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讀後感(通用11篇)

《追求卓越》讀後感(通用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求卓越》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1

  成功從無定式,卓越貴在創新。是的,沒有人會反對彼得斯的這些管理學論點,但是問題在於,托馬斯彼得斯在書中加以稱讚的“卓越企業”,之後有不少或歸於失敗,或銷聲匿跡,因而使人們對《追求卓越》一書的價值產生了懷疑。彼得斯錯了麼我們就應如何看待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呢耐人尋味的是,今日的企業領袖幾乎沒有人不承認深受託馬斯彼得斯提出的這8條原則的影響;而且,我們也不能忘記“《追求卓越》以前一度幾乎是美國商業的拯救者”這一事實。這天重讀《追求卓越》,仍然會為作者在那個“混亂、非連續的時代”裡所做的創新而振奮不已。

  《追求卓越》給了全球各類企業一個共同的夢。這個夢把赤裸裸的功利、爾虞我詐的競爭、勾心鬥角的企業政治、生死攸關的管理等等,都精巧地包裝起來,穿上了“皇帝的新衣”。不管理論是否堅守,結論是否科學,有了夢就有了方向。

  以IT業的標準來看,20年時間足夠讓《追求卓越》這本書流露出越來越多的“黑色幽默”。但一切能夠時過境遷,“追求卓越”的夢想卻依然在IT業上空迴盪。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2

  第一次明白彼得斯的《追求卓越》是在某個網站的書目推介裡看到,之後便被吸引了。我所得到的,不僅僅是其中的經典理論,更領會到管理本身的奧妙與深刻內涵。看不透,摸不到,卻時刻存在。

  惠普、麥當勞、強生、迪士尼、花旗、通用電氣、沃爾瑪等這些我們都熟知的,美國經營最成功的企業,都出此刻書中,被作為典型事例來詮釋企業的管理特質。以下便是書中所說的卓越企業的八大特質,也是理論的精華。

  1、採取行動:“行動最實際”記得這是老爸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理論再完美,說得再無懈可擊,若沒有實踐,它們還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文字。馬克思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企業的管理更需要實踐。

  2、接近顧客:這點是所有的卓越企業都具備的特質。“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說得也很有道理,需求拉動經濟,而顧客就是需求的製造者。企業的經營發展、產品導向都應以顧客為中心,並根據顧客的反應來制定相應的決策。正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在那裡也算是比較貼切的比喻。

  3、自主和創業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是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和國家都需要有。其中,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培養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的軟實力,是企業發展壯大務必的,不往前,不創新,就會被時代拋棄。

  4、以人為本:這就應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理論政策的核心詞彙之一了吧。國家如此,企業也不例外。善待員工,讓員工有歸屬感和受到尊重,培養以人為本的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這決定了團隊的融洽程度,是促進團隊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5、親自體驗,價值驅動:親自體驗是針對企業高層領導,價值驅動也就是說企業以正確、統一的價值觀作為驅動力,推動企業的發展。

  6、堅持本行:仔細想想,大多的卓越企業都只是在一個行業內經營,用心搞好一個領域,比把心思分散到多個行業的效果往往來得好,正所謂“一心不能二用”。

  7、組織單純,認識精簡:這是書中推純的扁平型管理模式。

  8、寬嚴並濟:獎懲得當,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原則。激勵是一種催化劑,適當時候打一針,效果遠超乎意料。每個人都需要嘗一點甜頭。而該懲罰時也無須心軟,一記耳光有時候就能打醒一個迷糊的人。

  不可置否,上面八大理論與特質是能得到肯定的。但是沒有東西是絕對的,成功從無定式,卓越貴在創新。時代在不斷進步,世界千變萬化。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追求卓越》在為管理為卓越添彩的同時,也把人類功利性的自私、爾虞我詐的競爭、黑暗的內部鬥爭都隱藏了起來,表面的東西往往容易糊弄人。儘管如此,《追求卓越》還是那本以前一度拯救美國商業、仍然是一本了不起的管理書籍。該不該堅守,還是因人而異。而我,卻著實地被說服了。作者所帶來的創新,為當時社會所作的貢獻,仍然是那個時代無法磨滅的印記。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3

  《追求卓越》開啟了商業管理書籍的第一次革命。彼得斯本人回顧本書時說:“《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東西。它的風格是刻意構成的。”作者的意圖就是要恢復管理學的基本面貌,賦予那些被管理專家們所視而不見但卻在實踐中表現出強大生命力的東西以應有的地位。本書超越了傳統的理論框架,透過對43家卓越企業的分析,捕捉到企業經營成功最基本的因素。《追求卓越》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以實際案例為基礎,結合超多的事實、資料與分析,而且文筆生動流暢,擷取案例說理渾然天成,引用名家理論如數家珍,文中隨處可見的精彩引言更是畫龍點睛。因此,任何人都能夠從欣賞一個個的企業夢想中感受到激情。

