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說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衚衕的祁家做為核心,寫下了日本統治下的北平,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的長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為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理應為國家做點兒什麼。可是,瑞宣又是家裡的長孫,是要成為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樑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為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為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援瑞全去抗日,為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為了一個參與地下鬥爭的積極骨幹,一心一意為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為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四世同堂》裡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2

  一口氣看完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是在血染時代的北平古城小羊圈裡。齊白石謹慎持家的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溫柔略帶惆悵的瑞鉉,由隱逸詩人蛻變為革命鬥士的錢,奮發圖強的大嫂,熱血青年瑞荃,忠厚率真的常先生,狡黠老實的白探長,樂於助人的李四小姐,無趣無恥的瑞豐,關曉和,殘忍的大池保,藍東陽,胖阿加莎高易、我也對睿宣和睿全印象深刻。我覺得他們很像巴金老師《家》裡的覺新和覺慧。睿宣是齊父親的孫子。雖然他和瑞全一樣希望參加革命,但終究放不下這個家,但瑞全不一樣。他敢於思考,大膽行動,毅然幫助王排長離開北平,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初戀——做特務的弟弟。把新一代有志青年刻畫的淋漓盡致。

  這本書的另一個重點是叛徒。看完之後,他們忍不住咬牙切齒地抱怨自己的行為,卻無法為自己的死感到開心。他們的出生和死亡都是因為RB人的到來。即使他們死了,這些叛徒仍然頑固不化。在監獄裡,大赤寶還是讓別人叫她冠軍,冠軍。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一直對RB人畢恭畢敬。直到他死了,當RB的人想活埋他的時候,他沒有異議。甚至當RB官方客人檢視他的檔案時,這些對他的態度也被稱為“好公民”。瑞奇

  豐,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也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漢奸們對利益的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們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實不僅是漢奸,當今社會那些腐敗官員都是對自身的放縱,僅一“貪”字,便至人於死地!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老舍在揭示當時一些人性的墮落的同時,也反思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會被RB欺辱?作者把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中國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個博士,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3

  《四世同堂》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而期間人們經歷的便是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己的時光,其中一個關鍵詞自然是被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日本鬼子,他們所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以及他們近乎變態的心理,使每一個描寫他們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齒、緊縮雙眉,但使我欽佩的是,老舍先生並沒有用非常激烈的語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種冷幽默表面上輕描淡寫、若有若無,蜻蜓點水般描寫,但就是這麼幾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們令人噁心的心態,透過這些文字,我的腦海裡浮現出的是老舍先生輕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沒有全盤否定日本人民,這從書中小羊衚衕1號門的一位日本老婦的言行舉止便可看出。

  可見,對於日本人,作者還是很理智的。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4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第一次讀,沒想到,如此的好!名副其實的大家,只需寥寥數筆,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立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皇皇鉅著,笑中帶淚,不願離手!

  《四世同堂》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透過淪陷區北平小羊圈市井百姓的苦難生活來描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老舍先生用老辣的筆力和慈悲之心將整個中華民族的灰色記憶,濃縮在一個大雜院十幾戶居民的悲慘遭遇和忍辱負重中。他們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有為了民族大義而棄個人安危於不顧的錢先生和祁瑞全;有正直氣節卻始終沒有勇氣放下家和家人的祁瑞宣;有貪生怕死認賊作父的冠家藍東陽之流…讀故事的時候,也常會想,如果生活在這樣國破家亡的亂世,我,能成為故事中的誰。山河破碎之時,個人存亡安危真的無足輕重,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豐衣足食,不用為了蔽體果腹而流血犧牲。國破家亡,警鐘長鳴,心存悲憫,奮發圖強!

