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讀後感(通用16篇)

易經讀後感(通用1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易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易經讀後感 篇1

  《易經》寫的是主人公沈琵琶(即張愛玲自己)從港大求學到二戰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時期的內容。書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關係、人性在物質下的黑暗、香港戰亂時期的艱難生活及男女學生的些微混亂關係、與比比的友誼。當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詳細地披露了她(沈琵琶)與母親(露)摻雜著現實利益的難堪的關係,尤其是錢,使她看清了她母親,也一點點地毀了對母親的愛。一股冷涼寒意鑽到骨髓裡。相比之下,她在姑姑(珊瑚)那更依戀、更覺溫暖些。

  她曾帶笑地對她母親說:“我心裡一直都過意不去……可是我會把錢都還給你的。”她對母親的愛令人心疼:“爸爸沒有傷過我的心,我從來沒有愛過他。”當歷史老師佈雷斯代資助她八百元,卻被她母親在牌桌上輸光了時,她想“八百元,為什麼偏偏是八百元”。

  她寫到自己的窮,當姑姑為省錢自己包包子吃時,她這樣寫“琵琶喜歡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歡吃,吃在口裡像吃的是貧窮。我們真窮,她心裡想,眼淚湧了上來。”這是一個太悲的故事,繁華落盡,往事成煙,忽忽若失。她的回憶是沉重的枷鎖,劈傷讀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筆調,一貫地,緩慢,如船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她的筆下沒有什麼特別驚心動魄的情節,照舊地,瑣碎的細節一路流淌下去。我覺得,她不像在寫小說,而只是在訴說生活,瑣碎、平凡。可是,看的字越是這樣的沉靜,說的話越是帶著笑,然而,捕捉到的卻是更深的悲與辛酸,直惹引你唏噓與黯然。在戰亂中寄人籬下、孤苦伶仃時,她說“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麼?也許是活下去的機會吧。可是活下去的機會不等於是生命,生命沒有近似的東西……她真正活過嗎?太多的事情總是不請自來……太多的事情,卻又一無所有。”

  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單個人在繁華喧鬧、無窮無盡的世界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比誰更幸福?我們誰也不清楚,也許大家都生活的很難。

  易經讀後感 篇2

  易經,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到從小挺起,陌生到對其一點也不瞭解。現在,藉著團校影片授課,有機會看了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秘》,突然發現一些最基本的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事事物物都與易經相關,而現在科技的發達也歸於易經,真得感覺很驚訝。

  一陰一陽,亦陽亦陰,陽中含有陰,陰中亦含有陽,看著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陰陽說,有時想想也不無道理,陰不能缺少陽,而陽亦不能缺少陰存在,就像大拇指與四個手指一樣,一奇一偶,一陽一陰,對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來其實就已經於已經相關。

  聽著他的陰陽說,感觸很深,手指的活動也不自覺的多了起來,感覺到了手上的神經均與大腦相連,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父親讓我多活動手指,當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該怎麼讓我的手指活動起來,因此有空沒空就幫媽媽做做家務。現在瞭解了,原來他是想讓我的大腦發育起來。想著老一輩人都有這種思想,他們沒有讀過書,更何況讀易經,卻知道的比我們讀書人還多,我們還得藉著他人的講解才能理會到,不知道是他們的經驗還是祖父輩人的潛移默化。不過這確實管用,手指經常活動,發現自己靈活了很多。

  看著曾仕強的講解,聽著他的解讀,理解了很多小時候父輩人的教育,因此現在要多活動活動,特別是手指活動,雖然大腦已發育的差不多,但相信還是會有助於大腦靈活。

  易經讀後感 篇3

  《易經》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是萬經之首。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許多人都對其充滿了好奇心。種種感情,我閱讀了。

  其實,我並非直接閱讀的《易經》,我文言文水平較差,我閱讀的是曾仕強教授對《易經》的解析,間接閱讀了《易經》。曾仕強教授是著名學者,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學者。感觸頗多,其中《胡雪巖的啟示》尤甚。

  這次閱讀曾教授的解析,認為觀點都比較符合自然辯證法的!現在,許多人對易經有不少誤解,當然,更多的人是對易經不瞭解,儘管他們血液中有著易經的基因!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覆,無窮盡也。

  都說是外國人提出的自然辯證法,其實不是的,也有人覺得是近代我們中國處處落後,又不求進取造成的這種想法。其實,《易經》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辯證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國早了好幾千年,並且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易經不光是辯證法,它是一個系統,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系統,比當今的網路系統還要大,網路的發明歸根到底也是與《易經》有關係的。

  《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

  什麼叫知識?知識是會被時間否定的東西。

  什麼叫智慧?智慧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

  外國人做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追求的是知識,所以,他們有那麼多的專利智慧財產權。

  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麵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細小過失而後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個人一輩子都會生活在數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錯已鑄成,且又無法彌補,要當機立斷:吸取教訓,以後不要再犯。這種很乾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裡悔恨更有用。

  古人的智慧結晶。只能用這些來表達;我把上天所賜予的滄桑和考驗,都銘刻在這如石頭般的堅硬。刻入我的追求,刻入我的所愛。它在一個不為人知的所在,無所不在。以一個昏昏噩噩的身影和無燈無燭夜自明的無我境界。也許到你死時也不會明白這些文字所在的光芒。千百年後人們翻開這些曾經的思想,這些在漫漫長夜中並射出的火花還在我們面前,光芒萬丈,人們無法解釋這黑暗劃過的每一道光閃,令這鑿穿倍感光芒,而那些不朽的文字。才是無邊的痛苦。

