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通用36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通用3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通用36篇),歡迎大家分享。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

  當今時代,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透過電話、簡訊、微信、網路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他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裡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裡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蘊藏著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為此,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對《曾國藩家書》進行了研讀,讀後感觸頗深。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階幹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的教育理論,直至今日仍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為新世紀的複合型教師,我相信只要付出我們的哪裡,必定會培養出更多創造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寧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

  《曾國藩家書》從1840年開始,終於1871年,記述了從他29歲到60歲這一段人生最重要階段的心路歷程。從那一封封詳盡到近乎囉嗦的家書裡,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對自己、對兄弟、子侄的嚴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給父母的信中他說:“近因體氣日強,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詩、古文。每日可看書八十頁,皆過筆圈點”。當時的他,已是京官,身邊又有家小,還要時時交遊。按常理,沒必要有這份對己的刻薄。按事業,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嬌子弱;按社會,他當時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鬆,怎麼能完成這份作業!如果是當下的我們,每日要邊看邊思考、做讀書批註,單就完成80頁書的閱讀量,已屬不易。由此可以想見他當時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給諸弟書說“餘向來有無恆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恆矣”。當時31歲的他,寫下此話,應該是對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對自己的規矩。同年12月20日寄諸弟書中,又詳細列舉自己每日功課13項: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尤其是在寫日記下注寫: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日記也是十三套學問之一。這種有反思、有目標的自律,現在讀來,仍然叫人驚醒。

  對自己的類似自律表述,在《家書》裡處處可見。對兄弟、子侄後輩的自律要求,在《家書》中更是比比皆是。從1840年開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終點,隔三差五,他都要在書信中對兄弟子侄後輩提出要求。這要求,應該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來家族興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對克服身上惡習、努力向學的自律,終於使一個笨笨的人,成長為了近代以來備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國藩的自律不僅僅在此,他對自身人性慾望的自律,成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關鍵。

  據說他的日記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記述過程。在讀他的書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應該是人性中極難克服的問題之一。他卻能自爆惡習,下決心,克服它,足見其自律的嚴格。人性的貪婪,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點,應該也是極難克服的弱點之一。曾國藩面對著功高震主、滿門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時。在書信中,時時提醒告誡兄弟、子侄,不可驕橫、不可奢侈。在兄弟親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況下,主動解散湘軍,對朝廷不能兌現咸豐帝誰能蕩平太平天國就給誰封王爵的諾言的情況,在書信中都沒有流露出片言隻語的怨憤,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他的自律之強。

  沒有這份嚴格的自律,你無法想象,這麼一個年少愚笨到連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話他的人,怎麼可能成長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沒有這份嚴格的自律,他怎麼能在功高不賞的境地,得以善終,並使家族長葆昌盛。

  人說“自律的人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人”,這句話在曾國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4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櫃。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遊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嚮往:曾公出生於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 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有多久沒靜下來寫一封書信了?有多久沒陪父母好好說說話了?有多久沒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華浮世,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可透過讀《曾國藩家書》,我從曾公身上學到不少可貴的品質,最可貴的即是孝悌。給父母打個電話,為父母買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遊。在物質與情感方面儘可能滿足父母,父母事無小事,其實無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已是足矣。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5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個人處於失敗與挫折時,正是磨練英雄意志之時。起初曾國藩一個儒生而帶兵打仗,失敗真是一個連著一個。尤其是他曾經竟然四次想要自殺,他受到的挫折與失敗,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麼曾國藩是怎樣戰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嚐膽,屢敗屢戰,最終戰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於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於“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輕鬆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6

  修身之道

  “慎獨則心安”,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從而達到養心,以此來提升自我修養,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很難做到內心安靜,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解決方法;“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內心做到專一純靜,外貌整齊嚴肅,每日出門就像去見貴賓,這是敬的氣象,想想自己每次出門有沒有做到嚴肅,還是邋里邋遢。你身邊外在嚴肅的人是不是屬於比較成功那一類,這都是有原因的;“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病:曰長傲,曰多言”,曾國藩這裡非常直接指出導致失敗的通病,一個是驕傲,一個是話多,想必我不解釋大家心裡也很明白,這兩點要始終引以為戒。

  勸學之道

  曾國藩始終強調,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不應滿腹牢騷,“蓋無故而怨天,則天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無緣無故向老天抱怨,老天也不會答應,去責怪別人,他人也很難信服。所以遇到問題,一定要反思自己,而不是到處抱怨;另外也指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普通人失敗原因只有一個——懶惰,有才的人失敗原因只有一個——驕傲,想想你是哪一種。

  持家理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點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也給我們指出,“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者,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無論在亂世還是盛世,如果這一家勤快沒有不興旺的,反之,沒有家庭不敗落的。如果你現在是有家之人,可以對照自己是屬於前者,還是後者,大概心裡就明白了;同時,也總結了不同層次的家庭後代興旺的情況,“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八代”,如果你現在只屬於普通一代人,那麼後代的興旺可以從你開始;如果你是官宦之家,那麼你就要開始警惕了。

  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志向遠大者”,選擇交朋友是首要的事,而且一定要選擇有遠大志向的人,“一生之成敗,皆關於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懼也”因為好的朋友也關乎著自己的一生成敗,不能不掉以輕心;“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另外交友的原則是要專一,要不然時間久了也會不親近,

  處世之道

  首先,“情緣人佔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不可輕取人財”,這些至今還在流通的道理,曾國藩早已將人性琢磨透了,這點我們一定要謹記;其次,“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一般敬畏別人的人都不會私自評論他人,這些謙虛謹慎的人;而那些喜歡譏笑評價別人短處的人,都是些傲嬌之人。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閉卻是非之口。最後,“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人無完人,難能可貴在與人交往中,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知道他壞的地方;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知道他好的地方,這兩種人在我們生活中太常見了,不能喜歡他他就是什麼都對的,不能討厭他他什麼都是錯的。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7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儘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於當天的日記裡,對自己的錯失,毫不留情,並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達到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不過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們積極地面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裡,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對自己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能力和素養,面對世界。

  一、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願意做一個失敗者。對於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在:為人表裡一致,內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於眾。有恆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己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二、曾國藩對今人的啟迪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為歷史能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恆心。“恆”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恆,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該如此。

  (一)普通人照樣可以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鬥。曾國藩成為後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為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老師楊昌濟談到自己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為勉之。”此話對毛澤東的鼓勵是相當大的。現今儲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負的形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後便可以做官,現在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後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複雜多變社會的能力,缺乏成就事業所必須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後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於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昇華,為他日後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紮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為容易掌握。現在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裡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後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得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成就的大小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後一個集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8

  曾國藩生於清代,早年的他並不聰慧,命運多舛。但他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雖然不如別人,但他時刻檢省自己。一點點努力,堅持了幾十年。對後代的教育,曾國藩也是如此。連一個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們這些人有什麼藉口不勤奮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走捷徑,一定要腳踏實地。

  在曾國藩平叛有功後,被升為了二品大員,但他卻保持低調謙虛;在滿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候,曾國藩卻在學習西方的知識,為晚清中興做出巨大貢獻。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不因為自己取得了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無人;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滿招損,謙受益”,謙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曾國藩雖為晚清重臣,但他認為“窮”乃“善身”之道,並以此教育後代。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不懂節儉,最終一定會走向敗亡。就像我們不能互相攀比鞋子,書包等。應該一切從簡,好好學習。不然會因為攀比而變得荒廢學業,一天到晚只關心物質。要勤儉自律,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能做到這些的人,將來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國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為他知道“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道理。我們也要學習他勤奮,謙虛的優點,一點點的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也不要過度的去謙虛,過度的謙虛會讓人失去很多鍛鍊的機會。