  因為書的不完整,無意翻到了艾寶良先生的《四世同堂》聽書完整版。艾寶良先生的責任感和獨到演播將老舍先生筆下的小人物演繹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真可謂是雙劍合璧,推薦給大家。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5

  《四世同堂》是我看過最過癮的中國現代文學書。沒日沒夜看了好幾天,對我的影響已經不穩定很久了。故事裡的人都是那麼鮮活。他們在小羊圈衚衕玩著自己的悲歡離合,由於日本人的到來和離開,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

  說到《四世同堂》,不得不提漢奸的代表形象。“漢奸”,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貪財的惡棍,為了錢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靈魂。他們的風景,讓人看著討厭;但是人死了,看起來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幸福。“賣國賊”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迷失方向的窮人。其實他們的出生是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不是因為日本人的撤退而死亡。他們活在很多人的潛能裡,只是後來的社會不一樣了。“賣國賊”已經不流行了,如果他們不流行,也不代表他們已經不存在了。

  錢尹默老師是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不知道為什麼書裡總有人忽略這麼一個強勢的老人。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談,光憑他的力量和勇氣就足以成為整本書不可忽視的景觀。錢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人,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革命戰士。在這本書緩慢的節奏中,錢尹默是一個緊湊而神秘的形象,這給這本書增添了許多鏗鏘的力量。正因為在千千有成千上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中國才最終站出來,走向光明的未來。中國人討厭日本人。看《四世同堂》,你會更確定你對日本人的仇恨。但當時的中國人是無奈的,新舊社會交替帶來的困惑是無窮無盡的。人們迷失了,不知所措。所以有的人革命犧牲了,有的人背叛慘死了,沒有一個人徹底活下來。

  戰爭結束後,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更加慘烈。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悲劇。人們一直很好奇老舍為什麼給你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人們對故事的突然結束感到驚訝,但不知道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風大”就足以表達老舍的意思。歷史的車輪向前轉,歷史的浪潮起起落落,風也起,但不一定吸沙,可能打雷,可能下雨,無邊無際。中國總是推著大車往前走,總有爛泥和傷痕。但是回顧過去的悲慘一頁,要看到除了回憶和嘆息之外預示的美好未來。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6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說,它講述了生活在“小羊筆”齊瑞軒家族在北京淪陷期間的平凡與不甘平凡的生活。

  齊瑞軒是一家之主。他是個善良溫和的人,但他身上還有中國人的血統。當bacbinh剛剛倒下的時候,他派他的第三個兄弟去抗擊日本人,他告訴他的學生和鄰居,中國並沒有失去這個國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給人們希望。

  錢鄚一嗯是一個詩人,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頌詩日本兵殺了日本車和被打,回來後,就成了愛國詩人,他不停地運轉了一整天,遊說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抗日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我們如何能夠升官發財和一些自己佔便宜的瑣事,靠著出賣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賺取經濟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很不同,其實,這是老舍先生總結了中國人3種寫作班的字元。如果中國人喜歡齊蕤旋,那麼北京的日本侵華是一個意外;如果中國人都像殷謙沉默,喜歡的人,那麼中國永遠無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費用,如冠曉人做的,中國必將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民族企業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存在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中國不會進行長遠的。但在這一整本書中,這段時間描寫可以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著學生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作為中國人對於軟弱的性格,這是因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著豐富自己的一腔愛國熱血,默默的做著一些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都是中國人的心中已經種下一顆積極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每個中國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華傳統民族精神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

  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美好的節日,我都會想到哪年熱鬧,溫馨的場面。那年中秋節的晚上我坐在自己家的視窗邊,無憂無慮的看著這一如既往的景色。手不自覺的拿出來了一本書。堵上了幾頁書。恰巧,是中秋的片段。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可讓我的中秋時光富有了新的色彩,讀著老舍的中秋,又過著我的中秋。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老舍的文筆可謂是把中秋寫得淋漓盡致啊!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描寫得讓人讀著就已經覺得嘴中有餘香了。他把小白梨,說是清香甜脆的,把白海棠,說像紅花那樣的大。把大棗,說是葫蘆形的。把各種各樣北平的美食,說得淋漓盡致,使人顧不得只去想口福而是已經變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這是他們買水果的口號。老舍先生寫活了抗爭時期北平市小市民的生活。即使是在抗爭時期,照樣過著自己幸福的小康生活。他們有著自己和諧溫馨的小環境,互相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這就是老舍寫的,北平市小市民。每一家的中秋都有不同的色彩。”春花一般驕傲與俊美的青年學生,從清華園,從出產蓮花白酒的海甸,從東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殘敗,可是荷葉還給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那些青年學生們,在抗戰時期,能有他們豐富的心情,也是少有的。把荷葉,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讓清香,留在了那些青年學生的身上。在那時他們也是一股清流。