  《追求卓越》將商業管理書籍的繁榮推向了頂峰,該著作自1982年出版以來,被譯成近20餘種文字風靡全球,僅在美國就銷售了600萬冊,全球發行量高達900萬冊!該著作創造了“彼得斯時代”,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管理類書籍,許多跨國大企業視彼得斯的著作為發展創新的經典。

  為了探詢管理藝術的秘密,作者花費數年時間輾轉美國各地,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取得了數百個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樣本涉及製造、資訊、服務、銷售、交通、食品等諸多行業,其中有我們中國讀者所熟知的跨國公司,如IBM、通用電氣、惠普、通用汽車、3M、麥當勞、寶潔等等。作者發現,儘管每個優秀企業的個性不同,但擁有許多共同的品質,也就是八大基本屬性,即:崇尚行動;貼近顧客;自主創新;以人助產;價值驅動;不離本行;精兵簡政;寬嚴並濟。

  20年後,托馬斯彼得斯追述了這八條原理是如何誕生的:“隨著去百事公司演講的時間越來越近,某天清晨6點左右,我坐在桌前,從美州銀行大樓的48層俯瞰舊金山灣。我閉上眼睛,然後伏案在拍紙簿上寫下了8條。從那時起,這8條就沒有改變過,它們是《追求卓越》的8條基本原理。”

  此刻,讓我們再次審視一下這八條原理:

  (1)崇尚行動:偏好行動而不是沉思;

  (2)貼近顧客:在產品和服務上接近顧客的需求;

  (3)自主創新:鼓勵自治和放鬆,而不是緊密監督;

  (4)以人助產:對僱員的態度是鼓勵其生產力,避免對立情緒;

  (5)價值驅動:以一種被稱為“走動式管理”的方式,持續與大家的緊密接觸;

  (6)不離本行:“專注於自身”以持續商業優勢,避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領域與人競爭;

  (7)精兵簡政:組織結構簡潔,人員精幹;

  (8)寬嚴並濟:對目標同時持續鬆緊有度的特性但卻不窒息創新的控制系統。

  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全球企業的管理和運營。直到這天,崇尚行動、貼近顧客、精兵簡政、不離本行這些指導性原理,仍然是許多企業提升績效和贏利水平的有效方法。雖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業可能已經失敗了,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八條原理所具有的真正價值以及它給企業運營帶來的深遠影響。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這8條原則,你會贏,肯定會贏,我永遠不會這樣說。我要說的是,忽視這8條原則,你會失敗,肯定會失敗”。

  與此同時,托馬斯彼得斯並沒忘了警告人們:“任何一個人如果蠢到看見一本商業書籍就全套照搬,那他就的的確確是個白痴。”這個時代變化太迅速了,不可能僅僅依靠幾條準則就獲取永久的成功。彼得斯強調:“我們就應貼一個警告標籤。注意!沒有永恆的東西。任何東西吃得太多都會有毒。請記住:商業中所有事情都是悖論。”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4

  《追求卓越》是一本充滿個人感情色彩的管理書籍。托馬斯彼得斯為管理設定了一個用心的目標,而非強調面臨的難題。書中透過對43家卓越組織的深入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為傳統管理學者們所忽略,但卻是企業經營最基本的要素:將注意力放到顧客的身上,對人持續地關心,勇於實驗,百折不撓等。

  在《追求卓越》中,托馬斯彼得斯透過其“永久性革命”的理論,向企業界闡述瞭如何在一個變化無常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成功的道路。他的核心理念是:企業管理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模式,即使有也不是成功的標誌,因為企業的成長不可能總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按照昨日已有的模式運轉,那麼這天則很可能要失敗。當然,管理並非無理可循,它也有必須的規則與原理,但正如有人所說:管理如下棋,管理的規則和範例如棋譜,分析棋譜絕對對棋藝的精進有幫忙,但是棋譜不可能重複,一旦自己置身於問題的迷陣之中,解決的方法便沒有現成的規則可循了。所以,原則自然要信守,但應用時就要隨機應變,而且要使自己明白,沒有任何東西是能夠永恆不變的。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最好的”的管理模式,任何拘泥於書本和信條的人都是傻瓜,難免遭遇失敗的命運。