  有些人讀了這篇文章後可能會認為,“那我一定要成為第二個曾國藩”之類的,卻不知道有些東西不要過度地去追求,過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種“奢”。不需要做得像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那樣,只要去儘自己所能就好了。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9

  我很早以前就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於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譭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揹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現在的教育。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現在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麼去愛他人、愛祖國。

  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0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為現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曾國藩家書》收入了曾國藩自出仕始至終的經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為聖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為聖賢的人屈指可數,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聖賢者,首先為聖,聖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著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慾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範。

  其次,聖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群。曾國藩在嚴於律己的同時,在為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為賢者。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1

  因為陝大線上的活動,我有幸讀到了《曾國藩家書》這本書。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梁啟超說:“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而青年毛澤東在1917 年致黎錦熙的長信中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至今190餘年裡,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思其原因,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共有數百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為政、用人、養身、軍事諸篇,值得細細品讀。

  其中的修身勸學交友篇,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大有裨益,而理財為政等篇目也會對我們日後的交友生活有深淵影響,曾國藩的家書,並非只是簡單的報平安道家常的書信,而是抱著極大的責任心和對後輩的殷殷期盼之情,他將自己的見識簡介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子弟,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修身篇中他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著山望那山”“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欠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制”,勸導小輩做事需有識有志,要有恆心,且要常做悔悟。在勸學篇,他反覆告誡要讀書,“讀書貴精專”,學業之精深,全在一個專字,他聽說就九弟立志練書法,“日日習字,甚有長進”,心中不勝歡喜,他還說“不怕進得遲,只要中得快”,反對淺嘗輒止,世上的大工程,都是靠長期不斷的點點滴滴功夫積累而成,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道理淺白簡單,關鍵在於難以堅持,曾國藩的一生,其實也是驗證了這一名言,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做事“有恆”,是最重要的一點。而在交友篇,曾國藩說道拜師交友最在一“專”,他說“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交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另外,他也告誡大家,須親近良友,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這些名言,在如今也仍舊適用。

  《曾國藩家書》是為人處世之典範,修身養性圭臬,可謂字字珠璣,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相信每位同學讀後都會有自己的體悟。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2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裡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裡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裡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裡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從《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後,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3

  一向以來,想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可惜事務繁雜,定不下心來。一日,偶然看到《曾國藩家書》,翻之,字行間話雖短,然語言精練,讀之令人深思。

  曾國藩作為大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其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書中體現的“仁”、“禮”、“慎”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此刻來看也十分具有進取的意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說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恆。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裡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

  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恆,指的有恆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這些往往是我們此刻社會所欠缺的,君不見,部分高官大吏因腐敗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養德。“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多見自我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我貪”,敬畏規矩、修身養德才是我們處事應有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能夠坦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並且能夠做到修而樂之,修而有為。

  我們應當用“入世精神以辦實事,體老莊以寄閒情,由中國文化中培養見地,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憑自我奮鬥,立大志,修煉人格,以大氣度做事,以收斂態做人,認準目標,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修煉心態,端正心態。

  曾國藩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讀書的態度。並且他還認為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而他自我更是每一天必讀書十頁,寫百字,記日記,並且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雷打不動。並且讀書時“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為人。”正是這種讀書持之以恆的精神讓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詣連毛主席都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謹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會收穫很多歡樂。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4

  曾國藩有一晚在家讀書,恰好來了一個小偷蹲守在窗外,準備等他睡覺後入室行竊,不料曾國藩一篇文章讀了許多遍仍然不能背下來,小偷實在等不及,在外面大聲說:這麼笨還讀書幹什麼?我都背下來了!然後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去年讀了唐浩明的《曾國藩》,從第三者的角度認識曾國藩,對他佩服不已,難怪毛澤東、蔣介石都將其視為最佩服的人之一。現在讀《曾國藩家書》又從第一人稱的角度瞭解曾國藩,他對於讀書的態度,他的讀書方法以及待人接物間的顯露的極高的修養,更是令人欽佩。

  曾國藩認為讀書的目的有二: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讀書的目的,一為提高道德修養,二為有立足之本。現代人讀書似乎更注重後者,使讀書功利化之風氣愈演愈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立足之本則無心潛心讀書,讀書的過程不注重道德修養就會成為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二者也是共進共退的過程,如有偏頗應及時矯正。與其思考讀書何用,不如把時間用在讀書上,去書中尋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顆空洞的大腦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思而不學則殆”,很多疑問前人智者已經為我們做了精彩的解答。“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一分努力一分收穫,與朱子 “業精於勤荒於嬉”想通。正是專注的讀書習慣,持之以恆的堅持,讓曾國藩能夠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讀書、日記、書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課,即使身居高職依然堅持如一。這正是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要努力,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之心態。曾國藩每日堅持日記可謂“吾日三省吾身”之極致。很可怕的是我們自身有時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卻不敢面對,一昧逃避再逃避,這應該也是墮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古人持之以恆的精神,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於大環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心恬淡寧靜。歸根結底是古人注重品德修養,而現代人更喜歡流於表面之事,任內心雜草重生也置若罔聞。“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且讀好書才是正道。(無痕)曾老師點評無痕書友是我同行,也是老師,妄測也應該是語文老師。她的題目是“讀書貴有恆心”,既然都是老師,我想就學生學習這一點來說說“讀書貴有恆”這一點。

  我們現在的學生讀書,看似條件好多了,但是細細考究起來,則不然。一方面,他們很難立常志,因為現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從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學生不知道讀書是為了幹嘛?我們那會出身貧苦,於是從小就為了改變自身甚至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而努力考大學,所以從不懈怠。如今的學生不努力也可以獲得衣食無憂的條件,那麼考大學幹什麼呢?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相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學生,給他一個手機就夠了。對於成人而言,手機的誘惑都無法抵禦,何況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讀書確實是有趣的,但是對於尚未培養出趣味的學生而言,遊戲肯定要比讀書有趣得多。那麼想要他們讀書且有恆地讀書,更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讀書貴有恆”,說來容易,實行起來很難。一方面,要立遠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生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師給孩子德志向不過就是溫飽或者小康等物質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達到,那怎麼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無旁騖。只有在志向遠大的基礎上,有恆地讀書,才能有一番作為。這時,排除干擾,心無旁騖就顯得格外重要。正如無痕書友所說:“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於大環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心恬淡寧靜。”內心的恬淡寧靜,才是讀書有恆的初始和皈依。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5

  這個板塊是我自己的閒言片語,算不得文章,勉強能算得上是筆記,或許稱之為日記更合適一點。每天寫一點,夠字數就發出來,不對自己下太大的硬性指標。

  重要的是每天都寫一點,算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礪。下面簡單分享讀《曾國藩家書》的一點感悟。有人說,中國兩千多年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剩下的半個就是曾國藩了。

  不提曾國藩生前的種種成就以及後世對他的譭譽,單論做人做學問持家立業教育族眾來說,他無愧這‘半個’聖人之名。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都不錯。

  曾國藩,怎麼說呢,是歷史上少有的讀書“讀傻”的那一類人,他是真的將詩書禮義裡的東西讀了下來、記了下來然後揉進自己的骨子裡,使之成為自己人生的提綱挈領似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古風‘的。

