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小說讀後感(精選10篇)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精選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局外人小說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1

  “面對這充滿預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我感到我與這份冷漠如此相似,親如手足。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也是幸福的,將來也將如是……”

  這是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結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將走向刑場的人,我們一般都會認為生命的終結便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而在這篇小說裡,對默爾索來說卻是最好的結局。因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終都是。

  在這篇小說裡,我最感興趣的是庭審現場,作為被告的他在庭審現場卻好像是個外人,而檢察官竟然以他“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流淚”作為重要依據而判處他死刑,卻對槍殺阿拉伯人的緣由不去追究。荒謬至極。

  加繆被視作是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認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存活過程中的孤獨、黑暗、絕望和被拋棄。便是整個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條條框框的規則都是無意義不重要的。

  默爾索對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度,命運會怎麼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彷彿這個世界和他毫無聯絡……他是別人眼中的冷血動物,但他卻只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後,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許多觀眾,用充滿厭惡和憎恨的喊叫聲送我一程”。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他的確一無所有,而且很快連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從未違心做過一件事,他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地存在過,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幾個人是默爾索那樣的?我們隨波逐流,被身邊的人左右著自己的思想行為,渴望在每個人心目中樹立一個“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過此生,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局外人》這部小說雖然看起來有點荒誕,但這卻給我們每個人提了個醒:不管我們今後的人生之路還有多長,都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有沒有背離過內心。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做個隱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2

  《局外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作者在後記裡用一句話概括了它,“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看似荒誕的一句話,背後隱藏是主人公默爾索不肯遵循人類社會的既定規則,繼而被人類社會所摒棄的真相。作者說默爾索是一個真實的人,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僅是說謊話,事實上,尤其是當你說的不僅是真相的時候,你就在撒謊”。是的,默爾索是真實的,他與母親的感情淡薄,他母親的死,他沒有感受到哀傷,所以他沒有裝哭泣,但這被標上了冷漠無情的標籤。他對人類的許多追求都感覺索然無味,“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這看上去挺消極的,但他感受得到當下真實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實存在的當下的每一刻。

  一個人真的可以的遊離於這個社會嗎?如果一個人可以,那兩個人,三個人,成千上萬的人呢?人類,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這個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著的暗著的規則嗎?從種族角度而言,摒棄不遵守規則的人,並沒有什麼問題,對於種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樣,因為種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樣。

  但對於個體呢?前世是什麼?未來是什麼?種族是什麼?這些看不著抓不到的虛無,不如當下真實的每一刻。所以,對於個體,你當然可以不一樣,你的感受,只屬於你。

  如果個體和種族互不干擾,那麼也可以相安無事。但如果個人和種族產生衝突,比如默爾索,當他因殺人被押上法庭,當報道開始 鋪天蓋地而來,那麼他的個人的自由對於整個種族而言不值一提,毫無疑問,是要被犧牲的一個。

  “加繆說過,誕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說過,如果人類困境的唯一出路在於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

  很多時候,你可以不一樣,但有些時候,你不可以不一樣!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3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入一場鬥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並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裡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係,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裡,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4

  正值青春的我,在瞭解《局外人》中默爾索的故事後,不禁感慨,信誓旦旦地自稱是局外人的人,實則並非局外人。他所用理性對待的人和事,一切看起來都和他想的一樣,可有亦可無,但在我眼中,這其實均是他能擁有的了。

  “今天,媽媽死了,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默爾索的這句話影射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母親的死,他並非無感,可直至母親下葬那會,他也未哭喪,守喪。在這個孝道的社會,默爾索無疑是被譴責的,可也有人會陪她做這些不合時宜的玩樂。與女友同居卻不談愛情,婚姻。插入鄰里的糾紛併為之開槍殺人卻無所謂朋友。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為之困惑。

  “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這種想法與當今的“佛系少年”如此類似,可又不同。對於默爾索來說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認為既然這種命運選擇了我,而成千上萬的幸運的人卻同他一樣自稱我的兄弟,那麼他所說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擇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他是如此獨特,上帝的一切皆為他所憎恨,他的世界中,信仰、一切只能由自己來把握。這是令我傾佩的,一個人能將自己對生活、理想的態度賦予行動中是很難堅持的。

  當默爾索走上刑場時,他心想:“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的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原先的因證據不足,被判處罰及罰款,後在對方的“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裡埋葬了一位母親。”結局的鋃鐺入獄,死前的言語都多令人心生憐憫阿!