  是《追求卓越》一書使托馬斯彼得斯從麥肯錫公司的普通職員一躍而為管理大師。《追求卓越》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本銷量超過百萬的商業管理書籍。許多讀者讚譽有加,稱之為“1982年以來美國工商管理的‘聖經’”。一時間,所有的媒體與商界人士都在談論著這本書,這本書甚至促成了商業書籍出版業的成熟。當代管理學泰斗彼得德魯克一語道破天機:“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於他強迫你關注最基本的東西……它使管理聽起來是令人難以置信地容易。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這本書放回在枕頭下,然後一切都會完成。”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5

  在《追求卓越》這本書中,湯姆。彼得斯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總結了自己60多年來成就卓越至關重要的163個細節,涵蓋了危機、機遇、睿智、態度、行為、工作、領導、網路、人才、創新、學習等諸多方面,這些事情在很多人眼裡,只不過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彼得斯一再強調,不要小看這些小事情,小事情也很重要,這些小事情成就了卓越,做好小事才能成大業

  彼得斯告訴我們,要努力忘記以往的黃金時代懷舊本身具有毀滅性。我想,這跟我們平時所說的成績是屬於過去是一致的。他還說,鼓勵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的,但同時提醒自己這一切可能不會很快結束,以便使自己全心全意利用現有條件事實上,品性完全由人們在應對逆境時的反應所決定的。很欣賞這種面對逆境的生活態度,他告訴我們要有平常心,要正常面對挫折,應對困境,要把損失拋在腦後,立刻重新策馬揚鞭。

  彼得斯還強調,學習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學習一種技藝,掌握某種知識,就是一些基本行為領域也需要學習。比如:掌握感謝的方法、修復人際關係、傾聽吸收應對他人觀點、有效質疑、保持聯絡的藝術、在爭鬥的派系之間實現和平與繁榮、寫作與演講這些都是企業效率的基石。學習的方面很廣,學習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希望我的家人、朋友,都能夠好好學習,以平常心去面對生活,應對生活中的逆境。

  關於遲到,彼得斯說,遲到的後果也許比想象中的要嚴重。他說,遲到5分鐘是遲到,遲到1或3分鐘也是遲到。遲到就是遲到。遲到比不到好嗎?絕對不是!早到就不遲到。早到意味著敬意,早到意味著我在乎,早到會場並不表示你很急切,而是表明你很守時。我想,早到幾分鐘與遲到幾分鐘,在聽會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至少,這表明了我們的態度,所以,建議以後大家還是要守時。

  《追求卓越》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小哲理讓我信服,在此不一一列舉。我只是希望在此後的日子裡,我能更加追求卓越,追求一些所謂的`小事情,讓自己的行為更令人愉快,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學習更開心,效率更高,讓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愉悅!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6

  《追求卓越》告訴我們的是:員工的熱誠絕對要比譬如“這天務必說服10個人買我們的產品”這樣的絕對指標來的有用。作為以前在銷售行業實習過的我對此十分認同。今年寒假我在鴻星爾克專賣店做導購員,為了完成公司安排的每月指標,我們每一天要到達9000元的成交額才能交差。當時正值新任店長與舊任店長做交接工作。當時每一天開會舊任店長簡單說明這天要成交的金額外,還會跟我們交流一些銷售經驗以及工作上、生活上要注意的事情。而新任店長卻不停地把焦點放在成交額有沒有完成這個問題,即使我們遠遠完成了成交額,他也在不斷提醒我們不能得意太早,因為別人已經快要追上來了。時間一久,我們導購員的用心性明顯倒退了很多。應對每一天的成交額都顯得力不從心了。如果新任店長能明白這個道理,關心我們、鼓勵我們、信任我們,我們導購員的用心性也許不會在最後關頭才消退導致不能完成公司安排指標。

  不可否認的,每個人都想要自己出類拔萃。在成功的組織中,這種想法更為強烈。我們一再發現,企業只要讓員工對自己的命運有些許控制權,就能激發他們強大的動力,死心塌地為公司效力。有個心理學的實驗足供佐證。在這項實驗中,受試者須解幾道謎題和做校對的工作,但是周遭環境很嘈雜:有兩個人在說西班牙文,有一個人在說亞美尼亞語,還有一臺油印機運作的聲音,以及計算器、打字機和街上的噪音。實驗人員把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只能照吩咐解謎題和做校對;另一組則能夠按按鈕把噪音關掉,這是一種控制的象徵。能夠控制噪音開關鈕的受試者,答對謎題的數目是另一組受試者的5倍,校對所發生的錯誤也只有另一組的幾分之一而已。最重要的是“能夠控制噪音開關鈕的那組受試者完全沒有用到這個按鈕,光是明白自己有這樣的控制權,就足以造成明顯的差異”。

