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的讀後感(精選6篇)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精選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的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1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裡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裡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群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階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著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裡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群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裡,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群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2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於“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於“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麼我們就能夠輕易的明白為什麼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取”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取”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堅信的。也許我這種堅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群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堅信。正因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著有利於人民群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麼?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能夠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正因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持續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必須持續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並不清醒,他們可能耽於自己完美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理解。

  根據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後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群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群體智慧添光增彩。群體智商必須且永遠是低於組成群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著組成群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僅出此刻歷史中,即便是在現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象也十分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後,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理解採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取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果。

  雖然龐勒對於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像的排列並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群體的影響十分之低,群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用心的`反映(不管是支援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度(懶得去支援或反對)。

  基於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主義戶外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援。他認為正是正因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厭惡的人”的出現,然後最後導致一群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後導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能夠認為龐勒的著個觀點有必須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群眾並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群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境等許多“個人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關聯。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潛質。如果是在一個動盪的戰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步發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麼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取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說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亂動盪的年代正因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因此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於製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此刻的一個社會現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於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務必掌握微積分和機率統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麼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量剛好等於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量。那麼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生什麼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構相符的高等職業。而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務必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幹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後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的高等受教育者正因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後會造成超多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

  另外,由於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著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閒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幹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龐勒這個幫忙“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援最後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而且,我們此刻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前行著……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3

  出於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勒龐那裡所謂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並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於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群眾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於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徵。“群體相對於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潛質。群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後,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乾完活的廚子只是出於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於普遍意見就是如此,於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於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於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複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裡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裡。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於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複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於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4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群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後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5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匯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源於過去的陰影,包括童年時期的陰影和長大後的陰影。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辦法,從接觸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變成我所希望的樣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導致我很自卑,很壓抑。我越是自卑越是無法改變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接納自己問題回答,裡面說到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裡面推薦了這邊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個曾經吸毒、喝酒等有各種陋習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覺醒了,寫下了這本書。裡面提到一點讓我頓時眼前一亮。每一個人都擁有所有人所能擁有的潛能。透過一個人的內心,你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

  本書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係、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畏的“陰影”。那些儘管屬於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認、不願承認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只有承認了某種特質的存在,我們才能接納它,擁抱它。一切消極的特質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關鍵在於我們看待它的態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偽裝,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

  發掘出隱藏在陰影中的特質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包容這些特質。承認自己具有某些特質,並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歡這些特質。對於任何一種特質,都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過去是否曾經表現出這種特質?我現在是否正在表現出這種特質?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現出這種特質?只要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對這種特質予以重視。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壓抑自己。不要抗拒內心的衝動。不要偽裝。不要否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讓原本禁錮你的牢籠變成你內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為讓我們把自己禁錮在牢籠裡的,正是對完美的過度嚮往和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產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調和,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