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1

  人總是很難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彷彿有種彆扭的情緒,死死地纏住人的大腦,哪怕是面對最親近的人,也亦是如此。 古人喜歡用書信來傳遞情感,含義一層一層的,倒也沒有現代人那麼含蓄。 現在已經很少見人用書信來交流了,看到有人能夠寫下這樣長篇長篇的像散文一樣的信,也實在是令人驚奇的。

  現在的人都用簡訊、微信、QQ,與家人面對面交流少,就連發資訊,都只有寥寥幾句。與家人感情都淡了。

  傅雷一家是我見過最優秀的家庭。嚴父慈母,一個博覽古今,一個溫柔體貼。長子傅聰知書達禮,又對鋼琴藝術有著驚人的天賦和崇高的熱愛,而次子傅敏則是把自己的一腔熱血放在了教育事業上。

  這是優秀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家庭深厚的感情。

  父母與孩子相隔兩地,從百忙之中用寫家書的方式來補缺沒有在一起的日子的空白。有時候遇到丟失信件的意外,哪怕那封信有多麼長也會再寫一遍,為的是不讓家人收不到信而擔心。試問我,倒沒有這樣的耐心。更可貴的是每封信的分量都很足,做父親的傅雷總會寫一些自己的社會經驗、文學感悟,提出一些疑問,談談兒子的鋼琴技術有沒有提高或者有所欠缺,最近取得了哪些成就,和一些生活瑣事,然後再明確地表達出對兒子的思念。做兒子的傅聰認真採取父親的建議,也會解答父親的問題,然後寫一寫音樂上的見解與自己的經歷。母親呢,總是最擔心兒子的身體,恨不得自己馬上跑過去打點。一家人相互信任又互相依賴,傅聰能有如此高的成就,離不開這樣的家庭,更離不開從小對他嚴加管教的父親。有這樣的條件,真是幸運!

  羨慕歸羨慕,倒也只能想想。我雖然沒有驚人的天賦,也沒有厲害的背景,更沒有知識淵博的父母。但也有像這樣幸福的家庭。自己人生的道路,也只能靠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努力追尋。這聽起來像是空頭大話,卻是不變的真理。然而卻很少有人會付出實際的行動。這很難,我也知道。不想付出,是怕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想白費力氣,但看到傅聰孤身一人在異地打下一片天地,我又覺得自己到底不應該這樣窩囊,就像老師經常說的,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就這樣下去,活該沒有回報。

  傅雷夫婦愛兒子,也為他驕傲。天下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每個孩子也希望父母能為自己驕傲。Me too。所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僅僅為了自己也為了讓父母驕傲,要為夢想努力拼搏!Yeah!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2

  讀這本《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傅雷夫婦對兒子孜孜不倦的教導,同時我彷彿感受到了自己的父母正在與我交流,不時地提醒我、鼓勵我、教導我……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一家人的優秀,無論是在藝術上的造詣,還是對國家民族的榮辱感,對人格尊嚴的的高度要求,這些都從書中字裡行間體現了出來。

  這是在上世紀前期的中國,當時我國國力不足,一時不能滿足學生的高效學習,但是傅雷卻適時地為國人翻譯了很多的世界名著,在藝術上也體現很深的造詣。傅雷的長子傅聰,彈了一手好鋼琴,多次在國際大賽上獲獎,並努力鑽研多種語言……這需要多強的毅力才能實現呀!我得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

  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傅雷對兒子的愛,他與兒子的書信往來一直不斷,每一封都體現了傅雷對兒子的牽掛,他的每一封家書都十分認真地完成,毫無草草了事的意思,這使我看到了傅雷成熟穩重的一面,也看到了傅雷對兒子深深的愛。

  傅雷在這些家書中強調了一些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傅雷對兒子的日常行為十分看重,如傅雷在家書中說“你車上的信十分有趣,可見只要有實情、實事,不會寫不出好信”,爸爸經常告訴我寫文章要透露出真情實感,老師也強調寫實,我突然覺得他們就在我的面前

  這世界上的感情不侷限於那信中,全世界的父親都是這樣。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父親在細緻的呵護著我的生活。就像那時我考試失利,他就對我說:“孩子,不要怕我門要勇敢的面對一切困難,不論那困難有多強大。我相信你,因為你可是我的孩子啊!”他還在我學習過程積極的幫助我。他教育我,讓我更加堅定的在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我知道他總是和我並肩前行,這樣我的心裡總會多了那種令你安下心來的保護感陪我漸行漸遠……是他讓我挺起胸膛大踏步的向前走,綻放出最燦爛的自己。

  用心詮釋什麼是父愛,用文字詮釋父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如此父愛,但是我想他說出了世上所有父親想說卻又埋藏在心裡的那份濃濃的真愛。

  父愛就是一本書,值得你一輩子用心去讀。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3

  眾所周知,《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了父愛的教育範本。所以在假期裡,我認真的拜讀了這本書,真的被這186篇感人肺腑的書信所打動!