  來時歡樂去時悲,空往人間來一回。我生之前誰是我。我死之後我是誰,不如不來也不往,也無歡樂也無悲。

  易經讀後感 篇4

  其實上個學期已經透過團校學習了一些有關人際關係的知識,但這學期在看過了《易經的奧秘》之後,我對這方面的知識又有了更深的瞭解。

  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自身的專業素質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懂得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手段與不同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多也顯得更為重要了,越來越多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上。也許現在作為學生我們還不太能完全理解和體會到正確的溝通的重要性,但當我們真正踏上社會的那一天,我們就會發現現在所學到的知識會有多麼重要了。

  在《易經》中,分為乾卦和坤卦,代表陽和陰。很明顯在任何事中,陰陽都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彌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仕強教授談乾卦坤卦和上下級的關係。老闆好比是乾卦,有權利決定任何事,而下屬則好比坤卦,乾坤都離不開彼此,老闆和員工也緊緊聯絡在一起,所以如何跟老闆溝通是一門學問。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在老闆需要參考的時候可以提出我們的建議而且能順了老闆的心,讓他樂意接受。在這點上,和珅無疑是個成功的典範。由此也可以看出,這種本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要在平時從各個細節去積累去學習。

  曾仕強教授透過很通俗化的語言和例子從很多方面詮釋了這本濃縮了中國古代眾多賢德智慧的書。之後才發現,原來《易經》並不是我想象的那樣高深莫測,也不是用來算卦的,只是透過乾坤卦象來告訴人們這個世界的一些本質,也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雖然只是看了短短的幾次影片,但我感覺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希望能有所提高。

  易經讀後感 篇5

  自己初讀《易經》的膚淺認識,從人最初接受啟蒙教育到最後有所成就時應謙虛謹慎、居安思危的發展過程進行簡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學習。

  一、蒙——學習改變命運

  蒙,是《易經》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說,山下有泉水,但要想發現甘泉,必須設法準確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著必須先進行啟蒙教育。君子必須行動果斷,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態不明朗,前景濛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徵幼稚愚昧。有矇昧則必須要啟發,大自然依賴陽光和清風來化解矇昧,而引用到人類本身的成長過程,就突出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內容,是講述如何對待幼稚和矇昧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

  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蒙開宗明義就說了出來:亨。蒙卦卦辭第一個字就是“亨”,矇昧怎麼能亨通呢?《易經》是以此告訴人們,人處在童稚矇昧狀態,只要加以恰當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啟蒙,不斷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一無所知,到入學接受教育,再到參加工作,這個過程讓我們學到了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業務知識及社會知識,不斷的知識學習和經驗積累,漸漸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那是不是參加工作以後就可以不學習了呢?當然不是。世界在前進,環境在變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無疑會被時代所拋棄。任何一個組織和個人,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只有這樣才能不落後於時代,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學習的意識深深植根於大腦,向前輩學、向同事學、向工人學、向書本學,努力營造學習氛圍,爭做學習型員工,建立學習型組織。在學習意識的推動下,給自己搭建施展才華、展現自我的舞臺,為公司發展做貢獻。

  二、需——機會在等待中出現

  當我們透過啟蒙教育和自發學習學有所成時,就希望有一個合適的平臺讓自己施展才華。但每個人的機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或時機不成熟時學會耐心等待。《易經》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等待的問題。

  需卦的卦象是上為坎為水,下為乾為天,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其寓意就是雲在天上但雨還沒有落下來,因此不能急進,只能靜靜地等待時機。在事物的發展程序中遇到艱險時,要審時度勢,耐心地等待時機。能進則進,如果暫時不能前進,那麼就要善於等待,在等待中伺機蛻變。但是,等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會等待,往往慌不擇路,落得一敗塗地;狹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錙銖必較,而失去了許多機會。

  等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策略。古時候有唐順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終成正果,諸葛亮高臥隆中等來了一代明主賢君才使其才華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積蓄力量才攻滅吳王夫差,這些都是歷史上關於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觀我們,消費至上的浮華世界造就了我們急於求成的功利心態,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應該好好學習古人那種意境——在機會沒有到來之前只需飲酒作樂,何其灑脫,何其自然!這並不是要我們在機會沒有到來之際一味吃喝享樂,恰恰相反,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因此在等待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一種自然和超脫的耐心,又要時刻不忘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樂觀地投身於工作和學習之中,以昂揚的熱情和紮實的基本功迎接機會的垂青。

  三、謙——滿招損、謙受益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為修養。當我們抓住機遇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的時候,保持冷靜的頭腦和謙虛謹慎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

  謙,是《易經》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意思是說,高山潛伏於地下,象徵著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君子總是損多益少,衡量各種事物,然後取長補短,使其平均。對於謙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經》六十四卦中,謙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為只有謙卦的六個爻辭中沒有一個爻辭言兇,沒有一個爻辭言害,統統吉利,處處通達。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社會對謙遜心態的重視,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養、融洽人際關係方面的重要性。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自負的青年和尚,聽說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裡很不服氣,就到高僧那裡去討教。高僧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為他斟茶,茶水溢位來了,還繼續斟。青年和尚說,大師,茶水溢位來了。大師說,是啊,杯子滿了,什麼也裝不下了。青年和尚一聽,頓時開悟了:自滿和驕傲,就是一個已經裝滿茶水的杯子,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了,還能有進步嗎?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點化,開悟了,可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現實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樣的人是不少的,他們總是抱著惟我獨尊的清高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最終將被時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虛心學習,努力尋找不足,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一項必修課。

