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通用5篇)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1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如何處”。這是作者吳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詞。詞中抒發了作者功名富貴誰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這本書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劃了一些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讀書人”和一大批不學無術、道德敗壞卻自命風雅、裝腔作勢的所謂名士,也滿懷熱情地描繪了一些潔身自愛、崇尚禮樂、襟懷沖淡的真儒賢人。表達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否定,對官僚集團厭惡,封建禮教的憎恨,對人民群眾的同情。

  這本書彷彿將我們帶回那黑暗的時代:明朝時期,一群“讀書人”為功名富貴,不顧一切地去“奮鬥”,最終逐漸在黑暗社會中腐蝕,例如五十多歲仍在應試的范進。50多歲僅是個童生,家中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服,"凍得直髮抖"。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於主試官周進的抬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了癲狂狀態。

  我為這位人物感到遺憾。他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鬥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願從事勞動養家餬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我對此表示不解:他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為名?為利?這些答案在當時都是對的。他們目光短淺,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後只知享樂,不思進取,已經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了。

  說到范進,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來先生。在他的讀書時代,有一天,校長問大家為什麼而讀書。同學們的答案眾說紛紜。校長又讓周恩來回答這個問題。周恩來回答道:“為中華崛起之而讀書。”

  在我看來,周恩來先生是一位志向遠大,熱愛祖國,又勤奮的人。有像他這樣的人,中華何愁不崛起呢?

  不過,《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遠離功名,天性孝悌,才華橫溢,相比於那些“讀書人”而言,這是一個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這個人物總算是給了我一些慰藉。因為在“池塘的淤泥裡”,仍有幾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儘管他沒有遠大的志向,讀書也是為了充實自己,但從品質來講,他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話說回來,什麼東西讓“讀書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舉制,一個從隋唐時期只是為了尋找更多的人以治國,到明朝成為“讀書人進步的階梯”,這其中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我看來,這種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個大泥潭,進去就很難再出來了,就連現代人都不一定。幸運的是,這種制度早已廢除。現在,我國是應試教育,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考試是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結尾詞帶給了人們無盡的遐思,也給看完這本書的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2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清代小說家,安徽全椒人,是這本書的作者,他完美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是當時社會的一面當時封建的照妖鏡,他透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無恥行為的真實生動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並涉及了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等。這本書是當時諷刺的精品,同時也奠定了後來諷刺文體的發展

  魯迅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這是一本很棒的書,這本書的意圖清晰,人物刻畫的深動形象,無不顯示出了他們最深處的黑暗心情。就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但他從未踏入仕途,不被功名利祿所煩惱,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做官時,他逃進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這個故事就非常顯而意見諷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氣氛,做官就沒了靈魂,變成了會動的行屍走肉,這裡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考試,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

  這本書,直接暗示了清朝要滅亡的局勢,在文字獄的鎖定下,吳敬梓仍然發表了這本書,相信這本書會流傳更久。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書中的英雄好漢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這本書共有五十六回,寫了近四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的故事。這一整本書以寫實、諷刺和批判性的筆調,寫出了許多文人在科舉制度傷害下的悲摻命運。在這個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靈魂變得醜惡。他們可笑、可悲的虛偽與罪惡。同時,作者也熱情歌頌了善良、公正與善良的人物,寫出了作者對自己改良社會的美好理想。

  書中,有些人和事總是讓我無法忘懷。如范進,周進對做官如痴如醉,結果被折磨得人鬼難分。但中舉後,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當了大官,別人對他們也越來越好。

  其中有個叫匡超人,原先是一個很純樸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後,很快就墮落為一個坑蒙拐騙,甚至是出賣自己靈魂的'惡少。其實,文人一旦中舉成功,便會有許多人墮落為貪得無厭,毫無廉恥的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

  這本書運用了諷刺的修辭手法,透過傳神的描寫,把要諷刺的物件或明或暗的變現出來,讓我們讀者去細細品讀。作者只用了三言兩語,就能把一個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畫出來。

  另外,我建議你們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貪官汙吏的下場,去看看吝嗇的嚴監生、陰險刁滑的嚴貢生······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4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個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樣的騙局。

  馬鈍是一個名士,一向視功名如糞土,兩袖清風,無牽無掛,喜歡遊覽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託,來到了杭州的文翰樓改卷。到了杭州,馬鈍就乘機遊覽起了西湖,江南的許多美景,讓他流連忘返。走著,走著,他來到了一個洞中,剛要抽籤的時候,突然身邊出現了一個老頭,馬鈍見他留著又長又白的鬍子,真像年畫裡的神仙,於是,就問他:“敢問仙名仙壽?”“回馬二先生,賤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歲了。”馬鈍聽後大吃一驚,心想難道他真是一個神仙,不然他怎麼會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籤卜算自己的命運了,請你跟我來吧!”馬鈍跟著那自稱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倆來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洪“仙人”對他說:“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進了屋子,只見那“仙人”用紙包了十幾塊黑炭給他,對馬鈍說:“你把這個黑炭用火點燃,就會燒出紋銀來的。”馬鈍一聽,馬上回到住處用火燒了起來,沒想到,居然真的燒出了十幾錠紋銀。不久,馬鈍聽說了洪“仙人”死去了的訊息,馬鈍急忙前去弔唁,他悲痛地對著死去的洪“仙人”說:“您是一個神仙,神仙怎麼會死的呢?”“誰說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歲。”洪“仙人”的家人說。馬鈍心想,他們準是在騙我,洪“仙人”曾經給過我十幾塊黑炭讓我去燒,白花花的銀子被燒了出來,這還會有假嗎?”殊不知,那是洪先生為了得到一個神仙的虛名,不惜自己的錢財把銀子故意裹在了黑炭裡,故事看到這裡,我為一個身為名士的馬鈍,居然不知這個世上本無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為一個做夢都想有一個神仙虛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嘆!

  從這個故事裡,我既看出了馬鈍的無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馬鈍枉為一個名士,如此笨拙的一個騙局,他居然信以為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裝神扮仙,卻是為了度一個虛名而去不惜損失自已的金錢,更是讓人啼笑皆非。看了這則故事,想想身邊時有所聞和時有所見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群結隊地到處看相算命,燒香拜佛,他們的舉動和馬鈍的無知有什麼兩樣呢?有多少個又象洪“仙人”這樣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學生,由於成績不好,考分不上線,為了能被學校錄取,不惜用錢去買名校,這樣的做法與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麼不同呢?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5

  《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此刻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為舉業高於一切,於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於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後的醜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但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能夠通融;之後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構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為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醜態也正說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後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汙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