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讀後感

《塞下曲》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塞下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塞外的戰爭似乎永遠未曾停歇,行軍走過長城腳下,王昌齡發出感慨,穿越時光他感受到久久的征戰並未帶來和平,何苦要征討,何苦要戰爭不斷?詩人雖為將士卻不願征戰,不願見到戰場上的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淒涼的場面,黃沙中戰士的英勇被掩埋,無人憶起。

  出征時候已是深秋,牽著戰馬在河邊飲水,開始渡河,這河水冰冷刺骨,冷冷的風劃過臉龐,如同敵人的刀劍砍來。未曾到達戰場,詩人已然感到戰爭即將來臨,這寒冷的水也異常殘酷,這風也不溫柔,戰士們未見敵人,卻同這環境做起了抗爭。如果不是因為要征戰,如果他們是來塞外遊玩的旅客,我想此時的詩人也絕不會用水寒刺骨,疾風如刀的語言來形容這塞外秋涼。正是因為,戰場就在前方,戰士們都開始戒備,心絃緊緊繃起,隨時警戒著。在詩人看來,渡過這秋水,挺過這刀風,面前就是真正的敵人,這只是戰爭的序幕,真正的戰場就在前方。

  放眼望去,茫茫戈壁,夕陽西下,暮色中遠遠眺望,回頭眺望著臨洮,懷念著出發的家鄉。將士們雖然有著鐵一般的身軀,可以承受冰水與寒風的侵襲,可是內心的火熱的思想情懷,卻禁不住這暮色中的回望。這回望中充滿了思念,充滿了淒涼,著無盡的思鄉情懷裡,也夾雜著諸多的無奈。此時的將士們,看到夕陽都歸去了,可是自己什麼時間會見呢?他們想著自己的家鄉,開始朝著家的方向眺望,那望眼欲穿的眼神中流露著期盼,流露著深情。想起曾經的家人圍坐,再看到眼前的漫天黃沙,不禁讓人感慨,征戰帶來了什麼?似乎並沒有帶來安居樂業,反而是更多的妻離子散,更多的是有家不能回,甚至永遠都無法回到家鄉,只能陪伴著黃沙一直到永遠。

  曾經長城腳下戰爭頻繁,所有徵戰的將士個個精神飽滿,士氣高昂。自古邊塞多戰爭,因地處邊關,為多國接壤之地,邊遠貧瘠卻野蠻的國家,為了生活過得更好,四處征戰,因此這長城腳下就成了征戰不休之所。為了驅除韃虜,當時的將士們奮勇殺敵,個個都英勇無法,因為他們心中想到的是保家衛國,為的是給自己的國家一個安寧,給自己的百姓一個安居的家園。帶著報效國家和黎民百姓的信念,將士們絲毫沒有考慮個人的安危,直上前線,有著雖死無憾的`決心。

  昔日裡長城腳下英勇殺敵的場面已經逝去,隨著這黃沙一樣瀰漫著長城邊塞,雜草生長有一人多高。可是誰曾想到,這雜草的滋生是多少戰士的身軀換來的,在這雜草的腳下累積了多少白骨。無論是當年英勇的戰爭,還是如今的征戰,這征戰裡總是帶著血雨腥風,最終留下的只是將士們的身軀。一場戰爭過後,即便停歇,也將士慘痛的帶價,戰友們有多少不能回家,出關不入關,永遠停留在黃沙中,滋養出雜草,淹沒在這荒涼之地。

  戰爭是詩人所不想看到的,也是所有將士和百姓不願見到的,希望用和睦共處帶來安寧,希望我們現有的和平能一直延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