  關於曾國藩讀書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說是一天晚上,一個盜賊偷溜進了曾國藩的臥室裡,藏在了一根房樑上,曾國藩在下面點了根蠟燭趴在書桌上讀書。盜賊本想在曾國藩睡著了後偷點東西走人,然而不巧的是,曾國藩背書背到了一段比較難的段落,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下來。

  小偷在房樑上等啊等,想著再等下去天都要亮了,於是就跳了下來。曾國藩看到房間裡突然出來一個人,十分驚訝,還沒來得及說什麼,盜賊就指著曾國藩鼻子一通大罵,“你你你,真是笨死了,虧世人還說你是個難得的有學識的人,這麼簡單地段落都背不下來,我在房樑上聽了幾遍就背下來了,聽我給你背一遍。”

  盜賊嘰裡呱啦將曾國藩剛才讀的一字不落的背了下來,然後揚長而去。曾國藩看著盜賊的背影十分佩服,於是更刻苦地讀書了。後來曾國藩成了曾國藩,而盜賊還是那個盜賊。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經不可考,不過這也恰恰說明了曾國藩做學問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書》中寫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做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我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得業並增,則傢俬日起。

  把進德修業當成賺錢的行當,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6

  我看過《曾國藩家書》和《曾國藩傳》,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好書,特別值得去看,並且是細看。仔細地品,絕對會對你的人生有幫助先說一下曾國藩這個人的功績,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千古一完人。

  曾國潘,晚清四大中興名臣,在清末列強入侵,內憂外患之際,硬是憑藉自己的鐵血手段,與左宗棠等人,剿滅太平天國,將積弊的清王朝的氣運延續五十多年。

  曾國潘一生鎮壓太平天國,提倡“經世致用”,希望用實業興國。他的才能,功在當時,利在萬代。因其極具前瞻性的眼光,促進了中國的近現代化建設。在他建議指導下,中國建造了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也由此,曾國潘被後世人稱為“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國藩確實繼承了中國以儒學的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曾國藩完全按照儒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執兩用中”,“持盈保泰”,“剛柔相濟”,“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其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等等,這些都在《曾國藩家書》中都有所體現。

  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首領,是中國近代化的開創者。曾國藩將魏源的“師夷之長技”思想付諸實踐,率先造船制炮,興辦近代軍工及科學技術。魏源明確說:“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而曾國藩的“智”則既包涵了“堅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與此相關的科學文化或其他先進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傳的學術的某些部分。曾國藩不僅有此思想,而且付諸實際行動,可見曾國藩比魏源眼光更遠,勇氣更大,思想更開放。曾國藩用“師夷智”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行動綱領,比其同輩也要高明。

  至於我自己透過觀看《曾國藩家書》的感受來評價曾國藩是個怎樣的人呢?

  那就是大器晚成,屢敗屢戰!

  《曾國藩家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當屬他多次提到的黃子濤,這個人是個奇才。

  黃子濤天賦極高,有大想法,喜好買書,買了很多書,腦中有大古董。

  學習六年便能破題,做《選將論》七千字,轟動京師。

  黃子濤最擅長的,莫過於融合前人古籍,匯成自己的思路,寫成自己的書。《選將論》更是古來奇書,於兵法一道有獨解!

  從這裡看黃子濤,估計許多人都是非常羨慕的,羨慕他的天賦,羨慕他的才華。甚至覺得,不停地買書去寫書,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但是,曾國藩卻不讓自己的弟弟們學他。

  而是腳踏實地學習,就如同他一樣。

  曾國藩終其一生,僅僅是賜“同進士”出身,不是進士。

  他的進士之路,看起來都是那麼晚!三十多歲才考中功名。

  但是,晚並不可怕,只要你肯努力,再晚也不過就是大器晚成!

  曾國藩是大器晚成的典範,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那可真的是人生的巔峰啊!

  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曾國潘:“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博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進懼傾記。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雖然黃子濤那樣高的天賦奇才,人生後期也創辦學校,教育不知道多少人才,能將古今知識吸收變成自己的教人。地位卻依然比不上曾國藩。

  只有曾國藩做到了人臣的極致。

  曾國藩組建湘君,與太平天國打仗,一開始總是失敗,更甚者被石達開一把火燒光了戰艦,曾國藩差點跳河自殺,是被左右救下的。卻最終堅持了下來。

  梁啟超曾經說過,一個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須要很強的意志力。

  文官出生不是武將的曾國藩能做成自己想要的事業,肯定有比平常人還要厲害的意志力。別人都是屢戰屢敗,他改成屢敗屢戰。

  看《曾國藩家書》,能夠到各種積極的人生處事觀點。

  《曾國藩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有記載,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

  所以,越是今天現代社會,我們越應該學習《曾國藩家書》體現的思想價值。

  希望現代人多讀《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7

  我寫的是手足情誼,今天我想講講曾國藩對讀書的見解以及對我的影響。在“曾國藩家書”中,他曾經提到“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讀完這段我只能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感受了,同時暗暗感嘆為什麼我總結不出來這麼精闢的見解。讀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這裡談t的讀書不是指讀小說,更不是指看漫畫,而是指讀那些有知識,有智慧的書。通常這類書都會有些枯燥,讀起來很生澀,讀久了會昏昏欲睡。所以,曾國藩在書中提到讀書第一要有志,吊著一口志氣讀書才會堅持下去。

  我對這一點有著深刻的體會,幾年前我去一所學校面試,因為不是研究生學歷,試講完之後校長說,“嗯,講得不錯,但是你這學歷應該只適合教幼兒園的小朋友吧。”說實話,得到這樣的評價我的內心是極其不服氣的,雖然我的學歷不高,但是我的教學經驗絕對豐富。不服氣也抵不過現實,灰溜溜的離開學校之後,我就暗下決心,你說我不行是因為我沒有體面的學歷,那我就偏要讀一個體面的學歷。

  憑著這口志氣,我走到了今天,在教育學世界排名第九的大學讀master。但是,我始終認為不應該以一個人的學歷作為他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唯一標準。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個人中難道每個人都要有一個漂亮的學歷背景才會成為別人的老師嗎?如果一個企業只用一種標準來識人,那麼在這樣一個嚴格又統一的標準之下難免會漏掉一些真正優秀的人才。

  有點兒跑題,我們接著聊讀書,關於“識“,是指著無論我們讀多少書,我們都應該保持低調的態度,不要因為讀了幾本書,就覺得已經飽讀詩書,可以指點江山了。據我觀察,那些越是成功的人,越低調,越親和,越願意傾聽。相比尚未成功的人來說,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更低。前幾天我遇到我們的院長,我以為他已經不記得我了,沒想到他笑眯眯的走過來問我:“粵語得不得啊?”還告訴我以後他跟我說話可以用粵語,因為他的粵語非常標準又容易理解,可以幫助我很快的掌握粵語。然後,笑咪咪的離開了,留下受寵若驚的我在原地轉圈圈。雖然我知道以後我跟院長交流的機會可能屈指可數,他也不會真的有時間教我講粵語,可是就是這種親和的態度和平等的姿態讓我對他的印象大大加分,雖然院長大人根本不需要我給他加分啦!