  有很多人說傅雷是一個很嚴格的父親,確實,在他和傅聰兩年間的書信來往中,不難看出這一點。他對兒子有著不容置喙的愛,但在書信來往中,他始終把對傅聰的道德和藝術的指導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舔犢之情放在了第二位!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兩人書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就出自於《傅雷家書》,從這句話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親一樣,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遠在海外,心都被牽絆著。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這樣的一句話,展現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教育方法,他不會像一些父母那樣只是批評,而是會給予適時的鼓勵,給孩子自信以及指明奮鬥的方向!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這些話則充分體現出了傅雷對兒子嚴厲的一面,他希望他能夠成長起來,學會面對,學會處理問題,這是他教育方式中很有特色的一點!

  《傅雷家書》記錄著傅家父子兩人兩年間的交流。仔細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4

  《傅雷家書》我從來未完整的讀過,只是接觸過幾個片段,這次藉著假期早早準備好了這本書,想感受傅雷對兒子的諄諄教導。

  “家書”背後的“國情”。《傅雷家書》一共收入了一百三十八封書信,絕大部分是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可曾想這一封封漂洋過海教育孩子的家書,竟也凝結著濃濃的愛國熱情。

  你瞧,“中國人氣質,中國人靈魂,在你身上和我一樣強,我也大為高興”“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大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隨時隨地要準備犧牲目前的感情,為了更大的感情——對藝術對祖國的感情”“你既沒有忘懷祖國,祖國也沒有忘了你,始終給你留著餘地,等你醒悟。”每一字、每一句對祖國深情地表露,都不是刻意為之。我相信,那時候的傅雷決然沒有想過自己的家信會出版、會家喻戶曉,所以也決然沒有刻意高唱凱歌以博取世人的眼球。不管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如何去看待這些人,但我始終堅信,他們的靈魂高尚而純潔,他們的文字就是他們一生人格的寫照。

  “嚴格”背後的“嚴苛”。傅雷從小受母親的管教非常嚴格,我想這也是他對自己兒子嚴格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每一個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的父親或者母親,首先的教子方法一定源於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嚴格”從書中的大事小情都不難看出來,身為父親,傅雷對兒子的教育事無鉅細,涉及方方面面。

  透過樸實深情的語言,我甚至感受到那種比“嚴格”更深層的東西,我姑且稱之為“嚴苛”。人活於世,能碰上這樣盡心竭慮的父親,應該會使很多孩子羨慕嫉妒恨。但置身其中,是否也有喘不過氣來的“窒息”呢?書中寫到“我恨不得在你身邊,幫你解決並安排一切物質生活,讓你安心學習……”“你在音樂藝術中固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在人生藝術中、婚姻藝術中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你忙,沒空閒來靜靜的分析、考慮;倘我能代你籌劃籌劃……”

  幸運的是,傅雷這樣嚴格的教育,卻也使傅聰受益良多。他們多年父子如朋友。所以,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之間的感受。

  整本《傅雷家書》言語樸實,感情真摯。樸實的語言背後,我汲取了那麼多人生哲理,有些自己已然知曉,有些在實踐中已有所感,只是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傅雷先生的每句話,皆是良苦用心,字字是精華,使我受益匪淺。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5

  一封封私人家書竟能編纂成書並印刷出版 ,可想而知,這個家書不平凡!《傅雷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書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很容易就聯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和父親。雖然我沒有傅聰的成就,也沒有一個像傅雷一樣的爸爸,可是我依然感覺到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與傅雷家書中發生碰撞。如在傅聰出國的第三天,傅雷給傅聰寫的信中提到,傅雷重溫了傅聰的童年,“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

  書中的這些話把我帶回了我的童年時光,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爸爸對我脾氣很好,可是他從不會讚美我,還經常打擊我,還記得在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居然考到99分,回到家裡很開心跟家裡的人宣揚了一下,可是我爸卻只說了一句話,怎麼那麼差,差那麼一分都拿不到。我們家本來就沒有什麼獎懲制度,沒想到考得這麼好,連一句讚美的話也不給我說一下。當然,我有著樂天的性格,這麼一點點是不會打擊到我的,所以我依然開心的活著,還經常與我爸調侃。讀完《傅雷家書》後,我在想自己是否也是“得天獨厚”呢?在想我的父親是否有覺得“罪過”呢?如果是的話,那我想我應該努力活的更精彩,來減少父親的愧疚。