  一個用局外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處理自己的事物,可現實是殘忍的。一顆孤立、封閉的心是很難在社會中很好的生存的,人們會用慣性思考,認為的,來處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一切,使所謂的特殊人或事消失。

  簡簡單單的一本書,卻在敘述著一個不簡單的事。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5

  初讀這部作品,我只能感受到莫爾索的冷酷無情和他那“那與世無爭”的頹態,好像這個世界與他並無關係,就連母親去世這樣與他有密切關係的事也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加繆對這顆像被冰凍了的心的刻畫簡直妙極了:“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整個小說都是選用一種與主人公性格一致的枯燥、呆板、閃爍的語言風格來連線全文的。作者選用這些超乎尋常、刻意追求的語言來宣揚人生的荒誕和無意義,主人公在多人眼中是荒誕的,眾人在莫爾索的眼中變是荒誕的。整部小說如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劇,所有人包括觀眾都是荒誕的。加繆在這之中為我們提示了社會的醜態。

  然而度娘說加繆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揭露社會荒誕的層面,原來他揭露荒誕的終極目的是要指向人們對本身的追求。在加繆的荒謬論中有一個有名的論點:“人生沒有希望但不包含絕望”所以要活得真實而不虛偽,莫爾索就必須堅持下去,哪怕是苟延殘喘,並不是不願迂迴,而是沒有退路可走。

  倘若這樣一想,莫爾索怎麼好像又變得有點正面了?是的,莫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

  看文中的這一段“我喝了咖啡,想抽菸。可是我猶豫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媽媽面前這樣做,我想了想,認為這不要緊。我給了門房一支菸,我們抽了起來”平淡不驚的活著實刺激著讀者,使人感受到他的確是一個幸福自由人。甚至,當他坐在被告席上等待判決的時候,他仍無動於衷,他只覺得“這麼一個老故事重複來又重複去,真叫我煩透了。”諸此種種,無不彰顯著莫爾索身上那種淡然的氣質,他對於一切都是那麼滿不在乎,這大概也就是他幸福的源了吧。

  可以說,局外人並不只指莫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的人的代表,莫爾索的意義也正在於此。作為一個人,他是特別的。,但普通卻往往富於特別之中,他身上有太多太多人的影子。莫爾索的個人世界也便成為一類人共有特質。也正因為有對莫爾索的探知,我們才能更深入地認識“局外人”這種現象。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6

  我至少看了三次加繆的《局外人》。很多人把這本書吹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也許他們都知道這本書好在哪兒,但我始終搞不懂它究竟是好是壞,只知道每次讀都會有新收穫。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默爾索身上。我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以體會其心情和想法。對他的冷漠與無所謂,我竟覺得頗能理解,甚至厭惡其他人虛構出來的道德枷鎖。母親死了,那又怎樣?幾年時間沒有近距離相處,最後一年幾乎沒見過面,即便是親情,也容易變淡漠。更何況,人死不能復生,假惺惺地擠出幾滴眼淚有什麼意義?瑪麗問默爾索愛不愛他,這個問題實在可笑至極,愛不愛有什麼緊要,一個“愛”字難道能當飯吃?糾結於無意義的甜言蜜語未免有些愚蠢。默爾索偶然捲入朋友的情感糾紛,出於自保,意外槍殺了拿著刀子向他衝來的“敵人”。他在開槍殺死對方後,又對著該人的屍體補了四槍。就是這難以理解的四槍,把他送上了斷頭臺。最後這四槍,以主人公當時混亂的狀態來看,很可能是情緒的餘波使他無意識地扣動扳機。站在他的角度,這一切基本都說得通。

