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小說讀後感(通用16篇)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通用1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局外人小說讀後感(通用1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局外人》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小說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蘊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爾索。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絡,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裡,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係聯絡在一起。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2

  《局外人》這本書核心情節其實就兩個,一個是默爾索母親在養老院去世,他去給母親處理後事,另一個就是他殺人以及被判死刑的過程。

  他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他本身和這個人無冤無仇,是因為幫助鄰居雷蒙,才捲入和阿拉伯人的糾紛。事情發生的時候,默爾索頂著烈日,在海灘上閒逛,意外地和一個阿拉伯人狹路相逢。對峙中,阿拉伯人拔出了口袋裡的匕首,默爾索被太陽曬得頭昏眼花還感受到了威脅,朦朧之間他槍殺了阿拉伯人,然後朝屍體開了四槍。其實這是有點自衛性質的,如果他表達悔恨,是可以免於死刑的。

  但當法官問他是否感到後悔時,他說:“與其說是悔恨,不如說是某種厭煩”。因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默爾索複述了無數遍案發過程,他已經厭倦了。

  法庭找來了許多人證,試圖透過證明他在母親葬禮上表現得麻木不仁,來證明他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殺手。可是他的辯護律師問他母親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時,默爾索回答:“我很難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法官、辯護律師、陪審團、臨終關懷的神父,全都希望默爾索承認他對母親的死悲痛萬分,承認他對於殺人罪行悔恨不已,他們希望默爾索深刻懺悔,像其他罪犯一樣在宗教的感召下聲淚具下。可是默爾索拒絕了,因為“這不是真的”。

  為什麼默爾索被判死刑了呢?

  作者加繆曾經給《局外人》寫過一個序言,這個序言讓我立刻理解了默爾索的選擇:這本書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刑,是因為他不參與這個社會設定的遊戲……默爾索是以怎樣的方式抵抗這個遊戲的,答案很簡單: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僅是說假話。事實上,尤其是當你說的不僅是真相的時候,你就在撒謊。在人心靈的層面上,說出的內容比內心感受到的更多,就是撒謊。

  “說出的內容比內心感受到的更多,就是撒謊”,這句話太震撼了!默爾索執拗地守護著屬於自己的真相,哪怕在其他人看來愚蠢且沒有任何好處。

  無論對誰,他說出的內容從來沒有多於內心所感受到的,哪怕面臨著死亡威脅,他也是一個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感受的人。

  但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感受,常常是要承受很多壓力的,有時候說謊反而會讓一切變得簡單。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3

  局外人,這個書名就很吸引人。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局外人,大部分時候,我都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跳脫於現實之外。本書給我的感覺亦是如此,主角默爾索的視角非常符合我的日常,一個人冷冷的分析這個世界,身邊人和事物的細節更能吸引我,而這些人或事本身又是那麼的無所謂。當然,默爾索比我更加極端點,他認為的生死毫無意義,所以現在死和未來死沒什麼區別,而我覺得既然死後無意義,那興許要尋找活著的意義,更希望不要死。所以他對世界多的是一份冷漠,而我是一份溫柔。

  因此在他看來,或許開槍打死一個人是無所謂的。於是法庭的審判和別人對他的批判,他都認為是不公平的,在他看來他憋屈了很久沒有機會表達自己,於是法律也不對了,其他人都錯了。最後他告訴神甫,他對自己的生命是最有把握的,他覺得什麼時候死沒什麼重要,他認為所有人都不重要,最後他反而期待行刑的到來,看看別人多唾棄他,好讓他知道自己是有多正確。最後這段話,我認為是他在無能為力的時候給自己心理的解脫,是一種出於無能的憤怒,所以我很好奇,如果他沒有被判死刑,是否會說出那些豁達的話。

  大部分人覺得,主角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的罪行不足以死刑,並且忘記了他的殺人行為。這就好像在告訴我們:我殺了人,但我是個好人。這樣不是說對他的審判就是對的,只是在這裡說明,不應該忘記他是一個殺人犯的事實。換個角度,如果那個阿拉伯人是主角,他正經工作,和善待人,只是為了給姐姐出氣,跟蹤了那個人,結果最後在沙灘上因為一次對峙,被這個人的朋友殺死了。然後這個殺人犯被判了死刑,這是否又是另一個故事。因此我認為主角是不應該被稱讚的,他的原罪就是認為生死無意義而產生的那不應該存在的對所有事情的冷漠。