  《傅雷家書》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書,而且不同時期會有著不同的感受。如果在小學中學時期看,你會羨慕傅聰,如果自己也有一個這樣愛自己的父親就好了。現在上大學,看著有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你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你會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問題,你會從書中學習怎樣去閱讀著父愛。你會發現,母愛如海,父愛如山,不僅僅母親的愛是如此的直白,父親其實也一樣,只是他們的方式不一樣,我們不懂得如何去閱讀父愛的偉大。

  閱讀著《傅雷家書》,閱讀著偉大的父愛,學會了感恩。 書中也有提到“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無非是完美。但完美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所謂完美像水中花、鏡中月,始終可望不可及。”最後,我把這句話獻給所有的父母子女,父母對待子女不必太苛刻,偶爾讓他們暫停一下,這樣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勇往直前;子女不必對父母太挑剔,如書中所說的完美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唯有學會感恩。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6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抗戰時期,槍林彈雨中,革命英雄們浴血奮戰,決戰沙場,殊死拼搏視死如歸的背後,支撐著他們的是人民最終可以當家作主還有小家的溫馨,想象著經過了一天奮勇殺敵的戰爭,空閒的時間他們最大的快樂莫不是寫封家書,聊以寄慰。

  家書的價值在戰爭的時候是無以計量的,遠在萬里的家人唯有透過珍貴的家書才能知曉彼此的生死安康,將命在身,即便親人離去,奈何心中悲痛無比,痛惜未能盡孝床前,也只能憑藉一封書信寄去哀思,思兒心切,望見證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兒女繞膝,盡享天倫,也敵不過時局有變,只能在信中以一句"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左權家書》作結,其間的思念在幾句"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21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敵人又自本區開始掃蕩,明日準備搬家了。"《左權家書》,雖只寥寥幾句,但情深意切,"別時容易見時難"道出了革命英雄對妻子的遙遠相思,"念念念念"言有盡而意無窮,漫漫相思穿越千里,一封家書承載起了太多的溫馨、不捨、濃情與堅定。《戴安瀾家書》中一句"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又是怎樣的決絕與堅毅,面對風雨漂泊中的國家,危難時刻,英模們挺身而出,《蔡炳炎家書》中的一句"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鏗鏘幾字道出了匹夫的責任與擔當,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的張自忠決戰之前,掩去了對小家的眷戀,以軍中戰士為"家人",寫出了鼓舞了士氣的"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的豪言壯語。

  今天,英模們奮戰過的土地,早已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我們的國家政治上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經濟上在國際中總量已達到了世界排名第二,文化上中西交流、博採眾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已經以新的姿態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的我們,人民的公僕,將牢記當年新中國成立的艱辛困苦,忠於自己的本職崗位,堅信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踏實努力、奮發有為,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重讀家書,心有慼慼然,回望往昔,戰火紛飛,思緒難安。立足當下,躊躇滿志乎,當承遺志,以身效國,奮發圖強。斯人雖已逝,其神卻永存!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7

  這幾日不論是上班還是夜晚,都抽空讀幾章《傅雷家書》,撇去那些成堆讓我頭暈的交響曲名,音樂家,畫家,剩下的全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與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談人生,談哲學,談音樂,談文學,何嘗不是一件難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尋,知己難求,倘若有一個人可以在思想上與自己暢所欲言,談古論今,最好再把酒言歡,真是夫復何求。

  傅雷對藝術有自己獨到的見地,不管是音樂,文學亦或是繪畫,而藝術都是相通的。於是我總是嘗試在他的話語裡尋求自己對攝影,對文學疑問的答案。謝天謝地,近日的苦悶得以解脫,雖說書裡未必有黃金屋同顏如玉,可單單讓迷茫的自己豁然開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穫。從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他是個極守計劃且自制很強的人,總是讓兒子制定出生活,時間,工作的制度且嚴格執行;大約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總是容易半途而廢,容易被情緒控制。於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爾還走上岔路,不過終究還是繞著圈子回來了。

  頹廢的日子,總是放任自己,有時也在想究竟平時生活裡的那些個所謂愛好帶給了自己什麼?如此沉迷又是為何?如果僅僅是愛好,又為何因此而苦悶?難道愛好不應該輕鬆快樂些麼?傅雷在家書裡對傅聰說:“想必你的苦悶來自於自己演奏的技巧無法表達出心中的音樂,苦於找不到門路,可當經過老師指點,技巧日漸提升到可以表達的時候,你心中的音樂又去到了另一個層次。”我想這也是自己苦悶的原因吧,因為技巧尚未達到可以表達心中所想,所以焦躁萬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必須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入自己的心靈,成為個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會變成自己獨有的特點。而只有真正深入瞭解理解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從而對其產生強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鳴。