  這樣的中秋可謂是夢寐以求的。這樣的文章讓人賞心悅目。這樣的文采讓人感嘆不已。我吃著圓圓的月餅,望著圓圓的月亮,還在回味著那篇文章······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8

  那年的北平,硝煙四起,顛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給全北平的人民帶來了什麼?匱乏的糧食,破舊的物品,還有無窮無盡的欺壓與打罵。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尊嚴不過是奢侈品而已。看著猖狂的漢奸,無人阻止,看著兇蠻的日本軍,無人抵抗。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北平人。長期以來的古老文化,長期以來的封建思想告訴他們,不需要拼,不需要見血,戰爭一定會過去。是這樣嗎?持續了整整八年的抗戰,全國上下無數鮮活的生命,整個北平滿目的瘡痍,徹徹底底否定了他們的想法。

  瑞宣,一個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報國之心。他是個文化人,能看透國際的局勢,也能看透中國的危險。面對日本軍和漢奸的無理取鬧,他會憤恨,會難過,但他不會做任何事情來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於家庭的羈絆,他不能放手去幹守衛國家的事情。他勸說了老三瑞全,也勸說了劉師傅,他們都能夠出去闖蕩,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對著北平的種種苦難,獨自在家嘆息發呆。他,不敢拼。

  另一個例子,錢默吟。一個熱愛書畫、熱愛花草的老人,也是一個連螞蟻也不忍踩死的老人。與瑞宣一樣,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處的困境。他下過牢,被拷打過,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詐與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發傳單,號召北平人團結起來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遊說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他為自己的兒子驕傲,因為他有勇氣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他也為自己驕傲,因為他為戰爭勝利獻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與不拼,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拼勁,只會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是註定不長遠的。不拼,是那時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這種觀念使近代的中國受到這樣大的侮辱。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是中國人希望燈火的點燈人。只有毫不畏懼的去拼搏,才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應有的血性,才是一個有底線、有骨氣的中國人。

  拼到底意味著什麼?如今,拼成了現代中國的代名詞。學生們在書海中拼,醫生們在手術檯上拼,工人在生產線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但是隻有拼,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體現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追求,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樣想想就能實現的。他有愛國之心不錯,但沒有付諸行動的追求都是一場空。而拼,就是實現追求的最好辦法。以前中國人不拼,所以中國落後了,所以中國的領土被其他國家侵略了;而現在中國人拼了,所以中國站起來了,所以如今的中國正慢慢領先全球。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拼。而我們最應該拼的就是學業。許多同學都像瑞宣那樣只做空頭功夫,在腦子裡想著要做多少多少題,看多少多少書,卻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動,看到電腦手機依舊不講原則地玩,這樣怎麼能學好?我們應該像錢默吟先生那樣,盡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拼還是不拼?拼了!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9

  用了許久終於把《四世同堂》給看完了,其實好多次都想動筆寫些什麼,但又總是不知從何說起。畢竟這故事離我們生活太有點遙遠,想要設身處地的瞭解,確實是有些困難,只能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一些舊中國的歷史,卻總是若隱若現,不經意間就又回到了現代中來。

  我怕非常佩服老舍先生的文筆,樸素幽默中折射出不平凡。優秀的作家總是如此,他們總是能以看似輕描淡寫的筆墨寫出令人震撼的故事。

  四世同堂,顧名思義嘛,是以祁瑞宣一家四代人為中心的,可是長遠來看呢,又能發現不少關於他們鄰居——冠曉荷、李四爺、小文夫婦、丁約翰等等人物的描寫。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反應,瑞宣一家可能是那個年代人民最普遍的真實寫照吧:既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可是又不捨家中父老,總為忠孝不能兩全而感到苦惱、煩悶。除此之外呢,以冠曉荷、祺瑞豐為代表的另一類人,卻真實做了“漢奸”們:他們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愛國之情,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夠好過一些,所以也就甘心為日本人做事、甚至於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二者在歷史的任何朝代都是存在的,總會有一些人不在乎是否忠於國家;也總會有一些勇士誓死保衛祖國,不願意國家跟了別人姓。英雄受後世敬仰,漢奸則遺臭萬年。