  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是因為我的性格中也有極其冷漠的一面,這種冷漠天然而真實。事實上,沒有人天生就能按世俗規則懂得感情是咋回事兒,懂感情需要後天培養。令我頗感悲哀的是,很多人只學了表面功夫,沒有能力發現真實內心的冷漠與黑暗,他們更像是行屍走肉。

  從少年時代起,我就儘可能坦誠地面對真實的內心,不懂感情就學,但不能弄虛作假。我記得初中曾被人推上校園講臺做演講,主題是感恩老師。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經歷,我並不擅長演講,上臺後完全忘了詞,也不記得咋走下臺的,我只記得那是第一次當眾喊口號式地說了“愛”字。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從來不曾心懷感恩。窗外陽光明媚,但我的心冷冰冰。我很慚愧地哭了起來,然後決定脫離稿子演講。我獨自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全校師生,思維非常混亂,甚至感到害怕,人們要逼我表現我內心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多麼荒誕!於是,我只好用一個“愛”字草草收了尾。時至今日,我依然感到羞愧,因為這個字並不是心裡話,真心話是我從來沒把他們放在心上。

  默爾索比我更坦誠,他依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像我這樣試圖偽裝和狡辯。甚至面臨死亡,他也不肯向世俗低頭。在真誠做人這一方面,他算是個英雄。

  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我站在了世俗道德的角度上來理解,檢察官的推論完全合情合理。一個在母親的葬禮上表現極度冷漠的人,確實可能對著死屍連開四槍(猶如鞭屍,簡直慘無人道)。若不是故意為之,又怎會帶槍到沙灘上散步,又怎會恰好在對方掏刀子時開槍殺人(偽裝成正當防衛),又怎會在對方倒下後連補四槍。這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似乎隱藏著某種必然。完全是因為作者以主人公默爾索的角度來表述整件事,我們才可能知道默爾索的真實想法。真相永遠撲朔迷離,或許只有上帝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這一次,我承認道德在社會中的廣泛存在有其合理性。個體的一切行動,只要能自圓其說,都能得到某些人的同情。我們每個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倘若沒個標準,那麼殺人放火也可能值得同情。《三國演義》中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話聽起來真有道理,多少陰謀家因此將其奉為圭臬,心安理得地濫殺無辜。最近看林語堂的《武則天正傳》,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展開了數輪大屠殺,將唐王朝李家人殺得七零八落,幾乎連根拔起。為了順利當上女皇帝,她殘忍地幹掉幾乎所有反對者。好一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殘暴無道,許多後來者同情和理解她的所作所為,認為她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野心家從來沒有迫不得已,只有大殺四方鋪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江歌媽媽訴劉暖曦侵犯其女兒生命權一案,社會上不少人同情劉暖曦,認為她不該負法律責任。江歌媽媽“網暴”她是欺人太甚,甚至質疑江歌媽媽可能存在騙捐(典型的人身攻擊邏輯謬誤)。這可真夠雙標,對劉暖曦不追究道德責任,卻對江歌媽媽吹毛求疵。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劉暖曦做人到如此冷酷無情的地步,很難讓人不去懷疑她心存為脫身而找個替死鬼的念頭。基於劉暖曦的所作所為,我絕不可能同情她。

  最近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發現這個短短的故事裡有很多細節值得人們反覆深究。世界上有很多羅生門式的事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不可能因為每個人都言之有理就失了自己的立場。

  故事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不斷認識自我,這個自我不會固定不變,而會動態發展。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7

  “是的,我控告這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這一聲宣判,顯然,顯然對全體聽眾起了很大的影響。默爾索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等原因,最終導致他在最後的審判中被判處了死刑。