  也許每個人對愛好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態度,可也許對自己而言,這些並不僅僅是娛樂消遣,而是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極其嚴肅的一件事。從前一直會問自己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驚天動地或與眾不同的事才能證明其存在的意義?如今漸漸體會到書中所言,這些個每日自制的花費時間去做的點滴,閱讀,寫作,畫畫,攝影,舞蹈,踏青。。。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藝術。

  用傅老的一句話總結,那便是:“情感與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8

  曾國藩,初名子城,譜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11年出身於一個山村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產,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

  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毛澤東在1917年致黎錦熙的長信中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作為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整肅政風、西為中用,開啟“同治中興”,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功業政績鑄萬世豐碑,著作思想仍澤被後世。近讀《曾國藩家書》,感受極深。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控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積澱。

  曾國藩的家書行文從容鎮定,隨想而至,揮灑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書中蘊藏真知灼見,蘊含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諦,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給人以深刻的啟發。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後日積月累,持之以恆,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貴有志,但“志”對於人來說,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目標,要立長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切實去踐行它。

  一本好書,猶如一座路標,當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躑躅時,它能糾正人生偏移的路標,會給你指明一條光明大道,到達希望的殿堂。一本好書,彷彿是一座燈塔,當你如滄海一粟,在浩浩淼淼的大洋中漂泊時,會指引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9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

  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物件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

  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

  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10

  《傅雷家書》是將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裡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孩子離開父母獨自外出打拼,最擔憂的莫過於父母。他們害怕自己孩子在外遭遇風雨,不同父母選擇不同方式去幫助孩子,傅雷和她的妻子用書信表達他們的愛意。

  這186封書信不為發表而作,都是發自內心的性情文字,全面展示傅雷夫婦與傅聰的精神交流,再現傅聰成長的家教背景。這裡面既有文化藝術的探討,又有思想上的交流,也有父母對生活小事上的嘮叨。以小見大,展現了傅雷家風。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人們一直在追求完美,可是世上並無完美之事,但追求的過程是令人感動的。

  書中的這樣一句話也令我印象深刻:“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當我們面對成功時,要謙虛坦然,面對失敗時,要積極進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這些高潮和低潮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對,才能真正幸福。這句話給了我深深的啟迪,我一定會永久銘記。

  看《傅雷家書》,覺得收穫很多。我總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那是一件多麼崇高而偉大的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豐富和更加充實的經歷。只要我們朝著目標努力就會有所收穫,就像傅雷說的,也許金錢物質方面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回報,但是學術和藝術一定會給付出的努力以一個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帶來未來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是它起碼可以帶給我們心靈的充實。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11

  《傅雷家書》不僅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能夠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資料。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著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

  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裡,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一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

  的琴。但是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著琴,突然來了靈感,彈著彈著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

  去。但這次,傅雷不僅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齊研究,並將剛才的曲子命名為《春天》。

  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向陪伴著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著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後,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裡得知噩耗後,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人愛其子,勝於一切。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

  似的處境裡,彷彿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

  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久影響著下一代。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12

  延叔收到了一封信,一封來自他兒子的信。

  他的女兒菊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給他聽:“我一切都好,只是錢不夠用。春節路上擠,不回家過年了。”

  延叔長長地“嗯”了一聲,倒滿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臉色不對勁兒,忙打起回場:“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學唸書很忙,沒工夫寫許多話” 菊媽媽說,寫今年的老母豬生下了小豬仔,賣豬仔還了債。老母雞被打斷了腿,讓她心痛了好幾天…… 延叔讓菊寫下了她的成績,她寫道:“上次期中考試我第一名,得了一張獎狀和一支鋼筆。娘還蒸了雞蛋給我吃,那支筆很漂亮,我捨不得用,收在枕頭底下……大學裡也發獎狀嗎?你也要好好學習,爭取得到獎狀,讓全家都高興高興。”…… 菊嚷嚷起來:“沒紙寫了。”延叔看到那密密麻麻的三大紙,說:“就不寫了。”菊娘便說“對。你哥不相信這些。再說,寫多了他也沒時間看,他的信那麼短。” 延叔也硬邦邦的甩出一句:“重寫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飯鍋巴的菊愕然睜大眼睛,隨即就按延叔的話莊重地寫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錢就寄。 兒子對父母冷冷淡淡,可父母依舊像跟兒子分享自己這裡發生的趣事;兒子只說了點點的幾個字,而父母卻寫了滿滿的三大張;兒子連春節都不回家過,父母還在信中一遍又一遍的叮囑兒子…… “心中不能只有金錢,更重要的還要擁有情意。”延叔和菊媽臉上雖然沒有變現什麼,但是心裡卻一定不好受。

