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通用5篇)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通用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1

  首次接觸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組織活動時,我在前面講,孩子在後面講的場景。我一直在探索讓孩子願意聽我講話,能夠專心聽我講話,並積極回應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但是一直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許這本書對我會有一些幫助吧?也許書裡無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孩子的角度”等等……這些個詞吧?帶著這兩種想法,我開始翻閱這本書。瀏覽中,案例分析、專家支招深深的吸引了我。不僅因為每次我的處理方式都和錯誤的範例不謀而合,而且還有那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讓我佩服。細讀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

  一、要愛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的距離

  教育是一門學問,你千萬不要把孩子當花花草草來養,喜歡叫他怎樣就怎樣。尊重也是必須的,跟她說話時,請蹲下,和他平視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著他的眼睛說話,同樣要求他也看著我的眼睛;孩子表現好,或者受傷了,不要吝嗇你的擁抱。當老師要愛孩子,作父母要愛子女。常常給孩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愛,也增強了他的信任感。所以說愛心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要知道,天才都是誇出來的

  我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或行為時不經意間往往用“你做的很棒”,“這幅畫很漂亮”。有時甚至不知道從哪裡評價。評價語言通常存在著用詞單一、內容空洞貧乏。這樣一來評價語言成了純粹的形式語言,對幼兒語言表達、情感提升的幫助幾乎為零。書中對於如何誇獎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見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值得表揚的行為。在評價時,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導孩子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三、要懂得“傾聽”

  老師和父母光會察言觀色還是不夠的,你還必須用心的傾聽孩子心中的話。即使那段話又臭又長又難理解,對你來說或許很幼稚或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是你也必須洗耳恭聽,那樣孩子才有被“接納的”感覺,才會把你當知己朋友,以後也才能跟你一五一十的開啟天窗說亮話。心裡有什麼事才會主動找你排憂解難。也才會聽取你所說的話。

  四、放下你的架子,尊重孩子

  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尊重、欣賞的最大奧秘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老師和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往往不是缺乏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耐心與尊重。

  總之,要讓孩子願意聽,就必須學會如何愛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如何賞識孩子。本準備簡單的看看,卻越看越覺得有滋有味,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這是每一個做父母和做老師的都迫切想解決的問題。老師要能說會聽,及時溝通,消除隔閡,清掃孩子內心的塵埃,幫助孩子營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2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是美國作家阿黛爾法伯與伊萊恩瑪茲麗施合作編著。旨在透過實用的技巧與事例練習,教會廣大的父母如何與孩子正確的溝通,解決親子之間的衝突問題。

  本書包過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是技巧篇,包含如何感受、尋求合作、替代懲罰、如何讚賞與憤怒管理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二板塊是案例解答,包含了眾多的讀者來信以及作者的解答方案。

  看完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非常適合新手父母,以及迫切想要解決親子相處中的各種問題,但苦於不知採取何種方式的父母。相較於《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這本書更加通俗易懂,沒有太多的理論知識,只有簡單明瞭的觀點,漫畫版的技巧演示,由淺入深的事例練習。如果照著此書去練習,成為情緒管理型的父母,便不再是難事。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的觀點和技巧:

  1.當孩子不開心的感受遭到否認或忽略時,通常會變得更加難過,即使父母此時提供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也不會有什麼效果。

  技巧:傾聽孩子的感受,並幫助他們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在共同協商解決方案。

  2.父母們指責、辱罵、威脅、命令的時候,孩子通常很難合作。

  技巧:描述當時的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自己希望對方做的事情。

  3.評價式的讚賞,如聰明、漂亮、完美之類的詞,不僅不會讓孩子關注到自己失誤的地方,更會讓他們灰心喪氣,不再繼續努力嘗試。

  技巧:誇孩子聰明,不如誇孩子努力,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就能帶來不可思議的結果。