  在研究卓越企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在解釋自己公司的特質時,經常用到故事、口號和傳奇。企業更注重“軟性”的東西,個性是文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些故事、神話和傳奇都十分重要,因為它們能夠傳達公司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文化的主導和連貫,對卓越企業而言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特質,這點在卓越企業之間毫無例外。文化的力量越強,越以市場為導向,公司就越不需要政策手冊、組織圖和詳細的程式與規則。在這些公司裡,員工明白在大多數狀況下就應怎樣做,因為公司的價值觀十分明確。

  雖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業可能已經失敗了,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八條原理所具有的真正價值以及它給企業運營帶來的深遠影響。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這8條原則,你會贏,肯定會贏,我永遠不會這樣說。我要說的是,忽視這8條原則,你會失敗,肯定會失敗”。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7

  讀完《追求卓越》讓我受益匪淺,在裡面,我們很清楚地記得,有次拜訪某大航空公司產品事業協調部門的主管,此人以前成功地解決勞資糾紛,因此獲得現有的地位。他的辦公桌上空蕩蕩的,他一味翻著《哈佛商業評論》裡討論人際關係的文章。當我們討論他打算進行的計劃時,他拿出一份清單,上頭列舉著他擔任主席的各個委員會。這是一個過分強調矩陣組織的現象,容易造成職責零碎的工作環境。這和卓越企業的環境不一樣。有位主管過去曾執掌埃克森亞洲分公司,之後在某個高層管理會議上就“戰略”發表演說,說出公司進步的傳奇故事。

  這是公司關於高瞻遠矚、戰略行動大膽的故事嗎我們認為不是。它是由一連串務實行動所串成的故事。在他任職的10年中,幾乎每年都能夠解決某個問題。有一年,地區總部派遣一個個性小組協助整治應收賬款,另一年則是解決關掉虧損部門的問題。還有一年是針對經銷商進行創新的安排。這是我們“組塊理論”解決問題的典型例子。我們相信,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但是是正視實際的問題,加以克服,而且立刻採取行動。埃克森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是幾近完美地執行一連串實際的措施,讓每個問題變得容易管理,然後一一加以克服。每個計劃所需的時間都很短。無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些計劃自然成為大家的首要目標。這聽起來好像是戰略性的遠見,但是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特徵:他們確實在執行一連串實際的任務。在此有個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所謂“切割劃分”這種以行動為導向的重要特質。這是指把事物分解開來,以促進組織的彈性及鼓勵採取行動。

  這些以行動為導向的小單位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推介人、團隊、工作小組、沙皇、專案中心、臭鼬工廠以及質量圈,但是這些名詞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它們不會出此刻正式的組織圖上,也不會出此刻企業的通話錄裡,它們卻是維持彈性組織最明顯的環節。這些小團體是專案小組機制裡最明顯的部分,也就是卓越企業基本的組織單位。一般想到基本組織單位,通常是談比較高層次的部門或那些會出此刻組織圖上的名詞。但是在我們看來,小團體更重要,它能使組織有效運作。在這方面(以及許多其他層面),卓越企業看起來極具日式風格。在《日本第一》(JapanAsNumberOne)一書裡,作者埃茲拉沃格爾表示,日本企業整體的業務和組織結構,都是以課長(Kacho)以及8~10人的小團體為核心。

  公司重要的基本構成元素是部門(section),而不是由某個配有個人秘書、助理的人負責特定的職務……這些基層小組在各自的領域裡自行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待高層主管下令……系統要有效運作,這些部門主管必須要相當瞭解公司的目標,這點是美國企業所欠缺的。要透過長期經驗以及多年和各級人員溝通,才能累積這樣深厚的瞭解。以小團體為組織基本單位的做法,在美國也奏效,只但是這種做法並非美國固有文化的一部分。3M有好幾百個由4~10人的團隊負責開發新產品,德州儀器則有9000個小組努力提升生產力。在澳大利亞,ICI總監德克齊德勒(DirkZiedler)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仿效日本企業小組的形態,成立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團隊。

  這家公司是澳大利亞少數具有絕佳勞動記錄的大型企業之一。小型團隊真正的威力在於它極富彈性。3M隨處都有新產品團隊,沒有人會擔心這些團隊是否會破壞原有的組織制度。德州儀器董事長謝潑德形容他的公司為“一個機動性、以專案為導向的環境”,這樣的形容的確相當恰當。傑出企業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就應發揮功用的地方就絕對不會失靈。卓越企業能夠有效運用團隊,這點和學術界在小型團隊研究的結果相吻合。譬如,卓越企業提升生產力或是新產品的團隊通常是由5~10人組成。