  有時候讀到瑞宣的心理描寫時,我的心彷彿也被揪在了一起——他愛國、他有才華,他有著文人逸士所有的特性,他理應去為國效忠!可是它還有著肩負整個家庭生活的重任。那可是四世同堂啊,是祁家生生不息的命脈啊!所以對他而言,他不能像老三瑞全那樣毫無顧慮說走就走、也不能像老二瑞豐那樣為了生存而給臣服於日本人。他有骨氣、有責任,他不能拋妻棄子為國盡孝,更不能苟且偷生給日本人做事!他就是家庭的頂樑柱,更是抗日年代的當家人。所以他不能走,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揮灑不出,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我是當家人,我走了這一下老小如何生存?所以每每講到瑞宣時,我都不由得沉默下來。是啊,作為當家的人,哪有容易二字可言?即使心裡再苦悶、再煩躁,也不得輕易流露出來,總歸要撐起整個家啊!昨天早上就是如此,我心裡說不出的悶,甚至都要透不上氣來,只能騎著車出去四處轉一轉,以此來告訴自己:放心吧,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些故事已經遠去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說不出的痛。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因受到日本人的羞辱而被活活氣死的、因吃不飽飯而被生生餓死的、甚至因拉肚子卻被當作傳染病而後被活埋的等等等等。現在的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故事,那些事情離我們太過遙遠,沒有親身經歷過,怎麼能談感同身受呢?沒有扛槍上過戰場、沒有經歷過國恥,怎麼能說了解呢?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了吃、為了穿、為了住,為了人生存的資本而奔波;我們單單為了生存嗎?並不,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更好的吃、穿、住,甚至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人生而為人,並非是來享福的。難處人皆有之,也不一定就是你最難。總有一些先驅烈士為國效力,也總有一些甘願逆流而上的勇士。

  突然想起來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0

  那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對北平,對中國,都是悲慘的一年。所有的中國人民都不得不面對侵略者在自己的家鄉橫行霸道。災難下,有人誓死為國,不怕拷打,而有人依然追求著榮華富貴,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自私自利,令人不齒。

  這些人有一個名字,叫漢奸。冠曉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他自詡為文化人,的確讀過一點書,寫得了文章,也明白點事理。只可惜,他把這僅存的知識用在了討好日本人上,甚至還為此沾沾自喜。他欺軟怕硬。在他眼中,日本人就是最厲害的。因為他堅信,只要日本人高興,他就能做所謂的官兒,享受一生的富貴。可面對中國人,他去出賣,去逼迫,毫不把他們的生命看在眼裡。的確,這樣的做法使他風光了一陣子。可他忘了,他身處於中國,中國永遠是中國人的地盤,中國人終究會戰勝侵略者。荒唐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向中國人維護著日本人的形象,口口聲聲地說日本人一定會好好待他。那他是怎麼死的?被日本人用泥土活埋的!

  與冠曉荷一樣可笑的,還有他的女兒招弟。招弟是個外表漂亮的姑娘。在她看來,生活的樂趣就是搓幾局麻將,找幾個與她一樣淺薄無知的朋友聊聊天。什麼國家的苦難,侵略者的無恥都與她無關,畢竟她還有個漢奸爸爸。在其他中國人窮的吃不起白麵,穿不起衣裳的時候,她在試戲服,學唱戲,想給日本人表演,好打出名聲來,登上報紙頭條。在媽媽被抓走時,她也不想著自己去找事做來養活自己,只覺得沒了媽媽來賺錢,她就沒法兒活。最終,她選擇去當日本人的特務,來監視中國人,儘管她自己也是個中國人。最終,在抗戰勝利之際,她被真正有骨氣的中國人瑞全掐死了。

