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四種思路 一書讀後感

教育的四種思路 一書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四種思路 一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教育思路上,教師教育學生的思路有三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約之以法。可以稱之為“程咬金的三斧子”。

  第一種,動之以情,即所謂就是“愛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強調愛生,強調對學生的表揚和賞識,強調尋找學生的所謂“閃光點”。如果教師的教育以“動之以情”基調,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往往訴諸文學手段,愛講故事,喜歡煽情,而他們的形象,就比較像校園裡的媽媽,或者鼓動家,或者節目主持人,或者演員。

  這種教育思路有時是有效的,有時是無效的。然而很少有人認真研究此種教育思路對什麼樣的學生有效,對什麼樣的學生無效。而且因為“愛”是一個好聽的流行詞,人們不忍心說它的壞話,於是就出現了對“愛”的無節制的歌頌,甚至迷信。就好像在“文革”中,只要你謳歌工人貧下中農,那就一路暢通,唱的調子越高,證明你覺悟越高。如今教育界也有類似的流行病,好像哪位老師“愛生”的調子唱得越高,就證明他越有師德似的。其實這不一定。鐵的事實是,有些孩子靠“愛”是無法解決他的問題的。教育理論和經驗告訴我們,側重愛的教育,只對那些情感缺失、情感飢渴的學生教育效果明顯,而這種學生並不多。於是你就明白很多老師瞄準了某個學生愛呀愛呀,終於不見效果,其實是很正常的。這種學生並不缺少愛,因此“加愛”無法解決問題。這和種莊稼道理一樣,如果土壤並不乾旱,你還要澆水,那絕不會增產,弄不好還會把莊稼淹死了。遇到這種失敗,你寒心沒有用,埋怨學生不接受你的愛更是可笑,這是你自己的思路錯了。你以為愛能解決一切問題,這個理論假設是錯誤的。

  第二種,曉之以理,即所謂“說教”。這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了,孔子的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如此,可以算是“認知療法”。這種教育方式寄希望於教師“口吐真言”。你會發現這種老師嘴特別勤快,他們特別強調是非之辯、美醜之分、香臭之別,事事都要訴諸道德。這種人板起面孔訓學生或者語重心長地教誨學生的時候,怎麼看怎麼像道德堂的道學先生或者牧師。

  這種教育思路的理論假設是,學生之所以出毛病,只是由於不明理,他糊塗,一旦你給他說明白,他豁然開朗,他幡然醒悟,就一切都解決了。這個理論假設也是錯誤的。事實上很多學生道理完全明白,講起來甚至比家長老師還高明,或者他早就把老師的說教背得滾瓜爛熟了。那他為什麼不照辦呢?他可能另有一套價值觀,你講的他並不認同,也可能他缺乏足夠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可能他的問題根本就是習慣問題、心理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遇到這些情況,“曉之以理”的教育思路就會大觸黴頭,老師們稱之為“明知故犯”,“屢教不改”。既然他“明知”,你怎麼還幻想在“知”的方面突破呢?明知走不通的路還要走,這不也是“明知故犯”嗎?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曉之以理”的辦法決不是萬能的,他只對那些確實一時糊塗,一說就能明白,明白以後就能控制自己行為的學生有作用,也就是說,認知療法只能解決認知問題。

  第三種,約之以法,即所謂“管”。這種老師的口頭禪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他們熱衷於制定各種條條框框,然後檢查評比,表揚做得好的,批評懲罰做得不好的,迷信“嚴格”。校長們對此事往往比教師更積極。這種教育思路強調服從,強調秩序,注重外表的一致性,這是一種管理思路,很容易導致形式主義。所謂“養成教育”,也基本是這條思路。採用這種思路教育學生的教師,與其說他們像教育者,不如說他們更像一個“官員”,或者一個企業經理。總之他們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是個“上司”,一個“管人的人”。

  這種教育思路的理論基礎是所謂行為主義。行為主義認為所謂教育就是規範和訓練人的行為,管住人的行為,就促進了人的發展,而只要有適當的規範和賞罰措施,就一定能控制學生的行為。大家都知道,行為主義早就是落後的理論了,它把教育降低成了表面的外部行為訓練,忽視學生的心靈。迷信行為主義的教師往往把工廠企業公司軍隊的一套管理成年人的措施遷移到學校,他們忘了學生是未成年人,你無法炒孩子魷魚,無法關孩子禁閉送軍法處。而且事實上約之以法的辦法往往遭到學生頑強的.抵抗。一旦管也管不住,罰也罰不怕,教師就束手無策了。科學和經驗告訴我們,約之以法的辦法,只對那些有規則意識,有法制觀念,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或者膽小不敢亂說亂動的孩子有效,超出這個範圍的孩子,你光靠管就只能失敗。

  上述三種教育思路有兩個共同點。一、都是教育者自我中心,從教育者的主觀願望出發而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二、都有迷信性質,誇大某種思路的作用,以為某種辦法能解決一切學生的問題。雖然如此,我們得承認,這三種辦法都有存在的價值,不但現在有價值,今後也有價值。它們確實能解決很多問題,只不過教師們現在用起來比較盲目。現在老師們對這幾種辦法往往是輪番使用。比如某學生,我管他不聽,我就給他講道理,再不聽,我就使勁愛他,動之以情。再不成我又回過頭來嚴管。如果他進步了,我就瞎高興一番,寫一篇工作總結。其實我並沒搞清楚到底這三斧子哪一斧子砍中了他。下次遇到一個問題生,我就再把三柄斧子輪番揮舞一遍。恐怕這就是很多教師教育行為的真實寫照。

  為了彌補上述三種思路的不足,我們提出第四種教育思路:因人施教,對症下藥。這種思路是科學的,研究型的,這種思路是開放的,它並不排斥常規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約之以法”的教育方式,而是力圖減少常規的方式的盲目性,同時對常規方式不能解決的問題予以探究,而不是迴避。這種方式竭力避免教育者自我中心,它從學生的客觀實際出發,而且不認為某種方法能解決一切問題,主張對一個個學生、一個個班級首先進行“心靈體檢、診斷”,然後根據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用上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約之以法”解決不了的學生,則嘗試用類似心理治療的方式解決。採用這種方式工作的時候,教師的角色更像一位研究人員,科學家。

  沒有人反對因人施教和對症下藥,然而事實上很少有老師真正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搞清一個個學生的個性,也不知道如何進行班風診斷。既然學生和班級的情況在他們心中是模糊一片,那麼他們採取的對策也就只能是籠統的一般化的。所以,“偵查”的技術,“心靈體檢”的技術(心理測驗),診斷的技術,就成了關鍵。愚以為,這應該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有了這些專業知識,並加以普及,老師們就又增加了一種新式武器,當然它也不是萬能的,但有了它,教師工作起來會更具科學性和專業性、更有信心、更有效率。這就是我們提倡第四種教育思路的目的。

  20xx,10,20

  總結一下。第一種,動之以情,即所謂“愛的教育”,只對那些情感缺失、情感飢渴的學生教育效果明顯;第二種,曉之以理,即所謂“說教”,只能解決認知問題;第三種,約之以法,即所謂“管”,只對那些有規則意識,有法制觀念,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或者膽小的孩子有效。——這三種思路所針對的學生加在一起並非所有學生,因此,它們也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第四種教育思路:因人施教,對症下藥正好彌補了前三種思路的不足。希望國家今後在培訓教師時加強“偵查”的技術,“心靈體檢”的技術(心理測驗),診斷的技術等方面的內容,使老師們掌握一種新式武器,使我們的工作更具科學性和專業性。

最近訪問