  四、既濟——成功後要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能夠健康地向前發展,是因為始終有一種憂患意識在促使其不斷自我調整,以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缺乏這種憂患意識,終將會被時代淘汰。尤其是在我們小有成就之時,更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忘記居安思危。《易經》中第六十三卦——既濟,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成功之時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意思是說,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徵事情已經成功;君子據此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弊端,採取預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為險,寓意是:雖然成功了,但危險仍高懸在頭上,稍不留神,內憂外患就會接踵而來,導致混亂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後,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防患於未然,提前採取預防措施。古人是以此來告訴我們,在成功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二章》裡的這句話說的是,一個國家只有始終銘記自己的內憂外患並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來,才能逐漸走向強大。同樣道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應該時刻持有憂患意識,成功的時候更應如此。 因為憂患意識可以提醒我們,未來的競爭是如何殘酷;憂患意識可以引起我們的深思,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相對未來還有哪些不足,應該怎樣去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斷髮展壯大起來,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我們惟有時時刻刻不忘用心學習,謙虛謹慎,居安思危,才能與時俱進,保證個人與公益的持續發展。

  易經讀後感 篇6

  讀了一本關於《易經》的書,決定整理讀後感。雖然讀完一本書,對易學有了初步的瞭解,但也是隻知皮毛。摘取些感受比較深刻的東西:

  “只要我們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大家憑良心,時時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人人如此,自然合理變通而生生不息。”

  “只有仁是萬事萬物的共通需求,仁則生,不仁則麻木而枯死。做人必須不厭不倦,終生追求仁德。所以道德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人自尊、自重、自律,以提高自主的尊嚴”。

  “從事科技研究和應用的人士,唯有謹慎、敬天,力求合理,才可以無咎。否則有如不諳水性卻掉入旋渦中,當然十分危險。”

  “易學告訴我們:有常才有變。堅守常則,才可以應變制宜,必須有所不變,然後合理地有所變,千萬不可以為變而變,變到離經叛道,大家都受害。”

  “中是百發百中而又恰倒好處;庸是用得良好的效果;中庸表示道德實踐恰到好處”。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我認為應該的,別人不一定有同感。”

  “人的生命有限,原本是一種無奈。人必有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追求永生,又成為大家共同的願望。”

  “從擇偶開始,慎選婚姻的適合物件;最好一生只談一次戀愛,也只結一次婚;戀愛的物件就是結婚的物件,最為幸福;結婚後要尊敬天地、祖先和雙親;夫妻也應該彼此尊重;在性愛之外,也應該有共同理想及興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鄰居有義;人人重視品德修養,共同以致中和為目標‘重視家庭教育和生活,不能以個人主義者自居。”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人人都有自主性,我們應該都應該加以尊重;認為自己和一般動物沒有兩樣,象動物那樣活著就可以;或者人為萬物之靈,必須有異於一般動物;這種自我定位由個人自作自受,不必勉強也無法偽裝。”

  “西方人辯明是非,只就事理上著眼,對事不對人。炎黃子孫分是非,必須分到圓滿的地步,大家才覺得滿意。圓滿的意思,其實就是大家都有面子,才不致產生紛爭。我們採取‘合’的觀點,‘全’的立場,所以不可能對事不對人。”

  “孔子自述他的一生,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

  “天高明,無所不覆;地博厚,無所不載;人效法天地,才能開啟自己的智慧。人必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培養良好的思慮習慣,發揮自由的思慮的能力。”

  “人生下來就有命,一切有定數,不想改變就依定數而行,要想改變就可以改變。”

  個人理解易經還是宣揚中國的古文化,講究仁義禮志信的做人原則,反對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批判人類對大自然所帶來的不良危害,否定了西方文化和現代人的浮躁心理。讀過之後,感覺自己充實了一些,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收穫也不小。

  易經讀後感 篇7

  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陪著我一起讀經典,媽媽即使在懷和生弟弟的時候也從來沒間斷過,現在我們讀完了《易經》、《孝經》、《大學》、《老子》、《孝經,國風》、《百家姓》《三字經》、《德育啟蒙》、《千字文》、《論語》、《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弟子規》、《中庸》、《 成語接龍》、《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增廣賢文》、《孫子兵法》、《少年兒童詩詞啟蒙》、《莊子》,現在我們正在讀的經典:《詩經,小雅》、《孟子》、《文學啟蒙》。

  我媽媽更是把《易經》讀了149遍,《老子》讀了160遍,《孝經》100遍,《大學》100遍,《黃帝內經,素問》10遍,為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樣。現在我也在挑戰100遍,現已通讀了七遍。

  剛開始讀經典時,我不明白媽媽為什麼要讓我們讀經典,我很反感。 我曾經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班的孩子都不讀經典,為什麼偏偏讓我讀?” 媽媽很淡定的說:“孩子,媽媽告訴你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我們是要學聖賢,我們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別是《易經》更是教我們如何做幸福的人,用變易的思維來面對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對媽媽的這番話還是朦朦朧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媽媽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優秀,更出類拔萃。

  堅持讀了一段時間後,我是越來越喜歡上讀經典了,特別是《易經》我讀起她朗朗上口,美妙無比,我讀完《易經》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美妙詩句。

