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育小語讀後感

朱永新教育小語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朱永新教育小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新教育實驗

  新教育實驗,是由朱永新發起的一個民間教育改革行動。一個以教師發展為起點,以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朱永新強調,新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是:1、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2、無限相信教師與學生的潛力;3、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4、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4、注重個性發展,建設特色學校。

  要透過新教育實驗,努力實現四大轉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正規化。

  新教育的十大行動是: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群;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

  正好上個月讀了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傑弗森郡的一所特別的公立學校——開明學校的教育故事,讓我感覺到在基礎教育領域,讓孩子收穫幸福的教育是完全有可能的。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朱永新所倡導的新教育實驗,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行動方案,都與開明學校有異曲同工之處。這讓我相信,如果相關的實驗學校,能夠按照新教育實驗所要求的去實踐,一定會讓學校的師生過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

  問題是,在今天整體社會環境和評價機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的情況下,有多少學校,敢於按照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不折不扣地去實踐的呢?

  但有一點我是堅信的,只要學校願意去實驗,願意去改變,哪怕只選擇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去探索,就一定會給學校帶來變化和生機。這樣的學校,可能暫時還達不到新教育實驗校的標準,但慢慢地,就會向這個標準靠攏。空想無用,實幹興校。

  二、閱讀的習慣

  有一句話,最能代表朱永新的閱讀觀: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朱永新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一所學校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主要的教育任務就基本完成了。如果在十多年的基礎教育歷程中,一個孩子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閱讀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在許多重要的國際教育質量測量專案中,閱讀素養都是測量的重點。為什麼大家如此看重閱讀?是因為一個具備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人,就是一個具有終身學習本領的人,在知識爆炸、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學的本領,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大量國際教育測量的結果也表明,一個學生的閱讀習慣與他的學業成績之間有著明顯的正相關。即使從功利的角度看,閱讀習慣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和教師的引領示範非常重要。朱永新認為:把孩子簡單丟進書的海洋裡,不會游泳的孩子很可能被淹沒。在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如何為他們進入閱讀的世界作好準備,如何幫助他們掌握閱讀的技巧,和為他們選擇圖書一樣重要。

  家長和教師的示範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己要堅持讀書。在父母和家長都喜歡讀書的環境裡,孩子是很容易愛上閱讀的;二是要倡導師生共讀、親子共讀。朱永新認為,共讀這一行為“從科學上說,就是用最溫暖、最溫馨、最不著痕跡的辦法,讓孩子掌握‘閱讀’這種人生最重要的學習武器。”孩子和成人通常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大家共讀一本書,實際上就是在兩個世界之間架設交流溝通的橋樑,就是“創造並擁有共同的語言與密碼”。這無論對孩子還是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但總是感到自己很忙,找不出時間來閱讀。對此,朱永新說:讀書如飲食,“沒有時間”只是藉口。當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時,當我們把閱讀作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時,總可以找到讀書的時間。

  教育術語的背後,常隱含著教育的價值判斷和教育的觀念。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口頭所講的事情,內心並不一定認同。比如說很多教師和家長將教科書和教輔資料以外的書籍稱之為“課外書”,並對孩子讀“課外書”有很多的限制。朱永新認為:僅從“課外書”這個概念,就可見學校往往是最頑固地拒絕“讀書”的場所。

  只有在觀念上真正認同了一件事情,才會在行動上體現出來。閱讀也是如此。

  三、教師的定位

  有人將教師比喻成園丁,朱永新認為這樣的比喻並不恰當。園丁每天辛苦地澆灌、修剪,為的是整個花園的美觀,以及帶給自己感官的愉悅和工作的成就感。但在整個過程中,花無法影響園丁。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相作用的過程,教師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生對教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教師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的花。

  有人將教師比喻為春蠶,朱永新認為這樣的比喻並不恰當。首先春蠶只在春天裡生長,而教師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裡;其次春蠶最終“作繭自縛”,這樣的結果太過淒涼,教師的生命始終是鮮活的,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在發展自己。

  有人將教師比喻為蠟燭,朱永新認為這樣的比喻並不恰當。把教師看成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紅燭,是把學生髮展的前提建立在犧牲教師的基礎上的。教師是一盞長明燈,在溫暖孩子的心靈,為孩子指引道路的同時,也照亮著自己,激勵著自己奮力前行。

  有人將教師比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朱永新認為這樣的比喻並不恰當。人類的靈魂不可能是一臺機器,讓工程師任意修理,用某個工藝流程去塑造或者改變。而且,教師自己的靈魂又由誰去塑造呢?

  朱永新認為:教師與學生是一門硬幣的兩面,是兩面一體:沒有教師,學生的學習無從談起;沒有學生,教師的存在失去意義。教育中遭遇的所有問題,既是學生的生命難題,也是教師面臨的生命難題。

  一個理想的教師,應善於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生活中有一些人為什麼喪失了激情?因為他發現不了自己的可愛之處和偉大之處。一個人永遠不會超越他追求的目標,同樣,一個人也永遠不會超過對自己的評價。

  真正的教師,應該讓自己和學生在跨越重重困難以及懷疑之後,仍然能夠建立起對於世界、對於人類、對於自我、對於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於信念。這種信任、信念乃至於信仰,是成為一名教師的基石。

  四、家庭的責任

  人的生存能力,是有模仿力、規劃力、詮釋力來組成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模仿成人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朱永新告誡所有的家長:孩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觀察家,也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模仿家。進行家庭教育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父母讓孩子去做的事情,最好父母自己要去做;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父母最好先成為什麼。他還說:為人父母,一定程度上就是選擇了一種限制自己的榜樣的生活。為孩子做出表率,比再動聽的說教都有效。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懂得為了孩子應作出一定犧牲,放棄那些不良的個人愛好。

  隨著每個家庭出生人口數量的減少,孩子在家長的地位越來越高,父母乃至祖父母這一輩子幾個人甘願做行星,圍繞在孩子這個太陽的周圍,幫孩子做這做那,只要孩子高興即可。朱永新提醒這些家長,如果你真正愛孩子,就應該學會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和學生承擔必要的勞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剝奪了孩子和學生的勞動權利就等於使他們喪失了成長的機會。

  還有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根據自己設想的模樣來塑造孩子,約束孩子。結果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甚至還會出現令人扼腕的後果。朱永新提醒家長,孩子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他。父母的主要職責在於發現孩子身上獨特的東西,然後加以培養、使之壯大並完善。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但家庭教育往往又是最容易出錯誤的地方。用朱永新先生的話來說: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科學訓練的父母,正如沒領到駕駛執照的司機一樣,匆匆上路,必定會產生不良的後果。據說,國家正準備對家庭教育立法,如果真的如此,並儘快頒佈實施,相信對孩子們的成長和發展會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雖說是“小語”,但資訊量還是非常大的。欲瞭解更多的內容,可以找來本書一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