  同樣生在冠家的,還有招弟的姐姐,高第。可是,她卻成了與家人截然不同的一種人。她是這個家中唯一的中國人。她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妹妹,更看不起他們那種不可一世,虛偽狡詐的性格。她愛家,但她更愛祖國。對家的愛不過是一個子女、一個姐姐應盡的責任,而愛國,才是一箇中國人骨子裡流淌的熱血與激情。她表面上與招弟一樣做了特務,可她暗地裡與錢默吟先生聯合起來做事,抨擊日本,守衛中國。作為冠家人,她一開始是遭到鄰居們唾棄的,可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同樣生在戰火紛飛的中國,同樣生在冠家,有人成為了英雄,有人成為了狗熊。明明是同樣的環境,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在於個人的選擇。生活環境的確決定了很多,也能影響很多,可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高第推翻了這個道理。即使生在只懂吃喝玩樂的冠家,她同樣做出了自己的一番貢獻。一個追求正義的人,即使生在邪惡的環境中,一樣能夠擁有一顆正義的心。

  往小了說,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是這樣。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有的人能夠學好,可有的人就是學不好。責任不在老師和同學,而在自己。高第在惡劣的環境下一樣闖出一番事業,更何況在如此舒適的環境下的我們呢?或許有人會覺得,現在上網課效率很差,作業正確率很低,可你要明白,全班、全市甚至全國的學生,都和我們一樣,坐在電腦前上課。既然別人能學好,為什麼自己不能?還是得反思一下自己,網課有沒有好好聽,作業有沒有好好做。

  同樣的中國,不同的國人。同樣的網課,也會出現不同的學生。我們要做的,不是被環境戰勝,而是堅定自己的內心,用行動去戰勝環境。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1

  女兒放寒假回家第二天就去圖書館借了三本書,分別是《四世同堂》《小二黑結婚》《子夜》。這是他們的寒假作業中的一部分,要讀這些作品。我閒來無事,就先讀了《子夜》。

  《子夜》的作者是矛盾,中國文壇的泰斗,上學的時候讀過他的《白楊禮讚》《風景談》,兩篇散文感情酣暢淋漓,充滿昂揚向上的精神。帶著這樣的印象讀他的長篇小說《子夜》,讀了十幾頁就讀不下去了,對人物的諷刺太毒辣了,感覺不真實,也許是帶著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恨,對這些人物就不手下留情了,正真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一點過渡都沒有。我放棄不讀了,覺得難以理解,轉向《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作者老舍,被譽為“人民的藝術家”,更是一位語言大師。他在《四世同堂》裡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太逼真了,語言動作神態都呼之欲出,就是從書本里走出來的老北京普通人。祁老爺膽小怕事,但要維護家長的形象,瑞宣有文化有思想又軟弱隱忍,其他形象也描摹的栩栩如生。這些形象透過語言體現出來,語言是地道的北京話,讀起來饒有趣味。比如北京那些小商小販吆喝賣東西的話,鄰里鄉親嘮家常的話,文化人之間交流的話,都符合每一個人的身份,總之很真實很有趣。讀完感覺出作者對這些生活在底層人的同情。

  一個作家的寫作語言太重要了,它直接關係到能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如果讀了三頁就讀不下去的話,只能說作者和讀者無緣了,就像我無法讀矛盾的《子夜》一樣,我與矛盾無緣了。可能讀者與作者也是有某種聯絡的,比如老舍出生在北京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生活在貧窮中,我出生在農村,生活也貧窮,這種關聯導致我讀起來毫不費力,尤其是老舍對貧窮的描寫,真的是入木三分。相反,矛盾的《子夜》描述的是資本家的事,離我的生活很遠,所以讀不下去,不過我還是感覺語言沒有吸引力,題材方面是次要原因。我覺得老舍比矛盾在語言上厲害多了,當然也許各具特色,沒有可比性,可是我就是讀不下去哦!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2

  花了幾個星期,斷斷續續讀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個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寫出神韻來了。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語言,就像一篇日記一樣。但是這本看起來平平淡淡的書卻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語言下隱藏著無可比喻的美。