  《易經》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經將近有九千年的歷史;而這個“三聖”事實上遠遠不止三聖,最早寫易經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後呢?神農氏做;神農氏死了以後呢?黃帝作;黃帝死了以後堯帝接著作;堯帝死了以後舜帝接著作;舜帝死了以後大禹接著作;大禹死了以後周文王接著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兒子周公接著往下作,這個過程大家可以數一數,八九位聖人,周公死了以後孔子接著往下作。我想易經應該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讀《易經》讓我明白聖賢其實是內心強大的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 是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能快樂幸福的人; 是遇到什麼困難,都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的人; 是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委屈磨難,都能從最合適的角度去看待的人; 是無論到哪裡,都能與人和諧相處的人; 聖人,是無論做高官還是普通人,都能夠幸福的人。 這也是媽媽讓你們讀經最大的心願,願你們今後可以做個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是具備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養的人,讓他人感覺到舒服順眼的人。

  感恩我們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好的經典,讓我們有如此多的精神營養,我和媽媽還會繼續將經典讀下去,我要“為天地立命,為往聖繼國學,為天下開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易經讀後感 篇8

  《易經》的起源與中華民族同樣古老,它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社會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在整個人類社會中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經》是一本哲學書,也是一本能夠用來預測的哲學書。易字由日月所組成,又有變化的意思,故易經也可說是一本關於變化的哲學經典。

  《易經》中有三易原則:變易、不易、簡易。這三個原則對管理有著積極的指導和應用意義。?變易:運動變化就是變易。變易的法則是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也是企業管理的法則。不易:變化不息的宇宙和社會,乃至人的生命運動,在變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規律性,動中有靜,變中有不變。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這些相對不變的規律性是可以認知和掌握的,這就是不易的法則。管理也是如此,要從紛繁的變易中找出不易的規律和原則。簡易:由於熟悉和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就能進一步探索出駕馭這些規律的智慧和要領,運用時能得心應手。這就是簡易法則。

  一、變易是管理的應有之義

  管理組織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在對組織的管理過程中,要保證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當管理要素組織環境、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和組織目的四者任何之一發生變化時,管理行為的手段和方式也應該發生變化,這就是變易原理。

  變易之“易”為“變化之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普遍適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總是與特定的管理物件和環境條件相聯絡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方法,也沒有永遠最優的管理方法。寬鬆的管理不一定比嚴格的好;專業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權未必比集權好;在此企業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業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業在此部門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門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業同一部門在此時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來的時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業同一部門同一時期在此國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國同樣不一定最有效。任何優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總是相應於特定的組織和特定的環境中,當組織和環境發生變化時,管理方法也應相應地做出改變。任何管理都要根據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實行動態管理。管理者應該從實際出發,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實事求是,靈活地選用管理方式,論文範文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實現組織的目標,使組織不斷向前發展。

  在通常的組織管理中,組織目的通常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都以維護組織所有者的利益作為管理的目的,但組織環境、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因組織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首先,管理客體是動態系統,管理客體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複合體,是由人、物以及環境等基本因素組成的,是處在不斷髮展變化中的系統,管理客體是決定管理方法的關鍵。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業、不同部門、不同的人員都應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業管理與商業管理不同,服務業與製造業不同,在同一企業內對管理人員和車間工人不同,對行政人員和技術人員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樣,管理者不同,對相同的管理物件,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可能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樣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執行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組織環境也是影響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組織制定具體的政策、規章、條例來處理日常事務。以固定的結構,明確規定的等級和給每個組織成員規定出具體任務的情況下進行業務活動,但是組織的這種機構章程都是僅適應組織所處的環境的,一旦組織環境發生大的變化,這種形式則必然行不通,如市場經濟建立之後,許多國有組織由於沒有隨之變革,紛紛倒閉破產,相應於管理要素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管理行為的手段和方式也應該隨之進行相應地改變,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找出能夠適應管理要素一切變化的固定的管理行為和職能,組織必須建立一個更有適應性的動態管理系統。變易原理從整體上說明管理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體性質。變易原理要求每個管理者,從思想上明確管理物件、環境都在發展、變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變。每個管理者必須重視收集資訊,及時進行調節,保持充分彈性,不斷進行創新,以適應客觀事物的變化,有效地實現動態管理。

  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質所在

  儘管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管理行為,同一組織在不同的時期管理行為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行為,但管理行為仍是可以把握和預測的,這是由管理的本質所決定的。管理的本質是追求效率,管理行為無論怎麼變化,都是圍繞著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個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屬性問題,是對管理本質的認識。

  任何企業的管理都是為了提高效率,使企業獲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人們在管理實踐活動中,必須增強效率意識。每一項決策,每一項管理措施,都必須考慮它的結果,它所帶來的效率。我們的一切工作,必須都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提高效率上,並自始至終抓住提高效率這個中心,各個環節、各項工作,都是圍繞提高效率展開的,科學地、高效地安排、排程和處理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實現企業目標。

  本世紀,管理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管理的理論之多之複雜,在科學理論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學派中就有如管理過程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經理角色學派和權變理論學派等大小10多門學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務管理法、系統管理法、參與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動管理、目標管理等,有關管理的組織理論有學習型組織、企業再造、組織行為學等,還有許多是其他管理學家早已得出來的,而管理學家加一個新的名詞後又創新出來的。其實,當我們回顧過去的管理理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管理學派是管理學家在不同環境下的實踐,所有的管理理論無一不是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管理學家當時所處的環境與考慮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管理理論而言,無一不是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生產率,為當時的企業和社會獲取了更多的效益。