  然後,我們再聊一下“恆”,“恆”就是恆心嘛。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堅持,因為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會看到堅持的結果。就例如健身,馬甲線不是一天練成的,翹臀也不是幾個深蹲能促成的。當然,滿腹經綸也需要時間來驗證,今天讀一本書,明年再讀一本書,註定體會不到堅持的益處。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而在堅持的道路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阻撓著我們,克服這些障礙需要靠強大的意志。

  最後,我想再聊一聊曾國藩的“不二“讀書法。其實,他主要講的是當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需要讀完這本書,然後再接著讀下本書,不要一本沒讀完,就拿起另一本書。以前,我讀書的時候會下載很多本書,然後一會兒讀這本,讀煩了就開啟另外一本接著讀,如此重複導致讀了很多本都只有開始沒有結尾,書中的思想也沒有領悟到。因為同一時間讀好幾本書,每本書的精華都領略不到了,讀書需要思考和反思,為了讀而讀的確掌握不到其中的精華。

  看完“不二”讀書方法之後,我就改變了自己的讀書策略,其實這樣並不會降低我的閱讀速度,相反還會push我結合自己的經驗做出相應的反思,大大提高了閱讀速度。讀書最好的狀態就是會有反思,這樣才會更深刻的記憶書中的內容,融會貫通,從而達到運用的目的。不知道我講了這麼多,大家對讀書的方法有沒有一個更深刻的瞭解?或者你們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讀書心得,讓我們一起進步嘛。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8

  俯首一枕清流 ?

  仰首你的風骨當代政壇上兩位針鋒相對的人物,毛澤東與蔣介石曾經同時推崇一人,毛澤東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說:“你們如能詳看其家訓與家書,不特於國學有心得。”他的學生則評價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曾有一個故事寫少年時期的曾國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靜,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反覆背了好久還沒有背下來,他就一直背誦此文。沒想到房樑上趴著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覺後下手,聽著曾國藩一遍遍地背誦,小偷早已爛熟於心,而他還在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終於忍不住跳將下來,訓斥道:“你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揚長而去。且不說這則笑話的真實性,但文中所說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卻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其以中等資質創偉世之功。

  曾國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寫日記,並誓言“終身不間斷。”其後無論是悠閒的翰林院、無論炮火硝煙的前線陣營、無論公務纏身的總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後幾天已拿不動筆了,曾國藩從未一天間斷過日記,他的日記並未流水賬,而是寫自己的“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每天反省自己過失。其意志,硬似鋼鐵;其修身,志如堅冰。

  要論當今國內發行量最大的書籍,當數《曾國藩家書》,書店、超市、車站、機場甚至地攤,只要有書的地方都能見到《曾國藩家書》,各種版本,反覆印刷,無需廣告宣傳、不要簽名售書。《曾國藩家書》收集曾國藩寫給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說讀唐浩明的《曾國藩》讓人熱血沸騰,那麼讀《曾國藩家書》讓人肅然起敬,文章沒有瑰麗的詞語、沒有雄奇的章句,卻字字珠璣,閃耀著人格的光輝,關於修身、關於齊家、關於治學、關於為人處世……家書中,曾國藩對兄弟子侄反覆強調戒驕戒惰、克勤克儉,“知之非艱、行之惟難。”最重要的是他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在他的這種家風傳承下,其後人歷經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輩出, 成為教育、醫學、科學、藝術等領域的行業翹楚,且低調而不張揚。孟子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是一個孝順的兒子、苦心的兄長、嚴慈的父親。面對親人,曾國藩化作一江春水繞指柔。書真是個好東西,能讓你穿越時空垂首恭立於聖賢旁邊,靜聽其諄諄教誨,醐醍灌頂。

  讀一本好書,如擇一良師、如交一益友。曾國藩有一封寫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國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責備,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優秀能人,彭玉麟、楊嶽斌、郭松燾、沈葆楨、李鴻章、容閎…都是當時政治、軍事、科技方面的中堅,他的幕府中人才薈萃,甚至超過翰林院,在他的字典裡沒有“嫉能妒賢”,只有“見賢思齊”。

  當時堪稱有諸葛之才的左宗棠屢建奇功,頗為自負,一天,曾國藩與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歐陽兆雄看望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揚言曾國藩不如自己,歐陽兆雄則說:“帶兵打仗,曾國藩或許不如你,但識人用人卻強過你幾倍,曾的門下人才濟濟,你的楚軍除開你這個統帥外再無第二人。誰不如誰,後世自有公論。”說得左宗棠啞口無言。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時時攻擊引起當時政界的普遍不滿,於私,左宗棠與曾國藩八年不相往來,於公,左宗棠西征,曾國藩將湘軍中最強勁旅劉松山的部隊派出增援,糧餉及時保障,當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朝中大臣評價:“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謂西北第一人。”曾國藩補充道:“豈止西北第一人,當屬全國第一人。”話傳到左宗棠那兒,左宗棠聽後既感動又慚愧,終於低下高傲的頭,主動寫信給曾國藩冰釋前嫌:“…三十年交情,盡在此中: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人低為王、水低成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曾國藩以大海般胸襟,廣育英才、風雲際會,可謂上善若水、從善如流。曾國藩在家信中對子侄們說“男兒不可懦弱無剛,必需要有倔強之氣。應在自修處求強,而不可在勝人處求強。”一生徐圖自強的曾國藩,從不去與別人爭強鬥狠。曾國藩建立湘軍,嚴軍紀、苦操練,一介書生,率領湘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臥薪嚐膽、刀口舔血,咬緊鋼牙不服輸。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歷時十年,湘軍從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備受正規軍歧視,到的擁兵三十萬、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曾國藩以徐圖自強蕩平天下,其勢如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水滾滾東流,時時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手捧《曾國藩家書》,如臨湘江、如立長江,俯首間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間你的風骨,薪火相傳。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9

  前段時間在好友的推薦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鐵的時間斷斷續續的終於把曾國藩家書看完了,感觸頗多,他之所以這麼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時常反思自己的過錯,勸誡他人,在讀書的過程中,感覺就是面對面在和曾老對話,從他的日記中也可以看出其實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

  曾國藩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究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繼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的又一儒學大師。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寫日記了,曾老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人無完人,他年輕時也犯過很多的過錯,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別人看來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卻依然低調謙虛,才有這樣的成就,我有個同事他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堅持寫了好幾年的日記,這是一個好的習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呢,從開始寫日記開始,已經寫了幾個月了,現在回頭看看當時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時候還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對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成長,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堅持持續輸出和反思下去。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0

  “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近代維新運動領袖梁啟超曾經這樣評價他。曾國藩,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幾位名臣之一,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有著無限智慧,在治家,治政,治學,治軍之道上有著極深的造詣。《曾國藩家書》雖為百年前的一封封家書,卻給現在的我們傳播著無數的真知良言,鼓舞著,引導著我們走向自己和國家的未來。