  4.如果我們告訴自己,不要理會自己的感受,只能增添憤怒和絕望,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在於:要明白如何適當的表達我們無法遏制的憤怒來釋放自己,同時又不傷害到孩子。

  技巧:憤怒時,對孩子說我非常生氣,非常非常生氣,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情緒冷靜下來之後,在和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描述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希望對方做出的改變)。

  以上是本書的重點,也是精華之所在,供需要學習的父母參考。也歡迎大家一起探討親子關係中的困惑與經驗!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3

  一直在飛翔,一直在找尋,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前行。我要的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因職業的關係,我接觸到了很多小孩子,這些孩子的個性不相同,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也是都不一樣。從中看到很多失敗的教育例子,也看到很多很好的教育瞬間。對如何跟孩子溝通心中也有了很深的疑問。

  在網上購買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的書,讀完一遍,感慨甚多。我想老師們和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吧,而作為尚未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回想自己並不太遙遠的童年,也能發現書中所列出的或對或錯的場景。

  看完後,真的被書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這本書通篇用豐富、實用的案例,生動的漫畫以及針對性很強的練習題等形式來表現,將孩子與父母的錯誤對話和正確對話進行對比展示,當你看到那些錯誤的對話方式時,你會不自覺聯想到:原來之前我也是如此對待孩子的,那我以後應該如何與他交流呢?旁邊就是告訴你正確的對話方式。本書共分了六個實用章節,我只拿第一章來簡單說說自己歸納的.重點,大家看了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啦: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答案:承認並接納他們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精彩對話舉例:錯誤方式: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父親:不要這麼傷心,寶貝。孩子傷心的哭。父親:不要哭,不過是一隻小烏龜嘛,我明天再去給你買一隻來。

  孩子哭倒:我不要另外一隻!父親:不許不講道理。正確方式: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父親:噢,不會吧?太讓人震驚了!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父親: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孩子:我還教它怎麼玩把戲呢。父親:你們在一起玩得很高興。孩子:我每天餵它。父親:你對那隻小烏龜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離開你,也不想看到你這麼傷心,所以你要開心,它也會開心的!總結: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邊(不論我們說得多麼親切),孩子似乎越傷心。很多時候,家長們通常都不會像第二種方式那樣回答孩子,他們擔心一旦把這種感情點明瞭,情況會更糟。可是事實恰恰相反,當孩子聽到可以描述他內心感受的詞語時,他會深感安慰,因為有人認可了他的內心感受。

  關於這段對話,我有個同事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她將這兩種錯誤和正確的對話方式都念給孩子聽,並且告訴孩子,如果他遇到這種情況,他也有可能會得到這兩種回答,這是每個人的思維差異所決定的,也要孩子諒解爸爸和媽媽教育方式的不同。她的用意是,讓孩子也能從這邊書的案例中去了解對方的感受。

  可以說,這本書不單單只是家長看的,聰明的家長,完全可以透過這本書的案例,即時與孩子互動。其實我單單看完第一章,已經從內心認可了這本書的魅力,也完全瞭解了為什麼這本書會被稱作“破譯父母與孩子交流密碼的神奇語言”。相信更多朋友看到了,也會與我有一樣的`感受。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4

  對基礎差、習慣不良的學生,我會有種憐惜。他們也想學習好、頭腦聰明、人見人愛,可是學習上卻比別人慢一拍;他們也想及時完成作業,不打架、不惹大人生氣,可是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身體和頭腦。病症表現在孩子身上,病根實際在家長身上。想到這些家長,我腦海裡浮現最多的就是一張張焦急、無奈、恨鐵不成鋼的面孔。交流時,往往我還沒說幾句,家長們就迫不及待的如祥林嫂般嘮叨孩子的不是,最後以老師,您使勁打結束。遇到這樣的,我就推薦他們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

  這本書內容非常具體,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一個個小場景組成的,透過正反兩種互動方法的對比,讓家長懂得如何做、怎樣說才是有效的。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語言說出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長要了解,孩子說一些話時,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話會傷害激怒孩子,什麼樣的話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平靜下來。例如對於一些愛發脾氣的孩子,對家長提到了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四個技巧:

  1、全神貫注地傾聽。

  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3、說出他們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用這樣的方法孩子會得到安慰與理解,溝通更容易進行。書中有小練習,可以訓練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等。現實中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忍不住摻雜發洩的`情緒,想到哪,說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說。與後進生家長交流時,我總是一再強調:回家不要打罵孩子,關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時間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輔導孩子時,一定要控制情緒,如果覺的要發火了,趕緊走出去,緩和情緒。書中多次提到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他們的感覺,去體驗家長用不同態度說的一些話,對孩子心理感受的影響。孩子雖小,但他們是有喜怒哀樂、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他們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覺得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人際交往的書,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僅適用於家長與孩子之間,適用於與所有人之間的交流。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讀後感5

  “老師,我媽媽不知道今天我要留在學校辦板報,能借您的電話用一下嗎?”“老師,我和芳芳把咱們班的圖書弄丟了,我們打算共同買一本賠償給班級,您看可以嗎?”每當我聽到孩子們用這樣的方式和我交流時,我都會在心裡為他們的獨立能力暗暗驚歎,沒有人告訴他們,可他們在面臨問題時總會透過思考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在這些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出色的懂得如何去教育他們的父母。拿自己的童年和他們相比,我只能自慚形穢,因為,我從小就是在父母過度的保護中長大的,聽到了太多“不被允許”的要求。還清楚地記得,每次到鄰居家借東西,媽媽都會一字一句教我到鄰居家該怎麼說,並要我在家對她演習一番,直到符合要求了才會讓我去借,回來後還要我將借東西的過程再重複一遍。現在看來,媽媽當時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覺得我年齡太小,不會說話,擔心我辦不成事情,可她不知道,她這樣的“保護”帶給我的最終影響是我極其懼怕人際交往,害怕自己說錯話,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去說。在我長到很大的時候也是如此,甚至看到親戚到我家,我也會快速地跑到屋裡去,害怕和人家對話。當然,今天重提往事,絕沒有埋怨媽媽的意思,畢竟在那個年代,在我當時生活的環境裡,家庭教育至多達到讓孩子“吃飽穿暖好上學” 的層次。

  所以,當我讀完由美國成人與兒童交流溝通問題專家阿戴爾 費伯和伊萊恩 梅茲立希合著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時,我馬上想到要將此書推薦給我的家長和身邊的朋友們。這本書解決的絕不僅僅是溝通問題,透過書中所羅列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看到的是作者獨到的教育見解。

  就拿本書的“如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一個章節來說吧,作者教育孩子的觀點就旗幟鮮明:“為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傲立於世。”試問一下自己吧,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有這樣的高瞻遠矚?我們常常是恨不得將孩子時刻拴在我們身邊,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我的一個同事,孩子才出生沒多久,就開始計劃為孩子存錢,以備將來上學、結婚之用了。上班路上,經過來來往往送孩子上學的父母身邊,聽到最多的就是“上課要認真聽講”、“下課記得喝水”、“上體育課不要脫衣服”“放學後趕緊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兒”之類的交代和叮囑。我們什麼時候思考過: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在我們身邊,遇到問題他該怎麼辦?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了,孩子該怎麼辦?許多父母可能都會說,能操一天心是一天吧!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說法,因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自己能操心的時候多為孩子做一些事,等自己看不到了,管他如何呢!說到底,經不起這番磨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在這本書中,蒐集了許多父母培養孩子自主獨立能力的鮮活例子,並將這些方法加以分類,讓學習者便於操作。比如第一種,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許多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時往往會遭到孩子的反抗,因為他們已經不願意所有的事情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有些時候還會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為,所以,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時不妨多給一些選擇。比如,需要孩子在當天晚上練琴,你本來是想讓他現在就練的,但他正在看電視,你可以徵求他的意見:“你是打算現在練琴呢?還是在晚飯前練,或者在晚飯後?孩子知道自己要練琴,但又不願意放下正看著的動畫片,就會給出一個自己的選擇。如果父母強硬地讓孩子當即就去練琴,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種方法是不要問孩子太多的問題。父母問題越多,孩子的話就越少。舉個例子來說,很多父母都喜歡在孩子放學後問:“今天在學校表現怎麼樣,老師表揚你了嗎?”這話看起來只是很平常的詢問,卻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他會感覺自己上學不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父母,如果自己表現不好,不僅要面對自己的失望,還要面對父母的失望。除了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外,父母也不應太急於回答孩子的問題,應該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先探索一下答案。此外,要讓孩子懂得,他們並不完全依賴於我們,家庭之外的世界也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總之,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的人生是屬於他自己的,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決定他的人生,一切都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如果一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幫他樹立這樣的觀念,就能讓孩子和自己都從中解放出來。

