少女,含羞綻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顯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麗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一朵桃花像在枝頭沉睡著,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一隻小蝴蝶交談;那一片桃樹和桃花像一朵緋紅的雲;這一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叢中,任由那輕柔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顧。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彷彿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碾作塵,化為泥。

  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這不,一隻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句。是啊,這樣的美景,蝴蝶都不願走了。

  當夕陽的第一絲光線照耀了大地,我準備回家了,卻又依依不捨,我只好在心裡說:“別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麼:那花瓣嬌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許許多多這麼嬌小,柔弱的花瓣,艱難地撐起了一片美麗的風景。這不正是在鼓勵我們嗎?

  我望著桃花,會心一笑,燦爛的笑容,如一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

  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2

  讀完《桃花源記》,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造了一個多麼寧靜,祥和,美麗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彷彿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機勃勃,爭奇鬥豔,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花朵中透著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記煩惱與憂愁。’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我彷彿看到了外人到來時桃花源中人們好奇的爭先恐後的迎接他。

  陶淵明借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倒出了在東晉時期腐敗的社會中人們期望的和平。的確,在那時桃花源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說到和平,我寧可去尋找這樣的桃花源。現在這個世界中,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貪婪矇蔽了人們的雙眼,使得多少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現在這個社會,自私,腐敗已逐步侵蝕我們原本純潔的靈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個世界。這些可笑的想法,只會顯示出他們的醜陋。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覺得醜陋的思想蓋住了湛藍的天空,蓋住了天真的笑容,更蓋住了純潔的心靈……

  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醜陋繼續蔓延下去,我們要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壞思想排斥出去。我們要根生地固國家之間的友誼,繼續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像“地球村”一樣互通有無,和平共處。這樣,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3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翻開散發著墨香的課本,我走進了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在這裡,陽光明媚,青青的小草上有一顆晶瑩的露珠不願離開,頑皮地在草葉兒上游來蕩去,好不快活。小溪裡的水碧清碧清,透徹見底,溪水奏著歡快的樂章向前奔跑,不知疲倦。兩岸的`桃花幽幽地開放,輕風拂來,花香四溢,流連花間,不忍移步。可是漁人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他想走到林子的盡頭。他的一顆好奇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我頓時心生感慨:從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不是懷著一顆好奇心去迎接世間萬物的嗎?如果哥白尼不好奇,他會發現地球圍繞太陽轉嗎?如果牛頓不好奇,他會發現萬有引力嗎?如果愛迪生不好奇,他能擁有1000多項發明嗎?我也應懷有一顆好奇心隨漁人共同去探探神秘的桃花林,也用一顆好奇心去觀察更多的人與事。

  轉眼間,漁人發現了山上有一小口,他丟下船向小口走去。最初,小口很狹窄,只能容一人透過。過了一會兒,小口逐漸變寬,頓覺豁然開朗。我再次駐足遠觀,一座美麗的小山村呈現在我的眼前——土地平坦,屋舍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茂密的桑園、竹林,令人目不暇接。這就是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我完全陶醉了,這真是一個令人身心舒展的好地方,到了這裡,你的心會逐漸平靜下來,有一種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的感受,也許令你平心靜氣的不僅是美麗的景色,還有這裡樸實無華、甘於奉獻、熱情好客的桃源人。

  來到桃源的村莊,人們十分驚異漁人的到來,經過一番交流討論得知:桃源人是由於躲避秦時的戰亂,才與“外人”隔絕。隨後,漁人訴說了秦朝以後世間翻天覆地的變化,聽了漁人的介紹,桃源人感慨不已。他們又用好酒好菜招待了客人。漁人停留了幾天後,便辭去了。

  出了桃花源後,漁人一路作了記號,但是,當他領著太守遣之人前往時,已再也找不到何處是桃花源了。

  後來,南陽劉子驥也去尋過,最終也以失敗告終。這不禁使我懷疑,桃花源真的不存在嗎?它真的是作者一個再美好不過的願望嗎?我悵惘了。為何這世上沒有桃花源的存在?它僅僅只是人們心靈的避護所嗎?為什麼那樣多的人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己私利與千古“垂名”嗎?這些人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聽一聽山泉的訴說呢,汩汩的泉水濾過心田,沖走了心靈的塵埃,留下了清廉、無私,任人品味,引人遐想;為什麼不能遠眺蒼茫巍峨的高山,感受一種穩如泰山的心境;為什麼不能關愛身邊的一草一木,關注自然,融入自然,擁抱未來呢?是的,也許這世上沒有桃花源的存在,但只要我們在心中那一方純潔的土地上種上一株青翠的桃樹苗,來年,甚至幾年後,千樹萬樹“桃花”開的美景,必定會在我們的眼前浮現,到那時,我們就會完完全全地沉醉在一片清新的桃花林中了。

  這夜,我不能入眠,只覺眼前桃花競相開放,我輕輕地漫步在美麗的桃花源中……

  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4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中漫遊,經歷了磨難,已經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盪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歷,生命已經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的是陶淵明當時的生活態度。

  這首詩悲涼沉鬱,但是最後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卻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並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麼,活著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對現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容發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

  “不足為外人道也”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面講述了因戰亂而躲進桃花源的人們,而現實中會有這種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嗎?答案是否定的。桃花源的人為何聽了漁人述說同皆惋嘆呢?更加加深了他們不想出桃源的信念。有人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卻背信棄義,心思縝密的桃花源人會再次讓戰爭進入他們的生活嗎?當然是不會的。

  現實生活中,當然也有這種為利益而拋棄信諾的人。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商人聽說沙漠會有金子,便邀他的朋友一起去尋找金子。他們約好3天過後啟程。可不守信言的朋友卻在頭天晚上就啟程了,經過長時間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沙漠,最終得到的卻是漫無日際的沙子和死亡的威脅。他心裡越來越後悔,不應貪圖小便宜。不過最後他卻沒有死,因為他的朋友救了他。是那個成功的商人。他聽說他的朋友獨自去了沙漠,就尾隨而去。經過兩人一同的努力,終於走出沙漠。或許,那個成功的商人代表了桃花源人,漁人也代表了他的朋友,這個結局應該是完美的。不過,那個朋友卻瘋了,這應該是他貪婪的結果吧!

  有些事情是不能為別人所說的,可能會影響那個人的一生,不過,那也是那個人應有的懲罰。

  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裡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閒。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鬆自在的生活圖景。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麼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的願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終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醜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著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係,只是他們無聊閒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閒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為司機的逃逸,因為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為什麼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麼辦?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醜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嚮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醜陋想法,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