  作者加繆是十九世紀初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據說《局外人》是他“荒誕哲學”的啟動篇,後續的《西西佛的神話》、《鼠疫》都是其非常著名的代表作。《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這非常符合我當前的想法,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正確的對待這個“荒謬”,這些也許在後續他的其他作品中去發現了,到那時再重讀本書,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4

  《局外人》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分成兩個部分,透過完整細膩的心理活動,塑造了一個凡事無所謂、卻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衝昏頭腦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詳細的敘述了"我"在母親去世後的短暫時光中不帶情感而平淡如往昔的生活日常。

  在養老院見到的老女人的大肚子、老男人的眼睛和皺紋等垂垂老矣的形象描寫,同理心強的看起來易感生悲憫,同理心弱化如主人公默爾索,亦難免生出對人類病老發展狀態的厭煩情緒。無所謂的人生態度,導致母親下葬第二天就吃喝玩樂的常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方式、女友催婚便不鹹不淡的答應、皮條客需要幫助誠懇的拜託便身體力行的給予乃至最後稀裡糊塗誤打誤撞的槍殺了毫無恩怨的人。

  短小的篇幅,卻讓一個冷淡無情、遊離於社會大眾標準之外的局外人形象無比豐滿。這部分的“局外人”強調的是主人公默爾索順從個人的性格特點主動選擇的離群狀態。

  第二部分開啟了“我”被投入監獄到庭審判定死刑過程中觀察生活的視角。

  從初入監禁生活的不適到習慣了後的內心安逸,同樣以對命運走向無動於衷的旁觀姿態,繼續著逆來順受的隨遇而安,沒有情感啊良知啊道德標準啊的牽絆、一心關注自己的生理狀態的人生真是蠻新奇的。

  尤其是庭審過程中對一心指控其預謀殺人的檢察官的喜愛,心有多大才能完全的不在乎對立實質。細究起來,檢察官實際上與他竟是同類,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自己的心意斷章取義的理解著生活、並影響著他人的生死。不同的是,檢察官因為身負職責而過於強調社會規則,關注案件重判所能起到的殺一儆百的警示作用,雖然他採取的誅心審判導致了默爾索被判死刑,但這與默爾索沉浸在自己不愉悅的生理感受中就開槍誤殺了無辜人的行為對比起來,也並沒有更殘忍更惡劣更值得批判。

  不信任上帝、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需要懺悔、對別人的關愛無動於衷、生無可戀死亦無可懼的情感缺失的隨便心態,讓默爾索自然而然的放棄了上訴申辯的權利,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自己將被絞死的判決。在等待死期來臨的監禁生活裡,百無聊賴甚至以重生的視角想象起圍觀絞刑的場景。

  這一部分,“局外人”強調的是庭審“我”過程中“我”被排除在外沒有發言權的異狀。這種情景,其實很像命運之於人類,走向與本人並無關係了。

  不過是人間走一趟,生死何妨。了無牽掛,真灑脫的人生哲學。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5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幹脆,卻有那麼一點的單調敘述並揭示了默而索複雜的內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裡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後,矛盾步步升級。《局外人》是怎樣一則故事?介於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並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的社會得以繼續維持而又去展現。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實同汙,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情,但他絕不願意俯首於繁文縟節,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係當中重要的一環,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囉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麼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菸。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我們感到震驚!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於人性,對於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麼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

  最後,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係,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麼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鬆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鉅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聖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遊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為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於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於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麼?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6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透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入一場鬥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並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裡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係,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裡,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7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於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並非盡頭,還需繼續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在上帝死去之後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於衷,就在這種惡性迴圈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8

  正如局外人的書名一樣,主人公默爾索一直處於抽離的不作為性格中,對事態充滿理性冷漠。母親在養老院病逝,服喪時不顯悲痛抽菸、喝牛奶咖啡;母親過世次日與女友看喜劇電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歡;迷迷糊糊殺了人,也不為自己做任何伸張辯護,辯護律師也幾近無奈放棄。命運彷彿無形中為他安排好了一條既定的.軌跡,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車。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動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社會和司法體系中,殺了人的他也無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爾索防衛過當迷迷糊糊殺了一個阿拉伯人,在審理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一個人是否有罪並不是依據法律程式對其罪行進行判定,而是根據他這個人生活中的種種其他行為來作為量刑的依據,比如他對母親過世的冷漠、與女友的嬉戲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讓人詬病的事情。彷彿不是因為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處於死刑,而是他對母親的不孝等道德敗壞的行徑讓他處於死刑。不得不說這真是極其荒謬的。

  看似是談主人公的荒謬,其實是反應社會的荒謬。終其一生,希望我們能活得不像個局外人。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9