  有識有恆,是一個君子立身立本的起點。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談到有識,曾國藩說:“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少年文字總貴氣象崢嶸”,少年當“蓬蓬勃勃,如釜上氣”,“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後此彌不肯為矣”。然“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恆。為師當嚴而有恆,為人父母當嚴而有恆。曾國藩就是這樣的有志有恆之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讀書學習日不間斷,堅持用小楷寫日課(即日記),一有什麼想法就記下來,以使自己隨時克服過失。他不僅自己這麼做,而且告誡自己的弟弟們:“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勤懇儉樸,作為家長和長輩,不論是在家境貧寒生活勉強維持的境地中,還是在官場得意、生活富足的時期,都時刻提醒子女和其他家眷要勤儉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民間多有”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曾國藩敢於力矯時弊、直言進諫,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精神難能可貴,他不僅以自己的”戰兢自持,行之有年”的態度對部署作現身說法,並以”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誘之官祿,這種提法在當時腐敗昏庸的官場確不多見。曾國藩曾寫下:”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處人”的警句,時刻不忘提醒自己修煉官德,作為封建士大夫的他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權力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社會”蛀蟲”們形成鮮明的對比。作為為國家出謀劃策的官吏,他對自己的工作始終保持著一絲不苟,勤奮用心的態度,不論自己的年齡和官職都始終堅持練字、讀書來提升自己。他告訴自己的子女:“勤懇而儉樸,能自我約束,習慣勞作和辛苦,可以適應順境,可以適應逆境,這就是君子作風。”他以“有識、有度、有常”的準則教育和約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樣,早起,躬耕,親自打掃庭院,要求兒子讀書要學思結合,學以致用,不晏起,有規律。

  掩卷深思,曾公警示之言縈繞於耳,吾輩當勉之。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1

  他是一代中興名臣,以諫言修明政事;他是湘軍首領,以忠心平定一方;他入翰林,也從武,講文學修養,亦備有武略;置身於晚晴動盪的時局之內,在政治的漩渦和地方的動亂之中,他也如無數普通的人一樣,是父母的兒子,是弟弟妹妹的兄長,是兒子女兒的父親。為官入仕、領兵打仗三十載間書信未曾斷絕,這些書信也承載了曾國藩有關修身、養性、交友、治軍、為政、交友、處世、用人、理財等方面的諸多思想。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曾國藩以家書為媒,構築起與家庭的聯絡,時刻肩負著屬於家中長子的責任,將身邊大小事宜告知父母,時刻關注父母身體與需求,可謂孝順尊敬。曾國藩在稟父母長輩的家書之中,內容大多為“平安”。無論是所謂“男身體平常,男婦亦如常”中告知父母自己和妻子一切安好,無須長輩擔憂,還是“喜堂上個老人安康,家事順遂,無任欣慰”中對家中長輩身體安康的欣喜,於在外遊子,父母長輩的身體安康,為人父母孩子在外一切安好,這些便是平安。

  而家中兄弟之事,曾國藩也事事關心。“勉在孝悌上用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進德修業全由自主”、“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恆”、“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一封封家書中,小到寫字讀書做學問,大到為官做人修明德,無不透露出曾國藩對兄弟姊妹的深切希望與良苦用心。所謂長兄如父,曾國藩身為家中長子,既孝順尊敬父母,也團結友愛兄弟姊妹。不求兄弟人人考取功名入仕途做官,但求會讀書有修養,明道德,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恆專一。

  對於子女,曾國藩則更多充當一個引導的角色,亦師亦友。他在信中高速兒子如何讀《漢書》,如何分辨《尚書》真偽,作文貴珠圓玉潤,寫字宜常臨柳帖,鑽研古義望都顧江等六家之書,他不教孩子讀書的具體的內容,卻常常教誨他們如何讀書,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給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望子成才,但絕不過分干涉孩子的決定。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長子曾紀澤學貫中西,成為了晚晴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紀鴻,則成為了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於國家而言,曾國藩是為一代中興名臣,鞠躬盡瘁;而於家庭而言,他所寄給家中的一千五百多封書信無不體現出了他作為兒子、作為兄長、作為父親的沉甸甸的責任感,責任感之外,更是深切親情的羈絆。縱觀曾國藩的一生,無論自己經歷的順逆,無論他人評價的褒貶,家國二字都深深紮根在他的心中,更藏在一封封家書的字裡行間。

  時光流轉至今,近代的動亂不安早已離我們遠去,家書的形式也早已被資訊、電話、網際網路等方式取代,從前車馬行半月方能看到的家書,如今也變成了手中方寸之間點擊發送即可見的由電流、程式碼匯聚成的各樣文字,“雲中誰寄錦書來”似乎成了一種無須擔憂的擔憂,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聯絡,變的是我們與家庭聯絡的方式,不變的是每一個在外打拼的中華兒女對家庭依戀與深情。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2

  時值學中夏休,家中小妹無事,讀《曾國藩家書》。然書中所言皆為文言,有惑,遂來討教。餘讀之,為先生之大智所引,心之嚮往,不分晝夜,讀罷方休,有感。——小記

  官場的春風得意,為人處世及家庭教育的成功,造就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在官場,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但在《曾國藩家書》中,我領略到了這位名臣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的無限智慧。

  一、修身之道,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有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家中兄弟,功名富貴變幻莫測,唯有建立功德和修習學業才是把握在自己手裡的。功德增一分,學業增進一分,我們就進步一分,但功德和學業的修養需要不斷的累積,不是一日而成的。

  大學畢業到現在已三年有餘,在現在的工作單位也已將近四年。三年多的時間裡,收穫了許多,成長了許多,但最讓我感到幸運的是工作後遇到的領導和同事。領導常告誡我們:“對待工作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精耕力作。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努力提升工作能力才是硬道理”。他的想法與曾先生不謀而合,是以大智慧也。在這裡,是領導,也是長輩;是同事,更是朋友。

  二、凡事皆貴專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塗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信中,曾國藩提出“凡事皆貴專”的看法,指出對待老師、朋友都要專一。對老師不專一,學業就會學不好;對朋友不專一,就不會的到朋友的真心。無論擇師還是交友,都要一心一意的去對待。

  家中母親並未有多少學識,卻總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想著眼前能得到多少,努力去做,必然會有回報,凡事要堅持”。我想,這些話語並不是她從聖賢書中所得,而是她人生經驗的總結。母親喜花,她總能想到各種各樣的辦法讓她的花兒茁壯成長,連我養的瀕臨死亡的多肉她也能耐心挽救回來。雖是業餘,但附近專門養花的街坊也總來找她尋求養花秘籍,想必這就是她專注於養花一事的成果。母親堅韌而專注的性格對我們兄妹三人影響巨大,而我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更與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家有母如此,甚幸。

  三、居家惟崇簡可以長久

  “居家之道,惟崇簡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滾,過於絢爛。爾教導諸妹,敬聽父訓,自有可久之理”。曾國藩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耕讀家庭,寒窗苦讀數十年,從軍數十載才得來名譽、地位和家業,他深知這一切都來之不易,也希望家族的顯赫能夠傳承。在這封曾國藩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信中,他淳淳教誨兒子要勤儉持家,作為兄長更要做好表率,只有勤儉,家族才可以永不衰敗。

  祖父在世時,總會給我們“講古今”,大多時候會回想起曾經的苦日子。家裡人多地少,總是吃不飽飯,啃樹皮、煮皮帶絕不是書本中寫寫而已,揉完面的手在水裡洗洗就可以做一頓麵糊糊(恐怕是水糊糊吧)……我們未曾經歷過這些,兒時也不能理解為何一向和藹的爺爺,會因為浪費糧食而呵斥我們。父親也是,家裡的剩飯總是他承包,一點也不捨得倒掉,母親做飯菜時也是“適量而行”,寧可不夠吃點饃,也不留剩飯,這已經成為我們家的習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工作以後開始逐漸擔負家裡的各種支出,才知道即使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一米一粟也來之不易。曾公之家業尚能如此,我們又有何理由不勤儉?