  讀著這本書,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為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為國家的災難感到悲痛,但當看到有人為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守舊的以四世同堂為傲的祁老人,忠厚老實的祁天佑掌櫃,時時在新舊思想中掙扎的祁瑞宣,受盡迫害而奮起反抗的錢詩人,樸實善良的李四爺夫婦,自私自利的冠曉荷夫婦……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

  最令讀者熱血沸騰的,是貫穿全書的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人是魚,國家是水,離開水,只有死亡”面對這樣質樸濃烈的愛國情懷,試問有哪一個讀者不會被從心底裡深深感動?這本書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中華英雄們,他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獻出了自己的熱血;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來捍衛自己的祖國!反之,有一些勢利小人,一心想攀龍附鳳,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出賣國家,遭到世人的唾棄,他們難道不悲哀嗎?

  對於《四世同堂》這部文學鉅著,不論我讀多少次,最最打動我的,依然是其中濃濃的愛國深情!讓我們的淚水隨著書中人物的悲慘遭遇而奔流,讓我們的熱血隨著書中人物的英勇抗爭而沸騰!讓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今天的美好生活,也讓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屬於我們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不要忘記自已身上有屬於炎黃子孫的錚錚鐵骨,而時刻驕傲地挺直中國人的脊樑!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

  瑞宣是一個很好的視角去觀照形形色色的現象。他有思想而無行動,至少在當前版本里還沒有作出行動,結尾留下了他的即將行動的宣言。

  瑞豐和高第像是一種道理的正反兩面,在對比中,宿命論,報應論喪失了力量。高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女子,然而細究其轉向,也不能不承認稍顯突兀。

  錢老人,如高山,然而高山也有他的苦楚;他的思想也是在劇烈變化的,最後很高興能重新看到他與曾經的他合一,中間有一段桐芳犧牲和勸高第時,他彷彿有些可怖,革命中狂飆突進的人,也含有某種迫害的因素。可以說,人生種種,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善惡傾向,都有推進社會向好或向壞發展的可能,世間一謎乃是“度”,老舍先生本人和《四世同堂》中的種種人物,歷史裡的狂歡和瘋狂,都毀滅於失度。

  文化,再愛和平,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武力。

  一手拿書,一手握拳。心中有愛,腳下有風。中庸和平衡不是錯,只是容易陷於偏頗,它們好像純粹的東西,需要理解和好的環境。而反抗和鬥爭,是逆風局的勇氣,順風局的保障,同樣也總是陷於深淵。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4

  老舍先生寫了一本《四世同堂》,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故事裡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筆下虛構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講的卻是真實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這個家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潭蘭村居住,那裡綿延幾百裡群山環繞,山青水綠。這個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門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節,當油菜花開得最燦爛的時候,家族的幾代人就天南海北從祖國的各個地方趕回老宅團聚,這是一個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經快90歲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雖然當時的廣西不像北平那麼戰火喧囂,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經歷過最嚴重的饑荒,這些好像已經深深刻在她的骨子裡,她會經常拉著後輩講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經常會告誡後輩要珍惜現在的和平年代,要熱愛生活,節約糧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時的廣西由於偏遠並沒有及早開發,非常落後和貧窮,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難,他們經常是一邊幫家裡幹農活一邊刻苦的學習,他們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走出大山,能夠改變家族貧窮的命運。其中一位真的以當時廣西前幾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學,成為毛南族第一位大學生。

  第三代的年齡懸殊比較大,從80後到零零後,地域跨度也很大,有還留在廣西農村成家立業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讀的。這一代生活在物質條件很豐富的年代,從小沒有愁過吃愁過穿,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並一如既往的教育他們熱愛生活,努力堅持,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們有的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有的還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他們眼裡滿是好奇,他們被家族的所有人關愛。

  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長幼有序,但又總是其樂融融,他們每個人都會身體力行的告訴身邊人,如何關愛家人,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學習,如何廣交朋友……而這所有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組合起來就是生活。只要你樂意去做,樂意多做,你就會熱愛生活。

  這就是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教會我的,因為我從小就在這個大家族裡成長,這裡就是我的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