  因為個人的經歷,讀來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開頭講主人公參與母親葬禮的那一段。他的每個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這種“合情合理”卻又透露出一種荒誕感。因為世界的規則要求他這時候應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擁有正常理性的思維。

  加繆的局外人其實是一種能力的缺失。做一個局外人其實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因為異己往往是社會生活中最大的罪過。“自由”兩個字聽起來美好,但它同時意味著“孤獨”,意味著放棄社會對人的幫助,只靠自己承擔起生命的重量。從個人經歷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時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恐懼,一種對於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當自身無法融入群體的狂歡,這種刻骨的驚恐與孤獨無異於一種折磨。

  結尾讓我覺得極為觸動,因為最後作者寫了主人公其實很痛苦。這“痛苦”兩個字,透露出了曾經主人公對世界有過的巨大的熱愛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個賭氣的孩子,試圖說服自己接受世界醜陋又冷漠的本質,“局外人”的態度甚至帶著點冷戰的意思。可到生命盡頭,當世界真正向他證明它確實不值一愛的時候,他還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經所愛非人,真情錯付。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0

  這是一個孤獨的靈魂在人世間飄蕩直至陷入深淵的故事:

  在世俗的角度來看,默爾索是一個麻木冷血無情的人。面對母親的過世,他沒有留下一滴眼淚,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會女友。面對女友關於是否愛她的問詢,他說這種問題毫無意義,或許不愛。面對濫情的鄰居懲罰情婦的要求,他說沒有理由拒絕。面對死亡審判,他像是一個旁觀者,從容冷靜,甚至是無所謂。臨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應該有人來謾罵他才好,以免死的太過安靜。

  正是這樣一個不入世俗的靈魂,偏偏生活在世俗之中。所以周遭的人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樣一個連母親的死都無動於衷的人,這樣一個與濫情之人為友的人,這樣一個對情感漠然置之的人,預謀殺人豈不是都在情理之中?

  於是本應該是自衛殺人的審判,竟不知不覺的變成了人性的審判,默爾索終究是淪為了約定俗成的世俗規則的犧牲品。

  拋開道德和先入為主的世俗觀點,默爾索有錯麼,或者說罪該致死麼?沒有規定說親人逝世必須表現出沉痛,也沒有規定說遇到危險不能反擊,更沒有規定說默爾索必須生著一副圓滑的嘴臉。

  默爾索的死看起荒誕實則必然。殺死他的不是刑刀,是他自己,更是這個世界。

  或許,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世界吧:世界是荒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沒有意義。雖然有些悲觀,但道理和意義卻是深刻的。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1

  荒謬和疏離,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貫穿始終。雖然一開始我也很不理解,為什麼母親去世可以做到這麼淡定甚至不耐煩。都說,其實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確實是這樣。也許我有一個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爾沒有,也許我是一個重視母女情感的女兒,默索爾不是。

  在看庭審的時候,我有一種越來越荒謬無稽的觀感。殺人的行為判決,不是應該基於殺人動力殺人方式社會危害性等等考量麼,為什麼跟他對母親去世的表現拼命掛鉤?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長嘯就不對麼?

  就像現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沒有在網路上第一時間表達悲痛,就會被指責。所以現在才越來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這句話。

  默索爾坦誠得令人驚訝,我想律師在單獨會面的時候,即使沒有明說,他的肢體語言他的表情他的反應,其實很能夠引導默索爾說出對自己有利的話。但是他沒有。他坦誠得驚人,別人絲毫不為所動。他有一種本真的堅持。不為了討好而改變自己。我想這種堅持,在任何時候不都是應該得到表揚麼?

  我們為什麼在長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也許就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妥協,越來越放棄,越來越討好這個世界吧。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2

  局外人是由法國小說家阿爾貝。加繆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說,加繆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他在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瞭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局外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社會這個局裡面,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對生活而言,我們每個人又都是自己局裡面的主角,可也有類人特立獨行的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局外人,就如同男主默爾索一般。對默爾索而言,生活是索然無味的,什麼事情都激不起他的興趣,讓他喜怒哀樂,即使是他的母親去世,他的臉上也沒有流露出任何不一樣的表情,埋葬完他的母親,他的生活還是老樣子,一點都沒變。

  直到他在海邊開槍殺死了那個阿拉伯人,他被捕了,被捕之後,依然是面部改色,毫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罪惡和內疚,也從不為自己辯解,似乎被捕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默爾索的人生他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過。現下,有很多的佛系青年,不知是否他們也在走著默爾索的路,對自己和身邊的事情毫不感興趣,把自己當成了生活中的局外人。