  學術界的研究對此有很明確的結果:在大多數研究裡,最理想的小組規模約為7個人。其他的研究結果也支援這個論點。志願加入、有限定期間,以及自行設定目標的團隊,通常會有更好的成效。特殊工作小組。特殊工作小組可說是有效行動的縮影。但是,這種小組也可能集無可救藥的官僚組織之大成。我們對此印象十分深刻!例如,有個客戶是規模達好幾十億美元的企業。

  我們對該公司的'工作小組進行調查,發現這類單位總共有325個,數目雖多,但是長期以來卻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工作表現。讓我們真正感到震驚的是,在我們走訪三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小組完成任務,也沒有任何一個小組遭到解散。我們在另一家公司隨機挑選工作小組的報告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報告通常都超過100頁,需要20~50個主管的批示簽章才能透過。縱觀全文,讓我們明白在追求卓越不僅僅需要過人的膽識,細膩的管理藝術,還需要合理的規劃。結合自己的工作,在資訊工作方面,規劃尤為重要,要卓越,必定要有前瞻的眼光及規劃。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8

  假期讀了《追求卓越》這本書,頗有感受。這本曾被《福布斯》評選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工商書籍中排名第一的名著給我了很大啟發。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知識之多,工具之多,諮詢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人們往往在這些精緻的陷阱中,看花了眼,甚至迷失了自我。然而,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學大師之湯姆·彼得斯與羅伯特·沃特曼在此書中,讓我們真正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社會。看著優秀企業的做法,其實真理並不複雜,反而常常簡單的嚇人!

  本書談的是一場革命——一場必要的管理學革命。這場革命向我們自以為懂得的管理知識提出了挑戰,並且向百餘年來的美國管理傳統提出了挑戰。這場革命的根本就是,快速變化的時代要求我們,以機動靈活、熱愛變革的精神代替我們長期以來追求大批次和大規模營銷的傾向,因為後者所要求的穩定、容易預測的環境已經不屬於21世紀。

  “全球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的不俗的管理言論向來被企業界視為圭臬。在這部經典著作中彼得斯提出,未來卓越的公司必定善於正面迎接混亂,把混亂本身是為提供市場優勢的源泉,而不是當做避之唯恐不及的頭痛問題,寶潔、IBM、豐田等成功企業最大的成就就是抓住了這些稍縱即逝的混亂商機。基於當今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現狀,彼得斯運用大量生動的事實和案例,深刻探討了各類企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新經驗,為陷入瓶頸的管理者開列了45個絕妙的管理策略,幫助他們在激烈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經營戰略,決勝於商機與風險並存的企業叢林。

  書中觀點新奇大膽,震聾發聵,既痛陳當今企業管理的嚴重危機,又授以變革和重生的全新方案,文思奇詭,語言潑辣,在引人入勝中發人深省,是一部不同於所有企業管理著作的奇書。

  本書作者托馬斯·彼得斯,生於美國巴爾的摩市曾獲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和商學博士學位,目前負責自己創立的顧問公司(PaloAltoConsultingCenter),對同時任教於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學院。他曾任麥肯錫等公司顧問,並長期為《華爾街日報》撰稿。羅伯特·沃特曼,生於美國丹佛市曾獲科羅拉多州礦業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曾在麥肯錫顧問公司任職約二十多年。他發表了許多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文章並被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學院聘為兼職教授。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9

  知識是人類發展的源泉,而書籍是知識的海洋,是人類先進思想思維的集中。不同類別的書能讓我們懂得不同領域的先進知識,今天,我讀了一本叫《追求卓越》的書,因此有感而發,隨筆寫下我的讀後感。

  作為世界最暢銷的工商管理書籍之一的《追求卓越》,它將工商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結合了不同時代世界各國不同企業的不同管理模式,為我們很好的詮釋了:何謂卓越?怎麼去追求卓越?什麼是理性管理?要怎麼理性管理?此外,書中還概括了卓越、創新企業所具有的八大特質,分別如下:

  一、採取行動。

  二、接近客戶。

  三、自主和創業精神。

  四、以人為本。

  五、親身實踐、價值驅動。

  六、堅持本業。

  七、組織單純、人事精簡。

  八、寬嚴並濟。

  對此,我有以下看法:

  採取行動。企業要卓越,不可能坐等就能達到目標,而是要經過不斷的主動行動。書中所提到的DEC公司的成員們便是這類懂得主動採取行動,在決策中分析,遵守“執行、修改、再嘗試”的標準運營程式,會不惜一切代價的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的人。沒有什麼能阻礙他們的行動,而且,公司的決策者懂得轉換不同的模式,將不同型別的人才組成不同的小組,並把工作分配給小組,從而達到高效執行。

  接近客戶。企業不是顧客,因此,企業需要與客戶接近才能瞭解到他們的需求,從而設計出能滿足最大量客戶的需求。那如何接近客戶呢?溝通是最基本的手段,成功的企業會不斷仔細地聆聽客戶的意見,從顧客的想法中找到思路,設計出創新的產品。

  自主和創業精神。企業想要有創新的產品,除了需要顧客的意見之外,必不可少的是會創新的人才。因此,企業不應該限制公司成員們的創造力,規矩是用來規範員工的工作,而不是扼殺他們的想象力。每個有創新思維的人都可能當發明家和創業家,只要有大膽的想法,只要敢想敢做。

  以人為本。從書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理解作者對這個詞的理解,他認為,卓越的企業不應該給人員灌輸太多等級意識,或是把資本投資視為改善效率的根本。在這些卓越企業中,公司人才是質量和生產力的源泉,他們尊重個人的思想,讚許人員的貢獻,關注整個企業利益的同時,更關注人員個人的利益。這就是以人為本。

  親身實踐、價值驅動。企業中的決策者不僅起決策作用,也同時有管理和監督作用。此外,只有親身走走看看市場的發展,親耳聽聽消費者的心聲才能有更好的應對問題的方案或者更好的新改革新決策。

  堅持本業。既企業不能偏離基礎,我認為這是企業走在正軌上的必要條件之一。

  組織單純、人事精簡。大型企業不是非要有很多很多的人才,人太多既不便於決策,也不便於管理。所以人事要恰到好處,工作才能被高效地完成。

  寬嚴並濟。“寬”,寬在優秀企業能將自治精神深入到工廠和產品開發組中;而“嚴”,則嚴在企業核心的價值觀不允許改變。這類企業中,人員可以自由發揮創造創新的適合市場的產品,但他們也絕對會堅持產品的質量,既堅持他們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總的來說,卓越企業要有高效積極的執行、創新的精神和理性的管理。看完《追求卓越》這本書,我獲益匪淺,引發我更深入的思考。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10

  這是一本關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戰略書,它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一些卓越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學習方向,揭示了那些成功公司能夠獲得顧客的可信度並能夠維持和創造長期營收來源所採取的戰略。

  首先,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湯姆·彼得斯提出了卓越企業具有的八項基本特質:採取行動;接近顧客;自主和創業精神;以人為本;親身實踐、價值驅動;堅持本業;組織單純、人事精簡;嚴寬並濟。其實卓越的企業他們的基本功都非常紮實,他們認為,思考比工具更重要,發揮才智遠優於理性,行動比分析更為迫切。並非每個企業都具有這八大特質,或是這些特質全部都如此耀眼,不過他們至少具有其中一項特質,在另一方面這些企業特質卻是理所當然的。這讓我想到,對於我這樣一個缺乏實務經驗的學生講述這八項特質,我會怎樣表達呢?我可能會說什麼呢?我可能會說:顧客第一。但是商場老將對這些特質的反應卻十分熱烈,他們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也知道羅傑斯說的沒錯:好的服務是萬中選一。其實那些大紅大火的公司的成功並不是考員工別別人的智商高出20多點而是靠這他們熟練掌握了這幾項基本特質。換句話說就是卓越的企業因為具備獨特的文化才能夠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如上段中作者所提出的的八項基本特質之一卓越企業還需要“組織單純、人事精簡”,作者也詳細闡述了這一理念。企業組織一旦龐大,就會變得複雜,大多數大型企業越是設計複雜的體系和結構,並僱用更多的員工,來應對這樣的複雜的組織。但是這對於企業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益處反而會弄巧成拙,作者說的很對,人是越精簡越單純才能保持公司的正常運營,然而現實中的企業並不是這樣做的,他們只是一味地擴大規模擴大人事以來保證企業的順利運作。但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是不行的,對於這一味地擴大並不是解決問I的最佳方法,要想公司有更好的發展企業就需要事事透明,讓所有員工對公司有所瞭解也就是KISS(哈哈,在這耍一下文意思就是:KeepItSimple,Stupid!)