  就組織而言,在影響管理行為的四個要素中,組織環境、管理客體、管理主體都是隨著組織的不同而不同,這三個要素的變化導致管理行為的變化,但另一個要素組織目的無論在任何組織中都是相同的,即組織目的都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維護組織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組織目的的不變,在任何組織中,管理目的也是不變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靈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判斷管理成敗的最終標準,它還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效率,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須把一切工作轉到以提高效率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三、簡易是管理的科學方法

  變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說明,管理行為隨著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但管理行為無論如何變化,但管理行為的本質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在進行管理的時候,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組織、不同的條件,要根據管理要素的不同採用不同的管理行為和方式,但無論管理行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管理行為實質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應當抓住管理的本質即追求效率不變,這就是簡易原理的含義。“簡易”意指“簡單易行”。掌握簡易原理有助於迅速找到解決管理問題的途徑和手段。現代社會管理越來越複雜,我們應追求簡易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始終把握方向,才能在變化莫測的競爭環境中運用自如。這樣,領導者就可從事務堆中擺脫出來,集中精力進行對重要事項的管理。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點解決關鍵問題,著重從整體中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追求事物整體的效率,而不要拘泥於具體的管理方法。用一個成語解釋比較貼切,那就是“法無定法,萬法歸宗”。在管理中,我們不可能事先設計好靜態的管理職能、方法和過程,但只要我們緊緊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隨時進行調節和反饋控制,最終是能夠實現組織目標的。

  其實,最卓越的管理應是最簡單的管理。對一個卓越的管理者來說,他的管理水平體現在瞭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認為管理很簡單,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個基本的管理觀點,他們在處理管理工作時都是按這個基本觀點來判斷,始終專注於這一點。世界第一流的管理專家都是採用簡明的方法。美國股王巴菲特在闡述他的投資原則時說:在我看來,投資的決定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即“簡單、傳統、容易”。說它簡單,你只要記住下面的法則就夠了,那就是:第一條法則:不許失敗。第二條法則:永遠記住第一條。如果你能將這三種理念植根於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場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資者》一書的最後一章道出了投資中最重要的四個字:“保證安全”。我認為即使一百年之後,這些理念也是投資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擴大和加深,管理活動中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矛盾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組織內部、組織與個人、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各種矛盾越來越出現各種交織、滲透、轉化的複雜關係,管理活動內容日益複雜化,需要設立越來越多的專門機構來進行協調。

  人們依靠過去的經驗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和未來的管理,管理的各種職能內容越來越廣泛、組織的行為方式更加多樣化、管理的方法技術日益複雜,這一切,最後又歸結為對管理人員要求的複雜化。因此,許多新的管理職能被人們“創新”出來。管理越來越複雜,如何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始終把握方向,在變化莫測的競爭環境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呢?很簡單,就是掌握正確的管理原理,運用正確的管理方法。

  易經讀後感 篇9

  有機會閱讀了《易經》覺得它沒有那麼神秘,它是科學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天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些哲理的左右。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哲理,就形成了人生感悟,這些感悟回答了人生N個怎麼辦。為我們的生活解惑,減壓,導航。我選幾個對自己深有感慨的哲理與大家分享一下。

  感悟之一: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固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感悟之二:目標明確果斷前行戰勝疏懶,要找聰慧者,要找我們的啟蒙老師作為指導,而不是老師來找我們,如果啟蒙老師指出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去改正。

  感悟之三:等待時機慧眼明察走向成熟,等待是一種聰明、等待是一種積蓄、等待是一種信念。人們之所以等待,是由於時機還沒成熟,一旦時機到,事半功倍。

  感悟之四:冷靜反省心安理得避免爭執,我們必須學會反省,當我們做事之前反省了,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辦事才能得心應手,即使遇到挫折由於預先考慮的明白,心裡也會有預備,不至於最後會把事情辦咂,甚至走向歧途。當我們做事之後反省了,花旗參從中得到經驗教訓,就可以為以後的成功鋪好路。

  感悟之五:相親相愛和平共處趕走孤獨,愛需要相互幫助,愛需要相互依靠,愛需要理解,愛需要交流,愛需要磨合,愛需要緣分,愛可以趕走孤獨。

  感悟之六:和睦相處平易近人融入團體,我們常說,要想做事,首先必須會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們的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而做人就是講究人緣,要想有人緣,就必須與團體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團體,就必須積極主動地與他人溝通交流,瞭解他人的心聲,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難,方能得他人之心。

  感悟之七:謙虛謹慎虛若懷谷切忌得意忘形,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里,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了,浮躁就會讓人變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為了讓鮮花常伴於我們身邊,讓事業不斷前進,讓我們從現在就開始謙遜謹慎,虛懷若谷吧。人生中有很多西洋參哲理,如果能從中體會到幾個就會豁達,人的一生固然不能一帆風順,經常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之事,但歡欣、喜悅的日子也會時常光顧我們。我們要想歡欣、喜悅起來,必須學會開懷豁達,要想共同進步,必須齊心協力;如果世人都參照《易經》生活、工作,世界就一片光明。

  易經讀後感 篇10

  《易經》,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到從小就有,陌生到對其一點也不瞭解,易經讀書心得。現在突然發現一些最基本的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事事物物都與《易經》相關,而現在科技的發達也歸於《易經》,真的感覺很奇妙。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陰陽一元論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紹到西方。