  四、行公事須深謀遠慮

  “公義糧餉一事,果出通邑之願,則造福無量,至於幫錢墊官之虧空,則我家萬不可出力。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此事若各紳有意,吾家不必攔阻,若吾家倡議,萬萬不可。且官之補缺,皆有保法,何缺出輪何班補,雖撫藩不能稍為變動”。曾國藩信中告誡弟弟,公議糧餉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家鄉父老的要求,那麼造福是不可限量的。至於出錢去墊付官府的虧空,那萬萬不可以出力辦事。官員的補缺,都有固定的辦法,就是撫臺衙門也不能稍微變動。作為一名位居高位的重臣,曾國藩深知,要成就事業,必須要深謀遠慮,要有全域性意識。既要順應民情,也要審時度勢,不為求一時之功而忽視潛在的風險和危機,也只有這樣,個人和家族才能長久的發展。

  作為一名藥品檢驗人員,日常工作中一個小小的實驗也能反映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對一天的工作做計劃,今天要完成什麼檢品?需要準備哪些器具?要做哪些準備工作?怎麼安排時間最合理?整理清楚這些問題,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忙碌的工作也變的井井有條。如果不提前計劃,免不了丟三落四,更影響檢驗進度。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年度計劃,雖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整體的工作總還是在計劃範圍之內,提前做好準備,考慮好應對措施,工作才能得心應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大道理很玄妙,但曾國藩在給家人們的書信中以兒子、兄長、父親的口吻娓娓道來,將枯燥的人生哲理淺顯地描繪的淋漓盡致,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大多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曾公之功盛兮。

  掩卷深思,曾公警世之言縈繞於耳,吾輩當勉之。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3

  自己接觸《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有故事的,在自己初中畢業那年去到自己姑姑家中才瞭解到姑父是曾國藩的後裔,家中自有《曾國藩家書》,也正是聽姑父的推薦,自己才對於該書有了一定的瞭解與興趣,當時並未完成閱讀,這個學期上了方老師的課後,不經意見到方老師的書單中有這麼一本書,於是在這個學期完成了閱讀。曾國藩的一生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家書》一般分為七大篇,即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為政、用人。幾乎涵蓋了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對於自己的啟迪也是巨大的。

  修身是曾國藩家書的核心靈魂。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無不在“修身”上有獨到之處。曾子說過:“每日當三省吾身。”在晚清諸位名人之中,曾國藩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範例。他在個人修養上最為嚴格,他每日靜坐,反思己過,數十年如一日潛心修為。他立志於聖賢之道,無論是早年治學,還是後來投筆從戎,畢生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事無成。”並謙虛地舉例自己在當翰林時、讀理性書時和在外帶兵的“不恆”,結果“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他的“持身敬肅、靜坐養性、早早起床、讀書專一、閱讀史書、說活謹慎、保養真氣、愛護身體、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月不可荒廢舊技能、寫字、夜晚不出屋門”的修身十二法影響廣泛,對現代人還很有教益。

  治家則是《曾國藩家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曾國藩十分注重對家人尤其是弟弟們的品行教育,特別是要求弟弟們戒除“傲”氣。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在《家書》修身篇中共有37封書信,其中專門提出要弟弟們注意戒除“傲”氣的就有10封書信。在《勸弟勿夜郎自大》一篇中,曾國藩對六弟的虎頭蛇尾的行為頗有微辭,說“大抵第一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四弟九弟雖不長進,亦不自滿,求大人教六弟,總期不自滿足為要。”《勸弟切勿恃才傲物》篇中,曾國藩生恐弟弟們“平日皆恂恂退讓,第累年小試不售,恐因憤激之久,致生驕惰之氣”,特意來信述說自己如何“力除傲氣,力戒自滿”。在《言凶德有二端》一篇中曾國藩更將“傲”視為敗家之端,認為“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意思是凡屬傲氣欺凌物事,不必一定是言語傷人,有的是那股子傲氣欺人,有的是臉色難看而欺人。甚至在曾國藩打仗行軍的時候,也不忘記詢問“諸子侄無傲氣否?傲為凶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望弟留心儆戒,如聞我又傲惰之處,亦寫信來規勸。”從勸弟戒傲這一點上,就可以窺見曾國藩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落實,永遠是先要求到自己做到,然後再要求自己的家人做到,最後才會去要求自己的軍隊做到,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用的。單從“傲”這一點,放眼清華,我覺得這正是清華學生的通病,很多學生在心裡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帶著這種優越感總覺得自己可以凌駕於別人之上,完全不顧及身邊人的感受,我覺得很多時候如果能夠沉下心來,仔細悟一悟曾國藩家書的道理,看到的不僅是曾國藩的書信表面上的東西,更能看到曾國藩在寫這些書信時的心境,那樣,對於這些道理才會有更深的體會。

  雖然曾國藩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但只從《家書》的閱讀方面來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至於他的很多人生性的選擇留給大家去評判,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這本書應該放下他的一些爭議,從書本自身的角度去欣賞它。在今天,經濟發展迅速,激發了現代人的雄心壯志,卻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很多事情追求短期的效應,做事情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在“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這部家書值得每個人好好閱讀,在追求很多東西的時候應該重新認識自己,從修身開始,再去治家,最後才應該去“平天下”,或者說叫去創造一份自己的事業。讀罷,才理解青年毛澤東為什麼會說出“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話語。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4

  閒暇之餘,總會拾起《曾國藩家書》,品讀中,得以仰望“修、齊、治、平”的心靈世界,得以感悟為人、治學、處事的智慧哲學。而曾國藩的集大成也是對自身經歷堅持“自省”的積澱。說到此,便想到朋友一篇文章中所寫“人生的每段經歷都不會是浪費,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它會讓你看到許多不同的風景,會增加許多色彩斑斕的記憶”。此時,便不由回首自己四年有餘的成長經歷,更是讓我感觸頗深。從懷揣夢想執劍走天涯的恰同學少年到踏實崗位書寫青春的紀檢人,更是讓我收穫了太多的成長和厚重的財富。於我而言,何其有幸。

  有志有識有恆的感悟,教我在不同崗位如何成長。成長亦如讀書。然,“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正是對有志的感悟,才會在四年經歷過村、鎮、縣、市4個層級8個崗位之間,仍能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篤定,更好地在品味“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中,踏實地在每個崗位上學習如何求知、如何幹事、如何做人、如何與人共處,從而更好地汲取成長所必須的養分。正是對有識的感悟,才能始終在每個崗位每次成長中,始終保持初次接觸時的忐忑和興奮激動,“多方取益”。尤其是在重新開啟記錄成長的筆記,回看那些孜孜以求的點滴和筆記本上每個知識落筆的痕跡,感受最多的是生怕錯漏任何一個積累激發青春旋律的小心。彈指一揮四年有餘,無論是求知過程中的那份渴望,還是領導和同事們的倍加關懷,還是群眾的包容支援,也正是對有恆的感悟和堅守,才讓青澀的我在經歷成長的煩惱和快樂之後,慢慢褪卻了陌生和受挫之下的無助與失落,讓如今的自己越來越“篤實剛毅”,在駕輕就熟之間使得積累的青春旋律歡快躍動。

