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通用7篇)

關於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通用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 篇1

  五月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屬於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我彷彿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於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恆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可你忙於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誇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湧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後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 篇2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離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控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聖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乾淨的靈魂,期待著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悅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的少年才俊們踏上了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他走得那樣決絕,不給自己任何餘地。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著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於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著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裡臥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覆迴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

  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 篇3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後,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個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了解的情況下,憑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在我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雲端的遠遊,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眞的結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於屈原來說,佢的責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悽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不復存在,只有一個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裡背誦楚辭,那種淒冷的美感,使夜閒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

  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帶進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遊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裡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後,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 篇4

  楚地,一個文化的烙印,其倜儻神秘,猶如含情脈脈的眸,時時抓住我的靈魂。

  屈原,一個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辭,猶如無處無形的風,時時拂過我的心尖。

  那種憂鬱,那種憤懣,那種千轉百折解不開理還亂的惆悵,歸根結底,都緣於那些溶入靈魂的深沉的愛。

  一、對楚地的愛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就是這個句子讓喚醒了久違的淚水,如此的不加設計,不加醞釀的流淚!能夠想象,當屈原在吟到此處時,該是如何的百轉千折,如何的淚雨滂沱!

  其實,憑著屈原的才能和見識,要在別的`諸侯國謀一個可以展示才華的職位並不會是什麼難事。況且在東周時代分邦建國的體制下,離故土遠赴他國並不是什麼“叛國行徑”,也不會有來自道德的譴責。士的橫行各國,諸侯、卿大夫的養士之風也非常的盛行。

  在《離騷》一文中,藉助靈氛口勸屈原離開楚地,遠走他國:“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又有巫咸更為明確的指向——臣擇君並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在此屈原也表現出一種內心的極端矛盾之情,也考慮,甚至真的要“歷吉日乎吾將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還是以僕悲馬懷的委婉表達來展示自己的選擇。真的,什麼才能讓一個極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將遠離故土時體會到僕悲馬懷而不是壯志滿懷,最終還是以自沉作為挽救楚地的悲壯的諷諫?而如果《招魂》確係屈原所作,則更借巫陽口吻明確“魂兮歸來”的抉擇。而在《橘頌》中則借頌橘再申自己“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達,最後都歸結於對楚地深深的眷愛。

  二、對楚君的愛

  對於懷王,屈原是懷著深深的知遇之情的。雖然在血統上屈原也算是一個貴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對與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也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確提到懷王對他的信任已經到了“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的程度。所謂“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如此的待遇讓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後來的懷王,卻是“羌中道而回畔兮”、“與餘言而不信兮”。最後,屈原被罷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對“黃棘之盟”的強烈反對!而他的反對、抗爭的所帶來的反應卻是:“蓀佯聾不聞”,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復”!美人遲暮,人生幾何啊?

  歷史證明了屈原預見的準確性,盟約只是讓秦國可以更好的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懷王果然被扣,最後客死他鄉。可以想象,當時的屈原應該是多麼的無奈傷悲加憤懣。可是即使這樣,他也只是強調楚王是聰明但被黨人遮蔽、欺騙。當我們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風》........我們怎能不被感動?

  在懷王被扣後,主張積極營救,可是對於頃襄王而言,難道不是樂觀其勢?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殘殺都常見,更何況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憐的屈原,愛的如此的堅貞,如此的不識時務。可是因時務而流變的所謂的愛,是真的嗎?

  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 篇5

  離騷,猶離憂也。我看離騷,通篇“尋求”二字。屈原實已看破,但不罷休,看破之後,還要尋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國的浮士德。浮士德臨死之前,說:美!得其善終了。離騷末段,屈原寫“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後,沒有看破這個看破。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間,才能相安無事。

  屈原是很有姿態的,他哭,不是胡亂大哭,要拿柔軟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他手持蘭草,菱葉為衣,蓮花為裙,帽子高聳,佩劍奇詭,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極其講究,做足悲哀的姿態,有趣,如同電影畫面。屈原創造了中國第一個詩人形象。中國第一個詩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制支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人生各有各的樂事啊,我偏好美潔已成自然。)中國最早的唯美主義宣言。

  騷體,濃醉之體。屈原說“眾人皆醉我獨醒”,實為不然,屈原是濃醉之後說醉話,酣暢淋漓,反反覆覆,老子是酒後吐真言,說一是一,不肯多說。

  愈是古代的人,與神的關係愈近。拋去“生產力不先進”不說,我認為彼時的人,更有神性獸.性。現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筆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詩經是穿著粗葛布,風中沁著汗水味的,最常見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葉,間或提到桃花、楊梅。離騷,九歌,熙熙攘攘地漲滿蕙草、靈芝、椒樹、蓮花、荷花、蘭草、木蘭、秋菊、辟芷、江離的香氣。“芳芳菲兮襲予”“芳芳菲兮其彌章”。時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寫一本《屈原筆下的植物》。

  “餘處幽篁兮不見天,路險難兮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兮神靈雨。” 54字,幽篁道險山巔雲朵黑夜東風。 漢語的濃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師。屈原幽昧之境,後世李長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靈均,靈,神也,均,調也。“靈”與“天”結合,“均”與“地”對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為地,忠君不得,飛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氣清的悲哀。木心說屈原是瓦格納交響曲。那麼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寫法有現代因子。他寫:淒涼,若人在遠行,又像登山臨水送人踏上歸程。“憭溧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讀楚辭,陌生化的觀感,經驗之外的詩性。古文,陌生的興奮。

  讀書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現代人,比以前可憐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試探。

  越思索,越茫然,於是,便把茫然寫下來,這就有了文學。看書,和看畫一樣,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團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陣鐘聲,消失在雲裡。

  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 篇6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並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於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並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並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後“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的悲嘆的迴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願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屈原楚辭的優秀讀後感600字 篇7

  看到楚辭最開始想到的是屈原—一個以死亡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愛國者。他有理想,有目標,有政治抱負,卻也因此被敵對,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著君主睿智、國家強盛,盼望著自己才華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樹,但他最終只剩無助和孤獨,對他來說,人生都如浮萍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一個人經歷那麼多的煎熬,奔波過那麼多地方,他孤獨、勞累,但自己卻那麼渺小,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無力改變,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來體現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只盼著靈魂能夠飛回故鄉去。

  “紛吾即有此內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輕的屈原,器宇軒昂,才華橫溢,他有朝氣,自信,是不屈的鬥士,“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光陰似箭,唯恐抓不住飛逝的時光,希望歲月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體現了他為了國家強盛矢志不渝的精神。“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分,非餘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苟餘情其信婷以練要兮,長頗頷亦何傷。”等等在現在社會同樣適用,人們忙著爭名奪權,追逐利祿,猜忌著別人,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嫉妒,忽視了本該有的追求,拋棄了內心原本應該擁有的純真和善良,這些話也告誡我們,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保留內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讓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為。“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輕還未衰老,施展才華還有大好的機會,沒錯,當下的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和機會去追尋、去奮鬥,去實現理想,不應該在該努力拼搏的年紀而懈怠,更不應該向自己認輸。“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苟不直,吾寧死”又是何等的堅定,這些更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在《楚辭》中還有許多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最應該學習的是屈原那濃厚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當真切的愛著自己的國家,還應該學習屈原那堅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