  最後被砍頭的那一刻,默爾索似乎有點醒來了,他說他想再活一次,他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心扉,不想那麼孤獨,是的,這一輩,他就沒有認真活過。

  人是社會型的,需要融入這個社會,才不會感覺孤單,人的成長軌跡就是不斷的在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絡,不斷的適應社會的規則,懂規則才能運用規則,才能更加過的自由。年少時,我們都曾輕狂過,試圖反抗社會上的規則,被撞的遍體鱗傷,現在回想起來,也只剩下滿屏的幼稚。

  人這一輩子的敵人只有自己,與自己和解,做生活的局中人,珍惜每一天,今天與明天都是不一樣的24小時。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3

  我終於適應大學生活的標誌,就是我終於習慣每週五晚上乘地鐵回家,儘管這聽起來很荒謬,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22站的路程漫長而又無聊,地鐵停站時,我會從手機裡拔出眼睛,盯著進進出出的乘客仔細地瞧,每站如此,每次也是如此。我向來不願意在不感興趣的事情上多花時間,我會這樣做完全是因為,觀察這實在太有意思了。

  當裡外兩扇門伴隨著警示燈響起緩緩開啟,最先迫不及待動作起來的往往是地鐵外的人,他們一腳踏進車廂,視線立刻像探測儀一樣開始搜尋,目光所及處一發現有空閒的座位,便快步衝上前去,目標精準,下手狠辣,坐下之後長舒一口氣,彷彿一場戰役告終——這是“保守派”。而我定義的所謂“激進派”的那一幫人,他們的行為更具有攻擊性和突破性,不僅率先行動,還會本能地撥開所有擋住自己路和擠著自己的人——管他往哪個方向撥,只要不礙事了愛去哪裡去哪裡。他們發現目標後的反應極其敏捷,幾乎是小跑著地衝向座位,一點也不在意衝過來的一路上踢翻了多少行李袋,踩到了多少腳尖腳後跟,撞倒了多少沒站穩的人。他們安穩就坐後,把不在意毫不掩飾地表現在臉上,我喜歡把那種表情叫做:“勝利者式驕傲”。而最有意思的事情莫過於當“保守派”遇見“激進派”,這樣的景象時常出現在客流量頗大的站點。他們竟然出乎意料的首先統一了戰線,一致懟回下車的人,然後才開始分兩派站隊。根據我的觀察,每一個“保守派”都是成為“激進派”的潛力股,只可憐那些不爭不搶跟在隊伍末的人了,要麼被急切的上車人插隊,要麼被憤怒的下車人推搡得更遠。等再有機會靠近地鐵門時,警示燈響起,門在眼前緩緩關閉。

  我看加繆的《局外人》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個時候還沒有上大學,沒有接觸社會,只坐在家裡的小汽車裡,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回家如此兩點一線地跑著。再次拿起《局外人》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句話:“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記得這句話呢,因為它荒謬得讓我不敢置信,違背常理,違揹我從小被灌輸理解的道德觀。順著開篇的這句話接著往下讀,我愈發覺得字裡行間甚至書縫裡都透著荒謬,主人公默爾索的形象冷漠進了骨子裡,罔顧道德和情感要求,罔顧社會的眼光,罔顧宗教規則。他之所以會被當作一個怪人對待,就是由他完完全全自我的、封閉的、脫離社會的局外人性格導致,這是這本書顯而易見表現出來的資訊,所以最後默爾索被眾人言語討伐直至判處死罪的結局,也可以理解為是他咎由自取。但如果僅僅只是這樣,我就不會從這本書裡讀到悲哀。