  “君子之道”的諄教,闡述我以追求和責任。“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正是對“君子就是要做一個有信仰且能堅守信仰的人”的理解,才更加清醒自身的追求和責任,這正如水滴與大海的價值定位。水滴雖無法決定自身的形態和大小,但它始終清楚只有注入江海才不會乾涸,這也正是江海的寬廣賦予水滴存在的空間和意義。這恰如,對待事業的態度,更是對信仰忠誠和堅守的一種折射。我們雖然無法選擇崗位,但可以決定對待崗位的態度,這便是紀檢事業賦予每個紀檢人的價值和意義。對於青春的我們而言,未來很長的路上,都會時刻胸懷夢想、充滿朝氣,而組織這個溫暖的家又總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為我們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和釋放朝氣的力量。再回望一路走來的四年,獲得成長之後的得心應手,這無異於是在準確定位之下實現個人價值與事業價值最大化的最佳展現。正如,水滴的價值終能在江海的洶湧澎湃中找尋到更多的存在感,我也始終相信個人的成長終能在紀檢事業的發展進步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對於每位紀檢幹部尤其是正值青春年華的紀檢幹部而言,青春賦予我們的總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朝氣與銳氣。也正如此,我們只有置身於孝賢忠誠、敬業奉獻、為民服務的堅守與擔當之中,才能真正理解並踐行知責思為、知任圖進、知德守正,才能用經歷之後的成長激發出屬於我們的青春旋律,才能讓我們不忘初心始終以嶄新的姿態奮力作為。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5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曾國藩,這位在歷史上譭譽參半的人物,既戴有清代中興名臣的桂冠,又被世人扣上罪人的帽子。我對他的認識大多停留在那個風雲鉅變、硝煙滾滾的世代,高中歷史最後一題的“歷史人物評價”,我只會寫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那時他的形象就像那張試卷一樣單薄呆板。

  而他的每一封家書,都跨越時空在我的腦海中搭建起他的舞臺、勾勒出一位心繫家國的“名臣”,以畢生之力致力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我是偷看了結局的觀眾,心中感慨敬佩他的偉大,眼裡卻總縈繞著灰色的低落。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曾國藩早年官運亨通,越級升職,與其秉持的為政之道密切相關。在給諸弟的書信中,曾國藩提到“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於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做官,與用牧豬奴做官何以異哉?”他始終以遵守道德、教化百姓為己任,一語中的,肩上始終擔著為官的使命,不忘初心。要學其從政之法,當先取其為政理念,以此為核心,雖歷史已逾百年,但是當今世代依然適用而且應大力提倡。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曾國藩對其家人的關懷不僅超過了大多數為官者,而且更甚於普通人。在信中從蘭姐生育是男是女,到兄弟的學業進度,曾國藩都會表示細緻地關心,並且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對其兄弟總是孜孜不倦地教誨,督促他們讀書寫字,修身養性,並列出自己和友人的事蹟來激勵他們,鼓勵其讀《大學》、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細微具體、無所不至。我認為這是他最打動人之處,於外他指點將士,於內仍舊孝順父母、照顧姊妹兄弟。於我而言,上大學之後總以學業繁忙為藉口,很少與父母聊天交流,對家中事務更是疏於瞭解,更勿談手寫家書。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閱讀完曾國藩所寫家書後,我領會到這一稱號不在於他的文章數量,而在於他的道德思想之深刻,在信中無不體現著他堅守的道德準則。在給父母的家書開端總會有“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在教導諸弟時,他明確指出:讀書的成就高低不在於時間地點的選取,而在於內心志向的堅定與否。以此糾正弟弟不正確的觀念。對於其自身,則堅持“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外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志向遠大、胸懷寬廣。

  當然也可以從其家書中體會到曾國藩思想受時代的侷限性,這與他一直所受的封建教育和生長環境密不可分,也是他後來受人詬病的一點。

  其家書留存數量超1500多封,但其中蘊含的修身治學、持家理財、治軍為政和交友處世的深刻內涵超越時空、是一個宏大深邃的思想宇宙,將其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如其倡導的“格物”和“誠意”相結合,我們會受益頗豐。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6

  這世間有什麼可以替代陪伴嗎?我想大概沒有。古時魚傳尺素,今人網路互聯,在古今相間的特殊年代,李鴻章以書信與至親之人相伴。李鴻章有許多兄弟,書中亦有不少勸誡弟弟的書信。小到日常瑣碎,大到立身處世,他常常與弟弟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想法。“展信佳”“見字如晤”,與見面寒暄相比,書信是一件更為正式的事情。無論是語氣還是遣詞造句上都需要經過一番思量,而翻開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讀來卻不覺枯燥板正,與印象中曾老不苟言笑的形象有所不同。跟弟弟講大道理,他以稻穀和錢幣作類比,“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為這一群弟弟簡直操碎了心,關於起床氣也要叮囑弟弟們“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也許是和親近的人交流,曾國藩叱吒風雲的一面不見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對和自己身上流著同樣血脈的家人的關切。

  《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文人志士在知行上不得不意識到將所學用於實踐的重要性。然而做任何事還需要有恆心。“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餘心即甚憂之。”曾國藩對於弟弟的擔憂正是當下諸多父母內心的寫照。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宗族形態中,耕讀傳家是經典的一條家訓。歷代文人墨客對於讀書的心得浩如煙海,而曾國藩在書中一語道破:“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開啟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私以為書本給人最大的一個意義在於格局。書讀得多了,心胸很難拘泥在一隅之地。人在遇到事兒的時候,隱約感覺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在書中你已經見過太多的故事和事故。所以為什麼會說勸君莫惜金縷衣,而是惜取少年時。若是閒暇時有拎起書瞅瞅的習慣,可能坡子街派出所就不會有那麼多輕生的案例,年輕的生命也不會以那麼決絕的方式匆匆謝幕。

  家書是一條輕輕的絲帶,我在這頭,愛的人在那頭。看似柔弱無力的絲帶藏著不為人知的家事與情深。西晉官吏李密向陛下陳說與祖母“區區不能廢遠”,曾老事無鉅細的叮囑和感念,也寄寓著其對於曾氏家族榮辱與共的責任感。在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用於聯絡家人的特殊形式——家書在媒介融合的的當下也以新的生命形態存在。例如,微信潛在地消滅了社會交往的時間和空間障礙,實現家人之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願景。影片電話功能的出現,更是讓原先“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夙願不再遙遠。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7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一生惡名與榮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之賊”、“曾剃頭”的惡名。他作為一位儒丈,卻能善始善終,成為時人推祟的處世聖人,他家族興旺,成為了每個成功者爭相效仿的楷模;他作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給後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經驗。換句話來說,曾國藩在近代中國是一位影響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廣為流傳,乃至於他已經成為現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澤東對他這位有名的老鄉評價甚高,歷數古代帝王無讚語,獨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為客觀,稱之為“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梁啟超曾驚歎:“如無曾文正毅力,必為失敗之人”。這些都歸於曾國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學問中能流傳後世的一套——《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最有影響力的100封家書中,每篇都是膾炙人口,每句話都耐人品味。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其中一篇——對其弟們勸學的之道。簡述了:讀書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無遺憾,要做到這點,十分不容易。聞道,必須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經沒有把握,有怎麼能聞道呢?