  我們知道《易經》裡面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辭跟爻辭,所謂算命其實是《易經》將世間所有情況統一歸納到六十四卦中去,每一卦為一個情景,然後對號入座,將你對應到某一卦中,再去詳細分析該卦的卦辭。這裡先強調一下,六十四卦中除了謙卦之外,其他六十三卦都有陰陽兩面,也就是無所謂好無所謂壞,因為物極必反,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去定。

  先看一下六十四卦的由來,古云,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兩儀生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象生八卦(天,風,火,澤,地,雷,水,山),八卦再演繹成六十四卦,其實就相當於數學中的排列組合,分析每一個卦都應該將它分為上卦跟下卦兩部分來看,例如乾卦,上下皆為天,為純陽之卦,坤卦則為純陰,但謙卦卻是上卦為地,下卦為山,這就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想象一下為什麼了,可以任意發揮,但是要能自圓其說,所以說為什麼找不同的人算命算出來可能是不一樣的,當然也有可能算命先生會根據你的表述來判別,然後強硬地塞入卦辭裡面,以示這是古人說的,來增強說服力。很多卦其實都很有哲理,例如坤卦,未濟卦,既濟卦,鹹卦,豐卦等等,這裡就不再列舉了。

  一陰一陽,亦陽亦陰,陽中含有陰,陰中亦含有陽,看著自己的手就想到了陰陽說,有時想想也不無道理,陰不能缺少陽,而陽亦不能缺少陰存在,就像大拇指與四個手指一樣,一奇一偶,一陽一陰,對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來其實就已經於已經相關。

  從《易經》裡,我也學會了順其自然,順勢而為,順應規律,一切不需要強求,也不必著急。該來的必然要來,該去的終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轉星移,週而復始,交替而已,變化而已,輪迴而已,用一個字來總結,就是——易。

  知“易”不易,知易行難。天空之下,大地之上,眾生之間,我們每個人既自身渺小又匯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緒無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過程,真是一個需要代代人研究並傳承的課題啊。

  今天春日融融。當春風輕輕吹拂著我的心,《易經》的真諦似乎就融化在我的胸懷裡。眼望遙遠的天邊,在靜靜的冥想中,彷彿我已經化身為白雲,飄在無界的天空。

  易經讀後感 篇11

  《易經雜說》是南懷瑾老師在1975年冬天的講座後經整理而成,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南懷瑾老師有關《易經》的`講記。其中,前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易經》的一般知識,及與之相關的內容。

  而後一部分則著重講了六十四卦,從乾卦開始到未濟卦結束。其中對乾卦的解說最為詳細,以及它的卦名、卦辭、爻卦和它們的《彖辭》、《象辭》、《文言》等。

  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和看武俠小說一樣,那麼專注,那麼入神,的確這本書是非常引人入勝的。

  我記得:我第一天晚上加班看它,就發現越研究越深,腦子裡迸發出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多。看完一章幾個問題,看完一頁幾十個不明白的地方,然後就一頁一頁的看,找答案。

  不知不覺加班班長就喊停了,真的體會到了古人說的“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孔老夫子也講了:“潔靜精微,易之教也”。就是說學習《易經》的人需要一個非常冷靜的頭腦和非常精密的思維。

  其實無論學《易經》還是別的經典,都要有潔靜精微和一個冷靜的頭腦,做事也一樣。

  如果真的有了這樣的一個頭腦、一個思想的話,就會舉一反三,受益萬千。在這本書中還講了《易經》的三個原則和三個法則。

  《易經》的三個原則是變易、簡易、不易。

  就先說這三點吧:“變易”就是說宇宙萬物沒有一事、一物、一情況、一思想是不變的,所以學易的人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還能適應這個變。

  “簡易”,就是把那些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這就叫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情時刻都在變,儘管變的很複雜,在我們懂得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當中,可是卻有一項是永遠不變的----就是能變出永珍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這個東西就是“不易”。

  再說這個《易經》的三個法則,這三個法則就是:理、像、數。

  這三個法則就好比是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可以錄音。其中有很多道理,錄音帶的樣子、大小以及它會出聲音,這是它的像。這卷錄音帶,若干分鐘可以錄完,它有若干長、若干寬,這是它的數。

  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用“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用“象”來解釋《易經》,有些人用“數”來解釋《易經》。

  古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這就是了解《易經》的緣故。所以《易經》的每一卦都是天地,每一爻都是真理。

  透過學習《易經雜說》,再說一下我對為人處事方面的理解。在這本書中,它講到了如陰陽、五行、京居十六卦等等。

  我體會到它當中的一句話:“內腐,則外蟲生焉”。

  就是說,如果裡面腐壞,外邊就會有那些小蟲子出來了。和我們做事一樣,當你發現你做的這個事出問題了,別人指責你時,說明我們自己有問題了。不可以別人一指責就不高興了,就和別人爭辯起來了,如果這樣的話,問題就更大了。

  如果別人責備我們,能好好地接受,那麼,問題就會沒有了,做事也就更順利了。

  第二個就是《老子》上的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遇到有一個不順心的事不要太悲傷,遇到好事就太高興,那麼就會“樂極生悲”了。

  《易經》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並不那麼神秘,要“玩索而有得”,才能讀懂《易經》。

  易經讀後感 篇12

  在讀到南懷瑾老師的易經雜說以前我對易經的理解停留在大多數人的程度,總是將易經與算命的半仙形象聯絡在一起——頭頂瓜皮帽,鼻樑上架一副小圓墨鏡,高顴骨,八字鬍,滿臉滄桑與猥瑣,拉著主顧的手飛沫子,想憑自己三寸不爛舌掙點餬口之資。