  在母親的葬禮上不掉一滴眼淚,冷眼旁觀前來為母親弔喪人的悲傷,葬禮第二天就與女人歡愉……這樣的默爾索形象理應是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的,事實上,讓我對錶象塑造的默爾索形象發生改觀的是一段話:“很久以來,我第一次想起了媽媽。我似乎理解了她為什麼要在晚年找一個未婚夫?為什麼又玩起了重新開始的遊戲。那邊,那邊也一樣,在一個生命悽然去世的養老院的周圍,讀書筆記。夜晚就像一個令人感傷的間隙。如此接近死亡,媽媽一定感受到了解脫,因而準備再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再哭她。”這似乎是一種平靜面對死亡的態度,沒有很多悲傷,反而充滿了思考和理智。我們今天社會中常常會用“理科男”“理科女”來形容某些理性思維大過感性思維的人,說的時候總包含些對這類人缺乏情感的鄙夷和不認同。我們都說人是有情感的高階動物,而談及悲傷、痛苦這類情緒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靠眼淚來表達,這也是為什麼默爾索在葬禮上不哭的這一行為日後會受到那麼多人詬病的原因。但我們難道要因為哭是大多數人在葬禮上的反應,就要把哭定為評價一個人是否真愛逝去的人、是否真正悲傷的唯一標準嗎?在中國漢族、土家族、藏族、彝族、壯族、撒拉族等民族,有些一直保留著哭嫁的傳統婚姻習俗,從新娘出嫁的前半個月,甚至前三個月哭嫁就已經展開了,這一民俗頗有歷史淵源,出嫁時姑娘不哭不僅會被認為不吉利,還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但放在今天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廢除了這一封建習俗,只在少數邊遠地區依舊存在。在我們一向倡導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和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面對傳統文化這一背景下,哭嫁的習俗的消逝是不是可以向我們證明些什麼。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4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時產生那共鳴,就像固有頻率和強迫振動的頻率達到一致時一樣,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於生理上感到不適,喘不上氣,胃裡翻滾。氣息被粘滯在胸腔,流轉產生困難。我只覺著自己在加繆筆下被剝露的一乾二淨。虛無與荒誕的世界。

  文出現了很多太陽灼熱的描寫。我以前也有那種刺眼悶熱的迷幻暈眩感。加繆用對太陽細膩敏感的感受(還有靜靜觀察世間萬物的第一人稱視角)來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讀者產生共鳴,不得不說功力深厚。

  閱讀過程中我在不斷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裡進行對比。我們好像。我們都不喜歡說謊。都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直接坦露出來。都有赤子之心。都遊離於世界邊緣。但我也逐漸發現自己並沒有默索裡平日裡那樣淡然平靜。我並不全是局外人。也許我可以稱自己為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過沒有一座孤島。我和主人公一樣,都難逃這世間萬物的羈絆,比如法律的審判。同時,在特定情境下,內心的“地核”會被激發。全篇最後一章達到高潮,在生死交界處,他內心全部感受全然迸發出來,聲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臟起搏,堪稱震撼。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5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裡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於自保殺了人,他甘願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說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說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說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說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典的原因。

  這就是我為一個沒有悔恨的殺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小說讀後感16

  這本書是法國作家、哲學家加繆的代表作,全書很短,寫的也很直白,但是卻是引發後世思考的傳世之作。

  知道加繆是來自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西西弗神話》。這篇文章是真的極富哲理又極其難懂。我現在畢業了都不敢說我讀懂了這篇文章。《局外人》也是這樣的風格。男主人公彷彿是個局外人,對於母親的去世、對於女友的結婚提議甚至是對於殺人都莫得感情,這個顛覆大家三觀的主人公就像個冷冰冰的機器人。還是我看完之後翻到最前面讀了讀譯者的分析才略懂一二。作者是想透過這本書來呼籲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與更加開明的司法程式系統。

  更讓我例外的是在前言中我得知加繆幾乎是以肯定的態度來描寫這個人物的,他十分稱讚穆爾索的理性。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我覺得這個人活的有點太過理性。生而為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人是感性的。如果現實生活當中,每一個從身邊路過的人,都是像默爾索這樣冷冰冰的人的話。文學作品的出現將不再具有任何意義,因為無法令人感動,影視作品也是如此。生活少了恨,但是也少了愛。

  此外,提到加繆,我真的非常想提西西弗斯這個人物。高中課本中提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一直非常非常的困惑。那樣一個每天進行著機械作業,不停滾著石頭的人,怎麼可能是幸福的呢?直到最近看了蔡康永老師寫的書,他用西西弗斯舉例,我才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他說:“深深感到這位西西弗斯的處境就是我們大家生而為人的處境,日復一日,被逼著做同樣的事。”

  很少有學生能夠每門功課都掌握的非常好,對每門功課都非常有興趣,所以在應試教育階段,經常是要逼迫著自己去學一些不喜歡的東西,並且日復一日,每天的日子也大同小異。工作中一名小小的程式設計師,每天會坐在電腦前敲著那些程式程式碼,對他來說這就是生活。很少有人能過著每天都不一樣的人生,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每天都是大同小異的。而我們時常都會有抱怨,為什麼我一定要學好這門功課?為什麼我一定要完成這麼多的作業?為什麼我就不能換一份工作?當個旅遊博主,又掙錢又瀟灑,一走了之。問題問完了,生活還得照常進行。而那個被我們看不起的西西弗斯,是沒有任何怨言的一個人。也許這就是加繆想透過這個人物告訴大家的道理吧。看似也是個局外人的西西弗斯,可能就是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