  上週給班裡的孩子一次“無作業日”的機會,後來調查發現,有部分孩子合理地安排了自己的課餘時間,過得充實、快樂;部分孩子卻因為一下子失去了約束而變得無所適從,一個晚上匆匆過去自己卻什麼也沒做;還有一些孩子因為時間安排得不夠合理遭到父母反對,從而引起了一場小小的家庭“內戰”。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們卻有著不同的表現,這當中,反映出的不正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嗎?

  令我感興趣的還有“把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一個章節。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需要更正自己的一個教育觀念,那就是不要用語言去暗示自己的孩子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你總是這麼軟弱,難怪比人愛欺負你”、“他吃飯總是很挑,我都不知道該做什麼給他吃才好”、“你就是不細心,每次作業都有錯題”、“你這麼倔,說什麼你才肯聽呢?”等,類似的話我想不少父母一定對孩子說過。一旦你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他就開始扮演這樣的角色了。

  有的父母會說,自己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可是,哪怕僅僅在心裡有這樣的想法,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比如,當孩子看到你在玩兒拼圖時,想要過來和你一起玩兒,你會怎麼說。也許你會說:“好,先看看我是怎麼拼的,然後我讓你試一塊兒。”也許你會說:“小心點,別把我拼好的弄壞了。”或者,你還會說:“好的,拉個凳子過來,看看這塊兒帶雲彩的拼圖該擺在什麼地方。”三種不同的交談方式會帶給孩子怎樣的感受呢?在父母的眼中,他是一個反應遲鈍的人,還是一個破壞力很強的人,或者是一個可愛、有能力的人呢?這寫標籤不僅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感覺,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也許,孩子一輩子都可能扮演這個大家眼中“固定”的角色了。

  一定要把孩子從那些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書中用提問、評論、故事、圖畫、提綱等形式向我們介紹了許多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找機會向孩子展示他的新形象(你雖然很想在家玩兒電腦,但還是陪著媽媽去姥姥家,你的“讓步”讓媽媽很感動。);創造機會讓孩子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媽媽不在家,由你負責餵狗和遛狗好嗎?);讓孩子旁聽到你對他的正面評價(今天多虧兒子把鍋蓋扔到鍋上,把火撲滅了);為孩子樹立榜樣(我很想去看電影,但既然答應陪你打球了,就到下週再看電影吧!);回憶孩子的突出事例(小時候你是咱們小區第一個學會騎兩輪腳踏車的小孩)等。相信自己,不要低估自己這些做法對孩子一生產生的影響。

  除此之外,書中還安排了“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如何引導孩子與父母合作”、“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懲罰”、“如何誇獎孩子”等專題,真正幫助父母解決了親子溝通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每項專題都大量列舉父母教育孩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不同的溝通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並以圖畫、案例、提綱的形式給出解決方法,可讀性極強,實效性極強。在近一天的盡興閱讀之後,將此書推薦給所有的父母、教師和即將為人父母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