  卓越企業應該具有的品質在這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書中其實都做了詳細的介紹。我來總結一下書中所闡述的卓越企業經營的成功法則吧!就是這簡單而不簡單的四點:1、迴歸經營的基本面2、化繁為簡3、接近顧客4、創新5、堅持本業並進行多元經營。

  其實,經營企業和經營生活有一定的共同點,生活也要向企業經營一樣簡單化才回有幸福,多元化才會讓生活更有活力!追求卓越,追求的不僅僅是事業上的成功,追求的也是一個全新的成功的自己!(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小小理解。)

  《追求卓越》讀後感 篇11

  在公選課老師的推薦下,我品讀了被譽為“商界教皇”的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的代表作《追求卓越》。此書中,作者透過豐富的事例,通俗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卓越的企業所應該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和品質,收穫頗豐。

  作者從多角度、多方位分析了一切卓越企業成功的原因,例如企業組織,創新變革,員工激勵等。但是我認為作者重點強調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對於企業制度的管理,而是對於公司員工,也是一個企業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能力的激發和運用。企業是由企業員工組成的工作團體,企業的獲利都是透過員工的有價值的勞動創造的,因此任何成績卓越的企業都是在不能激勵員工更多的工作激情,讓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可以得到最大的才能施展,而在這種情況,企業也常常能夠保持活力,能夠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的更迭。例如作者在書中提到,在美國很多卓越的大公司,為了保持企業的活力,適應市場和顧客的變化,都通常採用工作小組的方式對員工進行管理。在工作小組內部,員工擁有很大的自由度進行相互之間的溝通,對當前困難進行分析,並最終解決當前問題。這種工作小組的形式具有靈活,高效,快捷的優點,能夠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處理。而且採用工作小組的方式可以引入員工之間的內部競爭,有利於保持企業內部活力,增強員工的進取心。其實作者強調的是員工的工作激情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只有激發出每個員工的工作激情,讓他們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工作中自發的加入自己的創造。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每個員工都能夠富有激情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這樣的企業怎麼能不是卓越、成功的企業呢?

  在《追求卓越》中,作者透過其“永久性革命”的理論,向企業界闡述瞭如何在一個變化無常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成功的道路。他的核心理念是:企業管理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模式,即使有也不是成功的標誌,因為企業的成長不可能總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按照昨日已有的模式運轉,那麼今天則很可能要失敗。當然,管理並非無理可循,它也有一定的規則與原理,但正如有人所說:管理如下棋,管理的規則和範例如棋譜,分析棋譜絕對對棋藝的精進有幫助,但是棋譜不可能重複,一旦自己置身於問題的迷陣之中,解決的方法便沒有現成的規則可循了。所以,原則自然要信守,但應用時就要隨機應變,而且要使自己明白,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永恆不變的。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最好的”的管理模式,任何拘泥於書本和信條的人都是傻瓜,難免遭遇失敗的命運。

  作者將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密切結合起來,成為轟動整個管理世界的經典法則,讓我們真正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社會。書中他向我們介紹了一場必要的“管理學革命”,即快速變化的時代要求我們,以機動靈活、熱愛變革的精神代替我們長期以來追求大批次和大規模營銷的傾向,因為後者所要求的穩定、容易預測的環境已經不屬於二十一世紀。

  1、付諸行動。“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標準”,優秀的企業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會進行分析,但是,他們不會被那些現象所麻痺。任何事情都是在實踐中得到證實,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是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反覆思考,卻不付之行動中。於是,回首間,發現自己已經浪費了好多大好的時光。因此,不要只做暢想家,要把思想付諸行動,這樣才無愧於青春,無愧於生命!

  2、接近顧客。這點也是所有的卓越企業都具備特質。其實企業和顧客是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共同進步的一個結合體。顧客向企業不斷提出自己的要求,企業則依據顧客的要求不斷進行改進,使自己的產品與服務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在優秀公司裡,每個人都有責任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很多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司總是從顧客那裡得到有關產品方面的最好的想法,這是不斷地、有目的地傾聽的結果。

  3、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一個企業的核心與根本。只有具有這種能力,才能不斷髮展,不斷進步。然而,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總是透過組織的力量培養領導者和創新人才,他們是所謂的“產品鬥士”的培養地。不限制員工的創造力,支援有實際意義的冒險,支援員工試著去做一些事。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之內,才會更大的程度上促進企業的競爭力,發展企業。

  4、以人促產。這點最重要,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讓企業的員工有歸屬感。讓員工的目標和企業的組織目標相同。以人為本,也是也包括接近顧客。不論是位居高位者還是普通員工,都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力的源泉。優秀公司中的勞資關係良好,勞資雙方有相同的勞動態度,也不認為只有資本投資才是效率提高的源泉。真正做到人力與財力的統一,才能真正達到企業的騰飛與發展。