  “唯學問遠過古人,乃可評譏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學問之道,不可輕率地區評價或譏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評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現在那些講理學和漢學的人,動不動就貶評漢唐儒家,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習。善於學習的人應該對古人的書籍,逐一品讀,不能妄加評論。只有學問遠遠超過了古人,才可以譏評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學問之道。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對於《曾國藩家書》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的語錄,本人雖是淺讀,但卻收益良多,讓我也懂得了生活學習之道,時刻謹記:為學之道,最要虛心。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8

  我信步於我的書架中,偶然,我發現了一本有些陳舊的《曾國藩家書》,我隨手翻開,不禁投入到了這本書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後一頁,心中卻不禁感慨萬千。

  那不過是幾十封普普通通的家書,卻是當年曾國藩萬千智慧的結晶。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為政、用人、養生、軍事……無所不有。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這是曾國藩家書中的原文,曾國藩早已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勝不驕,敗不餒,心靜如止水。讀至此處,我不得不佩服曾國藩,他不愧為晚清重臣爾!

  曾國藩,謙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但是曾國藩的信也是為我們而寫的,他也給了我們一個有力的提醒。透過家信,看看曾國藩,再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不禁會羞愧萬分,我亦然。

  曾國藩,他受過無數委屈,但他毫不聲張,默默忍受。打落牙齒連血吞,好一個硬漢!當今的我呢,卻是一個彈簧,別人一壓,就蹦得老高。那次,一個同學和我發生了點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長的權力把我惡告一通,我聽見了,火冒三丈,衝上去和他爭辯了起來,甚至差點動手,乃至我又多了一個仇人。如果那是曾國藩呢,他也許不會爭辯什麼,只是默默忍受罷了。我回想起來,不禁慚愧萬分,中華民族自古以“忍”為上德,我為什麼不能忍呢?

  曾國藩有著一套獨特的治家之法,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這是曾國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興旺的基本,但是這也留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我們是這麼做的嗎?縱觀社會,連桌布都是“豪華、奢侈”的設計理念,“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哪裡有節儉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學何處尋?……也許,我們應該汲取一下曾國藩的智慧了。

  跟我們一樣,曾國藩身上原來也有許多惡習:居功自傲、出言不遜、待人無禮……甚至比我們更加嚴重。但是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努力克服,戰勝缺點,成為了一個謙虛有禮的正人君子。偉人總是有相通之處,富蘭克林生前也是這樣一個能夠剋制自己,去除惡習的人。由此,曾國藩也告訴了百年之後的我們一個道理: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只是因為他們比常人更會克服惡習。至此,我不禁感嘆:曾國藩成功之道,無過於此!

  這本書封面上有二十八個字,其曰:做人處事之典範,修身養性之圭皋,為官從政之精髓,治國安邦之箴言。我讀完了,不禁感嘆道:“這本書無愧於如此評價了!”

  曾國藩,晚清重臣,幾百年前,他留下了這些珍貴的信,今天,當我再次開啟那些塵封的家信,我卻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曾國藩的良言,不正是我們遺失的寶藏嗎?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嗎?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9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他一生勤奮讀書,從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觸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深層積澱。

  對於《曾國藩家書》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的語錄,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生活學習之道。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為人表裡一致,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為自己樹立了一個遠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用知識充實自己,為自己的事業儲備,力量。

  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麼問題就應該開啟天窗說亮話,有什麼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裡,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麼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才有助於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為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

  曾國藩的這些書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0

  近日,剛參加完統一考試完畢,不知結果如何,心中著實懸念。雖然說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但也是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所以說無掛懷屬於虛無之談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補習功課或者是攻讀高階,覺得也有不妥之處――這樣僅以此職業書本為自己所讀,感覺有點書呆子氣了。於是,十年後再讀此書確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對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牽掛,表達兄弟之情,我想我們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謂同胞者)何嘗不應該這樣呢?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同胞者各自成家立業後彼此的關心少了。或者關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牽涉經濟、政治利益時,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們以前所在的集團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給我們重新感受兄弟倫常中的一些同胞之愛啊!

  然後,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雲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可見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將靜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輩唐鑑向曾氏指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這一點,我也著實需要學學,如今三十多歲,依然不以靜。更無從如曾公所言時時自悔,洗滌自新了。

  這封信在談到為學時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溫法。這是子思、朱熹等人從熬肉中得到的啟發:肉必須經過這樣的熬,味道才會全部出來。讀書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後再對其中的章章節節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細細的咀嚼,讀熟讀透,以求探到書中的精義之處。對於必讀的經典書籍,這種猛火煮漫火溫的方法值得借鑑。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何嘗不需要借鑑呢?

  這封信的另一處主要談到德講誠正、術求專攻。其在信中提到藝多不養家,其實並非藝多的過錯,而是我們人,學藝多了便受到時間等限制而不能,不能專。想想,我這一生學藝倒是不少,到頭來三十出頭還是一事無成啊!

  這封信其實還有二處細節之處,一處為曾公講到自已與家人以後往來信件都以固定的紙張來書寫,以便儲存,說明連信紙的規格均有了恆字,以至有了我們如今閱讀的《家書》。我們的一生中,家信、情書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來,確屬不易。信中另一處是常寫日誌或作日記的方法,可以使人進步。當然,這兩處均得持之以恆。其實關於持之以恆一詞應該是我父親在我從小能記事開始用得最多個成語,可是我至今仍然沒有作到這個恆字或者說到今天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恆字。而我父親就做到了而且隨著他老人家年歲的增長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說髒話、不輕浮、舉止穩重

  以上這些說明,不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學習,其實我們所應學習之處在我父親已經言傳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歲數里),我何時能真正體會、運用呢?深思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1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個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為對人的崇拜。可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麼。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後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雲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責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的方法,並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的趨勢,從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恆,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可以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希望並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己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並存的時代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己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一種創新的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此言道出了人類渴望超越過去的態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澱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著,人才不至於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裡找準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2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裡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裡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絡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資訊、微信、網路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資訊,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3

  說起曾國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風,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實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裡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絝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階幹部。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4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後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後世的不多,但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可以略知一二。

  名為“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內容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可以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可以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捨。

  第一,關於讀書與修身養性。

  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恆,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於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慾,節勞,節飲食。太多的慾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小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於功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於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可以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則為寇”終極評價,但是曾國藩對於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己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裡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註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以延續自己的生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於養活自己。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活自己,讀書人勞心養活自己,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於鄉,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

  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己的才德,不至於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間沒有業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一定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一定會有暢銷的時候。那麼讀書人,如果業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會有其他辦法養活自己。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後來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後來自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數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己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古人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初記可以休”,是說一個人一旦讀書識字,他一生的憂患坎坷就開始了,曾國藩認為人的憂患有君子之憂和匹夫之憂,君子的心胸有包容萬物與萬民之量,有內自省與外輔王之能,然後讓父母不以生養自己為辱,這樣才能不愧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以自己品德修為,學業不長進為憂,以百姓冥頑不化、邊民狡詐,以小人在位、君子遠遁為憂,當然,這是上等人的憂慮,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匹夫會因日常瑣碎的一己之溫飽,世俗的榮辱,虛名的貴賤而憂,在曾國藩看來,匹夫之憂不足為慮。仔細想來,確實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過三餐,一生不過七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歸一堆土饅頭”,何必為了區區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慼慼焉?

  第四,識盈虛之有數。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裡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於饋贈親友,曾家並不富裕,作為家裡的長子,要支付家裡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己也是經常借錢度日,但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麼還要擠出錢來賙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認為是自己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

  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蹟,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小心,為了自己的仕途經濟,不僅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於自己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難的情況下資助親戚,而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小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於家和,關於交友,關於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5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之後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6

  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於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後,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