  拜讀南老師大作以後我對易經的理解稍有增加,這點理解連皮毛都談不上,但也算是為我自己掃盲了,讓我以前的觀點發生了變化。

  懂易經確實有預測未來之功效,甚至這也是一些人接觸易經的目的,但是我感覺易經之預測並不是以前想象中的那樣能夠預測出某月某日我能在那條街上撿到錢,易經預測的並不主要是一件具體的事,而是預見事情的走向,預測形勢的發展。有人對搞易經的人矯情,讓算命的說自己接下來將會邁哪條腿,這其實是不瞭解易經的人的做法。打個比方,民諺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之說,說見到早霞那麼這幾天有可能颳風下雨,最好不出門,看到晚霞那麼接下來一連幾天可能都是晴天,可以出遠門。這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積累下來的經驗,這條諺語教我們透過觀察天空預測天氣,這就是看“勢”,不一定出了朝霞就一定有雨,但是我們並不能就說這條諺語是假的不科學的,知道這條民諺的人看到朝霞還是會做好防雨的準備。同樣地,一個人透過自己瞭解的周易的知識預測接下來幾天可能會有災禍發生,那麼他可能會有針對性地做準備,防患於未然。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易經就是偽科學,但是算硬幣丟下來那面朝上之類的事易經的能量大概還是達不到。

  說到這裡有個易經真偽性的討論,易經被一些人斥為封建迷信,有些人又過度迷信,什麼事都要先算一算再行動。我自己還是相信周易這個東西不偽,但也不必要什麼都算。姑且不論是不是什麼事情都能算得精準,即使精準,“洞察淵魚者不祥”,知道太多太細終歸不是件好事。對未來走勢有個模模糊糊的大概判斷就可以了,那樣的日子過起來也有意思些。

  我們說易經一般就是周易,但是追根溯源易經起源於很早的一個年代,甚至南老爺子還在書裡說易經可能是史前文明的產物。伏羲時有連山易,黃帝時有歸藏易,文王時期才出的周易,後人的註解使得周易漸漸複雜豐富起來,但是實際上週易的本質是一本無字天書,該天書揭示宇宙中一切規律。幾千年來,把玩、研究易的人數不勝數,不乏博古通今之天人、見微知著之鬼傑,確從未有人膽敢聲稱自己已經參透了易,能明明白白向世人公佈自己的所有發現。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時候世界上只有幾個人能看懂,但是他的後半生卻困於同一場論而不得脫身,愛因斯坦算是全人類中幾代才能出一個的傑出人物,只是想在物理方面抽象出一個總結性的東西都如此困難,假如坦爺真的成功了,那麼極有可能是個極為簡潔但是極難理解的東西。易包羅永珍,幾千年來沒人能真正參透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從這個角度,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說易經不真。

  早期的哲學家都有一種解釋萬物最基本構成的衝動。古希臘是個出哲人的地方,出現了一大批牛逼閃閃的哲學家。其中有些人就對萬物的最基本構成做出了自己的判斷:泰勒斯認為萬物皆水;阿那克西美尼宣稱氣是萬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火……現在我們知道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分子下有原子,原子下有夸克……雖然古希臘先哲們的猜想是錯誤的,但是思考的方向卻是值得讚美的。在今天我們不會採取他們的觀點,卻仍然稱道他們的智慧。那麼反過來看中國的先哲呢?我們的祖先用了一種很有智慧的解釋,反正在我看來超過了一切他國先哲的解釋,我們的祖先說萬物是由陰陽構成的——超越了物質的層面,上升了一個高度,而且到現在我們也不會去推翻它,因為這個觀點超越了今人與古人在科學上的差距。單憑這一點也足夠我們自豪的了,這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易這個東西不會簡單,很有可能是經得起時間推移的考驗的。

  另外,從易中我們可以得到的人生啟示比用易來算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益處。我們說的錯綜複雜、潛龍勿用、自強不息等詞都來源於易,易提出的概念已經成功穿越了幾千年,貫穿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正因如此,讀易的人更加會從“變”的角度看問題,更知道水往哪流風往哪吹,解讀卦象要聯絡時機和環境,其實最後的解讀內容更多依靠的是解讀者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人生閱歷,所以有人不讀易但是也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確的預判。同時,易是群經之首,中國文化很大一部分出自諸子百家,諸子百家中不乏有人受易的引導與影響。掌握了易,我們就掌握了中華文化的源頭,可以更深刻理解我們身邊的許許多多所謂“規矩”,就能向“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發展,試想孔夫子七十歲才到的境界,我們若是能早些達到,那麼我們會是怎樣的一個水平?而且越是上層的精英人群,就越是懂得規矩二字的重要性,我們可以“以正合以奇勝”,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時刻不能忘記什麼是底線,時時刻刻都要遵守哪些真正的規矩。

  我相信易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玄妙不可言的世界,來豆瓣抒發一下心中的驚奇,貽笑大方,不知所言。

  易經讀後感 篇13

  暑假帶學生去羑里城研學後,對《周易》產生了興趣,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認真讀起來。

  《六韜·三略》曰:“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萬物尋。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

  天時變化,與人類社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四季更輪往復,正如世間一治一亂;晝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權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歡與離合,恰似月亮的陰晴與圓缺,草枯草長,國合國分;一盈一虛,一陰一陽。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這一思想在《周易》這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當你讀幾頁《周易》後,就會被這其中闡述的道理深深吸引,為中國古人的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讚歎。

  《周易》曰:“乾道變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周易》向我們傳遞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違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類卻想方設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類自以為科技已經很先進了,似乎可以與大自然一較高下。但人類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報復人類,那災難將是毀滅性的。

  讀《周易》,就是為了瞭解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我們積極地學習《周易》,推廣《周易》的博大精神,不僅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古人的智慧,更是為了人類未來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認為,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義的!