  5、精兵簡政。優秀企業中的組織形式和系統簡單明瞭。上層管理人員很少。簡單的企業組織形式不僅有助於企業的人力管理,更有助於員工對於工作的責任心。員工人數應儘量降到最低,把大部分工作外包處理,或是採取有時間限制、專案導向的工作小組等形式。

  6、嚴寬並濟,張馳結合。不難發現,經營得有聲有色的企業都不是集權或是分權,而是兩者巧妙結合。像我們所說的,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把權力下放到車間和產品開發部門。另一方面,對於少數他們看重的核心標準,這些公司又是極端地集權,公司高層牢牢地把握著這些權力。卓越企業的大多數層面都是“寬鬆”的,讓人員享有極大的自由,自主做事。與此同時,卓越企業的少數幾個關鍵性層面卻又是高度中央集權的:以核心價值觀塑造公司文化,以及少數關鍵性的財務指標。寬鬆的工作氛圍,卻要有嚴格的價值觀體系。

  採取行動、接近顧客、自主和創業精神、以人為本、親身實踐價值驅動、堅持本業、組織簡單人事精簡、寬嚴並濟非常明確地說明了卓越企業的獨到之處。在此要強調的是並非每個卓越的企業都具有上述所說的八大特質,或許卓越企業具有其中幾項特質,或許只具有一項,但是卓越的企業不會缺失上述全部的八項特質的。

  卓越企業對採取行動這一項都很認同,他們認為只有把腦子裡想法付諸實踐才能真正為顧客和企業自己創造價值。他們所採用的方法包括各式各樣的行動戰略,特別是在管理系統、組織流動性以及試驗等領域。這樣可以簡化系統,理清哪些業務最重要,以促進組織的活力。接近顧客也是很多卓越顧客一貫堅持的理念,他們會向顧客學習,提供的質量、服務和可靠性都是一般企業難以抗衡的。他們成功地進行市場細分,為顧客更好的服務。本書舉了很多卓越的企業因為積極靠近顧客和服務顧客而取得非凡的成功,我想這是每個企業都應該學習和借鑑的。卓越的企業通常在公司各處培養出許多領導人物和創新人才,公司內部就具有培養頂尖人才的氛圍,相互之間促進和鼓勵,不限制每個人的創造力,而是鼓動務實的冒險,支援好的嘗試並且奉行“務必要有足夠的錯誤次數”戒律,保證公司一步一步向上走。“以人為主”這一最近在國內受到追捧的概念,其實對於卓越的企業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已近用得駕輕就熟。卓越企業把一般人員視為質量和生產力的源泉,在公司內部不鼓勵等級意識,也不認為資本投資時改善效率的根本。卓越的企業視員工為合作伙伴,尊重他們並賦予尊嚴。IBM的沃森有句很精闢的闡釋:“IBM的哲學可用三項簡單的信念來說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項是:我們對每個員工的尊重。”IBM尚且如此,那些規模和成就遠遜於IBM的企業不更得尊重我們的員工嗎?

  “堅持本業”在多元化經營戰略大行其道的今天多少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但是看看那些取得成功的卓越企業吧,他們有多少是因為多元化經營而成功的呢,相反他們在各自行業裡術業有專攻,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事實上,大多數想以多元化經營而採取的收購案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多元化會稀釋價值觀,部分原因是被收購的公司具備不同的價值觀,就算重視同樣的事情,往往也因為組織發展的過大而逐漸喪失意義。“組織單純,人事精簡”對於卓越企業來說,這是他們保持卓越的特質之一。卓越企業的基本結構形態和系統都非常簡單,高層人事極為精簡。他們維持單純的形式,在處理因環境迅速變化而產生的問題時相當具有彈性,這有利於公司轉向。最後要說明的是“寬嚴並濟”,那些經營成功的卓越企業都不是集權或是分權,而是兩種巧妙的結合。卓越企業的大多數層面都是寬鬆的,讓人員享有極大的自由,自主做事。同時,卓越企業的少數幾個關鍵性部位卻又是高度中央集權的,以核心價值觀塑造公司文化,讓所用員工都清楚自己的向和方向奮進。

  卓越企業的基本功都非常紮實,他們的理念是:思考比工具更重要,發揮才智遠優於理性,行動比分析更為迫切。這些卓越的企業在負責的世界裡致力於保持單純,努力不懈,堅持超高的質量標準,重視顧客,尊重員工。他們為卓越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並容忍迅速展開行動和定期進行試驗所帶來的一時混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