  在葬禮上默爾索只覺得困、累、太陽曬,在問及默爾索需要看母親最後一面時,默爾索因為太累了就回答了不需要。看起來默爾索似乎只在乎葬禮的麻煩,和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但其實原文中有一段描寫‘見到如此景象,我對媽媽有了理解。在這片景色中,傍晚時分那該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時刻。’這其實能看出默爾索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但只因為沒有在葬禮上哭泣,便成為了他自己的絞索。

  我們看到默爾索是一個真誠的人,他感到什麼就是什麼,似乎所謂的倫理道德的“標準”在他身上都無法起效。他是一種更加貼近自然的純真狀態,感受沒有好壞之分,在他眼中一切的事物價值都是等價的,因為反正都要死,那麼三十歲死,和七十歲死沒有區別。所以默爾索在面對外物是所採用的姿態就是“都一樣”、“無所謂”。這不是一種放棄的姿態,而是以一種過於勇敢的姿態面對世界和自己的荒謬——人一生下來就是註定要死的。

  正是這種姿態,使默爾索不再評價事物,萬事萬物在他的存在之中被還原為原來的'樣子。所以默爾索喜歡的是前社會化的價值,如:自然,愛慾……我們不得不承認默爾索這種面對世界的姿態,使他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感覺,並且幫助他真實地表現這種感受。

  而當我們跳躍到默爾索的反面來看社會,似乎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成為社會不成文的規定,似乎只有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才能證明你是孝順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因果倒置,最開始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大家理解為是悲傷的、是孝順的,但慢慢地就成了在葬禮上哭泣的人是孝順的。於是我們就發現一種形式主義誕生:在親人的葬禮上你得哭。所以我們也可以假設有哪些不感到悲傷卻哭以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孝順。

  或者我們換句話說,既然你可以允許別人真實的悲傷,為什麼不能允許別人真實的不悲傷,甚至是悲傷不被你看見?

  這也是我們平時會遇見的情況:明明不想參加公司的團建,但為了不想被別人認為不合群,所以只能參加,還得裝得自己很開心,回到家又不爽好久。你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

  也許你會說:和公司同事保持良好的關係很重要。所以這本質上是一種你對於公司同事的需要,你不能忍受他們拋棄你,這就是你將權利交到了他們手上。權力可以簡單得理解為被需要,誰被需要,誰就有權力。所以你的同事的要求你很難拒絕,你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因為掌握你自己的權利不在你自己手上,是你自己將它交出去的。所以我們再來理順一邊思路,你的同事比你擁有更多的權力,因為你需要他們。將這條骨架提出來後,難道不荒謬嗎?

  當你無法真誠的對待自己時,你會感到自己處在一種虛假的“真實”中,即知道這不是正常的,但又希望把它變成真實的,於是衝突產生了。而當我們真實的對待自己時,感受到的則是一種疲憊的真實,因為你將對自己做出的一切選擇負責。

  現在我面對著這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而未溫情盡失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8

  加繆先生的作品往往晦澀難懂,不僅是因為書中人的種種荒誕行為,而且也在於簡練的文字中所蘊含的矛盾與衝突,往往容易讓人忽略。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說,要想讀好荒誕小說,就要從表層切入情節,從形式研讀小說。

  讓我們首先來從表層分析,書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母親葬禮的棺木旁抽菸、喝牛奶咖啡、亦或是對於母親的葬禮始終流露出來的無所謂的神情,都讓人感到荒誕,但是我們需要以書中的一點為前提,即在默爾索看來,生活並不會因為人的所作所為而產生變化,以此為基礎,我們便能理解,他並不是不愛他的母親,這分認知促使默爾索在葬禮上保持自然的心態,更何況在烈日灼燒的白晝,正如他自己所說,生理的需要往往會干擾他的感情。