  易經讀後感 篇14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全世界都在研究與討論。這本書包羅永珍,天文、歷史、軍事、哲學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紅樓夢》一樣,世界觀不同,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談不上研究,但是書中的文字與哲理,我認為是很值得我們一看和把玩的。

  我看《周易》,雖然沒有看懂什麼,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為人的道理。象書中第一卦,‘乾’卦,乾為天,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還說‘潛龍勿用’是說萬事不要強出頭,能辦的就辦,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萬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釋就是說,槍打出頭鳥;‘坤’卦,坤為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斤斤計較;‘恆’卦,孔子在繫辭中說‘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恆’,這是教我們知道,怎樣做一對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恆’;‘姤’卦,有一女侍五夫之象,是說女人的不好讓我們‘勿娶此女’;還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也是來自源於《周易》;《周易》裡有‘否卦’和‘泰’卦,是說世間的事物‘不能終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轉化,‘陰極必反,陽極必至’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成功的希望;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事物的量變,必然要達到質的變化。對於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義,萬事都不要過‘度’,過‘度’後,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變化。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為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一,互生互換。

  易經讀後感 篇15

  《周易》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了,不過它比《論語》這些書要神秘得多,我還記得是從外公那裡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正是過年,淘氣的表弟不知道從哪裡翻出來了一本發黃而且還沒有封面的書,結果外公很寶貝地拿過這本書,不讓表弟玩。外公就說這是《易經》,然後叔伯們,姑丈們都說這本書很好因為年紀太小,記不太清楚,不過,《易經》是一本好書,我從小就知道。

  漸漸長大,還是沒有拜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小小的疑問:這本書不是很有名嗎?怎麼都沒有怎麼看到同學看呢?

  大學後,專業的原因我正式有機會閱讀了這本書,而且知道《易經》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辭、爻辭的書。簡單一點說,就是類似於看風水,算命的書。難怪外公會讀它我外公的業餘興趣是幫人家樓房看風水。

  不過,雖然是關於算卦的書,不過我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讀下去,因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於《周易》,我想,這本書不會那麼簡單,應該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

  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專門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也講述了怎麼處理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係。

  易經讀後感 篇16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為其總綱領,為天地萬物之父母,定天道,辯陰陽,明次序,分四時;下經以鹹、恆兩卦開篇,為人類萬事生衍之基,定人倫,調陰陽,修身,齊家,安天下。《易經》64卦相連相扣,相依相輔,每卦有名、有象、有辭,有陰陽、有上下、有內外、有時序,有相鄰相對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鹹卦為全卦31卦,為下經首卦,為人類生衍之本,為人倫綱常之基,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為此,我在此就其對鹹卦理解之淺顯道理與諸位分享,誠然誠惶誠恐,所言有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鹹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應,然在此我僅言男女。鹹為山上有澤之象,陽剛處於陰柔之下,陽下就陰,柔上協剛,以孚天地氤氳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為否卦,成語否極泰來即由此而來。此卦有物象寓人倫,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應相合。天地相合萬物生,男女相合萬事寧。山即艮,澤即兌。山上有澤,即兌上艮下,兌為悅,為說,艮為止,為定。下止上悅便不乖於情,不背於性。及男女交往過程中,女悅男止,止於性,悅於情;女動男定,動於感,定於禮,故而稱為鹹。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貧疾,人之大惡所存,皆性情也。情出於性,發於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復歸安寧,性情乃一動一定之間而已。鹹,為無心之感,即你情我願,無心即無私心奸心,感為互感互通互應。此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為鹹之德——發乎情而止於禮也。

  鹹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據下經首卦——鹹卦之意,將其《詩經·關雎》置其首篇,即為此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男求女之亟。《詩經·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謂感,及同類相求,同聲相應也。花之榮榮,鳥之啁啾,蟲之唧唧,燕語呢喃,即各求其類,各求同聲也。正如詩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處,易家在其鹹卦中有詳盡的描述,對其始終末都有詳盡的交代。下面我將就我之理解與見解和大家一同分享,僅供參考。

  首先,我想問諸位一個問題,在戀愛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現象俯拾即是,然而鹹卦卦象為山上有澤,山為陽,為男,澤為陰,為女,此寓意為陽下求陰,也可以說是男下求女,而且還是“下”求,此處之“下”我覺得可解釋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隱起陽剛、顯出溫柔、獻殷勤示好,那這樣到底有沒有道理,對於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沒有參考價值呢?我說兩點:其一,男女天性相異,男天性陽剛、好動、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陰柔、處靜、感之慢、情之緩、欲之輕。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緩,緩則相感深,感深則情深,情深則亨順,亨順則宜,則久遠;女求男,成之速,速則相感淺,淺則情少欲多,欲多則速成速離,故無果而有悔。此處有必要說明,我所言之男女並非僅指性別之男女,應當理解為具有男性特質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質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陰柔處靜,而有些女性天生陽剛好動,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於男女天性。故準確的回答應該是陽求陰也,即具有陽性特質的人求具有陰性特質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