  孩子既然對父母冷淡,而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孩子養大,不就是想要孩子出人頭地嗎。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13

  言諍諍,沙場絕筆,父母兄長諄諄叮嚀。語切切,鴻雁傳書,夫妻戀人依依深情。——題記

  在今年寒假即將到來的時候,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一本名為《重讀抗戰家書》的書。我最初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在思想上並沒有引起什麼共鳴,甚至然沒有多大感覺。可能是因為那個年代和現在相距甚遠,我們根本就無法體會到。

  但是,當我看完戴安瀾、左權、張自忠、吉鴻昌、黃洛峰、王雨亭等十數位愛國志士的家書之後,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特殊的感覺。因為在這些家書中,既沒有那些虛偽的措辭,也沒有那些誇大其詞的演講,只有他們筆下樸實的言語,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犧牲的坦然。

  從戴安瀾將軍的家書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一位抗戰志士“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強烈愛國之情,更能體會到一位孝子對“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的愧怍。左權將軍在給母親的信上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頭上。”這是左權將軍對於抗戰的決心,既然日寇要滅我中華,那麼作為一箇中國人,當然應該為了祖國,為了中華去戰鬥。

  他們所寫所記的,是包含了自己對家人思念之情。一封封家書,同樣也是在犧牲前夕的一封封遺書。其實,這些先烈們與普通人無異,他們也愛自己的妻兒,也想侍奉自己的雙親。但是,在國家危難面前,他們毅然選擇投入戰場,“以報國家養育!”這是一種怎樣的慷慨激昂,又是一種怎樣的大義凜然,如果換做他人,又怎會有如此魄力呢?

  《重讀抗戰家書》讓我的到了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他用愛國志士自己的筆,令我們倍感先烈之壯懷激烈。

  雖然七十年多前的那場戰爭早已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那一封封從沙場上儲存下來的家書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當年的硝煙和苦難。

  曾幾何時,有多少先烈為了民族大義和祖國母親而拋妻舍子,背井離鄉,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日戰場上,用自己的血肉為祖國母親築起了一道新的長城。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

  我們應該牢記先烈們的遺志,從抗戰家書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鬥。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家書讀後感14

  幾組黑白照片,數不清的來往家書,譜寫著傅雷家的情與意。

  家書中,傅雷不忘時刻教誨兒子,沒有一絲的溺愛,既教他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樣與兒子閒談,與他交流音樂、文學、藝術等等,扮演著一半父親、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愛兒子,雖然言語間總是嚴格的苛求,但在嚴肅的面孔下,卻藏著一顆溫柔的愛子之心。這絲絲縷縷的愛,不時從嚴肅中流露出來,流淌在字裡行間。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著這樣的摯愛與欣賞,他不會因為兒子才華出眾就放鬆教導,在兒子取得成就時也沒有高興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囑兒子再接再厲,教會兒子正確對待得失榮辱。傅雷對兒子的愛,像呵護著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謹慎又溫柔,動人心腸。

  傅雷也經常和兒子討論文學藝術。在信中,他與兒子討論了李白、杜甫詩的異同,分析了各自的長處、短處,再與蘇軾的詩相比較,不禁感嘆文人墨客高深卻無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給人感覺描繪得清晰、明朗,耐人尋味的文字寫盡了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縹緲虛無、溫柔嫵媚。傅雷是循循善誘的父親,更是能和孩子的心靈碰撞、靈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傅雷對兒子的愛是諄諄教導,是吟唱在音樂藝術間的愛。而父親對我的愛,是不曾言說的安靜的愛。他很愛我,也很關心我的學習,但在我們的交流中卻從不提成績。只是,在我煩躁、迷茫、厭倦時,他會久久地陪伴在我身邊,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摯愛溫暖我疲憊的心。他的聲音,總能使我躁動的情緒平靜,願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從不安沮喪到振作奮起。我的父親,像一盞黑暗裡的明燈,照亮我腳下的路,陪著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愛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愛,躍然紙上,信中的每個字都充滿著濃濃的愛意。品讀這深沉的父愛,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卻是甘甜。一封封的家書,承載著多少的愛與思念,只怕,這張張薄薄的信紙,載不動這跨越大洋的許多的情與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