  基於這份對世界本質的認知,默爾索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就彷彿於一位置身於事外的局外人,瑪麗問他是否愛她並與願意她結婚時,默爾索回答這無所謂,而對於工作機會的轉變同樣也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他只是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然而,過失殺人被判蓄意殺人,法官們利用著蓄意誇大的道德,將這位甚至還來不及反抗的局外人便判處了極刑,而唯到了生命即將結束,這位荒誕人卻表現出來了與眾不同的堅定,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神甫的”拯救“,並痛斥他、辱罵他,雖然臨近生命的終點,但是荒誕之人仍保持著清醒的認知,而神甫帶著化身上帝的信念與教化蒼生的使命,卻永遠地失去了個體的認知與清醒,相比之下,荒誕人終於綻放出了他生命的光輝。與默爾索相對應的,是以預審法官為代表的人們,他們的行為處處合情合理,遵循道德,信仰上帝,教化子民,只是當他們在審判默爾索的案子時,卻堅定不移並毫不猶豫地以一種”道德“的方式,講此案定性為蓄意殺人,他們佔在道德的制高點,如上帝一般審判著眾生,以道德的標準去附帶情緒,去審理大眾。我們能夠以默爾索的角度,一種局外人的眼光去審視這件事情,裡面有多少是誇大的無中生有的道德,我們能夠一目瞭然。我們活在與默爾索一樣的世界,我們多少人是生活在別人的標準之下,害怕與整個世界脫軌,於是拼盡全力地獲取他人認可的光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有幾個人保持著自身個體的清醒認知呢?我們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但同時我們也是荒誕的,這樣下去,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回想薩那馬諾老頭和他的狗一樣,盲目的開始,落幕的結束。

  但即使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做局外人,我們的熱情終將會褪去,美好也終將消散,在這無厘頭的世界裡,人們終將品嚐荒誕,但我們仍然立足於這片土地上,人正是從此滋養自身的偉大。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9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幹脆,稍嫌單調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複雜的內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菸。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籤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 篇10

  說實話,沒怎麼看懂這本書,不知從哪總結此書,我特意百度一番寫下本文。我同樣在反省自己,為什麼自己寫不出來東西?哪怕一篇觀後感。

  迴歸正題,《局外人》只是簡單的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無意殺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個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對周圍世界鈍化、身處局外的故事,反襯出世界太多的“理所當然”,主人公是一個不按照約定俗成慣例生活的人,且因沒在母親葬禮上哭泣而遭受譴責,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怪物,是殺人犯,最後處決而死。

  作者非常擅長透過細節來描述整個案件。開頭這樣寫道:“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簡短的幾個字凸顯了作者的冷漠,因為一般人對於母親的死,心情怎麼會那麼平靜又冷漠呢?沒有痛苦,不知道去世時間,彷彿母親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之後他參加葬禮,沒有流淚,第二天正常上班,馬上就去約會、看滑稽電影、游泳、做愛……當他女朋友瑪麗問他愛不愛她?想不想和她結婚的時候,他的回答又出其不意。“我怎麼都行,如果你想這樣,我可以這麼做。”為何他會這樣?追起溯源,他認為別人在乎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在我們看來,他的態度太悲觀了,很難被世人理解。其實不然,這正是他的寶貴之處:忠於自己的內心和感受,而有些人為了避免承受很多壓力,學會了說謊,因為說謊會讓一切變得簡單,易於接受。有些人看似兩手空空,卻擁有世上最珍貴的東西。

  默爾索的審判部分也讓人印象深刻。審判之前,默爾索看見記者和律師,檢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猶如一場歡鬧的聚會,而自己反而像一個觀眾。自己明明是事件的當事人,在審判過程中卻沒人聆聽過自己的聲音,聽取自己內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員指責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這一行為,審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運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迫害。

  默爾索是特立獨行的,他願意為他所犯的錯誤贖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沒有他的容身之處,別人也不能評判他的靈魂。

  你會為了生存而失去真實的自己嗎?還是為了活出自己而成為怪咖?

  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